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的呼唤作文(精选7篇)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一般比较繁重,批改作文又非常辛苦、单调,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意志力不强的老师难免偷工减料。
许多学生只看作文的分数等级,对圈点批语却不屑一顾。老师的辛苦劳动得不到尊重、劳动价值也得不到体现。缺乏责任感的老师便就此应付。
勤于写作的学生作文批改时往往无需改动、指导,而怠于写作的学生作文虽一改再改,即使改得再细,一时也无多大起色。于是这些老师们便肯定地得出结论“作文不是改出来的”,感叹声此起彼伏,好像这就是规律就是真理。
作文真的不是改出来的吗?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
从实际效果看。听、说、读、写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片面地强调多写。多写多练也经不住推敲,它背后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比较原始,类似于广种薄收,是高投入低产出,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文章不是改出来的。”这句话确实有点道理,但好文章一定是改出来的。试想,若没有曹雪芹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怎会有世界名著《红楼梦》及“红学”;若没有斟字酌句,历史上怎会有那么多的“一字之师”故事及有关“推敲”的佳话。修改乃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中学生认识能力不高,作文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也无法鉴赏,对作文实践过程中许多问题似是而非,如果没有老师的批改,他们根本得不到明晰的认识。没有认识,作文水平怎会提高。
从因材施教原则看。每次作文都存在着共性,同时也存在着个性。只有一一批改,才能把握个性,从而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促其发展提高。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集体指导作文并不难,个别指导才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大量的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批语,一是面批。若只看不改,这个难点怎能突破。
再从学生心理看,一个语文老师如果长期不批改作文,不给学生以具体细致的指导,学生就会得出老师工作马虎、不负责任的印象,反感随之产生,那么这个老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将会因此大打折扣。同时学生还会认为老师不重视作文而对作文渐渐失去兴趣,或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
也许有的同行会抱怨学生不看批语。其实,不是学生不看,实在是看腻了:小学作文批语是“段落清楚、中心明确、语句通顺”,初中是“层次清晰、中心突出、语句流畅”,高中还是这样的套话,学生怎不倒胃口。因此,要想学生关注批改,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的批语一定要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民主性。让生动的个性面孔代替千人一面;让亲切的春风代替严厉的冬寒;让宽容代替武断,允许学生针对批语下批语,让他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是一个再思考再认识的过程,应当归还学生这个权利。
一.倡导学生的习作生活化是追求个性化作文的源泉
1.仔细观察生活,悟出人、物个性特点
作文就是生活,只有平常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发现自己的身边有许多可写之事,发现身边美景处处。但,对生活缺乏观察甚至对家人、老师缺乏观察,写出的作文就是一个模式,缺少个性。如有一回布置学生写《我的老师》,在学生笔下的教师大都是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都是满面笑容、和蔼可亲……针对这个问题,评讲时,我先把外貌描写几乎相同的作文读一读,然后说,这里有的是写语文老师,有的是写数学老师、英语老师,最后问学生三位科任老师(形态各异)是否是三胞胎?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此时学生才意识到,因缺少认真的观察,连老师的外貌也不大清楚。
据此,教师可启发学生写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例如,三位教师平时的穿着打扮是否相同?她们三人外貌上有没有独特之处?她们在年龄、性格上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我要求学生先用一周的时间观察她们上课时的姿态动作、对学生的态度,还可观察她们在课余做些什么……这样有了范围,既引起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又使学生观察起来具体容易得多。一周后学生就大有改观了,作文中写出的老师都有了个性,一读就异口同声地说出是哪个老师了。
二.注重感受的独特性,抒写个性作文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要在“独”字上下功夫,才有自己的个性化特点。教师在指导这类学生写真实生活、真情实感时,首先在选材上要在别人没写过的内容上下功夫,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在写相同主题时,要注重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1.要富于联想,找出事物的想似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和事物之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面对一个事物,你如果能依据其某方面的特征联想到其他事物上去,找到两事物之间的相似点,那么你的文章就会有独特之处,富有个性。荷花池边一缕缕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幽香,能使朱自清联想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而李白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的妙处也恰恰在于由“瀑布”到“九天银河”的联想。
2.要顺应时代变化,用发展的眼光感悟事物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在思索和感悟事物的时候,就要应着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着眼于其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时期,这样才能把握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获取独特的感受和体味。没有细心地观察和认真总结,就不会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体会。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
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6年9月份开始,我开始进行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个性作文。
1.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比如“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结语本来就有贬义,意在指责那些见异思迁之人,若逆向思维,我们何尝不能写成“把眼光投向高山”的文章,而赞扬那种不断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呢?同理,“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可以写成“学海自有无穷乐”。
2.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3.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1.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4.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5.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付之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四.鼓励学生拥有个性化语言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让个性化的语言成为作文的亮点。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1.从教材中学习
教材中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风格迥异的语言风格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个性化语言的范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语言朴实无华,平实中饱含愤懑。鲁迅、孙犁、老舍、赵树理等人的作品语言都以朴实著称。古人也曾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淘尽铅华见真情”,当你用朴实的文字写作感到极为艰难时,才可以说你正在攀登朴实美的艺术高峰。当然,每一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都是不同的,如《爱莲说》高远脱俗的语言风格,《竞选州长》幽默含蓄的语言风格,《曹刿论战》善变、机智的语言风格,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语言风格,使他们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2.课外阅读吸取精华
作文不应受老师、教材的束缚,课外阅读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沈从文的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着天真、质朴、从容、恬淡的气息,而教材中很少有这样的文章,所以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读大量的名家名篇能激活思维,形成语感,化别人的语言如同出于己口。
3.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个性的语言
或者是豪放、婉约;或者是达观、哀怨;或者是幽默、风趣……他们的语言可能深刻,富于逻辑;可能浅显,直白明了;可能形象,生动自然。无论哪种语言特点都是自己的风格。鞋子的款式五花八门,合脚的就是最好的,所以当学生说“有人说月亮就像白玉盘,我说它像我姐的大脸盆”,“愁,是秋天的那颗心”之类文字时,看到的已经不是文字本身了,你还可以看到学生的独特性情。
时代呼唤学生个性的张扬,让习作体现孩子的个性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没有个性的习作是没有生命的废话。我们应该坚持“以生为本”,关注每个生命个体心智潜能发展,在习作个性化的探索中与时俱进。
每年七、八月的时候,花生就开花了。它的花是金黄色的,有两片花瓣,像一把美丽的扇子。这两片花瓣的下部有好几条“血丝”。放眼望去,整片花生地就像绿色的海洋缀满了金灿灿的星星。
秋天,花生成熟了。打开他的外衣,就可以看到红红的内衣,扒开内衣,就看到了白胖子。咬白胖子一口,呀!粉粉的,甜甜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这时候,我就会找我的表哥和表姐一起挖花生。大家挖的挖,拔的拔,忙得不亦乐乎……
挖完后,大家在花生地里快乐地奔跑着,欢呼着。我们还把挖出来的花生当成子弹,你扔我,我扔你。扔完了,又在妈妈的责怪声中,一颗一颗的把花生捡进箩筐。
上课了,王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小胖子,答案是花生,老师到底想干什么?居然出这么简单的谜语,后来,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吃花生”,原来,今天要吃花生,发花生了!王老师让大家抽出花生,我真倒霉,只拿了一颗只有两粒的花生。
它的外形胖胖的,有凸出来的几个包,像一个被石头撞出红包的小娃娃。它有土黄色的壳,表面凹凸不平,有着相互交错的条纹,摸起来很粗糙。花生宝宝的两头不一样,一头尖尖的,方便大家打开,花生的另一头圆圆的,还有一条短短的小尾巴,听老师说是从地下摘下来时留下的痕迹,我把花生摇一摇,里面就有“啪、啪”的声音,好像几个顽皮的娃娃在跳动。接着,我闻了闻花生,它有着淡淡的香味,向我的鼻子扑面而来,真香!王老师叫我们把花生打开,“啪啪啪”全班人顿时把花生打开了。打开后那壳就像一个小小的贝壳,里面露出了一排排列整齐的、穿着红色外衣的花生,我们又闻了闻,真是太香了,闻到这味,我们恨不得把这颗花生大口大口地吃了。后来,老师让我们搓一搓花生,这时它的外衣就脱下来了,我们又把花生用力地掰成两瓣,淡黄色的花生宝宝露出头来。后来,我们又迫不及待的尝了尝花生的滋味,我轻轻咬了口,它就在我嘴中裂开,接着,就变成一些小碎片,真是又香又脆。
以前,我吃花生时,总觉得没有今天那么好吃,也许是只有用心品尝东西,才能品出好的味道。
奇怪的.花生
春天到了,公鸡爸爸带着公鸡妈妈和小鸡去种花生,公鸡爸爸用铲子把土铲成一条、一条的小沟,公鸡妈妈和小鸡提着小篮子把花生籽撒在地里,用土盖好,然后再浇上水。
过了几天,花生长出了嫩嫩地绿苗,公鸡爸爸经常来给花生浇水、施肥。小白兔看到了,跑来说:我来帮你吧。公鸡爸爸连连说:不用了,谢谢。
过了不久,公鸡爸爸又在给花生浇水、施肥,山羊爷爷看到了,说:我来帮你吧。公鸡爸爸连忙说:不用了、谢谢。
不久,花生地里开出了一朵朵金黄色花。可慢慢地一直到花儿都凋榭了,也没有看到长出花生。小白兔和山羊爷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公鸡爸爸想了很久怎么也想不出来。忽然,小刺猥顺着叶子一拔,拔出来了一串花生,公鸡爸爸笑着说:原来是这样啊!
秋天到了,花生丰收了。公鸡爸爸请来了帮助它的伙伴们,大家一起吃又香又脆的花生。
奇怪的花生作文300字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真情,个性化
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所谓“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叶圣陶指出:“作文要说真话, 说实话, 说自己的话”, 而“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问题”。一切语言表达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本领, 如果与情感比较起来, 都应该放在次要位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因此, 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 抒发真情, 彰显人的主体性是写作的主旋律。只有“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 (刘锡庆教授语) ,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 打开心灵的闸门, 挖掘生活素材, 捕捉新鲜独特的感受, 写出自然的、真实的、个性化的文章。
然而受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影响,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以载道”的作文法则的制约, 以及高考的指挥作用的发挥, 作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急功近利、避难就易的程式化训练, 学生作文呈现出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 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 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 全然不见青少年出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 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真实的自我。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 难怪张文德在《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一文中沉痛地说:“应试的作文模式丢失了‘我’, 压抑了‘我’, 扼杀了‘我’。”
这些负面东西使作文教学长期脱离真实、回避真实, 使学生的作文之舟偏离真实轨道, 陷入危险的泥潭。因此, 作文教学对真实的忽视急需改变, 要将“真实”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远离格式化、模式化, 对各种虚假编造行为给予明确的批评和否定。具体而言, 应从以下多个角度切入, 才能“正本清源”, 还作文以本真面目。
一、淡化“道统”, 宽容另类, 激发情感, 释放生命活力。
“文以载道”并没有错, 但只认当下的主流思想或传统思想为“道”, 却是错的, 用狭隘的“道统观”判断事物, 极可能扼杀学生创新思维。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将这独一无二的心灵自由地展现出来, 就是眼下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新课标特别强调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教师应该敞开襟怀、放眼未来, 以十分自信的心态宽容所有不合“道”的“异类”或“异说”, 对学生作文中积极昂扬的情绪要肯定和褒扬;对那些稚嫩的、偏激的甚至灰色的思想, 只要是发自肺腑的, 也要予以理解关心, 并将其引入正轨。因为每个人的每一天并不都是鲜花和阳光, 每个人的成长也并不都是顺风顺水的,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文无定法, 作文无“禁区”, 不要试图束缚无忌的童言, 无需在写作技巧上做过多限制, 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 尽量挖掘闪光点, 从总体上予以认同, 使其不断获得成功感, 这样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真实写出人生的痛苦和坎坷, 写出心路历程的喜悦和欢乐, 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培植“写作期待”, 开放写作时空, 精心打造绿色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源于教师的讲授, 起于教师的“限题”、“限体”、“限时”甚至“限旨”, 止于教师的批改, 整个过程就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单调死板的写作技能的迁移训练, 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性特征, 学生处在被动写作状态, 时间一长, 便没了自主意识, 失去了写作兴趣。因此, 培植“写作期待”, 开放写作时空是精心打造“绿色作文”的关键。
所谓“写作期待”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教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冲动, 激活学生潜在写作能量, 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使学生处于想说、想表达、想写的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可见, 培植学生的“写作期待”, 是实现高效作文教学的重要保证。其途径有:
1. 目标自定。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写作目标, 如文体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由于目标是学生自定的, 符合个人实际水平,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写作欲望, 这样, 五彩纷呈便会取代千人一面、千文一腔、千篇一律。
2. 开放时空。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跳出封闭的小圈子, 拓展写作外延, 向学生开放。首先, 要开放写作时间。作文训练的起始阶段, 不妨先把“应试作文”的一套放到一边, 不局限于课堂写作, 让学生准备随笔本, 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课堂布置的大作文, 先放宽一定的时间, 可以从课上到课下, 随时写随时交, 让学生尽情地抒写, 使他们有一个灵感产生的过程。其次是开放空间。当我们埋怨学生作文枯燥单调空洞肤浅时, 有没有想过这恰恰是因为我们把学生关在文化的“铁屋子”里太久了?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才有清甘的水喝。”由此可见, 只有让作文走进生活, 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从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 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将单纯的自我表白式的笔触转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品评, 转向对地球大花园缤纷物象的深层观察, 引导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观察、感悟、运思和写作, 直接与蓝天对话, 与白云对话, 让大山的褶皱撞击他们年轻而善感的心灵, 让大海的波涛激荡他们的灵感诗行。进而鼓励学生读书看报, 关注社会热点, 留意身边的人、事、景、物, 并作深入思考, 探其原因, 思其趋向, 以获得独到的认识和启迪。如学了《陈情表》后, 我让大家写一封信给父母, 作文收上来一看, 学生对父母的情感宣泄可谓淋漓尽致。生活随笔, 学生信手拈来, 某一同学周末举家到郊外采草莓, 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莓园风光》, 文章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在这里, 我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真愿就在这里陪伴着草莓看太阳东升西落。”多么富有诗意呀, 恍若山间流出汩汩清泉, 让人心旷神怡。这样, 一篇篇“以人为本”“以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纲”的绿色作文就打造出来了, 那些“一凑、二抄、三套”的灰色作文将逐渐被扫出作文舞台, 还作文教学一方净土。
三、带领学生品读真情美文, 积淀文化底蕴。
丰富的写作底蕴除了上文提及的思想底蕴、生活底蕴外, 还要拓宽阅读面, 丰富精神底蕴。写作是一种释放, 是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 它的前提是吸纳与积储, 没有丰富的吸纳和充足的积储, 就不可能写出令人“怦然心动”的佳作真品。学生有了语言积累, 心中埋藏的真情才得以抒发, 否则就“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开学初要推荐一组鲜活且有生命力的真情文章引导学生品读, 落实“晨诵、午读、暮省”, 印发近一两年引起社会共鸣的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给学生读, 如《爱是怎样炼成的》、《爱到无力》、《父亲》、《牵着母亲过马路》等感人的文章, 学生读后无不产生情感触动, 仿佛是自己的生活经历,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写日记、写信、写随笔, 这样, 学生想写自己的内心冲动就有了。写真情类文章还要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化经典积淀精神底蕴, 只有这样, 才能创作出具有真情的文章。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用真情实感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 以人为本、以悟为法、以真为准、以新为则的作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将会呈现勃勃生机。
一位哲人说:“你可以欺骗一些人于永久, 你也可以欺骗所有人于一时, 但你不可能欺骗所有人于永久。”陶行知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这些话都应当成为作文教学“求诚”的至理名言。具体落实到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中, 就是必须转变陈旧观念, 摒弃程式化、模式化的训练方式, 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交流、自由表达, 让学生养真性, 动真情, 说真话, 写真文, 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最终形成尊重真实、追求真实的风气。那么, 作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将不再是遥远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拥抱生活,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中学语文, 2011.Z1期.
[2]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文学教育 (下) , 2009.06.
[3]中学生叙事性作文失语的现状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2.
[4]走进新课程作文须“求诚”.语文教学通讯, 2004.3.
开导学生想中求“真”,不断提升想象空间
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教育学生立足生活实际,积累生活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来描写真实的生活。一般来说,写观察日记是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的方法,鼓励学生写生活中的事物、人物、景物,写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想,写自己头脑中进发的灵感、闪现的火花。
在真实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引导他们大胆想象。想象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强烈,在其头脑中会产生出许多新鲜、奇异、与众不同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形象。想象力培养的方法很多,如在教学中教学生编童话,教师可以通过抓读写练习,激活学生记忆的表象,帮助学生领悟童话写作的一般方法,再采取“根据提供材料编写——自选材料编写”这一由扶到放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编写童话的能力。又如利用图画进行想象作文:让学生看图写文,或依据教师提供的一些简笔画进行想象作文……
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不平凡,从司空见惯的人、物、景中获得人生的感悟,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仿中求“创”,不断探索写作规律
一般来说,在作文教学中,凡是要学生写的文章,教师往往都要出示一两篇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去写。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掌握了,熟练了,便能从中悟出规律,进而掌握要点。可见,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模仿——掌握——熟练—创造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笔者抓住课文的精彩语段,有效进行说话训练。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蜒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模仿说话。他们纷纷发言: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蝴蝶飞过来,告诉我翩翩起舞的美妙感受。青蛙跳过来,告诉我它昨天抓了多少害虫……渐渐地,他们的语句跳出文本的束缚,变得生动起来了: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一只小蜜蜂在我耳边“嗡嗡”吟唱。几只小蝴蝶在我身边翩翩起舞。小虾们在我脚下快乐畅游……孩子们的想象太精彩、太丰富了,他们已经完全忘却了自我,与荷花融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笔者不失时机地让他们把这些话写下来,细细品味。有效的说话练习,适时的写作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模仿中得到了有效培养。
诱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
小学生作文常见的毛病表现为:要么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要么题材陈旧,主题落伍;要么脱离生活,枯燥无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另一方面是他们不善于求异思维。
首先,我们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来获得。而知识经验则要帮助他们从阅读中获得。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阅读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的倾吐。不管是课内的阅读教学,还是课外的自由阅读,教师都应要求学生摘抄好词佳句,背诵优美句段,并在写作中加以巧妙运用。丰富的词句积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铺垫,能够让他们在写作中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求异思维,引导他们实现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学生的作文是学生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的反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人手,如在指导学生作文《下课了》时,笔者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观察,以更好地确定主题。这样一来,他们的作文不再是单一的“课间丰富多彩的活动”,而是出现了各种富有新意的主题,如“助人为乐好风尚”“课间打闹不应当”“关心集体好品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位同学确立的主题是“课间十分钟的噪音值得重视”,这种从环保的角度观察、认识问题显然是独树一帜,富有特色的。这就让学生有了一个自由的表达空间,并能在自己的空间里任意驰骋,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及内心的喜怒哀乐无拘无束地展示出来。久而久之,他们写作文时就挥洒自如、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