免疫规划接种宣传(精选8篇)
“疫苗接种,家庭有责”是今年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的宣传主题,是我国第27个计划免疫宣传日,也是我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后的第五个宣传日。为进一步向广大群众宣传国家关于计划免疫的相关政策,倡导全社会重视、关心儿童免疫规划工作,营造大众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实施的氛围,强调家庭负有主动为孩子获得免疫的接种责任,号召全社会关注和参与预防接种工作,达到接种疫苗,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我镇高度重视,积极部署,召开了专题会议,转发了有关文件,制定了宣传方案,于4月25日起紧紧围绕宣传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一、积极部署、安排到位
4月23日,我卫生院组织召开了 “4.25”计免宣传周工作会议”,会议上转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2年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的通知 》,对具体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威宁县疾控中心制定了全区“4.25”宣传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单位认真安排、积极准备,争取当地政府及宣传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印制、下发了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展板,为保证宣传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矗
二、广泛宣传、内容多样
1.为增强预防接种宣传效果,我卫生院紧密结合“健康山东行动”宣传方案,中心在牛棚镇街道共设定10个宣传点,电子屏1个、悬挂过街条幅25幅,张贴、发放宣传画150幅,累计发放各种宣传材料3000余份,接受儿童家长咨询200余人次。
2.同时结合走上街头,走进村寨、集贸市场进行接种日宣传。为更好的让儿童家长加深对计划免疫知识的了解,我牛棚镇卫生院组织10余名相关人员在团山村、中寨村等多个边远山区开展了以“疫苗接种,家庭有责”为主题,通过分发宣传单,悬挂横幅等方式,向群众面对面宣传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疫苗相关疾病预防及预防接种安全知识,为广大群众提供免疫咨询。
四、宣传广泛、成效显著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漯河市共有2县3区,49个乡(镇)预防接种门诊和24个城区接种门诊。调查范围为乡(镇)。每个县区随机抽查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查3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调查1岁以上7岁以下儿童10名,2007年调查适龄儿童321名,2009年调查适龄儿童316名。
1.2 调查内容
2007年调查五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即卡介苗(BCG)、乙肝疫苗(HepB)、脊髓灰质炎疫苗(OPV)、麻疹疫苗(MV)、百白破三联疫苗(DPT)基础免疫接种率和DPT加强免疫、DT加强免疫、MV复种率;2009年除调查上述内容外,又调查了扩大免疫规划新增加的乙脑疫苗、流脑(包括A群和A+C群)多糖疫苗、麻腮风(MMR)等疫苗接种情况。
1.3 合格接种判断标准
(1)有准确的出生、接种时间记录;(2)免疫起始月龄正确;(3)剂次间隔时间正确;(4)12月龄内完成基础免疫;(5)家长承认或证、卡相符[1]。DPT加强免疫和MV(或MMR)复种在1.5~2.0岁完成;OPV加强免疫4岁完成;DT加强免疫6岁完成;扩大免疫新增疫苗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完成。
2 结果
2007年单苗接种率BCG、OPV、HepB、MV、DPT分别为100%、97.2%、97.5%、93.6%、96.6%,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97.8%,DPT加强免疫接种率95.9%,MV复种率94.9%,DT加强免疫接种率81.3%。2009年扩大免疫规划后,单苗接种率BCG、OPV、HepB、麻风或MV 1、DPT分别为100%、97.7%、97.1%、91.1%、96.8%,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91.1%,DPT加强免疫接种率89.9%,MMR或MV 2复种率72.6%,DT加强免疫接种率74.3%。扩大免疫后新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A群流脑疫苗47.1%,A+C群多糖流脑疫苗39.5%,MMR 72.6%。见表1。
注:BCG—卡介苗;OPV—脊髓灰质炎疫苗;MV—麻疹疫苗;HepB—乙肝疫苗;DPT—百白破三联疫苗;MMR—麻腮风疫苗。
3 讨论
从表中可以看出,扩大免疫规划前后,原免疫规划5种疫苗接种率无明显差异。DPT加强和MMR或MV 2接种率明显下降,新增疫苗接种率更低。
我省于2008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由于疫苗生产量的不足和其他原因,扩大免疫新增加疫苗供应数量不足,种类不全。当年9月份,扩大免疫规划新增疫苗种类供应齐全,但数量仍不能满足需求。扩大免疫规划后,在现行免疫规划范围内使用6种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扩大免疫规划前,农村基层接种人员的收入主要依靠接种二类疫苗维持,扩大免疫规划后,基层预防接种补助经费没有到位或没有全额到位,一类疫苗增加、二类减少,使基层接种人员工资待遇明显降低,影响了接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扩大免疫规划前,DPT加强免疫大部分使用自费无细胞百白破,MV复种使用含麻疹成分的二类疫苗,接种率较高;扩大免疫规划后,DPT加强免疫使用的无细胞百白破和麻疹复种使用的MMR免费,接种人员接种一类疫苗的积极性不高,导致DPT加强和MMR或MV 2接种率明显下降,新增疫苗流脑、乙脑疫苗等扩大免疫规划前为自费疫苗,扩大免疫规划后由于免费接种,致使接种率更低。政府加大投入,提高基层接种人员工资待遇及工作积极性,以达到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降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生率的目的。
摘要:目的了解漯河市扩大免疫规划前后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方法于2007年4月和2009年4月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结果多种原因造成2009年扩大免疫规划后百白破三联疫苗(DPT)加强和麻腮风疫苗(MMR)或麻诊疫苗第2针(MV2)接种率明显下降,分别由2007年的95.9%和94.9%降到89.9%和72.6%。新增疫苗接种率更低。结论政府加大投入,提高基层接种人员工资待遇及工作积极性,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
关键词:扩大免疫前后,农村地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3.
【摘要】目的 研究少数民族金秀瑶族自治县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方法 各乡镇对于远离卫生院的村委进行调查,以入户随机抽查的方式对29名符合要求的儿童展开调查基础免疫接种率,同时他们免疫卡、证上的接种情况记在调查表中。如该村委会调查儿童人数缺少,则可以从邻近村委抽调至规定人数。完善免疫接种率的核查工作以及各村委的接种卡中适龄儿童加强免疫情况。结果 1、单种疫苗接种率偏高,排除长垌乡的A群流脑(96.55%)、忠良乡 甲肝(96.15%)、三江乡 甲肝(85%)、大樟 甲肝(95.65%)等接种率,其余各乡疫苗的接种率高达100%。单苗合格接种率:排除乡镇:罗香乡:A群流脑(82.76%)、甲肝(77.27%)、六巷乡:乙脑(79.31%)、甲肝(89.66%)、三角乡:乙脑(86.21%)、长垌乡:乙脑(79.31%)、A群流脑(89.66%)、三江乡:甲肝(80%)、金秀镇:A群流脑(89.66%)外,其他乡镇疫苗的合格接种率均在90%以上;2、金秀镇(60%)、桐木镇(85%)、头排镇(90%)、三角乡(85%)、三江乡(80%)、忠良乡(70%)、六巷乡(60%)、大樟乡(90%)、长垌乡(60%)、罗香乡(70%),金秀镇、三江乡、六巷乡、长垌乡、忠良乡、罗香乡的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均未达到85%的标准;3、加强免疫接种率,麻疹类:除江乡(92.86%)以外,其余均在95%以上;百白破:均达到90%以上;糖丸:排除金秀镇(6.67%)、三江乡(87.50%)、罗香乡(50%)外,其余均在90%以上;白破:排除头镇排接种率在90%以外,其余乡镇的接种率均较低,其中金秀镇、长垌乡、罗香乡没有接种[1]。乙脑:排除三江乡(58.33%),其余各乡镇均在90%以上。A+C流脑:排除桐木镇、头排镇,其余各乡镇均未到达90%。结论 目前各乡镇疫苗接种中,合格接种率低的单疫苗为乙脑、A群流脑以及甲肝,多数由于接种不合格;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较低,60%的乡镇未能达到85%的标准,多数由于卡、接种证资料不完善;大部分乡镇在糖丸、白破、乙脑以及A+C流脑方面的加强接接种率低[2]。
【关键词】金秀瑶族县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分析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16-02
接种率是反映区域接种情况的有效凭证,对于防疫部门来说,也有利于对于接种率常规报告的错误进行纠正,从而完成整体免疫接种的进展反映,特别是对于免疫空白的问题,往往需要相关的防疫部门以及其他部门进行落实和完善,以便于区域的防疫工作的完整评估[3]。而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2014年少数民族地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进行调查,详细的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区域信息
调查区域为金秀瑶族自治县,该县包含10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一个远离卫生院的村委进行调查,因此本次调查共10个乡镇[4]。
1.2 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10个目标乡镇随机抽取29名儿童进行调查,年龄范围为2~3岁,其中2岁组含儿童146例,3岁组含儿童144例,两组儿童的人数无显著差异[5]。
1.3 调查方法
乡镇对于远离卫生院的村委进行调查,以入户随机抽查的方式对29名符合要求的儿童展开调查基础免疫接种率,同时他们免疫卡、证上的接种情况记在调查表中。如该村委会调查儿童人数缺少,则可以从邻近村委抽调至规定人数。完善免疫接种率的核查工作以及各村委的接種卡中适龄儿童加强免疫情况[6]。
1.3调查内容
建立EXCEL表,记录2014年全县基础免疫接种率情况(即单苗合格接种率及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加强免疫接种率情况。
2.判定标准
2.1 基础接种判定标准
要求免疫起始不能低于疫苗的免疫初始月龄;此外剂次间隔时间正确符合规定标准;在12月龄内完成疫苗的全程接种记录完整:在电脑中需包含出生日期、接种日期、疫苗批号、厂家、接种者姓名等有效信息,有卡有证的以证为准,有卡无证的以卡为准。
2.2 接种率标准
对于乡为单位而言,除去乙肝疫苗首针24小时接种率高于85%以外,其余疫苗的接种率要大于90%;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要大于85%;加强免疫标准:儿童麻疹类疫苗接种率要高于95%;百白破疫苗、乙脑、流脑等接种率要高于90%[6]。
3.结果
3.1建证、建卡情况
在抽样的290名2~3岁儿童均持有卡、证,持有率高达100%[7]。
3.2 接种情况
根据所有疫苗以及剂次接种情况显示,所有乡县的接种率都保持在90%以上,若以县为单位,则调查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4.83%,详情可见下表表1:
3.讨论
通过以上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乡镇在疫苗接种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可以总结为一下三点:1、存在漏种问题,案例:六巷乡1名3岁儿童未能完成乙脑第二针疫苗接种,情况了解为该儿童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卫生院曾屡次通知,但是依然没有家属带领至接种点完成接种;2、卡证不相符,存在错误[9]。本次调查显示,目前两个乡镇都查出1例卡证不符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接种时间的矛盾;3、异地接种现象,一些乡县由于划分较近,从而出现异地接种情况,也让各乡镇的信息录入一时难以到位。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乡镇的强免工作不到位、防疫人员缺乏责任心,区域管理与划分缺少科学性。
对于以上问题来说,我县主要通过五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革:1、卡证核查改革,主要体现在截至2014年10月31日,各乡镇卫生院完成对2009年9月1日—2012年8月31日出生儿童的接种证和接种卡的信息对比核查,保证接种的及时性以及信息的准确性;2、实行查漏补种,即对自身辖区的1至3岁儿童进行信息核查,如果存在漏种问题,要及时补种解决;3、接种时间调控,保证针次的间隔时间,避免出现提前或者延后接种问题;4、重点对幼儿园地区进行接种查验,特别是一些新入托的儿童,发现疏漏,必须及时补种、补证;5、加强辖区儿童的关注,特别是留守儿童,完善免疫的规划和人口流动的记录[10]。
参考文献:
[1] 纪文艳,刘维祥,苗良,虞睿,刘东磊,吴疆.2011年北京市常住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1(11):858-862.
[2] 魏秀芳,张伟,郭人今.2012年新疆博州儿童扩大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3,04(02):74-77.
[3] 王艳梅,朱宝,黄蓉娜,杨汝沛,曾莉,郑珂. 2013年成都市预防接种门诊儿童接种率调查与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5,02(02):119-122.
[4] 莫桂琼,苏健海,张丹丹,梁晓丹.2013年港南区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 ,2014,10(05):290-291.
[5] 薛小妩,蔡立强.免疫规划儿童免疫接种率调查[J].临床合理用药,2014,02(02):93-95.
[6] 黄嘉迎.何慧萍.胡术贤.华卫平.梁剑辉.清城区2009-2013年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14,07(07):958-961.
[7] 张少新,田菊贵,赵立志,李志,许秀琴,陈戈.新疆农三师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的调查分析[J].中外医疗,2014,12(35):77-78.
[8] 沙吾拉西·热加甫,甫尔哈提·吾守尔,玛合木提江·库尔班,艾合买提江·依明.叶城县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5,02(02):17-22.
[9] 蒋静,严毅,田滔滔,体荟,徐英.宜昌市城区1~3岁儿童十年间免疫规划“五苗”接种率调查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05(05):760-762.
了解2004年以来湖北省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分析影响因素, 评价工作成效,为进一步改进免疫规划工作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用分层容量比随机抽取县级调查单位共10个,用整群随机抽取乡镇级调查单位共50个,用容量比整群抽取村级调查单位共461个,入户调查2004-01-01/2010-06-31出生的适龄儿童。结果 全省调查适龄儿童37944人,平均建证率为91.75%,平均建卡率为89.84%;五苗单苗基础免疫平均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五苗全程平均接种率为87.29%,卡痕率为73.45%,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88.74%。但加强疫苗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平均接种率均低于85%。结论 全省平均接种率基本维持较高水平,但建证率、建卡率、加强疫苗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接种率均离目标要求有不同程序的差距,今后应重点强化相关工作措施,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为了解湖北省2004年以来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特别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评价工作成效,为进一步改进工作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全省人口、经济、地形等条件,确定进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4-01-01/2010-06-31出生的所有适龄儿童,含在该地永久居住和连续居住满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
1.2抽样方法县级单位的选定:用分层容量比随机抽取县级调查单位,根据地形、地貌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102个县(市、区)分成城区、山区、平原、丘陵四层,共抽取10县(市、区)。根据各层人口数总量,随机抽取3个城区、2个平原地区、2个丘陵地区、3个山区地区。乡镇的选定:用整群随机抽取乡镇级调查单位,将被抽中县级单位的辖区地图按对角线划分成东、南、西、北四区,以县城为中心与县城相连的乡镇作为中区,五区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共5个乡镇。用容量比整群抽取村级调查单位,每个乡镇以村为单位,按人口总数从小到大排序进行顺序编号,随机抽取1/2的村作为调查村。毎个调查村,入户调查所有对象儿童。
1.3调查内容基础免疫: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灰疫苗、含麻疹成份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等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情况。加强免疫: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含麻疹成份疫苗、乙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等疫苗的加强免疫完成情况。
1.4评价指标以县和省为单位分别评价:建证率、建卡率;卡痕率;12月内儿童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灰疫苗、麻疹成份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接种率及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12月龄内五苗全程接种率;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含麻疹成份疫苗、A+C群流脑疫苗等疫苗的加强免疫完成情况;不合格接种原因和未种原因分析。
1.5合格接种与及时接种判断标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标准才判为合格接种:有准确的出生年、月、日和接种年、月、日记录;免疫起始月龄不提前;接种针(剂)次间隔不缩短(≥28d);基础免疫在12月龄内完成;内容填写齐全,记录清楚,不缺项。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是指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有接种证和接种卡者以接种证记录为准;无接种证,有接种卡者以接种卡记录为准;接种证和接种卡两者均无者,判断为未接种。对每名儿童的合格接种判断只能选择接种证或接种卡一种方式。不能一种疫苗以接种证为准,另外一种疫苗以接种卡为准[1]。
2结果
2.1基本情况次调查10县市区,占全省备选县级抽样单位的9.80%(10/102)随机抽样确定50个乡镇,总人口1833471人,调查对象范围儿童数95590人,村级抽样确定调查461个村(社区居民)委会,覆盖人口867601人,占50个乡(镇、街办)总人口的47.32%;2004-01-01/2010-06-31出生的适龄儿童(含在该地永久居住和连续居住满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47436名,占50个乡(镇、街办)适龄儿童的49.62%,其中流出儿童9078人,流入儿童729人,实际调查儿童37944人,占应调查适龄儿童数的79.99%
2.2建证率和建卡率调查2004-01-01/2010-06-31出生儿童37944人,平均建证率91.75%(34815/37944),建卡率89.84%(34089/37944),从地区分布看,建证率、建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山区、城区、平原、丘陵。其中:有4个县建证、建卡率均为100%,有1个丘陵地区县建证率低于80%,2个丘陵地区县建卡率均低于80%地区。
2.3五苗基础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调查2004-01-01/2008-12-31出生儿童28986人,卡介苗实种27728人,接种率为95.38%;脊灰疫苗3针全程接种27359人,全程接种率94.39%;百白破疫苗3针全程接种27253人,全程接种率94.02%;麻疹成份疫苗基础免疫实种27048人,接种率93.31%;乙肝疫苗3针全程接种27089人,全程接种率93.46%;五苗全程接种25303人,全程接种率87.29%。
2.4卡痕率和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
调查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28986人,平均卡痕率仅73.45%,卡痕率最高的城区县为98.14%,最低的平原县为21.22%。卡痕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区、丘陵、山区、平原。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25722人,及时接种率88.74%,最高的是平原县及时接种率为98.05%;最低的是丘陵县,及时接种率只有67.73%。及时接种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城区、平原、山区、丘陵。
2.5新增扩免疫苗接种情况
2.5.1乙脑疫苗调查乙脑疫苗第1针应种6488名儿童,实种5792名,接种率89.27%。接种率最高的是城区县为96.95%,接种率最低是丘陵县仅74.21%。从地区比较,接种率城区﹥平原﹥山区﹥丘陵;乙脑疫苗第2针应种6387人,实种3751人,接种率58.73 %,接种率最高的是山区县为77.53%,最低的是丘陵县仅28.62%,地区比较与第1针类似。
2.5.2A群流脑疫苗调查A群流脑疫苗第1、2针应种人数分别为6087、6488人,实际接种人数分别为4847和4731人,接种率分别为80.02%、72.92%。地区比较,城区和平原接种率高于丘陵和山区。
2.5.3A+C群流脑疫苗调查应种A+C群流脑疫苗儿童6089人,实际接种3462人,接种率56.86%,接种率最高的是郧县84.29%,接种率最低的是黄梅县,接种率仅16.21%。地区比较:平原接种率﹥山区﹥城区﹥丘陵。
2.5.4甲肝疫苗调查应接种甲肝疫苗儿童6488名,已接种3684人,接种率56.78%,接种率最高的为75.86%,最低接种率为0。
2.6加强疫苗接种情况
2.6.1百白破疫苗调查百白破疫苗应加强儿童28986名,实际接种22286人,接种率76.89%,接种率地区比较:山区﹥城区﹥平原﹥丘陵。接种率最高的是城区县为96.45%,最低的是丘陵县仅31.97%。
2.6.2脊灰疫苗 调查脊灰疫苗应加强儿童10067名,实际接种7348人,接种率仅72.99%。接种率地区比较:城区﹥平原﹥山区﹥丘陵。
2.6.3麻疹疫苗 调查麻疹疫苗应加强儿童28986名,实际接种22785人,接种率为78.38%。加强免疫接种率最高的是平原县为91.80%,接种率最低的是丘陵县,仅31.96%。接种率地区比较:平原﹥城区﹥山区﹥丘陵。
2.7不合格接种原因调查共查出不合格接种9073针次,按疫苗种类来分,含麻疹成份疫
苗1851针次,占不合格总针次的20.40%,其中提前接种410针次、超期接种1290针次;百白破疫苗1546针次(17.04%),其中提前接种329针次、间隔不够130针次、超期接种1016针次;乙脑疫苗1477针次(16.28%),其中提前接种173针次、间隔不够44针次、超期接种1260针次。
按不合格原因分析,超期接种的5797针次,占63.89%;提前接种的2011针次,占22.16%;间隔不符692针次,占7.63%;其他573针次占6.32%。
2.8未接种原因调查共查出未种针次57258针次,未接种原因中:说不清楚共16147针次(28.20%);本调查方案未涉及的原因共12326针次(21.53%);其他原因共11422针次(19.95%)。
从疫苗种类分析,A群流脑疫苗未种共12110针次(21.14%),其次是乙脑疫苗,未种10941针次(19.11%)。讨论
3.1本次调查适龄儿童37944人,预防接种证平均建证率91.75%,平均建卡率89.84%,离98%目标有一定差距,主要与大龄儿童接种证遗失、接种单位接种登记册保管不善有关。农村丘陵地区黄梅县建证、建卡率和松滋县建卡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一定程度拉低了本次调查结果。
3.2调查统计适龄儿童28986人,五苗单苗基础免疫平均接种率均维持在90%以上,但不平衡麻疹疫苗接种率最低只有75.05%;五苗全程平均接种率达到87.29%,但最低县只有70.60%。从调查结果看,丘陵地区五苗单苗基础免疫接种率明显低于其它地区,而城区、平原和山区无显著差别。五苗全程接种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区、平原、山区和丘陵。
3.3调查统计适龄儿童28986人,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3.46%,首针及时接种率达89.72%。及时接种率最高为平原地区天门市达到了98.05%,但最低为丘陵地区黄梅县仅达67.73%。
3.4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接种稳步实施,但接种率离目标要求还有差距,这与各种新增疫苗起始应种对象前推和疫苗品种分地区实施,以及大年龄组儿童难以通知到位有关
[1]。
3.5随着儿童年(月)龄的增加,相关疫苗接种率呈现下降趋势,特别表现在儿童加强免疫接种率不高[2-3]。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复种和加强接种率均不到80%。
3.6主要问题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降低,“重基础、轻加强”的意识较为严重; 随着儿童年龄增大,接种频次减少,儿童监护人接受预防接种的信息量减少,关注程度降低,主动性差; 人员流动因素。农村地区大龄儿童隔代监护现象比较普遍,儿童接种经常错过接种时间;非城镇地区接种点布局不合理,路程远、交通不便、通知不到位等也是部分地区影响接种的重要因素[4-6]。
3.7工作建议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工作经费。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免疫规划工作是社会公益性福利事业,是国家要求,政府行为。政府要保证并逐步加大对免疫规划工作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保障免疫规划项目的运转费用,落实免疫规划工作和人员经费,合理解决村医报酬,不断提高免疫规划人员的社会地位,激发免疫规划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加强部门协作,认真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改进在校、在托漏种儿童补种服务方式,及时、安全落实补种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和落实适龄儿童主动搜索工作机制,及时发现未建证、建卡和漏种儿童,并落实补证和补种。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各级疾控机构要结合“强基”工程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等工作,完善免疫规划科室建设,稳定队伍,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预防接种人员的整体素质。结合创建群众最满意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加强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建设,明确责任区域,强化免疫规划工作基础管理。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合理布局辖区预防接
【关键词】疫苗接种率 现况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87-03
为了解天门市免疫规划实施情况状,评价2004~2010年报告接种率情况,为加强免疫规划工作,有效提高接种质量提供依据。推动免疫规划工作深入发展,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和控制免疫规划疫苗相关疾病的目标,天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年7至8月开展了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06月30日出生的所有适龄儿童(含在该地永久居住和连续居住满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
1.2 调查内容
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情况及按照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规定应当完成的疫苗加强免疫情况。
1.3 调查方法及标准
1.3.1 方法 采取“五点法”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取5个乡镇,即将全市按地图对角线划分,以城区为中心与城区相连的乡镇作为中,东、南、西、北,各随机选取一个乡镇作为本次接种率调查单位。每个乡镇以村为单位,按人口总数从小到大排序进行顺序编号,偶数号的村作为调查村。采用询问家长,查看接种证、卡和接种日期,查看儿童卡疤等方法进行。
1.3.2 标准
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合格接种率:有接种证、卡者以接种证记录为准;无接种证,有接种卡者以接种卡记录为准;接种证和接种卡两者均无者,判断为未接种(对每名儿童的判断标准只能选择接种证或接种卡一种方式,不能一种疫苗以接种证为准,另外一种疫苗以接种卡为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标准才判为合格接种:(1)有准确的出生年、月、日和接种年、月、日记录;(2)免疫起始月龄正确;(3)接种针(剂)次间隔不小于28天;(4)基础免疫在12月龄内完成;(5)内容填写齐全,记录清楚,不缺项。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计调查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出生、在本地居住超过3个月的儿童5726人,其中于2004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出生的儿童4762人,占83.16 %,作为本次评价接种率的适龄儿童;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出生儿童964人,占16.84 %,因未满12月龄,不作为“五苗”接种率评价对象,仅统计儿童建证建卡情况和乙肝疫苗首针接种情况。
2.2 建证、建卡率
建证、建卡率分别为94.91%、98.04%,从时间分布看,建证率逐年增高,建卡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地区分布看,建证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马湾、汪场、石河、拖市、杨林,但均低于省定98%目标。
2.3 五种疫苗的接种率、五苗全程覆盖率、扩免后新增疫苗接种率和卡痕率
12月龄内儿bcg、opv、dpt、mv、hbv接种率分别为99.71%、96.64%、95.70%、95.91%、97.80%,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为92.67%;扩免后新增mena、je、hepa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为: 51.84%、62.63、51.96%;观察4323名儿童卡介苗接种疤痕情况,有卡痕者3924人,卡痕率为90.77%(表2-1)。
2004至2009年,各年份bcg、opv、dpt、mv、hbv接种率和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均在90%以上,卡痕阳性率在85%以上,不同年份间无明显差异(表2-2)。
2.4 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首针及时接种率
乙肝疫苗首针24小时内及时接种率97.99%(5611/5726);全程合格接种率97.80%(4657/4762 因2009年6月30日后出生儿童因至2010年6月30日未满1岁,故剔除)(表2-2)。
2.5 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脑疫苗、流脑a+c群加强免疫接种率
opv(2004~2005年出生儿童)、dpt(2004~2008年出生儿童)、je(2004~2007年出生儿童)、menac(2004~2006年出生儿童)加强免疫接种率分别为86.87%(1257/1447)、85.89%(3694/4301)、44.80%(1498/3344)、55.82%(1333/2388)(见表3)。
2.6 五苗不合格接种和未接种原因
2.6.1 不合格接种原因
根据合格接种标准判断,有284人次判断为不合格接种,占适龄儿童接种人次数的0.54%(见表4)。主要原因:卡介苗全部为超期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以未达到免疫起始月龄的提前接种为主,针次间隔不符次之,分别占脊灰疫苗不合格接种的76.40%(68/89)和17.98%(16/89);百白破三联疫苗以针次间隔不符为最,其次为未达到免疫起始月龄的提前接种,分别占百白破三联不合格接种的47.89%(34/71)和42.25%(30/71);麻疹类疫苗为未达到免疫起始月龄的提前接种和超期接种,分别占麻疹类疫苗不合格接种的57.41%(31/54)和42.59%(23/54);乙肝疫苗为超期接种和针次间隔不符,分别占乙肝疫苗不合格接种的80.36%(45/56)和19.64%(11/56)。
2.6.2 未接种原因
“五苗”未接种原因除儿童监护人表述不清外,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未接种原因均以接种时孩子患病未去接种、孩子患病医生不予接种而事后没有补种为主,分别占未接种人次数的57.58%、58.97%、63.83%、66.67%;其次为怕接种反应、有人说接种不好、接种地点太远、接种时间不合适、家中无人带孩子去接种等缺乏积极性的因素,分别占未接种人次数的7.07%、11.28%、35.46%、9.88%(见表5)。讨论
3.12004年至2010年6月,全市平均建证、建卡率分别为94.91%、98.04%,建证率未达到省定98%目标。从地区分布看,5个乡镇均未低于省定目标,说明我市在适龄儿童的管理上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和提高。究其原因:一是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管不善。二是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未落实,没有及时开展补证工作。三是辖区内0~6岁儿童主动搜索工作未真正落实,未能发现辖区内未建证儿童;平均建卡率虽然达到省定目标,但从地区分布看,拖市、石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今后要加强预防接种卡证管理工作,及时为适龄儿童建卡、建证并建立和实施对入学、入托儿童查验接种证管理制度[1],尤其是要提高薄弱地区的建证率,统一卡证记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
3.2 12月龄内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类疫苗、乙肝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9.71%、96.64%、95.70%、95.91%、97.80%,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为92.67%,不同年份间无明显差异,表明我市原“五苗”基础免疫总体接种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形成了一定的免疫屏障,为控制和降低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奠定了基础;扩免后新增的a群流脑2剂次接种率、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只有51.84%、62.63%和51.96%;通过调查,原因主要为:(1)2008年以前,我市a群流脑、乙脑减毒活疫苗和甲肝疫苗均为季节性接种,大部分儿童接种疫苗时没有携带预防接种证而没有及时填写接种记录。(2)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前,a群流脑、乙脑减毒活疫苗和甲肝均属于二类疫苗,由监护人本着“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选择接种,部分儿童因各种原因没有接种或没有全程接种。提示扩免后新增疫苗的免疫接种是我市免疫规划工作的薄弱环节,暴露出我市免疫规划接种资料管理尚不规范,今后工作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新增疫苗接种率。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预防接种资料、尤其是二类疫苗接种资料的管理。
3.3 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脑疫苗、流脑a+c群加强免疫接种率在44.80%~86.87%之间,远远低于省定目标,提示加强免疫为我市免疫规划工作的又一薄弱环节,今后免疫规划工作应重点加强。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加强免疫工作不是十分重视,宣传力度不够,“预约、通知”没有落到实处,家长不知道还要打预防针;二是部分家长认为1岁后儿童抵抗力强了,对加强接种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愿抽时间带孩子去打预防针;三是部分加强免疫接种信息未录入到接种证或卡上造成调查接种率降低。我们必须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基础和加强免疫并重[3]。
3.4 不合格接种原因以“未达到疫苗免疫起始月龄的提前接种、针次间隔不符、超期接种”为主,其原因可能为:(1)基层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少数工作人员对免疫接种程序把握不严。(2)适龄儿童主动搜索工作没有落实,没有及时发现免疫不全儿童适时进行补种。提示我们应定期开展免疫规划知识培训,提高各级免疫预防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操作技能、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促进免疫预防工作进一步向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4];儿童未接种原因中“怕接种不良反应、有人说接种不好、接种时间不合适、接种地点太远、家中无人带孩子接种”等缺乏积极性因素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公众对预防接种缺乏科学的认识,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大免疫规划工作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宣传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普及预防接种相关知识,提高群众预防接种参与意识,营造有利于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三十团疾控中心根据师文件要求,在全国预防接种日到来之际,围绕“接种疫苗、保障健康”主题,在全团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现将宣传活动简要总结如下:
首先,为了做好宣传周活动的宣传,团疾控领导中心高度重视、积极准备,在师疾控中心领取了预防接种宣传画、宣传资料,要求各连队充分利用横幅、黑板报、宣传画报等宣传,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为儿童免疫规划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团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专干,利用周例会时间,问卷的形式对全团卫生员进行了预防接种知识的培训。给连队卫生人员下发师发宣传画和宣传单,要求连队卫生人员根据本单位实际,开
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团内居民不断提高预防接种防病保平安的意识。
三是4月25日,团疾控中心及团医院6名工作人员,在团农贸市场开展预防接种宣传咨询活动。医务人员在市场悬挂宣传主题横幅、张贴宣传画、发放预防接种知识单等方式进行宣传。此次宣传周辖区共悬挂横幅1条,张贴宣传画6副,发放宣传资料约2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80余次。同时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接受群众咨询,对家长提出的儿童预防接种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向他们传达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等相关政策,并告知家长为了儿童健康,请带儿童及时接种疫苗。
通过宣传,使团内居民对预防接种工作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动员全社会关注预防接种工作,普及儿童免疫规划接种,营造全社会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氛围,为提高儿童相关疫苗免疫接种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30团疾控中心
2014年4月26日
关键词:免疫规划,接种不良反应,预防与沟通,技巧
1 接种疫苗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1]
1.1 接种部位出现硬结、红肿。
1.2 接种部位的组织溃烂、液化 (主要是卡介苗、百白破联合疫苗) 。
1.3 接种疫苗后的全身皮疹、发热。
1.4 接种疫苗后的全身过敏性反应。
1.5 接种疫苗后少见的其他组织器官免疫损伤[2]。
2 可能发生的接种不良反应引发的纠纷[3]
2.1 接种疫苗前未向受种者监护人详细宣讲疫苗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纠纷。
2.2 接种疫苗前未向受种者监护人详细询问受种者过敏史出现过敏反应而发生的纠纷。
2.3 低体质量新生儿接种疫苗时未向监护人解释宣讲疫苗的不良反应而发生的纠纷。
2.4 接种疫苗时由于受种者及监护人不配合 (婴幼儿体位) 而发生的纠纷。
2.5 小学生集体接种疫苗后群体性心因性反应而引发和监护人间的纠纷。
2.6 接种疫苗后发生的偶合病例处理不及时引发的纠纷。
3 预防与沟通技巧
3.1 加强免疫接种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熟练掌握各种疫苗免疫原理以及疫苗的不良反应知识, 提高对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认识水平[4]。
3.2 在给受种者接种疫苗前详细询问受种者监护人受种者的过敏史以及受种者父母的过敏史, 严格掌握本次接种疫苗的禁忌证。
3.3 在接种疫苗时使用从符合标准的冷藏设备中取出合格的疫苗进行规范化接种, 疫苗在室温中不宜存放时间过长 (<20min) 。
3.4 在给受种者接种疫苗前告知受种者的监护人, 本次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出现不良反应后的注意事项, 取得受种者的监护人对不良反应的认知和认可。
3.5 在告知受种者的监护人本次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后履行告知签字手续, 一张交给受种者的监护人, 另一张接种机构存档。
3.6 严格执行接种程序, 严格掌握接种禁忌证, 接种现场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理器械和急救药品、氧气等。
3.7 一旦发生接种后不良反应, 接种者要引起高度重视, 立即查找原因, 积极协调相关专业医生进行会诊,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减轻受种者不良反应症状, 给受种者监护人以安慰和劝导。
4 讨论
通过对接种疫苗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引发的纠纷全面地了解和清醒的认识, 在接种疫苗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沟通, 取得受种者的监护人对不良反应的认知和认可并履行告知签字手续, 严格掌握接种禁忌证, 使用合格并规范化保存的疫苗, 采取规范、安全的接种技术, 减少接种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取得受种者监护人对不良反应的认知和认可, 杜绝或减少与受种者监护人的纠纷。
参考文献
[1]尚鹏辉, 罗晓峰.关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经济补偿[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0 (5) :487.
[2]罗风基, 李淑萍.预防接种副反应认定的基本原则[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0 (5) :483.
[3]张志芹, 郭宪刚.计划免疫接种纠纷防范探讨[J].医学创新研究, 2008, 4 (12) :11.
免疫接种是指给鹅注射或口服疫苗、菌苗等生物制剂,以增强鹅对病原的抗病力,从而避免特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同时,种鹅接种后产生的抗体,还可通过受精蛋传给雏鹅,提供保护性的母源抗体。
1 鹅的免疫接种程序
我国已有多种疫苗用于家禽传染病的预防,但目前用于预防鹅的传染病的疫苗还较少。目前对小鹅瘟、禽霍乱、禽流感等主要疾病可用疫苗预防。一般免疫程序也以此3种病为主。
1.1 雏鹅的免疫接种 未经小鹅瘟疫苗免疫注射的种鹅,所产蛋孵化出的雏鹅,应在出生后注射抗小鹅瘟血清,每只0.3~0.5ml;若雏鹅已感染了小鹅瘟,即在鹅群中已发现有患小鹅瘟的雏鹅时,全群鹅应注射抗小鹅瘟血清,每只0.8~1.0ml。10~15日龄皮下注射鹅副粘病毒灭活苗,每只0.3ml,根据疫情可同时免疫禽流感灭活苗每只0.5ml。4周龄以后的仔鹅应再用禽霍乱疫苗免疫。
1.2 种鹅的免疫接种 禽霍乱疫苗在育成期或休产期中使用,疫苗用量按说明书确定,每注射1次免疫期3个月。小鹅瘟疫苗在种鹅开产前1个月左右进行第1次注射,每只1ml,并根据疫情可同时注射鹅蛋子瘟灭活苗1ml。也可在开产后10~14d再进行小鹅瘟疫苗第2次免疫注射。经过免疫的母鹅所产的种蛋孵出的雏鹅对小鹅瘟有较强的免疫力,一般不必再对其进行抗小鹅瘟血清注射。产蛋前20d,根据疫情注射鹅副粘病毒灭活苗每只0.5ml、禽流感灭活苗每只1ml。
2 疫苗的接种方法与要求
常用的疫苗接种方法有注射法和饮水法。
2.1 注射法 注射各种疫苗时,必须按说明书规定的稀释倍数和注射部位进行,稀释液一般用灭菌注射用水或蒸馏水。注射时,必须确认已注入皮下或肌肉内(灭活菌苗应肌肉注射)。若发现针头穿过皮肤而将疫苗注射到体外,则必须重新注射,绝不能将疫苗注入腹腔或胸腔。
2.2 饮水法 用不含有氯、铜、锌、铁等离子或其它消毒剂、清洁剂的凉水稀释疫苗。若用含氯的自来水时,要先煮沸放置过夜后再使用。为增加疫苗的活力和持续时间,最好在稀释液中加入0.2%的脱脂奶粉。饮水用具要洗干净,稀释的疫苗液数量要充足,保证每只鹅在2h内饮到规定剂量的疫苗。此外根据外界气温情况,采用饮水接种前,一般应停止供水2~4h。
3 接种疫苗时应注意的事项
3.1 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接种 疫苗的稀释倍数、剂量和接种方法等都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
3.2 疫苗现配现用 疫苗稀释时绝对不能用热水,稀释的疫苗不可置于阳光下曝晒,应放置在阴凉处,且必须在2h内用完。
3.3 接种疫苗的鹅必须健康 只有在鹅群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接种疫苗,才能取得预期的免疫效果。对环境恶劣、疾病、营养缺乏等情况下的鹅群接种,往往效果不佳。
3.4 妥善保管、运输疫苗 生物制品怕热,特别是弱毒苗必须低温冷藏。要求在0℃以下,灭活苗保存在4℃左右为宜。要防止温度忽高忽低,运输时要有冷藏设备。若疫苗保管不当,不用冷藏瓶提取疫苗,存放时间过久而超过有效期,或冰箱冷藏条件差,均会使疫苗活力降低,影响免疫效果。
3.5 选择恰当的接种时间 接种疫苗时,要注意母源抗体和其他病毒感染时对疫苗接种的干扰和抗体产生的抑制作用。
3.6 接种疫苗的用具要严格消毒 对接种用具必须事先按规定消毒。遵守无菌操作要求,对接种后所有容器、用具也必须进行消毒,以防感染其它鹅群。
3.7 注意接种某些疫苗时能用和禁用的药物 在接种禽霍乱活苗前后5d,应停止使用抗菌药物;而在接种病毒性疫苗时,在前2d和后5d要用抗菌药物,以防接种应激引起其他疾病感染;各种疫苗接种前后,均应在饲料中添加比平时多1倍的维生素,以保持鹅群强健的体质。
3.8 注意配合综合性防疫措施和进行抗体水平监测 由于同一鹅种中个体的抗体水平不一致,体质也不一样,因此,同一种疫苗接种后反应和产生的免疫力也不一样。所以,单靠接种疫苗扑灭传染病往往有一定困难,必须配合综合性防疫措施,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同时,应创造条件对鹅群进行抗体水平监测,确定免疫效果和加强免疫时间。
【免疫规划接种宣传】推荐阅读:
免疫规划工作规划01-02
免疫规划科11-22
免疫规划科普11-24
免疫规划中长期规划09-17
免疫规划督导表07-05
独家免疫规划培训总结06-06
免疫规划考试题03-16
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03-14
免疫规划培训试题及答案05-07
卫生室免疫规划计划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