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景点导游词

2025-05-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西运城景点导游词(共6篇)

山西运城景点导游词 篇1

晋南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李家大院,位于运城市以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阎景村。西临209国道,东靠桃花谷,北依奇峰突兀的孤峰山,南眺百里盐湖,堪称风水宝地。

李家大院景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由古建区、仿古区、新建区、服务区、农业生态园、笑话博览园六大部分组成,是一个集吃、住、游、娱乐、购物、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旅游胜地。

李家大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近220__年。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层次分明;体量宏阔,用材肥硕;结构严谨,坚固耐用;通风透光,守备森严;装饰考究,古朴典雅。

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富贵平安等吉祥含义,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晋南的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另因西院院主李道行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山西运城景点导游词 篇2

一、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对旅游翻译的适用性

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其代表人物是凯瑟琳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 (Hans Vermeer) 、贾斯塔·霍尔兹曼塔里 (Justa Holz-Manttari)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等著名学者, 主要用于译员培训和指导非文学翻译, 而它的代表人物认为它同样适合文学翻译。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是汉斯·威密尔 (Hans Vermeer) 提出的“目的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在特定场合发生的目的性行为, 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符号相互转换的行为。翻译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目的性的行为, 其翻译目的由译文发起者根据译文的接受者和译文使用的特定场合确定, 并在翻译要求 (translation brief) 中提出, 如果译文发起者没有明确指出, 那么译者就应根据翻译要求达到翻译目的。根据目的论, 翻译行为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其中目的法则是最高法则。威密尔认为:“任何文本的产生都是为了某个目的, 因而, 也应达到这一目的。目的法则包括:笔译、口译、说、写的方式应使文本或翻译能在所使用的环境中达到应有的目的, 使用者通过文本或翻译能实现他想要达到的目的。” (Nord, 29) 连贯法则指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译文使用的交际环境中要有意义, 且译文使用者能够理解译文。忠实法则指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这三个原则具有层递性, 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 连贯原则又服从于目的原则, 即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 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 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张锦兰, 2004) 。

导游词是对旅游景点进行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解读的一种文本, 其目的在于通过导游员的讲解,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景点, 认识景点文化, 进而达到宣传景点知识和文化的目的。因此, 导游词的翻译应该把“以中国文化为取向, 以译文为重点”作为翻译原则 (张宁, 2000) 。“以中国文化为取向”, 就是尽可能保留和宣传中国文化, 因为导游词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文化交流。“以译文为重点”, 是指在翻译导游词时, 译者要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出发, 对原文信息进行调整, 让外国游客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导游解说。笔者以为, 导游词本身及其翻译的特点正好与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性原则相吻合。因此从目的论视角来研究导游词的翻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导游词翻译策略

如上所述, 导游词的翻译应采取以中国文化为取向, 以译文为重点的翻译原则, 那么, 导游词的翻译就应该考虑中西方人民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对译文做出适当处理, 使译文能够充分满足翻译目的的要求。

(一) 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方法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是导游词翻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旅游景点的英文名称直接影响到外国游客对该景点的第一印象, 进而影响其旅游兴趣。晋城作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 导游词的翻译工作方兴未艾。笔者从有限的英文导游词中发现, 即使是同一位译者的译作, 在景点名称翻译中采取的策略也有不统一之处, 更不用说不同译者的译作了。如晋城最著名的景点之一“皇城相府”的翻译有Huangcheng Xiangfu, Royal Residence of Prime Minister, the Castle and Mension of Prime Minister, House of the Huangcheng Chancellor等。外国游客不可能知道“the Castle and Mension of Prime Minister”和“House of the Huan gcheng Chancellor”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旅游景点的英文名称却有多种的现状不但误导了国外游客, 同时对晋城这座旅游城市的不良影响也很大。笔者认为, 译者有必要在景点名称翻译上达成一致意见, 给景点一个具体、固定的英文名称, 以达到更好地传播晋城文化的目的。

汉语中的景点名称从其语法结构上看主要采用“专有名称+种类名称”的名词词组形式。所谓的“专有名称”即指对景点的称呼, 如人的姓名和城市的名字;而“种类名称”则指辨别景点类别的名词。两者的排列顺序一般是专有名称在前, 种类名称在后;专有名称以单声词和双声词居多, 种类名称则一般多为单声词。通过对现有的英文景点名称的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译者多采用直译、意译、音译和音译加意译等几种方式。其中许多学者、翻译工作者认为“音译加意译”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景点名称翻译方法, 尤其适合导游人员的口头翻译” (常亮, 2008) 。关于受试者对地名翻译的倾向性, 我们以“石宝寨”这一地名为例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有76.5%的受试者倾向于音译加解释的方法 (文军, 2002) 。景点名称“比较恰当的译法是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闵大勇, 1997) 。

笔者认为, 对于晋城的景点名称, 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音译加解释和音意结合的翻译方法。

1. 对于那些含有典故、传奇或神话故事的景点名称, 如果其深层含义可以用简短的英文表达出来的话, 笔者认为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较为合适。如:

“皇城相府”可译为Huangcheng Xiangfu (House of the Huangcheng Chancellor) 。

“龙门”可译为Longmen (Dragon Gate) 。

2. 对于那些含有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 而又没有复杂的文化内涵的景点名称, 以及含有典故、传奇或神话故事的景点名称, 但是其内涵不易用简单明了的英文来表达景点名称, 笔者比较倾向于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即专有名词使用音译, 种类名词采用意译的策略。晋城市范围内的景点名称多属于此类。如:

“九女仙湖”可译为Jiunv Lake。

“蟒河”可译为Manghe River。

“王莽岭”可译为Wangmangling Mountain。

“锡崖沟”可译为Xiyagou Valley。

“赵树理故居”可译为Zhao Shuli’s Residence。

“长平之战遗址”可译为Ruins of Changping Campaign。

(二) 传统文化、宗教相关内容的翻译策略

晋城是华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人文底蕴深厚。中国的古代历史人物、传统文化和宗教名称对外国人来说很难理解。导游词翻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和晋城本地区的文化, 因此, 任何影响信息传播的不利因素都需要在翻译中化解。译者在翻译有关文化、宗教内容的导游词时, 既要考虑翻译目的, 又要考虑外国游客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 鉴于此, 笔者认为在处理文化、宗教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下面笔者便以宗教相关内容的翻译为例来探讨文化和宗教的翻译策略。

1. 对宗教的翻译要看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译者在翻译时可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这样既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又有利于外国游客体验不同的异域文化。如道教是我国一大宗教, 以前的译者在翻译某些名称时大都采用异化策略, 其中许多英文名称已经为翻译界所认同并广泛使用, 所以在翻译晋城的道教文化时译者便可以直接采用。如:“道教”英译为Tao, “道家学说”英译为Taoism, “道家信徒”英译为Taoist;“玉帝”译为Yudi, Yuhang或the Jade Emperor, “嫦娥”译为the godness of the moon等。

2. 对于某些连中国人都未必熟悉的神仙名称及其相关信息, 译者在翻译时需谨慎对待, 如果这时仍然采用异化策略, 则会适得其反。如晋城府城玉皇庙的一段导游词:

后院的东庑上三间是曜星殿, 这些塑像是十三星君像。其中金星、水星都是青年女神像。你看那水星左手执笔, 右手握笔 (笔、札均已失) , 形象端庄, 神态温柔娴静;金星手抱琵琶, 剑眉有郁郁之状。

译文:This is Yaoxingdian Hall.It is for the 13 Bright Shiners in Heaven.Now please look at the 13 status.Both Gold Shiner and Water Shiner are young females.Look, how elegant and gentle Water Shiner is!She had paper in her left hand and brush-pen in her right hand.Yet the paper and the brush-pen are missing.Gold Shiner is thoughful with a Chinese instrument called pipa, in her hands.From her frowning eyebrows, we can guess that she is not happy now.

原文主要介绍了“十三星君”的塑像, 这些名称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译者若试图把原文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达给外国游客, 把“十三星君”翻译成“13Bright Shiners”, 金星和水星分别译为“Gold Shiner”和“Water Shiner”等, 则不妥。受基督教的影响, 普通西方人对佛、道教所知甚少, 对于这样的目标读者, 如果采用意译则很可能出力不讨好, 因为审美距离过大, 读者读下来只觉得一头雾水, 无法取得阅读的愉悦感, 而这将会置译本于死地 (马乐梅, 2008) 。一些宗教词语在上下文中如不起重要作用, 不翻译便可传递原文信息。霍克斯就用省译的方式, 这种方法虽有信息缺失之憾, 但省力, 且无伤大雅 (马乐梅, 2008) 。对此类问题, 笔者认为译者不妨采用省译法 (omitting) 处理它。

试译为:This is Yaoxingdian Hall.It is for the 13 Gods in Heaven who stand for the 13 stars.Now please look at the 13status, of whom two are young females.One had paper in her left hand and brush-pen in her right hand.Yet the paper and the brush-pen are missing.The other is thoughful with a Chinese instrument called pipa in her hands.

3. 对于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则使用异化原则, 即借用世界通用的表达方式来翻译, 如:“佛教”是Buddhism, “基督教”是Christianity等。因为有资料可以借鉴, 从外国传入的宗教的翻译难度应该比中国本土的宗教小, 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 景物描写的翻译策略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 汉英导游词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也存在很大差异:中文大多采用描述性语言, 辞藻华丽, 文笔优美, 用词凝练、含蓄;修辞上多运用四言排比和对偶平行结构, 以求行文工整, 声律对仗, 给人以美的享受;相比之下, 英语导游词措词简洁明了, 表达方式直观、通俗, 句式大多采用简单句和简单的复合句, 复杂的复合句很少出现, 体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性。根据目的论, 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必须考虑译文接受者的接受能力。因此, 译者在翻译行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外国游客的话语习惯, 使译文很好地在目的语环境中发挥作用。

鉴于以上原因, 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导游词中的景物描写时要大胆使用省译法 (omitting) 来删减那些无益于信息传达的词汇, 力求译文准确、直观、通俗。如王莽岭观日台导游词:

站在这里远眺东方, 视野广阔辽远。天气晴朗时, 白天能看到远处的河南城乡, 晚上能看到城镇里的灯火。每逢晴天日出之前, 峰峦沉浸在鱼鳞般的茫茫云海中, 东方天空变幻无穷, 从灰蒙蒙至五色染云再至金鳞闪耀, 一轮红日从豫鲁平原尽头冉冉升起, 云遮雾罩之中, 火红的太阳耀眼夺目, 一时间霞光万道, 群山尽染, 其磅礴辉煌之势, 一如泰顶, 使你顿感生命的鲜活和力量。

Seeing eastwards from here, we can look into very far.On fine days, we can see the towns and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At night, we can see the lights in the towns.On sunny days, before sunrises, all the hills are immersed in scalelike cloud ocean.The sky in the east is changing from grey color to colorful clouds, then to golden-scale-like glowing.A red sun rises slowly from Yu-Lu Plain, or the plain of Henan and Shandong Province.The sun is very dazzling from behind the clouds.Suddenly, there are strong morning glows.The mountain is dyed red all over majestically and splendidly.At this time, we seem to be standing on the highest place of the world, fresh and energetic. (周秀玲, 2009)

这段中文导游词主要描述了在王莽岭观日台观看日出时的景象, 用了许多四字成语和形容词, 诗情画意盎然, 极大地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需求;而英文翻译也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并且尽量做到了译文简洁明了, 但笔者认为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 (1) “白天能看到远处的河南城乡, 晚上能看到城镇里的灯火”, 译者译为“Onfine days, we can see the towns and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At night, we can see the lights in the towns.”相邻的两个句子重复出现“we can see”和“towns”, 笔者尝试把两句中文导游词译为:On fine days, we can see the towns and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and enjoy the lights at light. (2) “一轮红日从豫鲁平原尽头冉冉升起”, 译者翻译成“A red sun rises slowly from Yu-Lu Plain, or the plain of Henan and Shandong Province.”。我们知道英语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语言, 英语句子有“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太阳从东方升起) ”的说法, 但此处译者译为from Yu-Lu Plain可能会让外国游客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笔者建议直接译为英语的习惯说法, 即用in the east代替Yu-Lu Plain。 (3) “东方天空变幻无穷, 从灰蒙蒙至五色染云再至金鳞闪耀”, 英文为“Thesky in the east is changing from grey color to colorful clouds, then to golden-scale-like glowing.”, 不难看出译者致力于原文的生动, 然而笔者认为正因如此译文显得冗长, 建议译为:The color of the sky in the east is changing dramatically.

三、结语

晋城导游词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笔者在此提出了处理不同的导游材料时主要采取的策略, 并不排除用其他方法的可能。由于笔者研究的材料不够全面和知识能力水平有限, 所提出的翻译策略和对原来的译文提出的修改意见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 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共同为晋城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常亮.旅游景点名称翻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8, (3) .

[3]马乐梅.论霍译《红楼梦》宗教词汇翻译原则和方法.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 .

[4]闵大勇.旅游翻译初探[A].中译英技巧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

[5]文军.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一[J].中国科技翻译, 2002, (1) .

[6]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 .

[7]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 2000, (5) .

美丽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3

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曾名常山、恒宗、元岳、紫岳。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62公里。注:古北岳恒山为今大茂山外形与特点北岳恒山,恒山山脉祖于阴山,横跨塞外,东连太行,西跨雁门,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东西绵延五百里(横跨今山西宁武、朔州、代县、应县、繁峙、山阴、浑源、灵丘等县),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

恒山,号称108峰,东西绵延150公里,横跨山西、河北两省。它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天峰岭与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东西两峰。两峰对望,断崖绿带,层次分明,美如画卷。果老岭、姑嫂岩、飞石窟、还元洞、虎风口、大字湾等处,充满了神尽色彩。悬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迹。苦甜井在恒山半腰,两井相隔一米,水质却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凉,被称为甜并;另一井水却苦涩难饮。甜水井井深数尺,却取之不间,可供万人饮用、唐代时,玄宗李隆基曾赐匾甜井为“龙泉观”。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__年.8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恒山风景区竖务院1982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批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据1984年规划,全景区为4个等级的保护区和1个自然保护区。一、二级保护区面积为62.10平方公里,以双峰并峙的天峰岭和翠屏峰为中心,包括天峰岭景区、翠屏峰景区、千佛岭景区、温泉景区和浑源城景点群;龙山一带为自然保护区。

传说恒山,做为道教的活动场所由来已久。相传,我国神话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恒山主峰,居于浑源县城南,海拔__年.1米,为五岳的第二高度。恒山以道教闻名,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记载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五洞天,茅山道的祖师大茅真君茅盈曾于汉时入山隐居修炼数载;八仙的之一的张果亦曾修道于此。古有十八胜景,今尚存朝殿、会仙桥、九天宫十余处。古往今来,以奇险吸引着游人。

据传,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来到恒山,看到这里山势险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为北岳。秦始皇时,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为天下第二山。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视、祭奠。以后的历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恒山朝圣。历代名人、学士,诸如李白、贾岛、元好问、徐霞客等人也都游览过恒山胜地,并留下吟咏恒山的诗章。

历史西汉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庙。现在飞石窟内的主庙,是始建于北魏,又经过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筑。明、清时恒山已经寺庙群居,规模很大,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可惜后来遭到破坏,所剩不多。恒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称,历来有恒山18景之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后,把在恒山的见闻录入《徐霞客游记》中。古人由此赞叹恒山“危峰过雁来秋色,万里黄沙散夕阳。”边关要塞,古城峰烟。

恒山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春秋时,代国靠恒山而存天下;战国时,燕、赵凭恒山而立天下;两汉时,匈奴利用恒山争天下;东晋时,慕容氏踞恒山威天下;北魏时,拓拔氏依恒山而分天下;宋仗恒山守天下;金恃恒山而鞭天下;元灭天下,清统天下,也凭借的是以恒山为主体的长城沿线天险。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这是恒山的五岳中最可引以为自豪的。并且将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保存了下来。气势壮观,风景如画。整个恒山山脉似自西南向东北奔腾而来。一座座海拔达2,000米以上的山如比肩而立,重重叠叠,气势异常博大雄浑。因此北宋画家郭熙说:“泰山如坐,华山如站,嵩山如卧,常山如行。”其风景特色可概括为四点:群峰奔突,气势磅礴,这是恒山自然景观的宏观特征。唐代诗人贾岛诗云“岩峦叠万重,鬼恒浩难测”,点出了恒山的地貌特征。登上恒山,苍松翠柏、庙观楼阁、奇花异草、怪石幽洞构成了著名的恒山十八景。十八胜景,各有千秋,犹如十八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游客面前磁峡烟雨、云阁虹桥、云路春晓、虎口悬松、果老仙迹、断崖啼鸟、夕阳晚照、龙泉甘苦、幽室飞窟、石洞流云、茅窟烟火、金鸡报晓、玉羊游云,紫峪云花、脂图文锦、仙府醉月、弈台弄琴、岳顶松风。再加上世界一绝的天下奇观悬空寺,整个恒山景如诗如画,令游客如置身于世外桃源,流连驻足。

daoyouci.net 整理

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对恒山都有过动人的描绘,汉代历史学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岳之高游”的描绘。唐代贾岛《北岳庙})诗中有“天地有五岳,恒山居其北,岩峦叠力重,诡怪浩难测”的赞叹。唐代大诗人李白则在恒山留下墨迹“壮观”二字。金龙峡金龙峡,居于天峰岭和翠屏峰之间,峡谷幽深,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足三丈。这里逝往今来的绝塞天险,交通要冲。北魏时,道武帝发兵数万人,在这里劈山凿道,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宋代时,杨业父子在这里以险据守,抵抗外族的侵入。

金龙峡内,悬崖中腰有古栈道盘绕,名为“云阁’”。恒山松恒山松,风格别致,形状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状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称这为“四大夫格”。这四株古松,根部悬于石外,紧抓岩石,傲然挺立,气势不凡,别具风格。恒山庙恒山庙,以北岳庙为首,稳座于西峰之上,苍松之间,或隐或露。悬空寺,为恒山第一景。民谚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说法。恒山云恒山云,变幻无穷。出云洞在后土夫人庙的不远处山腰,晴日明朗,洞口寂静,阴雨来临,洞口便游出缕缕白云,引人遐思。

气候情况

恒山风景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暂晴朗。这里早晚温差大,古诗人有“雁门关外雁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诗句。恒山地区年平均温度为6.1℃,1月最冷,平均-12℃,7月最热,平均21.6℃。极端最高温为35.9℃,极端最低温为-37.3℃,是避暑的理想之地。诗句北岳庙唐·贾岛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登恒山金·元好问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灵境在,奠位岂合他山尊。椒原旌旗白日跃,山界楼观苍烟屯。谁能借我两黄鹄,长袖一拂元都门。

恒山风景区

恒山主峰分东西两峰,东为大峰岭西为翠屏峰,两峰对峙,风格独具,断崖绿带、层次分明。金龙峡,居于天峰岭、翠屏峰之间,峡谷幽深,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过三丈。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北魏时,道武帝发兵数万人,在此劈山凿道据守,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宋代,杨业父子在此以险为凭,抵抗外族的人侵。恒山景观中,果老岭、姑嫂岩,飞石窟、还原洞、虎风日、大宇湾等处,充满了神奇色彩,还伴有优美的神话传说。悬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景。苦甜井位于恒山半腰,双井并列,相隔1米,水质迥然不同。一井水如甘露,甜美清凉、水井深数尺,取之不尽,可供万人饮用,唐玄宗李隆基赐匾“龙泉观”。另一井水苦涩难饮,成为鲜明对照。现苦井已封。恒山松,为恒山一景。“四大夫松”,古松根部悬于石外,紧抓岩石,傲然挺立,姿态雄健。在虎风门观松,或立于丹崖上,或倒挂于绝壁问,如伞如翼如亭如龙如桥,千姿百态,仪态万方。恒山云,变幻无穷。出云洞在后土夫人庙的不远处山腰,晴日郎郎,洞口寂静,阴雨来临,洞口便游出缕缕白云,引人遐思。

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恒山脚下的悬空寺、应县佛宫寺的释迦木塔、浑源城内的圆觉寺砖塔、永安寺等,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辽金时代,恒山是当时的文化之邦。书院学舍、摩崖题刻、楹联碑碣很多。再加恒山山高风大,气候变化剧烈,故建筑多依悬崖峭壁而建,或开凿石岩而成,形成了独有的奇险特色。西汉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庙,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飞石窟内的主庙,始建于北魏,唐、金、元三代重修。明清时,恒山建筑林立,祠宇楼台耸峙巍峨,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之称。恒山,作为道教活动的场所由来已久.传说中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恒山庙.北岳庙为主庙,还有寝宫、后士夫人庙、紫微宫。官亭、白虎观、龙王庙、灵官府、关帝庙、文昌庙、奶奶庙、纯阳宫、碧霞宫等庙宇建筑,悬空寺为恒山第一奇观。

北岳庙,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501-1520_年),是恒山庙中最为宏伟的一座。它位于恒山主峰大峰岭南面的石壁之下,门前有103级石阶通往前下方到达山门、北岳庙门有“贞元之殿”四个大字。门侧有长联,上联为:“恒岳万古障中原惟我圣朝归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载”;下联是“文昌六星联北斗是真人才雕龙绣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岳庙内,有北岳大帝塑像。北岳庙前廊下,有清代御祭恒山文碑20余通,这些碑文,作为历史佐证,是研究恒山的宝贵资料。

山西著名景点导游词 篇4

好的,我们的旅程已经开始了,现在,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的概况。大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这里是赵国的领地,汉代的时候设置平城县,北魏在此设立都城,辽代设西京道、大同府,大同之名首次出现,取《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为大同”的含义,寄托着“同心同德,巩固基业”的美好愿望。大同市是山西省最北的城市,是全省第二大城市,面积1万4千平方公里,人口314万,下辖5区7县。这里地处黄土高原,海拔较高,大陆性气候较为明显,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暂温热多雨,春秋凉爽温差较大。因此,处于同一纬度的北京每年超过30摄氏度的炎热天数达80多天,而大同仅为20多天,是一处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来到大同,虽然正值盛夏,但大家是不是感觉就像是初秋时节,特别的清爽凉快。

我们的右面是观音庙,观音庙的门前有一座流光溢彩的琉璃三龙壁。大同市著名的龙壁至城,除了全国最大、最古、最精彩的九龙壁,还有五龙壁、三龙壁、一龙壁,算得上是琳琅满目了。

大家请看,这面就是著名的晋华宫矿。作为“中国煤都”,大同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别开生面的井下探秘游,您可以身穿矿工的行头,乘坐井下小火车,进入深达300米的地下王国去了解煤炭知识、观看采煤工艺和罕见的地质奇观。

山西旅游景点导游词 篇5

过“免桥”、“鹿桥”,再攀127级石级便是绵山的主要风景区—— 抱腹岩。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于这一巨大的岩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处还有空王殿、千 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龙殿等建筑,这些建筑都深藏在抱腹岩的腹中,雨雪无法侵入,这种清幽险 绝的景象实属罕见。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关于这尊塑像还有一段极富传奇 色彩的故事。据说这就是绵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传是隋末唐初人。志 超自幼好学,才华过人,7岁入学,遍读经、史、子、集,长大后,父亲不幸去世,家境衰落,于是到太 原蒙山开化寺拜师学艺,5年之后学业有成,来到了绵山,到达后当天夜里在抱佛寺内找了一间空房住下 ,第二天黎明,志超刚起床,就听一妇人喃喃自语:“哪里的野人,好生无理,缘何占我房舍?还不快快 离去。”志超寻声而望,原来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龙母。志超见这妇人满脸刁钻尖刻,心里老大的不高 兴,但又想自己初来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纳头就拜,说:“贫僧冒昧,出家人四海为家, 我见天色已晚,屋内又空着就住了进来,请多多恕罪。”谁知龙母听后勃然大怒:“好你个大胆的汉子 ,绵山方圆百里都姓龙,谁人不知,哪个不晓?而今我不让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说:“龙母且息雷 霆之怒,咱们慢慢地商量。”龙母依旧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说:“佛家慈悲为怀,俗话冤仇还宜解不 宜结呢,况且我们往日无仇,近日无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龙母自觉语失,反问:“有何主意?”志超 说:“咱们对奔,三盘两胜定输赢,如果您赢了,我就远走高飞,假如您输了,您就让出介山。”龙母 自信自己棋艺高超,是不会输的。那么结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胜了龙母。此事很快传遍了各州 府县,人们都虔诚地向他顶礼膜拜,奉作神仙。

在抱腹寺内,仍保存着许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 》就深藏于此,此碑通高3米,宽1米,厚35厘米,碑两侧刻有唐、宋及金人题记。

铁索岭是抱腹岩上面一个高约200米的山岭,游客手抓铁链斜身而上 ,回头就是万丈深渊,使人头晕目眩。向上可到达绵山的最高峰,如登上峰顶,峰峦迭翠,一片绿色世 界,在东南处草坪上立着三块矩形巨石,据说那儿就是当年被焚死在绵山的介子推的殉难处。

从抱腹岩下行,我们将看到前方弯道上有五个特殊的山峰,这就是“五龙墓”。传 说五龙死后就葬在这里。北宋文人为这段山水作了写照:“路尽山尤险,溪深水愈豪,寺楼今不见,依 旧五峰高”。

朋友们,过“五龙墓”不远就到了舍身崖,所谓舍身崖,就是指旧时 儿女为父母消灾免难,舍身投崖处。这里地势险要。继续往前走便到了“一锅泉”,这里地下埋一铁锅 ,水由崖壁流入锅里,游人常掬水而饮,味道甘甜。参观完一锅泉,我们就该往回返了。

山西运城景点导游词 篇6

通过雕刻技艺,再可视的物理空间中,形成可触的造型艺术形态,传达创作者基于社会需求的思想理念和应用目的,既是不同历史时期雕塑手工艺者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追求,也是各个朝代统治者及施建者的应用需求集中呈现的形式。因此,无论是精英文化时期,还是世俗文化时期,中国传统石雕无可避免地承载着一定的技艺性哲学理念。中国传统石雕技艺是“雕塑”和“工艺美术”交叉的艺术品类,是中国古代工匠,通过对以石材为主的物质材料的艺术加工、以特有的工艺技术制作完成的、包含物质和精神审美双重属性的艺术产品。所以,有造诣的石雕大匠不仅崇尚“因材施艺”的技巧,而且具备“得心应手”的匠心。

据《安邑运城志》记载:山西运城关王庙(3)始建于元朝,公元1511年(明正德六年)和公元1526年(嘉靖五年)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目前整座庙宇遗存有山门、献殿、正殿与春秋楼等古建筑。公元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因遭受地震,建筑受损严重,公元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山西巡盐御史吴楷联合当地大盐商基于原貌,整体进行了修缮建造。[2]

同世界石雕遗产保存丰富的文化古国一样,中国在多个历史时期,为了满足宗教精神需求和统治者及富裕阶层奢华生活的需要,雕塑创作在实际的社会需求及应用上十分活跃。有的时期,各级官府直接控制和参与大型石雕的建造,遗留下来具有较大规模、材料贵重、工艺技术精细、具有时代文化特征的优秀作品。中国传统雕塑工艺技术追求东方意象的含蓄性审美,[3]“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是中国古代艺术哲学的首要特征。这与强调内在精神气质的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相一致。传统石雕工艺技术会受到艺术创作特性的制约。传统石雕工艺技术的高、低标准判断,以石雕作品是否得到完美的发挥为上品。一定意义上,传统石雕是“刀锉”的艺术,在工艺技术的把握上需要根据不同的石质材料,选用合适的雕琢工具,运用不同的运刀方式,使用熟练多样的刻镂技巧来完成雕刻制作。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石雕工艺技术的同时,要重视传统石雕工艺技术在制作过程中受材料、工具、制作水平的限制程度,工艺技术发挥程度越高,其美学价值就越大。同时要通过对现有石雕作品的分析,判断当时的工匠是否充分地对石材进行了有效的利用、改造和创作。中国石雕也讲究审时度势、因材施技的“巧做”。尽管大型石材并不如玉石类材料的精贵,但在创作中能合理依据石材的现有特点,进行化弊为利的创作,是中国古代石雕匠人对“工匠精神”中智慧、能力并进的追求。通过工艺技术的熟练经验,在创作中化被动为主动,变原生为特色的雕琢才能和智慧,依据工艺技术的完善,突破了原材料的局限,展现优秀的石雕工匠们基于“工匠精神”的艺术创作才能。

一山西运城关王庙石雕工艺风格特征

山西运城关王庙内,遗存有雕刻精致人物、动物、石柱、石护栏、蟠龙柱、关公签谱碑刻、清代的关公坐像、骑马像、风雨竹等珍贵石雕作品。通过调研和梳理,这些制造于中国元、明、清时期的优秀传统石雕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雕刻工艺技术的普遍样式,反映出中国北方地区所应具有的深厚的气魄,具有中原地区工艺技术承传的哲学性理念。目前发现的现存最早的关帝签谱的碑刻也遗存于此。溯源考证:多数文献记载的关帝签谱也都是由此拓印的。因此,山西运城关王庙内保存的传统石雕作品不仅仅是立体造型的“圆雕(1)”概念,在古代传统石雕的图案、文字、书法等领域也有大量优秀作品,体现了中国中古时期传统石雕工艺技术的复合型和全面性特征。运城关王庙遗存的石雕作品造型,体现了那个时代石雕工匠通过创作意匠表现具体审美形象,对传统石雕各种形态、线条、布局、层次进行观察、体验,通过工艺技术表现的意蕴,直接影响石雕艺术作品的格调和态势。

山西运城关王庙殿宇门前遗存有典型明代风格的石雕石狮,周围有雕刻着各种题材图案的石栏杆。石雕栏板的正反两面,各类人物、动物、植物、云纹等图案浮雕洋洋大观,在民间文化的整体特征中蕴含着“朴素”的意味。关王庙大殿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花岗岩石质的额枋雕刻精巧繁复,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皤龙姿态各异,惟妙惟肖。崇宁殿下施栏杆石柱以及砌栏板和浮雕、碑刻作品,其中雕刻的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狰狞怒目,两首相交,隐喻了关公的英雄气概,也增加了崇宁殿庄严肃穆的气氛。庙宇大殿内,关公石雕像轩昂威武。关公雕像工艺的细节刻画有致,运用中国古代“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气势,有效地诠释着雕塑所具有的“静态动感”。关公雕像由线条、由姿态构成与整体造型鲜明的对照;雕刻挺直的大线条衣纹,暗示主角性格的刚劲,雕刻工艺技术巧妙地将雕像平整的外衣与起伏明显的战袍部分形成的强烈对比,在视觉特征上彰显了关公内刚外柔、外文内武的造型诉求,突出关公文武全才的独特气势。这种独特的雕塑风格特色,使得关公的形象生动而不媚俗,为古代关公雕像之精品,充分体现了元、明时期,中国古代雕塑匠师们杰出的创造才能和工艺技术并举的“工匠精神”。

运城关王庙的石雕作品在工艺技术上较好地继承了宋代的技艺,雕刻细腻,细节处一丝不苟,形式上将写实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较好地结合在一起,运城关王庙的古石雕精品,大多是明初石刻的杰出代表。从风格的变化看,糅合了元代北方民族和中原地区的艺术特点,显得刚柔并济。独立的圆雕作品从整体设计上较好地把握了比例匀称的要求,且兼顾了气韵生动的工艺审美品位。关王庙宇中整体石雕的装饰性相当突出,工艺技术烙印着明显的本土文化的痕迹,普遍反映着东方文化的装饰趣味。这在运城关王庙诸多石刻作品中表现得很充分。

中国古代的传统石雕制作,较少有为纯粹艺术性和精神性表达而创作的作品;在文化、哲学与宗教均迥异于西方文化体系的背景下,与西方雕塑艺术史呈现的技术哲学理念存有明显差异。一方面,中国古代石雕作品上规模、成体系的建造,一般是服务于统治阶层或宗教需求为背景的。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下,“雕塑师”几乎都是社会底层的手工艺匠人;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研究,会忽略中国古代雕塑工艺技术的研究。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技术探索和承传,工艺技术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占主流地位。中国传统石雕工艺,千百年来,还是沿着古典哲学理念向前发展,本质上也塑成了工艺技术和古代哲学理念的完美交融。从雕刻细节观察:山西运城关王庙石雕还是承袭了宋元以来的装饰纹样和技法,庙宇建筑石刻运用广泛,乃至无以复加的程度。由此可窥视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手工艺生产统一和谐的状态。[4]

二山西运城关王庙雕门类暨工艺样态

产生于元、明、清时期的山西运城关王庙的中国传统石雕群,整个作品体系庞杂丰富,囊括种类繁多。有人物雕刻、动物雕刻、佛像雕刻、园林雕刻以及部分古建筑石材的汇集,山西运城关王庙的石雕作品,从门类到工艺技术,综合体现着如下特征:

关王庙内保存的雕件形体可归纳为多维空间石雕和二维空间石雕两大类别;多维空间的石雕作品包含立体人像、动物雕像、壁炉、雕刻柱头等样态。按照中国传统的雕件艺术形式的不同,又可按照浮雕、影雕、线雕、透雕、石刻碑匾、石刻线画等多种类别。

在工艺技术上,浮雕是半立体形态的雕刻品,图像雕琢浮凸于石面;另外依据石面雕琢的深浅程度的不同,可定义为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样式。浅浮雕工艺由于材质要求,较少采用镂空透刻技术,一般用于雕琢单层次画面的创作。高浮雕工艺多采取透雕手法镂空,多用于建筑物的墙壁装饰,柱体和抱鼓等的建造。圆雕是多维、单体存在的立体造型,在工艺技术上,对每个块面都进行雕琢加工。关王庙内的关公像、石狮、狴犴等瑞兽造型均属于此类形态。第三类遗存作品属于是沉雕样态,此类雕法以线条造型为主,工艺技术吸收中国美学中意象、重叠、散点透视等法则,依图刻线,雕刻讲究粗细深浅,搭配阴影形成立体感,所以这类作品也称为“线雕”,在关王庙内的石碑上多有利用该工艺技术创作的绘事类作品。关王庙内保存镂雕的品类,多用于雕件的局部。镂雕亦称镂空雕,是圆雕中发展出来的技法,中国传统石雕工艺技术常常雕刻口含石滚珠的龙或狮子等猛兽形态,一则显示雕琢的精巧性,一则显示雕琢的情趣性。山西运城关王庙石雕装饰性的在环境的要求下,常常具有神秘的氛围,工艺技术上强调装饰性对于增强“英雄式”人物所表现的肃穆气氛,在雕刻石兽的设计上,也强调视觉上更勇猛、神圣的功能。

关王庙内保存的雕件形体还有一种称之为透雕。这种工艺技术多用于庙宇的栏杆和护栏的建造中,多将浮雕雕刻对象背面进行局部镂空,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来表现,细分还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的区别,利用这种工艺技术雕刻的花卉类、云彩类、装饰图案类形态丰富,对整体空间的视觉美形成全面的补充。但在工艺技术的分类上,透雕与镂雕技艺和空间的区别,镂雕样态一般是360度的全角度雕琢工艺,而透雕的工艺技术可视为浮雕技法的深层次延伸。

对山西运城关王庙遗存的作品深度关注:会发现石雕的创作者还雕刻了综合圆、浮、沉多种手法兼具的作品类型。比如正殿建筑的屋檐、墙楣等处的雕件多采用浮雕含有沉雕、沉雕包含浮雕、圆雕包含沉雕和浮雕的交叉雕刻工艺。山西运城关王庙石雕在工艺技术上通过点、线、方、圆等几何形象的物理布局,用最概括的点、线反映出雕刻对象的客观实际。使得石雕对象整体呈现对称、精确的面貌。这种掌控能力,反映出石雕工匠对工艺技术美的形式和实用需求高度统一的朴素艺术观。

众所周知,人物是艺术创作中的难点。石雕作品的创作和工艺技术的把握也不例外。山西运城关王庙石雕人物最大的特点,是工艺技术在“汗洒淋漓”中透露着细致,在具体工艺细节上,可以关照到服饰、发式清晰可辨的程度。古代雕刻家对社会生活的直接表现为今天的雕塑创作留下了工艺技术可推崇的、可供观摩的范本。

石雕柱是中原庙宇建筑的常见品类。在工艺技术上,首先需要重申山西运城关王庙的石雕作品中的石柱制作:在中国北方庙宇的石雕装饰中,石雕龙柱之雕饰,更是装饰之重点。在传统古建筑的建造中,各种样态的石雕龙柱,常是神祇身份和古代王权思想的象征。山西运城关王庙遗存的石雕柱,雕刻精美的工艺技术蕴含着当时的“工匠精神”。现如今在各种雕刻技艺和材质无限丰富的环境下,石雕工艺技术却有所退步,不能不使我们反思。例如较多地方城市建设中,在城雕和园林的石雕创作中,工艺技术和样态形式演变到毫无规制的泛滥,还有较多文化园区建造的石雕龙柱企望依靠数量的多寡谋求气势,而不考虑其空间视觉审美之实效,实际丧失了石雕作品提升建筑载体和公共环境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民间历来推崇万物有灵的朴素哲学,传统石雕的工匠,亦善于表现大众喜闻乐见的动物世界。山西运城关王庙遗存的大型动物石雕,折射着东方艺术创作中不拘泥原形的再创造特征。通常在工艺技术的选择上善于运用圆雕造型中融入图案装饰的手法,这也自然形成了中国北方地区,在历史文脉的演进中,中古时期雕塑区别于史前雕塑的发展特征。

山西运城关王庙石雕花鸟柱的工艺技术凸显在装饰效果上,花鸟柱雕刻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样式为石雕百鸟朝凤柱:一般雕刻凤凰于整个柱体的上下两端,中间多刻制牡丹花卉和喜鹊等鸟类,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寓意。第二种样式为石雕龙凤柱:即龙形缠绕凤凰,留白处穿插人物走兽等装饰,多用于正殿檐柱,是元明时期传统石雕布局上流行的一种雕饰风格,体现一种名门望族的尊贵之意。第三种普遍样式突出鸟雀和植物的交叉装饰:石柱装饰造型多为植物元素,诸如菊花、兰花、竹子、茶花、桂花、梅花等等,应有尽有,周边雕刻各种具有吉祥寓意的鸟禽,环绕和栖息于植物周边,在工艺技术上突出繁琐精巧的视觉特征,显示出富贵奢华。还有一种有特殊寓意的石柱形式,称作蝙蝠柱:在民间文化中因为“蝠”与“福”谐音,蝙蝠传统图案的设计中一般寓意吉祥,配以中国典型的祥云图案,隐喻“福运来临”之义,与民间朴素的文化哲学相符。

再由中国社会大背景下的儒学盛行之影响,由诗赋发展造就的特殊类型“楹联柱”亦是中国传统石雕的重要品类;以诗赋和书法形成特殊的装饰、美化作用,在石雕的艺术类型上具有特殊意义。工艺技术上体现着工匠精神融入儒学素养特征,是中国传统工艺类型的完美体现。

三山西运城关王庙石雕工艺技术审美规律

运城关王庙遗存的石雕作品的工艺技术可概括为:“简法洗练”与“纷繁复杂”两种表现范式,这两种工艺技术形态对立统一。“简法洗练”的工艺技术特征在立体造型的圆雕作品中表现得较为充分。例如庙宇内的大型石雕人物、动物,鼎、炉、碑及大量器皿形态的石雕造型呈现着“洗练”的工艺技术特征,在石雕人像的创作上,几根简单的线条能使观众对雕塑主体产生倾心的欣赏。运城关王庙遗存的石雕作品还有大量装饰性品类,这类作品在形式上多为浮雕、镂雕、透雕等形式,在精美的纹饰以及镂空工艺等方面,石雕作品又会彰显“纷繁复杂”的“奢华功能”。

运城关王庙遗存的石雕作品的工艺技术,在审美的规律上,可归纳为这几种特点:第一是工艺技术的韵律美。运城关王庙遗存的石雕作品的工艺技术形式和塑造的对象之间,存在着无限多样的形状和韵律。这些基于石雕作品本体的形状和所展现出来的韵律感,为石雕作品造型表现审美体验提供了可供创作借鉴的契机。人物、动物、花卉、云彩以及各种装饰元素,经过石雕工匠的加工再现,在整体布局的设计上凸显着疏密相间,有主有从,谐趣交融的工艺考虑。再有重在意像表现的造型手法运用,使“似与不似之间”的雕塑形态表现了作品整体造型和样态的韵律美特征。

第二则属工艺技术的气势美。传统石雕作为工艺美术形态的雕塑,也追求中国艺术所讲究的“气韵生动”特征;通过工艺技术的加工,力求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构成雕塑造型中静与动的相对统一。这种成熟的工艺技术所凝固的形态,可以在观者眼里产生类似建筑的“静止的音乐”的审美效果,形成“流动的气韵和力量”,从而烘托出石雕作品通过工艺技术塑造的气势美。运城关王庙遗存的典型石雕作品,关王骑马雕像,在工艺技术上通过粗轮廓的整体形象重点突出了赤兔马肌体骠健、气势昂扬的动感特征,似石雕作品在静止的动态中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美。这种气势美的特点承传着汉代雕塑工艺技术中,对运动物态形神兼备的气势美追求,中国传统石雕工艺技术在这方面炉火纯青,其独特的造型特征具有东方工艺美术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运城关王庙遗存的石雕作品的工艺技术,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品制作在规范性规制中塑造的严谨美。中国传统石雕工艺在千百年的发展承传中,建立了属于自身体系的适用与审美统一的原则,确立了传统石雕工艺造型在结构、比例上具有一定约定俗成的规制特征。工艺技术的严谨达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协调统一,运城关王庙遗存的石雕作品很多是工艺造型结构严谨的典范,例如大量的石雕栏板,各色样态的石雕柱体以及庙宇建筑上使用的雕琢有丰富纹饰的石雕构件,完整地展现着整个庙宇石雕工艺技术设计的精妙和严谨,每一种石雕作品在实际应用上充分利用了庙宇环境的有效空间,体现着当时石雕工匠和建造者基于严谨美规范的理念下,在石雕工艺技术领域煅成鬼斧神工的“工匠精神”。运城关王庙遗存的石雕作品在讲求韵律美、气势美、严谨美的优秀基础上,还崇尚大方、质朴、细节奢华等特点,这些优秀的工艺技术有待在传统石雕精品的鉴赏中发现和体会。上述运城关王庙遗存的石雕作品的工艺技术法则,也道出了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劳动人民的审美经验,在工艺技术的塑造中,传统石雕造型具有性格特征、比例协调、细节繁缛奢华、整体匀称、生动、传神的东方意象。[5]

山西运城关王庙石雕的工艺技术精髓,体现在东方艺术哲学中的意象创作追求,注重以形写神是石雕工匠,在长久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工艺技术升华;再者,石雕技艺的适用性需要审美价值衬托出来,工艺技术对“适用”的要求是具体的,对“审美”追求是抽象的,两者的对立统一,使得许多传统石雕精品能适应环境、文化、社会、技术的各种美学形态要求,达到适用与审美相结合的社会需求。[6]山西运城关王庙石雕的工艺技术是这种特点的代表,其石雕艺术精品在工艺技术的发挥上,含写实寓巧于拙,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在形体厚重、简朴的特点上,追汉、唐雕刻风格之精华。尽管在类型、主题、社会应用上有浓重的地方世俗化和民间化特点,但体现了当时中国传统工艺技术,适应民众文化繁荣的现实状况。石雕群在工艺技术的运用上,成功地构建了装饰纹样的几何艺术语言系统,体现了雕刻工匠对形式美感最本质的观察和体验,在雕刻工艺细节处的纹饰有明显的地域元素特征,在工艺技术上显示出中国北方朴素、洗练、富有感染力的特点,呈现出与地域文化相符合的造型艺术形态。

摘要:中国传统石雕工艺技术所承载的设计意匠,有其独特的模式和样式。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和科学性,在长时期的发展承传中不断延续和升华。产生于元、明时期的山西运城关王庙的石刻作品,囊括种类繁多,不同社会题材经过雕刻技艺加工物化后,形成雕刻艺术与技术高度吻合的作品。运城关王庙的石雕艺术作品有追汉、唐风格痕迹,从题材到雕刻技艺蕴含着自身特有的技术哲学,反映出中国传统雕刻工艺技术的承传,使中国传统工艺与雕塑艺术的学科体系得以巩固和拓展。通过具体雕刻品类和技艺对传统石雕所具有的技术发展进行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运城关王庙,传统石雕,工艺技术,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5:11.

[2]山西运城县志.(又名《安邑运城志》,乾隆版本)[D].汇编资料.

[3]顾森.中国传统雕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7.

[4]杭间,郭秋惠.中国传统工艺[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39.

[5]赵萌.中国雕塑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24.

上一篇:第四周 实习周记下一篇:教育类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