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精神作文(共10篇)
Nowaday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rsons focus attention on material comforts,neglecting the spirit of struggle.Children are trained to win high ratings marks, nevertheless,adults have no choice but to accept the only mission of creating wealth.Everyone is content with the status quo.No one can be brave enough to take Challenges.What a terrible thing it is.More fighting spirit is essential.First of all,fighting spirit is one kind of culture of china,which guides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encourages human-beings to create a great future.It is cultural property of our country and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modern society.We cannot abandon it.Secondly,daring to challenge is the key to success.Edison ever said:“Genius includes one precent of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retences of perspiration”.Success results from unremitting struggle.Victory belongs to the people who dares to struggle.If you want to be the winner,what you need to do is constantly struggling.Last but not least,in our daily life challenge can change our way of life.It can drive away boring and make our lives more interesting.Only in the constant challenges we can get access to success and have a happy life.More fighting spirit is essential,and how to fight is what we are faced
with at present.Meeting the challenge is the easiest and fastest way to success.As to us,the contemporary graduate students,we shoul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struggle and try our best to be the models for people to study.Being strict with ourselves and continuing to seek innovation and progress.Creating the future of us with our hands.The spirit of struggle is one kind of morality of hard-working,enterprising spirit,serving the people,however it is frequently overlooked as an aspect of quality.It is our wealth,but we never know.Keep a watchful eye on yourself,pay attention to the things around and remind yourself to strive.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ing dying.Believe in yourself and fight for your future.If only you do as best as you can to work,you can have the different life.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什么是艰苦奋斗?顾名思义,就是既要艰苦,又要奋斗;既要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又要在事业上奋发开拓、不断进取。艰苦奋斗是一种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一种刻苦钻研、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一种开拓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可贵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早在建国前夕,毛主席就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明确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必须继续发扬光大”;胡锦涛号召全国人民“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伟大号召!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毛泽东可谓艰苦奋斗的典范。毛主席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他早在青年时代时就说过“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穿越艰苦的战争岁月,走进和平建设时期,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简朴的生活。50年代时,他就提出了: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
其实,艰苦奋斗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在学习方面,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在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勇于向困难挑战上。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没有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是不可能有真才实学的。
在生活方面,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在不贪图享受,敢于吃苦上。但是我们大多数的同学已经缺乏了这种精神。毛主席曾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因此,希望你们能向自己的懒惰挑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还要帮着别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果能经常这样,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会有更大的进步。
《昂首名流·蔡金华小传》(作家出版社即将出版)一书真实生动,全面细致地介绍、描绘了蔡金华从童年至青年时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为哲商后富而不骄,扶危济困,纵横政、商、学三界的动人事迹;书写了他诗人的激情、记者的敏感和哲商的智慧;展示了他善于独立思考、精于调和生命的色调以及他曲折的心路历程。这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更是一本能给广大读者以励志启示和催人昂扬的书。
因此本刊编辑部希望这本精要而励志的传记中所折射出的正能量,能转变为广大读者的励志正能量,特刊发关于该书未出版前部分书评的精彩篇章,以飨广大读者、网友。
我一口氣读完了《昂首名流·蔡金华小传》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为普米族年轻诗人、作家蔡金华的传奇人生和成功业绩深深感动、强烈震撼。
蔡金华1973年出生于曲靖山区农村一个很贫穷的农民家庭,到六岁上学时候才第一次穿上裤子和鞋子。为了供他继续读高中,年迈的父亲把四头刚满月的小猪、两只公鸡和30多个鸡蛋拉到街上卖了。回到家,将汗水浸湿的41.5元钱放在堂屋桌子上时,蔡金华流泪了,脸上流泪,心中流泪……
为了支持他读书,胞兄蔡金辉也早早辍学,到昆明打工。
如此艰难的家庭,让他在学校倍加刻苦,发奋读书。考上湖南“长沙工业经济学院”(现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之后,他除学好本院的所有课程之外,还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文学书籍和各类文学报刊,并组建文学社,创办社刊《冶苑文学》,自己当选为社长和总编辑,同时坚持课外写作,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迅速成长为在湖南各高等院校中颇有名气的校园诗人和在全国诗歌及散文诗大赛中获奖的“中国当代青少年诗人协会会员”。大学毕业几年之后,他的诗集《情感地带》便获得了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大奖“骏马奖”,那年的蔡金华年仅26岁。
但蔡金华不满足于只是写写诗,他还想做更多的工作。他辞去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工作,到社会上“迎风弄潮”。他当记者、编报刊、下海经商,在风风雨雨中,几经挫折、多次失败,包括遭遇敬爱的母亲、父亲先后去世和自己的一只眼睛被炸失明,他始终能临危不惧、愈挫愈坚、豁达乐观,把苦难当做财富,把挫折作为动力,最后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直到被任命为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风光杂志社社长、书记,现在同时又是好几个公司的董事长。
蔡金华的传奇人生和成功业绩又一次验证了古人的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集诗人、作家、出版家、哲商、摄影家、策划家于一身,我们知道蔡金华还有更远大、更灿烂的梦想,我们衷心祝愿并相信他“站在今天,战在未来”,梦想成真,再创辉煌!
这本书真实生动,全面细致地介绍、描绘了蔡金华半生的贫苦生活、勤奋学习和顽强奋斗,抒写了他诗人的激情、记者的敏感和哲商的智慧,展示了他的独立思考、生命色调和心路历程,表现出他决心排除一切障碍、战胜一切挫折、压倒一切困难而绝不会被困难所吓倒的勇敢奋斗精神,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出他富有个性的鲜活形象。这样一本书,我相信是会给广大读者以人格滋养和精神启迪的。
2014年6月25日于昆明
责任编辑:吴安臣
我们配合十分默契,不久,我们就完工了。“时间不早了,你们走吧!”钟昊彦擦掉额前的汗珠说道。等我们组员都准备离开门口时,昊彦却依然在忙着检查整个教室还有没有弄干净的地方。我不解地问:“你怎么不走啊?”“我是劳动委员,要负责清场。没事!你们先走吧!”他说完,有陷入了忙碌之中。听他这么一说,我们便离开了。直到下星期一才知道,昊彦又把教室打扫了一遍,到3:50分才离开!这件事让我由衷地佩服他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
还有一天下午,我班下去操场大课间,2:30分时我们兴高采烈地回到班里,只见昊彦大汗淋淋,专心致志地在扫地。天气这么炎热,教室里却没开空调,但他一声不吭,没有埋怨,只是在默默地扫地。我疑惑不解:我们不是下去大课间了吗?难道他没去?……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课后,我去询问他是咋一回事。昊彦微微一笑,说:“牺牲一点自己的娱乐时间,利用大课间的时间来为班级打扫卫生,这是我应该做的!”听了他的这一番话,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立刻高大起来了。
目的要求:深刻理解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军的政治本色,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拒腐防变的根本保证。认清享乐主义的实质和贪图享受的危害,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懂得艰苦创业是革命军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功立业。
主要内容:
一、艰苦奋斗是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
二、自觉抵制享乐主义的侵蚀
三、努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教学重点:以艰苦奋斗精神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
为线索,着重阐明革命军人在军旅生涯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官兵自觉抵制享乐主义的影响。深刻揭示当前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贵在奋斗,奋斗的核心在于创新。培养官兵立足军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教学时间: 4 课时
●第七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今天我们讲第七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一章包 括三节内容●封面图
▲第一节艰苦奋斗是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第二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侵蚀 ▲第三节努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我们讲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什么是艰苦奋斗精神? 首先让我们看一段●录像。
这段录像反映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种精神也
就是我们要讲的艰苦奋斗精神。从这段录像中我们可以概括出: ●艰苦奋斗是一种不畏艰难困苦,不懈拚搏进取的精 神风貌。
革命军人为什么要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回答这 个问题,首先我们讲第一节
我们的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书中摘编的一条,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次全会上指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讲这句话的时候虽然当时是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大家只有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现在是2014年,建国已经60多年了,当今国内也是物质极大丰富,但吃喝之风却也在党内盛行起来,挥霍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所有这句话一点也没有过时,反而更有重新好好学习领悟的必要。针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个话题,我结合个人感受,谈两点感受:
第一:艰苦奋斗精神永远不能丢
艰苦奋斗是我党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的优良传统。在物资匮乏、敌强我弱的恶劣条件下,我党依然能够战胜敌人,依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我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已今非昔比,但能吃苦、敢吃苦的艰苦奋斗精神永远不能丢,餐桌上的浪费触目惊心,铺张浪费之风不可长。艰苦奋斗是我们攻坚克难、负重奋进,永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法宝。身为机关一名党员,我们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脚踏实地、甘于
奉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紧紧依靠群众永远是根本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在血与火的考验和洗礼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书中例举了很多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无不深刻的说明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否,永远是我党的事业能否顺利推进的根本,只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党才能从胜利走向辉煌。
(一) 艰苦奋斗的内涵
学者们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从广义上说, 艰苦奋斗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追求自由的斗争中依靠自身和群体的力量排除万难、英勇斗争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精神风貌。就其实质而言, 艰苦奋斗是一种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不仅有意识层面上, 也是实践层面上。对于这种广义上的艰苦奋斗是比较全面的,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从精神角度更突出艰苦奋斗精神的巨大作用。二是从狭义上说, 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 一种勤奋努力, 尽职敬业的精神状态;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一种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精神境界。在这种永恒的精神状态、精神风貌和精神境界下, 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 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与启示。
(二) 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
“世情说”和“国情说”:一方面, 在新世纪, 全球化的阶段, 我们要想发展社会主义、实现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 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 使他们肩负起时代重任, 克服一切困难去赢得胜利。同时,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 将“和平演变”的目标寄于中国年青一代。如果我们放松对青少年艰苦奋斗思想的教育, 那么“和平演变”的企图就有可能在我国实现。另外, 我国仍然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的发展中大国, 要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必须靠艰苦奋斗。另一方面, 我国的国情决定我们必须培育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搞四个现代化, 要老老实实的艰苦奋斗。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 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大学生角度说”:艰苦奋斗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保证、是大学生通向成才之路的桥梁。作为今天的大学生, 要想成为未来的有用人才, 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踏踏实实完成学业, 更要有吃苦耐劳、不畏艰苦的意志去工作、创业。大学生的现状决定我们必须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当代大学生精神状况主流虽是好的, 但是也出现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和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艰苦奋斗是塑造大学生人格的重要内涵、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而刘敏 (1998) 却从培养大学生未来拒腐防变能力、成才、大学生开拓自己全新人生道路三个方面说明艰苦奋斗精神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已经十分必要, 首先, 可以从思想上抵制西方“和平演变”的渗透, 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其次, 克服当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式微的现状;再次, 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四有”人才的保证;最后, 有利于大学生未来拒腐防变、清正廉洁, 成为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的必要条件。
二、当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现状与原因研究
(一) 当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现状
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看, 大家都承认, 当前大学生精神状况主流是好的。从整体上看, 他们是热爱祖国, 关心国家大事, 关注祖国前途与命运, 积极向上, 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更有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和人民而奉献一生的激情与壮志。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具有历史性、时代性, 也都能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但是,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大学成了半个社会, 各种不良风气或思想在校园里蔓延, 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一些同学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模糊、生活奢侈化、人生态度消极化等等, 这些影响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的重视与思考。其中, 大学生中有几类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的高度重视。
“四观说”:陈树文 (2004) 认为, 当代大学生精神状况主流是好的, 但也应看到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生在优越生活条件下, 没有艰苦的生活经历, 由于家庭的娇惯, 使这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 心理比较脆弱, 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不足;在价值观上, 表现为“利己主义”;在生活观上, 表现为追求“享乐主义”;在学习观上, 表现为马马虎虎不求上进;在择业观上, 表现为注重物质利益、注重实惠。而陈永红在《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几点认识》 (2003) 中从生活上、学业上、思想上和心理上说了当前大学生中的不良现象。
“三缺说”:罗贤甲和杨树明 (2010) 认为, 艰苦奋斗精神近年在大学生身上的失落, 表现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习上, 刻苦钻研、勇于攀登、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欠缺;在生活上, 不少学生依赖性强, 吃、穿、用方面追求超前享受勤俭节约精神欠缺;在就业上, 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吃苦耐劳精神欠缺等。刘芳在《浅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 (2011) 中认为, 当代有些大学生稍遇困难或挫折, 就开始打退堂鼓, 依赖性较强, 惰性较严重, 没有真正理解和体会艰苦奋斗的内涵和要求, 也无法切实做到运用艰苦奋斗精神来指导自己生活和学习, 艰苦奋斗意识较为淡薄。这也正和罗贤甲和杨树明 (2010) “三缺说”是一致的。另外, 学者张海防 (2014) 从生活上、学习上、人生观上三个方面描写了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普遍日益淡薄, 现状不容乐观的表现。雷伟和李聆在《浅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中论述了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或缺失的三个表现:缺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缺乏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缺乏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虽然采用“三缺说”分析的居多, 但不管是“四观说”还是“三缺说”都有其道理, 也都说到了大学生当前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就业这几个方面, 针对这几个方面要找出其产生的影响因素, 才能探索其解决路径, 根除大学生身上的这些不良现象和观念。
(二)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式微成因分析
对于上面那些种种不良现象与观念, 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本人等的高度重视。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原因:
第一, 从社会角度分析, 社会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大学生从小到大, 见到许多不正之风, 社会报道中出现那么多道德失范、贪污腐败分子, 更有一些单位和家庭讲排场、讲档次、公款挥霍、拿“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比政绩等不良现象, 使许多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向往、追求那种享乐生活, 把赚钱、享乐作为人生的根本。持此观念的学生又在校园里相互感染, 更促使许多大学生形成了不良风气和错误的价值观。还有就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特别是像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侵害, 更加剧了校园的不正之风和不良风气, 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处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更容易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者戴金来和逄杰武 (2000) 、罗贤甲和杨树明 (2010) 、刘敏 (1998) 、刘芳 (2012) 、张海防 (2014) 、雷伟和李聆 (2014) 等在各自文章中都做了相关的论述。
第二, 从学校的角度分析, 高校不重视和课堂教育的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 许多高校不再重视艰苦奋斗的教育, 认为此时已经不必要, 因为大多数大学生都已经成年了, 不必要太刻意强调思想教育, 特别是大学自由化的办学理念就更淡化了思想宣传。同时, 大学的课堂教育也越来越忽视艰苦奋斗的教育。一个方面, 现在的大学越来越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校园风气。校园里出现的都是靓男美女, 虽洋溢着青春和朝气, 但也仿佛是观看选美比赛, 总是显得和这个年龄段不相称。另一方面, 高校一直以来仍然重“智育”轻“德育”, 仍然以分数论英雄, 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唯高分是求, 得高分得一切荣誉, 学生们也就逐渐想各种办法拿高分, 忽视了脚踏实地地艰苦奋斗, 也忽视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的培养。学者陈永红 (2003) 、刘芳 (2012) 、张海防 (2014) 、雷伟和李聆 (2014) 等论述了相关内容。
第三, 从家庭的角度分析, 家庭条件及不合理教育观念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的道理, 一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的认识有着重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平时交流中, 许多家庭优越的同学谈到, 从小到大, 父母长辈宠着, 没有吃过苦、受过累, 更是坦言从来没有想过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甚至根本就不了解、不明白怎么去艰苦奋斗。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其父母大多都是艰苦奋斗中一路走来, 他们富了之后, 有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 处处替孩子考虑, 生怕受一点苦、受一点累, 渐渐地, 这些孩子就长大了, 却是被长大的, 很少独立自主, 更谈不上艰苦奋斗了。试想一下, 这样的孩子有一天离开父母, 独自走向社会, 他们能否适应吗?能否还不艰苦奋斗吗?说不定那时候吃得苦会更多, 奋斗的路会更艰难。学者张海防 (2014) 、雷伟和李聆 (2014) 、陈永红 (2003) 、罗贤甲和杨树明 (2010) 、刘芳 (2012) 等进行了相关阐述。
最后,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分析, 学生本人艰苦奋斗意识的淡薄。“有远大理想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 奋力拼搏的却愈来愈少;有坚定崇高信念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但勇往直前的却愈来愈少;崇尚中华民族精神的越来越多, 艰苦奋斗的却愈来愈少”一位同学在作业中这样写到。有一句话很形象的概述了当前的普遍现象:理论有余, 奋斗不足。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 大学生也变得浮躁起来, 纵然有不少同学有意识或者用艰苦奋斗精神知道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但是作为没有真正吃过苦的一代人, 说起自己的理想信念, 激情洋溢、豪气万丈, 可是更多的停留在了口头上, 说的多做的少, 空想的多实干的少。现在的大学生比较缺乏抗挫能力, 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中遇到一点困难, 就开始退缩、消沉, 更有甚者走向极端, 选择自杀。这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艰苦奋斗的内涵和意义, 也就谈不上真正用艰苦奋斗来学习、生活和工作了。正如刘少奇在一届人大上讲的“我们只有经过艰苦的奋斗和顽强的工作, 经过不断的努力的学习, 克服横在我们面前的种种困难, 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就这一方面主要有刘芳 (2012) 、雷伟和李聆 (2014) 进行了阐述。
三、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式微的消解路径研究
当前大学生中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了种种不良的现象, 值得我们深思。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难道让他们踏入社会自己去慢慢地“摸着石头过河”吗?当然不是, 那么,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助推其实现远大理想,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学者们各自从几个方面进行路径探析, 笔者进行整理汇总如下:
第一种:“三角度说”。雷伟和李聆 (2014) 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其中家庭教育是主要基石、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重要阵地, 家庭教育要突出父母的教育与引导作用, 学校教育要搞好成才教育、校园网络德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社会教育要优化社会公共环境、利用传播媒体, 进行健康向上社会舆论宣传。而陈永红 (2003) 则通过“加强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加强实践能力锻炼, 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格”这三个角度进行探析。陈树文 (2004) 又通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培养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观念;加强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宣传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三个角度进行了路径探析。
第二种:“四角度说”。刘芳 (2012) 通过“树立正确的艰苦奋斗意识, 养成艰苦奋斗的行为习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营造艰苦奋斗精神的良好氛围;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艰苦奋斗教育的实践性;高度重视家庭教育, 为艰苦奋斗教育提供重要保障”这四个角度进行了路径探析。
第三种:“五角度说”。戴金来和逄杰武 (2000) 通过“要从培养大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入手;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勤奋求知;要抓好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切实的艰苦奋斗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学校组织大量社会实践活动和结合实际的社会勤工俭学活动”这五个方面进行路径探析。
第四种:“六角度说”。罗贤甲和杨树明 (2010) 通过“辩证认识环境影响的正负作用, 增强艰苦奋斗教育的能动性;走出“重物质轻精神”的误区, 保证艰苦奋斗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切实增强大学生责任感, 提高艰苦奋斗教育的成效性;有效连接大学生成才教育, 体现艰苦奋斗教育的针对性;紧密结合国情教育, 增强艰苦奋斗教育的现实性;努力深化实践育人, 加强艰苦奋斗教育的实践性”六个角度进行路径探析。
第五种:“1+2+3说”。陈志超 (2011) 采取“明确一个主渠道、搭建两个平台、形成三种合力”的新举措。其中, 一个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两个平台是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种合力是家庭、社会和个人的教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什么是艰苦奋斗?顾名思义,就是既要艰苦,又要奋斗;既要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又要在事业上奋发开拓、不断进取。艰苦奋斗是一种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一种刻苦钻研、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一种开拓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可贵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早在建国前夕,毛主席就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明确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必须继续发扬光大”;胡锦涛号召全国人民“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伟大号召!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毛泽东可谓艰苦奋斗的典范。毛主席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他早在青年时代时就说过“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穿越艰苦的战争岁月,走进和平建设时期,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简朴的生活。50年代时,他就提出了: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
其实,艰苦奋斗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在学习方面,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在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勇于向困难挑战上。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没有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是不可能有真才实学的。
在生活方面,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在不贪图享受,敢于吃苦上。但是我们大多数的同学已经缺乏了这种精神。毛主席曾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因此,希望你们能向自己的懒惰挑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还要帮着别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果能经常这样,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会有更大的进步。
同学们,少年兴则国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你们是新时代的好少年,一定不要做“温室中的花朵”,不要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皇帝”,要勇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梦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艰苦奋斗,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战士的政治本色。
1949年3月5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主席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他特别警告要预防糖弹的攻击,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总结了历史的经验,突出了我们的政治优势。
主席1956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
雷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时刻
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孤儿长大的雷锋十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难能可贵的是,条件、环境变了,他依然没有忘记过去,时刻告诫自己要自觉响应党的号召,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1960年11月27日,雷锋在全团授奖大会上的发言时,表示:“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乱花一分钱,不乱买一寸布,不掉一粒粮食,做到省吃俭用,点滴积累,支援国家建设。”
此后在日记里,他多次表达了这样的心愿:
“现在,我们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事事要精打细算,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我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克服当前存在的暂时困难,坚决反对大吃大喝,力戒浪费……”(1961年4月28日雷锋日记)
“主席指示我们:“要提倡勤俭建国。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
今天司务长发给我两套单军衣和两套衬衣,我只各领了一套,剩下那两套衣服交给了国家,以减少国家的开支,支援祖国的建设。”(1961年4月30日雷锋日记)
“今天部队发放了夏天的服装,本来每人发两套军服,两双胶鞋……我想,当前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再说,我们的国家还很穷。可是党和人民对我们却还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党和人民对我们这样好,我们也得为党和人民着想。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处处做到增产节约,发扬我军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为了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减轻人民的负担,共同克服目前的困难,我只领了一套单军服,一双新胶鞋,其他用品也少领了。以前用过的东西,我都修补好了,继续使用。穿破的衣服补好了再穿。我觉得就是现在穿一套打补钉的旧衣服也比我过去披的破烂衣服要好千万倍啊!”(1962年5月8日雷锋日记)
实际中的雷锋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是上面日记中提到的只领一套军装。
二是衣服、袜子破了,自己用针线缝补。
三是牙刷刷的得秃了也不舍得扔,继续用。
四是用废手榴弹箱,制作了“节约箱”,出车、外出时看到旧钉子、牙膏皮等放进去。
五是执行任务时看到车厢上有散的水泥,用扫把、撮子扫起来,不光自己扫,还发动战友扫,将扫起来的水泥交给国家。
雷锋不是没有钱,而把自己节省下来的工资、津贴费,积攒起来,捐给县里买拖拉机、给新成立的人民公社、邮给灾区,给没有钱买票的群众买车票等。
这一“省”,正是雷锋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这一“捐”,正是雷锋心系人民的具体体现。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朝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也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如何将一项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蓝图变成具体的成绩单、人民的获得感,迫切需要一大批拼劲十足、甩开膀子、能干成事的实干家。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干部只有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总体上适应事业发展需要,但由于受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干部队伍也存在种.种复杂情况,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干部因为大胆改革冲击了旧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特别是当改革创新出现失误或错误时受到一些非议,干事创业的热情受到打击;有的干部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态度消极,认为“不干不出错、越干错越多”,“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妨碍了党的事业发展,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究其原因,主观上是这些干部缺乏使命担当,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但客观分析,也有过去对干部缺乏容错机制的因素。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需要探索试验,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和错误,如果不加区分,不包容失误,某种程度上就会束缚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论断,给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吃了定心丸,对于扭转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为官不为”的现象,大力弘扬实干之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才能激励广大干部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核心要义是既要容错又要守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护和支持改革创新。同时,“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又是辩证的,核心要义是既强调要宽容干部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又强调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这三条底线是:
第一,鼓励先行先试,底线是知错即改,不明知故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先行先试”。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这就决定了仍要鼓励先行先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广大干部要履行好干事创业的职责,就要主动作为,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改革开放实践表明,先行先试难免会出现某些失误和错误。因此鼓励先行先试就得允许有失误和错误,要对失误和错误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比如有的干部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推动改革的本意是好的,但由于历练不够、缺乏经验而出现了一些失误和错误,对这样的失误和错误不仅要宽容,而且还要保护好这些干部敢闯敢干的精神和热情。但如果有的干部在先行先试中已经发现错了却知错不改、将错就错,对这种明知故犯的错误就不能宽容。现在有些干部为了片面追求政绩,打着改革的旗号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老百姓怨声载道却不予纠正;有的干部脱离群众不做调查研究,别出心裁搞所谓的创新,明知不切实际却一意孤行。这种错误与因经验不足出现的失误完全不同,必须予以追责。
第二,鼓励探索性试验,底线是令行禁止,不我行我素。改革创新面对很多未知的新风险、新挑战,只有不断地摸索试验,才能找到应对风险挑战的正确路径。“摸着石头过河”,讲的就是鼓励大胆探索试验。如果我们的干部在新风险、新挑战面前缩手缩脚、裹足不前,改革将无法深入推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一区分也就是要鼓励干部大胆闯、大胆试,只要上级没有明令禁止或限制,就可以放开手脚去探索试验。即便在探索试验中出现了失误和错误,组织上也会容错。
另一方面,进行探索性试验也要守住底线,底线就是“令行禁止,不我行我素”。对于党纪国法和上级已经明确限制或禁止的事,领导干部绝不能置若罔闻,不顾国家法律和上级规定蛮干,这种行为并不是正常的探索性试验,而是胡作非为。比如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近几年仍有少数干部无视中央权威,打着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幌子公款出国旅游;或者以调动积极性为由违规发放津补贴、超标准公务接待等,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对其相关责任人当然要严肃处理。
第三,鼓励推动发展,底线是干净做事,不谋取私利。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领导干部手中有权,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总书记这番话给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确立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应该守住的底线。领导干部只要守住这个底线,运用手中的权力为党尽责、为民谋利,在推动发展中无意间办了错事,组织上不会求全责备。
容为公之失,却不赦为私之罪。如果有的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私用,打着推动发展的旗号为个人、家族、亲朋好友谋取私利,或者不顾大局为了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不惜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对这种以权谋私的行为就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就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综上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既为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撑腰鼓劲,又为如何干事创业明确了三条底线。要守住这三条底线,首先就要做到不谋取私利。一个干部如果私欲膨胀,就极有可能知错不改、明知故犯;也极有可能无视党纪国法、独断专行。所以,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和权力观,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要不断强化规矩和纪律意识,始终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必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把“三个区分开来”落到实处,关键是把干部培养好、使用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成长起来了,培养出来了,关键还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实践表明,选好人、用对人是对干部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宽容干部的无意过失,重用忠诚于党、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必然会在干部队伍中起到激励引领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是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关键。
首先,要为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容错撑腰。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对那些敢啃硬骨头的干部出现的失误和错误,组织上一方面要及时容错,帮助他们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让干事创业者不受委屈、不背包袱;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干部总结经验教训,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磨砺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和本领。通过营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心无旁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要特别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勇担当、有本事,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的干部,个性鲜明,往往容易受到某些利益当事人的非议,甚至会丢掉部分选票,遇到这种情况组织部门要站出来主持公道,不能让这样的干部吃亏,也不能让他们有后顾之忧。唯有如此,才能激浊扬清、弘扬正气,让那些不作为不担当的“老好人”没有市场。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保护好为推进改革事业而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让越来越多的干部遇到矛盾不怕事、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风险敢担当。
其次,要为想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提供事业平台。伟大事业是干出来的,新时代需要有新担当新作为的干部。要以“贡献论干部,实绩用干部”,有为才能有位。对有大担当大作为的干部,如果取得了成效、干出了实绩,组织部门就应该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和迁就照顾之风,让想干事、善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让投机钻营者无机可乘。
大胆使用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必须坚持好干部标准。要看干部是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是否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要从对党忠诚的高度看干部是否敢抓敢管,是否能在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只有坚持把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及时发现出来、重用起来,才能有效激励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斗志。
再次,要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问责,使能上能下成为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干部乱作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一些干部庸政懒政怠政,认为只要不违法违纪即可,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总想当“太平官”。这些干部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还在干部群众中造成了消极影响。为惩治这种“为官不为”的行为,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为党的各级干部明确了行动戒尺,要进一步让“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成为广大干部的共识,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
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问责,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当前特别是要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要根据情节轻重该免职的免职、该降职的降职、该调整的调整,要把那些作风漂浮、热衷搞花拳绣腿的干部,消极懈怠、萎靡不振的干部,不愿负责、不敢碰硬的干部坚决调整下去,让那些遇到困难躲躲闪闪、关键时刻畏首畏尾的干部让位子、受警醒,形成“有为者有位、无为者失位”的导向,使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
【思想宣传范文】二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科学总结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未来需要应对的挑战,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先后于和跨入了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我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我国97%以上的出口产品是制造业产品,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我国进口加出口的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64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的15%左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还是到现在为止没有出现过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而且在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短短40年间,我国经济从很低的水平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即将实现全面小康,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这样的发展奇迹,在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是因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今天中国兴旺发达的大好局面。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中国经济改革并没有套用任何现成理论,而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对经济社会冲击较小的渐进转型方式启动,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维持经济社会稳定,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和资源配置效率,在不断释放后发优势的过程中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并与时俱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上世纪80、90年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认为我国这种市场和计划并存的渐进转型方式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造成的结果只会比原来的计划经济还差。然而,结果恰恰相反,我国经济转型取得巨大成功,不仅成功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经济发展成就令世界惊叹。那么,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为什么能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理解后发优势。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有赖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这又要求现有技术和产业不断创新,让劳动者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要求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不断涌现,让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得以从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配置到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果要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都必须使技术不断进步、产业不断升级。
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可能性,被称为后发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小的风险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处于世界前沿,只有发明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只要下一期生产活动采用的技术比当前这一期好,就是技术进步;只要下一期进入的新产业附加值比当前这一期高,就是产业升级。由于技术先进程度和产业附加值水平有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对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可以通过进入附加值比现有水平高且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产业中来进行产业升级。
当然,利用后发优势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并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13个经济体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年均7%甚至更高、持续2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便是这13个经济体中表现最为抢眼的一个,也是赶超速度最快的一个。
但是,如果把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后发优势,那么,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没能利用后发优势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致力于实现民富国强。民富国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所谓民富,就是希望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可以达到和发达国家同样的水平。为此,劳动生产率水平就必须跟发达国家一样高,产业就必须跟发达国家一样先进。如果要快速赶上发达国家、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就要快速发展起跟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资本非常密集、规模非常庞大的现代化产业。
然而,这些大产业都是发达国家最先进的产业,技术上有专利保护,又跟国防安全有关,即使我国想支付专利费也买不来,只能依靠自己搞技术发明。并且,那些产业资本非常密集,我国当时又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家,资本非常短缺,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没有比较优势,这类产业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必须依靠政府保护和补贴才能生存。为了保证重工业发展,需要依靠政府降低资源要素价格来降低重工业投资和生产成本,由政府直接按计划配置资源来保证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采用国有制和对企业微观经营进行直接干预的方式以保证企业按政府计划生产。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让我国快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却导致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率非常低,在1978年时,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收入的1/3都没有达到。这样的发展显然不可持续,既实现不了民富的目标,也实现不了对发达国家的真正赶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以后,我国转变发展思路,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目标,开始发展那些能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能创造就业、吸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对外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也是创造利润、积累资本的过程,这又使我国要素禀赋结构逐渐从劳动力相对丰富变成资本相对丰富,比较优势从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逐渐变成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也就是说,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才使得我国得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既然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那么,为什么上世纪80、90年代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转型,其他社会性质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都在进行跟中国相似的、由计划经济或政府主导的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取得成功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那些采用被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认为是最优转型方式的“休克疗法”的国家,却基本上陷入经济崩溃、停滞和不断发生危机的窘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追赶发达国家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当中。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想在贫穷落后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资本密集型现代化大产业,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问题也和我国的情形相类似。其他社会性质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拉美和许多非洲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摆脱殖民统治,实现了政治独立,也都追求在贫穷落后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资本密集型现代化大产业,在经济运行中形成了一系列本质上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一样的市场扭曲和不当干预。
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推动改革开放时,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社会性质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实施“休克疗法”,按照“华盛顿共识”的主张把政府的各种干预同时地、一次性地取消掉。受这种观点影响,不少国家采取了“休克疗法”,其中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非社会主义国家。但“华盛顿共识”的主张忽视了原体制中的政府干预是为了保护和补贴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重工业,如果把保护和补贴都取消掉,重工业会迅速垮台,造成大量失业,短期内就会对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巨大冲击,遑论实现经济发展。而且,那些重工业中有不少产业和国防安全有关,即使私有化了,国家也不能放弃,必须继续给予保护和补贴,而私人企业主要求政府提供保护和补贴的积极性只会比国有企业更高。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这正是苏联、东欧国家转型以后的实际情形。
我国采取实事求是的渐进转型方式。既然转型之前建立的资本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在转型之后的开放性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那就应该在转型期给予这些企业以必要的保护和补贴以维持稳定。同时,那些原来受到抑制而又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不需要保护和补贴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则应向内外资放开准入门槛;并且,针对当时我国存在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差的问题,设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区等,集中有限资源在这些区域里把基础设施建设好,实行一站式服务。这样,新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迅速变成我国优势产业,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带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市场化转轨;促进了资本积累,为启动和深化原来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改革创造了条件。随着资本快速积累,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从不具备比较优势变为具备比较优势,企业也就有了自生能力,原来的保护和补贴便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也就能够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应对新挑战,继续深化经济改革
我国的经济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渐进双轨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市场扭曲和不当干预,也导致了腐败滋生、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这些都是继续深化经济改革要应对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市场扭曲、不当干预,杜绝腐败和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源,同时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又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收入差距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还要看到,随着客观条件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本的快速积累,改革初期和中期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今天日益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产业中的企业在市场中也具备了自生能力,其中的优秀企业还具有了较强竞争力。因此,今后的经济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来推进,建立起更加公平的市场体系和竞争秩序。这不仅能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也能有效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有效市场以提高效率;在发展过程中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去解决问题。沿着这样的路径走下去,我们必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于发展条件的相似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也将有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克服发展和转型中的困难,实现现代化的梦想。
【思想宣传范文】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忘初心,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奋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写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来,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筚路蓝缕,历经沧桑,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但无论我们党走到哪里,走得再远,都不曾忘记初心和使命,都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这一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为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这一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为这一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经过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把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有机统一起来,并在统揽“四个伟大”的进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2.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究竟是为多数人谋利益还是为少数人谋利益,是实现多数人的统治还是少数人的统治,是区分共产党与剥削阶级政党的分水岭。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在五四运动的精神洗礼中,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付出了艰辛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观,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概括和凝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中国的古老智慧也揭示着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得民心国家必安、失民心国家必危。”古往今来,民心就是“谁主沉浮”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此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这是用古老箴言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鲜明阐发。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并最终取得辉煌胜利,就是因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因为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宗旨观、群众观、权力观、人民观、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不忘初心”的最好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建设,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不断增长的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3.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97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其初心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也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和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无论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是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无论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社会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又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既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伟大创举;既坚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又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高举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旗帜,又恪守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既坚信社会主义必将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又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条件下与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在借鉴资本主义的某些文明成果的同时,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遥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针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预言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如今,强大的“红船精神”正推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驶向光辉的彼岸。
恩格斯说过:“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正是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顺应潮流,矢志奋斗,中国共产党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赢得民心、赢得时代,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思想宣传范文】四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关键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开创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明确提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只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才能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建设质量怎么样,需要经受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检验、人民的检验。能否使我们党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执政能力、走在时代前列、增强生机活力,是检验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自己鲜明的政治本色。我们党的政治本色,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组织原则、纪律作风等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永葆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党的建设的许多内容,在不同时代条件下有不同要求。比如,党的任务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具体内容会有很大变化。但是,无论党的建设的内容如何变化,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永远不变。永葆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就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也决定党的建设质量。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只有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党的各级组织更好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党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要把党的执政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作为重要检验标准。
能否走在时代前列、体现时代要求,是衡量一个政党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顺应时代潮流、解决时代课题、走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要领导人民进行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党员队伍的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执政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站在时代高度、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勇立时代潮头。
【奋斗精神作文】推荐阅读:
伟大的奋斗精神10-31
艰苦奋斗精神03-26
坚持艰苦奋斗精神04-13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07-28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02-12
奋斗的作文:奋斗抒写无悔青春04-19
奋斗真好作文05-27
关于奋斗作文11-18
奋斗时代作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