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植树》教案

2025-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植树》教案(推荐7篇)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植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自悟学习的条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道算式朋友,你们看喜欢吗?(出示:63,124,186,357)

师:口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非常好算,很容易算出来。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利用乘法口诀。

师:现在,我们再来认识几位算式朋友。(出示:303,6002,5607,3609)

师:口算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很好算,一下子也能算出来。

师:你又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0不参加计算,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后,只要在后面补0就行了。师:好,不错。现在老师也想认识你们带来的新朋友,你们带来了吗?

生整理自己的口算卡,口述,师板书

1005,30006,2018,40008,师:你们能算出结果吗?

生演算。

师问:你又有什么新感觉?

生:只要认真,也能很快算出来,但不像上面的题那么容易。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利用乘法口诀,在心里先想出整十数,再看看几个0不参加计算。算出结果后再在后面补上不参加计算的0。

说得好的同学受到了掌声鼓励。

二、自悟学习的目标

师:刚才老师认识了你们为我带来的新朋友,老师特别高兴,谁还给老师带来了不曾认识的朋友?

在教师鼓励下,生又口述,师板书

844,963,662,555,师:你们真不简单,这样的朋友也让你们请来了。老师非常开心,我们大家共同来认识它们好吗?

学生非常欢喜,对于新内容的出现表示欢迎,从他们的神情上看出,他们已经迫不急待,跃跃欲试。

师:有哪些小机灵已认识它们了?

师:那些认识它们的小机灵一定特想给大家介绍它们,不过我也要给那些不认识它们的同学一次机会,要不然,他们会不高兴的。现在,我们大家先确立自己要介绍的朋友,然后独立思考,看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向大家介绍它们,比比谁的方法多、方法好,让同学们都乐于接受。好吗?

三、自悟学习的内容

1.师:同学们都想好了吗?现在你们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介绍你们喜欢的朋友好吗?

2.让生自由分组,要介绍同一位朋友的同学编为一组,组长带领组织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表现自己,组长做记录。

3.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交流,指导学生探索的过程,重点点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让他们也从中找到乐趣。师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4.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组认识的朋友是844,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想出了四种方法。

生2:利用乘法想除法,因为214=84,所以844=21。生3:把84分成80和4,804=20,44=1,20+1=21。

生4:直接口算,用十位上的数字除以4得2,写在十位上,用个位数除以4得1,写在个位上,得21,即844=21。

生5:用竖式。(生边说师边板书:)

(学生汇报的同时,师进行板书)

A组同学汇报完后,班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A组介绍的新朋友你们认识了吗?对A组同学,你们有什么话想说的?

生6:那种竖式方法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吗?对于竖式的写法,我们组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组认识的朋友是963,我们也用到了竖式。(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这种竖式是你们组同学自己想出来的吗?

生6:不,老师,是我爸爸早就教我的,现在我把它介绍给了全组同学。

师:如果认识844也用这种竖式,同学们会算吗?试试看。

同学们很快列出了竖式计算。生7在台上边板演,边说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这两种竖式的算法,你觉得哪种好?

让生举手表决,结果喜欢前种的比喜欢后种的要多得多。

(反思我想这是孩子们经过动脑筋自己想出来的方法,一定有他们自己的道理,只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过程,能准确算出结果就是好样的。我不想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想尊重他们的想法,这或许就是我们期待的创新吧,对于竖式的标准写法我并没有去说明。)

师:好,我们接着来交流。

让其他小组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也都是采用的这四种方法。师问:这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让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四、自悟学习的价值

1.放多媒体课件植树。

(1)让生根据课件创设情境。

生:阳春三月,鸟语花香,一年一次的植树节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山坡下植树,他们又说又笑,干劲可大啦。

(2)在画面中加入条件有36人,每组3人。你能提出问题吗?

让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的问题可以分成多少组?。

(3)你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吗?

(4)让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5)全班交流,指名说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多种方法并存。

2.选做题(任选一题,独立完成)。

练一练的2,3题。

五、自悟学习的收获

1.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介绍新朋友。(师板书)

2.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我最喜欢直接口算。

生2:我觉得表现得很出色,我要向他学习。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植树》教案 篇2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植树》教案 篇3

一、单选题

1.3除90得()。

A.20                                         B.40                                         C.10                                         D.30

2.,把除数看作()来试商,商是()

A.30,8……2                                B.80,6                                C.60,4                                D.20,4……8

3.804÷4的商的最高位在()位上。

A.百                                            B.十                                            C.个

4.下面算式,商是一位数的是()

A.328÷46                                   B.527÷48                                   C.438÷35

5.一个数乘10,积比它本身多450,这个数是()

A.45                                            B.50                                            C.55

二、判断题

6.判断正误.有600箱牛奶要运往超市,如果一辆卡车一次能运70箱,这些牛奶要几辆卡车才能一次运完?

600÷70=8(辆)……40(箱)

答:这些牛奶要8辆卡车才能一次运完。

7.判断对错.

8.小红和小丽比赛跳绳,小红3分钟跳了180下,小丽4分钟跳了200下,小红跳的快。

9.判断对错:

720个同学在操场上做广播操,如果每行站21人,可以排40行.

三、填空题

10.填上合适的数字.

120÷________0>3

11.圆形花坛周长是8米,每隔2米栽一棵月季,共能栽________棵月季?

12.的商的末尾有0,□里可以填()。

13.两个药店出售同一种口服液(如图),________药店的口服液便宜些.

14.799÷39=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25=42

……16

四、解答题

15.计算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

(2)

(3)回顾笔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过程和方法,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比较,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6.一根丝带长16厘米,对折后再对折,然后沿折痕剪开,每段长多少厘米?

五、综合题

17.列式计算。

(1)360是4的多少倍?

(2)48除以4得多少?

(3)360除以9得多少?

六、应用题

18.畜牧场20头奶牛每天产奶600千克,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

19.小丽要做1458道题,已经做了558道,剩下的要在45天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道题.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解答】90÷3=30

故选D。

【分析】整数的除法法则:从被除数的高位起,先看除数有几位,再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多一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上商;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答案】

A

【解析】【解答】29接近30,把除数看作30试商,商是:

故答案为:A

【分析】试商时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根据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用两位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就试除前三位数,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每次除后余数要比除数小.3.【答案】

A

【解析】【解答】被除数804的8比除数4大,所以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

故选:A

【分析】根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大,那么商就是三位数。

4.【答案】

A

【解析】【解答】解:A、32<46;

所以,328÷46的商是一位数;

B、52>48;

所以,527÷48的商是两位数;

C、43>35;

所以,438÷35的商是两位数.

故选:A.

【分析】根据题意,三个选项都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于除数,商是一位数,否则是两位数,然后再进一步解答.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于除数,商是一位数,否则是两位数.

5.【答案】

B

【解析】【解答】450÷(10-1)=50.故答案为:B.【分析】一个数乘10,积是它本身的10倍,积比它本身多9倍是450,据此用除法求出这个数.二、判断题

6.【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在解决用车、装油等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往往是无论余数是几,商都要加1。

600÷70=8(辆)……40(箱)8+1=9(辆)

答:这些牛奶要9辆卡车才能一次运完。

错在剩余的40箱没有考虑。要想把600箱牛奶一次运完,剩下的40箱也需要一辆卡车。

7.【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计算错误,正确的竖式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除数是两位数,从最高位除起,用两位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就试除前三位数,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每次除后余数要比除数小.8.【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解:要想比较两个人谁跳的快,要先求出两人每分钟各跳了多少下,小红3分钟跳了180下,1分钟跳180÷3=60(下);小丽4分钟跳了200下,1分钟跳200÷4=50(下),小红跳的快;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分析】用每人跳的下数除以跳的时间,分别求出两人每分钟跳的下数,比较后即可判断谁跳的快.9.【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21×40=840(人),840>720,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用每行站的人数乘排的行数,求出一共有多少人,然后与720个同学比较后即可做出判断.三、填空题

10.【答案】1、2或3

【解析】【解答】120÷10=12,120÷20=6,120÷30=4,所以能填1、2、3.故答案为:1、2或3

【分析】先从最小的数字1开始试算,直到得数小于3时止,这些数字都是合适的数字.11.【答案】4

【解析】

12.【答案】0或5

【解析】【解答】

【分析】

55□÷2被除数的前两位都能被2整除,所以□里的数小于2商的末尾即可填写0,所以□可以填写0,整数的除法及应用.解决此题关键是理解要使商是三位数,根据除数是一位数,就得使被除数末尾的数小于除数,进而确定应填的数.

13.【答案】康全

【解析】【解答】72÷(8+1)=8(元)

132÷12=11(元)

8元<11元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整数除法,解答此题要运用单价=总价÷数量的运算关系。

14.【答案】20;19;1066

【解析】【解答】799÷39=20……19;

25×42+16

=1050+16

=1066

故答案为:20……19;1066

【分析】根据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第一题的商和余数;第二题,根据“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列式计算求出被除数即可.四、解答题

15.【答案】(1)解:

(2)解:

(3)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都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不够除,就看前两位;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则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就看前三位

【解析】【解答】

16.【答案】解:16÷4=4(厘米)

答:每段长4厘米.【解析】【分析】对折一次平均分成2段,再对折依次平均分成4段,用总长度除以平均分的段数即可求出每段的长度.五、综合题

17.【答案】(1)解:360÷4=90

(2)解:48÷4=12

(3)解:360÷9=40

【解析】【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后面两题都根据叙述用除法计算,由此根据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即可.六、应用题

18.【答案】解:600÷20=30(千克)

答: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30千克.

【解析】【分析】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列式计算,即可解答此题。

19.【答案】解:(1458-558)÷45

=900÷45

=20(道)

答:平均每天做20道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购物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P28~29购物(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二、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不去过分的追求算法的多样化。

2、通过具体的情境,继续发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通过引导交流,使学生自主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之中,并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得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如何用钱购物,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去购物,你们愿意和老师一同去吗?我们一起去家具城看看吧!出示课件:每个书柜213元,每张桌子42元,每把椅子12元。让学生自由说说看到的情景。问:你想提怎样的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的问题如下:

生:我想买两个书柜,要花多少钱?

生:我想买买两张桌子,一张当写字台,一张当餐桌,要花多少钱? 生:买4把椅子花多少钱?”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老师带1000元够买这些东西吗?不够怎么办?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方法 ①师:我们先解决买4把椅子花多少钱?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并用草稿本写一写自己的解决方法。②学生开始独立解决问题,部分同学问题解决后主动寻找伙伴进行交流。③大组进行交流。交流中学生出现方法:

(一)12+12+12+12=48

(二)10×4=40

2×4=8

40+8=48

(三)12×2+12×2=24

(四)12×3+12=36+12=48

(五)竖式(请学生板演)④老师和同学重点解决竖式的方法。师:请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写的竖式。

生:讲解自己写的竖式:书写格式、乘号的位置、竖式的含义、计算的顺序。生:竖式计算的顺序是什么?

生:因为不进位,所以从高位或低位乘起都可以 师:积中的每个数怎样来的?

通过研究积中的每个数怎样来的,明白算理,两个一乘4等于8个一,一个十乘4等于4个十。

2.解决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类型题。问题:(刚才学生1提的问题)买两个书柜,花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重点研究积中的每个数是怎样来的。3.巩固练习(完成生2提的问题)问题:买两张桌子,花多少钱? 4.回应学生问题: 师:现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冯老师带1000元够买这些东西够吗?不够怎么办?”的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组织交流

生:我用估算的方法解决,80多+40多+400多=500多,再加进位数也就600多,因为600多元小于1000元,所以冯老师带1000元够买这些东西。③再请一生讲一遍。

(三)巩固与拓展(幻灯)

1、完成P29页第一题

2、应用

小兰买2支自动铅笔,每支2元4角,付给售货员阿姨1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与反思

1.今天研究的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本节课主要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植树》教案 篇5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方法:画图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12×3= 20×4= 24×4= 36÷9= 48÷4= 72÷6=

二、导学新课

1.创设“分桃子”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分桃子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图中有多少个桃子?”“68中的6表示图中的那部分?8呢?” 2.提出问题: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3.解决问题。

(1)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列算式:68÷2= 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除法该如何计算?

学生汇报: 口算:

竖式计算:

请你根据刚才口算的过程,鼓励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结合前面分物的过程,说一说,竖式每步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1)和(2):先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0,就是60÷2=30;再把余下的8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根,就是8÷2=4;30+4=34,商34,表示每只猴子各分到34个桃子。

(3):就是把口算的方法简单的:“安装”了过来,碰到不能平均分的情况就无法表示了。

对于算式(2)的形式,进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2.又来了一只猴子,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还剩多少个?

补充完上面的竖式,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追问,余数2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剩下的2个桃子,不够再分,所以余数是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问题,并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符号要写准确;

(3)从高位除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

(4)余数要比除数小。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第3页第2题,第4题。2.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1,2页 板书设计

http://www.xkb1.co m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七、教学反思: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学习目标:b1.co m

1、知识与技能: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

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2= 89÷2= 69÷3= 55÷5= 67÷6= 84÷2= 85÷4= 96÷3=(规范竖式的书写规范)

二、导学新课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4篮零8个,也就是有48个,平均分给三个人。

提出数学问题:48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各分得多少个? 2.列式:48÷3=(1)分一分,算一算:

用4捆小棒代表4篮橘子,独立尝试分一分。全班交流,说一说: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

“4捆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从干才的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3人先分30个,每人分到10个;再分余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每人共分到16个。

(2)你能用竖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48÷2和48除以3的不同之处。、„„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上式与48÷2的不同之处:

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问题:竖式中第一步的“3”表示多少,为什么“30”的“0”可以省略不写?

3写在十位上,表示30。因此数位一定要对齐。3.算一算,想一想:

38÷2= 52÷4= 72÷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展示交流算法,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58÷7= 73÷6= 问题: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大,商是二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分一分,算一算。

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竖式算一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4.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5页的第3、4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第3,4页。

六、板书设计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教学反思: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深刻理解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38÷2= 52÷4= 72÷3=

58÷7= 73÷6= 49÷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

1.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出算式? 888÷6=()

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估计的方法,汇报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方法一:600÷6=100,800÷6的商肯定比100大;

方法二:最小的三位数100×6=600,800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

方法三: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小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商就是三位数。用竖式来算一算,注意书写格式。

2.结合下面的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

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

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

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3.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565÷5= 456÷3= 784÷7= 算式1:百位上5等于5,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4大于3,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7等于7,所以商是三位数。算一算,再验证是否正确,规范格式书写,数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1题。

看图结合问题说一说意思,学生先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2、3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4,5页。

六、板书设计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七、教学反思: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过程与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48÷2= 868÷7= 896÷8=。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试一试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1.看图后,说一说图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算式表示?这时3个猴子还能分到桃子吗?

0÷3=0.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个猴子来分,怎样列式。100个呢?你有什么发现?

0÷10=0.0÷100=0.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2.现在3个猴子要分306个桃子,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有0)

列式:306÷3=

口算:xkb1.co m

竖式计算: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十位上的0÷3=0,因此商的十位上要写0.3.算一算,想一想(末尾有0)840÷6=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一说你在计算时碰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三、巩固练习练习题第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练一练第1题、第2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0÷3=00÷10=0 0除以任何非0数都得0

七、教学反思: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306÷3= 840÷6=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鼓励学生找到情景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卖废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912元。

数学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912÷3= 口算:900÷3=300 12÷3=4 300+4=304 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w W w.X k b 1.c O m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解决淘气的问题

讨论: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

口算解释:先分900元,余下12元,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在十位上要商0。

除法本身:用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需要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所以十位上要商0。

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学校用买废品的钱买了522支笔,送给手拉手的乡村小学4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多少支铅笔,还剩几只?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组织学生交流。

522支笔分给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到130支,还剩2支,不够每个班再分1支,所以各位商0,余数是2。

即:用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余数是2.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2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七、教学反思: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624÷6= 846÷7=

二、导学新课

1.淘气在计算除法竖式时,出现了下面的问题,快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生:我发现第一个算式被除数中间有0,所以商的中间要用0补上。

估算:200÷2=100,502比200大的多,商肯定超过100,得26不对。

竖式: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商肯定是一个三位数,得26不对。好了,第二个算式商补上0了,对吗? 生:对的„„(犹豫)

师:我们不妨用乘法来验证一下第二个算式吧。你是怎样来验算的,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各出结果。验算:206×2=412 验算完了不对,需要重新再算一次,这一次课一定要细心呢? 师:同学们,竖式除法笔算的计算程序是正确计算的核心,验算则是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的有效方法,能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315÷3= 960÷8= 805÷5= 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圈一圈,算一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7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集邮(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教学方法:复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并验算:

734÷2= 612÷2= 525÷5=

二、新课练习

1.同学们,你们都收集国邮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集邮中的数学问题吧,出示图片。

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生;笑笑有邮票285张。

生:他想把这些邮票放到册子里,册子每页只能放5张。(真棒)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决? 生:每页放5页,285张邮票大约需要放多少页? 2.每页放5张,估一估,大约放多少页?

3.算一算,能放多少页?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列式:285÷5=(1):被除数百位上的“2”比除数的“5”小怎么办? 百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百位上的0可以不写出来。(2)第一个商应该写在哪? 28÷5,应当在十位上写商“5” 完整的写出除法竖式,你能总结规律吗?

规律:被除数是三位数且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首次商写在十位上,商是两位数。

4.如果每页放8张,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285÷8=()„„()(1)估计商是几位数? 生:8×100=800,商是2位数

生:百位上的“2”比除数“8”小,商是2位数(2)商“3”写在什么位置上? 生:十位上。

(3)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商是指可以放满多少页,余数是指还剩多少张。(4)你会验算吗?

追问:35×8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加上5呢?1.co m 生:每页放8张,35页放多少张。放满35页,还剩5张,所以要加上5.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一练第1题,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课本练一练第2题,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3题。2.课后作业: 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集邮

验算:

七、教学反思: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84÷6= 124×8=

二、导学新课

1.学校为同学们买来了一批新书,快去看看吧,出示课本的主

题图。

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图书200本,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 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你能画图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看谁的方法直观易懂,全班交流,展示,说一说你的想法。

2.列式计算,再和同伴说一说。

(1):200÷2=100(本)100÷4=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2)200÷2÷4 =100÷4 =25(本)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3)200÷(2×4)=200÷8 =25(本)

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1):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2):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3.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3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200÷2÷4 200÷(2×4)=200÷8 =100÷4 =25(本)=25(本)xkb1.co m 从左向右 先算小括号里面

七、教学反思:

讲故事(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w W w.X k b 1.c O m

一、导入新课

1.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756÷7÷6 624÷(2×3)

二、导学新课

1.淘气不光喜欢学习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气在语文课上轮流讲故事,用了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的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但是淘气课前试讲时用了5分,淘气没有气馁,反而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

问题:淘气3分钟能讲多少个字?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吗?赶紧试一试吧。

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肯定)2.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1):850÷5=170(个)170×3=510(个)

先算1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分钟讲多少个字。(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 850÷5×3 =170×3 =510(个)

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3.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钟,平均每分钟讲150个。她也想3分钟完成,每分应讲多少个字?

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

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新 课 标 第 一 网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讲故事

850÷5×3 =170×3 =510(个)

七、教学反思

练习(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

2、过程与方法:估计商是几位数,巩固练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巩固练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关于这几节内容你都学到了哪些? 运算顺序,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计算:

120×2÷8 480÷(2×4)

二、复习练习

第1题: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第2题:培养估算试商的能力。

第3题:巩固用图示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计算。

第4题: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应用。也可画图来帮助自己分析数量关系。

第5题: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xkb1.co m(1):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2):有乘除有加减法,按先算乘除,再算加减。(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6题: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20×2÷8 =240÷8 =30(个)

第7题:巩固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1):95+100+98+105+97+99=594(人)594÷9=66(人)简便算法:100×6-5-2+5-3-1=594(人)(2)

一、四年级一批,其他任意两个年级一批。第8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8×10=80(元)(2):(100-80)÷2 =20÷2

=10(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6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练习二

(1):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2):有乘除有加减法,按先算乘除,再算加减。(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二单元(单元主题)图形的运动

对称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

形。

教学难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方法:画图法,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副残缺的图片,根据这张图片,你能猜出来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吗是吗?

生:天安门

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

二、导学新课 1.观察下面的图片

这些图形是什么?

生:心形,小鱼,双喜字,房子,字母。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1,3,4,5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的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即:从中间分开,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2.利用附页中的图1折一折,看一看。

(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2):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3.认一认,说一说

观察图中的虚线部分,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 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折一折。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对称轴

(一)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教学反思:、34

对 称 轴(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

2、过程与方法: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沿对称轴对折,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二、导学新课

1.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按照下面的做法,做

一做,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1):先把纸对折。

(2):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

2.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

明确: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应该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实际操作: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

3.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是哪一个?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生:观察洞和对称轴间的距离。

点拨: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和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

靠近对称轴的一边的。反之则远。1.co m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对称轴

(二)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七、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教学难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下面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这6附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 国旗在上升,方向盘在转动,推拉窗,旋转风车,推箱子,指针在转动。

课件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

生: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生: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2.认一认

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就是平移。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就是旋转。

问题: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点是什么?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3.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大家来判断。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生: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用拖把拖地都是平移。生:旋转门,抽奖转盘,车轮子都是旋转。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2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七、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教学难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是什么?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1):先把棋子向下平移4格,描下来。(2):把铅笔向右平移3格,描下来。(3):再把三角尺向左平移2格,描下来。(4):观察拼出的图形像什么?

2.说一说,铅笔和三角尺是怎样才能平移到图3的位置?

平移铅笔: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下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5格。平移三角尺: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上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3格。追问:你是如何找出平移几格后图形的位置的?

生:可以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看看这几个具体的点平移了几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4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平移的格数就找具体点。

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单元主题)乘法

找规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事情。

3.情感目标: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揭示新课题。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板书课题:乘法

三、讲授新课 1.教学“找规律”。

(1)交流算法,出示第一组算式。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发言。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40×30 140×30(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3.试一试。

课文第27页“试一试”的第1、2题。

四、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1-4题。

2.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五、作业设计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5题。

找规律练习课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法:引导法,探究法 学法:练习法 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40×40= 30×80= 24×30= 15×50= 60×20= 50×20= 130×20= 18×50= 新知探究

1)活动一:探索3×20的算法

1、学生交流讨论算法

2、教师揭示算理:把20先看成2,2×3=6,3乘的这个2表示2

个十,那么6就表示6个十,6个十就是60 2)活动二:探索5×20的算法

1、集体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欢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3)活动三:10×20 这道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整十数,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相互交流

4)变式运用

既然找到了规律就要会对上面所学的算式会运用规律

三、巩固提升:

1、根据每一组第一个算式填空 12×3=36 5×13=65()×30=360 5×()=650()×30=3600 5×()=6500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汇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乘数和积的关系变化

2.填一填。(看谁填的多)

()×()=800()×()=1260 3.1盘能装下28个鸡蛋,那么10盘能装多少个鸡蛋?20盘呢?30盘呢?

总结 板书设计

找规律 3×20 5×20=100 10×20=200

一2 队列表演

(一)学习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

(一)”的问题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理解算理。

2、经历算法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横式笔算,并选择合理简洁运算途径。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探索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教学难点:两位数乘探索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主要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练习本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12行,每行有14人(如图所示)

二、教学新课

1、独立感知问题情境,搞清楚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列什么样的算式解决它,再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2、引导学生利用点图算出14×12的结果。

(1)、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本上。(2)、展示学生的想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植树》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上数学第70、71页年、月、日。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3、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和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教学准备:年历、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是几月几日? 一年有几个月? 一年有多少天?

师:同学们真聪明,看来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为了奖励这些有心人,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图片上藏了一个节日,看谁在看完图片后猜出是哪个节日?

对,春节,在民间又叫过年,(板书:年)你们知道今年是哪一年吗?去年呢?明年呢?你们出生在哪一年?教师讲“年”的故事,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民间艺人,做了一个年样子的泥塑,装在一个精美的盒子里,封起来预示“年”永不来犯,有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来到他的家里,非常喜欢这个盒子,艺人看后,就将盒子送给了好友,并嘱咐他里面有年,不要打开盒子,回家后,他非常好奇,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于是他慢慢地打开了盒子,发现盒子里面装了12颗大小不一的珠子,他看着珠子呈现银光色,仿佛满月时的月亮,于是给这些珠子起名为:月。(板书:月)原来,年已经被分散成了12个月,同学们,一年有几个月啊?(12个)为了让月不再组合成年,他决定将它们分开放置,分别放在了12个不同的盒子里。过了很久很久,有一天,艺人朋友来到了他家,他又想起了那12个盒子里的月,于是邀请了朋友观赏那12个月,打开盒子,他惊呆了,因为他发现每个盒子里的月已经变成了很多个排列整齐的小珠子,而且都是太阳一般火红的颜色,他们在惊讶之余,给这些珠子起了名字——日,(板书:日)。

二、探索新知 1.分大小月

原来,年在长期的与人接触中,已经渐渐成为了人类的朋友,化为了一粒粒为人造福的日。(故事间课件呈现年月日的关系。)每一日都是那么短暂,请同学们要珍惜时间。每个盒中的月都变成了多少个日呢?老师请同学们帮忙数一数,并将结果填入表格。

学生将手中的不同年份的年历进行整理。学生汇报,期间有争议。交换年历再整理。

你们对比一下两张年历,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师:原来不同年份的年历,每月的天数还有所不同。那么它们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大胆谈自己的发现)

板书:大月1、3、5、7、8、10、1 小月4、6、9、11

记住它们的方法:儿歌、拳头 2.二月的不同

二月有28天还有29天,那么特殊,它又有什么规律呢? 根据各年2月月历填写表格。(多媒体出示)是29日的标出。

师:用二月不同的天数,就将年分成了不同的年,28天的出现多,称为平年,29天的出现少,称为闰年。请同学们算算平年一年多少天,闰年一年多少天。

加口诀中。3.练习

2008年是闰年吗?

判断哪个是闰年1990 1996 1998 2004 2000 2000应该是除以400。为什么?

学习课本71页,你知道吗?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三、巩固练习

1、书本P71练一练第1-第3题。

2、扩展练习:

一年有()月,其中大月有()个,小月有()个。8月1日前一日是()月()日。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4月和5月共有()天。

3、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找“×”)1)每年都有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4)1900年因为能被4整除,所以是闰年。()

4、填空。

1)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也是香港回归祖国纪念日,这一天在第()季度。

2)学校从今年7月5日开始放暑假,到9月1日开学,暑假共放()天。

3)先找规律,再接着写下去。

1月、3月、7月、8月、()、()。

1884年、1888年、1892年、1896年、()、()。

5、思考题:小明的公公到今年已有100周岁,他是2月29日生的,请计算一下,小明的公公一共过了多少生日?

四、小结: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作业:查询2013年历,圈出家人的生日,并说说他们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

六、板书设计:

一年:12个月

小月:四、六、九、十一

30天

平年(365天)

28天

年月日的认识

大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31天

二月

闰年(366天)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植树》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吃西瓜”一课,主要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P60-61)。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画、涂、拼等活动,体会“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4)体验数学活动充满创造与探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把1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五、教学过程:、引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一对好姐弟,他俩既活泼又可爱,又乖巧懂事,经常帮妈妈做事情,一天两个好孩子又在帮妈妈打扫卫生了,不一会儿就累的满头大汗,妈妈说:“孩子们歇会儿吧,妈妈给你们切西瓜。”我们一起来看看切西瓜的过程吧,如果把这个圆看成一个西瓜,熊妈妈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份,姐弟俩高兴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弟弟就吃了其中的2块,姐姐吃了其中1块,那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一个西瓜被分成了8块,弟弟吃了两块,从圆中分出两个西瓜到弟弟的头像,再分出一个西瓜到姐姐的头像上。

师:这里的2/8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分数的?

(2/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就用2/8来表示)最好不说“取”

(1/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8来表示)

师:那根据刚才的画面内容,你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剩下的西瓜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谁吃的多?多多少?)用纸蒙住,学生说一个,取一个。

师:咱们同学真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先来研究吃西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PPT,板书课题:吃西瓜)

2、解决同分母分数加法:

师:先来看看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PPT展示)你会列算式吗?

(2/8+1/8,板书)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呢?

(是要把姐姐吃的和弟弟吃的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师:请你观察这两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加数的分母都是8)

师:对,我们就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板书)今天咱们就先来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师:那你能试着说说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吗?

生:````````````````````

师:那看来大家的意见都等于3/8,那这个结果究竟对不对呢?我们想个办法,你能用图形来说明2/8加1/8到底等于多少呢?老师给同桌两人提供了一张被平均分成8份的圆纸片,同桌进行角色分工,一个当弟弟,一个当姐姐,用斜线涂一涂被你吃掉的那一部分,涂完后,根据你们涂的这张纸片和你的同桌说说2/8+1/8到底等于多少。开始吧。

生活动并交流

师:完成的同学马上坐正,那我们刚才通过验证,你是不是认为2/8+1/8等于3/8?

谁愿意拿着你的作品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假设:请两组来说

师:你们是怎么得到3/8的呢?

生:我们是数出来的 师:你能给大家数数看吗?

生数

师:那你数的这一份是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生:1/8

师:那两块呢?

生:2个1/8

师:我们再数数看一共有几个1/8呢?

生:3个1/8

师:那用一句话来总结你们的过程,那就是:2个1/8加1个1/8就是3个1/8就是3/8。

师:哪一组再拿着你们的作品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说的真好,同桌再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全班一起来说说

边展示请学生边叙述过程:

师:那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的过程(电脑演示)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是弟弟吃的2个1/8,1份是姐姐吃的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也就是3/8)

师:结果就是3/8,(板书)

师:解决了问题我们一起来做答(板书)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能算算2/7+4/7=?

说说为什么等于6/7呢?(2个1/7加4个1/7等于6个1/7)阐述算理

师: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就不信考不到你们,请你口答1/9+5/9等于?2/4+1/4

学生口答

师:这么能干啊?你们是怎么算的,怎么会这么快呢?

(分母不变,把分子加在一起就可以了)

师:哦~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看看,分母不变,分子加在一起。(板书)

师:说的真好,那谁来归纳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到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板书

板书计算过程。

师:注意加号,等号,分数线要对齐,这样才好看。

师:知道了怎么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我们再来解决一道问题?

师:一张长方形纸,做小旗用取3/5,做纸花用去2/5,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你自己的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3/5+2/5=5/5

师:有不同的结果吗?

生:也等于1

师:为什么呢?

(因为5/5的意思也就是整体1)

师:解决了吃西瓜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心里怎么样,美滋滋的,象吃西瓜一样甜,那我们解决下面的问题是不是更有信心了?

3、解决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我们现在来看第2个问题:弟弟比姐姐多吃的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为什么用减法呢?

(求一个数比另外一个数多多少,应该用减法)

师:那再请你观察这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也是同分母分数)

师:那我们今天还要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减法(板书)

师:关于这个算式,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用手中的另外一个园片帮助你,想想2/8-1/8等于多少呢?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请一生板演。

请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跟黑板上一样的同学请举手,那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PPT)请一生说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弟弟吃了2个1/8,姐姐吃了1块,表示1个1/8,从2个1/8里去掉1个1/8,剩下的就是弟弟比姐姐多吃的这个西瓜的1/8

师:谁再把刚才的过程说一说

(2个1/8减去1个1/8还剩1个1/8,就是1/8)

师:2/8-1/8你会算了,那4/7-2/7你会算吗?

师出题学生口答

师:那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知道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做减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减。那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全班说。

4、解决1-几分之一的减法:

师:那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3/8,这时候小熊说了:我们不要吃了,也给妈妈留点啊?,小熊真是个孝顺的孩子,那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呢?(PPT)

你会列算式吗?同样,迅速把你的算式列在本子上,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法。

师:你是怎样列的算式?

(8/8-3/8=5/8,板书)

师:8/8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这个西瓜。

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1-3/8)

师:那这个1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整体你也可以用“1”来表示。(划等号)

师:那8/8-3/8你会算吗?

板书结果5/8

师: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思考的过程

师:(PPT)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取了其中的8份,也可以用1来表示,从中去掉姐姐和弟弟一共吃的3/8,果然还剩下了这个西瓜的5/8

(1就是8个1/8,先把1划成8/8,8个1/8去掉3个1/8,还剩5个1/8就是5/8)

做答

师:那如果这道题不是1-3/8而是1-4/7又是多少呢?

师:那为什么这里把1划成7/7而没有象刚才一样划成8/8或者是6/6呢?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算式跟前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师:那象这种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师:那么也就是说要把1划成跟减数分母相同的一个分子分母都一样的分数来计算。这样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其实如果孩子们计算熟练了,中间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5、练习:

师: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开心,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试一试同学们的实力,敢不敢接受挑战?

A.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口算题,看算式直接写得数,(打开书完成)

选其中一道题请学生说想法

注意:3/4-3/4(用图解释)

B.师:这是一条线段图,认真观察,现在发生了什么?(PPT线段被平均分成了10份)

接着又怎么样了?(闪现红色部分,红色部分是这段的3/10,闪现兰色部分,兰色部分是这段的4/10)

求的是什么?(闪现“?”,算一算一共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呢?)

生:在本子上列算式解决,并口答。

师:接下来看下一个线段图,师:那你会列算式吗?

8/9-2/9=6/9

c.再来看一个线段图,请生解释。列算式解决

6、总结:

上一篇:机关党建工作措施下一篇:护士节护士抗疫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