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语言特色(精选8篇)
戏剧语言有两种,一是舞台说明,二是人物语言。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我想,戏剧的定义,把文学与美术等诸类艺术并列一起却又放在首位,其实并非从广义的思维语言的角度解释戏剧,而是单单抽其以完成塑造人物形象、构建矛盾冲突之任务为主体的剧本创作而言;在搬上舞台或银幕之前,戏剧可以说是绝对优势的文学艺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戏剧特别是以对话为主要特质的话剧语言,就更是艺术中的艺术了。
本课堂我们来讨论《雷雨》人物语言的三个特点: 第一、高度个性化
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 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
(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无情又无义,再也伪装不下去了,便化为语言,绝!摆架子,树威性,即使在不是自家人面前,也无法自持。既封建,又资本家;钱是可以解决一切的,他本能的以为。在这里,语言是灵魂的直裸。
鲁大海的语言是他倔强、鲁莽、幼稚的个性的写照: 鲁大海
可是你们完全错了。……
鲁大海(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 鲁大海(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
个性化语言的好处是:作家通过它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读者通过它直观(实际上是“直听”)人物的性格,生动可感,真实可信。
第二、丰富的潜台词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有含有别的意思。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荷花淀》中的水生嫂这样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这是个经典的潜台词。自豪,埋怨,理解,嗔怒„„在不言中;若“言”,那就白了。
潜台词的作用是使语言简练而有味。简练而无味,不是潜台词。有味不简练?那几乎不可能。简练到晦涩,那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而已。
下面的人物语言有潜台词,情形是当事人不便说: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再看下面的潜台词,鲁侍萍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一实一虚,一口一心,很有意味: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鲁侍萍
亲戚?②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另一个角色的意思就是:
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我想,潜台词之所以与戏剧特别有缘,是由戏剧的特点所决定的。欧洲古典戏剧的“三一律”可以为之注脚:时间一律,地点(场景)一律,情节一律。如此集中的戏剧在语言上岂能拖沓冗长,岂能不以一当十?若把什么都交待清楚,岂不要演三天三夜?若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那还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以下鲁侍萍的两句话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使潜台词: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愤恨,痛苦,失望,悲哀„„什么都有,真是百感交集。第三、富于动作性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
第二幕的结尾,繁漪与周萍的对话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繁 漪(冷笑)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女人逼得太狠心了,她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的。①
周 萍 我已经准备好了。②
繁 漪 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暗示着恶兆地)风暴就要来了!③
①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后来她确实把什么都抖出来了),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周冲对繁漪的背叛使矛盾激化),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一语双关。
我国古代小说深得动作语言的精髓,写书写到无法再写的时候,往往就会“无巧不成书”的“节外生枝”。刀架到好人的脖子上了,会有侠客从天而降。不过这种动作语言不全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更多的是作者的叙述语言(环境描写也在其中)。这种语言,有时是不经意,不露痕迹的,有时却是经意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情节发展下去。
《雷雨》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有时也带有作者很强的主观动机,让读者很明显的感觉到“人为”的痕迹,请看下面鲁侍萍的语言:
1、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2、鲁侍萍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推动情节发展)
3、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强烈的暗示;不问也行)
4、周朴园
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推动;几乎是提醒周朴园)
5、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姑娘姓梅的。(推动;几乎要明说了)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固然很想见到她的儿子,因此带着幻想对周朴园不断的提醒,暗示,这些当然合情合理。但她这些每每在情节快要中断时候的语言,却不单是她的心思的合情合理所能解释得了的,而最重要的,是恰好的起到了暗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下面两个:
1、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暗示)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直接推动 ;节外生枝?)
2、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暗示)
周朴园
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衫也捡出来。(直接推动 ;多么重要的衬衫!)
一.《雷雨》作品简介
《雷雨》是现代最杰出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剧作, 这部作品通过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 深刻地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丑陋揭露出来, 在中国的文坛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故事主要叙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个封建资产大家庭, 周朴园作为一个封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对下层的百姓和无产阶级工人进行了残酷地剥削和压榨。周朴园的太太繁漪由于不能忍受周公馆内那种封建家长制度的残酷压迫和舒服, 于是在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相遇之后爱上周萍, 并且开始去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但是不久之后, 周萍就意识到这种不正常的乱伦关系, 便开始想办法摆脱繁漪, 在这过程中, 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四凤。当鲁侍萍来到周公馆后, 遇到周朴园, 又开始揭露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一段过往, 也发现了鲁侍萍就是周萍的生母。在这一个雷雨之夜, 各种人物关系的真想相继浮出水面, 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使两人无法接受, 两人相继自杀, 周朴园的小儿子周冲在去解救四凤的同时也触电身亡。一场雷雨, 浇醒了一个制度, 浇醒了一群人, 或许在这个时候, 对于当时来人将, 死便是最好的归宿。
二.《雷雨》中体现出的艺术特色
《雷雨》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人物性格的塑造鲜明而又生动
在《雷雨》中, 曹禺对剧中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是别具用心的, 每个人也是鲜明而又生动的。周朴园的资本家的丑恶嘴脸, 鲁侍萍的正直与善良, 繁漪的对爱情的执着与反抗精神, 周萍的胆小懦弱、鲁大海的工人阶级形象, 四凤与周冲的单纯与清澈, 每一个人物都表现得活灵活现, 而且每一个人物也都代表着当时封建社会的不同群体的人, 从一个封建社会大家庭来折射出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丑陋与落后, 让我们看到了曹禺心中对于旧社会的憎恶与对新社会的精神向往和艺术理想。
2.复杂的人物关系必定有着多重的矛盾
首先是情感的冲突, 在整部作品中, 有多个感情冲突。包括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情感冲突、周萍与繁漪的情感冲突、周萍与四凤之间的情感冲突以及周冲与四凤之间的情感冲突, 在每一段情感的冲突背后, 都隐藏着一段让人凄然泪下的悲剧故事。
其次是阶级冲突, 在剧中的阶级主要有以周朴园为代表封建资产阶级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无产阶级, 也正是这种巨大的阶级冲突, 迫使周朴园在一开始并不愿意去承认他与鲁大海之间的血缘关系, 因为两者在完全对立的阶级面, 这两个阶级的矛盾是由当时的时代决定的, 这也就预示着两人的矛盾是无法调节的。
二.浅析曹禺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1.为爱执着、敢于抗争的繁漪
繁漪是《雷雨》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也是整部剧中的一个中心人物。她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自从被周朴园骗到周家到受封建家长制的残酷压迫与束缚, 繁漪胸中人情与情感便被紧紧地束缚住。但是她没有认命, 而是勇敢地与当时的环境与制度抗争, 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爱情, 具有新时代女性的特征。而且, 在《曹禺笔录》中, 曹禺也曾经坦言道, 《雷雨》中他最喜欢的人物是繁漪, 并且表示自己曾看到了无数的繁漪, 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像《雷雨》中的繁漪一样勇敢。
2.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的鲁侍萍
鲁侍萍在剧中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善良、有骨气, 正直而且有主见。鲁侍萍被周朴园抛弃后, 她温顺的表面背后表现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她得知四凤与周萍的乱伦关系后, 她果断地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 让这一对恋人的兄妹关系永远地埋藏地下, 幸福地活下去。然而, 这种被动的决定却最终无法逃避命运的悲剧安排, 周萍与四凤分别知道自己的关系后, 最终精神崩溃。
我们从曹禺的《雷雨》的分析中, 可以看出, 曹禺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其对女性形象的描写, 我们在解读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曹禺作品强大的艺术冲击力。在思想与精神面前, 曹禺是一个领航者, 这也使我们真正地领略了一个戏剧大师的艺术世界。
摘要: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曹禺一生中, 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 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 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 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一、剧作结构严谨
1、《雷雨》的结构精巧。采取锁闭式结构。基本符合西方戏剧结构的“三一律”。即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作者在写作时,非常巧妙地体现了戏剧的特点。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都集中在一定的时空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让新旧矛盾、家庭内部矛盾,周鲁两家的矛盾、封建资产阶级和工人及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编织起来,都集中在郁闷的周公馆。时间跨度长达30年,却把剧情浓缩在24小时内,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从而有力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矛盾激化,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2、巧妙地应用幕前情节。作者巧妙地应用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情况。情节发展波澜起伏,不断推进至高潮。各种复杂的情爱关系,血缘关系全部暴露。剧情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在极短暂的24小时内迅速转入三死两疯的大悲剧结局。情节发展集中在周朴园等8个人物身上。从一开始就紧张地在一条纵的故事线索上发展,每一个人物以其独特的性格,身份陆续登场。剧中有大量的幕前情节,30年前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3年前繁漪和周萍的关系,几个月前周萍和四凤的关系如何交侍。安排幕前情节是结构的关键。于是,在每一幕中,在人物的语言对话中都将幕前情节呈现了出来,作者有意安排郁闷的气氛最终会有雷雨的洗礼,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性、现代性。这种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比较典型集中,更富有戏剧性。
二、激烈复杂的戏剧冲突
《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强。同时,作者在剧中将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节奏紧凑,不给人喘息之机。这正好与“雷雨”这个剧名相吻合。例如四凤,周萍把她当作救赎,周冲把她当作希望。侍萍却不想让她走自己走过的路。周萍,对于周朴园是欺骗与罪恶感。对于侍萍是难逃宿命,对于繁漪是悔恨与畏惧,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鲁大海的出现在周公馆掀起了轩然大波,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父子相认不相亲反相仇,母子相认不相亲反相怨,兄弟相认不相认反相残,夫妻相见不相亲反相恨。这种杂而不乱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相扣,动人心魄。
《雷雨》的戏剧冲突非常复杂,但都以周朴园为中心。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周朴园与繁漪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反映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对妻子冷酷专制的统治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繁漪的不满和反抗。第二条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这是地主少爷,资本家老爷和孤苦的下层劳动妇女之间的阶级压迫和对立。第三条是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这是资本家与工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正是这些精巧的艺术结构同时伴有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才使得《雷雨》具有无限的艺术魄力,让观众和读者心弦紧绷,情绪体验更加充分。
三、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雷雨》的艺术成就之一是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极其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典型——繁漪和周朴园。在剧中,他们复杂的心理,交织着错综矛盾的情感,都被曹禺先生淋漓尽致地勾画出来。
作者在塑造周朴园这一形象时,把他的情感和理智的矛盾全盘托出来。因此,矛盾性是周朴园最显著的心理特征。这是内在的,最本质的矛盾,甚至他的土洋结合的穿着,这些外在的不合谐,则体现出周朴园这一形象外在的,直观的矛盾性。周朴园是一个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外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仁厚”、“正直”、有“教育”的外壳和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内核不断发生矛盾、冲撞,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来表现:一方面是对妻子的专制,对儿子的威严,对工人的残酷,对仆人的横暴。另一方面是对侍萍的“柔情”与“眷恋”。不许搬动侍萍喜爱的旧家具,不许打破侍萍不能开窗的习惯,甚至教训周萍为了生母而改正过错等等。再看周朴园对侍萍从前的怀念与后来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的冷酷无情这一对矛盾,其实就是“情感和理智的矛盾”,尖锐而深刻。年轻时的侍萍美丽纯情,与他有过一段难忘的时光,给他以后两次不成功的婚姻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于是,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当然,这一切是在他确信侍萍已死,对他的根本利益已无丝毫损害的前提下的动作,一旦又老又丑的侍萍以下等人的身份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理智告诉他,承认了侍萍就有损于自已的名誉、地位、家庭和尊严。个人的利害,阶级的本能立刻占据了他内心世界的主导地位,从而露出残酷的本来面目,想以5000元为代价了却这段姻缘,再一次把侍萍一家人(包括四凤、鲁贵、鲁大海)赶出周家。曹禺在塑造周朴园时,深入挖掘他的内心世界。同时,又有意识地着力发掘其性格中不完全一致的“理智与情感”的侧面,把明显与隐瞒,尖锐与缓和,激烈与平静的矛盾交错糅合,从而使这一形象产生出丰富而生动的矛盾性。
繁漪是一个“五四”运动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要求;但她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却又不想冲出周家这口活棺材。作者着力刻画的是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待周朴园和周萍,有着不同的复杂心情的态度。反抗周朴园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喝药那场戏,可以看到繁漪对周朴园的不满和愤怒,但迫于周朴园的威势,最后不得不将药喝下去。当她跟踪周萍回来后,她雷雨般的性格爆发出相当大的冲击力,向周朴园发起进攻,对他进行深地揭露:
繁漪:体面?你也说体面?(冷笑)我在你们这样体面的家庭已经18年啦!周家的罪恶,我听过,我见过,我做过……我做的事,我自己负责。
在和周萍的戏剧冲突中,人物性格的发展愈加明确,为了紧紧抓住周萍,在第一幕里,对周萍外紧内松,旁敲侧击,明查暗访,到第二幕里威胁周萍:
繁漪: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的。
到第三幕里,她就开始报复了,在鲁家墙外反扣窗户,激化了矛盾。第四幕,她向周萍最后恳求无果时,陷入了神经错乱的半疯狂的精神状态,揭了周萍的底,不顾一切地摧毁了周公馆。作者就是层层深入地揭示她在特殊的环境中心态的发展变化,由爱发展成恨,由倔强发展成疯狂,从而加深了这一人物的悲剧意义,她代表着“五四”以来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的最强音。
四、极富特色的语言艺术
话剧是语言的艺术。戏剧语言有两种,一是舞台说明,二是人物语言,在此谈谈《雷雨》人物语言的三个特点。
1、高度个性化,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是一个演员塑造角色的重要基本功。如:
周朴园:(忽然严厉的)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刚刚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5000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周朴园无情又无义,再也伪装不下去了!变化了语言。人物语言不需经过修饰,本质而又本能。非他(周朴园)莫属。这就是高度个性化语言。
2、丰富的潜台词,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潜台词的作用是使语言简练而有味,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我姓鲁,老爷。
“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这些?又如: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亲戚?②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怎么?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在这一段里,鲁侍萍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一实一虚,很有意味,另一个角色的意思就是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②根本就无所谓亲戚。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潜台词充分表明了她的内心世界。
3、富于动作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第二幕的结尾,繁漪与周萍的对话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繁漪:(冷笑)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①
周萍:我已经准备好了。②
繁漪: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暗示着恶兆地)风暴要来了!③
①暗示了情节的发展。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一语双关。
正因为各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才更深刻地丰富了剧中每个人物的内涵。而剧中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又增添了语言表达方面的丰富性。双方的相辅相成。赋予了《雷雨》巨大的艺术美感。
总之,《雷雨》以它现实和虚幻相结合的无与伦比的美,打动无数中国人的心灵。也在舞台上留下了让人难忘的性格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它不仅是曹禺先生戏剧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国话剧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部杰作。
参考文献:
[1]雷雨·序[M].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
[2]中国文学名作欣赏[M].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3]雷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4]王晓华.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司马长风.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春》做为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代表佳作之一,融汇了多种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以洗练的语言和清丽的文笔展现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借景抒情,淋漓尽致的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真挚热烈的期盼和赞美之情。
作为一篇描写初春美景的散文,作者紧紧抓住了初春生机勃发的特色,借由大量动词,形容词和叠词的使用充分展现了万物萌发的热烈景象。在开篇,作者运用大量形容词对小草进行描写,形容词“偷偷的”形象的展现出小草轻悄悄而不易察觉的生长,而“嫩嫩的,绿绿的”则和动词“钻”相呼应传神的塑造出初生的小草鲜嫩无比的样子,体现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生长的势头。不仅如此,作者更是运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这样生动的量词使读者感受到”满园春色“的勃勃生机。作者在简短的句子中运用如此多的形容词是非常具有目的性的,不仅形象的塑造出小草的生机,更是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使人读起来仿佛春天已至眼前,充满无限生机。展现了文章明快清丽的风格。接下来,作者更是列举了一系列活动,“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短句和动词的结合使用突出活动之多,范围之广,可见,在这样的季节里,人们可以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于春无比的期盼之情。而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也运用叠词的描写手法和此处遥相呼应,不论是什么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展现出春带给人们的勃勃生机和欢乐气氛。但是在此处,叠词的使用更偏向于口语化,更显得质朴纯真,而叠词的明朗节奏和协调韵律更是加深了读者对春的希冀和期望。
同样的,作者也将口语化的描写方式带到了对景物的描写中。当作者描写花竞相争艳的时候并没有华丽的辞藻进行修饰,反而用了最口语化的描写“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赶趟儿”一词的使用别具新意,生动的展现出各样花竞相开放,你争我赶,体现出勃发的生机。口语化的描述方式引起读者的共鸣,仿佛春景已在眼前。
(2011-2012)
冯涛张晶
经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在语言方面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以前大部分孩子表现是不太愿意和陌生人说话,即沟通。而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和沟通,孩子没现在敢在大家面前进行自我展示。而且在读音上也有所进步。
幼儿的学习情况总结:
本学期我的主要目标是
1、让幼儿敢于大胆表现自己,愿意与人交流,对所学的内容能够理解掌握,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兴趣;
2、对幼儿的不正确的发音给予纠正如:很多孩子dt、sx分不清,及平翘舌不分。
3、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常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孩子们相比从前有了较大进步:知道别人在说话的时候要仔细倾听,能够对老师的提问给出积极的反应。
4、能认真且安静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培养其倾听能力)。
在儿歌的选材上我注重儿歌的趣味性和它是否适合小班孩子的理解能力,并且给每句儿歌编上相应的动作,以此来帮助孩子的记忆。孩子对自己也能参加动作的编排也是充满着兴趣。对感兴趣的东西孩子接受的特别快,所以幼儿的掌握情况都特别好,但是在看图讲述这一方面我还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东西孩子接触的较少。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题材可以在放宽一点,让孩子体验不同题材的不同风格。希望在下学期的教育教学上都有更大的提升。
具体操作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利用谈话发展幼儿语言。
(二)充分利用家长的配合来发展幼儿语言。
下面分这几点来说说,在第一点中我们又把它分成两点来实施。
(1)创设宽松的谈话氛围。
(2)在日常谈话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我们让幼儿深深体会到老师就是他们的大朋友,是他们这个集体中的一员,起先一些孩子有话不敢或不愿告诉老师,但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如晨间接待是亲切的问候,摸摸小朋友的头等,和他们一起游戏扮演角色等,慢慢的幼儿就发现老师是很喜欢自己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心里有什么小秘密也愿意偷偷和老师分享了,慢慢孩子组织语句和叙述一见事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带领幼儿去参观、散步等,让幼儿有事物可看,有东西可说。由于是自己亲身看到和体验过的人、事、物,幼儿更容易回忆和记忆。本来小班幼儿说话有点主次不分,现在大多幼儿可以说一句完整的有条理的话了,如:秋天的树叶真美呀。下雪了,下雪了,我们一起来堆雪人吧!
(4)教师在活动中的提问对幼儿语言发展帮助也很大,平时我们根据没个幼儿语言发展的不同水平来让其回答相应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兴趣,保护了幼儿的自信心,如一些语言发展不是很好的幼儿,我们在其他幼儿回答后让他再回答一次,这样他就觉得自己也很棒,下次就还敢举手发言,这样就使没个幼儿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其次,我们不忘及时和家长沟通,举办每月一次亲自诵读,将幼儿分为四组;让孩子在家中也有一个语言发展的好的环境,每天要求家长给孩子讲简短的故事等,过几天让孩子来复述,讲的好的还可以给小朋友表演讲故事,每次都给孩子于一些小小的奖励如一朵小红花,一根棒棒糖等,这样下次孩子就有了更大的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我们会结合相应的教学主题让家长教孩子一些礼貌用语,带孩
子去做客多与人用语言来交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创设一个促进幼儿发展的语言指导环境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注重语言的正确指导。在日常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言语行为,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指导,使之发音清楚、用词正确。例如:起床穿衣,和幼儿聊聊衣服的名称和颜色;进餐前让幼儿说说菜名;户外散步时,及时丰富幼儿词汇。
建构支持性框架,让幼儿说得越来越好。在日常活动中,教师注重教给幼儿一些必备的交往表达句式,让幼儿迁移运用。例如对于小班幼儿,教师注意丰富一些交往的常用句式:“请你„„”、“我可以„„吗?”;在游戏初始时,教师总是设计一些对话让幼儿模仿,借助这一个基础平台,幼儿再发展,再创造性地表现,使语言交往水平越来越高。
注重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在提供幼儿说话机会的同时,教师注意针对幼儿个别差异,因人制宜促进幼儿向认知最近区发展。能力弱的幼儿回答较简装的问题;中等能力的幼儿解答一般问题;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促进能力较强的幼儿得到再提高。这样,人人都获得了说的机会和体验到了成功交流的喜悦,形成了一种人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的良性循环,而且坚持六个一:
1.每天和每个孩子交流一次。(抓住每一个可以交流的时间,如:晨间谈话、餐前餐后、午睡穿脱衣服的时候等等的时间,和孩子展开像朋友一样随意地交流,为幼儿创设敢说的氛围。)
2.每天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次。(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语言词汇和阅读经验。)
3.每天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倾听习惯。)
4.每天给孩子们有一段自由交流的时间。(继续为孩子们创设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莫言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他以一批批极具个性的令人惊叹的“爆炸性”作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震惊了整个当代中国文坛。莫言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其作品的语言具有巨大的张力和海纳百川式的包容力,他的小说冲破了传统语言运用的方式,融入了各色词语,无论是词汇运用还是语法结构都极具个性。
一、莫言作品中的词语
莫言作品的语言冲破了传统语言运用的方式,融入了各色词语,词汇运用极具个性,他用美雅与丑俗并存的话语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纷繁错乱的世界。分析莫言作品词语的运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方言词语的运用
汉语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方言,它们是全国各地方对同一汉语词汇的不同表达,方言体现了不同地域的特定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地域风格是作品用来表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人们风俗习惯的重要手段载体,方言因其极具地域特色的特点自然成为了作家描述地域风格的重要表述方式,方言词语可以补充普通话无法作出相应表达的缺憾,作家在创作时可能准确的通过方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艺术和审美观。莫言作品对方言词语运用的也较为广泛,如埋汰、贼(很)、风光(热闹、体面)、自个儿、猫儿腻等流通范围广的方言词语,还有一些表示当地特有的事物、现象或认识的词语如:牛带子、蓝竹布、老鸦芋头等,和一些虽非特有却不能用普通话进行精准表达的词语,如:士林布扫腿灯笼裤、鹅不留行,鱼狗子、火烧、地排子车、画扑灰年画等,这些词语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作品的必要信息。在莫言的作品中还有一些方言词语是让读者能够借助于其形式而获得所需要信息的,如指肚、穿堂风、开春、闭了威、差不离、罗圈腿等,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词推断出与之相应的普通话词语。还有一些方言词语需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如:倒腾、端详(原委)、一亩三分地(势力范围)、二五眼、够你们喝一壶等。莫言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在使用方言时将望文生义与语境的作用相结合,读者需要结合文学作品的语境来通过字面获得一定的信息。
2、口语和书面词语的运用
汉语的共同语词汇系统是由口语和书面词语共同组成的,口语和书面词语具有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特点,随着民族文化品位的提高,“文雅”词语更多地进入到了口语中,因此我们在对词语进行归类时缺乏一个明确的可操作标准。莫言是一名农村出身的作家,他熟悉民间的日常用语,怀着对广大人民群众深深的情感,他的作品较为广泛的使用了一些口语化程度很高的词语,如一丁点、脑袋瓜子、勾搭、稀巴烂、溜达、吊儿郎当、明儿等等,这些词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完美贴合,在口头上将语音弱化,贴近大众生活。语言作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载体,创造了审美对象,体现了作品的美学价值。书面语言作为口语的高级形式是对口语的加工、提炼和纯化。莫言的小说中也有效运用了很多书面文学词语,如:诱陋、田畴、清雇、颐养、哆喋、摩掌、漫卷、踉跄、儒雅风流、倏忽、通衡、矛于、韶华等。
二、莫言作品中的语法
语法体现了作家作品的特色,展示了其作品中较为特殊的、值得关注的部分,一部文学作品的语法现象展示了作家鲜明的个性标记。莫言作品中极具个人特色,它的某些语法现象体现了整个语言群体的口语或书面语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品中“xx儿”与“xx子”的运用。在莫言的作品中有一些儿化的词语,如:事儿、活儿、伴儿、纳闷儿、胆儿、脸蛋儿、烟卷儿、精神头儿等等。莫言作品受方言的影响还擅长运用“子”尾,如:被窝子、烟丝子、心眼子、黄鼠狼子、雨点子、裤衩子、箍子、蝇子、菜帮子等。还有一些将“儿”尾和“子”尾结合在一起运用的词,如:刃儿一一刃子、光棍儿一一光棍子等。二是状态形容词的运用。在莫言作品中充满了极具方言特色的后缀式状态形容词,如:潮乎乎、绿幽幽、刮刺刺、尖溜溜、直勾勾、白惨惨、厚墩墩、满盈盈、空落落、蓝汪汪等。三是反复问句的运用。反复问句作为选择问句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莫言的作品中也被广泛运用,其小说语言中的反复问句具有形式多样、生动灵活的特点。如:《红蝗》中“盘算着究竟去不去找人拖她上来”一句中的“去不去”,莫言用连动结构的动词进行了否定,形成了反复问句,让对方在两种情况中作出选择。
三、结语
“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在戏剧发展的道路上, “留白”运用让戏剧情节跌宕起伏, 丝丝入扣, 引人入胜。在中国画当中, 画家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所需要的水、云、雾、风等自然景象, 这种手法比直接运用颜料色彩来渲染环境, 表达的更为含蓄内敛, 避免了满纸皆是色彩的构图由于太满而带给人的压抑感。
一、名词解释
“留白”一词顾名思义, 就是在作品当中留下相应的空白。这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由来已久, “计白当黑”的说法就是要将一幅画的空白处当做作品的一部分内容来看, 而“虚实相生”也是要在作品中体现一部分的“虚”也就是“白”来与“实”相互呼应, 互相衬托, 才更能显示作品的悠远意境。
二、戏剧语言中的“留白”
戏剧作品中的“留白”看似毫不经意, 其实正是作者精心预设的。既然预设, 那就要把“留白”运用的得体得当, 要恰到好处的把“虚与实”、“隐与现”、“抑与扬”、“问与答”潜在的内容烘托出来。使得戏剧更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引起欣赏者无限的兴趣与深思, 使他们的情绪与心理随戏剧情节产生变化, 随戏剧的情节喜怒哀乐。
三、《雷雨》中的“留白”
著名剧作家曹禺的经典著作《雷雨》描写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 牵出了周家与鲁家几十年的恩怨。周家的大家长周朴园, 是个自私、冷酷、虚伪, 带着伪善的人, 而在家里却像一个黑暗王国的统治者, 使周家公馆充满着压抑。《雷雨》的故事就是围绕他而发生。30年前, 他为了娶名门闺秀, 硬是把他所爱的并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的女佣侍萍在除夕之夜逼走。面对万家灯火和奄奄一息的二儿子, 侍萍走投无路, 最终选择了投湖自尽。被好心人救起后下嫁给佣人鲁贵, 但这几十年的生活之于这个弱女子的艰辛依然是不言而喻的。30年后, 周朴园与侍萍却意外相遇在周公馆。
(一) 丰富故事情节
在剧本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周朴园 :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 , 很贤惠 , 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 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 后来, ——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 你说说看。
鲁侍萍 : 可是她不是小姐 , 她也不贤惠 , 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 也许你弄错了, 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 这个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 , 可是不是一个 , 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 苦痛) :哦!
……
三个同样的语气词“哦”, 表现出了周朴园作为一个上层社会人物所具有的的冷静沉着, 他懂得用简短的字符掩饰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让人看不透他的真实情感。然而作者却用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 ?!来体现他道貌岸然的伪善。作者并没有展开来着手写周朴园在这段对话中真实的内心感受, 甚至没有一句清晰明确的对白, 却让欣赏者读懂了周朴园的内心活动, 让演员更好的演绎出他的真实形象, 更调动了欣赏者的兴趣, 为作品“补白”。这就起到了作者本身“预设留白”的作用。
四、使观众流露真实情感, 产生共鸣
还有这样一段情节, 侍萍已经知道周萍就是自己的亲儿子 , 当她看到他打了二儿子鲁大海时 , 十分悲痛地走到周萍面前:
鲁侍萍: (大哭起来) 哦, 这真是一群强盗! (走至萍前, 抽咽) 你是萍, ——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
作为一个30年没有见过自己儿子的母亲, , 侍萍本想对周萍说出“你是萍, 我的儿子”, 但出于理智与无奈, 简短的停顿后她就以同音的“凭什么”连接前一句话, 把内心的痛隐瞒过去。而“我是你的妈”这句话也淹没在了一声停顿当中, 变成了“你打的人的妈”。这两处破折号留下的停顿, 并没有打乱故事的情节和节奏, 反而让欣赏者在停顿当中自动“补白”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眷眷之情和隐忍之心的无可奈何。让故事的情节更加生动立体, 也吸引着欣赏者们更加迫切的期待之后的剧情。
“留白”并不是空白。“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对它最好的诠释。它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留给欣赏者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美好空间。在一定程度上, “留白”为情节发展留下悬念, 也就给欣赏者留下了多元思考多元理解的空间, 通过“补白”的过程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参透。在戏剧作品中, 留出相应的空白遐想沉思, 也许是激起情节高潮的一剂良药。
摘要:“留白”一词在我国艺术史上早已数见不鲜, 尤其在绘画艺术当中尤为突出。而在戏剧作品的语言当中, “留白”也有着意味深远且独特魅力。
语言特色
一、【解题指导】
这类试题题目一般设置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是:(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三、【风格解析】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含蓄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
(2)平淡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四块玉·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3)绚丽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4)明快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再如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5)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
(6)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7)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的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附】回答语言风格的词: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简练生动 婉约缠绵、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 杜甫--沉郁顿挫 白居易--通俗易懂 李白--豪迈飘逸 王昌龄--雄健高昂 杜牧--清健俊爽
李商隐--朦胧隐晦 王维—清新自然 温庭筠--绮丽香艳 高适--悲壮苍凉 李清照--缠绵悱恻 陆游--慷慨悲凉 辛弃疾—豪放悲慨
杜牧—俊爽明快
苏轼——豪迈旷达
四、【课堂演练】
1、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②
③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炼字
一、【解题指导】
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表现为:
1、炼动词,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神奇作用。在勾勒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诗歌语言的“凝练”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也表现的最为突出。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 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大部分是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3、炼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这类题的提问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具体答题步骤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三、【分类指导】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③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如宋祁《玉楼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如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的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四、【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辽宁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答案】“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 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传说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请为郑谷说说改字的理由。
答:“一”在这里是独一无二的意思,“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附】意象积累:
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柳絮——表送别离愁
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双鲤——代书信(鸿雁亦有此意)采薇——指隐居生活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竹——
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
梅——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不畏严寒,品格高洁,傲然独立、意志坚强、敢为天下先等。
菊——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鹧鸪——鹧鸪鸣声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常指代这类情感。
蝉 —— 寒蝉常常是悲凉惆怅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