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诗歌(精选4篇)
是哪位先人定下今日
让我们不得不停下忙碌的脚步
什么都可以忘记
却不能忘记我们来自何处
哦,又是清明
该去看看亲人了
在另一个世界
别在让亲人感到孤独
来来往往的人
面色肃穆
在晴朗的天气里
虔诚扫墓
瓜果纸钱
还有花簇
墓前
还有杯盏酒箸
只有这一刻
离别的人才可小聚
说一说
离别的苦楚
亲人选择了一趟不再回还的旅程
地球已经太拥挤了
把新家搬到桃源
让子孙生活的幸福
跪在墓前
思绪万千
多少心里话
无法倾诉
在一起的时光
曾经那么漫长
可一旦分手
却再也无法弥补错误
曾经的幸与不幸
孝与不孝
都随着忏悔
化为尘土
父母的爱
再也无法回报
只有悔恨的泪水
尤其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党员干部在清明扫墓中铺张浪费,搞什么跨乡过县“寻根问祖”和“宗族大祭”,浩浩荡荡讲排场、求威风。有的借机损公肥私,搞公车接送,用公款吃喝玩乐;有的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用于祭祖的物品也越来越“现代化”,纸质别墅、轿车、彩电、冰箱等“家电”应有尽有。有些部门和单位巧立名目,借清明时节公款旅游,迎来送往,花天酒地,尽管地下先祖无知无奈,但老百姓怨声载道。这些做法不仅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更是起了宣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思想的副作用,与党中央禁止奢靡的要求相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
其实,追溯清明节的由来,的确含有“清明”的内涵。
“清明节”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延续下来的。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其子奚齐继位,便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太子之弟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国外,跟他一道出奔的一批臣子们,受尽磨难。有一次,重耳饥饿晕倒,一个叫介子推的人忠心耿耿,曾割股(大腿)肉给重耳充饥。19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做了晋国的国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可能是因帮助过他的人过多的原因,竟然忘了介子推为他割肉充饥之事。经人提醒之后,晋文公顿感心中有愧,马上派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请了几次,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动用御林军上绵山四处查找,结果仍不见介子推的踪影。于是,臣下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一燃,其定会逃出,就此等待,片刻见人。晋文公采纳臣下的建议,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悲痛欲绝,当准备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此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履,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先在山下寒食一日,次日素服徒步登绵山祭奠。行至坟前,却见那棵被烧死的柳树已经复活了,千万条嫩枝随风曼舞。晋文公仿佛见了介子推,敬重地上前折了一枝柳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群臣们见状,便纷纷学着折柳插头。祭扫后,晋文公就把那棵复活的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扫墓祭祖,但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带头做到“清明”二字。“清”,清廉也,做到公私分明,洁身自爱;“明”,文明也,坚决摒弃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其实,不仅仅上坟祭祖要讲究清明,更重要的是做人处世要遵纪守法,讲究良知和本分,特别是工作要清正廉洁,决不做辱没祖先的事情,也不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如此,清明节才会真正“清明”,社会风气才会真正“清明”。
青春的记忆悄悄作怪
驿动的梦
跌落苍茫的爱情之海
多想
夜夜摘取心动的感觉
呼吸窒息
握紧风和日丽的花絮
你在哪里
循着心迹一路寻觅
春天怀抱里的那朵奇葩
与你的相逢
是否
演绎了一场风样的意外
放眼岭南五百里
情何堪
拥入怀
一夜恋情似烈焰
直让人五脏具焚,怕落得
秋风过
满地霜
两眼相视泪茫茫
花落黄
水已凉
空抱琵琶弹凄凉
我害怕百年后的寂寞
纷纷的雨丝
打湿你俏丽的眉头
谁为你撑那把雨伞
相依漫步
前方,可是繁华的尽头
身后,长长的身影依旧
一颗心
爱的永久
不必在乎窗前陨落的那片绿叶
放弃的只是应该放弃的错误
面向大地的忏悔
是的
失去的已经永远失去
面对逝者的记忆
真实的手已触到死亡的脉搏
如此的近距离
任何理论已无法为流血的伤口止痛
璀璨的流星
在青春额头留下岁月的皱纹
歪曲的辉煌人生
无法挽留梦中的爱情
无可奈何的虔诚
再给我一次轮回吧
请把把爱紧紧捂在心口
不在错过
实际上,《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正是清澈、明朗的初秋景象,而不是阳春三月的清明时节。您如若不信,请仔细欣赏图中这样的画面——
人群拥挤的街头,光着上身的孩子们在尽情玩耍嬉戏;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很多戴草帽、斗笠的人。既然天没有下雨,肯定是用来遮阳的;
街市上的很多商贩都支起了遮阳伞,有的人上身赤膊,有的人摇扇纳凉,有的人以扇遮阳而行;
街市中心的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雪糕冷饮”,是暑天(初秋正在出暑前后)特有的景象;
虹桥南北两岸的几处摊子上摆放着切好的西瓜,而清明时节西瓜应该才刚刚播种;
临河的一家酒肆门口酒旗高挑,上书“新酒”二字。要知道,在古代只有秋日庄稼丰收后才会有新酒酿出。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有相关记载:中秋节前,诸葛亮店皆卖“新酒”;
打谷場上,已经摆好了碾谷用具,这意味着秋收已经在望。
【《清明》诗歌】推荐阅读:
清明的诗歌10-15
清明的思念爱情诗歌10-02
清明诗歌朗诵活动总结11-23
清明节踏青诗歌01-16
诗歌清明节随想04-09
清明节的思念诗歌07-13
清明节自编的诗歌01-16
清明节诗歌朗诵小学04-17
小学一年级清明节诗歌10-13
清明节优美现代诗歌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