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学后记(精选4篇)
1、知识目标:
(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3、德育目标: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文意的理解;孟子论辩技巧
教学方法:直译、辨才讨论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当中的一章。这篇文章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辩才,是《孟子》中很有代表性的、脍炙人口的篇章。这是发生在战国时代的“华山论剑”,同学们预习过本文,最后谁获得了论战的胜利?(孟子)
孟子要说服齐宣王放弃霸业,以王道统一天下,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本来就是诸侯之间争战不息、兼并不已的时期,而齐宣王即位的第二年,就大败魏军,杀庞涓,俘魏太子申,韩、赵、魏的国君都朝齐于博望。此时的齐国,已是东方的强国。齐宣王一心想要效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称霸于诸侯。而孟子是这一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的是行仁政,以“德”服人,反对兼并战争,用王道来统一天下。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连司马迁都说孟子“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但是,就在这种困难的论辩中,孟子居然能够取胜,使齐宣王心悦诚服,说出“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话来,实在是不容易的。孟子论辩的胜利,显然得力于他的能言善辩。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孟子的“制胜绝招”。
课文解读:
一、诵读“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无已,则王乎?”(译)
问:齐宣王首先发招,他询问的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是否真的没听说过?孟子为何不接招?(TS:齐宣王问的是霸道,是靠武力、刑法、权势进行统治,而孟子要宣扬的是王道,主张仁义治天下,回答则与自己主张相违,于是孟子使出第一招:避实就虚。)
讨论:孟子说:“如果非要谈,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此言一出,可能带来两个结果:一是齐王不感兴趣,谈话结束;二是齐王勉强听闻,但是兴趣不浓。你想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既然故事要发展,齐王当然要继续听下去,只是注意――齐王兴趣不浓。那么孟子要达到说服的目的,该怎么办呢?当务之急是引起齐王兴趣。于是,孟子使出第二招:欲擒故纵,引人入彀。)
二、“德如何”……“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译:“德如何,则可以王矣?”……曰“可。”(“如何”倒装;王;莫之能御;乎哉)
本来齐宣王是心不在焉,随口问“怎样的道德修养才可以行王道”,但是后来却逐渐感兴趣,问“像我这样的寡德之人,可以安抚人民吗”。孟子是用什么来吸引齐宣王的?(“莫之能御”暗合了齐宣王称霸之大欲,正所谓“欲擒故纵”齐宣王就感兴趣了,主动问道:“何由知吾可也?”(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宾语前置)这就中了孟子的计了。
2师范读“臣闻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译。(牛何之;若无罪而就死地;不识有诸;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问:齐宣王“以羊易牛”一事,他本人怎么看?百姓怎么看?孟子怎么看?为什么孟子要为齐宣王找借口?
TS:孟子的第二步必须替齐宣王找到“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才能使自己的论辩得以进行。于是他举了齐宣王“不忍其觳觫”以羊易牛的事例,并断言“是心足以王”。其实齐宣王做的这件事既可以解释为有不忍之心,又可以看做是“爱(吝啬)”。孟子故意指出“百姓皆以王为爱”,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说这就是“仁术”,只不过“见牛未见羊也”。这一擒一纵,使齐宣王再也不能心不在焉了。齐宣王如果没有前一次受窘的“笑”,就不会有后边的“说(悦)”。孟子欲擒故纵,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齐宣王“心有戚戚”,问道:“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至此,孟子又获一胜,将对话纳入了自己的轨道。这招叫做“声东击西”。当然,这也仅仅是建立起对话的基础,真的要使想立霸业、已行霸道的齐宣王接受自己的“王道”主张,并非易事。
3读“有复于王者曰”……“王请度之”方式: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译。
关键句翻译:“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问:此段主要在讲述什么道理?(不为与不能的区别,从而告诉齐宣王不推恩为不为而非不能。
王问的是不忍之心与王道的关系,孟子的答案似乎是答非所问,他为什么要告诉齐宣王不为与不能的区别呢?因为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齐宣王虽然对王道开始感兴趣,但是对于行仁政实际是有畏难心理的,孟子首先让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到,打消他的顾虑,为他具体阐述仁政措施做好准备。
齐读“挟太山以超北海”段,完成背诵。
第二课时
齐读课文第一部分。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孟子的三大绝招:避实就虚、欲擒故纵、声东击西,至此,齐宣王已经处于论战的下风了。但是孟子的目的是不是就达到了呢?
一、读“抑王兴甲兵”……“犹缘木而求鱼也”两人小组,一人读一人译
难点:为肥甘不足于口与;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读此段,明显感觉谈话曾经中断,所以孟子才再辟话题,由此我们可以猜到一定是孟子阐述了“不为与不能”的道理后齐宣王没有明确的反应。齐宣王为什么没有明确的反应呢?是因为他心中行霸道的大欲。孟子猜到了王的心思,他要想取得进一步的胜利该怎么做呢?当然就是要让宣王意识到行霸道的危害。所以,孟子故意说“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简直绝妙之极,问题当中已然摆出危害,却又问:“快于心与?”答案自然又是“否”,这样就逼出了齐宣王的“大欲”,使论辩直捣齐宣王欲行霸道的要害。
在王笑而不言的情况下,孟子又问“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彩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明知故问的方法本来就很巧妙,再加上连续五句排比,简直咄咄逼人,迫使齐宣王回答“吾不为是”,使论题迅速集中到称霸的“大欲”上来,为下面的论辩又打开闸门。此段过招,孟子使用的是“激将法”
而孟子如知己般说出齐宣王的大欲之后,却突然断言“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对齐宣王来说无疑当头棒喝,而文势亦如悬崖坠石,陡转直下。
试想,齐宣王听到这样的论断可能会有什么反应?(恼羞成怒,暴跳如雷大出意外,虚心请教不以为然)第一三种反应都不可能带来后来的谈话,而齐宣王这个人在《孟子》一书中是比较老实的,对孟子也是比较尊重的,孟子了解他,所以才敢这么说,而齐宣王也老老实实地请教:“(事情)象这样严重吗?”
二、读“殆有甚焉”……“孰能御之”引导翻译,难点为“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一段,直译。
用缘木求鱼作比喻,说明求大欲必有后灾;邹与楚战做类比,说明齐国要与天下对抗,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陈述霸道的危害。接着,“今王发政施仁……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连用五句排比,又替齐宣王形象地勾画出“反其本”行仁政之后所能达到的目标,妙语连珠,齐宣王怎能不跃跃欲试呢?所以,齐宣王主动坦然:“我糊涂,不能到达这样的境界。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志愿,明白地教我。我虽然不够聪慧,请让我试一试。”谈话至此,孟子真正可以将自己的仁政措施和盘托出了。
三、齐读最后一段。学生译。
首先指出物质生活是向善的基础,因而提出“制民之产”,即让百姓满足温饱需求,具体措施是房前屋后,栽树种桑;家禽牲口,按时饲养;不违农时,按时耕作。
其次提出了“谨庠序之教”,重视道德礼仪的教化。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提出了仁政措施。这些措施,配以排比对称句式,极言其利,描绘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让齐宣王沉浸在王道乐土的美好想像中,并以此收尾,为对话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此招数,可谓是“排山倒海”。
再读此段。
第三课时
四、辨才小结:
(一)巧答妙问,预伏迭出。
(二)设喻类推,事理昭然。
(三)排比铺陈,气势充沛。
读孟子的论辩之文,既可以获得认识的深化,又可以咀嚼出语言的醇香,可谓是妙不可言,希望同学们能够反复阅读,领略其魅力精华。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重在空洞的道德说教,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对生命的启蒙教育,现在该是补上这一课的时候了。新版教材虽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大的改进,虽然有很多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好作品被选了进来,但如果我们的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实施对被教育者的生命启蒙方面的教育,对课文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发挥,仅仅有好的课文还是远远不够的。
2007年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心理学教师胡建兵给100多名大学生开了一堂心理游戏课:让每个同学在纸上写下对自己最重要的5个人的名字,然后依次由于意外原因划去一个相对不重要的,当划到最后只剩下父母和自己时,还必须再划去一个。从统计的结果看,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划去父母,让自己活下来。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心,是自私的。类似的活动在很多地方很多中小学校也搞过,得到的结果都是大同而小异。我认为如果要切实地对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实施生命启蒙和生命教育,完全没有必要用这么残忍的方式进行,因为这样的测试方式本身就是用最不尊重生命的手段在假设的前提下人为地必须摧残别的或者自己的生命,用最不道德的手段却想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之心,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还是从我们本土的实际出发,对一些经典课文进行与时俱进的创造性的发挥,得到的收效也许会更好。这方面最佳的范文就是《齐桓晋文之事》。我的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念教育
创立这一观念的是伦理学家施韦泽,他曾经说过:“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既然伦理是一种客观的普遍的准则,就必须要求敬畏自我和自我之外所有的生命意志。其中的关键在于:生命是伦理的基础,伦理比无私更高。无论为自己还是为他人,都不能成为伤害和毁灭任何生命的任何理由。过去舍己救人的张华曾引发一场大争论:大学生救一个农民值得不值得?我认为争论本身就是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的。救人是应该的,是拯救生命的表现,救人而不舍己是最完满的结局,因为一个大学生的生命和一个农民的生命是没有价值上的到高低贵贱区分的,在不能两命保全的情况下,舍己的行为当然是崇高的。同样的道理:父母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同等的重要,不是简单的选择自己死就是懂得“感恩”的表现,选择自己活就是自私的表现。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发现另一个真理:既然在生命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所以在意外事故的赔偿问题上,同命不同价的现象是绝对应该改变的。
《齐桓晋文之事》里孟子在开始转入王道的话题之后,实际上是巧妙地以齐宣王的一件小事入题的,那就是孟子听齐宣王的臣子说过,有一次齐宣王看到衅钟时有人牵着一头牛走过堂下,那牛在瑟瑟发抖,就叫人把牛拉走,换头羊去衅钟。从这件事情上,孟子敏锐地看到了齐宣王的恻隐之心,虽然他见牛未见羊,见生未见死。但能推恩及禽兽,所以才可以向他宣讲自己的“仁政”学说。
以这个故事为发端,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牛的生命价值和羊的生命价值有没有区别?人的生命价值和牛羊的生命价值又有没有区别?为了维持衅钟的制度,肯定要有牛或者是羊去死,它们虽有形体的大小差异,但都是同样的生命,同样值得珍视,所以不能认为用羊换了牛就是羊的不幸或者是牛的幸运。要拯救牛羊的生命,必须废除的是残忍的衅钟的制度本身;进一步,人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也同样是如此,虽然人属于高级动物,牛羊属于低级动物,按照施韦泽的观点,敬畏生命的伦理是彻底地否认低级和高级的划分的,也是彻底地否认有价值和无价值的划分的,所以所有的生命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同样是值得我们去敬畏他们爱惜他们的。无论是牛羊还是百姓,无论是贵人还是贱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无论是总统还是乞丐,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的任何人。
所以,对于每个自然人来说,他们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他人无权剥夺的,是无价的,是值得自己去敬畏的和尊重的。这样也就可以把学生引进生命的启蒙教育中来,培养他们从小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念。孟子说的恻隐之心其实就是爱心,是由爱动物而推及到爱人;恻隐之心其实就是一颗赤子之心、一颗善良之心、一颗敬畏生命的天地良心。这样的伦理观念如果能深入父母和孩子的心灵,就会少一些借爱的名誉扼杀孩子生命的残忍父母,借仇的名誉杀害父母的狼子狼心。如果全社会的成员都有这样的观念,那将使家庭和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珍视生命、爱惜一切生命的博爱思想教育
既然生命的启蒙教育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而是要从小培养学生一种珍视一切生命、爱惜一切生命的博爱思想,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生命意志,才能具有人文意义上“人”最基本的素质。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彻底抛弃那些残忍的自以为是的生命教育方式,特别是那些带着过分的血腥味和复仇快感的文章。
孟子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其实是把齐宣王引向博爱的思想教育的。说齐宣王既然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从而彻底否定了齐宣王想以制造血腥称霸的霸道思想,为他开出了“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孟子的推理是:齐宣王因为有恻隐之心,所以能以牛易羊。牛羊尚且如此,对自己的百姓不是更应该珍视和爱惜吗?自己的百姓尚且如此,对他国的百姓不是更应该如此吗?对牛羊尚且能爱,对人不是更应该爱吗?如果真有了由动物及人的爱心,不是应该放弃霸道而回归王道吗?这其中包涵着一个简单的道理:要博爱,要珍视和爱惜所有的生命。简单地说,没有每个生灵拥戴你,就难于做王。你不爱惜百姓的生命,百姓就视你为屠夫或着暴君然后把你推翻了事。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最缺乏诚信和爱心。可以说是看到了传统文化中的弊端。爱心不仅仅是爱亲人之心、爱同胞之心,也是爱所有人之心,而这爱是没有阶级差异,是人格上完全平等的爱。进一步的,这种爱还应该是一种博爱,爱一切有生命存在的本体。所以医生的见死不救是失职,学生的见危难不帮是漠然。那些报纸上报道的宝马车故意撞人至死案是在犯故意杀人罪,实在该去用自己的那条命抵罪——因为他虽然有钱或者有权,但没有一颗珍爱生命的心,简直不能称之为人,是禽兽的行为。
三、抛弃简单的虚伪的道德说教,回归理性的虔诚的生命信仰
我们目前一些学校大搞特搞的“感恩”教育,当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我看还必须回归理性才行。看到那些不惜置幼弱的孩子于两难境地,不惜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永久的恐惧的答题方式的教育。我就不由得想到鲁迅儿时读《二十四孝图》,看到“郭巨埋儿”,就从此“怕见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不两立”,那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当“选择让妈妈活下来,让自己死去”成为孩子唯一正确的答题选择时,就不能不让人把这种教育与“王祥卧冰”、“割股疗亲”等等画上等号;“母亲给了我生命”,“没有你哪有我”,但一旦母亲的生养之恩成为儿女挣不脱、还不完的情债和恩债时,所谓“母亲给了我生命”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又有何区别?父母对自己有恩,要知恩图报是自然的,但不应该一定要谁死要谁活。那样的话只能把学生引向另一个更大的误区:君对臣有恩,所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对子有恩,所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此下来,岂不是回到了三纲的老路上去了?有正确的生命信仰才有正确的对待生命的行动,有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珍爱和珍惜,才能杜绝作文中的那些虚情假意,学生也才能用一颗赤子之心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
孟子要从理论上说服齐宣王回归王道,并没有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而是用了很多具体的形象的比喻,。如为长者折枝,是不为,非不能。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非不为。“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用典型的类比方法,引导齐宣王用理性的生命信仰对待一切生命,才能达到“保民而王”的终极目的。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这是全篇的章旨。
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如果能够解除战争和过度剥削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正是人民所渴望的“如解倒悬”的事。其次,这时的国君,都“以征伐为贤”,强调战争的作用,孟子则强调民众的作用,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保护人民,推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人民的生活,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争取人民的拥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些思想,却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不过,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是行不通的。制民之产即恢复井田制度,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但他关心人民物质生活,对当时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是深表同情的。他并且说,人民因冻饿而犯罪,它的过错不在人民而在统治者。他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这些理想,正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孟子雄辩的才能,犀利的笔锋,在《齐桓晋文之事》这一章中,也可略见一斑。
本文的艺术特点,在于孟子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逐步启发对方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本文组织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本文一开头,齐宣王向孟子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可见他对王天下之道是不大愿意听的。面对着这样一个不愿听王道的人而和他讲王道,而且能够使他愿意听下去,这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如果不抓住对方的心理,从而启发他的认识活动,而空谈一番王天下的大道理,那肯定是要失败的。孟子不但使齐宣王愿意听下去,而且最后接受了保民行仁政的主张(不过在事实上,宣王后来并没有实行孟子的主张),就可看出孟子是怎样的善于辩论了。
孟子是怎样层层启发说服齐宣王的呢?
当齐宣王发出“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疑问后,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保民而王”的话,这是全篇的中心论点。但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接着又问孟子道:“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这正说明了他怕难的心理。下面孟子就从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说明他具有不忍之心,而不忍之心,就是保民而王的基础。宣王虽有“以羊易牛”的事,但对于这个不忍之心,认识还是模糊的,因此有启发他的必要,否则后面要说的“推恩”“制产”等等都要落空了。所以宣王的“以羊易牛”,究竟是不忍,还是吝啬,这是必须搞清楚的。孟子以“百姓皆以王为爱”“牛羊何择”“见牛未见羊”的话,替宣王发现解决认识上的矛盾。他不用注入式,而是经过宣王心理的疑难、矛盾,用启发式给以解决的。难怪宣王要说出“《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的衷心悦服的话了。宣王认识上的曲折性,反映在本文上,形成了层次的曲折性。
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宣王心理上还以为行王道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恩”“制产”还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于是孟子接连用四个比喻,来消除宣王的畏难心理。依照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原则顺序,仁民较易,而爱物是较难的。宣王既做到了比较难的爱物,那么,推恩、行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吗?这是由于宣王认识上的曲折,而反映在本文层次上的第二个波折。
难易问题解决后,孟子就发出了“老吾老”至“王请度之”的一段议论,说明能不能王天下,关键在于能不能推恩。但是宣王听了孟子这段议论后,还是不能接受,还没有说出“请尝试之”的话。孟子察言观色,知道宣王心里还有障碍,那就是通过战争来称霸天下的“大欲”。这个“大欲”不去掉,王天下的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经孟子“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着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能得到宣王的接受了。孟子使宣王去“大欲”的一番话,是本文层次上的第三个波折。这些波折,使文章跌宕生姿;但这决不是故作曲笔,为波折而波折,而是启发宣王在认识过程上的曲折性的反映。
“盖亦反其本矣”至“孰能御之”一段话,已使宣王接受了孟子“发政施仁”的主张,所以说“请尝试之”。自“无恒产而有恒心”至结束,是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贯穿着全篇的各个组成部分;又表现了本文结构上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的特点。
本文的艺术特点,其次表现在与本文思想内容相适应的修辞方法。汉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比喻是一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表达形式之一,大多数比喻,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本文用了好几个比喻,具有这样的特征。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不为也,非不能也”。“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也是形象的比喻,说明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这样,“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就异常鲜明而突出了。“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也是具体而形象的。“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成语。爬到树上去捉鱼,除非有神经病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鱼在水中而不在树上,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而宣王以区区之齐,要战胜力量八倍于齐的各诸侯国,和“缘木求鱼”的行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呢?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齐桓晋文之事》篇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人口素质,甚至包括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
★ 《齐桓晋文之事》
★ 桓谭励志名言
★ 晋祠导游词
★ 晋祠导游词
★ 六年级下册《美丽的晋祠》教案
★ 双休曰之事850字作文
★ 文范文
★ 桓南郡好猎文言文翻译
★ 晋祠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