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环境的作文(推荐11篇)
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oday the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worse and worse.Most of us know that these threats exist and to protect it hardly.Here is something about protecting environment in my view.First, we can go to school by bike instead of by car.Not only can it protect environment, but also it is good for our health.Second, we should save the paper, the water, the food and so on.Finally, we should protect the trees and 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I think if everyone wan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our world will be much better.
关键词:环境保护,措施,科学
1 环境保护重要性
随着人们社会活动的频繁深入发展, 人们充分认识到了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开始并没有得到人们重视, 导致人们生存环境越来越差, 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并不是短期行动, 需要长期维护, 那么就需要人们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只有人们都自觉保护环境、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才能使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提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快速的进步, 我国综合实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 企业以经济利益为首要任务, 无度开采利用环境资源, 导致环境不断恶化, 环境被破坏的非常严重, 这种牺牲良好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直存在, 从开始不被注意, 到现在深受其害, 也就是说, 环境被破坏以后人们切身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
2 环境破坏产生的主要原因
2.1 开发建设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
这项危害主要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社会活动造成的, 在进行环境保护时, 首要任务就是防止由于开发与建设活动而使得环境的破坏。人类的活动建设主要包括大型工业项目、机场、大型港口码头、公路干线、铁路以及大型水利等等工程建设, 人类的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污染远远高于其他环境污染与破坏能力巨大, 对自然的改变较多, 另外人类其他活动也能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 比如围湖造田、农垦活动、沼泽地开发、添海扩岸、海上油田、矿产开发、森林砍伐、新城镇建设、新工业区建立等等均在很大程度上对自然环境产生较大污染, 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环境, 只有不断对人类活动的合理控制与管理, 才能从本质上消除对环境的破坏力。
2.2 人们生产生活污染
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许多垃圾, 那么也会对环境产生重大的博士与改变, 只有切实防治由生活与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才能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 那么在生产中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废水、废渣、废物、废气、大量的放射性有害物质、黑灰粉尘、各类生产活动中的恶臭、建设时的振动噪声、各种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噪声、有毒有害液体气体、海上船舶运输排出油气污染物, 生活中对环境破坏的内容为人们生活中使用的白色垃圾、各类有毒有害化学日用品、城镇内人们日常生活排放的污水、各类烟尘等等, 不论是生产活动还是生活活动, 均能够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自然环境矢志破坏与影响, 形成重要的污染源。
2.3 其他因素
有些自然景观地带也需要特殊保护, 因为他们具备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主要为地貌景观、地质现象、特殊自然发展史遗迹、珍稀物种等, 是要进行特殊保护的。在人类进行自然改造的同时, 特别是对城乡规划上, 一定要保护好环境、控制沙漠化, 保证不形成水土流失现象, 通过人类科学调配、合理配置生产力、控制人口增长布局、大面积进行植树造林等活动, 有效防治环境破坏与污染, 这在保护环境时, 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因为稍不注意, 就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形成恶化环境, 无法根治。
3 加强环境保护根本措施
在我国, 早已经把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到日程, 环境保护尤为我国最基本的国策之一, 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与法规, 从根本上严格保证基本国策贯彻落实, 切实提高环境保护能力与水平。
3.1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城市只顾着向前发展, 关心重视经济问题,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没有在发展中考虑进环境因素, 对环境是否造成危害, 不被人们注意, 认为这一点点污染不会造成多在的危害, 这样的意识存在极大的对环境保护推广不力, 只有不断提升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形成民众参与热情。可以说城市发展过程中, 乡镇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只发展城市, 而破坏了乡镇。只有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宣传, 进行不断往复的环境保护教育, 才能不断提升并加强公众环境保护自主能动意识。只有充分调动起了发众参与积极性, 公众才能对身边有不法行为起到监督作用, 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进行共同监管, 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力度。
3.2 加强环境监管制度
只有不断加强各种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监管机制, 才能切实提高环境保护效率。一定要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只有控制了问题, 才能分解目标, 把各类目标进行细化分解, 划到各个层面上, 从不同层面进行指标监测, 特别是要把各个指标落实到排污单位中, 由相关专业部门发放排污许可证, 按生产规模能力, 严格进行监管, 对无证或者是超总量排污的, 加强处罚力度。同时还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 对那些对生态破坏严重、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企业, 进行强化监督, 如果发现存在对生态有比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就应该立即停止审批与建设, 直到整改完成, 才能复工, 加大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监管;对那些违法违规建设项目, 如果发现没有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就擅自开工的, 由相关部门给予责令其停产或停建处罚, 并追究人员法律责任, 给予一定整改期, 待相关环境保护补办环评手续到位后, 进行复工建设。要建立健全企业负责、地方监管、国家监察的环境监管机制, 加大国家监察力度, 严格执法, 严历处罚。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进一步落实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精神任务。对出现问题的, 要进行不定期恢复, 责任人并承担污染法律责任。
3.3 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力度
虽然我国有一定有法律法规, 但在环境监测、环境损害赔偿、循环经济、核安全、臭氧层保护、生物安全、遗传资源、生态保护、化学物质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完善, 使不法企业与分子钻了法律空白的空子, 形成监管真空, 只有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在环保工作中真正的做到有据可依, 才可以为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个可靠的制度保障。不断加强并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 推行并建立行政公诉与环境民事制度, 通过法律进行惩戒, 达到警示目的。
3.4 推动环境科技进步,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现代科技进步, 使环境保护也不断提高, 只有不断加大与科技力量的融合, 才能建设起更大的基础平台。尝试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 加强对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 建设配套的产业化示范、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园区, 形成成果转化, 积极推广先进的环保技术。同时, 还要重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提高环保人员素质, 建设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的环保队伍。
4 结束语
环境保护工作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只有在生产生活活动中, 不断提升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加大推广新技术应用, 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 为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如何保护环境,如何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是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关键词:环境保护;意识;概念;建议
中图分类号: X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79-1
1 环境意识概念分析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以及认识程度,同时也是人们为了保护环境而不断地调整其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们对环境的价值观;其二是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缺一不可。但是学者的研究背景不同所形成的观察和研究角度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具体分析环境意识概念。(1)哲学角度。1991年杨朝飞提出环境意识是哲学概念;列宁指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和物质相区别,相对立,是第二性的”。1996年李万古提出“生态意识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变化的哲学反思”。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又是一种人脑机能,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从另一方面来讲,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可能动的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是人可以能动的改造世界。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地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2)文化角度。1993年姚炎祥认为“环境意识是环境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指人们在认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实践中所创造出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综合。(3)价值观角度。1997年徐篙龄“环境意识,从狭义上说,是对大自然价值及与自然有关的人类行为的价值的认识,从广义上说,则还包括对人类创造的物质型历史遗产的价值及与之相关的人类行为的价值的认识”。
2 提高环境意识的建议
2.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首先,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教育输出的最佳渠道,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最佳环境。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等诸多原因,中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起步较晚,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套系统教育。对于环境教育要讲求方法,可以通过有趣的活动或者主题电影来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扩散思维,提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观点和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把环保意识渗透到人的价值观中,成为一种本质的内在的意识。
其次,加强基层环境教育。进行基层环境教育是构筑公众参与的基础,相关管理单位要认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同时加强相关部门的预算,加强对基层的信息传递。信息包含:基础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的公民化和环境意识宣传社会化。让环境保护具体化,充分带动和发挥公众的环保意识,让其更加主观、能动的参与到环保当中,真正起到环保的作用。
最后,加强决策层的决策权。首先是政府部门的决策权,强化政府领导层的环保意识,从环保角度出发,做出最佳决策。同时要建立综合性决策机制,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的恶化,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让环境保护从决策层面有新的高度。其次是环保部门。环保部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关卡,是环境保护的有效保障。环保部门任重道远,要加强其执法力度,树立环保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权威性。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与培养,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更加有效地完成环保工作。
2.2 推广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推广清洁生产就是把防污染从末端处理到全程监管,从而改变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但是存在的现实是多家企业面临着设备陈旧,不能把资源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因此,要建立完善有利于清洁生产的政策,优先发展清洁生产项目。对一些企业可实行贷款、税收和补贴等优惠,扶持其进行清洁生产。
2.3 加强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空气污染治理一直都是城市、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课题,空气污染无法真正清除,但是可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空气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加强空气环境专项整治,加强废弃污染物的监测与管理,提高环境执法力度与水平,有效改变空气质量。水污染是城市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均水用量以及人均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加大,给城市污水处理带来很大压力。工业用水也是水污染监控的重要部分。因此对污水的排放和控制要进行有效的规划,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的技术和步伐,减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对水质的影响。
3 结语
随着环境的逐渐恶化,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提高环境意识,特别是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笔者认为应以强化环境意识教育、推广清洁生产以及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为重点,将三者相互结合,从而有效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明顺.环境管理[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郭怀成,尚金成,张天柱.环境规划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周国强.环境影响评价[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注意:合理想象,适当发挥,以使行文连贯。
参考词汇: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参考范文】
Low-carbon life means a kind of lifestyle in which people do their best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Then,how can we live a lowcarbon life?Firstly,we should recognize that the lowcarbon life is not only a kind of lifestyle but also a life attitude.Each of u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greenhouse gases in our daily actions.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we have to take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everyone on the planet.Secondly,we should develop good habits in our daily life.Paper cups are made from cutting forests.We should try not to use them because trees can absorb carbon dioxide and reduce greenhouse gases.Similarly,lights should be turned off when they are not used,which will greatly reduc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如何有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引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优秀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精神为契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学生“中国梦·学子行”活动,我校积极开展“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投身社会实践,助力基层发展,服务基层群众,为推进河北“绿色崛起、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了响应学院领导提出的关于“体验省情服务群众”的号召,深入贯彻学校在加强学生回报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我分队本着“严肃勤勉专注刻苦”的原则,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尽力完成学院所下达的每一项任务,努力赋予自己每一滴汗水以深刻地社会意义。
时间: 地点:
正文:我分队按照“安全第一、就近就便、服务本土”的思路,充分结合教学实践、就业见习实习等工作,科学确定实践地点。当接到社会调查的实践任务之后,我分队内部成员便开始进行计划与筹备工作。小组队员明细分工,严格执行,在计划范围内追求广泛全面,在全面的基础上力求清晰深刻,为得到更加准确有效地信息而不懈奔走,为给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建议而努力思考。我分队在寒假期间的工作内容主题为如何有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十八大精神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强调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活动调查中的具体情况 农村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现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愈来愈凸显其重要性。不仅是大城市等供工业发达的地方存在环境问题,而今,农村的环境污染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经济的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例如,家里的水不再清澈,泛黑的池水长满水草,随处漂着肮脏的杂物,水里还会出现好多死鱼的现象。查其原因,因为我们村里有了几个小型工厂,化工厂的排污是主要原因。近些年来,农村频频出现这种情况。除此之外,现在农村开始现代化,居民集中居住,工业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因此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大量的生活污水和乡镇工业废水排入我们周边的水域,从而造成大面积的水域受到污染。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家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日常生活的污水,而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伤害,农药、化肥、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使大量水域造成严重的化学性污染,并且这些难以处理的。再加上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从而农村固体垃圾污染加重。目前我国农村每年有大量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并且这地固体垃圾大部分是那些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之类的有害物质。还有的是白色污染和噪音污染等问题。
此外在收割的季节,村民对秸秆的就地焚烧产生的大量烟雾对空气质量的危害;常年未经处理的坑塘中的污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大多数村民由于没有使用太阳能沼气等绿色能源,依赖传统燃烧方式对大气产生的污染等等。这些因素由于都有一定的季节性或其他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是那么大,然而也是不能忽视的。
二、阻碍农村生态环境进程的主要因素
(1)农民没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这是最关键的一条。很多时候农民不是不愿意去维护生态环境,而是他们根本没有生态环境和污染的概念。调查中我发现村民对于对于生活污水不觉得随手倾倒有什么不对,只要是倒出了家门且没有影响别人就不存在问题,他们不会联想到污染,不会联想到生态环境。就地焚烧的现象也很严重,村民们只要是方便,不管是垃圾还是收割后的一些秸秆之类的,他们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就地焚烧。试想下他们怎么会把一些烟雾和大气污染联系到一起呢?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全球变暖,没有酸雨的概念,更不会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无知把我们的生态环境逐渐的往危险的道路上逼近。
(2)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治理力度不够。当前农村环保主要工作靠县市级环保部门,乡镇环保组织机构标准不健全,落实工作还是以县市环保部门为主,使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折扣”,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的矛盾。随着乡镇企业和一切高污染工厂的落户,大力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然而这些高污染企业没有良好的排污设施,为了降低成本或本身经济条件有限,一些企业将大量污染物随意排放。很多村民投身于企业当工人,虽然赚了钱可是对环境的污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相关部门为了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对这些污染企业的监管也不尽人意。
三、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在和当地村民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了近年来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各种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他们心中不断深化,这是与当地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分不开的。我们调查小组对政府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了翻阅,并且实地调查了当地环保政策的宣传。总结起来这一系列环保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各种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在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各种生态环境隐患的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维护的意识较低,因而开展各种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是很必要的。具体的可以由政府组织人员对农民进行分批培训,然后再由这些人员将环保的意识传递给其他的村民,可以让村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明白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再由政府组织一些可再利用垃圾的回收工作,在村子里设置专门的回收站点,并付给村民一定的报酬,这也可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从而使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变为一件无意识中的自觉行为。
(2)加大农村环保投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效能。近年来,各级组织已经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重点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上级部门制定了“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主要考农民自身力量大力开展绿色名产品基地建设工作。
(3)加大对农村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当地政府已经在近年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集中收集运转设施,强化了污水处理和垃圾清理条件。在村里也有了生活垃圾桶点,并且为村里配备了环卫机具等作业设施、设备,组建保洁队伍,建立“组保洁、收村集、镇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此外,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坚决控制新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的现象。通过设置环保投诉举报热线、信箱等渠道,认真解决村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村民享受良好环境的合法权益。
(4)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就在近年,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引进先进的塑料大棚技术,建立起一批设施完善的塑料大棚。塑料大棚的引进实现了村里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开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有效的控制了农业污染。全面推进农业的标准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进清洁生产,积极 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
四、心得体会
那么怎样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呢?首先我们应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遵守社会功德和具备良好品德,也是一种公共道德,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的时候,整个人类都应具有行为规范,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爱护地球的环境,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责任,每个人应具有这种功德,而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私力,来破坏环境,就不具备这种功德,同时保护环境,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存储部分,保护环境,即使物质文明的内容,又是精神文明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一定的投资,保护环境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人们精神不文明,哪怕再多的投资,哪怕最好的设备,也搞不好环境的保护,我们每个公民,都有了这种认识,也都具备了这种美德,也会自觉爱护树木,草地和野生动物,就会与不爱护环境的行为做斗争,从而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就是要把保护环境时刻铭记在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几乎每时每刻各行各业全国各地都在发生,只要我们每个人,立足本身时刻想到保护环境,我们就会从大局出发,自觉的保护环境,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就是要随时随地,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努力,保护环境不仅在工作岗位
上能做出贡献,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能做出贡献,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减少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不使用纸巾,而使用手绢,不随便乱丢使用过的电池,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使用录音机电视机乐器时音量不过大,不为了自己的一时的方便或乐趣,践踏草地,采摘花木,不随便丢弃垃圾,不贪图享受和赶时髦去吃野生动物,如果人人的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有很大改善。世界上有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环境公害的困扰,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才使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人们已经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作为具有传统美德的中华民族的成员,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也能做到,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也能做到,而且比他们做的更好。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还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具有一种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对那些随意污染的行为敢于斗争,敢于制止。例如:一个外国人初到中国,人生地不熟的,他有一次停车在街道旁,一位妇女走了过来,严肃的对他说,要么把车开走要么把“火”熄灭。他问为什么?这位妇女的行为就是体现出热爱和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美德和责任感。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才能抑制目前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有较大的改观。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自己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根据初中教材内容, 将环境污染大概分为三大类: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应加强和拓宽环境保护教育内容:
1.水污染
明确对学生指出, 我国的水资源并不丰富,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十大水系, 普遍受到污染, 辽河、海河、淮河等污染严重, 35个较大的淡水湖有17个遭到程度不同的污染;特别是饮用水, 我国城镇附近受污染率高达90%。同时我国的用水还很浪费, 主要表现在农业占全国用水量70.4%, 利用水率较低, 工业上, 水的重复利用率低、单位产量的耗水量高, 生活用水的浪费随处可见, 学生浪费水的现象也很多。在讲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第四节《爱护水资源》时, 我们要教育学生“以节约为荣”, 节约每一滴水。提倡在农业上设法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灌溉效果;工业上改进工艺, 提高水循环利用率;生活污水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不用含磷洗衣粉, 不要随便将有毒有害的废水倒进下水道。
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有三种:①生活污染:人们由于烧饭、取暖等生活上的需要向大气排放烟、尘等造成的污染。②工业污染:火力发电、钢铁、水泥、化工等工矿企业在燃料燃烧和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烟、尘、无机或有机化合物造成的大气污染。③交通污染:汽车、飞机、火车、船舶等交通工具排放尾气所造成的大气污染。这些污染物被排放到大气中, 与水汽结合, 形成硫酸和硝酸, 造成许多地区降酸性雨。
根据教材的第六单元的《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七单元的《燃料及其利用》等章节的学习及联系生活实际, 向学生重点介绍燃料燃烧后的产物等对环境以及人体的危害的情况, 对学生强调要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保护大气环境的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的方法, 如减少人为排放污染物;减少生活用煤;对煤和石油进行脱硫处理或将煤转为气态或液态再进行燃烧;控制不合理的燃烧, 改进燃烧条件, 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出;改良汽车的尾气排放, 或者使用无铅汽油;使用和开发新的清洁燃料及能源, 如氢气、地热、太阳能等等。
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来源很广, 种类很多, 大致分可为无机污染和有机污染, 与大气、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许多是相同的。对于农药和有机污染、病原菌等其他类型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 目前尚难以估计, 污染情况在国内已经相当严重。另外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 (作) 物体中积累, 并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 危害人畜健康, 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通过学习第十一单元的《化学肥料》, 让学生认识到当前土壤污染情况, 教育学生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不要乱丢生活垃圾, 特别是一些“白色垃圾”, 动员学生自觉地将垃圾分门别类收集, 合理处理能再利用的垃圾;将不可降解、有害有毒的物质放置固定地方再处理;减少农药的施放等。
二、在化学实验过程中, 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 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 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实验样品, 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 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等等。另一方面, 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 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 在做有毒性气体 (如SO2、CO等) 放出的试验时, 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 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 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 从自身做起,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三、在化学课外活动中,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把环境保护教育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 既可补充课堂教学上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不足, 又可使学生加深认识, 充分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周边水的酸碱度, 到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处理, 利用课余时间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 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 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 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时刻牢记环保使命, 充分利用和节约能源, 如节水、节电, 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 不乱倒污水等, 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 如含磷洗衣粉、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关键词】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一、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1%,自然资源丰富,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以往对西部地区的开发过程中,曾不同程度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地区为短期经济利益所驱动,对草场、森林乱垦滥伐,对矿产资源乱开乱采,使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蔓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在:(1)土地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大部分都集中在西部地区;(2)水生态平衡失调,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超采现象也十分严重,加速了土地荒漠化和气候干旱化趋势; (3)林草植被覆盖总体不高,质量和功能下降,西部天然林比例、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均呈下降趋势;(4)城市和工业集中地区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流经城市的河流水污染严重。西北地区自然降尘水平高,城市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很多城市布局于山谷平原地区,影响了空气扩散,煤烟型污染严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低,遭受严重干扰和破坏后很难恢复。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历史的经验表明,如果在西部大开发中继续延续“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西部大开发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增长,必须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道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发展步伐。
二、西部开发中抓好环境保护工作
1.从区划和规划入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经济活动。全面分析和掌握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制约因素;编制生态功能区划,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开展流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充分体现环境保护的任务和要求,指导经济布局和生态建设。
2.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要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正确处理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切实贯彻保护优先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积极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切实加强天然林保护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努力把西部大开发建立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存环境、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
3.将发展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结合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经济和生态经济,扭转严重浪费水资源的局面,确保生态用水,有效控制农业水源污染。合理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在将环境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中减轻环境压力。
4.加强基础设施工程和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从开发建设的源头控制生态破坏,实行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和恢复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防止片面追求建设速度,忽视生态保护的现象。
5.污染防治实行由单纯依靠点源治理向依靠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转变,加强源头和生产全过程的控制。这是东部污染防治的经验总结,也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削减污染。
6.实行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在搞好工业污染防治的同时。构建健全财税制度,对那些有负的外部性的活动征税,对那些有正的外部性的活动补贴,也就是征收“庇古税”,它实质上是政府以市场为基础向私人提供的符合社会效率的一种激励政策。西部开发中,无论是西部企业还是东部企业,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政府都要通过对那些造成污染、有负外部性的活动征收“庇古税”。同时对那些有利生态环境的有正外部性的活动进行补贴,以便使外部性内在化,鼓励和引导社会的资源配置向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项目转移,也可以通过重税、取消财政补贴等措施,迫使经济个体放弃高污染的经济活动。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哥本哈根会议终于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协议呼吁在2050年前保持全球气温上升不超过2度。
参考文献
[1]王洛林,魏后凯.我国西部开发的战略思路及发展前景[M].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1
衡阳市衡山县店门中心学校 王 鲜
环境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环境已成为近年来世界的一个主题,也是全人类须共同努力的一个永恒的目标和方向,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现在的英语教科书,也增添了许多与环保相关的内容,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把环保教育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学生获得环保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的环保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就能够让学生掌握环保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在课前渗透环保教育
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满地垃圾,而学生那副无所谓的样儿,我会给他们讲一些有关环保的小故事。如:我们学校的校长今天在校园内捡了很多宝贝,然后把它们扔进了垃圾桶,你们猜猜校长捡的是什么?在一次夏令营活动时,中国学生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住酒店时,由于乱扔垃圾,而被赶出了酒店等等,最后故意拉长语气说:孩子们,看看你们的教室地面吧。久而久之,学生渐渐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树立了环保意识,懂得了爱护环境从点滴做起。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英语教材为环保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素材。近年来,英语教材编排形式逐渐趋于多样化,关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逐渐丰富,且内容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以及可行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关注自然以及社会等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可以将环保教育渗透到词汇教学中。如老师教授新单词panda、bird、lion、elephant等动物类的单词时,可以使学生认识熊猫是我们的国宝,它是仅生存在中国的珍惜动物。像孟加拉虎、象等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世界各国都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从这些词汇教学中,可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在会话和阅读教学中也可渗透环保教育的内容。我们仁爱版的教材里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Saving the earth就是专门讲述如何保护环境。从Topic 1 Pollution has caused too many problems到Topic 3 What can we do at hom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整个单元都是围绕着环境保护这一内容而展开,在第一话题中,课文向学生展示两幅画,描述的是两年前的西山和现在的西山,老师先提出问题:Is the air fresh now? What happened to it? 先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讨论,引发学生对为什么要保护环境进行思考。在接下来的两个话题都是围绕着如何成为“绿色小卫士”而展开,让学生们懂得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学完这一单元后学生渐渐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树立了环保意识,懂得了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学习的家园,要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
三、在英语儿歌、歌曲的中渗透环保意识
儿歌、歌曲具有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等特点,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将环保知识编成歌曲,并配以动作,既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又将环保知识渗透给了学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如在学完英语数字后我们就可以把环保意识编进数字歌里:One two three, love each tree.Four five six, pick up the sticks.Seven eight nine ten, don’t throw again.通过这首儿歌的说唱,让学生了解、知道,要爱护花草树木,从我做起。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保意识
环保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而应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英语活动课和英语主题活动。可以把英语知识,用于实践,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找到乐趣,既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又培养了环保意识。比方说:举行一次环保英语手操报比赛;开展环保征文比;撰写环境调查报告或者为学校张贴一些环保标语,如:Keep clean!Don’t pick flowers!Don’t waste water!Don’t throw paper!Don’t spit on the floor!等英语标语。使学生在运用中学英语,在学英语中学习环保知识,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
描写爱护环境的作文1000字:保护森林,保护环境
网上相关新闻报道:从6月26日开始,我国自北向南出现了今年入汛以来最强的大范围高强度的一次降雨过程。湖南、贵州、江西、广西、广东、浙江、福建、上海等12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发生洪涝灾害。全国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566千公顷,成灾243千公顷,受灾人口912万人,因灾死亡93人、失踪43人,倒塌房屋4万间(不含地震倒房),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
洪灾造成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全球气候反常、当地植被破坏严重、城镇座落地势低、当地防洪设施达不到防洪标准。
就在头个星期双休日,我们在周边植被保存完好的山区水库垂钓时,有一个现象使我思考了许久。星期五下午出门时,天气预报要下雨,但由于钓鱼兴趣正浓,到了水库后就干脆搭起帐蓬呆下来。星期六从早上开始,从小雨到大雨,大雨到中雨。到晚上,睡在帐蓬,有些不放心,半夜起来,察看水情,居然水面变化不大。直至星期日下午回来时,雨还在继续下,但水情依然变化不大。于是,我就思索,雨整整下两天,水库也不见混沌,若在其他地方可不是这样,混水早来了。是什么力量能有做到这一点?最后,钓友们得出一个结论:过去半月天气干燥,本来该水库平时不蓄水,更重要的是,这里植被好,两天的雨水被完好的植被吸走了部分,森林将雨水涵养起来了。
过去几年,由于天然林大量砍伐,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三峡电站建设之后,国家对中、上游及其流域的森林砍伐进行了禁伐,并在中、西部地区实行了退耕还林,几年下来,洪水造成的危害已逐步降低,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已没有过去那么严重。现在多数大小河流,下雨天,泥沙少了,水变清了。
谈起森林植被,又想起20云南西双版纳的一行,一路过去,除野象谷的植被保存较为完好,沿途看到山林也有被乱砍伐的现象,所到之处,不时看到滑坡,河里的水也是混沌的。其实,洪水灾害除气候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人们对周边环境的破坏,森林被肆意砍伐所致。在我印象中,云南应该是森林王国,世外桃园,哪知那里也有森林被破坏的问题,或许近年来好多了。
所幸的是,人们已逐步认识到,保护森林,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植被是避免水土流失的有效办法,各地都相应采取了措施,效果正逐步显现。但过去多年的砍伐,还是给今天留下了祸根。现在我们除了提高防洪标准,保护自己的环境,已似乎别无他法。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森林采伐作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1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退化
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营养结构复杂,藤本、攀援、寄生、绞杀、附生等植物丰富。林业采伐经常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简化、退化甚至消亡。①林业采伐导致的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甚至消亡。如择伐方式和强度不当形成的残次林和灌木林,以及森林滥伐所形成的林地沙漠化、沼泽化和盐碱化等;②目前的人工用材林大多树种单一。甚至单一无性系集中连片种植,使森林类型、森林组成、群落结构十分简单,常常是一个树种的单层同龄纯林。物种丰富度大大下降,造成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使其适应性与维护地力的能力也大为下降。
1.2导致森林景观破碎化
在目前的林业采伐作业中,伐区布置采用的是间隔块状或带状采伐,目的是利用邻近未被采伐的林分,为采伐地提供种源,以保证林地的天然更新。此外,该作业法便于设置和修筑公路,把采伐引起的水土流失分散到整个景观中,降低局部侵蚀。但这种散布式采伐所引起的景观破碎化,已证明对物种的生存造成了不利影响。
1.3引起水土流失
森林主要通过枯枝落叶层、森林土壤和林冠的保护作用减缓水土流失,林业采伐作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森林的结构。①林冠挡雨功能消失或部分消失,土壤表层受到采伐作业的破坏,共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②林地的枯枝落叶层减少。林业采伐后,失去了林冠的荫蔽,地被物的温度升高,抑制分解生物活动的含酚类林冠物质输入减少,共生菌减少,非共生的腐养生物活动加强,这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枯枝落叶层的迅速分解。同时,枯枝落叶层的堆积、甚至焚烧等林地清理作业,也起到了同样作用;③集运材道路以及装车场等土木工程修建进一步影响了土壤的稳定性。以上原因造成了林业采伐后水土大量流失。据测定,采伐迹地的水土流失量是林地的3~4倍。研究发现,伐区道路单位面积地表侵蚀量是未受干扰林区的220倍。
2.森林采伐作业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2.1代区清理措施的改进
天然林采伐后应尽量采用不炼山方法清理林地,把剩余物散铺或带状堆腐,从而达到减少对土壤干扰,增加幼林地地表覆盖度,保蓄养分之目的。以全面劈杂,带状清理林地代替全面炼山。采用化学灭草代替人工劈草炼出,可降低成本,且枯死杂草覆盖林地,可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伐区清理要尽量把采伐剩余物留在迹地上。保留一些倒木和活立木,依靠迹地留下的大量有机物为下一代的森林更新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这是维持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并为野生动物提供必需的生态,为下一代的更新提供种源。增加森林结构的合理性。
2.2保护保留木的措施
降低采伐作业对保留木损伤的措施主要有:定向伐木、合理选择机械设备、合理配置集材道和楞场、限制采伐强度等。通过培训熟练工人提高伐木操作技术,增强作业时的环保意识,加强前后工序的合作,严格管理等都可有效地减少保留木的损伤。据调查表明,作业前伐除藤本 (其缠结作用可导致更多的树木被拖刮)可以有效地减少保留木的损伤。通过改进作业技术可减少1/4至1/3的保留木损伤。在择伐作业中,通过深开下口,多打锲子,树倒前快速拉锯,可使伐木倒向准确,减少周围树木的损伤。林内造材、集材中定线路均可避免对保留木大面积的干扰和损害。
2.3集材方式选择和集材机械的改进
减少集材作业对林地生态的影响,要结合各地经济技术发展的特点,通过改进作业机械、完善作技术予以解决。加拿大森林工程研究所认为:对于新的作业系统和采伐机械,目前至关重要的是要寻求一条有效的途径,即要保护生态,也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伐区机械应满足以下要求:轻便、灵活、快速,少破坏地表和幼树。在山地林区为减少采伐作业对林地生态的破坏,索道集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几年,我国在架空集材索道的结构和类型的完善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适合山地条件的天然林择伐集材索道和轻型人工林间伐集材索道已开始得到应用。畜力集材具有对土壤破坏小,对幼树幼苗损伤小,无废气污染等优点,为发展中国家一种经济又满足生态保护的可行的集材方式。在坡度小的伐区,传统上仍沿用拖拉机集材为主,通过提高林道网密度,减少集材拖拉机的通过次数以降低对林地土壤的压实程度,完善作业方法,如拖拉机不越出集材道,装车场铺设灌木和枝桠,采用犁耕法等恢复集材道上的土壤;伐区作业尽量避开雨季,在寒冷地带增加冬季作业的比重以充分利用冰雪道集材等措施,都能减少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4采伐方式优化与伐区配置
采伐方式选择的合理与否,在于其适用的条件。我国《森林采伐更新规程》对此作了规定,我们应在具体执行中加强科学指导和法规控制。大面积连片采伐作业应避免,择伐作业的强度必须有所控制。实行低强度大面积择伐作业,采用低强度的集中凑载、原本或原条等多种工艺方案相结台的作业方式更适合林分资源状况,不但可以降低作业成本,而且有效保护了保留林分。研究表明,实行低强度择伐(10%~20%),既能保持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且有利于土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景观维护。
在伐区配置方面,目前最为常见的是小面积块状和带状皆伐,伐区相邻布置。美国“新林业”理论创立者Franklin教授从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出发,对美国西北部天然林棋盘式的伐区配置提出异议,认为应当适当集中伐区来取代现行的分散小块伐区配置,从而降低森林景观的破碎程度,也有利于降低伐区作业生产成本。
【如何保护环境的作文】推荐阅读: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2-03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04-13
浅谈如何做好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工作05-22
如何保护视力的英语作文03-22
如何保护长城作文01-24
如何保护牙齿一年级作文11-18
如何保护幼儿的嗓音09-16
夏季如何保护我们的口腔11-01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05-07
如何保护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