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2025-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登鹳雀楼阅读答案及赏析(精选8篇)

登鹳雀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1

李益( 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唐代宗大历四年( 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其后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长期征战南北,经过多次战争,所以他对边塞的军旅生活非常熟悉,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讴歌战士慷慨激昂为国捐躯的诗歌。在艺术上能够吸收乐府民歌的特点,节奏和谐,语言优美精炼。尤其擅长绝句、七律。至唐宪宗时便因诗名被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礼部尚书。有《李君虞诗集》。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2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1】

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赏析2】

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

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诗贵在清新自然。“汉人”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市,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颧,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可惜鹳雀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 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 海内外。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鹊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21世纪初,中国人重建鹳鹊楼。有关方面报道,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鹳鹊楼复建工程破土动工,重新修建的鹳鹊楼为钢筋混凝土减力墙框架结构,设计高度为73.9米,总投资为5500万元,截至2001年,主体工程已完成封顶,预计2002年底,这座九层高楼将在永济市黄河岸边落成。

鹳雀楼与同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的人文风景胜地的普救寺相隔不远,这两大著名人文景观成为当地的旅游支柱。

【讲解】

这是一个自信的诗人、在一个民族的自信时期写下的一首自信的诗,貌似简单却博大,它必定产生于中华民族的上升时期与个人的上升时期,二者缺一不可。“白日、山、黄河、海、千里目、楼”,每一个意象都是一首壮丽的诗,壮丽的风光与壮丽的哲理(登高才望远)融为一体。此诗属于中国盛唐,怕是也只能属于盛唐。

唐朝的三大名楼,最传奇的当数湖北黄鹤楼,传说有仙人从此飞升;最风华的当数江西滕王阁,因才子王勃一文而名飞;而最生态自然的当数山西鹳雀楼,它以鸟类命名。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遥想唐朝,(那时的山西可不是污染大省)山西的黄河两岸草木繁盛,鹳雀翔集,常常成群栖于楼上,与黄河与落日交相而映,不知哪一天哪一位才子睹实景抒实情,灵感一闪脱口而出:“鹳雀楼!”

鹳雀是黄河滩里常见的大型涉禽,形似鹤亦似鹭,嘴长而直,翼长大而尾圆短,飞翔轻快,主食鱼、蛙、蛇和甲壳类,常常一动不动地立于水中等鱼到来。韩振远先生说:“唐朝的那群鹳雀好像格外幸运,它们在轻快的飞翔中看到了黄河岸边的那座高楼,从此不再栖息在风雨飘摇的高树上,好像一开始就是为它们修建的。它们还没有想到在这里会遇见诗人,更没想到因为诗人,它们会成为一种充满了灵性的水鸟。”

鹳雀楼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北周时(公元557—581年)将军宇文护筑此楼作军事之用以镇河外之地,登此楼可观北国河山的磅礴壮丽。

鹳雀楼经隋唐历宋朝到金章宗年间尚存,元初才毁。永济市于1997年重建鹳雀楼,总高73.9米,景区占地面积1640亩。

可是,我们永远无法登上真正意义上的鹳雀楼,不是因为它新建,而是由于罪恶的黄河三门峡工程。(就是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强烈反对的那个三门峡工程,不幸而言中。他同时反长江三峡工程——也许百年之后,三峡又是第二个黄河三门峡)一位作家悲凉地写道:“新鹳雀楼移位到了蒲津渡西边几千米处的庄稼地上,高高大大,绝无依傍地屹立在青青麦田之中。完全不符合文物重建和古迹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构不成任何与黄河、古渡、沙洲有关的景观意境。门票不菲,游人寥落。呜呼,登楼远眺,前不见黄河,后不见古城,更无飞鸟。”

没有了高山的衬托,鹳雀楼就少了壮丽;

没有了黄河的衬托,鹳雀楼就少了厚重;

没有了百鸟的衬托,鹳雀楼就少了灵性;

今天的鹳雀楼至少已少了后两者。

岂只是少了后两者,社会更少了一种“登楼精神”,所以我们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好诗。岂只写不出,还剩有多少人敢自信大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问你,你用“千里目”想看什么呢,如果你只想看工资奖金、房子车子、领导青睐,你何必需要“千里目”呢,“一里目、一米目”就足够用了。

没有精神的自由与高飞,一个民族永远不需要“千里目”!甚至百里目、十里目都不需要,甚至你根本不需要眼睛,因为你可能没有“前方”只有“眼下当下”。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你是很想“更上一层楼”,我再问你,你怎么才能“再上一层”?你能上到这一层楼可能就很不容易了,你能保证自己在这一层安全就该谢天谢地了,你再住上登楼就不怕有人或明或暗把你扯下去并嘲笑“爬得高才摔得狠”吗。你是很想“更上一层楼”,可是,到时候,人家一定让你上楼吗?人家早占住楼不让你上你怎么办呢?你能买到门票吗?人家让你买门票吗?

当年的王之涣必定是自信可以成功并且已经看到了许多人成功才如此高呼一声“更上一层楼”的,“他不是一个人,他不是一个人战斗!”(2006年黄健翔世界杯语)他的身后有着一个庞大的成功群体。

唐朝诗星灿烂,那不是凭空而来的,你要明白。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他是盛唐时期有名诗人之一。墓志中记:“歌《从军》,吟《出塞》,缴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曾经名动一时。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拓展延伸】

王之涣《宴词》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宴词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

1、春水:(1).春天的河水。《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 黄武 元年,迁左将军”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及春水生,潘璋 等作水城於上流。” 唐 杜甫 《遣意》诗之一:“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元 杨维桢 《雨后云林图》诗:“浮云载山山欲行,桥头雨餘春水生。”(2).喻女子明亮的眼睛。唐 崔珏 《有赠》诗:“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3).指帝王春季游猎。《金史·舆服志下》:“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鶻捕鹅,杂花卉之饰。”《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朕今岁春水所过州县,其小官多干事,盖朕尝有赏擢,故皆勉力。”

2、悠悠:飘动的样子.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3、畎:quǎn 畎,水小流也。象形。古文从田,川声。篆文从田,犬声。——《说文》

4、漳河:漳河是现在安阳和邯郸的分界线,卫河支流。位于中国河北省、河南省之间。源出晋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色浑浊。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至蔡小庄)1.82 万平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县(今林州市)境内建有红旗渠水利工程。

5、棹:zhào ◎ 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划船:“或命巾车,或~孤舟”。◎ 船:~夫(船家)。归~。

6、不胜: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 驴不胜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赏析】

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畎音quǎn,田间小沟),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登彭城楼》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篇3

项王台①上白云秋,亚父坟前草木稠。

山色不随人事改,水声长近戍城流。

空余月夜龙神庙,无复春风燕子楼②。

楚汉兴亡俱土壤,不须怀古重夷犹③。

【注释】吕定:南宋人,龙虎上将军。②项王台:即戏马台。③燕子楼:唐张愔爱妾关盼盼所居,张死后盼盼居此楼十余年。白居易、苏轼曾咏此事。④夷犹:犹豫不决。

②燕子楼:唐朝贞元年间武宁节度使张愔旧第中的一栋楼台,为爱妾关盼盼所居,张愔死后,她念旧爱而不嫁,居此楼十余年。

③夷犹:犹豫不决。

1. 诗歌首联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诗歌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1.以乐景写哀情,奠定了全诗惆怅、悲凉的`情感基调。(2分)引出下文对历史兴亡的思索和感慨(1分)。诗人在彭城楼上一眼望去,看到戏马台上白云悠悠,亚父坟上草木丰茂,不禁想起了往事,心生惆怅、悲凉。(2分)

2.尾联从表现内容上看,诗人对历史的兴亡更替似乎是漠不关心,“无须追怀”,空发感慨。(3分)而实际上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慨,既感慨楚汉兴亡,又宛曲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日渐衰微的忧心。(3分)

二:

(1)第一二两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答:开篇写秋日项王台上白云飘荡、亚父坟前草木茂密的景象,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2分),是抒情的依托,为全诗定下哀伤、沉重的感情基调(2分)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4分)

答:

全诗表达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自我解劝而悲愤、对国家衰微的忧愁和哀叹之情。(一点1分,答满3点得满分4分

赏析:

此诗是一首怀古诗,与作者的另一首诗《戏马台》当是同一时期的作品。首联以“白云秋”和“草木稠”强烈的对比破题,“秋”与“愁”谐音,“稠”字则暗含“黍离”之悲。也就写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不听范增的劝谏。

颔联抒情,和《戏马台》的尾联意境相似。颈联又转为怀古,明写关盼盼,暗怀张愔,当年他镇守徐州,威慑藩镇,燕子楼中,“春风拂槛露华浓”,而此诗已是楼毁人亡,“空余”古祠金龙庙,在月夜中给人带来无限的惆怅。尾联又转入抒情,从表现内容上看,诗人对历史的兴亡更替似乎是漠不关心,无须追怀,空发感慨。而实际上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慨,用的也是“超极表至极”的宛转曲达的方式。

登鹳雀楼赏析 篇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 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 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 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 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 是宋以后的事了。

唐诗《登鹳雀楼》诗文赏析 篇5

金秋时节,我们走进山西永济。普救寺,万固寺,元顺帝,黄河大铁牛景观设置在山西一颗耀眼的明珠,连续在我的眼前闪过的土地像一块。不过,我最渴望的无疑是流动的唐韵风格的鹳雀楼。 ..在鹳雀楼位于东部沿海,黄河永济市蒲州古城以西武昌黄鹤楼,岳阳楼,洞庭湖,南昌滕王阁齐名,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军事建筑鹳雀楼北周王朝的`军事建设,因为它的气势磅礴,高大宏伟,云登上地板感,故名“云栖楼。高上升接近黄河,当地人称之为”鹤“吃鱼的鸟类,常栖息地,因此云栖楼”又称“鹳雀楼”。鹳雀楼创建北周元初几百年的破坏战士的战斗,一直是古代文人雅高仕登长焦,黄河的视觉冲击力,来表达豪情逸致的地方并留下无数著名的鹰章娄句子和流行。要数最有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好的一天,山,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高的水平。” 诗地板的诞生,F,诗歌和名利。在10月,鹳雀楼重新修建完成。鹳雀楼重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唐代风格的绘画艺术在唐代,“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层高73.9米,江南黄鹤楼也最多16.9米,是最高国家馆景观,其规模相当于2倍的滕王阁,黄鹤楼五倍。沈括“,孟喜碧谭”,并写着:“鹳雀楼三,前瞻性巴(山名)鸟瞰河。”可见古鹳雀楼高仅30米,超过7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之后,新诞生的鹳雀楼头长成参天。成千上万的高层建筑的世界,引起人们对登鹳雀楼利益,当然,不高度,但音频首歌千古绝唱。。近中午,太阳出来了,雄伟的山,河的势头,变得更加清晰。我登上山顶,极目远望,身体似乎DE-英的宏伟气概和有远见自己的才华。现在怀孕的过去,吊古僻静的地方,他的思绪飘向奔腾,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体验了一天的山,黄河入海的魅力宏伟感视觉中条山变样,西华山,似乎已经成为了水墨画组黛绿,深的若虚隐藏在云层像一个叛逆的小马驹跌宕起伏,山腰或在较暗的云层,一块一块,慢慢地浮动。奔腾黄河像一条巨龙的身体伸展到的距离,搅拌波娓娓道来,仿佛在诉说古老的故事,如果他们告诉未来的美好未来......

鹳雀楼详细介绍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6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是怎样的呢?要如何进行评析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导入新课

(师依次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生l:日。

(师课件出示:日)

生2:山。

(师课件出示:山)

生3:目。

(师课件出示:目)

师:小朋友,象形字是一幅图,也是一个字。

(师课件出示: )

师:这个字,你们还认识吗?

生:雀。

(师课件出示:雀)

师:小朋友,“雀”字的部首是“隹”,表示“鸟”。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想一想还有哪些字也藏着这个部首呀?

生:鹰、雕。

生:雁、难。

师:“雀”这个字中,撇是关键笔域。(“雀”字的撇变红)

师:“雀”字上面是个“小”,写的时候“先中间后两边”,中间一笔没有钩,因为汉字的笔画走势要向字的中间集中,有了钩,走势就向上了。撇要写得长,托上罩下。(边讲解边范写,生跟着书空。)

(师课件出示:鹳雀)

师:(出示“鹳雀”图)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师:来,跟老师读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鹳雀。

(师在“鹳雀”旁边出示“楼”字)

师:跟老师再来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鹳雀楼。

师:(出示“鹳雀楼”图片)“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市,这座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因常有鹳雀停留,所以人们称这座楼为鹳雀楼。(讲完后粘贴在黑板上)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座楼的名字吧。

生(齐读):鹳雀楼。

师:小朋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楼”字?

生:“数”去掉反文旁,左边加个木字旁。

师:真棒!你采用了换一换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是一个识记字形的好方法。

师:“楼”是个形声字,右半部分(课件将“娄”变红)也读“lou”,左半部分的木字旁告诉我们什么呀?

生:那时候的房子是用木头建造的。

师:写“楼”字的时候右下方“女”字的横要长,托住上面的“米”,使整个字平稳。(师范写,生跟着书空。)

(生在《习字册》上练习书写“雀”“楼”两字。写完后,师打开投影进行点评。)

师:鹳雀楼本来不是很出名,后来因为有个诗人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而名扬四海。(课件出示:登。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你知道“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吗?

生:登上鹳雀楼。

二、知诗人

师:小朋友,你知道是谁登鹳雀楼吗?

生:作者。

师:作者是谁?

生:王之涣。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王之涣吗?(指名学生介绍)

师(补充):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一生写了很多好诗,我们将来还会学习他写的其他的诗。

师:学到现在,我们知道了这首诗的作者。(出示卡片:知诗人。粘贴在黑板的一侧。)

三、解诗题

师:你知道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干什么呀?

生:欣赏风景。

师:你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吗?(课件出示句式:王之涣登上鹳雀楼_________。)

生: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欣赏美丽的景色。

师:这就是古诗题目的意思。(出示卡片“解诗题”,粘贴在“知诗人”下方。)

四、读诗句

师:接下来,清小朋友赶紧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吧。(课件出示要求:一读古诗,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师:这些生字你会读了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雀、楼、依、尽、入、欲、穷、更)

(生1读)

师:“更”字后鼻音读得很到位。谁再来?

(生2读)

师:真棒!读得又正确又响亮。

师:老师把生字调整了一下顺序,我们来开火车读吧。

(生开火车读)

师:(课件出示五色花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五色花瓣”里的生字,读完可是有惊喜的哦!

(师逐个出示“五色花瓣”里的生字,全班齐读。)

师:小朋友,读准了这些生字的字音,你能再把这首古诗好好读读吗?(课件出示要求:二读古诗,试着读出停顿。)

(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师:小朋友们读得这么认真,这么投入,到底读得怎样,我们来检查一下朗读情况吧,要试着读出停顿哦。

师:谁来读读第一、第二两句?

生1: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师:不错,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生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师:你看他朗读时停顿掌握得多好,我们一起学他的样子来读读吧。

(生齐读)

师:谁来读读第三、第四两句?

生l: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读得非常流利,真棒!

生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个小朋友停顿也读得非常准确,我们也来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渎读吧。

(生齐读)

师:到现在,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读准了字音,读好了停顿。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吧。(出示卡片“读诗句”,粘贴在“解诗题”下方。)

五、明诗意

师:一句诗就是一个画面,那么这幅画上有什么呢?(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1.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师:小朋友,仔细看看图,谁来说说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呀?

生1:黄河。

(师板画“黄河”)

生2:一座义一座的山。

师:是呀,一座又一座的山就称为群山。(板画“群山”)

师:诗人把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色写成了一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谁来读读?(指名学生读)

师: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太阳,你感觉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啊?

生:傍晚,快要下山的太阳。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太阳已经紧挨着群山了。

生2:太阳的颜色也不那么鲜亮、夺目了。

师:真棒!看图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师:图上画的正是傍晚即将要落山的太阳,因而诗句中的“白日”就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傍晚即将要下山的太阳。

(师贴太阳图片)

师:老师把太阳贴在这个地方(离群山较远),对吗?

生:不对。

师:那应该贴在哪里呢?

生:贴得尽量靠近群山。

师: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太阳靠近群山?

生:依。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这里的“依”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靠着、紧挨着。

师:“白日”正紧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直到完全落下去,一点也看不见(拿掉太阳图片)。太阳去哪儿了?

生:完全落下去了,看不见了。

师:哪个字告诉你“太阳完全落下去了,看不见了”?

生:尽。

师:真棒!现在,你能完成这个填空吗?(出示:夕阳________,________。)

生:夕阳紧挨着群山慢慢地往下落,最后完全看不见了。

师:太阳是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所以“依山尽”要读得慢一点。你能试着把这个画面读出来吗?

生:白日依山尽。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太阳正靠着群山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诗人看到了落日,还看到了什么呀?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句。

(生读第二句)

师:鹳雀楼就坐落在黄河边。你见过黄河吗?你脑海中的黄河是怎样的?

生1:黄河的水黄黄的。

生2:黄河是波涛汹涌的。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老师也给你们看几张黄河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黄河。)

师:看了这几张图片,你们在脑海中又涌现了哪些词语?

生1:奔腾不息。

生2:波涛汹涌。

师:真棒!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读吧。

(生读)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是什么样的黄河吗?

生l:奔腾不息的黄河。

生2:波涛汹涌的黄河。

师:黄河一泻千里,那么壮观,气势磅礴!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到哪里呀?

生: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入大海。

师:“入海流”就是——

生:流人海。

师:那你现在知道“黄河入海流”的意思了吗?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出示:_______的黄河_______。)

生1: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最终流入大海。)

生2: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向东流入大海。

师:奔腾不息、波涛汹涌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多么壮观呀!你能把这种壮观的景象读出来吗?

生1:黄河入海流。

师:黄河水真是滔滔不绝啊!

生2:黄河入海流。

师:这一景象真是壮观呀!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我们跟随诗人王之涣看到了落日,看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现在,你们能试着把诗中描写的景色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正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所看到的景色。(板书:所见)

师:此时此刻,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他想到了什么呢?(板书:所想)谁来读读后两句?

2.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指名读第三、第四两句)

师:这里有个生字“欲”,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要记住这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左边是个“谷”,右边是个“欠”。

师:用熟字加一加也是一个记住生字的`好方法。

师:“欲”字左右等宽,左边“谷”的第四笔捺变成点,因为我们人讲究谦让,汉字也讲究避让。(师范写,生跟着书空。)

师:现在,请你再读读上下句,猜猜看,这个“欲”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想要。

(师课件出示:想要)

师:诗人王之涣想要干什么?

生:诗人王之涣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师:你从哪里知道诗人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呢?

生:千里目。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千里目”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就是——(生:眼睛,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诗人说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再怎样?(师手势加以引导:再登上一层楼。)

师:你能给“更”换一个字吗? 生:再。 师:“更上一层楼”就是说什么?

生:再登上一层楼。

师:现在你们明白第三、第四两句的意思了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听?用上下面的填空。(出示:想要________)

生: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师:学到现在,我们读懂了这首诗的意思。(出示卡片“明诗意”,粘贴在“读诗句”下方。)

六、悟诗理

师:诗人再登上一层楼,可能会看到什么?(指名说)

师:再高一点呢,猜猜看,诗人可能又会看到什么呀?(指名说)

师:诗人说“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到底是什么意思呀?

生:如果再登上一层楼,肯定能看得更远。

师:诗人这样说,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呀?

生: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师:小朋友说得真棒!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只有站得______,才能看得_______。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学到现在,我们读懂了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出示卡片“悟诗理”,粘贴在“明诗意”下方。)

七、诵读总结

师:想不想听老师来读一读?

生:想。

师:现在老师也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我读的时候你们可要仔细听哦,等会儿我们要看看谁和老师读得最像。(范读)(课件出示:三读古诗,读出古诗味儿。)

师:我们班上谁的朗读最棒呀?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

师:读得太棒了!还有谁也想读?这么多同学想读,那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生齐读古诗)

师:现在,你能够看着画面来回想一下诗句吗?

(生自由练习背诵)

师:谁愿意来把这首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诵)

师:现在,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背一背古诗,记着要背出古诗的韵味儿来。

(生齐背古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还学会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来读读吧。

生:第一步,知诗人;第二步,解诗题;第三步,读诗句;第四步,明诗意;第五步,悟诗理。

师:这个呀,我们称为“古诗学习五步法”。以后,小朋友就可以照着这个方法学习其他古诗。

八、教学生字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现在还要学几个生字,看看你们能不能学好。(课件出示生字:依、入、更)

师:谁来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最后一笔都是捺。

师:(范写“依”)“依”的最后一笔捺要注意“捺不落地”,捺不能到最下面。

师:(范写“入”)“入”的捺要从左半格写到右半格,要写得长而舒展。

师:(范写“更”)“更”的捺要注意穿插,捺要写在“日”的左边,注意和上面部件的穿插与避让。

(音乐起,生练习书写,写完后进行点评。)

师:下课。

【教后总结:《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鹳雀楼后所见到的壮丽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的情怀,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具有启迪人们努力攀登、不断选取的思想意义。初读古诗时,我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落到了实处,尤其是关注了前鼻音“尽”、后鼻音“更”“层”的朗读指导,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停顿,从而读好整首古诗。在理解古诗时,我充分借助课本插图、贴画、句式训练化解了学生理解古诗意思这一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渗透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以后学习古诗定会有所帮助。引导学生读好古诗是本课时的重点。为此,我用心设计了三次朗读,对每一次读古诗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想方设法指导学生读好古诗。古诗的理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单方面讲解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鹦鹉学舌”,意义不大。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真正读懂古诗的意思,我想到了观察课本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说话训练等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读懂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整个教学环节是紧紧围绕“古诗学习五步法”展开的,思路清晰,一目了然,对学生今后学习古诗非常有帮助。】

【评析】

一、许春兰老师充分领会了课标精神,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整个教学呈现出识字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自由出入与灵动生成,充分展示了识字教学的扎实与丰实。

1.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准确定位,识字教学目标扎实。对于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本课生字较多,“雀、楼、依、欲”笔画较复杂,“穷、入、更”的间架难掌握,需要学生在生字中多走几个来回。纵观全课,许老师预设了四处识字写字活动:第一处在导入新课环节中,根据汉字特点,关注音形义,认读、了解“鹳雀楼”,并书写“雀、楼”;第二处是在“读诗句”时,许老师整体出现生字“雀、楼、依、入、欲、穷、尽、更”,指导学生读,重点是解决生字的读音,为读解诗句扫除障碍;第三处是在“解诗句”中书写“欲”;第四处是在“教学生字”环节,集中指导书写“依、入、更”。许老师紧紧抓住学段的课程目标,在写字上舍得花力气、花时间,充分体现了课标中保证学段课堂写字时间的要求。

2.立足学生的学习规律,随文推进,写字指导过程丰实。小学生写字大多靠模仿,多数不会读“帖”,即观察不仔细,即使观察仔细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节课上,许老师积极渗透蕴含在汉字里的文化,如:“‘雀’字上面是个‘小’,写的时候‘先中间后两边’,中间一笔没有钩,因为汉字的笔画走势要向字的中间集中,有了钩,走势就向上了。撇要写得长,托上罩下。”“写‘楼’字的时候右下方‘女’字的横要长,托住上面的‘米’,使整个字平稳。”“‘欲’字左右等宽,左边‘谷’的第四笔捺变成点,因为我们人讲究谦让,汉字也讲究避让。”“‘更’的捺要注意穿插,捺要写在‘日’的左边,注意和上面部件的穿插与避让。”这里已不仅仅是在指导写字,而是在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要向心,团结;要有担当,托上罩下;要避让,谦让;等等。

二、许老师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单方面的知识只是暂时的,片面的,甚至是狭隘的,而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受用终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好比拿到了开启知识宝藏的钥匙,随时可取,多少随意,自由地取。

1.学古诗的方法求细。这节课,不但学习了一首古诗,学生还学会了学习古诗的方法——第一步,知诗人;第二步,解诗题;第三步,读诗句;第四步,明诗意;第五步,悟诗理。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步骤,以后学古诗就有了目标与要求,相信学生就能主动学,自主学了。

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阅读及答案 篇7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②,坐断③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④,生子当如孙仲谋⑤。

【注】①写于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一年,作者时任镇江知府,65岁。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②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兜鍪(móu):原指兵士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③坐断:坐镇,占据。④曹刘:指曹操与刘备。⑤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刘景升即荆州牧刘表。

15. “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了杜甫的哪联诗句?此句在本词中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8分)

①化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哪一句与本词赞美的是同一历史人物?本词中,词人通过赞美历史人物寄寓了怎样的情感?(6分)

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 (共8分)

①(2分)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共6分)北固山下临长江,词人登临北固楼,遥望故国神州,满眼风光之中自然有滚滚东流的长江,所以是实景描写。(2分)同时,词人由眼前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有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2分)所以此句又暗指(比喻)时间的.流逝(词人思绪的飘飞),也是虚写。(2分)

16. (共6分)

①(2分)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登鹳雀楼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正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播放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学?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首诗谱成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整理问题:

①谁登鹳雀楼?

②鹳雀楼在哪里?什么样子?

③《登鹳雀楼》是谁写的?

④鹳雀是什么?

⑤“登”是什么的意思?

3、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4、边介绍边板画鹳雀楼所处的位置。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五、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3)同桌比赛朗读,互相评价。(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

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3)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六、背诵古诗

1、学完整首诗,小朋友们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让两个同学背。

2、后面坐着这么多老师,他们一定也很想听听小朋友们背这首诗,我们一起背给他们听好吗?(全班齐背)

3、理解并背诵了这首诗,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小朋友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播放歌曲)小朋友们可以跟着唱。

七、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才能望远(课文插图的简笔画)

《 《《登鹳雀楼》

年级:二年级

上一篇:创建“五好党支部”活动记录201下一篇:大连大学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