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2025-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共11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想象课文画面,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精髓,你们一定背过不少的古诗,谁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学生背诵古诗)

1.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

2、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出示课件),“偶”——偶然想到,“书”就是“写”;“偶书”——偶然写出的,随意写下来的。

3、读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这首诗上周老师叫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可能有些小朋友会读,甚至会背,但是,真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朗读整首诗,注意每句的节奏(二二三停顿)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导读好“偶然 乡音

鬓毛 衰老 客人 何处”开火车读准“鬓衰”。)

2.生字我们都认识了,现在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听听应该怎样读这首诗,你们能不能也读的这样好听?请同学们正确、流利地读一读?(指导朗读)

三、根据图片和注脚理解诗意

1.刚刚同学们读的真好,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这首诗,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学生猜测年龄,教师板书。)

2.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句句落实,并以感情朗读来展现。)◆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年纪小,“老大”说明年纪很大,说明至少50、60岁,而不会10、20岁。

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该会有多少感慨在心中啊!请你再读一读这行诗?

这时候的读,我发现你变了,读得高低起伏,读得慢了,深沉了。谁再来试试?(背景音乐)

我仿佛看到,诗人在摇着脑袋,说——(齐读)

八月十五的夜里,圆圆的明月挂在天空,而诗人正抬头看着天上的明月思念自己的家乡,这真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示课件)

体会作者悲的心情再读一读。

◆ 乡音无改——“乡音”指的是家乡话;“乡音无改”说明他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指导书写“音”字第二横长些)

是啊,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浓。◆

鬓毛衰——“鬓毛”指的是什么地方?耳朵两边的头发;“衰”是指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可以联系插图)

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但是人已经明显老了。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插图——课文的插图,画着一个牵着马的老人。看图就知道他的年纪很大,背都有点驼了。

看着这幅图,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你最想朗读哪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

◆ 当诗人回到家乡想想还会有人认识他吗?你怎么知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识”就是“认识”。儿童都不认识,还把贺知章当作“客人”,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孩子都没有见过。

这里的“儿童”是不是就是指贺知章?(不是。指的是家乡的小孩,或许也可以是贺知章儿时的伙伴。)(指导书写“客” –宝盖头不要写的 太宽,撇捺要伸展开,“何”—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起笔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3.口语交际:“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遇到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会怎么问啊?(生问)你真有礼貌!为什么要笑眯眯地问,你从哪里读知道的?

[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读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 4.小结: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是不是?到底多少岁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三、感悟诗情,读出感情

【补充:贺知章是浙江绍兴人,镜湖就在绍兴。贺知章告老还乡之后,皇帝把镜湖的一角送给他补贴家用,让他安度晚年,贺知章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4岁才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

(1)读介绍,问: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多少岁?

(2)谁猜得最准?恭喜你,掌声鼓励!(请他吟诵《回乡偶书》)(3)看了这段话,你还想说什么?

一别就是50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50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像说话)

7.也许因为交通不方便,也许因为工作不允许,诗人一别就是50多年。终于年纪大了,终于能够回到家乡,你猜,作者会是什么心情?生思考并回答: 激动:五十多年了,多少回举头望明月,多少回低头思故乡。现在,终于告老还乡了,该有多激动啊!(背)

高兴:是啊,回到了做梦都想念的家乡,一定非常高兴的!

难过:离开时还是孩子,现在都成老头了,连孩子都不认识了,也许心里是有点难过。(背)

又高兴又难过:一直做梦都希望回到家乡,可是真的回来了,“我”怎么反倒变成客人呢?真是百感交集啊!(背)

8.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齐诵)

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

1.回到久别的家乡,贺知章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请看另外一首:

回乡偶书

(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在中国的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因为他很长寿,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实在很难得。让我们在《回乡偶书》的背诵中记住这位老人,缅怀这位诗人。(齐诵)

五、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离 老大回 乡音无改 儿童不识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2

关于古诗英译问题, 国内学者已经做出很多有益的探讨, 但主要是从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的角度出发。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我们进行语篇分析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Halliday的语言三大纯理功能中, 概念功能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 (包括内心世界) 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换言之, 就是反应客观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 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 地点等因素。概念功能在语言系统中通过及物性来体现, 该系统的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 所作所为分为若干个“过程”, 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及物性系统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 关系过程, 言语过程, 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

2《回乡偶书》原诗概念过程分析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于公元744年 (天宝三载) 辞官返回故乡越州永兴 (今浙江萧山) 所作。那时作者已经八十六岁, 距他青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 又充满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首先, 标题《回乡偶书》就有两个物质过程构成, 如表1。

第一句也由两个物质过程构成。

第二句由两个关系过程组成。

这里, 人们历来对“鬓毛衰”中的“衰”颇有争议, 是翻译中的难题之一。

第三句由两个心理过程组成。

最后一句有两种理解方式。其一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言语过程, “笑”为环境成分, 表发问方式。

其二, 可以把“笑”理解为行为过程动词, 与“问”并列。

作者倾向于第一种分析, 即把“笑”看做表方式的环境成分, 修饰“问”。

在解读《回乡偶书》这首诗时, 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明白,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理解可能会造成译文的迥然不同。

1) “鬓毛衰”中“衰”字的理解。《唐诗鉴赏辞典》把该句的“衰”解释为:衰 (cui催) 表“疏落之意”。但王模从押韵和意义的角度认为, 该句的“衰”应读作“shuai”, 意为“苍白, 疏落”。那“衰”是意为“苍白”还是“疏落”呢?

2) “儿童相见不相识”中的“儿童”是泛指故乡的小孩子还是诗人自己的孙子和孙女呢?

3) “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客从何处来”最好译为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

对于上述问题, 作者将结合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在下面讨论。

3《回乡偶书》两个英译本的概念过程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的《回乡偶书》的两个英译本为刘重德译 (2003:67) 和Giles译 (见卢婉红2011:66) 。为了叙述方便, 以下简称刘译和Giles译。

3.1“回乡偶书”

刘译:Homecoming

Giles译:The Return

鉴于对标题的要求, 两位译者都把它译为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原标题中的两个物质过程“回乡”和“偶书”都被模糊化了。从语义角度来说, 两个译本都再现了“回乡”这层意思, 而省译了“偶书”, 把意境留给读者去品味。

3.2“少小离家老大回”

可见, 刘将原句译为两个小句, 都是物质过程, 与原诗的过程类型一致, 并根据英文习惯补充上了隐去的动作者“I”。

在Giles的译文中, 原句“少小离家”和“老大回”两层意思, 译者只译出了“老大回”, 虽然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 但在语义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上却有待提高。译文虽与原句一样是个物质过程, 但在动词的选择上却没有选用常见的come back, return之类, 而是用seek (找寻) 。言外之意在于诗人久别还乡, 故乡在这五十多年中肯定发生了一些变化, 诗人竟对它感到生疏了, 这种推想也是合乎情理的。因此, Giles在动词的选择上不落俗套, 大胆想象是值得鼓励和称赞的。再有, 表时间的环境成分“老大”被译为bowed down with age, 诗人在八十六岁返乡时腰弯背陀, 老态龙钟的样子就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但在原诗中则没有这层意思, 因此, 译者在翻译中发挥想象要注意把握好“度”。

3.3“乡音未改鬓毛衰”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 刘译为两个关系过程, 且都属于归属类内包式, 这与原诗的过程类型完全一致。需要注意的是, 刘把“衰”译为gray, 而非“稀少, 疏落之意”, 这与原意并不对等。

Giles的译文虽然也包含两个归属类内包式关系过程, 但两个过程不在同一层次上, 这与原文是有差异的。译者把“鬓毛衰”译为句子主干, 突出了这层意思, 而原句则把两层意思并放在一起, 并没有明显表示要强调那层意思。Giles把“衰”译为silver, 没有表达出头发稀少之意。再有, Giles把“乡音”译为my speech, 不如my accent (刘译) 准确。

3.4“儿童相见不相识”

从上述表格可知, 刘译包含两个心理过程, 一个表认知, 一个表感觉, 与原句的过程类型吻合, 只是译文中的心理过程不在同一层次上。刘把“相识”译为句子主干, “相见”是表环境成分里的一个心理过程。

在Giles的译文中, 原诗的两个心理过程只译出一个, 即“不相识”。其中, 感觉者为my very children, 这个问题在上面已经讨论过, 在此不再赘述;从语义上说, 该译文没有把“相见”这层意思表达出来。

3.5“笑问客从何处来”

刘译本包含一个言语过程和一个物质过程, 这与原诗的过程类型一致。其中, “笑”译为表方式的环境成分, “客从何处来”译为直接引语, 这是个被投射句。

Giles译本中的过程类型也与原诗一致。需要指出的是, Giles把原诗最后两句合译为一句, 译文中最后半句的说话人即上半句中的my very children。再有, Giles在直接引语中使用了古英语词汇whence art thou?, 这使译文显得有些正式, 不符合乡间小孩子的说话风格。

总之, 刘译本与原诗在及物性系统方面更为对等, 更准确地再现了原诗所传达的过程。Giles的译文与原诗在过程类型和表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当原诗句有两个过程时, Giles倾向于只译出一个而省译另一个 (见表八和表十二) 。这样做虽然行文简洁, 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但在语义表达的的完整性上却有待改善。

当然, 上述总结仅是从及物性过程是否一致方面入手, 没有对译本进行全面的探讨, 因此不能草率地说哪个译本在所有方面都比另一个译本好。

4 作者英译本解读

鉴于上述英译本从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统对等来说各有优劣, 作者试着提出自己的译本, 以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古诗英译的讨论中来, 并从Halliday概念纯理功能这一新视角对贺知章《回乡偶书》的英译做初步探讨。

以下是作者的译文:

Random Lines on Homecoming

Young and small I left home and now old I return.

My accent remains unchanged yet my temple hair grows thin.

Kids see me but know me not at all.

They ask where have I come from with a smile.

标题Random Lines on Homecoming用random lines和homecoming来表现“偶书”和“回乡”这两层意思。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以下各句的过程类型。

第一句包含两个物质过程, 动词为left和return, young and small和now old位于动词前, 是表时间的环境成分, 这与原诗句的语序也是对应的。

第二句包含两个归属类内包式的关系过程, 动词为remains和grows;作者把“鬓毛”和“衰”分别译为my temple hair和thin, 在语义上与原诗更为接近。

第三句包含一个表感觉的心理过程 (动词为see) 和一个表认知的心理过程 (动词为know) ;作者把“儿童”模糊处理为kids, 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 而at all的使用暗示乡间的小孩子根本不认识诗人, 说明诗人确实离开家乡很久了。

最后一句包含一个言语过程 (动词为ask) 和一个物质过程 (动词为come) ;作者把“客从何处来”译为间接引语, 符合原诗句的形式和简介含蓄的风格。

可见, 作者的译文与原诗的过程类型是完全一致的。此外, 上述译文还押随韵, 即aabb, 韵脚为return, thin, all和smile。作者在翻译时力求做到译文和原诗在及物性系统, 形式, 语义和韵律上的对等。当然, 这仅是个尝试;鉴于现在学者对古诗英译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 我们很难确定地说哪个译本就一定好。

总之, 功能语言学为我们研究翻译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希望上述的分析和尝试能够对古诗英译和语篇分析带来一些启发, 并进一步检验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可适用性。

参考文献

[1]Hu Zhuanglin.Linguistics-A Course Book[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 (第三版中文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刘重德.寒窗草-刘重德诗文选集 (刘超先、蔡平编) [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卢婉红.意象、意境、意蕴-观《回乡偶书》及其四个英译本[J].苏州教育学院报, 2011 (5) :65-67.

[6]王模.论《回乡偶书》的押韵及“鬓毛衰”的“衰”[J].2010 (10) :37-40.

[7]吴悠.《回乡偶书》英译的经验功能分析[J].科教文汇, 2008 (1) :142.

《回乡偶书》教学评析 篇3

[关键词]回乡偶书 思乡 热爱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75

【背景分析】

《回乡偶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以及阔别家乡多年终于回到故乡的感慨。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游子归乡的真情实感。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体会诗人这种情感是不太容易的。在教学中,我通过讲故事、看动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感悟诗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案例描述】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看动画,教师补充讲述,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再对诗句进行理解,最后通过表演加深学生的感受。我觉得表演环节是整节课最成功的地方,通过表演,学生不仅理解了诗人的情感,还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

【教学片段】

(一)出示句子:“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孩子们为什么会笑着问?从这个“笑”字,你们能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不用“请问”?

生1:“笑问”显得很有礼貌。

生2:“笑”字突出孩子的活泼可爱,

生3:“笑”字显得孩子热情好客。

师:是啊,诗人贺知章离乡多年,归来时已经“鬓毛衰”,而孩子们不认识他,当然就“相见不相识”了,把他当做远方来的客人,因此“笑问客从何处来”。从一个“笑”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的天真活泼、热情好客,谁能把这种天真活泼、热情好客的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二)情景表演,加深感悟

师:贺知章和孩童之间还会说些什么?四人为一小组合作演一演吧!(先组内演,再请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教师旁白:贺知章年少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来。他的头发已经斑白了,家乡的口音却没有改变。他看到家乡熟悉又陌生的一切,心中无限感慨。

师(扮演贺知章):我离开家乡50年了,今天终于回来了,家乡的变化好大啊!

生(扮演小女孩):你看,那来了位客人,我们去看看。(跑上前)老爷爷,您从哪儿来?

师:我是这个村的人,叫贺知章,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

生(扮演小男孩):哦,原来您就是大诗人贺知章呀!欢迎您回来,来我家做客吧!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兴致高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表演,学生领悟到贺知章回到家乡,面对熟悉又陌生的一切,面对孩子们的疑问,心中生出无限感慨。

師:你们觉得大家演得怎样?你们喜欢谁的表演?(同学评价)

生1:我喜欢贺知章的表演,他演出了老人苍老的感觉。

生2:我喜欢小女孩的表演,她很可爱。

生3:我喜欢小男孩的表演,他很有礼貌。

(三)指导朗读

师: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诗人对家乡的什么感情?(思乡)

师:让我们带着思乡之情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导朗读)

师:请大家背一背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限时背:限两分钟,看谁背得快。

比赛背:小组赛、个人赛,看谁背得好。

【案例反思】

1.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表演环节,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释放,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情,将枯燥的古诗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2.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开放的富于情境的学习环境。年幼、生活阅历尚浅的学生,不容易理解和体会诗人的感情,必须借助动画、图片和讲故事等手段来理解,加深感悟。

3.突出以读为本,落实“读准——读出韵律——读出感情”三部曲。在读中巩固生字,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赛读、引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4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 “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预设二: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预设三: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预设四: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

预设一:因为他思念家乡;

预设二: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预设三: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师: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 “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一: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预设二: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预设三: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设计意图:(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四、背诵诗歌,深情永驻。

贺知章那份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深情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把这首诗、这份情永远记在心中。生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在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之后,背诵则变得轻而易举。)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篇5

教学时,我先从已学的古诗《咏柳》导入,引出诗人,再介绍诗人背景,使学生对诗人有个大概的了解。接着提出要学好古诗,必须过四关:

一、我会认;

二、我会解;

三、我会读;

四、我会想。

过第一关,我会认,我让学生大声自读古诗,识记生字,特别讲解“鬓”字的字形,使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过第二关,我会解,通过四种方法:

1、扩词;

2、换词;、

3、补充;

4、保留,

让学生自悟古诗的大意,交给孩子理解古诗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过第三关,我会读,了解诗意后,我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

一是要理解诗人的心情,在理解诗人心情时,抓住“客”字重点讲解,体会诗人从主人变为客人的心情;

二是教给学生读诗的技巧,教会学生画出停顿线、重音和升降调。再让学生齐读,配动作再次诵读古诗。过第四关,我会想,我先让学生看图,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小朋友会对贺知章说些什么?创设情境,师生合演回乡,从师生谈话中让学生再次领悟贺知章的思乡情。我再给同学们介绍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让学生了解贺知章是多么的想家乡啊!接下来是生字书写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先指出每个字的特点,让学生注意观察,再让学生描红,出示好的书写,给学生做出榜样。

最后,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制定出了一个作业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0 篇6

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如何让孩子们有滋有味地品读诗、悟诗、赏诗?让“诗”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丰厚他的情感世界,积淀他们的文化底蕴?这是我设计《回乡偶书》这一古诗教学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

难点:理解诗意,领会作者的感情,培养想像力。

教学方法

采用讲读法,即讲解的阅读,由学生自己多读、熟读和背诵,让他们在读中自己感悟,思考、分析、概括、巩固、运用所学内容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让学生说说想家的体会,老师引入诗题:你们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那么,一个人离开家几十年后又回到故乡,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啊!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首诗。

2、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解释课题,理解重点字。

偶:偶然书:写

4、介绍诗人(播放课件)。贺知章不但是个大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回乡偶书》就是写他辞官告老回乡,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时的感情。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诗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重点纠正“鬓、衰”的读音)

3、指名朗读,老师指导朗读。

4、你体会到诗人这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三、交流学习,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行诗。

⑴指读诗句。找出句子中意思相对应的词语。

少小——老大离——回

⑵ “老大”具体在哪里表现出来?(鬓毛衰)

让学生指指“鬓毛”在哪里,说说“衰”指什么。

⑶除了“鬓毛衰”之外,诗人的模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么多年不变的是什么?

引发学生想象:诗人“少小”时的样子(活泼可爱,充满青春活力),再看插图(播放课件),用几个词语来形容诗人“老大”时的模样。(老态龙钟、步履缓慢、两鬓斑白)

引发学生思考:诗人不变的是什么?乡音——思乡之情

解释“乡音”:家乡的话。让学生说说家乡的话。

(借不变的乡音和衰老的容貌进行明显对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情感。)

⑷介绍贺知章回乡的背景。(播放课件)

贺知章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辞去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86岁,这时,距他年轻时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⑸让学生想象一下家乡会有怎样的变化,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慨。(物是人非,同龄的人几乎都不在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此诗。)

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诗人年轻时候离开家乡,86岁才回来,离家时风华正茂,回来时却老态龙钟。他的心情如何呢?带着这种感慨的心情朗读诗句。

2、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诗人没有忘却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回归的游子吗?齐读三、四行诗。

⑴想象这群嬉闹的儿童看见诗人会问些什么话,带上表情问一问。

⑵“笑”能改成“请”吗?为什么?

⑶儿童的“笑问”使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抓住“笑问”这一关键词,通过想象、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与诗人,文本对话,体会诗人的情感。)

⑷指导朗读。读出儿童的天真、热情。

⑸想象一下诗人与嬉戏的孩童碰见时的场面,并演一演。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诗的内容,深入理解诗的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四、配乐吟诵,升华诗情。(播放课件)

1、播放优美的古筝曲,老师充满深情地吟诵。

2、指句学生吟诵,老师指导吟诵的节奏。

3、师生共同满怀感情地吟诵。

五、阅读续篇,深化感情。(播放课件)

出示: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老师感情朗读,感动学生。

2、学生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3、在这首诗里,你又体会到诗人的何种心情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古诗精炼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学生想象“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以读代讲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7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平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 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 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王楷玉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多岁辞官回乡时所作,在朴实浅易的字里行间表达出阔别家乡十几载,而今白首方回来之时的万千感慨。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

⑴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⑵了解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流露出的浓浓乡情。

3、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法。

1、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时以介绍古诗创作背景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让学生想象当时作者的处境,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为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铺垫。

2、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从读中悟,悟中读,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3、立足课本,拓展阅读。

在课的最后,出示另一首《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让学生来学习,这是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又能让学生在进一步地学习中,更深地体会第一首《回乡偶书》的情感。再次,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贺知章浓浓的爱乡之情。

三、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相互启发,在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很轻松地理解了全诗的意思。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初读古诗理解诗意”环节中,我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突出课本中释义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步骤是一是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三是朗读感悟,在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读成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古诗创作成小古诗,说一说,演一演。四是积累《回乡偶书二》,通过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前一首古诗的理解,升华情感,达到积累的目的。

五、说板书。

板书采用全首古诗板书,并将学生的预习重点词语解释注于古诗下面,帮助学生理

四年级下册语文《回乡偶书》教案

桦郊中心校 授课教师:王楷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流露出的浓浓乡情。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有一位老爷爷,他年轻的时候,和他的父亲离开了家乡,直到八十多岁才回到自己的家乡。他的名字叫,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他的一首古诗《回乡偶书》。

3、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释题:理解“偶书”的意思。

5、二次指导读课题:建议把“偶书”一词稍微重读,再读一下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1、大屏幕出示诗人及写诗背景材料

2、学生轻声阅读,大体了解。(贺知章,字季真,唐代著名诗人。自号四明狂客。主要作品有《咏柳》《回乡偶书》等。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和包融合称“吴中四士”。)

3、给学生三十秒的时间背下来,再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4、介绍写作背景。诗人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多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一)让学生自主合作读诗,把诗读正确、流利。师板书古诗

1、介绍完背景资料后,教师引导学习:这首古诗朴实浅易,很好朗读,老师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两遍,然后再和你同桌互读一遍。注意读诗的节奏;

2、检查学生读诗情况:

(1)出示这首诗中的两个生字——鬓、衰。让学生认读后扩词再出示师预设的几个词语认读:两鬓斑白,双鬓、鬓发、鬓角衰老、衰弱、衰败。注意“衰”字原来在诗中读cui,(读后告知学生,有些字,它的组词就是它的意思,例如这两个字。然后再齐读词语一遍)

(2)检查读诗:

师引导:这首诗这两个字读好了,整首诗也就读好了。检查差生读诗情况。(根据差生读诗情况具体拟定下一步教学。若是这个差生也读的很好了,那就再齐读一遍即可;若是差生朗读上出现了问题,要让学生帮助纠正,直到其朗读正确流利后再齐读。

(二)自主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借助书下注释,自主学习

2、同桌间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学习他人的语言表达。学习环节前教师引导语:(古诗读的正确流利了是我们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第一步,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第二步就是要弄懂诗意,要清楚他古诗大体写了什么,每句诗意思如何,你有信心自己学好吗?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几个重点词语的理解:少小、老大、乡音、何处。(教师引导:弄没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先看你弄清这几个词的意思没有,相机出示这几个诗中的词语:谁能说说你的理解,要在汇报中让学生清楚:“少小”不是很小的时候,而是年轻时候(作者是36岁离开家乡进京做官);“老大”不是长大了,而是老了,年迈了。乡音:是家乡的口音,那么贺知章是浙江萧山人,他的乡音就是浙江口音)

(2)检查前两句古诗的理解

(3)检查后两句诗句的理解。重点落实“无改、衰。”(4)谁能把28字的古诗用一段话表达清楚它的具体意思 师板书学生汇报的词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一)、将古诗变成小故事,想象贺知章和小孩的对话,演一演

(二)、谈谈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古诗。

师: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万丈,叶落归根。”诗人从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回到故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唯有这“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同学们,我们关上书本,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觉。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数十年的背井离乡,回到家乡寻找昔日的亲朋老友,却不知人事无常“访旧半为鬼”,只有那门前的镜湖水如往日一样波光粼粼。(再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我们今天所学的《回乡偶书》,思念故乡的诗句从古到今有不少,有: 板书: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评课材料

王校长:备课充分,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敬业精神,思路清晰,能够运用主题图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也运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但是每一环节太过刻意、死板。希望能够抛开各个环节,将这些环节熟记于心,不一定非要表现的那么明显。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不能将写字环节完全抛开,可以采取让学生默写古诗、写小故事、写字的多种形式,语文课不能没有写的环节。学生读古诗的节奏也要在课件上或者板书上体现,有诗的范读就更好了。教师讲授的语速过于快了,这样不能很好的将诗的情感表达出来,语速放慢,更利于将感情沉入到诗中。第二课时的教学应该注重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而贺知章的简介应该放到第一课时来完成。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强,说明教师平时的训练很好,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很有默契。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很近。

回乡偶书 篇9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光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述:“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那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一样,艺术效果也不一样。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比较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比较,而是语言与鬓发的比较。语言习惯一经构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完美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最终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我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趣味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改写《回乡偶书》 篇10

贺知章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已的家乡,到外地生活,他勤奋刻苦,在三十七岁的.时候,就考取了进士,不久就当上了大官。

就这样一年一年的过去了,有一在贺知章早上起来,忽然走到镜子前看着自己,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的口音一点都没有变,但是头发的俩边却长出了白色的头发,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想:“自己已经老了,要不然不能有白色的头发,”可想自己离开家已经好多年了。

回乡偶书作文 篇11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乡偶书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回乡偶书作文1

古人云: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多少壮士英杰无法还于故土,他乡异客,实为可惜。

我再次踏足故土之时已霜发半白,人虽耄耋,故乡仍旧,只如王质烂柯,早已不是昔年光景。诗曰: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只道草长莺飞,纸鸢于空,本是青阳风过于细雨之时。四十春秋已过,家乡的旧音我却从未忘记,遥遥一望,乡口旧石早残,不由让人怔愣出神,不自觉抬手摸过双颊,这才惊觉已银须苍苍,分明是最为熟悉的人和地,在这一刹却陌生的叫人胆寒。

碧烟杨柳,我浅浅理了理素衣麻布,随着安心的泥土馨香,不远处几个稚龄幼子,嬉笑而来,毕竟年近八十,我虽力不从心,却还是快步迎了上去,只因京中富贵云集,难得遇一乡人。

“孩子,你可识得我?”似是明知顾问,我尽力让声音带上乡里方言,打眼瞧着两三娃娃,粉面白玉,生得叫人喜欢。

“先生这是说笑?这永兴老者已不多,如您这般年岁者更是凤毛麟角,我从未见过您,又要如何识得?”话音未落便是一阵笑闹。

似是觉得前者言之过于轻浮,站在后头个子高些的小童练练开口,像是因着年长,有些故作老成的清了清嗓,接话道“家弟年幼,言辞先生莫放在心上,先生既是客人,敢问哪里人士,来于何方?来此处找哪户人家?”

这孩童之音响在我耳畔,一时之间竟也难以作答。是了,我来于何方?

我自己个儿怕是也不知晓,只记得三十七岁离乡四十载,何处为乡?到底是那天子脚下,还是这小小永兴?心中作答。

直觉春风更胜,惹人长醉其中,不复再醒,我听见自己的声音飞入空气之间,引入尘埃末里:

“老夫来于此处,永兴人士。”

回乡偶书作文2

乡村,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参天古树依旧挺立在这里,树后面,便是贺知章期盼已久的家。

多少年了,终于回到家了,一切都没变,还是那么的温暖……村子里,贺知章慢慢走着,心里分外激动。他在这些破旧不堪的老房子旁徘徊着,回想着这里发生过的往事。走着走着,他来到了河边,水被阳光照得像一片玛瑙一般嵌在了水底,贺知章看了看自己的倒影——白发苍苍,两鬓白,头顶上光秃秃的,脸上的皱纹更是不可计数,和小时候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他不禁又想了起来:哎,多少年了,虽然自己仍会家乡的话语,但模样已经变化这么大了啊。在我仍然是孩童时,我在这里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啊。想到了这里,他不禁笑了起来。

突然,他看见了一位孩童,孩童也在看见了他,孩童很怕生,好奇地慢慢走过来,十分恭敬地说:“老爷爷好,爷爷是到这里来做客的吗?别在这些无人住的房里转来转去了,爷爷还是去那边转转吧!”他一时间惊呆了,没想到这些房子是空的,无人居住的,以前的好朋友呢?难道他们已经……贺知章一时间僵住了,认识他的人已经所剩无几,他,快要被家乡——遗忘了。霎时间,喜与哀不断交错在他的心中。

他望了望那曾人丁旺盛的地方,又看了看在他身旁的这些,早已没了当年昔日辉煌的房子,现在慢慢成为了一堆破砖烂瓦,有的墙上坑坑洼洼的,里面的梁柱半挂在房头,摇摇欲坠,房顶上,几只乌鸦正在叫着……他十分难过,但又十分地复杂,是悲,还是哀呢?贺知章突然叹了一口气,含着泪水,吟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故乡,依旧是那样,那株苍天古树,仍然是那么的粗壮,挺立,可似乎却又如此陌生……

回乡偶书作文3

贺知章的老家在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50多年前,他考上状元,到宫廷做官。如今80多岁的贺知章已经是耄耋之年了,于是,便退出宫廷,告老还乡。

当他刚刚来到村口时,一群孩子发现贺知章是陌生人,就围拢过来问东问西的。这个问:老爷爷,您找谁家呀?那个问:您叫什么名字呀?您是哪的人呢?对孩子们疑惑的提问,贺知章都用熟练的乡音给孩子们一一答复。孩们经常听家人讲起贺知章的大名,所以一听大名鼎鼎的贺知章爷爷,赶紧上前帮他拿东西,有的边往村里跑边喊:贺知章爷爷回来啦!贺知章爷爷回来啦!,有的兴奋地跑回家报告好消息。

听说贺知章回来了,一时间,原本宁静的小山村,顿时沸腾起来了。男女老幼几乎都出来迎接这位为家乡人争光,为家族人争光的贺大人。有的邀请到家喝酒,有的邀请到家吃饭,有的拉住贺知章的手,没完没了地唠家常……

见到乡亲们的热情,看到家乡的巨变,贺知章也浮想联翩,50多年了,原来的老人已经都走了,原来的年轻人如今已近耄耋,原来的玩童也几近古稀,岁月不饶人哪!眼前的此情此景,让贺知章感慨万千。于是,他便研墨铺纸提笔,一挥而就,即兴写下七言绝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题名为《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作文4

坐汽车转出租车,再转摩托车,颠簸了大半天,终于回到了阔别多时的家乡,不过我至今仍有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之感。

眼前的山清水秀,让我立即停止了“神游”。草草地吃过早饭后,我叫上小伙伴去爬山。来到山脚下,我将这座山仔细打量了一番,这座山不太高,但却十分美丽。我家所在地是个小土坡,让我跳下去还真有些怕怕的。看着其他人的干净利索,我只能做“拼命三郎”——跳!我一跳下去,颠了一下,差点摔倒,好在有惊无险。嘘——

爬!我们出发了,一步一晃的。我担心自己“一不留神”给摔下去。一颗心紧张得像只兔子砰砰直跳。前面是座石板桥,两边还有空隙,我两腿发颤地走了过去,怕得差点叫“妈妈”。越往上走树越密,越是恐怖,因为树树上还有些刺乎乎的玩意儿。我不禁提心吊胆,生怕被扎到了。“呀,还有菠萝呢!”我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要知道在城里可没见人种过。“那有什么?这儿的水果多着呢?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表妹不解地看着我。我吐了吐舌头,心里悻悻地想着:来这儿,我倒成了土包子了。

继续向上爬,狭窄的小路,让我不得不抓住周围的树枝。“哎呀,我的天!”我的手被扎出了血,所以不满地嘟囔着,拿起那跟扎到我的树枝就往山下扔,恨不得将它碎尸万段,走着走着,就到了半山腰,我也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脚也像灌了铅,走在不动了。上面是片杨梅林,把路挡了,走不上去,只得绕道而行。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可我这时怎么觉得下山容易呢?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可一不小心滑了下去。弄得我屁股生疼生疼,手上也沾满了泥巴。从来不知道爬山也这么苦!接下来,我们四处寻路,可怎也找不到,只得下山去。

不甘而又愉快的一天!

回乡偶书作文5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时,我缓缓地看见了这个我千里赶回的乡村,我的故乡。

我自从年少的时候,便离开了家乡。那时才三十七岁,正当顶天立地的年华呀,我离开了家乡,这个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清清的湖水荡着我的回忆。现在八十岁了,离开这里也有四十三年了,也不知这里的人变没变。我缓缓地走到小溪旁,照着自己,看着自己,一个银发飘飘的老头。我又看见了满脸的皱纹,下巴上蓄着一大把一大把的山羊胡,“老啦!”我叹息的说,可是我的声音还是家乡的口音。

一阵阵儿童般的清脆笑声闯进我的耳朵,我连忙望去。原来是几个七八岁的小孩,他们看见了我,就像看到了天大的喜事一般,跑过来调皮的说:“你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何没见过你?”说完又在我身上玩儿闹,我心中有些生气,恼怒地对他们说:“你们这帮小孩竟然看不出我是谁,你们总听得出我的口音吧?”他们却说:“你的口音倒是像我们乡中的人,只是从未见过你这个人!”我惆怅万分,心如刀绞一般。离开家乡已经四十三年了,谁还知道我啊!往日那些熟识的邻居、伙伴又在哪里?走到村里,偶尔见到几个乡亲,也都不认识我。我在外面风光一时,可是在家乡却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人!我再也找寻不到年少时那份乡情!

于是我写出了《回乡偶书》这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两行清泪滑落我的脸颊。

我实在不希望有人再继续我的路了,空闲的时候回家看看,不要让外边人认识你,乡里人却不认识你……

回乡偶书作文6

秋风瑟瑟,片片黄叶在空中打着旋儿飘落下来。夜晚,贺知章依窗仰望那皎洁的月亮,勾起了他对故乡浓浓的思念,想起了故乡童年时和他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应该也都快到了杖朝之年了吧……他在京城为官多年,也该去老还乡了。她决定解甲归田,回自己的故乡看看。

他向皇上请愿后,便收拾行囊,赶在这天的早晨上了马车。一想到就要见到父老乡亲,他高兴极了!经过几天几夜的奔波,他终于来到了自己家的院子门口。脚步匆匆的他早已走到他小时候载的柳树旁,他抚摸着柳条,自言自语说道:“柳树啊柳树,长大了,长高了,你还记得我吗?”他又来到一口老井旁边,捧一口井水喝了下去,真甘甜呀!还是家乡的水好喝。对着井水的倒影他看着自己,两鬓的头发已经变成了白色。几个小孩正在做游戏,看见贺知章,眼珠瞪的圆圆的,其中一个孩子好奇地问道:“老爷爷,你是不是迷路了才走到这里的呀,我们怎么不认识你呢?”“是啊,是啊!”其他几个孩子也争抢着问他。他抚摸着孩子的头,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不过,很久之前我去了京城做官,一去就是六十多年,所以,你们肯定没有见过我!”其中一个女孩说:“爷爷,那你今晚住我们家,我爷爷一定会非常热情,因为他最喜欢家里热闹了!”

到了晚上,贺知章来到小女孩家里,见到她的爷爷,没想到她爷爷就是儿时和他在一起玩耍的伙伴呀!他们有说不完的话,促膝长谈了一整夜……

回乡偶书作文7

抬头望着皎洁的月光,又勾起了我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不知家乡的月儿也似这般明亮吗?也是时候该回去看看了。”我捋着胡须,喃喃自语道。

第二天早上我毅然决定回家乡去看看。坐在马车上,我归心似箭,心情无比激动。少年时便离家,如今我已是白发苍苍,日思夜想的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带着满怀的期盼,路途的颠簸也变得不再那么难耐了。

终于,经过长途跋涉,马车停了下来。我赶紧走下来,家乡那条清澈的小溪远远地映入眼帘,天空还是那样的湛蓝,树木还是那样苍翠。眼前这绵绵不绝的美景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

正在我陷入回忆的时候,一声甜甜的童音飘入耳畔:“老伯伯,您从哪里来啊?”我定睛一看,只见两个穿着嫩黄色衣裙的小孩正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的看着我,我弯下腰笑着用家乡的口音对他们说:“我从很远的地方来,但我以前也是这里的人啊!”他们不解地摸了摸小脑袋异口同声地说:“你也是我们这里的人吗?那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呢?”听到这里,我的内心汹涌澎湃,十分伤心,一时间不禁老泪纵横。我亲爱的故乡啊!我应该早一点回来看你的!

回到住处,怀着思念伤感的心情,我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放下笔,我干涸的眼眶不由的湿润了。

回乡偶书作文8

我36岁时,身体强壮,满腹诗文。那年,天子千挑万选,把我选到京城做官。从那时侯起,我日日公务繁忙,也没有时间回家和亲人团圆。39年以后,也就是现在的我,已经老态龙钟。天子见我不中用,耳朵有点聋,眼睛有点花,是个75岁的老人了,就下旨让我辞官,告老还乡。想到我能很快见到我的亲人,我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出了笑脸。

犖易着马车,一路上欣赏着祖国的秀丽山河,心想:我的家乡——绍兴还是那副老样子容貌吗?我真恨不得立即回到家,试试那园子里的嫩丝瓜、通红通红的西红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树下乘凉,还要到那个又大又圆的鱼塘钓鱼……我的家乡口音几十年没有改变,可我的头发却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还认不熟悉我.

牼过一个月的风餐露宿,我终于赶回了家乡。啊,我的家乡,我的家!我年轻时盖的那间茅屋还在,那清清的鱼塘还在,那五颜六色的金鱼还在!我还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我的屋子前嬉戏,啊,这一定是我的儿孙吧?我虽白发苍苍,一把胡须,但现在儿孙满堂,我也心满足足了。几个小孩见我走来,好奇地围着我,一位稍大的、胆大的小男孩,仰着头,笑嘻嘻的对我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要到哪往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熟悉,笑问客从何出来?

回乡偶书作文9

贺知章,一位唐代的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很好的朋友。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喜欢写诗,为人豪爽,被后人誉为“诗狂”。

自年轻时候进京为官,到如今已有五十年没有回到自己的美丽的家乡了。当贺知章回到家乡的村口,望着家门口那条清澈的小溪,溪旁种了许多桃树,花瓣纷纷扬扬从树上落下来,飘进了水里。渐渐地,眼前的溪水化成了几十年前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情景:那年正是初秋,满树的桃花早就变成了满树香喷喷的大桃子,他和小伙伴们可开心了,笑着推着爬上了桃树,年幼的他像一只灵活的小猴子,不一会儿,他就从树上摘下了几只大桃子,美美地吃了起来。小伙伴们馋得直流口水。几个淘气的孩子,偷偷地跑到他的背后,一不注意,“嗖”地一声,一只桃子“不翼而飞”了,一阵笑声回荡在溪边……

“叽叽叽……”一阵清脆的鸟鸣声把贺知章拉回了现实。他捋了捋早已花白的胡子,自言自语道:“时间真是好快啊,一晃都五十年过去了,我已耄耋之年了!”突然,几个天真的小孩子从身边路过,用稚嫩而亲切的乡音问道:“老爷爷,您是谁啊?我们怎么没见过您呢?您打哪里来啊?”听着久违了的乡音,望着孩子们天使般的笑脸,红红的,仿佛看到了幼时的自己,不禁老泪纵横,感概万千……

于是,一首《回乡偶书》蕴酿而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作文10

古时候有一位出名的诗人,名叫贺知章。他很小时候就随着父母离开了他的家乡,来到一个遥远的地方。贺知章就在那个地方成长、长大。多年离开家乡的`贺知章虽然没回过家,但是,他依然很开心,因为他家乡的话音没有变。当他变成一位白头发老的老人时,他就开始惦念着他的家乡了。他回想起童年时在家乡与伙伴们玩耍、奔跑,回想起在家乡过年那喜气洋洋的气氛。从那以后,他就一直盼望着回到家乡了。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贺知章抓住这个机会,回到了家乡。

贺知章到了自己的家乡时,走在家乡的小路上,他闻到了以前家乡那果树上的果实的香气,看到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当他正在休闲的走在小路上时,几个小孩子突然把贺知章围了起来,上下打量着贺知章。有个小孩子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的呀?我们怎么不认识您呀?”贺知章笑着说:“孩子们,你们当然不认识我啦!我是从一个很远的地方来的。”于是,贺知章就向这几个小孩讲述了他去的那个地方,并且还说起他小时候还没有走的时候的事情,这几个孩子听得着了迷,就继续津津有味地听贺知章讲。

听完贺知章的讲述后,这几个孩子的其中一个问:“那您还会走吗?”贺知章没做声,只是笑了笑。又一个孩子问:“老爷爷,您去的那个地方好不好玩呀?”贺知章点点头,表示蛮不错。又一个孩子问:“您能在这里住吗?”贺知章再次点点头。孩子们就这样一一问下去,贺知章要不就点点头或摇摇头,要不就做出两句回答。

贺知章就在这里住了几天,他下定决心,以后都不要再走了。从此以后,贺知章就一直在他的家乡里生活。

回乡偶书作文11

“我自幼离开家乡,在外奔波操劳了一生,算一算也有86岁的高龄了!哎,岁月可真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呀!”树下坐着的一位老者叹息道,皎洁的月光映照在他那饱经事故的脸上。哦,原来此人便是有名的诗人贺知章呀!

“光阴似箭,岁月如棱,短短86年过去了,我也应该尘归尘,土归土。回到我那阔别以久的家乡了!”贺知章望着那月明星稀的天空叹道。

哦,原来贺知章是被思乡情所困扰啊!

次日,贺老先生便告老回家,衣锦还乡了。贺老先生连夜起程,赶往家乡。在途中,他的心情万分激动,一想到要回到阔别以久的家乡,他的鞭子便不由地快了两下。数日后,贺知章终于到达了他的家乡。他看着周围的景物心里万分激动。树,还是那棵树,茅屋还是那间茅屋……

这时,突然有几个在嬉闹的孩子跑过来满脸笑容的问:“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您到我们村有什么事吗?“

贺知章看着这些脸上挂着稚气、天真的孩子们,不禁笑了起来,说:”孩子呀,工本就是这里的原住居民,只是从小就到了京城读书,在京城当官,现在才衣锦还乡,落叶归根啊!“其中有一个孩子听了问:“老爷爷,您到我们家去做客吧,说不定我爷爷也认识您呢!”

那几个孩子听了都争先恐后的邀请贺知章到他家做客,贺知章说:“今天我还有事,等到改日我一定登门拜访各位的爷爷、奶奶。”

贺知章回到小时候的茅屋里,突然诗性大发,挥笔写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回乡偶书作文12

贺知章年轻的时候就在京城做了官,这一坐就是五十年。

一天晚上,贺知章看到天上圆圆的月亮,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是不是家乡的月亮也是这样圆呢?现在他已经八十六岁了,很想回到自己的家乡看一看。这时,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现在可以把官辞了,回家乡看一看呀!于是第二天,他就整理行李,辞官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他的心情一直很激动:家乡到底什么样了呢?一路上他看到的山、水、楼,都感觉像家乡一样。过了很久,贺知章终于看到了一条清清的小河:那是家乡的小河啊!他赶快下了马车,朝他向往的家乡大门口奔过去。“哇!家乡变了好多!”贺知章惊讶地看着家乡的变化。以前的小水井,现在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亭子,里面坐着很多人在下棋,以前的学堂,现在变成了富人的家,以前的一片小树林变成了养着小鱼的河塘。他往前走着,发现有些也没有变。以前的茶楼还是那个老样子,草丛中的石头路还在,只是有些旧了,家乡真美啊!贺知章想着。

正当贺知章看着美丽的家乡时,有一位小姑娘跑了过来,对着贺知章说:“老伯伯,您是哪里来的客人呀?”贺知章微笑着对小朋友说:“小朋友,这里是我的故乡啊!我已经五十多年没回来了,你们当然不认识我呀!”小朋友说:“噢,原来是这样啊。”说完她就蹦蹦跳跳地跑开了。贺知章听着小朋友的话,想到自己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家乡的人都不认得他了,不免有些伤心,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作文13

在我年纪很小的时候,我便离开了家乡,可今日,我要返回家乡了!故乡,我回来了!

经过长途的路程,我终于回到了那儿时陪伴我的故乡。一眼望去,故乡变化了不少:杨柳青青,它的柳枝就似亭亭玉立少女的头发随风摆动,树下的那条小溪清澈见底,都能看见底下的石子,有时几只鱼儿跳出水面,远处的山峰高耸入云……

故乡它越来越美,可我却年纪越来越大,头发两鬓已成了白发,额头上的皱纹越来越多,动作不利索,生病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突然,我看到了不远处那片草地。记得年少的时候,我就在那片草地和伙伴们放风筝,结果那风筝线断了,就只见着那风筝越飘越远,不知是不是飞到宇宙里去了;我们还在那片草地上打滚,结果弄得满身是泥,妈妈跑到河边去洗我那脏衣裳,结果河里全都是泥。对了,还有那条小溪,我们在那里捉鱼,可一条也没有捉到……

忽然,一阵笛声飘到我的耳边。我转声一看,原来是过来了几个孩子,正吹着笛子演奏着一首曲子呢!他们看见了我,立刻停下了演奏,一位孩子微笑着朝我跑来,急忙问我:“老爷爷,之前都没有见过您,您是哪位?”

“孩子,我叫贺知章,年幼时我就离了家乡,如今,我终于回来了!”我立刻回答了孩子的话。

“欢迎再次回到我们美丽的故乡!”孩子高兴地望着我,“您怎么不回家啊!走,我们送你回家!”

“好!好!回家!”

路上,孩子们又吹起那曲子……

回到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我拿起笔和纸,写不了这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乡这么多年,可我的口音一点也没有变,我的故乡,希望你越来越好!

回乡偶书作文14

在一个月圆之夜,贺知章望着这圆圆的月亮,久久的思念着他的故乡,他决定回故乡看一看。

第二天早上,他上路了,在柳树边的村间小路上,他杵着拐杖,一步一颤地向前走去,边走边想:自己三十七岁中进士后,村民们都在村口送他离去,还有年长的老母。一想到马上就可以回到思念已久的故乡,他顿时老泪纵横。

走了许久,终于来到了村口,看见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东西,寺庙,大桥。突然,他的目光停在了一颗柳树上,那颗柳树上还刻着他的名字呢!他欣喜若狂的轻轻抚摸着他那粗糙的树干,用和蔼的声音问道:”柳树啊柳树,我不在的日子,你想我吗?我想你了,这段时间你过得好吗?有人给你浇水吗?”说完后,他又紧紧地抱着柳树。接着,他向前走去,他看到了少年时打水喝的那口井,他使出浑身的力气打了一桶,尝了一口,和记忆中的井水一样甘甜,一样好喝。

几个刚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叽叽喳喳地说话,来到贺知章身边,仔细打量着他:瘦瘦的脸颊:炯炯有神的眼睛:满脸的皱纹;花白的头发;衣服上面还有几个小洞,一个胆大的小朋友用她那娇滴滴的声音问:‘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到哪家去串门啊?““”我们可以给您带路!’另一个小朋友也大声说道。贺知章笑了笑,用家乡话说到:“谢谢,我是本村人,因为我年少出门当官几十年都没回来过,那时你们还没出生呢!”

贺知章边走边看,在一棵老榆树下,看见了几十年未见到的同龄小伙伴在下棋,便走上前去,大声问:“猜猜我是谁?”小伙伴们转过身,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争先恐后地来拥抱贺知章,有的小伙伴还说:“欢迎你回家!”

回乡偶书作文15

湖边杨柳依依,贺知章站在湖边,不由地大声赞叹:“京城啊!京城,我昨日经得皇上允许,今日终于可以告老还乡咯!眼看离家已有56年了,不知现在的家乡还是原来的那样吗?”

贺知章回到屋子,看着镜子前面的自己,两鬓毛发已变得花白稀疏,不再是年轻精力旺盛的样子。

贺知章经过一路颠簸,终于到达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贺知章下了马车,抬起头来,望着门前那棵柳树,不由得想起了《咏柳》这首诗。贺知章拍了拍那棵树,说道:“老朋友,你还记得我吗?我是贺知章呀!”那柳树枝儿轻轻摆了摆,好像在说:“记得,记得,你还拿我写过一首诗呢!”贺知章又说:“我老了,你却还年轻着!”

这时从西边跑过来一群孩子,领头的孩子说:“那位爷爷咱们不认识,好像是一位客人,走,咱们去问问!”这些孩子跑过去将贺知章围住。一个眨着大眼睛的小男孩问贺知章:“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要到哪里去呀?”贺知章笑着答道:“我从京城来,目的地就是这里。”又一个小男孩跑上前,问:“老爷爷,您到这里来是要干什么呀?”“这里就是我的家乡,”说到这里,贺知章的泪水已落了下来,“我年轻进京考了官,现在想回到家乡养老!”第一个问话的小孩子说:“我爷爷说他有一个很好的朋友进京考了大官,您就是吧?”“是,我就是贺知章!你爷爷在哪里,我想见见他!”小孩子领着贺知章来到了他爷爷家,贺知章见到老友说得很开心!当晚就写下了《回乡偶书》一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上一篇:借物喻人150字小练笔下一篇:ktv会所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