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文学评论(共6篇)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现在新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各类文学作品,而且选的基本都是文情并茂的古今中外名篇;另外影视节目也相当丰富。同学们应拿起笔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写写文学评论。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还能提高你的书面表达能力。下面给同学展示几篇北大附中高三10班写的《我的父亲母亲》的评论。前面已展示了几篇他们写的《观后感》,你们把前后所展示的例文比较一下,然后谈谈观(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异同。
二、习作示例及评析:
习作示例①
蒙太奇手段,妙!
一一一评《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蒙太奇手段
北大附中 全国理科试验班 高三(10)班 王一恺
《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感人至深,除了故事情节真实生动外,其艺术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尤其是蒙太奇手段的应用很有技巧。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第一处是招弟在等待小学教师时起身的动作,小学教师送孩子们回家时,途经村前那条小路。招弟就坐在小路旁的山坡上期待着,盼望着。可当她真的看见小学教师身影的时候,招弟却又不好意思的起身躲进树林,默默地看着。这一举动、这一情节十分符合人物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影片中没有过多的向人们展示招弟与小学教师在一起时的情景,却着重刻画了招弟起身的动作。其实,正是这一镜头的反复出现,更加深沉含蓄的表现出招弟对小学教师感情的真挚、热烈又带有几分羞涩。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处是在影片结尾处,招弟的儿子在当年父亲教书用的那间教室里,给全村的孩子们上课,以了却父亲的遗愿。年迈的招弟在教室外聆听那朗朗读书声。这声音是多么熟悉呀!几十年以前,在她与小学教师相爱之处,招弟就是被这书声吸引而在教室外长久驻足。这两幅画面是那样的相似,只是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人不同,心不同。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年招弟的内心世界:对小学教师的爱恋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如今的招弟对往事、对逝去丈夫的怀念。
以上两处蒙太奇手段的应用都十分巧妙。
说了半天,那么到底什么是蒙太奇手段呢?所谓蒙太奇手段,就是多组镜头间的切换组合。作为导演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它的应用不仅能使整个影片完整连贯,如果经过一些特殊处理,还能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表达效果。由于观众的人生阅历不同,对影片的理解也不同。一部影片,要想引起观众的共鸣,用蒙太奇手段处理是很必要的。
习作示例②
人性美丽的震撼
——评论《我的父亲母亲》的精巧情节安排
北大附中 全国理科班 高三10班 姜懿
张艺谋的人生经历与他执导拍承德电影风格有很大关系。它的出身是农民,生活中形成朴实、忠厚的品质使他的电影形成了独树一帜、玩味无穷的风格。他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并把他们的情感刻画的细腻而逼真,让人不能不引起共鸣!
电影的线索一明一暗,两个年轻人的相恋是明线,而两颗心的盼望和关爱是暗线。所以,主体不是个人事迹或社会事件,而是人的内心活动。一个花季女孩执著的等待、寻找心爱的人的行动。电影实质完全是在描写人的心情。
在电影始终有几个重要镜头反复出现。
第一个是,一个穿这红棉袄、戴着红头巾的女孩在小学校园栅栏外突然回头的茫然、心急如焚地向看见那个笑脸,那个她耳边清脆的朗诵升背后的人的笑脸。
第二个是女孩在不同季节作的同一件事。即使下着大雪、刮着大风,依旧不懈地站在乡村和县城之间的一条很普通的小路边白烨树旁等待。她很伤心,因为她总是等不到。但他还是苦苦地等,他使焦虑的、担心的,因为她把心给了县城的小伙子,小伙子走了,也把女孩的心带走了。她所等待的,不只是小伙子,还有它的那可欢乐的心情。
第三个,在电影开头、结尾,女孩经过漫漫40年,仍坐在织布机前为心爱的人织布,从年轻人的机敏灵活变成稳重和蹒跚,从红布变成黑布、白布,从没有见到小伙子倒送走老伴,一直没有停下。其实,一直支持者她的,使她对心爱的人深深的感情。
就像《永远的蝴蝶》中作者在反复写的一句话:“她跑过去,走到马路的中央,于是,蝴蝶就飞走了,再也不会来了。”电影和文章两者有同样感人的效果,因为描写的同样是让人刻骨铭心的一瞬间,同样是最触动人内心感情世界的画面,一种不可抹煞的记忆!
张艺谋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乡村人的方言、习俗等细节来表现乡村人特有的朴实和善良,让观众有欣赏现实生活录像直播的感觉。
另外,场景中社会场景的集中、分散安排得自然而灵活,主角看似很平常、很普通的老百姓,但却让人感到,他们是与众不同的,使引人注目的,他们在屏幕上每一件普通的小事都让人牵肠挂肚。也就是说,主角完全被融合在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显现出环境与中心任务的互相依赖和衬托的必要性。
总之,张艺谋用大手笔刻画细节的艺术手法是让人耳目一新而又深深赞同的。因为它的电影虽然没有高级科学技术给人的新奇和轰动的震撼,没有大风大浪情节波折的刺激,没有绚丽场景的煽情,没有奇异幻想造就的完美,但他表现得正是中国人的本质,表现给大家的是中国人的品格,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儒雅和魅力,加上中国乡村人的朴实和善良。而最终打动观众的原因,是她所展现给大家的电影,是一种最美的人性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
习作示例③
出路在哪里
北大附中 理科实验班 高三 王大地
对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我只是觉得它回避了太多的问题。中国有12亿人口,8亿多生活在农村。虽然在十九和二十世纪有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可是在广大的农村,变化依旧微乎其微。桃花源记里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现时的中国农村也不过如此。尽管有了拖拉机,有了化肥农药,但终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变的。几千年遗传下来的旧俗依然广为流行。在哈代或是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眼里,其中当然不乏美好的东西,但是我相信,那还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愚昧多于文明的。那么《我》剧里为什么不涉及这些问题呢?如果张艺谋想展示农村的面貌,那么他只是在欺骗观众。如果他想讲一个恋爱的故事,那莫非贫穷落后的农村也是一片能滋生出浪漫的乐土?我不知道张艺谋是否在农村生活过,果真如此,只能怪他洞察力太平庸,认不清问题的关键。《我》这样的片子,拿给城市里的人则可,要是让一个谱熟农村生活的人看了,那又是另一番光景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不是《我》这样浮雕一般虚华的作品,而是一种能够真正地把中国的农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
记得在《我》剧里最常见的场面是女主角在秋天金色的阳光下的笑脸。张艺谋似乎想刻意制造出唯美的氛围。可是他的方式也太做作了,一切都像是在做假戏。印象里大陆就没拍出什么好电影。韩国和日本的电影我都看过一些,不能不说它们要比中国电影更有魅力,更加深刻。张的农村题材片在大陆电影界可能要好一些,但那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距。张个人的素养约束了他创造的范围和手法。他永远只能拍出《我》这样既没有力,也缺乏美的电影。
习作示例④
谈《我的父亲母亲》的真实性
北大附中 理科试验班 李鹏飞
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确实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我是很少被故事感动的,但看完《我的父亲母亲》之后,也不禁为这个感人的故事感动。但故事毕竟是故事,故事可以很动人,但只要是故事就一定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我的父亲母亲》也不例外。
首先,我感到最不真实的,便是故事情节。当然,会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话没错,但高于生活并不等于脱离生活。故事发生于“打右派”前期,从当时物质条件,自然环境来看,这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北方农村,但已经发生了自由恋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按中国传统,婚姻大事青年人是不能主动料理的,大都由父母包办,即便不是包办,也一定有父母或某些长辈出面料理。这种风俗在农村一直延续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至今。但电影中在一个北方偏僻农村,在那个年代,竟然发生了如此感人的故事,这难道不是奇迹吗?即便退一步说,故事发生了,但故事的发展也毫无真实性可言。东方女性受到特有文化的影响,一般都比较内向,或者说矜持,但影片中的女主角,那样活泼,那样主动,一点都不像一个中国农村女孩子,但她却被安排在一个偏僻的农村,而且是几十年前,这可以说又是一个奇迹吧!
其次,在影片中的某些细节,我们也不难发现现代艺人的粗劣的雕刻痕迹。
影片中有一个锔碗的细节,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剧中,那个工匠曾说了一句话,大意是锔碗的花费要比买一个新碗还贵。或许,张老先生想用这句话来突出这个碗的特殊价值,殊不如,却成了笑话。张老先生一定没见过锔碗的。工匠要用锔碗的收入养家糊口,如果价钱那么贵(那个碗仅摔成三片而已,如果多摔几片,岂不价值连城了),一天能有多少活干?
剧尾,商定好要抬遗体回乡之后,第二天便有许多人从远方赶回来。我不禁要问,这可能吗?结合影片情节和农村风俗习惯可以看出,抬棺是第二天上午。而从广东赶回一个北方小山村只用一夜时间?!要知道,当时中国一穷二白,他们怎么回来的?坐火车?坐专机?即使是现在,这也不可能实现,何况几十年前?
还有母亲年轻时候的美丽肌肤,以及一举一动,无不显露出虚伪和做作。要知道,那种环境里,即使每天打一桶水,手上也会磨出厚厚的一层茧子,何况还要织布、做饭、做家务劳动。从母亲的一举一动,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城里人,凭着对农民的一点粗糙的认识但又急于模仿而做出的不伦不类的举动。
总之,《我的父亲母亲》一片,可以说很生动,很感人。但它毕竟是故事,而且故事中的一举一动都经不起推敲,整个故事处处显露出虚构的痕迹。
评析:
几篇评论,对电影都有总的评价,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要肯定的,几篇文章都选择了较小的切入点进行评论;习作①谈电影镜头的切换组接艺术即电影表现的主要手段蒙太奇手法,换言之,评论电影“画面”的“剪辑”技巧。习作②着眼于情节线索安排的评论;习作③④着眼于电影内容真实性与否的评论。我认为中学生练习写作,评价一部作品不宜面面俱到,面面俱倒,就会面面不到。因为几百字的文章无法包容这么多的内容,什么思想价值,艺术手段,表现技巧等等都谈,只能蜻蜒点水,哪个都谈不深,谈不透,选择较小切入点,如医学上的微创手术,切入口极小而探入的很深。更何况面面俱到中学生笔力也不足。所以选择较小的切口点是这次写评论的要求,同学们基本上做到了。
几个同学选择的角度也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常常说,角度要新,但若刻意求新往往事倍功半,或伤害了文意,弄巧成拙。文学评论选择角度应根据个人鉴赏感受来定,要选择自己最有话说,体会最深的一点入手评论。比如习作④,李鹏飞是来自农村的同学,上高中来到北大附中才开始认识城市,所以看完这部电影,他跟我谈了农村许多情况,觉得《我的父亲母亲》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说时颇有些愤愤。他的认识来自他的生活体验,我跟他谈,电影是艺术,不能把生活的原生态搬上银幕,他仍不能接受,后来他写了这篇评论,表达了极真实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他谈出的是自己思考的东西,没有人云亦云,自然真实地选择了自己最有感受的某一方面来谈,这总比刻意求新,哗众取宠或人云亦云,亦与亦趋要来得好。
以上选的例文①②是褒扬;③④是批评,作为个人看法来讲,我不同意习作③④的分析之拿出不同观点的评论,是在于告诉同学“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充许同学大胆谈出不同意见,评论不能搞一言堂,只有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艺术鉴赏力,审美悟性、灵性。
几篇习作的结构,层次都比较清晰,开头结尾方法各异,各有千秋,文笔也不呆板,希望你们认真体味。至于语言(已经过一次修改),总体还比较流畅,得体。但要细细琢磨,有的语句还劲不住推敲,比如习作示例③第6行划线句子“但是我相信,那还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愚昧多于文明”这句话的“那”指代不明,是指哈代和浓从文的作品内容,还是指农村旧俗?又如此文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而是一种能够真正地把中国的农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中国农村”内涵,外延都太大,应具体指出是“中国农村”的“习俗”,还是什么?,语意要明确。
请你们做做语言医生,给找一找毛病,在网上反馈给我好吗?也请你们提出修改意见。我想广大网民朋友会理解我的用意吗。
关于对《我的父亲母亲》的评论,高三10班还有不少看法,比如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张艺谋特有的乡土气息;还有的同学谈到“电影艺术总不同于真实生活。索然的生活经艺术加工总会熠熠生辉,张艺谋说‘这部电影有我个人的影子,但绝对不是完全的真实,’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现实主义式的浪漫’,这种浪漫与生活贴近,并令我们重新找回并感觉到那纯真无暇的感情。”;有人在谈到人物语言时说“整部影片的对白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导演深刻地意识到,在人物复杂的感情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影片只是将多个特写串在一起,便代替了角色心中的千言万语。这是本片的成功之处,也是张艺谋电影的特色之一。
至于我对这部影片的评价,还是引用导演张艺谋的话吧,他说“要拍一部爱情诗歌散文电影”想用质朴的浪漫来打动人们的心灵。应该说,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我的父亲母亲》确实是一部爱情散文诗,这美丽而饱含诗意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真情,看到生活和爱情的美丽。我确实不同意习作③和④两文的看法。那两文有些话偏激,过分武断地垄断了农村生活,有些看法也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忘记了在哪儿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走进影院的时候„„打开感情的房门,跟随故事去寻找久违了的纯净,梦想和感动”总之,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三、文学评论和(读)观后感的异同:
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讲究时效性
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就是生命。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 当然也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当时当令的蔬菜最好卖, 过时的旧闻少人看。《别了, 司徒雷登》是毛主席的经典之作, 也堪称新闻评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听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解放前夕回国了, 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 这是评论美国对华政策的好时机, 于是立即挥笔写下了这篇传世之作。所以对新闻评论感兴趣的同学要牢记, 一旦你看新闻时, 有感觉了, 如鲠在喉了, 想发言了, 那就要迅速地提笔成文。
二、不能以叙代评
中学生写议论文时常犯的毛病就是文章中有大段的叙事。以叙代议, 这更是新闻评论的大忌, 新闻评论中对新闻事件的回顾可以一笔带过, 评论才是重点, 才真正见出作者的功力。评论时必须紧扣现实生活, 因为只有立足现实的评论才有意义, 读者才会看上一眼。
三、要控制情感, 客观、理智, 不能变成泼妇骂街
每个人都有冲动的时候, 尤其是看到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或者谈论到社会阴暗面时, 很多人都会义愤填膺、骂不绝口。这在生活中闲谈时可以理解, 但在写新闻评论时, 却是不可有的, 有了粗话肯定难于发表。所以关键还在于沉着冷静地细致分析, 摆事实、讲道理。
四、论点要新鲜, 评论要有说服力, 给读者留下启示
就一篇新闻评论而言, 论点是灵魂。在有限的篇幅中, 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论点不新鲜, 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 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 不想看下去了。论据要有典型性, 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 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 既是论点的依据, 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 因此, 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 至关重要。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 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 说理有无深度, 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此外, 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 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力避老话套话, 力求有点文采, 使读者爱看。
【优秀新闻评论分析】
(一) 舞龙纠纷时, “德江经验”哪去了
(选自2009年2月10日《扬子晚报》)
2月8日14时许, 贵州省德江县发生一起部分群众因舞龙纠纷围攻县政府事件, 部分干警和群众受伤。
据介绍, 德江群众有正月十五上街舞龙的传统习俗, 但县政府今年考虑到安全因素, 禁止群众在主城区舞龙, 将舞龙区域划定到环城路。结果几支舞龙队在舞龙时被制止, 以致引起不满, 随后到县政府大院要求按传统方式舞龙, 并发生冲突。
同样是在德江, 此前处理群众性突发事件的德江经验”曾被广为推崇。去闻评论。年6月15日, 贵州德江县城郊发现一具高三学生男尸。受个别人的唆使煽动, 死者母亲到县城街上举牌喊冤, 短时间引来上千不明真相的群众围观。德江县公安局澄清该生自缢事实真相, 引导社会舆论, 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赞扬 (2008年10月19日《贵州都市报》) 。
任何关涉民权民生的事件都应成为官员眼中的头等大事。无论是公民个人的不满情绪, 还是部分群众对某一事件的不满, 都不能被视为小事情。公众场合“喊冤”的个体, 要表达的都是对其自身来讲的“大事”, 往往可能成为群体性大事的导火索, 所以政府对所有关涉公众利益的事情都应高度重视, 慎重解决。此前的“德江经验”贵在公开与说服, 通过公开真相、说明道理、解释缘由与法律依据等, 相信群众、以理服人。但是, 面对当地上街舞龙的习俗, 禁令背后怎么就没见“德江经验”的影子呢?
舞龙是一种传统习俗, 与民众的过年生活息息相关, 对于民众习俗自然需要尊重, 那么相关部门在禁止群众在主城区舞龙时, 除了对于安全因素的考虑, 有没有及时地加强沟通, 向群众说明禁止的理由?是否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报道与说明?对群众的不满情绪的疏导过程又在哪里?
就是在同一个地方, 此前的“德江经验”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这只能说明, 所谓的“经验”还只是具体到某个事件上的“具体经验”, 没能真正固化于制度体制之中, 没能深入决策者执法者的意识之中。这样的“经验”, 永远只能在成绩簿、故纸堆里找辉煌。
【亮点分析】
此文时效性非常强, 也就是新闻事件的第二天, 评论就出来了。另外本文最大的亮点还在于作者没忘了去年的“德江经验”一事, 并将之与“舞龙事件”前后勾连起来分析, 因而观点就发人深思了, 也显示了作者超人的思维批判力。
(二) “船娘”与“空姐”差异何在
(选自2009年2月10日《扬子晚报》)
从苏州、扬州等地高校毕业的5名女大学生, 成为扬州市瘦西湖景区首批“大学生船娘”, 本月7日起正式上岗接待游客 (2月9日《扬子晚报》) 。
众多网友在跟帖中, 也在质疑“大学生当船娘”是否人才浪费。笔者倒不这样认为。相信大家对航空公司每次在高校招聘空姐时的火爆场面印象深刻, 大学生报名时争先恐后, 家长们在背后鼎力支持, 没有人认为大学生当空姐是屈了才。可如果撇开职业形象、社会地位等“虚”的东西, 仅从“人才”的角度考虑, 一名优秀的船娘, 在天文地理、待人接物、服务顾客等方面的要求, 笔者实在看不出同空姐有多大区别。一个在空中, 一个在水上, 海拔虽有差距, 人才又有何差别?
教育的最终目的, 就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而社会上的各行各业, 显然都需要高素质的员工。从这个角度讲, 大学生是一个经过了素质提升的公民, 一个有知识的劳动者。当空姐需要素质, 当船娘一样需要素质。可是为什么大家都赞空姐, 疑船娘呢?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亮点分析】
真佩服本文作者睿智的眼光与超人的联想能力, 竟然将船娘与空姐放在一起比较。这一比还真有道理, 让人服啊!
(三) 还有多少事要“惊动总理”
(选自2008年10月9日《扬子晚报》)
山西娄烦“8·1”特别重大排土场垮塌事故被认定是重大责任事故而非原先所说仅仅是“一起自然灾害”, 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的逆转, 是源自一位记者在其博客上发表的举报信, 这封信惊动了温家宝总理。
应当承认此处此时的“惊动”有相当大的偶然性, 博客可能有数亿之众, 如果不是博客海洋中的一滴水偶然惊动了总理, 那么, 山西娄烦尖山铁矿“8·1”事故, 被瞒报谎报的真相, 至今还可能沉在深渊。
人民生命关天的大事, 百姓财产安全的大事, 难道一定要惊动总理才行?
我们耳熟能详太多的惊动中央高层, 记忆犹新的有, “山西洪洞县黑砖场大案惊动中央领导”, “湖北黑老大‘黑吃黑’惊动公安部”, “黑龙江特大坑农案惊动中央”, “惊动中央高层的罗田窝川事件”……为什么事情要惊动总理、惊动中央, 才有转机, 才有解决的希望?惊动总理前, 有多少人早该被惊动?
在孙春龙的博客惊动总理前, 其搭档王晓曾以举报人的身份向安监总局进行电话举报, 安监总局却坚持以山西省上报的数字为准;娄烦县委宣传部再三叮嘱记者不用去现场采访;孙春龙和王晓采写的文章《娄烦:被拖延的真相》在媒体发表, 被多家网站转载, 可是一夜之间, 所有网站转载的该文章均无法打开;这篇文章再传真并快递给安监总局, 结果又被转交给山西省政府, 由当地政府查处。以后的事, 大家都知道了。
关涉人民生命安全的事, 是国家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 连总理都能被惊动的大事, 居然那么多人都没有被惊动, 可见这些人的铁石心肠, 可想其麻木不仁已经到何等程度。
如果不对这些疑问给予严查, 对当事人进行依法严肃处理的话, 别指望这些“铁石心肠”者能够良心发现寝食难安, 别指望这些胡锦涛总书记严厉批评为“对群众生命安全麻木不仁”的人能够幡然醒悟痛悔前非, 别指望这样的重大事故能从此销声匿迹。
我们真的不希望, 还会有这样那样的事去“惊动总理”了!
【亮点分析】
《谄媚的奢华》
谄媚的奢华
------电影《红高粱》的后殖民主义色彩
【摘要】:后殖民主义是90 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国际文化思潮,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从三个方面探究了影片《 红高粱》 的后殖民特性。在张艺谋改编自莫言《红高粱》《高粱酒》的电影《红高粱》里,就保存着这种后殖民主义的特性。并近乎于谄媚的表现出民族的劣根性。
关键词:《红高粱》 张艺谋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和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爱德华· 赛义德在《 东方主义》 一书中认为:在西方学人的视界中,“东方”被憧憬为一个从远古以来就洋溢着异国情调与传奇色彩的浪漫国度,而且这种憧憬是一种文化猎奇。虽然我们中国并没有真正地沦落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可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却遭受着殖民化的统治。
在莫言的小说中,并没有这些在电影中表现的这些意象元素,在经过张艺谋的改编之后,凸显了我们中华民族在一些问题上的是是非非。张艺谋作的电影作品《 红高粱》首先是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一片轰动,特别是猎奇心理支配下的西方观众,可是在国内对于影片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影片《 红高粱》 折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射的落后文明是旧中国的真实写照,但是相应地迎合了西方东方主义者的欣赏品味。可是在这其中也暗含着许多实际中并不存在的东西。
一、“伪民俗”迎合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
在小说《红高粱》中,作家莫言所描写的是在山东高密的事情,张艺谋导演有意的将这故事背景挪用到了陕北的高原之上。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所承载的中华文化,才是最原始的的最富有激情的,也是最能够满足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猎奇心理的。可是《 红高粱》 这部影片对民俗文化的阐述却带有很强的虚构性,即“伪民俗”性。
首先,在故事的层面上将故事的发生地移植到陕北那是合情合理的,但从史实的角度出发,这未免就太牵强了。影片将地点改在了边远的宁夏地区而不是原作中的高密东北乡。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因为当年日本侵略中国并没有深入到边远的宁夏一带。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会让东方主义者认为当年的中国非常弱小,连偏僻的内陆深处都受到了日本的侵略和蹂踊。
其次,影片中我奶奶要嫁过去的十八里坡是除了烧酒作坊一家人外荒无人烟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村庄是如此荒凉、人丁稀少的。
再次,去十八里坡的路上经过的那片高粱地被拍摄成野生的高粱,这也是站不住脚的,没有野高粱会是那么整齐壮观的,更不可能如此的生长在陕北大地上,在那片土地上,是不可能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的美满的。《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最后,烧酒作坊的人崇拜酒神。但是,我爷爷的恶作剧朝高粱酒里撒了一炮尿,竟然酿成了喷香的好酒一一十八里红。如此多的“伪民俗”客观上无形地迎合了西方世界的观众,为他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的东方国度,从而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引发了他们对东方中国“神秘”的幻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不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来说,无疑是在给我们中国,中国认得脸上抹黑,可是对于张艺谋来说,通过这样做他成功了。
二、愚昧和落后引发了西方观众的后殖民情绪
影片刻意在视觉上营构了流动的画面,以最大的信息量来表现东方大陆传统文化的原始荒蛮与愚昧落后,供西方读者猎奇。在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开始前后的那段日子里,并没有影片所展示的那般的丑陋不堪。张艺谋有意的将这段传奇刻画成如此直露的对于金钱,物质等的追求实在是有那么点差强人意。
首先,在我奶奶上花轿前后,画外音里的那段“坐轿不能哭,哭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这些语言信息无非在向我们传达新娘必须在轿子里也规规矩矩,哭和吐等任何动作都是伤风败俗的,新娘没有一丁点的自由,花轿也是一种束缚而不是让人欢喜的地方。
其次,我奶奶在曾祖父的眼里就相当于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曾祖父用她换取了李大头给的一条老骡子。为了让老李家的名气和气派提高自己的声望,穷困的曾祖父把她嫁给了李大头,逼她做了买卖婚姻的牺牲品,并向她隐瞒了未来丈夫的情况:对方五十多岁了而且还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是个麻风病。对于这桩婚姻,曾祖父自个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的 女儿高攀了。但她仍然处在父权制和夫权制的夹缝中,她只好把自己屈服给了余占熬。这样的情节塑造使得西方猎奇者认为,中国的妇女丧失了主体地位而沦为工具性客体,丧失了自己的声音和言语权力,仅仅缩为一个空洞的能指而成为夫权主义的反证;她们不仅受到压迫而且通过在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养成的精神驯服来支持对她们自己的压迫即她们已经心甘情愿地适应了男性的压迫。
再次,影片多次向观众展示了我奶奶的金莲小脚的诱惑魅力,也就是展示了中国妇女在身体上所受到的夫权社会的残害。拦路抢劫者掀开轿子的帘子时,注意到的是我奶奶的那双小脚,而不是她那美貌的容颜。我爷爷和我奶奶第一次的肉体接触就是我爷爷对我奶奶伸出轿子外面的金链小脚的抚摸和凝视。缠足似乎还有另一个目的。这种刻意把女性角色塑造成被动客体,营造为男性观赏愉悦对象的做法,使得西方人用新奇和带有偏见的眼光来看待东方,对待东方女性群体。
三、对情欲的大肆捕捉强化了西方观众的后殖民情结
在影片中张艺谋刻意的策划了几处具有商业元素的情色场面,虽然并没有直接的描写两性之间的苟合,但是在在那种大写意的视觉元素下,加上电影蒙太奇剪辑的视觉补偿,在看完这样的段落之后,自然的会在我们的意象里产生这样的错觉。这样的视觉营造,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对于东方女性的视觉上的欣赏。
在迎亲的队伍里,我奶奶的三寸金莲的小脚,对于作为轿把式的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我爷爷的迷惑,甚至是对拦路抢劫的假“神枪三炮”的迷惑,这些稍微的流露着“色”,甚至是“性”的暗示,给西方观众传达了东方人含蓄的两性观念。在西方人的好奇心理的后殖民情绪中,似乎也是对于近日的老外对华人女性侵犯的始作俑者。
在我奶奶回娘家的时候,我爷爷将我奶奶捉到高粱地里并踏出了在一些影评人眼里的女性“生殖器”的造型,这无疑是对西方人的猎奇心理的苟合。在中国的历史上,的确存在着生殖崇拜。在那个人口就是生产力的年代,只有人口多了才是强大了,所以会更多的重视女性,重视生殖。可是在这里的生殖崇拜,似乎有点不合乎情理。虽然我们面对的是比我们强大的敌人,可是这样的背景对生殖崇拜似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的联系。再者说来,这种穿越式的理念构架,除了满足西方人的欲望之外,尚不若实实在在的好。
总之,这部影片刻意营构了本土传统文化的愚昧和落后以取悦西方大众,使得西方观众对东方、东方文化以及东方人更感到好奇,满足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
参考文献
【 1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2 】罗钢,刘象愚《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
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下面请看实例--
题目:
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评内容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黄亨灿)
例文二:
跳跃的乡愁---评艺术特色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赵斯仪)
例文三:
想哭不一定有泪
--评《乡愁》中的借代---评写作手法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游舫)
总评:
这三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评论考试模式
开头:
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
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发出感慨.评论:重在发表评论者的观点,有时竟把原文只作为引证评论者观点的材料,旁征博引、深入广泛挖掘。好的评论、权威人士的评论对原作的文学地位和社会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以算作学术论文的。
二、文学评论的特点
1.科学性
对真理的揭示、对事物内在规律本质特征的阐发有科学性,即懂行识货,有明察秋毫的眼力,对原作准确分析、评价,实事求是,不溢美,不隐恶,语言准确、严谨。
2.逻辑性
思维合乎规律,表述有条有理,从内容到结构布局都应有一定的逻辑层次,讲究一定的章法,不要“一锅煮”,车轱辘话说一大堆。
3.艺术性
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可以视听、触摸的形象,使文学评论做到文理结合,而不是干巴巴的空泛说教,同时对评论对象充满感情,做到情理结合,有感染力,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格。
4.针对性
针对具体的作家作品,明确“评什么、为什么评、怎么去评”等问题,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豆腐一碗,一碗豆腐,不知所云。
5.社会性
文学评论往往与评论者所处的时代、所持的评论标准极其社会要求和文学自身发展的状况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作家、作品放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读者手里会有不同的评价。
6.指导性
文学评论对社会现实、对文学本身和对广大读者的理解和认识等有指导意义,这实际上决定着文学评论的价值意义。
三、文学评论的写法
1.具备以下条件
① 有严谨的治学态度;② 有相应的生活阅历;③ 有较高的理论造诣;④ 有一定的文 有过硬的文字功夫;⑥ 有激情,即感受生活、感受作品的能力。
学修养;⑤
2.做好以下准备
① 认真研读原作;② 了解作家的生平;③ 研究作品产生的时代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④⑤⑥ 调查群众反映,搜集丰裕的参考资料; 做好大量的摘录卡片;阅读已有的评论文章;⑦ 确定评论对象和主攻方向;⑧ 列好提纲。
3.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 评论作品的思想性
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总倾向是否进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审美要求,是否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特色、揭示了社会规律。
② 评论作品的艺术性
a.艺术形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活动等个性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分析人物活动的历史环境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自身的成长历史是否前后矛盾、是否合情合理;透过人物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投影。
b.艺术形式:包括对作品中故事情节的设置、线索的安排、细节的描写、语言的运用(人物语言和作者的叙述语言)、作者即作品的风格、作者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③ 评论作者和作品的贡献及地位
可以采用比较、联系、考证等方法,对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作者同一时期的同类作品、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同类作品等做出中肯的评价,确定作者与作品在文学领域或社会方面的贡献及地位。
4.掌握以下方法
① 复述议论
围绕所要论述的问题,选择引用有关的原文,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② 概括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概括出来,给读者以明晰的总印象,然后再对作品本身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加以剖析,说明比较,使读者对作品本身有透彻的了解,从而相信评论者的观点,并非无源之水。
③ 联系比较
联系作者本人不同时期的作品特色,或同一时期其他作者同类型的作品,或显示生活中的事实等进行分析比较,突出其个性,肯定其优劣,发掘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④ 情理兼备
理,指评论者通过理智的分析,在评论中表现出来的逻辑力量;情,指评论者把自己的爱憎感情渗透进评论过程中,使评论有内在的情感力量,能够感染读者,达到评论效果。
5.选择恰当体式
The novel is about the tragic life of Tess Durbeyfield, the daughter of a poor foolish peasant, who believes that he is the descendant of an ancient aristocratic family, and who sends his daughter to work as a maid for a neighboring family and gives birth to a child, which dies in infancy.Then Tess goes to work on a dairy farm, where she is engaged to Angel Clare, a man of liberal mind, and the son of a clergyman.On hearing her wife‟s tale, Angel‟s old-fashioned prejudice overcomes him and he abandons Tess.Then misfortunes fall upon Tess;finally, after a period of hard work on the Flintcomb Ash farm, she meets Alec again.When Angel repents and comes back to find Tess, it is too late.Tess murders Alec, and after hiding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ith Angel, is arrested, tired, and hanged.The book ends with the sentence:” Justice was done, and the President of the Immortals(in Aeschylean phrase)had ended his sport with Tess.” The excerpts are selected form chapters 42 and 43,when Tess is working in harsh conditions on the Flintcomb Ash farm.4.Ulysses:
Ulysses has virtually no story, nor plot, almost no action.Broadly speaking the novel concerns the thoughts, experiences, and above all the encounter of two men during a single day, from 8 o‟clock in the morning of July 16, 1904, to 2 o‟clock in the morning of June 17-a day marked nothing outwardly notable, a day of no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nor even of any clear personal significance, to the protagonists.The technique used in the book is what is called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hough what Joyce writes is not of consciousness, but the activity of the part of the mind which lies somewhat between deliberate thought and the subconsciousness.The book centers round two protagonists.One is Leopold Bloom, born in 1866, married, a Dublin Jew and a canvasser for advertisements;his wife Molly, a distinguished singer, has some illicit love affair with a man called Boyan.The other protagonist is Stephen Dedalus, who appeared in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as a wouldbe artist.Both of them are possessed with a felling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 for Stephen has been living as an exile, and Blood is a Dublin Jew.Finally, Bloom and Stephen, who have just been missing each other all day, get together.It is significant to note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novel closely follows the story of the journey of Ulysses which he took after the war at Troy on his way to epic: the opening section dealing with the son Telemanchus(Stephen), the central section dealing with the wandering of Ulysses(Bloom wandering in Dublin),the final section dealing with the get together of Ulysses and Telemanchus(Bloom and Stephen).5.Don Juan:brief introduction:①a satirical epic②Byron‟s masterpiece③16cantos and remains unfinished.Theme and writing style:It is about the romantic adventures of a legendary Spanish youth who has many love affairs with various woman.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the poem lies in the vivid descriptions of the Greek people,and his bitter satire on the sham and hypocrisy in love,religion,and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his time.Plot:At first he has an illicit love with a married woman.Being discovered by the women‟s husband,he is sent aboard at the age of 16 by his mother.He is shipwrecked and is cast up on a Greek island where is cared for by Haidee,the daughter of a pirate who is away from the island and is believed to be dead.There Don Juan marries Haidee and a wedding ceremony is held.Haidee‟s father returns unexpectedly and is enraged when he finds that his daughter has been married to a stranger.Don Juan is put on a slave ship and Haidee goes mad and dies.Juan is sold in Constantinople as a slave to a sultana who falls in love with him.He manages to escape from the harem and joins the Russian troops which are besieging Ismail.He distinguishes himself in the fighting and is sent to St.Peterburg,where he wins the favour of the Russian Empress,Catherine the Great,who dispatches him on a political mission to England.6.Dombey and Son:brief introduction:①published in serial form in 1847-1848,③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Dickens‟ mature period Plot:Dombey,the owner of a shipping house,is a rich,proud,and heartless man,whose sole concern in life is the perpetuation of his name in connection with his firm.When the story begins,he has just been presented with a son and heir,Paul,and his wife dies in childbirth.He neglects his daughter and lays all his hopes an Paul,who would carry on his business.But Paul dies in childhood because of poor health and the strict discipline in the
boarding school.Dombey remarries,but his wife,a cold and disillusioned lady who can‟t stand Dombey‟s company.Having lost both his pride and wealth,Dombey lives in desolate solitude and finally is taken care of by his forgiving daughter.Writing style:bitter social criticism 7.Wuthering Heights
Introduction and plot :The story of Wuthering Heights is concerned with two symmetrical families and introduction stranger.The Linton family ,richer and more genteel,includes Mr Linton,his wife,his son Edgar,and his daughter Isabella,and they live down in a neighbouring valley at Thrushcross Grange.Heathcliff is now rich and is determined to take revenge on Hindley and the Lintons.But all his revenge is foiled by Catherine and Hareton ,who love each other,Heathcliff dies a defeated man.After his death people see the ghosts of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 Earnshaw roam on the moor.Theme:Except for Satan in Milton‟s Paradise Lost,the tempestuous and revengeful Heathcliff has no equal in English literature.His intense love for Catherine, his relentless revenge on his enemy, and his frantic restlessness after Catherine‟s death mark him unique figure.In Heathcliff‟s conflict with Hindley and the Lintons ,Emily Bronte portray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rivileged and the underdog, between the master and the hired hand.8.Waiting for Godot:
一、肯定文学视角下金圣叹的“无实写论”
从肯定文学的虚构性出发,金圣叹首先提出了“无实写论” 的思想。在他看来,“从古至今之妙文,决无实学法则”。而且写书的人从来不会注意自己的东西,是否“其人其事之有无”。但是金圣叹先生所说的“实写”,并不是从生活和文学的现实意义来定性的,而是从生活和文学的描写关系定义的。换句话说就是,“从古至今之妙文,决无实学法则”的主要意思就是文学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根据现实生活进行描写[2]216。我们以《西厢记》为例子,其中张生第三次见到莺莺的时候,称赞她“檀口点樱桃,粉鼻倚琼瑶 ……轻盈杨柳腰……”金圣叹在评论的时候感叹道:“世不知文者,谓此是实写,实则非实写……至三见莺莺,方得仔细审阅,反衬与之前两遍不分明……”在这里面,看上去很像是在写实,但其实依然是在虚写。由此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不一定都需要实写,只要是形象逼真,结构虽然是虚的,还可以是好文章。
为什么文学作品需要虚写呢?第一点:有些事物因为条件的限制,没有办法亲眼看见,只能依靠想象。比如说金圣叹好友王断山笔下的庐山。王断山没有见过庐山的真实样貌,但是描绘的依然栩栩如生。第二点:有些事物只能依靠虚写进行描绘,比如说上文中提到的莺莺的美丽。第三点:有些事物过于繁多和复杂,作者只能选择性地进行描写。第四点:即便是实写,文章的内容也含有其他的意思。第五点:描写的时候作者会渗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无法达到完全的客观。比如说张生在讲述莺莺美貌的时候。也正是因为“虚写”可以达到文章妙处的要求,虚中有实,实中带虚,让人浮想联翩。
和虚构相联系的,金圣叹还涉及了灵感的探究,他认为灵感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另一部分则是后天培养的。从灵感的不可重复角度分析,金圣叹延伸到了创作的不可重复性的问题:“尔后任其绝代骄子,都不可云……《西厢记》我做得出,便因作者在,可重做一本……不可复得。”赫拉克特也认为,人类无法两次进入同样一条河流。因为灵感是转瞬即逝的,而且不会重复出现。因此影响的就是作家的经历、观点和思想也在不断变化。
二、三个主要命题的出现
金圣叹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提出了关于本文的三个重要命题:“怨毒著书”、“锦心绣口”、“成奇文以自娱”。
1.怨毒著书。所谓“怨毒”,就是我们所说的厌恨和不满,言辞之中带有激愤的情感,因此而“毒”。在《水浒传》第18回,金圣叹这样评论[3]144:“前半幅借阮氏之口痛斥官吏……其言激愤异常,大伤雅道……然怨毒著书,史迁不免。”作家身在社会氛围之中,亲身经历和感触着社会的种种不公,无力反驳,只得用文章进行议论。金圣叹肯定作家怨毒著书的合理性,而且把这种“怨毒”的产生归结为统治阶级。
2.锦心绣口。如果说“怨毒著书”是从作家和社会的关系为论点,那么“锦心绣口”出发的角度就是文学创作。金圣叹指出:“读书者,须先得著书人之胸襟……比《史记》是太史公一肚积怨挥发出的……闲来无事,不免伸手弄笔,写出自家的锦心绣口 ……”从这段金圣叹的论述中我们看出,作家的创作思想是一种展示和表达的需要。作家充满想象力、依附自己的才华,在现实的生活中出现遐想的场景也很多,有场景、人物形象等。当这些遐想在作家心中活跃的时候,就会影响一部作品的产生。所以, 作品不一定是因为“怨毒”产生的,也有可能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华和思想而产生的。
3.成奇文以自娱。成奇文以自娱,这个方面很具有创新意义。 金圣叹认为“君相能为其事,不能使所为之事定寿于世……犹歌咏不衰,起敬爱者……”因此说,史书一方面要为一个时代记事, 还要为“出其锦心绣口”。这两个方面向我们表达了史记和文史的区别[4]68。第一方面:史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记载真实的事件,但是文学作品不需要。第二面:史书的论著是为了将历史的事件更好的延续下去,但是作家的创作纯属自娱自乐。这就像一些女性将自己美丽动人的肢体拍下来,最终的目的并不是公布于众,只是用来自我欣赏,记得自己最美丽的相貌而已。
“成奇文以自娱”就是作者从一种娱乐和欣赏的角度探究文学创作的动机,这么说有一定的偏执性,但也不是完全地不合道理。因为这个方面肯定了作家的个人精神追求,肯定了文学创作的动力并非都是求取功名利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不仅是通过思维,还可以通过全部的感觉在对象的世界里肯定自己的存在。” 作家的创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本质力量的有效对象化,因为作家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愉悦的心情。金圣叹的“成奇文以自娱”理论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是有超前的文学思想的。
三、“格物致知”和“亲动心”
1.格物致知。金圣叹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学说思想。金圣叹的“格物致知”思想很好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创新。在金圣叹评论《水浒·序三》中写道: “施耐庵以一心所运,立一百单八人各自妙也……十年格一物而一朝格一物……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施耐庵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探究事物的本源,终于深刻地把握了事物的认识,在这样的把握和认识之上创作出来的小说,描写的事物自然得心应手。 金圣叹在点评的时候,遇见描绘非常精彩的部分,经常用“诚乃格物君子”大加肯定。而且金圣叹还认为,“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 还提出“诚乃格物君子”的观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善恶,都是诚于中而外于形的,忠恕自然就成为衡量的标准。
由此可见,金圣叹的“格物致知”论述,第一点强调的是研究事物时,需要把握事物内在的运动规律。第二点强调的是将事物的内在规律归诸于人的思想和性格方面,目的是做到推己及人。 第一点的结论我们毋庸置疑,非常肯定。但是后者的论述,目前还有待考究。不过要把规律归诸于人的内心,就是说准确把握人的心理和思想,这也是叙事作品中创新的唯一出路。所以,概括来说,金圣叹的“格物致知”是作家把握事物的外部世界和内部思想的途径,而且是针对作家以外的客观世界来定义的。
2.亲动心。和“格物致知”相比较,“亲动心”针对的就是作家的主观思想。在《水浒传》第55回,金圣叹称赞施耐庵的高超的写作技巧,写奸雄就是奸雄,写豪杰就是豪杰,描绘得非常形象。 人们说“非豪杰不知豪杰,非圣人不知圣人……”施耐庵能够完美地写好奸雄和豪杰,也可以说施耐庵本身也带有奸雄和豪杰的气息,但是又能如何写好淫妇和偷儿呢?金圣叹总结道:“施耐庵非淫妇偷儿者,岂非淫妇,却实则淫妇……施耐庵三寸执笔, 篇幅之间,实则亲动心为淫妇,为偷儿……既已动心,则均矣”[5]。 创作淫妇和偷儿的时候,施耐庵就把自己想象成淫妇和偷儿,以换位思考的角度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和感受,准确把握他们的习惯就刻画得栩栩如生。
用现在的话来讲,“亲动心”就是创作人物形象和背景的时候,将自己幻想成其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活动,通过适当的想象,就可以做到栩栩如生。“格物致知”和“亲动心”是金圣叹在文学创作方面两个核心理论。前者从客观世界的角度分析了把握世界和事物的途径和观察的方式,达到了解事物特性的目的[5]186。后者是从主观世界的思想说明了作家的创作心理,明确指出塑造形象和把握世界的途径。除此之外,金圣叹还探究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问题,他认为写作之前应当主张当前的思想和认识等。金圣叹在创作方面的思想是非常系统和完整的。对于这个方面,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金圣叹先生的创作思想和文学造诣。可谓创造界的第一大师。
本文通过三个大方面、五个小方面为大家详细阐述了金圣叹的文学造诣考究,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得出了诸多的新型理论,其中“成奇文以自娱”的论点,在现在依然存有重要的价值。结合相关史料的记载,《水浒传》、《西厢记》和 《史记》等文献的参考,论证了金圣叹文学思想的合理存在性和科学性,其中有些方面虽然略显偏执,但是结合整体的思想来说,每一个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结合在一起的。
摘要:金圣叹文学创作品论中有很多值得重视的思想内涵。本文将通过“怨毒著书”、“锦心绣口”、“成奇文以自娱”三个方面的深度探讨,分析金圣叹的文学创作心理过程和原因。通过“亲动心”和“格物致知”亮点探讨作家应该塑造艺术形象和把握世界。
【怎样写文学评论】推荐阅读:
文学评论 《活着》07-07
红豆文学评论02-14
文学评论的写作方法01-09
《老人与海》文学评论04-03
文学评论 万历十五年07-26
纪实文学怎么写04-25
怎样写请示07-09
怎样写日记11-17
怎样学生写作文06-10
品德评语怎样写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