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语误区(精选8篇)
1)英语的发音和口音
单词的发音(pronunciation):很多中国学生都会考虑自己是学习英式发音还是美式发音呢?其实对中国的学生来说,英式和美式关系不大,因为最终我们都是中国式口音。
在这里,大家要明确发音(pronunciation)和口音(accent)的区别。英语的发音只有一种,而口音是可以有很多的,跟国家和地区都有关系。世界上主要的英语国家就是英国,我们通称的英式口音;美国,加拿大,属于北美口音;澳洲和新西兰口音也比较相近。一个优秀的英语口译者,是不应该受到口音的限制而影响到自己的听力,只要他的发音是准确的。
发音准确是英语口语的基本。发音不好,对于英语口语来说是致命的弱点,直接影响到你的听力和交流。中国学生在学习发音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长元音(long vowel sound),短元音(short vowel sound),重读(stress),特别是重读,是很多学生在学习发音的时候容易遗漏,这方面可以参考易格英语。在读英语单词的时候,切忌不要把自己语调(汉语发音的第二,三声等)加上去,这样很容易成为地方式发音。请一定要按照字典上的音标去读单词,重读和平声要把握好。
发音有两点要注意:清晰和饱满,发音时不要模模糊糊的含在嘴里。
2)句子的节奏感
要说地道的英语,整个句子的节奏感很关键,这其中包含:升调(rising intonation);降调(falling intonation);重读(stress);连读(linking sound)。
英语句子的重读其实有个大约的规律,通常重读都在名词和动词上,而介词,冠词等都是需要重读。连读是使你的口语更Native的关键,连读可以增强你的语速和流利程度。
3)中国式思维去翻译英语
很多学生的误解,讲到自己的口语不好,总是归到单词量上,碰到不会用英语表达的单词和句子,总是急着去查找这个单词,然后生搬硬套的放到一个句子里面,这是中国式英语的由来,也是我们所说的Changlish.英语口语最重要的不是单词量,而是用最简单的英语词汇去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果你因为其中的一个单词不会,而卡住,这个时候你不应该去拼命想这个单词,而应该试着换另外一种更简单,易懂的英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1 误区之一:重说不重听
很多人认为:口语就是说话。只要多说,就能自然地提高口语水平。我们也许听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个基础很差的学生每天面壁“独白”,最后妙语如珠。我们也许听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个非常胆怯的学生对众狂呼最后口若悬河。于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只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毫不在意对方的言谈,而教师也乐得旁观,全然忘记了自己的督导工作。
1.1 听说并重,交流为先
说,对于提高口语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说就不存在口语。但这仅仅是事情的一半。听,对于提高口语来讲同样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其一,先听后说,是语言习得的自然过程。威尼茨(Winitz)和里滋(Reeds)认为:“大量事实说明,儿童学说话的过程是先听懂,然后说话……”。“我们认为人的大脑功能决定了理解在复用之前。语言教学也不应违背这一道理”(吴祯福)。其二,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Krashen认为,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李华东,栾述文,袁洪婵)而“听”是口语习得中最重要、最主要的输入手段。听和说“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重说不重听的教学常会使学生因缺乏可理解输入而无话可说。其三,口语的目的在于口头的交流,而在口头的交流中“双方必须遵守信息的相互关联性原则,即作为听者,要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作为说者,要能根据对方刚说过的话做出相应的反应”(文秋芳)。因此,口语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是“对白”而不是“独白”。没有交流,口语即不存在。
对于前面的两个例子而言,我们不否认前者与假想的对方“交口”的作用,但我们认为只有“临场实战”才是解决口语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对前者的“勤奋”我们不宜大做文章,而是应给学生指出口语学习的科学方法。我们也不否认后者对众狂呼的功能,但我们认为当一个人怀着“我不怕你”的心态与人交谈的时候。他将因为紧张和敌意而无法填埋信息的鸿沟(information gap)。
1.2 加强基础,阶段分明
针对重说不重听而造成的听力较弱,交流困难的情况,我们建议教师采取如下方法予以补救。首先,要加强基础训练。(比如重视active listening)。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编写的《英语初级口语》和《英语中级口语》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先听课文然后回答问题的练习,教师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忽视基础阶段的基本功练习将使后续的口语提高步覆维艰。其次,对学生急功近利,只说不听的习惯,教师可以随时放慢课堂节奏,增加学生复述对方论点的练习。具体采用哪一种办法,要根据学生的年级以及学生的整体水平灵活确定。
口语教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以听带说,适用于英语专业低年级或英语口语水平较低者;二、听说并重,适用于中级英语口语水平的学生;三、以说为主,适用于高级英语口语水平的学生。以上方法并不是说“听”在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变化中逐渐失去了其重要作用(即使一个演讲家也同样需要听众的反馈),而是说对于课堂操练而言,在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初级阶段的以听带说倒有点像高明的骑师欲策马狂奔,却先要拉紧缰绳一样。问题的关键在于控制节奏,不能急于求成。
总之,口语教学必须是听说并重的。只抓其一,不抓其二,口语教学将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
2 误区之二:全靠口语课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另一个误区,就在于认为英语口语课才是解决学生口语问题的唯一途径,因而忽视了其它专业技能课对于口语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愿意讲英语,教师更愿意说汉语的现象仍然普遍地存在着。王宗炎在《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的“序”中提到:“谈到外语教学,某些看法做法是分明不值得赞许的。有人认为交际教学只管听说,不管读写,也有人认为教精读课就是教阅读,不管口语。在分析课文时老师满堂灌,学生开口不得,是常见的;教听力课时老师只管放录音,对学生不给半点提示点拨,也并非罕有现象。”(王宗炎)。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任何一种语言的习得都建立在大量“exposure to the language”基础之上,幼儿的第一句话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英语口语的习得也毫不例外。而“根据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大纲规定,一年级开设听说课每周三四节课,二年级每周两节课。很显然,要靠如此少量的课堂教学时数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远远不够”(文秋芳)。因此,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任不可避免地也要落到其它各门专业技能课的肩上。这一点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2.1 互动就是交流,交流需要口语
如前所述,所谓口语就是指口头的交流,凡是有口头交流的地方就存在口语。因此,只要教师坚持英语授课,只要授课的形式是互动的,在其它专业技能课上也能够实现口语的学习与提高。以阅读课为例:阅读课通常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学生的读,一个是教师的讲。其一,任何一个文本,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报道,都会反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交流的过程,只不过这种交流是无声的。从交流这一点来看,阅读和口语是有共性的。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大,阅读水平的提高,用英语与作者交流的情况也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因此,阅读,从交流的角度来讲,与口语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二,同大多数课程一样,阅读课也是要有教师讲解的,这个讲解也就是导读。在导读的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的是启发式的,互动的教学方法,比如,以分组的形式对文本提问和讨论,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则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而且这种交流是口头的,对口语水平的提高关系更为直接。进一步来讲,这种交流“更有挑战性和交际性”(文秋芳)。
2.2 思维需要深度,深度常自读写
我们认为,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从形式上说并不是简单的操练和游戏;从内容上来讲也不只是掌握survival English。其终级目的是使英专学生“能就国内外重大问题与外宾进行流利而得体的交流;能系统、深入、连贯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因此,在训练口语技能的时候,不能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令人遗憾的是,“与文、史、哲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文秋芳)。“报考到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通常远远低于他们的思维水平,因此,要讨论对思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的语言水平往往不容易跟得上……”(文秋芳)。从表面上来看,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最终会并驾齐驱。但问题似乎不那么简单。其一,“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思维能力的内涵了解不清,对如何结合专业课和教学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法不熟悉”(文秋芳)。其二,语言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是漫长的。四年的大学学习远远不够。而思维能力如果长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就必然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因此,不重视英语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将无法贯彻《大纲》的要求,我们将无法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存在于口语课堂,也存在于,甚至更存在于读写课堂。以写作课为例:首先,写作也是一种交流,虽然和阅读一样,它也是无声的,但这是作者与“自我”的交流。与听说交流的紧迫相比,这种交流更为从容,使作者有更多的时间深思熟虑。此外,写作同样可以用讨论、问答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口头交流。其次,写作来自阅读,写作又会反过来刺激写作者更有意识地去泛读与精读。在读写的过程中,写作者的思维会得到很好的训练。一个重视读写,善于读写的学生的思维比一个不重视重视读写,不善于读写的学生必定会更有深度和广度,其思路更为清晰,内容更为充实,语言更为通顺。原因很简单,读写的过程就是思考甚至是深思的过程。
综上所述,利用其它技能课提高学生口语水平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即: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必须始终做到用英语交流(Davis)。
3 结论
本文所讨论的两个问题,一个涉及的是口语习得的内部规律,一个涉及的是口语课与其它专业技能课的关系。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口语就是听说,口语就是交流,二者关系紧密,不可分割。只有听说并重,交流为先,口语才会存在。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口语学习单靠口语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其它专业技能课的帮助。加强其它专业技能课的课堂互动,口语才会提高。
摘要:该文分析了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两个误区——重说不重听和全靠口语课,指出只有听说读写并重,各科相互配合,才是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之道。
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多年,却连最简单、最基本的英语都听不出来、说不明白;口语教材学了一本又一本,磁带听了一盒又一盒,效果却还是不尽人意。其实大家是走入了英语口语听说的误区,变成了“哑巴”和“聋子”,只有充分认识并走出语音、词汇、句型这三个误区,我们才能找到英语口语学习的乐趣。
一、语音的误区
(一)一味的模仿
学习英语发音,仅靠模仿是不够的,你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语音知识,掌握其正确的发音规则,然后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反复的练习才行。比如说,元音的发音特点是什么?辅音的发音特点是什么?元音和辅音的发音难点又是什么?连读、缩读、弱读造成的音变规律有哪些?如果你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掌握它的内在规律,然后有的放矢地去模仿,加上大量的认真练习,那么你的发音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真正做到速成;所以模仿的前提,是先要有一定的语音基础知识。
(二)機械的练习
机械练习是指在读英语时,犹如和尚念经一样,发音平滑、单调,没有变化,没有展现英语这门语言特有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练习英语听说时,一定要避免汉语的影响,用心体会英语的语调和节奏的变化,通过语调变化去体会说话人当时的情绪反应。比如在书上我们知道“I love you”是“我爱你”,但通过语气语调的改变,也可以表示“我恨你”。单词本身可能没有丰富的感情内涵,但当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这个单词就具有了感情。因为语言是从来都是活的,它不是机械的东西。
(三)错误的方法
很多人每天坚持疯狂地朗读好几个小时,可发音还是提高不了,原因就是方法不对。在错误的发音基础上,再疯狂的朗读,也只不过让你积患更深。所以在开始学语音时,应该经“跟读”代替“朗读”。跟有native speaker标准发音的磁带读,可以把自己读的录下来,再跟原声带比较一下,如果自己读的跟原声带相比没什么区别,这样才可以去大声地“疯狂”朗读了。语音的突破,其实就在于跟着标准英语重复,但前提条件一定是正确的标准英语。
二、词汇的误区
(一)追求数量,忽视质量
许多人觉得自己口语不好,原因是掌握的单词量不够。每当想要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脑子里总是不能很快找到一个恰当的英文单词。其实并非如此。英国BBC曾经公布过一个数字,一个英国农民一生的常用词汇不到1000个,但他日常生活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和一个感情丰富的诗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对于我们来说,高中毕业时学过的词汇就有1800多个,可是很多已掌握成千甚至上万个英语单词的人一讲起英语来还是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只追求词汇数“量”上的横向扩展,而不对词汇进行“质“的纵向掌握,没有掌握一个词在口语中的多种灵活用法。如look,在口语中有数十种用法,但我们平时只对“看”这一意思很清楚。学好口语的关键,在于学会对词汇的多种灵活运用,而不只是数量的多寡。
(二)重单词,轻习语
很多时候我们背了大量的单词,但在和人交流或是看电影时,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其实除了语音句型或思维方面的原因,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掌握的习语不够,而习语本身就是口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比如别人问你“What are you doing ?”我们喜欢回答“I am studying English”,但美国人可能会说“I am working on English”。我们爱用单词,而美国人有时候却偏爱习语,我们对习语的忽视,让我们在听说考试中痛苦不堪。
(三)重中文,轻英文
我们在学单词的时候,喜欢背它的中文注释,爱从中文意思去辨析词义,然后将其作为它的用法。其实,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端。比如sorry和apologize. 我们下意识地都会将它们翻译成“对不起”,但在英文定义中却有明显的差异: Sorry—feeling sadness, pity, or sympathy, esp. for another persons misfortune. Apologize—to say one is sorry, e.g for having done something wrong, or for causing pain or trouble. 通过英文注释,我们就知道它们在场景对话中有迥然不同的用法。一个人对你说“我离婚了”,你可以说“ I am sorry.” 表示你深表同情,但如果你说 “I apologize. ”则表示是你的过错造成了他的离婚。所以在学习词汇时,一定要培养从英文注释角度去掌握单词的词义。
三、句型的误区
(一)喜单词
我们在学习句型时,首先在乎的是单词,而忽略了句型的功能及其说话的场景,错误地以为只要认识单词,句型就不在话下了。其实,哪怕你认识一句话中所有的单词,有时也未必能理解全句的意思。如To imagine even for a minute that I would do a thing like that on purpose.每个单词都认识,但句型不是单词的简单拼凑,而是有其特殊的规律和功能的,要想很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必须要从句型的角度去研究它。
(二)好语法
除了重视单词,我们还特别强调语法的重要性。在学习句型时,只集中于句子的具体成分和构造,而没注意整个句子的涵义和功能。如:Save the explanation,I probably would have done the same thing.这句说是用来安慰别人还是打击别人的?如果不注意整个句子的涵义和功能,你就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学习句型的语法(结构)是为其用法服务的,但仅掌握语法不等于掌握了它的用法。
(三)书面化
,随着英语课程成为我国所有小学三年级以上必修课后,我国的儿童英语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大部分家长们希望能提前为孩子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国际型人才以适应全球化进程的需求,他们对孩子的早期英语教育更加重视。
因此,英语学生趋于低龄化,人数也成倍增加。儿童英语教育误区的危害也随之广泛蔓延。其后果轻则压抑儿童语言学习的巨大潜力,让孩子一直在一个浅层面上重复,或强迫孩子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低效的单词、语法记背。人为使孩子在英语学习道路上多走许多弯路;重则造成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被早早地摧残,从此很难再被激发出来,导致其一生的英语学习走上艰难道路。
儿童英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下一代成长的严谨科学,目前儿童英语教育的误区主要来自于对三个问题的片面理解:一是多大开始学?二是跟谁学?三是学什么?
1、多大开始学?
“越早学越好”的概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它要求教师具备过硬英语技能,特别是标准的语音语调,并接受过儿童教学培训。大量的研究表明少儿学英语的真正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出更好的语音(母语似的口音)和听力。这与儿童的模仿能力强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老师发音不准,儿童也会把老师走样的语音语调学到家。一旦形成不标准的发音,需要日后花好几倍的时间去纠正,更谈不上拥有更好的语音了。如果从小再被灌输了不科学的语言学习方法或挫伤了兴趣和自信心,所带来的问题会更加长远和严重。因此,儿童早学的关键是选对好的学校。
2、跟谁学?
“跟外教学英语最好”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看法。其实并不然。外教最大的优势在于他的母语性,原汁原味。而最大的劣势也在于他的母语性,因为自然天成,所以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困难在哪里,也不了解中国儿童的心理。
有的外教本身英语就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孩子模仿后,很难再改正。虽然在不影响沟通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发音的好坏和学什么口音,但研究已表明儿童阶段具有强大的语音可塑性的情况下,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充分利用这个最佳时期,尽量让孩子接触和学到地道标准的语音语调。
还有的外教不仅没有经过适当的教师技能培训,流动性还很大,教学上无法做到系统严谨。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不顾孩子的水平,盲目的迷信外教,只能是花高价练听力,打发时间。
外教对于那些需要交流训练的高级学员才是必要的选择。而对于更多的初中级学生来说,中教或中外教结合才是最理智的选择。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中国老师从事儿童英语教育,他们发音很标准,也了解中国孩子的想法,他们的教学效果往往要胜出绝大部分外教。
3、如何学?
“考级拿证书,听说读写一起学”以及“孩子小,学些简单少量的英语就行了”是关于如何学的两个较大误区。
要走出这些误区,首先要了解5-12岁儿童学外语的过程:儿童首先是从通过口语去寻求外语内在意思和意图,而不会从外在的语言系统或书写形式去认识外语,同时他们会渐渐形成母语似的口音(native- likeaccents)。随着小学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能用抽象概念学习,慢慢会从“外部”看语言,并可以脱开语境学外语。10岁之后开始形成读写和语法学习能力。
因此,从听说入手,先培养孩子标准的语音语调和应用能力,才是最能充分利用儿童年龄优势的教学,而不应听说读写并驾齐驱。
那些认为儿童只能学习些简单少量的英语的人则是低估了儿童巨大的语言学习潜力。如果孩子被教得简单,当然也只能学到简单的东西,比如数字、颜色、儿歌等。换一句话说,对于复杂的语言或稍长的句子,大人们通常会因为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不可能会,而不去教他们也不让他们接触,最终导致孩子真的变成不会,而并非是他们真的没能力学会。其实,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往往比大人想象的要强很多。才学了3、4个月英语的孩子就能做到边看动画片,边根据自己对动画的理解,用完整的句子一句一句地为动画片添加自编的英语旁白。这种自由发挥能力就是靠孩子平时像接触汉语语言一样去接触和学习各种各样的英语句子形成的。
英国儿童英语专家Lynne Cameron也明确指出“儿童总是能做比我们估计的要多的事情。他们有巨大的学习潜力。如果我们的外语课堂不去挖掘这种潜力,就是对孩子造成一种损害。 ”
综上所述,儿童英语教育固然存在许多误区,但如果能对上述三个问题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就能有效避开或摆脱误区,把握好孩子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向。
韩国“狮子型”教子法
“狮子型”教子法其实就是“让孩子面对现实、从逆境中找出解决方法”的一种教育态度。越是爱孩子就越该放手。
在韩国,一种新型的教子理念正在悄然流行。那就是“狮子型”教子法,这种教子理念缘于狮子育儿的方式:森林中百般险恶,连被誉为“森林之王”的狮子也不敢轻忽怠慢,即使是幼狮也从一开始便让它面对真实生活,只有这样,它才能迅速地得以成长。
狮子是群居的动物,幼狮生活在这个群体里,表面上看来,似乎无忧无虑,每天只是互相打闹、玩耍,其实,玩中暗藏玄机。在玩耍中,幼狮学会并得到了许多东西:这种玩闹增进了小狮子的脑部发育,锻炼了它四肢的灵活性;学会了尊敬团体中的每个成员、学会了交往的礼节,也间接学会了忍耐、谦让及欣赏其他人。
韩国人认为,孩子其实也是如此,他们不可能一生都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受成人保护,最终他们还是要独自走向社会、独自面对问题,既然如此,何不让他从小就学会这些基本的生活之道呢?
有一次,在韩国汉城街头的一家商场里,我看到这样一幕场景:一位母亲提着手袋,静静地站在一旁,而她四五岁的儿子,正坐在地上大哭。那哭声听起来让人不忍,觉得这位妈妈是个铁石心肠。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和这位妈妈聊起来。
“他想要那辆遥控车。”这位妈妈说,“在出门时,我们已经定好,不会再买遥控车了。他不遵守协议。”“可是,他毕竟是个孩子。”我不理解这位妈妈的做法,“他那么小,而且哭得这么可怜……”
“无论怎样,”妈妈斩钉截铁地说,“他必须遵守诺言,这是不能商量的。”听了这位妈妈的话,我只好哑口无言地走开。直到孩子哭闹累了,才老老实实地走到妈妈身边,和妈妈一起离去。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忽然觉得,这位妈妈就象一只母狮,她正在教他的小狮子学会通用的规则,而且,坚守原则,毫无弹性可言。
还有一次,是在游乐场。一个孩子要玩空中缆车,这是个惊险刺激的游戏项目,可那个孩子的爸爸却让他独自去玩,自己只是站在入口处等他。我走过去和他攀谈,原来他并不是没有钱再买一张票,而是因为他要让孩子明白,既然他要玩这个游戏,就要独自面对惊险和自己的恐惧,并学会调整、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这又和狮子的育儿方式不谋而合。刚出生不久的幼狮经常会被公狮推到岩石下,让幼狮从跌倒的困境中想办法找到爬上来的路。公狮或母狮即使看见幼狮遇到困难都只是远观而不干涉,只在面临生命危险时才伸出援手。它们保持着保护的安全距离,却不是零距离,这同样也是种爱的距离,只有在这种距离之下,幼狮才能学会独立。
在韩国,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父母们都认定,采用“狮子型”教子法,最终会将孩子培养成狮子一样坚毅、勇敢、独立自主的人,反之,就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在森林中无法生存、自保的废物。
文章来源:上海家教 http://
讲授了十五、六年的英语,目睹了不少学生“出工不出活儿”的尴尬,我每每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综而言之,我们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着太多误区,至今执迷不悟。误区
一、错把汉字当音标
不少学生苦于记不住单词的发音,就在单词的一边注汉字。如:tomato记作“他没头”,Hegoesshopping记作“黑狗吃烧饼”。这在早年学习英语时,不足为奇。那时的学生开始学英语时的年龄都比较大,错过了四到十二岁这个最佳语言学习期,用汉字记英语发音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仍有人这样学习英语,并把他作为成果出版,就令人惑然了。毕竟中国英国相隔千里万里,汉语和英语也相隔千里万里,无论在语法上,还是在语音上。特别是发音上,汉语有四声,英语只有升调和降调,有些英语音素汉语中根本就没有,如[θ][ ∫]等,用任何汉字记音都是错误的。久而久之,就会降低你对音标的敏感和精确度,把你引向错误的深渊。你说的英语,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也听不懂,沦为“独门绝技”。误区
二、迷信欧美人
以为蓝眼睛的外国人说的都是英语,而且必然比中国人好。殊不知,在欧洲,只有英国人和爱尔兰人讲英语,而且在爱尔兰,爱尔兰与和英语并列为官方语言。在讲英语的八大国家(英、爱、美、加、澳、新、南非、加勒比海诸岛国)中,各国有各国的方言,美语就是英语的最大变种。英式英语声调起伏较大,吐字清晰高亢,摩擦音重,而美式英语则柔和圆润,有人预言300年后,美语将成为一种新的语种。英国没有我们中国的那种普通话,所谓的标准英语(RP--receivedpronunciation),只在英格兰使用,具体地说从Midlands一直向东南延伸到London,包括剑桥、牛津两座大学城,并非所有英国人都这样讲。很多学习者误以为英国人少国小,讲的英语都是一样的。其实大谬不然,甚至威尔士人有自己的语言——威尔士语,在书写商店、街道等名字时。一定是威尔士语在先,英语在后。初到英国的人,心里往往会问:英国人讲的是英语吗?英国人和美国人有时也不能很好地沟通交流,更何况新西兰人、印度人、法国人讲的英语啦!所以,长着鼻子、蓝眼睛的“泛蓝阵营”的人,讲的未必都是标准英语,只是“外在包装”上更接近地道而已。来中国教英语的外国专家多为中学老师,还算不上高端人才,有的人语法更是一塌糊涂。非英语母语的人中的佼佼者讲的英语有时比英国人讲的英语还要标准,决不是天方夜谈。
误区
三、不操练,抄答案
教材上关于两个人一组进行讨论的练习,学生一般都不做。课后的作业题,从交上来的作业本看,又几乎全部正确。到了考试时,成绩往往惨不忍睹。究其因,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进而缺乏主动性,只是应付差使,疲于奔命。再加上各种参考书多如牛毛,价格也相对便宜,学生差不多人手一册,交作业时一抄了之,千人一面,一错百错。老师能改动的只是那些抄错了的单词。本来,大学阶段的汉译英句子应存在多种答案,而各家参考书上的答案竟也是“不约而同”(至少是《大学英语》的参考书如此),实在是耐人寻味。误区
四、重分数,轻应用,把英语当成“敲门砖” 7Wy中国英语学习网
7Wy中国英语学习网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一股脑冲分数而去,几乎忘记了英语学习的宗旨,那就是应用。学习没兴趣,上课如上刑,学了一学期,只记住一些零星的单词。个别人整天钻书山,泡题海,蒙答案,雇枪手。研究打勾的规律,揣摩改卷人的心理。一旦拿到了三、四、六级证书,便万事大吉,将英语束之高阁,课本用
完就扔,或成为收废品的工作对象。尽管得了高分,有的学生还是写不能写,听又听不懂,到头来仍旧是个准文盲,英语成为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误区
五、把知识当技能,眼高手低
有的学生拿到一本听力教材,一看单词都见过,就认为太简单了,没劲!真放了录音,又真听不懂。问题浮出了水面——英语是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你背过一本有关游泳的书,并不等于你会游泳。要掌握一种技能,关键词是练。熟能生巧,百炼成钢。见过的词未必认识,认识的词未必会用。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译,不要怕出错。跌倒了,站起来再继续。英语上也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久而久之,不知不觉间你会发现自己成长了,也成功了。朋友你大胆地向前走,通天的大路九百九十九!
误区
六、速成心理
一个王子拜亚里士多德为师,学习知识和文化,抱怨太慢太苦,问亚里士多德有没有捷径可走。亚里士多德说出一句千古名言:Thereisnoroyalroadtolearning。许多英语专家也一再告诫我们,要学好英语,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投入和产出成正比。有持之以恒,不可一暴十寒。所谓“一天记住一百个单词”,“英语听说百日通”等纯属商业炒作。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钱青要求我们要多读些简易读物,最好是20世纪的作品,最好是关于日常生活的,以免词句的过于陈旧和老化。梅仁毅教授提出至少要读四十本简易读物,《英语学习》主编高厚堃建议至少要背四十篇名篇。可见,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误区
七、单一化倾向
话分两头:其一,对英语的认识。英语分为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那一方面都不能偏废。拿来一篇文章,一看单词都见过,就认为会了。听、说、写、译依旧惘然。其实是假会,不是真会,这是很多学生的通病。其二,记单词的方法。课堂上让学生记一下单词,学生就默看。样子倒是文质彬彬,不影响别人,效果就差大了。正确的方法是:读出声音,眼、口、手、脑并用。至于是否一定要“疯狂”,我看未必。“疯狂”只能一时,不能一世。那样既扰乱了他人,也有点儿神经质。“疯狂”出点名堂的,毕竟不多见。
误区
八、背了再听,以求一网打尽
听力是多年来制约中国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为了改善这一窘境,有些学生就先把英语材料背诵下来,再去听。这样,虽然减轻了对所听材料的瞬间反应带来的压力,套用林彪的话说,就是走了一条“弓背路”。
误区
九、以为到了英、美、加、澳,英语有就了保票
基于这种认识,不少家长不惜花重金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国。一方面,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起这笔巨额开支,约每年十万人民币。国家不同,学校不同,价格不同,但都比国内昂贵地多。另一方面,搞不好容易上当。新西兰的一个村子忽然来了一群外国留学生,村子里的人从来就没听说过这里有什么大学,原来有人发假广告,租来教室,聘来教师,骗来学生,开办起“野鸡大学”,十个人中九个来自中国,如此语言环境与国内何异?又怎么能学好英语?最后,毋庸讳言,早年留学者还算是精英的话,近年来有不少是高考落榜生。近50%的入学率都没能冲入高校的大门,表明学习能力(包括方法和毅力)的有限。即便是到了国外,也不会一下子就脱胎换骨,难道“桔生淮北则为枳”吗?有的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还是跟不上课,中途回国的胜利大逃亡者不乏其人。武汉一私营老板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英国,因根本就听不懂课,整天泡吧,四十万人民币耗尽,只得不告而辞。家人多时联系不上,忧心如焚。后来,邻居偶然发现,他在武汉一家饭店当门童呢。例子也许偏激,仅供参考。
误区
十、宠洋心态
认为会几句英语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了,就可以摊手耸肩地和西方人交谈了,自己似乎是半个洋人了。中国语言经过了五千年的历史沧桑,自有他的博大精深。我们现在学英语是
学它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是其它。和外国人交往要不亢不卑,而不要媚颜屈膝,妄自菲薄,丧失民族气节,不能忘了根和本。出国三天就对同胞说“我不会讲中国话”的人是可耻的。记住,数典忘祖的人,西方人也是从心里瞧不起的。也许当时给你块糖吃,到时候会把你抛弃在一边的。
误区
十一、英语独尊
以为英语是“通用粮票”,不分析、不考量就报这个专业。首先,英语不好学,并不是谁都能学好。毛泽东富有大智慧,英语就没学好,更何况一般人士。作为谋生手段,英语还没遇到致命的挑战。但作为一生从事的专业,你要仔细斟酌。英语研究难出成绩,要想赢得同样的功名,须付出比其他行业的人更多的艰辛。况且,英语不可能这样一直“红”下去。估计二十年后,英语将成为知识界的第二工作语言,英语“红”透半边天的好戏没准将在中国谢幕。英语和应用性自然科学结合,与经济、法律结合是更为明知的选择。如果说中国的初级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二十世纪教育经典的话,那么,考虑到中国家庭目前的实力,建议您的孩子在国内读完大学,再出国深造,经济合算,英语也不耽误。
误区
十二、教材上的拿来主义
这虽然主要是教育界的事,但和学生干系甚大,特别是在双语学校。原版教材是地道,但内容太多,往往逻辑不清,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误区
十三、公共英语一刀切
英语学习的好处就不用多说了,随着入世和奥运的临近,学英语已经成了全民运动了。为了方便广大网友,或者是种种利益的诱惑,各种英语网站也应运而生。当网络英语的建设和发展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喧闹之中,搭配英语学习这壶美酒的,竟是一瓶名叫资料下载的毒药,更糟糕的是,美酒和毒药已经被灌到了同一个杯子里,浑然一体 ,叫人在畅美中不知不觉走进地狱。
简单的设置,方便的软件,FTP给资料的传播和个人资料的交流开了一道大门。从今年年初各大论坛交流的更多是学习心得,到一夜之间,下载成了论坛人气的聚集力量,各大论坛的站长也纷纷拉FTP,开下载,斑竹也不再是要有英语水平能给大家解答疑问了,只要能提供大量资料,只要能够开FTP,就是座上客。谁家的资料多,谁家就门庭若市。而细细交流学习英语的.栏目很少有人问津。有多少人真正提高了?偶尔有清醒者提出这个问题,也被我要,我要的下载声浪所淹没。
先从我自己说起,我没来到网络学英语前也是个英语学习的积极梦想者,因为我知道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会带给自己多少好处,就这样一头扎进了网络。刚来到英语类网站时,简直是进入了天堂,看到很多人都可以用英文发帖子,帖子里很多精品资料,于是乎开始疯狂下载收集资料,把过去买盗版英语资料的习惯抛弃了,一张张的刻盘,当手里拿着上百张英语资料盘时那种满足感,好象自己已经掌握了英语,就这样搞下载半年多过去了。有一天猛一回头,发现自己除了沉颠颠的盘包,满满的硬盘,对英语我还是一无所有。可以不客气的说,包括自己在内大多数上网学习英语的人还都是幻想者,很多人都是英语很差,但都梦想着能攻克英语。于是一个怪圈出现了,这也频繁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开始寻找捷径,开始研究李阳好,还是新东方好,还是钟道隆好。每样都学几天,然后觉得不好,不好的理由就是见效慢,然后再寻找。于是下载就给了这样的人想象空间,今天看到站长斑竹发个帖子说这个软件好,也看到很多人说好,那就赶快下载下来,正下载中间,又看到另一个帖子,人气十足,那一会也要下载,不好的东西人气能高么?
希望能有捷径攻克英语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实质问题,那就是学习知识是要靠自力,而不是他力,他人的帮助只能推动学习的步伐,但代替不了学习的全部过程。如果我说英语是各种学科里最好学的,恐怕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但事实就是如此,这是个几岁的孩子就可以学习的东西,英语没有理解不理解之说,只有会与不会的区别,它不是高数,物理,那些有些人就是理解不了,而英语呢?只需要拿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来就可以掌握,那就是记忆。将近十年的疯狂英语到新东方和无数小培训班到书店里琳琅满目的英语图书和资料,中国人为了学习英语拿出了一百多个亿,造就了不少英语神话,培养了几个教育大腕。而大多数人的英语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很多所谓过了四六级的人还不如国外的小孩子。说不能说,听不能听。这说明了个什么问?学习英语是资料的堆积?是某个培训者的培训?有人会强调学校教育方法的原因,可传统的教育甚至没有教育的前提下,学好英语的也不少。我们可以问问网上身边英语学习真正好的人,他们看过几G或者是几十G的资料?我的听力老师他说,很多学听力的人毕业的时候和刚进来一个样,为什么呢,上课也认真听,听的也很心花怒放,可回去了不记忆,不背诵。这就是问题,老师的单词再多,知识点再多也只是他自己的,要转换到个人的大脑里,就要听完后下工夫去记忆,去背诵。上海有个小姑娘14岁托福考了600多分,她怎么培养的?就是朗读,背诵,复述故事和文章,再加上父母的语法指点。我的邻居一个北大的法律硕士,她托福647分,我问她怎么学的,她说也没突击,就考试前买点习题集做做,就去考试了,其它都是基础底子。她的底子是什么?那就是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把老师教的都掌握,都装到自己大脑里,大学四年学的也不是英语专业,可她听和说都不差。就是把大学英语精读四册和听力四册学好,掌握好,这就很厉害了,考研的时候也没有象我在各大论坛看到的那些人一样,到处抓新东方的英语培训资料,跟救命稻草一样。
误区一:忽视音标教学, 过分强调情景教学。小学的英语教学重点考查的是孩子的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这本无可厚非。但小学生学英语不同于中学生学英语;中国学生学英语不同于英美地区学生学英语。中国孩子在本国学习英语与学中文也不同, 中文是母语, 主要靠习得。而英语属于外语, 在中国学英语, 不能靠习得, 必须靠学习。没有充分的语言输入, 英语情景教学原本就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对策: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 音标教学是英语教学前提和关键。我认为, 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英语入门法很值得大力提倡。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教学26个英语字母和每个字母对应的音标。通过这一教学环节, 学生会初步掌握部分音素和组成单词的必要成分;其次进入第二个环节——音素教学。把48个音素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两大类来识记, 其中元音音素又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 辅音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最后, 集中学习利用音标大量拼读单词。通过对本学期要学的全部单词的自学拼读, 初步掌握单词的拼读方法和拼读规律。
误区二:盲目追求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英语课上, 很多老师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此他们想尽了办法。一节课的时间里, 想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 比如work in pairs, work in groups, tell a story, listen to the tapes, act out a play, sing a song, play a game, watch English videos等等。目前小学生每周只有100多分钟的英语课, 单靠唱歌游戏等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 孩子们就会厌倦。
对策: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 但不能单靠唱歌游戏去学习, 因为培养兴趣主要是为了学习英语。小学生学习英语不是英美的移民学习英语, 只有不断学到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能力, 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才可能培养持久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小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 多学习语言规则, 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 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 读写跟上, 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
误区三:片面追求应试教育, 忽视了读书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 不少英语教师为了追求高分数, 在学生还没有读好课本的情况下, 采用题海战术。其结果却是费时较多, 收效甚微。
对策:我认为在中学英语入门教学中, 应该把语言输入放在首要位置, 而不能急于求成, 盲目强调语言输出。对于中小学英语教学来说, 让每一个英语初学者学会读书, 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 是首当其冲、当务之急的大事。读书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朗读;另一种是默读。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做法: (1)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入门阶段的学生学习英语时对母语的依赖非常大, 基本上要靠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场所来实践语言。所以, 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2) 默读不仅可以初步锻炼学生对于英语文章的阅读能力, 而且可以复习巩固学生课堂所学语言知识。 (3) 读书可以促进学生的听说写等其他能力的提高。对于英语初学者, 语言输入在课堂上应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 就没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言输出。
误区四:忽视学习方法的引导, 导致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目前英语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它简单易行。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教师占主导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对策:“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笔者探索出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 在教学单词方面, 坚持每天引导孩子用拼读规则来读背单词。很多孩子不背单词的发音, 只读背单词的意思和拼写, 这种错误的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非常普遍, 最终形成“哑巴英语”, 而且运用这种方法死记住的单词特别容易遗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良现象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单词的发音和拼法强调不够, 缺少反复操练。由于拼读规则掌握不熟练, 学生就不会按照拼读规则记忆单词, 而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方法死记硬背。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 教会学生按照拼读规则记忆单词的方法远远比教会他们几个死单词更重要。为了孩子终生的英语学习, 我们英语教师应该下大工夫, 花大力气狠抓英语单词拼读规则的教学。尽管这一教学环节费时耗力, 但它是通往英语学习成功之路的金钥匙。
其次, 在语法教学方面, 教师要着重培养孩子对语法的观察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比如名词变复数的语法专项, 可以为孩子列举如下单词:boxes、buses、watches、classes、dishes, 让孩子注意观察这些名词的结尾, 引导他们自己归纳什么样的名词结尾要加-es。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说出以s, x, ch, sh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加-es, 从而初步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语法的意识和能力。再如, 观察下列例句, 试着总结系动词的用法:I am a student.You are in Class 4, Grade 1.He/She/It is cute.
学生会总结出:第一人称主语后用am, 第二人称后用are, 第三人称后用is。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用一种更简单易记的方法来记忆:我是am, 你是are、is用于他她它。通过这种先学后教的方法, 不仅便于孩子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孩子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教无定法, 贵在有方。英语入门教学在孩子一生的英语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伴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 英语作为相互交流的工具性的作用更加凸显。而中小学英语教师作为孩子英语学习的启蒙者、引导者, 在提高孩子英语运用水平, 尤其是提高英语初学者学习能力过程中, 更要倾尽全力、责无旁贷。
摘要: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 新开了英语课。开始儿子兴致很高, 表现欲很强, 每天都要读读背背。可是后来我发现, 随着单词和句子难度的增加, 有时候简单的几句话, 他哭着鼻子背半夜还是记不住。于是, 我开始调查和思考英语入门教学的误区。我观摩了很多"成功"的小学英语教学示范课。诸如reading, short play,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 practice等教学手段样样俱全, 英语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但这节课里又有多少华而不实的内容?怎样把日常的英语课上的"华而又实"呢?作为英语教师, 我认为一定要认识到英语入门教学的重要性和日常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 并想方设法尽快从误区中走出来。
例如,把“你的身体很健康”写成Your body is very healthy,把“用英语怎么说?”译成How to say?可以说How to say是在最有代表的中式英语,而这不是地道的英语说法,应该译为How do you say this in English?同样的句子有,把“请问这个词如何拼写?”写成How do you spell that please?把“请问这个单词怎么读?”写成How do you pronounce this word? 或在英语交际中套用汉语交际习惯,使用Teacher Zhang(张老师)作为称呼语,用Have you eaten up?(你吃过了吗?)作为打招呼用语。以上这些句式虽没有语法错误,却不合英语文化习惯,都在中式英语之列,统称为Chinglish。中式英语表达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搭配不当
由于受到汉语字面的影响,翻译中往往不是犯语法错误就是出现更深层的搭配不当的问题。例如:把“来信”写成the letter writes,应为the letter reads;把“取得成就”写为make achievements,应为attain score achievements;把“革命接班人”写为successors to revolution,应为revolutionary successor cause,或者successors in the revolutionary cause.
例1 你周五愿意参加我们的晚会吗?
Would you like to join our party on Friday?
解析 应为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our party on Friday night?
join往往是指参加俱乐部或者协会,如:join a health club; join the Communist Party。事实上,常常与party搭配的动词是come或者go。如go a wild party,或者come to a Christmas Party。
例2 别听他们胡说八道,根本就没那回事。
Don’t listen to their babbling. Nothing of the sort。
解析 应为Don’t be fooled by their babbling. Nothing of the sort。原文中的“听”不能用 listen to来表示,因为 listen to指“听”的动作,而原文中的“别听”不是不让他“听”,而是劝告他“不要听信”,因此,用 not be fooled by才更达意。
例3 比尔·盖茨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他简直就是一个工作狂。
Bill Gates works 15 hours a day on average, and he is crazy about his work。
解析 应为Bill Gates works 15 hours a day on average, and he is a workaholic。虽然crazy可以作“疯狂的,狂热的”讲,但 be crazy about/ on sth. 的意思却是“热衷于……,对……着迷”;be crazy for也不行,因为它表示“渴望(某物);迷恋(某人)”。可见,它们都与“工作狂”有一定区别。而workaholic是从alcoholic(嗜酒成癖者)派生出来的,表示人像酗酒者离不开酒精一样地离不开工作。现在人们将 -holic 作为一个后缀,表示“对……上瘾,嗜好……成癖”,并构成了许多新词。如:movie-holic(嗜好电影成癖的人),telehokic(看电视成癖的人)等。
二、用词不当
英语和汉语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不同,所以对重复强调的用法也不一样。汉语中经常出现重复使用名词的现象,而英语则较多地使用代词、短语或省略来表达。
例如:把“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美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写为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US relations,China needs to know the US better and the US also needs to know China better.应为:To promote China-US relations,China needs to know the US better and vice versa.
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写为govern the country by law ... and build the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应为:exercise the rules of law...and turn China into a socialist country with an adequate legal system.
例4 老师很喜欢这个嘴甜的小姑娘。
The teacher likes this sweet-mouthed little girl very much。
解析 应为The teacher likes this honey-lipped little girl very much。有人喜欢说“嘴甜”,但honey-lipped更符合英美人的语言习惯。
例5 ——这个春节你回家吗?
——是的,我回去。
—Will you be going back home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Of course!
解析 应为Will you be going back home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Sure./Certainly.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使用of course的频率要低得多,只有在回答一些众所周知的问题时才说of course。因为of course后面隐含的一句话是“我当然知道啦!难道我是一个傻瓜吗?”因此,of course常带有挑衅的意味。在交谈时,用sure或certainly效果会好得多。同时,of course not也具有挑衅意味。正常情况下语气温和的说法是certainly not。
例6 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令我们热血沸腾。
Beijing’s winning the bid for the Olympics makes our blood boil。
解析 应为Beijing’s winning the bid for the Olympics makes us excited。
make one’s blood boil是指“激怒某人”,而非“使人激动”。英语中“使人激动”的说法除了make one excited,还有较为口语化的 make one’s spine tingle。
三、修饰不当
汉语中经常使用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用形容词修饰名词,以加重语气;而译成英语时需要斟酌,不能逐字照译。
例如:把“彻底粉碎”写为completely smash,要知道smash本意就是break completely,已经包含了“彻底”的意思,加上completely语气反而弱化了。同样地,把“完全征服”写为completely conquer,要清楚conquer也不可能是partly。所以,这里两个completely都属于过分修饰,显得多余。
例7 现在几点钟了?
What time is it now?
解析 应为What time is it, please?
What time is it now是一个直接从汉语翻译过的句子,讲英语的时候没有必要说now,因为你不可能问what time was it yesterday,或者what time is it tommorow?所以符合英语习惯的说法是:请问现在几点了?还有一种说法是:How are we doing for time?意思是 How much time have we got left?这句话用在有时间限制的时候特别合适。
例8 她和男朋友吵了一架,冒着大雨跑了出去。
She quarreled with his boyfriend and ran out in the big rain。
【英语口语误区】推荐阅读:
雅思口语误区有哪些07-09
英语面试3大误区02-28
中考英语写作的四大误区10-25
走出考研英语复习的三大误区11-09
口语外教英语口语教学的好处01-28
浅谈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误区及有效对策11-02
教师口语英语06-02
英语口语策划06-14
英语口语课件07-20
英语口语秀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