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

2025-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精选5篇)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 篇1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对种群、群落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容的基础。而通过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意义,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志奠定基础。三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师生、生生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难点是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寻找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在讨论中体验物质与能量这一纽带的存在,从而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四、教法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结合本节内容,教师通过图、文、科学事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在思考中形成生态系统概念,构建生态系统结构。

五、学法

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运用多媒体课件,着力引导创新学生学习方法。

六、课时设计

2课时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①无机物质:CO2、O2、N2、NH3、H2O、NO3 等各种无机盐 ②有机物质:糖类、蛋白质等

③其他:阳光、热能、压力、pH、土壤等

(2)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①绿色植物

②蓝藻、光合细菌(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不产氧的特殊生理类群原核生物的总称,如红螺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紫色非硫细菌等)

③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等

(3)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从活体中获取营养的、营寄生生活的)

①大部分动物(但不是所有的动物)②非绿色植物(菟丝子等)、食虫植物——猪笼草、茅膏菜、捕蝇草

③某些微生物(根瘤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酿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虫草属真菌等)、寄生生物(蛔虫、线虫、猪肉绦虫、大肠杆菌等)、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噬菌体等)。

消费者的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着重要作用。

(4)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分解者不一定都属于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属于分解者)

①大部分微生物(圆褐固氮菌、反硝化细菌、乳酸菌等细菌,酵母菌、霉菌、蘑菇、木耳、灵芝等真菌、放线菌);

②一些动物(蚯蚓、蜣螂、白蚁、甲虫、皮蠹、粪金龟子等)。

(5)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属于自养生物,能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保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分解者的作用是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保证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6)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第二课时

2、营养结构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表示:草→兔→狐(注意:①箭头方向,②第一环节一定是生产者)

(2)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

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特别注意:

①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

③在食物网中计算食物链的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

(4)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各个食物链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如图)

(5)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6)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①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②若一条食物链中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例题〗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蜘蛛数量将发生什么变化?()

A.增加

少 B.减少

C.基本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解析】A 本题考查食物网中各种食物链之间的关系。在该食物网中,由于蚱蜢大量减少,必然导致晰蜴和蛇的食源短缺,从而影响其数量使之减少。鹰作为该食物网中的最高级消费者,由于失去了原先占有的一个营养来源,于是鹰将增加对兔和相思鸟的捕食,这样导致蜘蛛的天敌(相思鸟)数量减少,进而使蜘蛛的数量增加。〖例题〗下图表示南极洲生态系统,该系统的大鱼因过度捕捞而急剧减少,那磷虾的数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解析】当大鱼数量急剧减少,中间这条食物链不能为虎鲸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虎鲸就会加剧对两侧食物链的捕食。对左侧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磷虾的数量增加。

(7)食物链的计数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不是单一存在的。由于动物的食物来源多种多样,食物链常交织成网。在计数食物链的时候,要注意食物链的起止:起于生产者,沿着箭头数,直到最后一个营养级,中间不能中断。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必定是生产者,草食动物必定在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原因是生产者的能量流到第五营养级时,已经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命活动。

〖例题〗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C 根据数食物链的原则,可知有如下食物链: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E→F→G→H,⑤A→E→D→H。H在这五条食物链中,分别处在第三、四、五、五、四营养级,因此它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B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属于稳定型种群,种群密度相对稳定。由于C与B、E存在竞争关系,C数量下降,A的能量更多地流向B、E,并经过食物链传递给H,因此H的能量供给不会受到影响。

八、作业布置:《三维设计》P101-104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 篇2

1.地位。

本节内容是烃的衍生物的第一节,在知识体系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性质这一中心,掌握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烃的性质,又为后面醇、酚、醛、羧酸、酯、油脂和单糖等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掌握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素质。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掌握溴乙烷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溴乙烷性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观点,从而让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2)通过对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应具备条件的分析及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离子的实验设计及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用化学平衡知识认识溴乙烷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规律;(2)通过实验让学生树立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溴乙烷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重点、难点的突破,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1) 溴乙烷结构的特点可通过分子模型来展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掌握溴乙烷结构的同时,学会逻辑推理;

(2) 通过实验探究和掌握溴乙烷的化学性质,抓住官能团和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受反应条件的影响两条主线展开教学。

二、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利用视频,动画演示,以及乙烷和溴分子的结构模型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3.电教法:运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及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展示溴乙烷的空间结构,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溴乙烷化学反应的本质。

总之,通过巧妙设疑、启发讲授、知识回顾、归纳总结、实验探究、讨论总结、指导学习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整体。

三、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要掌握以下学习方法: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教材中获取信息的方法、总结归纳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有机物时利用模型的方法、对比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新课讲授→实验探究→整理收获→得出结论

1.导入新课。

观看《全球保护臭氧层》视频短片;展示塑料管、不粘锅的图片,解释相应的化学成分;展示臭氧层空洞的图片。

【提出问题】(1)请问氟氯代烃是烃吗?(2)溴乙烷C2H5Br是否与氟利昂属于同一类物质?

2.引出话题,推进新课。

【过渡】学习各类有机物的研究过程是什么?

【引导】我们选取溴乙烷作为卤代烃的代表物,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溴乙烷的结构和性质。

【展示溴乙烷的结构模型】

3.确定学习的总思路:与乙烷比较学习。

4.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探究实验1】观察溴乙烷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溴乙烷加水,溴乙烷加苯,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总结出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5.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的学习:

【提出问题】已知:CH3CH3与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反应,CH3CH2Br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若反应,可能有什么物质产生?

【科学推测】若反应,则生成乙醇和溴化钠:CH3CH2-Br+NaOH→CH3CH2-OH+NaBr

【探究实验2】取代反应实验设计:

(1)设计溴乙烷在NaOH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2)请设计实验证明上述实验中溴乙烷里的Br变成了Br-。

【动画模拟】溴乙烷的取代反应过程

【得出结论】

消去反应的学习:

【探究实验3】溴乙烷的消去反应产物的探究

【实验】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溴乙烷和2mL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按装置图连接,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讨论】(1)生成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乙烯?

【动画模拟】溴乙烷的消去反应过程

【得出结论】

6.提出思考,巩固概念。

【思考】 (1) 什么叫做消去反应?

(2) 溴乙烷的消去反应和取代反应条件有何不同?

(3) 是不是所有的卤代烃都能发生消去反应?

【小结】比较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结论:溴乙烷和碱在不同条件下发生不同类型的反应,有水必取代,有醇必消去。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七、教学反思

(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三)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 篇3

(三)1.右图是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 “长安花”,它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

A.《道德经》 B.《孟子》 C.《四书章句集注》 D.《日知录》

2.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影响最广的儿童道德启蒙读物,其中有一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突出反映了清朝教育

A.提倡家庭自身教育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3.儒学自创立后不断发展。战国时期,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仁政”的学说 B.“以德服人”的观念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思想 D.“天人感应”的理论

4.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这一先哲思想当为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

5.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孔子的“礼”

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宗法制

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经历战国、秦、汉三个阶段,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到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 B.它与其他学说糅合在一起

C.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 D.它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8.“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9.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 10.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对天地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右图是明清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这种现象与我国古代儒家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有关 B.荀子的人道有为思想有关

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关

11.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12.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 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

13.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14.“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泱洽:贯通)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15.“即便把中国哲学‘压’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文中的“他”应指

A.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陆九渊

16.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17.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18 “人有男女之分,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

A.破除对孔子的迷信 B.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C.抨击封建政治制度 D.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19.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20.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正宗儒学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2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2.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

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23.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2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25.培根说:“(两宋时期)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A.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

(三)2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政治原则”?(3分)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2分)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3分)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3分)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的背景。(2分)

27.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故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

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8分)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8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族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9分)

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答案

1.【解析】A 本题考查老子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主张万物的本原是道,道生自然。老子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2.【解析】B 题干所涉材料的大意是: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训诫时,应当虚心接受。这反映了清朝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3.【解析】C 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荀子的“人性本恶”学说;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

4.【解析】C 庄子的“齐物”思想是从本质而言的,这并不意味着实际生活中万物的差异。5.【解析】B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法家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它代表了君主的利益,这正好符合本题题干材料“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重要信息,故B项为正确选项。

6.【答案】C 7.【解析】C 从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政治局势的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西汉时期,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排除;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根本原因。

8.【解析】B 材料中的“谁挚五常规伦理”“公凭三策正乾坤”是解答的关键。9.【解析】C 注意“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的做人原则和处世准则,符合道德准则的题意要求,C项符合题意。A项是孟子的民本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神学思想;D项是后人演绎的哲学思想。

10.【解析】D 董仲舒认为皇帝承天命而治天下,以此来神化皇权,祭祀天地是皇帝宣扬自己统治正当性的重要活动。

11.【解析】C 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取得正统地位,熟读儒家经典的儒士占据了政府的要职,“士人政府”形成。

12.【解析】C “沟通佛、老,以治儒书”说明儒家思想吸纳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就是宋明理学,故选C项。

13.【解析】B 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

14.【解析】A 从材料的内容看,材料主张通过接触万事万物了解“理”,也就是“格物致知”。B、C、D三项都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5.【解析】D 从材料中可知“他”与朱熹生活于同一个时代,故排除B、C两项。从材料信息“开创了中国‘心学’”可以排除王阳明,因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开创者。

16.【解析】A 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所以答案为A项。

17.【解析】D 材料中“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的比喻是关键信息。显然这个比喻从哲学范畴讲,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与之最为符合的是王守仁。

18.【解析】B 材料中“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说明了其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否定。

19.【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中提到的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为“一家”服务,并非为天下苍生考虑,故C项符合要求。

20.【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反对的是背离了儒家思想的“心学”,这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21.【解析】A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由材料中“先天不足”,“时代性的缺陷”等信息可知,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时代局限性,即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故选A项。B、C、D三项都是以A项为基础,故排除。

22.【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蔡伦独创新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发明了“蔡侯纸”。因造纸原料易得,广为流传,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故选C。A、B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中国还没有棉布,排除D。

23.【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李约瑟对中国科技的看法是: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发展。

24.【解析】A 经济是基础,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因此与农耕经济有关的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发展较为突出。其余选项只是原因之一。

25.【解析】C 解析:在文字方面改变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指的是印刷术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考察的主要知识点是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问关键是晚周时期和儒家学者即孔孟荀。(2)问主要结合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可。(3)问主要考查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及时代背景。

26.【答案】(l)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3(2)胜利:汉武帝“罢剿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分)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分)

(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3分)

27、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2分)(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3)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 篇4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注意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倒叙写作手法。

4、体会祥林嫂的悲剧色彩,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故事情节

2、倒叙的作用

3、祥林嫂的生活与人生

【教学方法】点读法、引读和分析、合作与探究、归纳和总结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笔下有这样一个人物:她,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面容枯瘦,目光呆滞、头发蓬乱。她的名叫祥林嫂,她是旧中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她以自己的悲惨遭遇鞭笞者黑暗的社会,惊醒着愚昧的世人,昭示着“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中国妇女的凄惨人生,它定格在一代代读者的心里,让我们铭记和惊醒。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去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1、阅读全文,按小说的基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思考:本文开头写的是什么?为何将结尾放在前面?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背景和结局;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阅读追根兴趣,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3、情节概括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第二课时

一、祥林嫂的人生轨迹

1、教师引导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2、学生筛选信息,阅读归纳主要事件。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第一次丧夫)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

了解祥林嫂的一生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第二次丧夫、丧子)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精神崩溃,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迷信赎身,捐门槛。祭祖事件中遭到歧视。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二、祥林嫂人生的思考

1、祥林嫂的婚姻:

(1)嫁给小她十岁的丈夫——童养媳,丈夫因病而死。(2)再嫁——被卖,儿子被狼吃掉,夫死。

2、儿子被狼吃。人生的不幸本应得到别人的同情,心灵才会有些许的安慰,可鲁镇的男人们“没趣的走了开去”;鲁镇的女人们先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再是“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接着她们就“厌烦的头疼”。

3、祥林嫂的思想:(1)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萎靡,心怀恐惧。

(2)迷信思想 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个人的社会了。

总结:祥林嫂的悲剧有自身的因素,她认为“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出逃过,反抗过。但何尝不是众人努力的结果,在祥林嫂悲剧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当人生每次最大的悲剧来临,众人们不是将她作为取笑的工具,就是用传统的观念对她审视、责备、叱骂,使她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她的悲哀常常会成为渣滓和笑料,成为冷漠、看客和无意识的杀手。

第三课时

一、肖像描写

1、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肖像描写)

小说中的描写

(1)“白头绳”预示着什么?明确:不幸(丧夫)。

(2)“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预示什么?明确:精干、干净。(3)“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4)“手脚都壮大”表现了什么?明确:体现了不同于当时一般妇女的特点,典型的劳动妇女特征。

(5)“顺着眼是什么意思?明确:是顺从的意思,是长期受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6)“两颊还是红的”代表什么?明确:和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代表祥林嫂最初的身体是健康的,当生活有了一点希望后,她的心理是健康的,生命力旺盛。

总体形象:忠厚老实,干净、能干,年轻健康,生命力和生命状态正常。

2、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探究:这里的肖像描写与第一次进行对比有何不同?

(1)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明确: 生命的活力没了

(2)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生命中多了悲哀。

总体形象:明确:被迫改嫁,丧父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受打击,精神有了问题。

3、第三次来到鲁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1)“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2)“黄中带黑”表明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带有病态。

(3)“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精神已经麻木。

(4)“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表明精神麻木。

总体明确:身体已成病态,精神麻木痴呆。

二、动作描写。

对比以上两个句子,注意异同,说明哪个更好?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将“空的”单独进行强调,说明在祝福的时候祥林嫂并没有乞讨到什么东西,突出人情的冷漠,祥林嫂的悲哀。

“下端开了裂”将全部的重量压在了竹竿上,说明人已经没有力气了。

三、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请同学找出,然后分析)

找眼睛

析心理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受打击,内心痛苦 将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绝望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魂灵有无: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四、环境描写:

1、小说一开头,祝福的景象: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这段描写属自然环境,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绘出一幅阴暗、低沉的景象,为悲剧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衬托出祥林嫂的悲苦命运。

准备“福礼”的基本上是女人,她们“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但是“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是社会环境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伏下了一笔。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也是社会环境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阶级关系、风俗习惯、人们的思想意识没有变化,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仍然统治着中国的农村。作者通过这些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而且还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2、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是为了“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因此,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插手。为了争得能够参加准备福礼的活动,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门槛,以为如愿以偿了,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喝令,彻底打碎了她的一切幻想,精神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从此变成了一个木偶人。鲁四老爷为了“将来的好运气”,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上了死亡的道路。这一次环境描写,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清楚地告诉我们,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3、小说的结尾写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作者由近及远,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五更将近时候祝福的场景,在结构上和开头照应,更重要的是,作者从感受的角度描写祝福的景象,四叔家“极响的爆竹声”和远处“联绵不断”的爆竹声“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显然,这些描写具有了象征意义,这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封建礼教的大网,是残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我”“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是愤激的反语,表现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之情。最后用“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与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告诉读者,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封建礼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祝福”是封建社会吃人的大典,作者借助环境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五、自然环境:

小说中四处写到雪,看似轻轻点染,实则颇具意蕴。

第一处出现于序幕,祝福的社会环境与飞雪的自然环境结合,为祥林嫂悲惨的结局和人间的冷酷渲染了气氛。

第二处在结局处,祥林嫂已百无聊赖地死去。这时着色,表面写雪的有声,实写世人的冷漠,还表现了“我”的无奈和愤懑。

第三处写雪,是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时。一方面过去的短暂美好与现实的冷酷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暗示柳妈的言语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处。雪花的团团飞舞,铺天盖地,愈显世界的冷,含蓄地表达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无法抗拒。

第四课时

一、鲁四老爷:

大骂新党

(迂腐保守)

书房摆设:脱落的对联,未必完全的字典,理学入门书(虚伪)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恶!然而……”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鲁四老爷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真正的原因是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二、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表现出了旧中国妇女的命运。祥林嫂的出格反抗在当时是没有出路的,因为婆婆卖媳妇在世人眼泪是应该的,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婆婆是正义的一方,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可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的悲哀,是失贞的罪名。社会是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因而祥林嫂的命运只能是逆来顺受,只能是悲剧。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在旧中国,妇女是没有财产权的,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没了贺家的继承权,房子是贺家的,不能给她的,一旦丧夫失子,自然就成了外人。但封建思想又要求女子们:嫁鸡随鸡。这是一个矛盾,在这矛盾夹缝中祥林嫂是没有生存的空间。

三、柳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就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她以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为指导,来为祥林嫂寻求解救的“药方”,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心灵上受到巨大创伤,精神的支柱得到崩溃。

四、鲁镇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五、“我”: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六、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试卷 篇5

单项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

②各国君为富强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④科技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2.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

()A.孔子创立儒学

B.“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理学的出现 3.2009 年 3月30日,百集动画片《孔子》的卡通主角形象在深圳亮相,该片讲述的是孔子从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万世师表的励志故事。片中孔子的台词不可能有

()A.“克己复礼”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有教无类”D.“存天理,灭人欲” 4.有学者认为,孟子的学说主要发扬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孔子言仁而孟子益之以言”。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孟子主张

()A.“制天命而用之”

B.以德治民

C.施行仁政

D.“以法为本”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法

B.儒、法、道

C.法、儒、道

D.道、法、儒

6.汉初一位学者称某学派“序君臣上下”的论点,认为其有助于政治秩序的建立,但也批评这个学派“内容广博,却不易掌握其要点;学习者虽花力气,获得的成效却很少。”这个学派最有可能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7.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8.汉武帝对古代中国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

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④私学兴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④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学”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人性结合起来,“存天理,灭人欲” 10.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可推测他们深受哪种思潮的影响?

()A.佛学

B.法学

C.理学

D.道教

11.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从这句话

中可以推测下列人物的观点与王阳明相近的是

()

A.陆九渊

B.李贽

C.朱熹

D.程颐

12.“僧曰: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禅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

涅槃?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禅师观点相似的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13.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4.宋代程颐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与此观点相对立的思想家是

()

A.顾炎武

B.李贽

C.黄宗羲

D.王夫之 15.孔子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克复周礼。下列言论中,体现了孔子的“知

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是()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6.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

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17.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取名“长安花”,它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A.《道德经》

B.《孟子》 C.《四书章句集注》 D.《日知录》

18.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

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19.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宗室女嫁富商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宋代婚姻关系的变化,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盛行 B.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C.商业经济的繁荣 D.理学的兴起 20、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A.春秋时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儒学 B.战国时荀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发展了孔子学说 C.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D.宋代时朱熹集理学发展之大成,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21、在2008年首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各届人士纵论儒学发展。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孔子诞生于中国,儒学属于世界。下列说法不能印证此观点的是()A 儒学对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B 儒家的“贵贱有序”等主张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C 儒家思想可以为化解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借鉴 D 儒学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

22.“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史,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2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说明孔子提倡()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到和谐

24、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25.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与“大一统”局面出现之间的关系是()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C、为政治上的统一赋予神权色彩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6、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有各得之以为性(本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这段话表明程朱理学的主要作用是()A、为封建伦理道德寻求理论依据,从而规范人的言行,维护封建统治 B、阐述“天理”的真谛,让人们理解自然界运行规律和人际关系的法则 C、寻求天地和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阐明“理”的本质 D、宣扬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7、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28、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最早应该出现在()A、春秋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29、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

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打击诸侯势力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C、“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30、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D、《大学》《中庸》《易经》《论语》

31、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

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南宋

32、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

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 B、确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3.“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

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34.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

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35.元代及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2:“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

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

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1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2分)

上一篇:现场违章处罚条例下一篇:团结拼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