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心肺复苏(通用9篇)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汇报的内容是《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第19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五部分:教材简析、简述教法、指导学法、概说教学程序、总结教学效果。
一、教材简析
(一)教学地位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技术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章节,是执业护士考证的重要内容,其中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技术是临床护士必备的操作技能,也是医院选拔护理人才的重要考试项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源性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为每10万人中就有39.82人发生,那么全民普及心肺脑复苏术势在必行。
(二)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教学时数是2学时(理论学时1,实验学时1),在此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了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等,对“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工作程序已非常熟悉,会对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会进行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为本次内容的学习作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1.知识目标
掌握心脏骤停的原因、类型及临床表现,基础生命支持的ABC步骤、注意事项;掌握进一步生命支持的控制气道方法,熟悉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2.能力目标
能正确评估病人,判断病情,及时发现心脏骤停,规范熟练地进行心肺复苏术。
3.情感目标
培养“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具备在面对急危重症情况时能沉着应对、冷静思考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爱伤”精神。
4.重点及难点确定
上述目标中,对心搏骤停的类型是理论上的难点,应对内科护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能正确评估病人,发现心搏骤停,以及对病人实施心肺复苏术是能力培养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基础生命支持的ABC步骤和注意事项中的一些数据和方法已落后于临床实际,在参考《2010年国
际心肺复苏指南》及其他医学护理文献的基础上应做适当知识调整。
二、教法简述
(一)教学思路的设计
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讲授时可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根据原有知识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探究新知识,从而实现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部分内容可采用讲授—演示法,即边讲解边示教,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等。
(二)教学资源
教材:目前选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的《急危重症护理学(第2版)》,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由周秀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另外还参考了《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以及其他医学、护理文献。
设备:理论授课的教室有电脑及投影设备,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和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所讲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法设计
(一)预习指导:明确预习内容,并回顾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
(二)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观察、讨论、总结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案例展示(PPT展示与讲解病案):梁珊、女、49岁,车祸后14 点30分被送入院。14点 40分突发心搏骤停。分析救护任务,引出学习目标。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新课
1、概述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因为有内科护理学作基础,结合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可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重点让学生掌握心搏骤停的原因、类型及临床表现诊断。
2、心肺脑复苏分为基础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和延续生命支持PLS,此部分内容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讲解阐释,对于重点内容可适当放慢节奏加以强调,采用提问、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零散知识点做好小结,促进学生记忆。
3、简述复苏后的监护与护理。此节为熟悉内容,结合病生、护基及内护知识稍作归纳总结即可,时间控制在10分钟。
(三)本章小结与布置作业
师生再次回顾整个心肺脑复苏的过程,归纳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和分类、病情评估要点及心肺脑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布置课后作业及预习内容等。
五、教学效果总结
1 说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材《急危重症护理》是卫生部护理教改课题研究成果, 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李小民主编, 很好地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宗旨,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着眼临床, 注重人文, 实用性强, 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及需求。
1.2 教学内容
本次课所讲的内容是是第六章第二节内容 (需2学时) ,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相关理论部分, 本次课为实验课, 通过理论的学习, 我们知道《心肺复苏》是院前急救中内容, 属于常用救护技术内容之一[2]。因此它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的急救水平的标志。
1.3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 临床需要,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本次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说出心肺复苏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技能目标:能正确实施现场心肺复苏;情感目标:培养争分夺秒的抢救意识及竞争合作意识。
1.4 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教过过程中要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本次课教学重点是:心肺复苏的步骤和方法, 因为它是复苏成功的保证。难点是心肺复苏的动作要领, 因初学者较难准确掌握胸外心脏按压的手法、部位、深度、频率, 而错误的操作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如心脏破裂, 肋骨骨折等[3]。
2 说学生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08高职护理护理三年级学生, 均为初中毕业生考入我校, 特点是:兴奋性较高, 但持续性较差, 表现欲望强, 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但根据皮亚杰的青少年认知发展理论, 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好奇心强, 善于模仿, 集体荣誉感非常强, 这些都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另外学生在学习心肺复苏操作之前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课和部分临床专业课, 这些也都为学习本次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说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法, 创新运用1-5-50教学模式, 结合多媒体课件、以心肺复苏模拟人为教具, 创造仿真的教学情景, 增强学习效果。所谓1-5-50教学法, 1代表教师, 5代表5个助手, 老师先教会5个助手, 5个助手再作为小老师指导本组其他同学, 这样以点带面,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众所周知,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的目的不是教, 而是学, 让学生愿意愿意学习, 快乐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指导学生采用分工合作法、游戏竞赛法, 利用她们的爱表现, 集体荣誉感强的心理特点, 让他们在游戏竞赛中快乐学习。
4 说教学过程
在本次课中, 笔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从以下4个环节开展教学。首先课前精心准备, 课堂上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5min) , 理实结合、示范操作 (30min) , 分组练习、小组竞赛 (45min) , 复习小结、布置作业 (10min) , 共90min。
4.1 课前准备
课前一周发给学生实训计划书, 明确实训内容, 同时学生已分组, 班级50人, 分5组, 每组选出老师的助手, 助手要求动手能力强, 最好是校技能大赛选手。其他人员都有分工, 有组长负责维持秩序, 后勤主任, 负责物品准备及清理, 新闻发言人, 负责提问和回答问题, 策划师、摄影师、文书等。
4.2 案例导入
课堂上, 首先由案例导入新课:采用鲜活的案例引出课题, 本次场景为一位老大爷在学校附近的公园晨练时突发心跳呼吸骤停, 教师设问, 假如你恰巧经过这里, 该如何帮助他?以案例兴奋学生的神经, 使她们情绪高昂, 各组纷纷回答问题, 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是纸上谈兵, 不会操作, 求知欲强烈。此时教师展示教学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 总任务:现场心肺复苏。提出任务后, 给学生播放两段视频, 一段是专业人员正确迅速实施心肺复苏, 抢救成功的视频。另一段是一位大三女生在宿舍突发心跳呼吸骤停, 而身边同学都不会心肺复苏, 错失抢救时机而死亡的视频。鲜明的对比,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深刻认识CPR的意义, 也意识到护士必须有急救意识, 且反应敏捷、行动迅速, 才能救死扶伤。
4.3 分解任务
要求学生根据刚才所看的第一段视频, 结合已学知识, 小组讨论, 归纳操作步骤, 教师总结出步骤, 并形成口诀“99ABC”, 易于记忆, 第一个9为呼救患者, 判断意识;第二个9为, 求救, 拨打120;A Airway, 开放气道;B Breathing人工呼吸;C 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然后教师分5步骤演示操作, 5个助手在各自模型旁模仿, 其他小组成员观察、思考, 记录, 并随时回答教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 如提出疑问:如果我们抢救的是婴幼儿, 如何进行操作?另外教师需拓展知识, 讲解最新的心肺复苏理念。当然在教师示范过程中, 鼓励同学向老师提问, 这样增强教学互动。对于重难点的处理, 我采取分解动作, 减慢语速, 同时配合教学视频等措施, 让每位学生都上台操作ABC动作要领, 每组前3位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如和老师一起数按压频率, 中间3位同学, 跟随录象一起操作, 后三位同学则自己独自完成, 这样难度系数逐渐加大, 这就要求后面的学生在前面同学操作时, 注意看, 用心记。教师注意观察并纠正错误动作。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争分夺秒的抢救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强调人文关怀, 并以“一名护士以冷漠的态度及粗暴的手法进行操作而导致患者肋骨骨折, 并遭到投诉”的临床案例给学生警示, 使素质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的始终。分解动作完成后, 教师将完整的CPR予以演示, 小组“摄影师”用手机拍摄, 作为小组课后复习资料。
4.4 分组练习
各小组在老师助手的带领下, 练习操作, 组长负责维持秩序, 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循环播放CPR操作视频, 同时巡视并做个别制导, 注意个体差异, 查漏补缺, 同时随时解答各组新闻发言人的提问。分组练习30min后, 为防止学习热情下降, 同时检测练习效果, 我们进入组间PK环节, 采用小组操作, 游戏竞赛的方式评价达标情况,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游戏名称为“现场CPR”, 小组成员在15min内, 比一比哪个小分队“救活”人最多, 救活的标准是多功能模型人复苏成功, 成功时模型会有显示并记录。救活最多的小组, 被评为班级复苏能手, 并给予表扬。当然学生在复苏竞赛中, 仍然会出现错误的动作要领, 如按压手法、部位错误等, 为及时纠正错误, 同时巩固教学效果, 竞赛结束后, 各小组成员人还要归纳复苏失败的原因, 教师播放视频“错误的心肺复苏”, 让大家来找茬, 使学生在娱乐游戏中, 查找自身问题, 同时巩固复苏的注意事项。
4.5 复习总结
完成找茬任务后, 我们回到公园老大爷的案例, 提出思考题, 如果复苏成功, 如何安慰患者?若复苏失败, 如何安慰家属?最后我将朗诵冰心的一首关于爱心诗, 同时配音乐《感恩的心》, 让同学们逐渐感悟到, 我们要有爱心, 责任心, 因为我们是的白衣天使, 责任是救死扶伤。
以上是笔者的教学程序, 5个环节, 环环相扣, 逐渐深化提高。
5 说教学反思
心肺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护理技术,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充分, 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 1-5-50教学法、游戏竞赛法, 配合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在边听、边看、边想、边做中, 手脑并用, 从而掌握知识, 提高技能, 增强社会责任感。当然, 本次课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班级学生较多, 虽然采取了1-5-50教学法, 但每组仍有个别同学对CPR要领掌握不是很好, 抢救意识不强, 因此我们的实训室将向学生课后开放, 加强课后操作练习, 使人人达标, 唯有此, 我们才能说我们培养出的白衣天使是合格的, 是符合临床及社会需要的。
摘要:说课是一种课改模式,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说课已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广泛开展起来, 并在诸多的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智慧生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肺复苏,说课
参考文献
[1]张廷均.怎样撰写说课稿[J].教学与管理, 2002 (8) :31-32.
[2]方凯, 张昌宋.“说课”-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手段[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 (综合版) , 2009, 5 (1) :25-28.
一、概述
1、复苏的概念:抢救各种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措施都称为复苏。
2、心跳停止的类型(凭心电图诊断):(1)、完全停跳:无心电图,不收缩。(2)、心室颤动:心室收缩不规则,蠕动,心排量几乎为零。
(3)、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有心室符合波,但缺乏有效地心肌收缩和射血。
3、心跳停止的诊断:
(1)、诊断依据:①神智突然消失②大动脉搏动触不到③无自主呼吸④听不到心音,测不到血压⑤瞳孔散大,无反射⑥心电图诊断。(2)、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
①强调无需摸脉搏,力争10s内完成,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
②生存链的概念: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二、初级心肺复苏(BLS)
初级心肺复苏是呼吸、心跳停止时的现场应急措施,主要任务是迅速有效地恢复生命器官的氧合血液灌流。
(一)开放气道(A)
1、舌根后坠的处理:三合一气道开放法。
2、异物阻塞气道的处理。
(二)人工通气(B)
1、口对口(鼻)人工通气:每分钟12次;仰卧—头后仰—捏鼻孔—深吸气—对口用力吹入。
2、其他人工通气方法:简易呼吸器(气囊——面罩)人工呼吸。
(三)人工循环(C)
1、胸外心脏按压(ECM)
① 背部必须有坚实物体。
② 手掌根部压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臂伸直,用上身重力。③ 两人复苏:5次胸外按压后作1次人工通气(60次/分)。一人复苏:15次胸外按压后作2次人工通气(80次/分)。④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无论单、双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例皆为15:2。⑤ 推荐人工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分。
2、胸外按压有效地标致:①大动脉可触到搏动;②发绀消失,皮肤转红;③可测到血压;④血氧饱和度仪可测到脉搏波;⑤自主心率恢复。
3、胸外按压的并发症:①肋骨、胸骨骨折;②气胸;③心包积液、填塞;④肝、脾破裂。
三、后期心肺复苏(ALS)
后续生命支持(PRT):后期复苏是初期复苏的继续,是借助于器械设备及先进的复苏技术和知识以争取较佳疗效的复苏阶段。也是一个地区和医院急救水平的体现。
(一)呼吸功能的维持
1、控制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口咽、鼻咽通气道;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和环甲膜造口术。
2、人工气道与氧疗:①简易人工呼吸器;②麻醉机和通气机的应用。
(二)循环功能维持
1、开放静脉,尽早进行,以便给药和补液。
2、人工循环:
(1)胸外心脏按压
(2)胸内心脏挤压(ICM)(3)经皮穿刺心肺灌注法(CPB)
(三)电击除颤(院内除颤)
1、及早建立心电图监测。
2、电击除颤对心室纤颤中粗颤最有效。
3、电极安装:①胸内除颤:电极放在心壁上;②胸外除颤:一个放在第二肋间靠近胸骨左缘,另一个刚在第四、五肋间(心尖部)。
4、电极能量:①胸外除颤:首次200~300J;再次:360~400J;②胸内除颤:成人:首次20~80J,小儿:5~50J。
5、除颤与药物复合使用,如利多卡因。
(四)药物治疗:
1、给药途径:原则为给药迅速、便捷
(1)静脉给药:安全、可靠,首选。
(2)气管内注药:①注药后立即正压通气;②从气管内或环甲膜穿刺后注药,蒸馏水稀释至10ml后气管内注药;③维持作用时间长于静脉给药;④被分泌物稀释,应加大剂量;⑤去甲肾上腺素、碳酸氢钠不能用。
(3)心内给药:①上述两种方法无法进行或开胸时才用;②穿刺点在第四肋间胸骨缘垂直刺入,回抽有血方可注药;③穿刺时,应停止加压通气;④并发有气胸、心包填塞,室颤和心肌坏死。
2、给药目的:①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加心肌收缩力;②防止心律失常;③纠正缺氧或代谢性酸中毒;④脑复苏用药。
3、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加心肌收缩力药物:(1)肾上腺素:首选药物
作用:增加心脑灌注压,增强心肌收缩力,利于自主心律恢复,细颤转为粗颤。
(2)钙剂:10%氯化钙
(3)其他: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
4、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
作用:抑制室性异位节律,提高心室纤颤阈值。(1)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首选药物。(2)可用于电击除颤无效的病人。
(3)用量:1mg/kg,静注,必要时2~4mg/min静滴。
其他药物:阿托品(降低心肌迷走张力,提高窦房结兴奋性),维拉帕米。
5、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药物:碳酸氢钠。心跳停止时缺氧引起代谢性、呼吸性酸中毒。不主张常规应用碳酸氢钠,在早期主要依靠过度通气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当各种复苏措施已采用,碱剩余达到—10nnol/L以上时才考虑用。
四、复苏后处理及监测(PRT)
1、长期生命支持(PLS)任务:进行监测治疗,脑复苏,使病人神志恢复和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
2、主要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①循环系统维持;②呼吸系统维持;③防治肝、肾功能衰竭;④脑复苏。
3、脑复苏的目的:脑功能完全恢复。
注:脑缺血缺氧时限:5min(4~6min)。
4、脑复苏的原则:防治和缓解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避免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的成活。
5、脑复苏的意义:
①脑组织的代谢率增高,氧耗量增大,但是储备有限,不可逆性脑缺氧性损伤发生于脑恢复血流以后。
②防止脑水肿。
大家好,今天我所讲的是心肺复苏信息化实训操作,本次教学从学生就业岗位及处理应急事件能力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做中教、做中学为指导思想,将教学内容与应急突发事件相结合,全面提升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急能力。同时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单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低的教学问题。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的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本实训项目学习对象为高职高专三年级学生,之前有一定的医学学习基础,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但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基于对专业、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希望同学们学会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能力目标是希望同学们具备面对危急情况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及独立实施心肺复苏规范操作的能力,情感目标是为加强同学们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同学们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评估病人,掌握心肺复苏的各项操作步骤;教学难点是独立实施徒手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本项目实施前需准备心肺复苏新闻案例素材,同时还需准备心肺复苏教学微视频、并在课前将微视频传至网络学公共习近平台,以供同学们课前预习使用,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可通过公共学习的平台自行讨论。另外,课前还需准备供应同学们使用的足够数量的模拟人。同学们在课前应先分为三个小组,利用模拟人模拟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抢救心脏骤停者的过程,并将抢救过程录制成视频,发至公共学习的平台。我将于课前统计同学们在学习微课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以及在实际抢救操作中表现出的不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讲解。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首先通过案例导入课程讲解,先是一组因心脏猝死的名人的相片,然后是一份新闻案例,让同学们明白心脏猝死并不遥远,同时增强同学们学习心肺复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下面正式进入课程讲解,这是定义;这是通过一个运行的秒表提示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这是以口诀方式给出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记忆方式简单明了,可以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楚的牢记操作步骤;然后进入详细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流程的过程,讲解过程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并将操作流程显示在幻灯片上方,方便同学们随时观看学习。在讲解过程中采用上方文字显示,下方视频播放的方式。因为在实训操作讲课中,单纯的文字或图片很难将正确的操作步骤一一展现,小视频正好可以拟补这一缺陷。同时还可以播放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在评估环境意识这一步,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发现患者昏倒后摇晃患者,咱幻灯片中提示要轻拍重喊,这是因为有的疾病在移动患者时病情会加重,所以在病情不明确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减少患者活动。第二大步,呼吸与摆放体位,仍然是上方文字显示,下方视频播放。从第三大步开始进入心肺复苏的关键环节: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首先要找准按压部位,是在胸骨正中,剑突上2横指,胸骨下1/3处,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手法尤其重要:手掌根放于按压处,另一手掌重叠其上,下面的手指抬起,双肘关节伸直,与胸壁垂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手掌不能离开胸部皮肤。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5厘米,因为按压手法的重要性,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常见错误:错误一:按压时下面的手指接触胸壁;错误二:按压时手掌离开胸壁;错误三:按压时肘关节未伸直。然后进入气道开放环节,这里选用的是最常用的仰头提劾法开放气道。最后一步是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一步常出现的错误是往患者口内吹气时手指未捏紧患者鼻部。讲完操作之后总结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布置相应作用。
下面是我的教学评价,学生听完讲课后,先对照首次上传的操作过程进行自评,然后再次进行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并将操作过程传至公共学习的平台。小组之间再根据以下实施项目进行互评,并将评价结果填入评分表内,注意在得分失分栏内备注得分失分原因。
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本次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视频直接导入课件,让同学们不需要通过超链接就可以直接观看视频,文字与视频同时出现更能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和网络,强行的压抑不如直接放开,让同学们既不需要离开手机和网络又不耽误学习。做乐赛和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趣,让同学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习效果明显好转。但这种新型模式对于教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任课教师必须做到充分备课,涉猎广泛的知识,以随时应答同学的提问。
谢谢大家的聆听,下面是我的操作环节:
1、确认周围环境安全
2、判断患者意识:首先轻拍重喊患者看其有无反应,然后检查循环体征,准确触摸颈动脉搏动:方法是右手食指及中指并拢,沿着患者的气管纵向滑行至喉结处,在旁开2-3cm处停顿触摸搏动,触摸5-10s,确认患者无意识。
3、大声呼救拨打急救电话。
4、去枕平卧,头略偏向一侧,垫硬板或将患者放于地上,解开衣领及腰带。
下面正式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操作: C: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定位:胸骨下1/3处,定位方法:右手食指触及肋下缘滑向剑突,再向上移两横指。
手法:采用一手掌根放于按压处,另一手掌重叠其上,下面的手指抬起,双肘关节伸直,与胸壁垂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手掌不能离开胸部皮肤。
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至少5cm,迅速放松,使胸廓完全回弹,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按压均匀、平稳,按压频率在100次/分以上。
A:开放气道
头偏向一侧,用纱布清理口鼻腔分泌物,检查并取下义齿,然后按仰头抬劾法开放气道。具体操作为让患者平卧,一手置于患者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以使头后仰,另一手指放在靠近劾部的下颌骨的下方,将劾部向前抬起,使患者牙齿几乎闭合。
B:口对口人工呼吸
垫纱布2层,在气道通畅的情况下,抢救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额,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防止吹气时气体从鼻口逸出,另一手握住劾部使头尽量后仰,深吸一口气,双唇包严患者口部,用力向患者口腔持续吹气2s以上,直到胸廓抬起。吹气毕,抢救者头稍抬起并侧转换气,同时松开捏鼻孔的手,并观察胸廓复原,然后再次吹气,按压30次,吹气2次为一个循环,共计5个循环。
检查生命体征是否恢复:可触及颈动脉搏动,面色、口唇、甲床皮肤颜色转为红晕,呼吸改善。
在紧急状态下,四大生命体征中优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呼吸道是否通畅,能否自主呼吸;2.血液循环是否正常。
一、呼吸体征
1.如果伤者呼吸通畅,那么就可处理别的损伤了。此时,如果伤者处于昏迷状态,并且损伤允许的情况下,可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以维持其稳定的呼吸。
2.如果没有呼吸,立刻急救,并且大声呼救及打电话寻求支援。
2.1 胸腹部在运动,而口鼻处无空气的流动:说明气道阻塞,使伤者去枕平卧,在伤者右侧用左手压住前额,右手食中指指尖抬起颏部,这样能防止舌后坠引起的气道阻塞;如果仍没有呼吸,可能是呼吸道有阻塞物,此时把伤者的头转向一侧,用两个弯曲的手指伸入口内、舌头上部,清扫任何异物,要求动作要快;再次检查,仍然没有呼吸,则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2.2 胸腹部无运动,口鼻处无空气流动:直接进行人工呼吸。
二、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是指由各种原因致使心跳突然停止正常收缩和供血功能,使全身所需血液中断,导致各个组织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的情况。院外(临场)的伤病员常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触不到大动脉搏动的垂危症候。
检查脉搏的方法有:
1.触膜颈动脉法:触摸颈动脉是简便易行的方法。采用正确位置,未触到搏动即证实心跳停止。疑有错误时,应检查有无意识、呼吸、瞳孔散大、面紫绀,苍白,再加上,触不到颈动脉搏动,才可判断心跳是否停止。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钟。
方法:①病伤者仰卧位。②颈动脉在男性喉结下2~3cm处,即气管旁软组织得。触摸时,急救者一手轻按病者前额,一手触摸颈动脉。如能触到搏动,则收缩压还不低于8kpa(60mmhg),证明心跳未停止。③触摸颈动脉压力不易过重过大,禁止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以防影响血液循环。④备注触摸颈动脉时,不能压迫气管,以防造成呼吸道阻塞。⑤颈动脉处有创伤或因颈肌肥厚(包括儿童),可改为触摸肱动脉或股动脉。
2.触摸肱动脉法:在肘窝上,于肱二头肌腱上内侧可摸到肱动脉的搏动,此处亦是测量血压时的听诊部位。
3.触摸股动脉法:在腹股沟韧带稍内侧的下方,能摸到搏动则收缩压在9.33kpa(70mmhg)。
4.触摸桡动脉法:在距手腕皱褶1.5cm及距拇指侧手腕边缘1.5cm处,能摸及桡动脉搏动,收缩压在12kpa(92mmhg),但还注意脉率,如>120~140次/分时,提示有大量出血。必须立即采用制止出血措施。
三、复苏技术
1.胸外心脏按压术:本法是现场抢救时首选方法。①使伤病者平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注意保暖。②急救者以左手掌根置于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右手压于左手背上,借操作者的体重向脊柱方向带有冲击性地按压,但绝不能用力过猛过大,因暴力可引起肋骨骨折、心包积血,以能使胸骨与其相连肋骨下降3~4厘米为宜,以间接压迫心脏,接着迅速放松,使胸骨复原,心脏舒张。③挤压与放松之间的百分比为1:1。④按压速度不能过快过慢,成人为80~100次/分,小儿为100~120次/分。⑤按压必须持之以恒,直到有效的心跳恢复为止。⑥小儿只用一掌根的压力即可,新生儿只用2~3指的压力即达目的。
2.人工呼吸:口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首先清除口中的异物,手法开放气道(头后仰、开口、托下颌),捏紧伤者的鼻子,深吸一口气,用口包盖住伤者的口,用力将气呼入伤者的口中,并观察胸部是否升高及降落,此为一次人工呼吸,前四次人工呼吸要迅速。实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频率为14~16次/分。若胸外心脏按压与口对口人工呼吸二人操作时,需按4~5:1的比例进行,如单人操作,则其比例为15:2。
3.胸内心脏按压术:①适应症:有血胸、张力性气胸、心脏损伤、脊柱畸形而影响胸外心脏按压者,心包积液及胸外心脏按压无效而又认为值得继续进行复苏者。②本法优点是可直接观察心脏情况,按压效果确切。③缺点是必须具备高级人员和设备,还要开胸手术,对心肌易损伤,易感染。一般情况下院前急救即现场急救难以实现,急救站、医院派人前来可能实现。
4.心前区捶击法;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早期,呼吸心跳骤停1分钟内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①伤病者仰卧硬板床或平地上。②急救者用握拳的尺侧(小指侧)距患者胸壁20~30cm处,迅速捶击胸骨中部1~2次,如无效应立刻放弃。
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必须相互配合,并且每1分钟重新检查呼吸及颈部脉搏,用时在5秒钟之内。总之,心肺复苏技术可归纳为ABCD复苏程序:
A(airway)——保持呼吸道通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ardiac massage)——是扣击胸部和胸外心脏挤压法,必要时行开胸心脏按摩
D(drug)——心内或静脉内注射药物
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 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 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 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 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作为挽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急救技术, 院前实施急救, 分为两部分, 一是人工呼吸, 二是胸外心脏按压, 两者必须结合且有节奏地交替重复进行。可以由单人操作, 也可由两人协作操作。
由于心脏病突发、窒息、电击伤、淹溺、严重失血、中毒等各种原因使心脏停止跳动, 维持生命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就会相应中断, 若不及时施救, 伤病者很快就会死亡。据美国近几年统计: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 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心肺复苏初步训练, 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 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
实施心肺复苏的时机
伤病者发生电击伤、中毒、窒息等意外, 突然失去意识反应, 倒在地上, 在这种场景下, 首先考虑是否发生了心脏骤停的现象。当心脏骤停, 就是实施心肺复苏的时机。简单而实用的判断方法是:在伤病者没有知觉的情况下, 继而观察有无呼吸, 一般情况下, 没有呼吸即为没有心跳。
判断意识
图为:伤病者平躺在地上或床上, 轻拍伤者肩部或向其发问:“你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清醒的病人能够准确地回答问题, 回忆起发生过的事情, 认识熟悉的人。若伤病者对任何刺激都没有反应, 即为意识丧失。
判断呼吸
图为:当伤病者没有意识反应时, 在开放气道的情况下, 将面颊贴近其口鼻上方, 观察伤病者胸部有无起伏, 同时感觉伤者呼吸的气流和听呼吸的声音。如果10s内没有感觉到呼吸的气流和听到呼吸的声音, 没有见到胸部起伏, 就可以认定伤病者已经没有自主呼吸, 这时要尽快对其进行人工呼吸。 (参考值:正常成人每分钟呼吸16~20次)
心肺复苏的步骤与手法
心肺复苏时病人的体位
将病人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 保持其头部不得高于胸部, 应与躯干处在一个平面上。如果病人躺在软床或沙发上, 应将其移至地面或在其背部垫上与床同宽的硬板;如果发生病情时, 病人处于俯卧位或侧卧位时, 应使其成为仰卧位, 其方法是:一手扶住病人的颈后部, 一手置于腋下, 使病人头颈部与躯干呈一个整体, 并同时翻动。
施救者应站、跪在病人的一侧, 以操作方便为宜。应松解伤病者的衣物, 包括领带、领扣、腰带、文胸等可能束缚呼吸的物品。
清理口腔异物
在判断呼吸之前需要开放伤病者的气道, 在开放气道之前需要清除其口腔可视的异物。口腔异物包括呕吐物、痰液、血液、泥土石渣等。
清理方法:双手扶住伤病者的头部, 使伤病者的头偏向一侧, 液体状的异物可顺位流出;还可将食指或小指包上纱布或手帕等, 将口腔异物掏取出来。值得注意的是, 要取出病人易脱落的义齿, 以防义齿脱落进入气道造成窒息。
打开气道
气道就是呼吸道。呼吸道包括口、咽、喉、气管等。
当病人意识丧失以后, 舌肌松弛, 舌根后坠, 舌根部贴附在咽后壁, 造成气道阻塞。打开气道的目的是使舌根离开咽后壁, 使气道畅通。气道畅通后, 人工呼吸时提供的氧气才能到达肺部, 人的脑组织以及其他重要器官才能得到氧气供应。开放气道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压额提颏法。
图为:压额提颏法。一手压前额, 另一手中指、食指指尖对齐, 置于下颏的骨性部分, 并向上抬起, 使头部充分后仰, 最终使下颌角与耳垂之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即可。但要避免压迫颈部软组织。怀疑颈椎受伤时, 要谨慎使用这种打开气道的方法。
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用人工的方法帮助没有呼吸的病人进行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将救助者呼出的气体吹入伤病者肺部, 以维持伤病者生命最低的氧气供应。
人口呼吸通常采取的是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手法。虽然经人工呼吸传染疾病的机会很少, 但基于卫生和心理的原因, 救助者可用塑胶面罩或口面防护膜进行人工呼吸, 不用直接接触伤病者的口唇。如果没有带防护用品, 救助者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图为:口对口人工呼吸。救助者将一只手按压在伤病者前额, 使伤病者头向后仰, 压前额的手的拇指、食指捏紧伤病者双侧鼻孔, 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置于其下颚, 使下颌上提, 保持伤病者气道畅通。之后, 救助者将口唇严密地包住伤病者的口唇, 平稳地向内吹气, 在保持气道畅通的操作下, 将气体吹入病人的口腔, 经气道进入肺部。
如果吹气有效, 伤病者胸部会膨起, 并随着气体的呼出而下降。吹气后, 救助者可以将口唇离开伤病者, 并松开捏鼻的手指, 使气体呼出, 同时侧转头呼吸新鲜空气, 再进行第二次吹气。在伤病者口腔有严重外伤、牙关紧闭的情况下, 可采用口对鼻人工呼吸。
胸外心脏按压
当心脏停止跳动时, 人体的血液循环也就终止了, 所以需要我们在胸部进行心脏按压以推动血液循环, 又称为人工循环。人体心脏位于胸骨与胸椎之间, 向下按压胸骨时, 胸腔内压力会增大, 进而就会促使血液流动, 同时压挤心脏, 向外泵血;在放松压力后, 静脉血回流心脏, 就可使心脏充盈血液。如此反复进行下去, 就可使心脏有节奏地、被动地收缩和舒张, 以此来维持血液循环。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可达到正常心跳时心脏排出血量的25%~30%, 可以保证人体最低的基本血液循环需要。
停止心肺复苏的时机, 一是急救医生接到120电话后赶到现场, 二是伤病者已经恢复了心跳和呼吸。对于在施工现场发生的意外, 如电击伤、高处坠落伤、机械事故等导致心跳呼吸停止的情况, 至少抢救30min以上, 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图为:胸外心脏按压位置在胸骨中下段或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救助者在实施按压时, 应双手重叠, 掌根部放在按压区, 被压在下面的手要伸直手指, 做到双手指交叉互扣, 贴腕翘起。按压时, 救助者应将上身前倾, 以髋关节做支点, 双臂伸直, 双肩正对病人胸骨上方, 垂直地以掌根将胸骨下压4cm~5cm, 然后放松。掌根始终不要离开患者胸壁, 按压和放松的时间要相等。
胸外心脏按压频率:每分钟100次, 节律要均匀。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必须交替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 人工呼吸2次。按压时救助者应观察伤病者的反应及面色, 在施行心肺复苏法2min后, 用10s检查呼吸及观察循环征象, 而后每隔数分钟就检查1次, 直到抢救成功或停止抢救时为止。
心脏病发作怎样自救
当你独处时, 突然感到胸口有一股剧痛, 并且开始蔓延到手臂和下巴, 可是四周没有旁人能够帮助实施急救, 而且距离医院还有一段距离。此时, 你只有10s的黄金时间自己救自己。一个人心脏若是不能正常跳动, 并且开始感到快要昏过去时, 那么大概只有10s的时间, 就会失去知觉, 不省人事。
首先不要惊慌, 先深深吸一大口气, 然后, 用力地、深深地、长长地、不停地咳, 每间隔大约2s, 要做一次吸、一次咳, 一直要做到救护车赶到时, 或者已经感到恢复正常, 才能休息。
深呼吸的作用是要把氧气吸进肺部;咳嗽则起到了对心脏挤压的作用, 从而促进了血液循环, 也可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脉搏。对心脏挤压的急救方式, 可以使心脏病突发的患者争取到被医院急救的时间。
链接
大脑缺氧的危害
心搏骤停(suddenly cardiac arrest,SCA)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停止,收缩功能衰竭导致心脏突然丧失有效的射血功能而致血液循环停止的病理生理状态。
“猝死”是指突然、意外的临床死亡。
心搏骤停的病因、类型和诊断
一、心搏骤停的病因
引起心搏骤停的病因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
(一)心源性
约80%的心搏骤停患者是由于冠心病所致,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
(二)非心源性
包括①溺水和窒息②电击和雷击③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④麻醉和手术中的意外⑤药物过敏或中毒等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根据心电图(ECG)监测结果,心搏骤停可表现为三种形式: 1.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蠕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以连续而快慢不规则、振幅不一的蠕动波,频率为200~500/min,此时心脏不能搏血。凡张力弱,蠕动幅度小者为“细纤颤”;张力强,幅度大者为“粗纤颤”。
2.心搏停止(asystole,AS)或称心室停顿(ventricular standstill)心脏大多数处于舒张状态,心肌张力低,无任何动作,ECG房室均无激动波,描记呈一直线。
3.心电机械分离(electric mechanical dissociation,EMD)心脏仍有生物电活动,断续出现慢、极微弱且常不完整的收缩,ECG仍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低幅的QRS波群,频率在20~40/min以下,而此时心脏并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压及心音均测不到。
三、心搏骤停的诊断
①清醒的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呼之不应;②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③测不到血压,心音消失;④自主呼吸在挣扎一两次后随即停止;⑤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其中①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和②摸不到大动脉最为重要,凭此即可确诊心搏骤停的发生。
基础生命支持
1.判断患者反应 当目击者发现患者无呼吸、不咳嗽、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等),即可判定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并立即开始CPR。
2.启动EMS 拔打急救电话后立即开始CPR。3.体位 让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4.开放气道(1)仰头抬颏法(2)托颌法 5 循环支持(1)脉搏检查 10s内完成脉搏检查。(2)检查循环体征(3)胸外按压
406(4)单人或双人CPR 6.电除颤
早期电除颤的理由:①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致命心律失常是VF,占心跳骤停患者的80%;②VF最有效的治疗是电除颤;③除颤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或消失,除颤每延迟1min,成功率将下降7% ~ 10%;相反,如果同时实施心肺复苏术,则患者生存率比前者更高(平均下降3%到4%);④VF可能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止。因此,尽早快速除颤是生存链中最关键的一环。
高级生命支持(ALS)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通常在医院内或转运途中进行,是指利用药物和机械手段提高重要器官的灌注压和血供,处理心律失常,进而促进自主循环恢复。
一、通气与氧供
通气:面罩、球囊、气管插管
二、循环支持
有许多改良的循环支持方法,包括插入性腹部加压CPR、高频CPR、主动加压一减压CPR、充气背心CPR、机械(活塞)CPR、同步通气CPR,交替胸腹加压一减压CPR和一些有创CPR,这些方法的使用限于医院内。
三、药物治疗
心肺复苏时用药的主要目的在于:①提高心脏按压效果,激发心脏复跳和增强心肌收缩力;②提高心脑灌注压,增加心肌和脑的血液灌注量;③降低除颤阈值,有利于电除颤和防止室颤复发;④减轻酸血症和纠正电解质失衡,有助于发挥心血管活性药物的效应。
(一)心肺复苏时的用药途径
1.静脉内给药 静脉给药安全、可靠,为首选给药途径。2.气管内滴入法:碳酸氢钠注射液、钙剂及去甲肾上腺素禁止从气管滴入
(二)常用复苏与心血管活性药物
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氨力农和米力农、碳酸氢钠、利尿剂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
1.利多卡因 2.胺碘酮 3.阿托品
脑复苏
在心搏和自主呼吸恢复后,CPR初步成功,脑复苏就成为后续处理的重点目标。继20世纪50年代对肺(呼吸)复苏成功后,60年代又取得心脏复苏的突破,但目前脑复苏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故心跳骤停后病人脑功能是否恢复已成为复苏成败的关键。
脑的重量虽仅占体重的2%,但它却接受15%的心排血量,其静息耗氧量约占人体总耗氧量的20%,且脑组织无后备毛细血管供血,故一旦脑血流停止,脑组织将较其他脏器更易遭受缺血缺氧性损害。
一、急性全脑缺血的病理生理
407
(一)脑缺血时组织病理学改变
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害存在区域性和时相性差异,其受损程度并非一致。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凡是越进化、越高级的脑组织越易受损;越原始、越低级的脑组织对脑缺血的耐受性越好。按脑内细胞对缺血敏感性的差异可排序如下: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状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二)全脑缺血期间的病理生理
1.能量代谢障碍 脑内糖原和能量贮备均很少,一旦发生心跳骤停,脑血流中断,氧和葡萄糖的供应即断绝,氧贮备在10s内耗竭,PaO2降至30mmHg以下,低于电衰竭阈(threshold of electric failure),即导致意识丧失,脑电图由慢波转为平线。
2.脑生化代谢方面的紊乱 脑缺血后能量代谢障碍,ATP缺乏,细胞膜的钠钾泵和钙泵功能受损,造成细胞内K+外流,Na+、C1—、Ca2+内流而致神经元和间质水肿。
3.乳酸酸中毒 酸中毒在脑缺血和再灌注阶段均可产生。脑缺血时葡萄糖无氧代谢导致的乳酸产生过多及CPR期间肝肾缺血致对乳酸的清除能力降低,是引起乳酸酸中毒的主要原因。
(三)再灌注期的病理生理
在恢复循环后,脑组织虽又重新获得血流灌注和氧供应,但各种功能和生化代谢过程并不能同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已经启动的脑缺血性损伤可能进一步加重而造成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在系统灌注恢复后还可持续2h~12h。
一、脑复苏的治疗措施
由于心搏骤停后,脑病理生理改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单一治疗手段很难起到脑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而是需要多种措施。脑复苏的成败关键在于三方面:①尽量缩短脑循环停止的绝对时间;②采取切实有效的支持治疗措施,为脑复苏创造良好的颅外环境;③在降低颅内压、减低脑代谢和改善脑循环的基础上,采取特异性脑复苏措施阻止或打断病理生理进程,促进脑功能恢复。
(一)施行有效的CPR,缩短脑循环停止的绝对时间
(二)采取有效的支持措施,为脑复苏创造良好的全身生理环境
(三)维持良好的颅内内环境
1)低血压 脑复苏后积极防治低血压有助于脑血流的改善,因此应针对低血压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2)MAP 提高MAP确实可提高CPP,但血压过度增高可明显增加心脏后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若应用过度扩容的方法提高MAP,有加剧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危险。目前仍主张维持血压于缺血前水平或稍高于缺血前水平。
3)颅内压 脱水减轻脑细胞内水肿是降低颅内压的有效方法之一。近来最常用的脱水药为20%甘露醇,有毒性小、对组织刺激少、不易产生“反搏”现象及一过性血容量扩充等优点
(2)改善脑微循环 山莨菪碱等有助于改善脑血流。
(3)提高血液氧浓度 充分给氧,保证最佳氧气供应,使PaO2大于100mmHg,408 以保证充分的组织氧合作用。
2.控制高血糖 血糖浓度增高可增加脑缺血期间乳酸产生而加剧脑损伤。因此目前主张在脑复苏期间,无论何种原因(糖尿病、输糖过多、应激反应、应用皮质类固醇等)引起的高血糖,均应予以控制。
3.防止脑缺血后体温升高 脑缺血后体温升高有增加脑代谢率、加重脑缺氧。
(四)特异性脑复苏措施 1.低温(与脱水)综合疗法 低温综合疗法的实施要点
1)及早降温 优先和重点降低脑温。2)以头部为主的降温
3)足够降温 降温持续时间长短视病人中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而定。4)脱水疗法 及早足量脱水,这是降温的重要辅助措施。5)控制抽搐和寒战
1.判定伤员有无意识可轻轻摇动、轻轻拍打或者呼唤伤员(图3-71、72)。
(心肺复苏——判定伤员)
2.呼救、唤人协助打电话通知救护单位。呼救时,讲清伤员伤情、出事地点等。3.将伤员放在适当体位(恢复伤员仰卧位)(图3-73)。
(心肺复苏——恢复伤员仰卧位)
4.用仰头抬下巴以开通气道、保持气道畅通,口内若有假牙或异物、污物要尽快取出及清除(图3-74)。
(心肺复苏——清除口内异物)
5.确定有无自主呼吸,在保持气道通畅前提下,将耳贴近伤员口鼻。侧头注视伤员胸部和上腹部(观察3~5秒钟)。
即:
(1)看:胸部和上腹部有否呼吸起伏;(2)听:伤员口鼻有无出气声;
(3)感觉:抢救者面颊部有无气体吹拂感觉。
若有自主呼吸,要继续保持气道通畅,若无自主呼吸,则迅速作两次吹气。吹气时应捏紧鼻子,第一次吹气和第二次吹气时要放松鼻子,吹气时要注意伤员胸廓是否有因吹气而抬起(图3-75)。
(心肺复苏——口对口呼吸)
6.判定有无脉搏:检查颈动脉(图3-76),并应在5秒钟内完成,手要轻柔,不能加压。若无颈动脉搏动,立即开始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心肺复苏——检查颈动脉)7.胸外心脏按压术:
(1)抢救者跪于伤员一侧(一般为右侧);
(2)抢救者右手食指和中指沿伤员肋弓上移至胸骨下切迹(肋弓与胸骨接合处)(图3-77);
胸外心脏按压术:寻找胸骨下切迹
(3)中指置切迹外,食指紧靠中指,起定位作用;
(4)用抢救者左手的掌根部紧靠前一手指,放于胸骨下部,掌根部长轴与胸骨长轴重合(图3-78);
胸外心脏按压术:手掌根部长轴与胸骨长轴重合
(5)然后,将定位用手叠于另一手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儿童一只手掌根即可)(图3-79);
胸外心脏按压术:按压胸廓后手指脱离胸壁
(6)抢救者双肘伸直,利用上身重量有节奏地垂直下压;
(7)按压至适当强点后即开始松驰。抬手时掌根部不能与皮肤脱离,以防按压部位移动;
(8)在按压间歇期内,不能使胸部受压;
(9)下压距离3.8~5厘米(儿童2.5~3.8厘米);(10)按压速率:每分钟80~100次。
8.单人心肺复苏术:同一抢救者顺次转换完成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术(图3-80)。
(单人心肺复苏术)
胸部按压数:人工呼吸数=30∶2 重复一轮按压和通气后,要检查复苏效果,即检查颈动脉及有无自主呼吸。9.双人心肺复苏术:由两位抢救者分别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术。两位抢救者各在一边(图3-81)。
胸部按压数:人工呼吸数=30∶2,要有机衔接。在每次轮换时,两位抢救者各负责检查脉搏和呼吸。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过程中及院前急救中的猝死并实施CPR抢救患者共18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个体化CPR组92例,常规CPR组94例。个体化CPR组中男性56例,女性36例,年龄12~84岁,平均56±12岁,常规CPR组男性59例,女性35例,年龄10~88岁,平均58±1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猝死病因构成、猝死至开始CPR时间及CPR持续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CPR方法
对常规CPR组猝死患者全部按《指南》中的心肺复苏标准程序,即畅通呼吸道(aiway,A)、人工辅助呼吸(breathy,B)、循环支持(circulation,C)、早期电除颤(defibrillation or drug,D)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对个体化CPR组猝死患者则按不同病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抢救条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如原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引起的心跳骤停并尚存临终微弱呼吸患者给以循环支持为主并优先的CDAB或CAB抢救程序,如原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电击、药物过量且心律表现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的患者给以早期电除颤为主并优先的DCAB或DABC抢救程序,如原发病为窒息、脑卒中、溺水、支气管哮喘、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刺激性烟雾吸入等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或呼吸骤停且尚存临终心跳患者给以畅通呼吸道、人工辅助呼吸为主并优先的ABCD或ABC、ABD抢救程序,对因低温、溺水、中毒、电击、儿童或青少年患者等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不把行CPR 30min未见自主循环恢复作为宣告CPR中止标准,而适当延长CPR抢救时间,从而合理、灵活应用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以上CPR抢救中人工辅助呼吸根据抢救当时条件为面罩气囊呼吸或气管插管(均为经口喉镜引导下插管),电除颤均选择单向波首次360J。CPR即刻复苏成功标准为自主呼吸恢复或呼吸机辅助呼吸、自主循环恢复、意识恢复或部分恢复,存活收入院标准为自主呼吸恢复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循环恢复、意识恢复或部分恢复并维持2h以上至收入院。
1.2.2 静脉给药途径
常规CPR组在心肺复苏同时建立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复苏抢救药物。个体化CPR组在心肺复苏及建立周围静脉途径同时进行中心静脉(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要求在不干扰心肺复苏抢救前提下进行,穿刺成功后置入一次性使用CB-ABC7Fr2×20cm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由中心静脉途径给予复苏抢救药物,两组患者在给药品种、剂量、浓度、时间间隔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个体化CPR组在即刻复苏成功率15/92 (16.3%)及存活收入院率6/92 (6.5%)均高于常规CPR组7/94 (7.4%)及2/94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与常规CPR组比较:*P<0.05
3 讨论
自从40多年前现代心肺复苏术确立以来,已经成功地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但是尽管如此,当前心跳骤停和心肺脑复苏仍然是医学上的难题之一[1]。从1992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首次发行到《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的出版,其对心肺复苏操作规范的不断改进,是各国心肺复苏领域专家不断探索和不断研究的结果,它使得心肺复苏成功率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世界各地急救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心肺复苏成功率也相差甚远,且整体成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在2%~15%。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仍然是各位急诊医护人员及院前急救医师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通过本组资料我们体会如下:①在现场CPR抢救中不能一成不变的照搬《指南》中的ABCD程序,应根据不同病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抢救条件做出灵活合理选择,从而提高CPR抢救成功率。②对于原发心脏疾病出现的心脏停搏、严重的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缓慢的室性逸搏而尚有微弱的临终呼吸的猝死患者,应给予早期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及尽早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脏活性药物,而不急于气管插管。因为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能提供机体正常氧供的25%~30%以上,可使组织获得接近正常的能量供应,同时心跳骤停时患者的发作性气喘是一种自发性复苏反应,也可以起到通气代偿功能,心搏骤停最初5~8min内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与自发性气喘所产生的潮气量已足以将动脉血氧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2],在此基础上尽早给予心脏活性药物往往提高CPR抢救成功率。③对于明确的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的患者应尽早优先给予电除颤,有研究表明[3],在心搏骤停1min内电除颤成功率在70%~90%,每延迟1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在心搏骤停12min以上电除颤成功率只有2%~5%[4];对于单向波除颤首选360J,对于除颤不成功者立即维持持续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同时静脉应用胺碘酮,虽然胸外心脏按压不能直接转复室颤,但能延长室颤时间,增加室颤波幅,提高再次电除颤的成功率。④对于明确因呼吸衰竭、呼吸道梗阻或窒息而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或尚存临终心跳患者以及由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导致的濒临呼吸停止的患者,应当机立断进行气管插管,这已经有很多临床资料和循证医学证实[5],气管插管是目前惟一能快速改善通气、提供患者氧供最可靠有效的措施,气管插管越早,成功率越高。⑤对于溺水、低温、冻伤、药物中毒、过敏反应、电击等原因引起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或儿童及青少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不把行CPR 30min未见自主循环恢复作为宣告CPR中止标准,而适当延长CPR抢救时间,进行积极救治能增加抢救成功率。⑥对于休克、重度水肿以及周围循环极差患者的CPR抢救中,或在电除颤、外周静脉给药后均未能恢复自主循环,如果急救人员有足够经验,并除外中心静脉穿刺禁忌证,应考虑尽早放置中心静脉导管[6]。急救人员可以选择股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建立中心静脉通道,中心静脉是非常安全的静脉通道,复苏药物经中心静脉比外周静脉早1~2min循环至心脏,通过中心静脉使用如血管加压素、胺碘酮、高张碳酸氢钠、钙剂等药物可以明显减少药物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利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建立通道还可以在保证快速液体复苏的同时进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在本组资料中我们也观察到建立中心静脉通道进行CPR抢救的成功率比较高。
通过本组资料,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病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抢救条件进行的心肺复苏抢救应正确、合理、灵活应用ABCD顺序,在不干扰心肺复苏抢救前提下尽早利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建立中心静脉通道进行CPR抢救,将大大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参考文献
[1]Wanchun Tang,方向韶.心肺脑复苏研究的现状和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7.
[2]伍凌.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2):163.
[3]Guideline 2000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uascular care:international on science on science [S].Circula tion,2000,102(Suppl):22-370.
[4]沈洪,何忠杰.心搏骤停的最有效治疗-早期电除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7):501-502.
[5]崔新民,冉住国,易代碧,等.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63.
【说课稿心肺复苏】推荐阅读:
心肺复苏技术12-16
心肺复苏培训讲稿06-07
心肺复苏业务学习03-25
心肺复苏培训计划09-12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流程10-01
心肺复苏应急演练脚本04-12
心肺复苏术护理试题09-30
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10-14
心肺复苏培训考试试题12-14
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培训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