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绝句欣赏

2025-0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绝句欣赏(精选8篇)

古诗绝句欣赏 篇1

杨花二月喜雷鸣,

时雨春风众草生。

远眺山冈苍柏翠,

近看桑树嫩芽青。

《七绝•花园草》

为春添芳一岁生,

几多风雨总兼承。

千红时节不斗艳,

默然苦乐伴其中。

《七绝•雨后荷花塘》

空壤无尘荷色鲜,

莲花薄雾透红颜。

水澄叶茂相映碧,

一缕清风荡微澜。

《七绝•蒲公英》

重叶翠叠盘地平,

草丛树下现芳容。

谁言花低无人赏?

百草经书传美名。

《七绝•咏梅》

暗香枝傲笑寒冬,

凌雪独开芳不同。

本是无心争艳色,

只缘春意早传情。

《七绝•赞神舟》

小小神舟功不凡,

载人航宇非等闲。

精拍细探外空事,

使命完成待我还。

《七绝•嫦娥回宫》

科技峥嵘攀顶峰,

神舟屡屡探星空。

千年期盼终圆梦,

今日嫦娥回月宫。

《七绝•登雁门关感赋》

空山寂岭远人烟,

雁门关前长草连。

千载时光东逝水,

古诗绝句欣赏 篇2

(一) 古诗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本内涵

古诗文化阅读实践培养的过程中, 主要是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一种综合性培养, 现在当前小学古诗文化教学的过程中, 这种古诗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往往有着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表现为有着独特的审美环境, 小学生在古诗文学习的过程中, 其古诗文化往往需要有着相对和谐的审美环境, 并实现语言和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灵教学, 并将审美的情趣加以烘托,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尽可能借助于相对简单的问题, 做好学生对美学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古诗文化在中国文化语境同样也有着一定的意象美, 借助于种种的意象, 进而对一幅生动的画面进行构造, 并做好情感的升华和凝聚, 进而对学生文化审美能力加以形成, 这种基本内涵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化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

(二) 古诗的核心思想

古诗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古诗的一些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而古诗核心思想在实际的展现过程中, 不仅仅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意象, 同时也要结合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实际情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 其古诗的核心思想也就不言而喻。本文主要对《绝句》的核心思想作了分析。《绝句》 (迟日江山丽) 主要是杜甫的诗集中《杜工部集》中的一首诗, 这首古诗主要是诗人杜甫在经过两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之后, 并在成都草堂上突感而发, 古诗中前两句主要是对环境进行的一种外部描写, 而古诗中的后两句主要结合环境进行的一种细节描写, 整篇古诗给人一种明丽悠远的诗意美, 同时其清新的格调以及工整的对仗进而将景物的清丽全面展现, 给人一种别具风神的感觉。

二、小学古诗的教育价值

《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 主要借助于阳光、春风、江山、香味、花草、燕子、鸳鸯等意象, 将春天的景物加以展现, 并将一幅相对明丽纷繁的一种春景图加以展现, 这种唯美的意境将杜甫颠沛流离生活之后的舒适和安逸心情加以表达, 同时也烘托了初春时节的和谐的自然景色。这首诗歌故事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 更加注重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并对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进行全面的引导。

三、小学古诗的审美教育

《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通过借助于唯美的意境, 借助于久违从别的太阳和鸳鸯等意象, 进而表现出一种和谐幸福的美感, 这种唯美意境下的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往往有着一定的丰富性, 不仅仅有着思想情感的基础内涵, 同时也有着一定的道德文化审美内涵, 进而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进行引导, 进而综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小学古诗文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就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其教学的目标不仅仅保证对《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带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同时也要对古诗的大意进行大概的了解, 进而对春天的魅力充分的感受, 教师更应该在先对广阔的朗读中将经典的魅力和影响加以传播。

《绝句》 (迟日江山丽) 古诗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教师就要将课题导入, 可以借助于这样的语境“小朋友们, 我们在游玩的过程, 想妈妈的过程中, 我们会突然的想到我们以前学习的《游子吟》, 当我们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时, 会不会想到我们学习的《浪淘沙》, 古诗的魅力, 相信小朋友们已经有所掌握了, 而你们喜不喜欢美丽的风景?”通过对这样的开场白进行设置, 并要求部分学生对《游子吟》和《浪淘沙》古诗进行朗诵, 进而激发小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 教师之后就要对《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诗进行朗诵, 并提问有没有同学之间看过这首古诗, 教师并对杜甫的人生背景以及古诗的写作背景进行综合性的介绍, 让同学们讨论《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 并结合自己的理解, 画出自己感觉这首《绝句》 (迟日江山丽) 古诗中的景物, 并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 教师就要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手段, 将《绝句》 (迟日江山丽) 收集到的一些图片进行展现, 并和同学们画的意象进行比对, 总结其景物的养殖, 进而用自己的语言对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进行解说, 教师就要对古诗中的写法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讲解杜甫在这首诗的创作中主要采取了哪些手法, 从哪些景物中可以得知诗人的心情, 并表达出诗人的心情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进而将春天的美好景物进行描写。

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更应该借助于场景的创设, 将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中的一动一静的景物描写进行表达, 并烘托出春天生机盎然的一种景象, 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 并借助于美好的景物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综合性的进行培养, 并保证学生有着一定的技能提升。

最后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要要求小学生进行背诵, 并完成准确无误的默写, 并加深自己对《绝句》 (迟日江山丽) 这首古诗的全面了解, 提升小学生古诗文文化生活鉴赏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化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要做好小学生的古诗教学的引导, 激发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培养, 并不断地传达出诗人的一种唯美意境, 逐渐地走进诗人的情感生活, 感悟诗人情感的生活思考, 加深小学生对生活的一种感悟, 并提高我国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现代化教育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 同时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面临着新课程的改革发展中, 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而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化阅读实践教学如何进行, 始终是当前小学古诗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化,阅读实践,文化内涵,教育

参考文献

[1]项直吉.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2 (53) .

刍议古诗词曲欣赏 篇3

一、从诗歌的类型入手

(一)送别诗。送别诗诗题中往往带有送别赠等字,一看诗题,马上就可以确定是一首送别诗,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或黯然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豁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称赞“桃红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怀古诗。怀古诗即咏史诗,诗人别有寄托,借题发挥,或借古讽今或抒写情怀。晚唐杜牧创作出许多有“二十八史论”之誉的作品,是典型的借古讽今之作。如《泊秦淮》等,而王昌龄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委婉表达了对朝廷的讽刺。

(三)边塞诗和思乡诗。边塞诗沉雄浑厚,以描写战争为主,表达战士的奋勇杀敌,或揭露战争的残酷。如高适的《燕歌行》,或写漠北极寒的艰苦生活,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思乡诗表达的是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时,烟波江上使人愁”即此。还有将士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

(四)闺怨诗。一类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如李白的《长干行》写的是年轻商妇对久别丈夫的思念,温庭筠的《忆江南》亦是。另一类是慨叹青春易逝,好景难留的情绪,如胡嘏的《江楼有感》。

(五)借景抒情类和咏物言志类。借景抒情类是通过写景,抒发诗人心中的忧愁哀思和抱负,如黄巢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达了农民起义军领袖的理想。咏物言志类通过对独特事物赞扬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信念,如李商隐的《蝉》表明诗人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廉洁,永不变心的情怀。

二、从诗题入手

(一)诗(词曲)题,一般都概括了诗(词曲)的内容,起诗眼的作用,从诗题中基本上可断定诗人的写作内容。如王维的《新晴野望》,可理解为“天刚放晴,在愿野里眺望”。这就概括了诗的内容,且是借景抒情一类诗。

(二)词牌名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只看词牌名,有些还是可以猜到词的写作内容。如《长相思》写的是闺阁相思一类的内容。若在词牌后再添上一个标题,那就知道词的写作内容,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写的是打猎情景,表达是为国效力的决心。

(三)曲指的是小令,如[越调]天净沙 秋思,“越调”指的是宫调名,“天净沙”指曲调名,“秋思”才是本首小令的标题,意为“秋天的思绪”。

三、从作者的创作风格方面入手

陶渊明的诗写的是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以时事为诗,忧国忧民;李白的诗清新俊逸,一生狂妄,豪迈激昂;王维的诗写的是山水田园风光,表达的是安适恬淡空明宁静心境;苏词豪放,他性格豁达乐观。问题是大作家作品风格丰富多彩。需要仔细斟酌,如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表达的是对亡妻思念之情,刚健之中含着婀娜。再如李清照的词给人的影响是凄婉悲怆的感觉,但其作品也有大丈夫的豪爽之气,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的男子气概。

四、从意象意境入手

意象是指在一切审美活动中,脑海里活跃着包含丰富意蕴形象的事物,如孤雁表现的是孤独,夕阳表的是晚年。在内心体验孤独获得外在感性事物孤雁的过程,就是意象形成过程,是一个“心目相取”,即景会心的过程,是“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融洽的过程。如柳宗元的《江雪》,仅二十个字,把天寒地冻,人鸟绝迹的雪景和作者遭贬后孤独无援的心情融为一体,表现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意境。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只有把疾风大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结合在一起,才能呈现一个愁字,表现一种极度凄凉悲苦的心境。

五、从注释入手

一般来说,每首诗词曲后面或多或少有些注释,有作者简介,有背景介绍,有诠释诗词曲中典故,有对词句作些点拨。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注释,对理解诗词曲的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解题很有启示。

六、从问答题选择题中窥视答题要诀

拿到一首诗词曲,看了诗题,认了作者,阅读了作品内容,仔细推敲了注释,还是一头雾水,别慌,还有一招,那就是作品后面的试题,往往前面的一个题目,后面的题目作了回答或作了暗示,一看就明白,何乐而不为?

七、从起承转合入手

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五言七言绝句中四句,和五言七言律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依次是起承转合,合句(尾句尾联)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意图。如于谦的《咏石灰》尾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抒发自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崇高志向。杜甫的《秦州杂记》尾联“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表达了诗人忧乱思良将的爱国情怀。

五言绝句古诗秋天 篇4

秋也许就藏在金灿灿的`稻穗上,也许藏在火通通的柿子里,也许藏在绿油油菜地间。

《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山中》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长安秋望》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日》 唐·耿玮

返照入闾巷,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古诗词语言欣赏谈片 篇5

一、品味语言的精妙传神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著名论述:“‘红杏枝头春意闹’, 着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 (1) 的确, 一个人格化的“闹”字凸现了红杏挂满枝头、争奇斗妍的盎然春意, 动感十足, 意态传神。中国古代诗人特别注重用炼字、炼句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高中古诗词里像这样的精妙传神之语很多。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四弦一声如裂帛”句, 这里通过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写出了质感固然巧妙, 但“裂”字更为精妙, 它不光写出了音乐的断裂, 还写出了沦落天涯的琵琶女心灵的破碎, 更写出了谪居江州的诗人情感的撕裂, 让人读之也不由怆然而泪下。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 首句为“群山万壑赴荆门”, 群山万壑本是静止的, 诗人用“赴”字, 化静为动, 生动描绘出三峡两岸的重峦叠嶂那种雄奇飞动的气势, 赋予诗句一种“破空而来, 文势如天骥下坡, 明珠走盘” (2) 的神奇魅力, 给人无尽的审美享受。《邶风·静女》中有“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句, 这里通过“搔首”、“踟蹰”两词真切描摹出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焦灼不安的微妙情态, 它千百年来时时拨动着有情人的心弦。

二追寻语言的深层意蕴

诗贵含蓄。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说:“深文隐秀, 余味曲句。辞生互体, 有似变爻。” (3) 其意是:深刻的文章文采丰盛, 不尽的意味曲折地蕴含其中。由文词变化而产生的意蕴, 好像卦爻变动而产生的“四象”。清代王士祯 (渔洋) 强调诗歌要用含蓄的语言表达感情, 力主“词简味长, 不可明白说尽” (《带经堂诗话》卷29) , 他把司空图说的“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作为含蓄蕴藉的高格和极致。正因为诗歌语言的这种含蓄蕴藉的特点, 所以学习古代诗词时要努力引导学生追寻诗歌语言的深层意蕴。古人对含蓄美的追求常通过比喻、双关、象征、用典、移情于物、寄情于事等手法实现。读《梦游天姥吟留别》要通过梦境的描写感受作者精神的翱翔;品《山居秋暝》要在诗意的自然描写中领悟诗人所贯注的生命的向度和精神;“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则要通过对典故的体会感受辛弃疾“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不过, “诗无达诂”, 在追求诗歌语言的深层意蕴时, 要防止以某种定论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追寻的过程应该是开放的, 创造性的, 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三、领略语言的陌生化魅力

陈青柳在《触摸诗歌语言》一文中认为:“诗歌语言常常让人感到新鲜、惊异、陌生, 能使人产生异常丰富的美感”。 (4) 这实际上就是诗歌语言的陌生化。“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大师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在《作为程序的艺术》一文中说:“艺术之所以存在, 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 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 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受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 使形式变得困难, 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 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 必须设法延长。” (5) 根据克氏的解释, 诗歌语言“陌生化”就是通过使普通语言变形、扭曲、拉长、缩短、颠倒, 达到增加审美愉悦的目的。诗歌语言中“陌生化”的技巧或方法很多, 主要有语言层面的陌生化, 比如停顿、节奏、双声、叠韵等;还有语法层面的, 包括名词并置、语序错综、超常搭配等。李清照在《声声慢》的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大量选用齿音字和叠音字, 使其哀怨之情、郁闷之怀溢于言表。马致远的《秋思》, 全诗前三句, 九个词都是名词的排列, 全然没有完整的句法结构, 但它们一旦在空间的背景上展开, 就如九幅特写镜头, 纷至沓来, 将秋气的肃杀、秋景的幽深、游子的凄凉烘托得淋漓尽致“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意思是遥望对岸的扬州, 自己就回忆起四十三年前, 在连天炮火中南下归宋的经历。“四十三年”置前强调, 可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词人两鬓已白, 仍壮志未酬的辛酸。“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 中, “心”指思想、情绪, 这些都是抽象的事物, 而“系”则为具象的实际动作, 两者搭配, 便产生一种独特的情味, 诗人身“系”归舟而心“系”故国, “系”字一语双关, 形象地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浓郁的羁旅之愁、思归之念。

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个性, 而古诗词欣赏, 角度也是多元的、丰富的, 比如意象、意境、节奏、技法等, 而对语言的品味或许面对每首诗歌都是必须的。汪曾祺说:“语言不只是技巧, 不只是形式, 语言和内容同时存在, 不可分离。”古诗词欣赏应借助语言这个媒介, 努力把握这些语言的“内在生命”, 以期获得更好的精神濡染。

参考文献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3页。

②转引自韩晓光《试论杜甫诗歌中的动词运用》, 《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

③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重印本, 第432页。

欣赏古诗请多多关照动词 篇6

一.了解动词在欣赏古诗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二.把握动词的陈述性、使动性等语言特点。三.体会动词语意含量丰富、易于塑造事物形象及表现事物动态的语言功效。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准确理解动词在古诗中的含义及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二.感知古诗,体会动词在古诗中凝练简洁、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学生结合导学案,适当借助工具书,自读诗歌,疏通文字,感知大意。

二.导入。“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大家都十分熟知的诗句,这句诗中哪几个字是作者苦心经营的呢?对了,是“破”与“弄”字,它们是两个动词,而且“弄”字又巧妙地与拟人手法结合在一起,让画面更加灵动形象。多么美妙的动词啊,几个字一片天地,难道同学们不想去诗的海洋中感知动词的魅力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中动词的艺术。

三.请同学们朗读导学案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找出这首诗中的动词,并体会它们对作者抒发情感的作用。

PPT显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请同学列举诗中所涉及的动词,并简明扼要地说明它们的意思。并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些动词中你最喜欢哪些,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作用?

[明确]“忽传”与“初闻”两个动词,后者紧承前者,“忽传”说明官军获胜的捷报来得十分突然,而“初闻”后的杜甫,情绪十分激动,喜极而悲,多年的漂泊生活让他对唐军的胜利十分敏感,诗逼真地再现了杜甫当时听闻胜利后的行为及喜悦心情。

却看,这个词充满了蕴藉,作者回头看着妻子,心里有无限感触,似欲表达又不知该说些什么。

漫卷,说明作者转悲为喜,多年的阴霾不见了,他随手卷起诗册,与家人一同分享快乐。

“放歌”与“纵酒”,老诗人因年岁及漂泊生涯,难得有机会放歌与纵酒,而今天却可以放纵一次了,说明他心情十分舒畅。

……

师:杜甫在听闻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后,他终于可以结束漂泊生涯并返回家乡了,一股喜悦的激流冲向了自己,他望着家人,一股莫名的情感在心中荡漾着,如果用散文写法,恐怕要花费很多笔墨,而在诗歌中,作者则简练明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与他准确地使用动词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最后几个动词,“穿”、“下”、“向”,不仅准确描述了作者回家的路线,还反映了作者急切希望回到家乡的喜悦心情。所以,在诗歌中准确使用动词,既可节省笔墨,又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有一点,我想告诉同学们,在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动词也十分重要。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导学案上周邦彦的《春雨》一诗,说明作者描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PPT显示]春雨(宋)周邦彦

学生自己思考,教师提问。

[明确]雨后,一群耕人,他们正在小树林的土堆旁,扶着耒交谈着。花朵经春雨的润泽,竞相开放,娇艳美丽。而花丛外,鸥鸟拍打着翅膀,时而飞起又时而落下,悠然自在。

表现手法:侧面烘托。

师:这首诗中你认为最传神的动词有哪些?并简单说明理由?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选择代表发言。

[明确]语,一群耕人在交谈着什么,或许是在谈论“春雨贵如油”,也可能是谈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等,表现了耕人的喜悦之情。

落,随着春雨的到来,百花早已竞相开放,花团锦簇,一只鸥鸟在新涨的河水中欣喜地戏水,不停地煽动翅膀,飞上飞下。

回,表明水很大,可以转动一只小船。

师:塑造人或物的形象离不开动词,因为人或物的心理变化往往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所以赏析诗歌中的动词,可以让我们窥见诗中描写对象的心理或性格,诗的意蕴也会变得厚重,如诗中的“语”、“落”很好地表现了耕人与鸥鸟的喜悦之情,也间接表明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为下文写春雨的具体形态做了很好的铺垫。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首武元衡的《春兴》,寻找体现了诗人情感的重要动词,并试着感受它们的表现力。

[PPT显示]春兴(唐)武元衡

找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明确]吹、逐,两个词都很富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春风一夜都在将家乡的讯息传递给作者,这也是作者为什么一夜都在梦中回味家乡的原因,诗人让春风变得多情多义了,而无形的梦境,也似乎变成了一丝一缕,随着春风到了家乡洛城,让抽象的梦变得十分形象。

师:同学们,“吹”、“逐”两个动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好处是什么?

课后作业

同学们翻阅《唐诗鉴赏辞典》,寻找动词作用突出的诗句,将其摘抄下来,并试着简单赏析,再结合《唐诗鉴赏辞典》上的赏析,重新体味,下次课上与同学彼此分享阅读体会。

五言绝句古诗落叶 篇7

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

写作背景

孔绍安原是陈朝的达官子弟(其父孔奂为陈吏部尚书)。随着封建王朝的更迭,他作为前朝的既得利益者,不可能不受到损害。孔绍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曾对表兄虞世南说过: “本朝沦陷,分从湮灭。”(《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上)因此他发出“飘零似客心的哀叹是很自然的。陈亡时,孔绍安才13岁。此篇当是孔绍安于陈亡后不久“徙居京兆鄂县(今陕西户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紧扣落叶着墨,即景生情,寓托自然。

首句用落叶惊秋的形象,比喻诗人于家国破亡后的景况。此诗开头用个“早”字,便给了读者以好景不长的暗示,这个“客”字,使我们联想起南唐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尽管孔绍安和李煜的时代相距近四百年,各自的地位和处境也不完全一样,但其飘零感是类似的.。末两句叙诗人怀恋故国的感情。它仍然采用比兴手法,紧扣落叶着笔。 “翻飞二字,竭力形容诗人内心纷乱而又身不由己的神情状貌,可谓贴切。

全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入秋落叶所引起的游子思归怀乡之情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惊,惊恐、惊讶。客心,飘泊异乡的游子心情。

名家点评

傅庚生先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一书于《联想与比拟》一章中写道:方人之情有所会、感有所触也,往往将其内在情感之颜色涂染于外在事物之表,增益其鲜明,或加重其暗晦。更往往凭依己身情感之蜚,愉,重视或漠视与情感趋向有关涉或无关涉之事物。

作者简介

小学七言绝句古诗 篇8

七言绝句,由四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简称:七绝。是出现于六朝,成熟于唐代的一种近体诗。四句,每句七个字。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绿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鹰恰恰啼。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蓠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峰。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儿垂钓 唐 胡令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 轻舟已过万重山。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雨后 宋 苏轼

水光滟潋晴方好, 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别董大 唐 高适

上一篇:初中学生开学第一课发言稿下一篇: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