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电影赏析教案(精选6篇)
《简·爱》名著与电影赏析
姓名: 闫法轲
学校: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专业: 会计
班级: Z会计121
学号: 201204013120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一.作品综述 1.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老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夏洛蒂·勃朗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主要情节概述:
这本小说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的一系列遭遇以及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但是她有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简·爱是个孤女,她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了伤寒,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幼小的简·爱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倍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与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以后,简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海伦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这次斑疹伤寒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简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儿小姐的离开,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她的学生是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
一天黄昏,简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
一天,简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间着了火,简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
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他只是想试探简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求婚时,简答应了他。
在婚礼前夜,简·爱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切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
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简拒绝了他,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
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也受伤致残(失去一只胳膊和一只眼睛)。简找到他并大受震动,最终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3.核心人物评价
简·爱——女主人公,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爱德华.费尔法克斯·罗切斯特——桑菲尔德庄园主,拥有财富和强健的体魄,年轻时他过着放浪的生活,后来决心认真生活,喜欢简爱并向她求婚。晚年时由于第一任妻子的疯狂放火而失去一条胳膊,并且瞎了(后来恢复了一只眼睛的视力)。最后成为简爱的丈夫。
白茜——盖茨海德庄园的仆人,相较之下她对简爱很好,后来嫁给看门人利文,曾看望过简爱。
里德太太——简·爱的舅妈,曾违心答应丈夫收养简爱,对简·爱并不公平。儿子自杀使她中风,临死前良心发现,告诉简·爱她隐瞒了她的叔叔的来信。(已死)
里德先生——简·爱的舅舅,对简·爱比较好,但过早离世。
伊丽莎·里德——里德太太的大女儿,精明有心计,习惯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得井井有条,日常生活规律如钟表般精准,因弟弟的行为和家庭的败落而痛苦,决心隐居,后当了修女,后来成为修道院院长,将所有财产都捐献给她的修道院。
乔治安娜·里德——里德太太的小女儿,貌美如花,向往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常常沉溺在她曾在伦敦度过的那个出尽风头的冬季的回忆里,后来嫁给了一个年老力衰的富豪。
约翰·里德——里德太太的儿子,暴躁、惹是生非,小时候经常欺负简·爱,长大后将家中财产挥霍一空后自杀。
海伦·布恩斯--简·爱在洛沃德慈善学校的好友,聪明好学。在罗沃德学校流行疾病时因为肺结核而死。(已死)
布罗克尔赫斯特——洛沃德慈善学校总管,虚伪且刻薄。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谭普尔小姐(玛利亚·谭波尔)——洛沃德学校教师,是简·爱的良师益友。后来嫁给了一个牧师。
圣约翰.李维斯——简爱的堂兄,英俊,有极高的信仰。向简求婚,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成为他的助手,被拒绝,后来一个人去印度传教了。
戴安娜·李维斯和玛丽.李维斯--简爱的堂姐,聪明善良且好学,戴安娜很活泼。(圣约翰的胞妹)
爱丽丝·费尔法克斯--罗切斯特的女管家。
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旧情人(一个法国舞女)的女儿,沉溺于奢华的生活风,喜欢漂亮的衣服和饰物。在学校英国式教育下改变。(罗切斯特是她的监护人,简·爱的学生)
英格拉姆·布兰奇小姐——长得美丽动人的贵族小姐,罗切斯特先生的追求者,但不是为了爱,而是钱。
罗莎蒙德·奥利弗小姐——活泼美丽善良的贵族小姐,圣约翰教区内唯一一位富人奥利弗先生的女儿,她帮助圣约翰创办学校救济穷人,他们相爱却都不表达,圣约翰以她不适合成为传教士的妻子为由拒绝简爱撮合他们的好意。她最后嫁给了格兰比爵士。
简爱
是一个贫苦低微、其貌不扬、性格倔强、感情丰富、独立自尊、勇敢执着、聪慧过人的女孩,她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从简爱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判断、选择的坚定理想和执着追求。
海伦
海伦主张凡事能忍旧忍,这样自己快乐,别人也会对你好一些。我觉得海伦的这些话在我们看来是很让人不可理解的。但是她的宽容、忍让以及她那博大的胸怀,是令人钦佩的。
罗切斯特
罗切斯特先生是一个正直、善恶分明而又带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两人真心相爱了。然而在他们的婚礼上,梅森先生揭露了罗切斯特先生是个有妻之夫的秘密后,简彻底失望了,她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离开了他。然而他们最终又走到了一起。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二.作品评论
1.作品现实意义
《简·爱》创作于英国谢菲尔德(谢菲尔德是地名),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简·爱》是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毋庸置疑的名著。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一个有尊严和寻求平等的简·爱,这个看似柔弱而内心极具刚强韧性的女子也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
2.个人心得
《简·爱》一反传统小说中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写出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初涉人世,便过着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生活,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严酷的现实,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她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
小说中,简·爱与桑菲尔德府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但是,她没有因此而气馁,而妄自菲薄,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了对他的感情。在结婚仪式上,她才知道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原配妻子尚在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婚姻的庄严、合法、纯洁,她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恳求,强忍内心的巨大伤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遁入无依无靠的茫茫人世。
在金钱面前,她也有不俗的表现。在获得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大部分的遗产转赠给贫困的表哥、表姐。在她的心目中,亲情比金钱更为重要。
简·爱这位离经叛道的女性,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战和抗争的个性,使她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充满了魅力。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她决不自甘堕落。她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抗争、奋斗。从很小的时候起,她便敢于向欺压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严惩,也不畏惧。她那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胆战心惊。
在爱情方面,她从不奴颜婢膝,也不一味地迎合讨好,她鄙视那些浑身铜臭、以门第出身论人、一味追求虚荣的上流社会的庸俗之辈。她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她从来没有沦为爱情和物质的奴隶,也没有陷入感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简·爱为维护公道、维护个人尊严,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敬,也使得简·爱这一形象具备了经久不衰的价值。
一、英美电影赏析教学现状
当前英美电影赏析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语言技能尤其是听力和会话实践能力不达标,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不够重视, 导致尽管很多学生通过了基本的课程考试, 但是英语交际能力不强;二是选用的电影语速不适中, 或者学生对古老的电影题材不感兴趣, 导致实用性不高;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目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 以词汇、句式、听说教程等为基本课程, 无法满足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需求;四是学生注重看电影情节, 追求感官刺激, 忽视语言学习。
二、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模式
(一) 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体验式教学是基于体验式学习建立起来的, 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总的来说,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从学习者的体验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直接经历中去构建知识并获取技能。就英语教学来说,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英语教学是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运用听、说、视等不同的教学媒介, 亲身参与到丰富的教学活动中, 并在活动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加深对语言的了解并提高语言的实践应用能力 (杨蕾达2012) 。这种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逐渐改善机械式学习的固定思维, 提高学生的自信。
(二) 体验式教学的外语教学
体验式英语教学是建立在外语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的, 体验式教学更加重视课堂上教学活动的安排, 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交际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语言的使用环境和技巧, 因此体验式教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田海鹰2011) 。其具体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创建学生的体验式情景;对自己的参与体验总结和思考;情景迁移, 将自己在课堂上的经验和实际交际情景相结合;验证学习的结果, 然后在实践中运用。
(三) 体验式英美电影赏析教学
大卫·库伯在《体验式英语教学》中对体验式教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笔者在理论基础上结合英美电影赏析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整理, 并且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 将体验式英美电影赏析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具体的应用如下:
1.课前背景知识搜集。教学过程必然要结合一定的教学方向和目的, 课前背景知识的搜集就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主题, 教师可以使用互联网搜集和教学主题相关的语境素材、语言素材和视听素材, 并能够根据搜集到的材料完成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也应该提前对学习知识进行一定的预习, 为可能遇到的情景以及知识背景做好学习准备。
2.创建课堂学习情景。要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和设备帮助创建教学情境, 由教师来展示第一阶段搜集到的教学素材, 学生结合上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情景学习。学习过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参与、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来体会特定交际情景下的语言应用。
3.课堂情景思考。这一阶段是在学生亲身参与了教学活动后能够对自己在学习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对自己实际参与活动中用到的语言以及语言应用的情景进行分析, 教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然后结合本次教学的目标评价是否完成了教学计划。
4.课后应用。学生经历了体验式教学的前几个阶段,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再安排几个情境, 结合视听素材考验学生是否可以面对多个情境做出正确的语言反应, 然后抽取部分同学来模拟语言知识的具体应用 (王俊新2011) 。
总之, 这四个阶段的学习是在大卫·库伯的教学体系中总结出来的, 核心思想不会变, 那就是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视、听、说的训练, 将本来枯燥的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学习转变成活泼生动的实际情景,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英语的实际交际能力。
三、教学案例分析体验式教学在航海英语听力和会话中的应用
笔者以美国电影《文化体验》教材中的一个课时“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当幸福来敲门) ”作为教学案例分析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具体应用。
1.课前背景知识搜集。课前搜集与幸福有关的知识, 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每个人对幸福的看法, 例如对Happiness一词网上搜索相关英文定义;让学生举一些他们认为幸福的例子;查找有关“中国梦”和“美国梦”的诠释。总的来说, 就是要充分地结合与幸福和梦想有关的场景搜集相关材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建教学情景。教师结合视频、动图、音频等具体分析电影场景, 让学生了解词汇、语句具体的使用场景, 并分析在这样的场景下如何反应, 注重对语言的应用 (程茜、陈晓、陈君君、严晓霞2014) 。例如, 选取影片中的父亲和儿子在篮球场的对话, “怎样鼓励别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认真学习其中台词。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把自己融入到电影情节中, 慢慢体会台词的含义。
例如:父亲Christ对儿子说:“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 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t do it.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Period.” (你有梦想的话, 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 他们就想告诉你, 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 就要努力去实现, 就这样。)
课堂设计:让一名学生想象自己孤独无援的情景, 另一学生进行劝诫。鼓励学生把原文背下来, 或者用自己的话加以修饰, 深刻体会protect (捍卫) 和go get it (努力实现梦想) 的含义。
3.课堂知识总结。针对上文中的情景使用, 教师要给予总结。例如, 在梦想受打击的情况下, 每个人有什么不同的心理反应, 会有怎样的语言反应。用主人公最终的成功, 说明只要努力奋斗, 幸福就会来到你身边。
4.课后应用。教师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 通过口述、模拟现场等方式来构建不同的交际场景, 要求学生在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面对实际的场景应该如何运用语言, 考察在生活受到挫折的时候, 怎样坚定自己的信念, 给予自己怎样的心理暗示, 克服困难, 打开幸福的大门。可以用布置作业写心得的形式, 让学生把对奋斗、幸福、梦想几个词的体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结束语
实践证明, 体验式教学法在英美电影赏析教学中应用能够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合理调动学生的视、听、说感官体验, 将抽象的英语使用转化成充满互动性的情景交际,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完成了教学任务和要求。但是, 目前情景教学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例如学生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等都直接影响着体验式英语听力和会话教学的质量,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调整。
摘要:英美电影赏析课程是语言课程中应用性较强的一类,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实际的英语教学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本文结合英美电影赏析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认真地分析了体验式教学在英美电影赏析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实践应用。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英美电影赏析课程,英美文化
参考文献
田海鹰.2011.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 (3) :61-65.
王俊新.2011.CALL背景下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杨蕾达.2012.美国电影文化体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摘要】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在每个时代都能唤起受众的共鸣,因此经典需要回顾和传承。英美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许多文学著作,很多都被改编成经典电影,电影中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对女性美好品质的称颂,使得观众久久回味,不仅在当代,在现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英美经典电影角度分析,希望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出英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探究 女性形象 英美文学 英美经典电影
文学作品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产物,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创造。虽然女性所扮演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女性作为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坚不可摧。尤其以英美的著作为例,许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英国及美国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本文以英美经典电影为出发点,进行了以下探究:
一、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女性的地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在20世纪以前,女性的地位卑微。从20世纪开始,许多文学作品开始反映女性主义,其中以女权主义最为突出。在文学之外,现实中的女性也逐渐走出家庭,开始工作,开始与男性一样面对激烈的竞争。这些女性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她们成为职业女性的代表,她们开始关注政治、关注民生。经典的电影以《乱世佳人》为例,斯嘉丽小姐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影片讲述的是富家小姐斯嘉丽原本令人艳羡、舒适的生活环境被南北战争毁于一旦,斯嘉丽没有在困难面前屈服,而是经历了各种磨难,终于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姐蜕变为以为充满智慧的现代女性。这部电影改自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小说《飘》,它之所以能成为畅销著作,是因为女主角斯嘉丽的命运可以在当时社会中产生共鸣。
二、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会涉及到儿女私情,在英美文学著作中也不例外。著名电影《廊桥遗梦》改编自美国罗伯特作家的小说。这部影片不仅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它集萃了人们在追求人生理想及面对人生抉择的经验。尤其是其中的婚外恋部分,成为评论界和普通观众关注的焦点。基于道德的要求和束缚,任何一个国家对婚外恋这个问题都极其敏感,是个雷区,一不小心就可能遭致道德的谴责。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克林特的这种演示方式实为大胆。当然,结果比预想得要好,虽然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最终选择以家庭为中心,没有做出违背社会传统道德的事情,但在影片放映完了之后,美国的离婚率迅速提高,这仿佛是离婚的一个导火线,增强了女性独立意识。弗朗西斯卡虽然嫁为农妇,但她有着高雅的气质,向往着自由和爱情,她的心中有一颗“少女梦”,而作者罗伯特细心地呵护这个梦想,放飞这个梦想,但又不脱离实际。
三、女性对生活的态度
自我实现也好,爱情也罢,文学作品所展现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女性的独立意识在逐步增强。例如19世纪的作家代表勃朗特的《简·爱》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女主角简·爱是一位乐观积极,聪明伶俐且自强自立的女性,她用她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吸引了男主角罗彻斯特。简·爱向往着平等和自由,她不屑权贵,不会自我贬低,她一直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当她知道罗彻斯特是有妇之夫后,决绝地离开了他,但是在认识到自己对罗彻斯特的感情已经深入心底时,她又不顾罗彻斯特失明,有没有能力再爱她,回到他身边,不离不弃。在看完影片后感受到,虽然简·爱是一位普通的女性人物,但是她的所思所想,她的行动力告诉观众,她有着极强的自我修养,有着堪称“女强人”的独立思想认识。
英美文学作品对女性人物的描写的特点是个性鲜明,这些作者是某一个新生力量的代表,被作者赋予了独特的结构和灵魂,他们的事务的处理态度,对爱情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或许也正因为这些特点,英美文学创作成为经典且具有传世阅读的价值。
四、女性的命运
虽然我们前面讲到了女性的许多正面思想和积极影响,但是社会充满多样性,女性的华丽蜕变只是少数,许多由英美文学改编的影片充满着悲剧色彩。或许为了唤醒更多的人关注女性,关爱女性,这些悲催的女性命运反而受到编剧和导演的青睐,让观众产生思想共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音乐剧《悲惨世界》,主人公芳汀原本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在被情人抛弃之后,一个人带着女儿珂赛特去了一个她不想去的地方,她卖了自己的所有,包括身体,最后死在了医院。芳汀的悲剧对她自己来说或许是个解脱。在英国和美国的文学作品中,女性的悲剧被更真实地呈现。正是因为她们的独特品质,她们的牺牲是伟大和值得的。莎士比亚笔下的17世纪女性,《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深深爱着哈姆雷特,但是她的父亲极力反对,她对父亲十分顺从,当知道父亲被自己深爱的那个人杀害后,她忍受着这一切。
五、结语
总而言之,英文文学作品中对女性人物的刻画丰富多彩,但是集中于一个时期,女性所呈现出的内在品质具有共性,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美好想象,女性对自我地位的提高,或者女性的不幸等等,这些电影都是通过女性形象来描绘社会现实,女性有着最柔弱的性格,也有着最刚毅的内心。女性形象通过影片展示出来,更加的直观、生动,更易于被观众接受,这些经典影片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学内涵。
参考文献:
[1]谭明华.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戏剧之家,2015(12):272-273.
[2]王盈盈.从女性视角解读美国电影——廊桥遗梦[J].环球纵横,2013(08):121-122.
首先要评析的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作品曾被西方评论界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创作背景,描写的是一个美国空军大队驻守在地中海“皮亚诺扎岛”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作品中的主人公飞行员轰炸手约翰・尤索林,这是一位满怀正义、具有爱国热情投身战场,并屡立战功后被提拔为上尉的人物。但是驻守大队的司令官卡斯卡特上校却扮演着一个急功近利、阿谀奉承的角色。卡斯卡特上校一心想当将军,为此,一次次的给部下增加轰炸飞行任务,甚至不惜用部下的生命帮助自己晋升。而约翰・尤索林则亲身经历着这一虚伪、荒诞、残酷的现实,他逐渐感觉到这一切只不过是当权者升官发财的把戏,而自己则身处于一个极其凶险的环境之中。于是约翰・尤索林开始对所谓的“战争”大失所望,从原来的严肃诚挚、满怀正义变得玩世不恭,对战争的态度也越来越厌恶,并想尽一切办法试图躲避飞行,甚至想要装疯躲进医院。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规定,只有精神异常的人才能获准免于飞行,可以立即回国,但此申请必须是由本人提出。同时军规中又规定,凡是能够意识到飞行中存在危险,并且提出免飞申请的人,都属于头脑清醒的人,所以必须继续执行飞行任务。这样一来,通过装疯来逃避飞行任务的办法在这样的规定下则行不通了。于是约翰・尤索林开始寄希望于另一条规定,即士兵完成25次飞行任务后就可以申请回国,但是这条军规同样还有一条附加条件,那就是士兵在停止飞行任务前不允许违抗上级的命令。于是当约翰・尤索林完成了32次任务,满足飞行25次任务就可以申请回国的规定时,驻守大队的司令官卡斯卡特上校把指标提升到了40次。当他完成第44次飞行任务时,卡斯卡特又把任务提高到50次,当他飞完51次时,飞行任务又从50次上升到了60次,不断的就这样无止尽的循环下去,除非在任务中牺牲,否则,永远无法从这个无止尽的怪圈中挣脱出来。
约翰・尤索林在面对无数艰难险阻的情况下,在这种荒诞的现实和无比残酷的环境远远超出他的想象时,像他这样的小人物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从圈套中逃离出来,这样的抗争往往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他是无法在抗争中取得胜利的。然而约翰・尤索林却不甘就此沉沦下去,于是就形成了通过自我嘲弄来戏谑外部世界的行为方式。这正是“黑色幽默”的典型特征,通过放大故事中的矛盾冲突的方式,用看似滑稽可笑、反常无理的手段来讽刺现实社会的荒诞和残酷。同时,作品中滑稽逆转的结构形态,表现出超乎人意料的叙事手法,这就强调了读者在作品的阅读中,需要逆转正常的反应,因为作者所要表现的价值观已发生于改变的世界。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下第二部作品―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万有引力之虹》同样是“黑色幽默”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小说的故事情节非常复杂,全书由许多零散的插曲和作者若干个似是而非的议论构成,在梦境般的幻想中充满了五花八门、古灵精怪的内容描写。《万有引力之虹》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零度之外、在赫尔曼・格林赌场、在基地内以及反作用力。第一部分零度之外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即在二战中德军用火箭袭击伦敦时,袭击的地点都会与美国军官斯洛索普与女人发生性关系的地点相吻合,在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情况下,斯洛索普开始调查火箭袭击的秘密;在赫尔曼・格林赌场主要描写的是斯洛索普与卡婕在赌场宾馆邂逅,在得知自己的过去之后,踏上了寻找拉兹洛・雅夫等一系列秘密的旅途之中;在基地内这一部分内容的叙述中,斯洛索普知道了许多商业内幕,甚至发现了在大萧条时期自己被父亲出卖给拉兹洛・雅夫做实验,这也恰好印证了自己为何会在火箭落点之前产生强烈的性欲望的原因;在反作用力中这一部分充满了奇幻色彩,斯洛索普一路历经种种艰险,每每都是逢凶化吉,死里逃生,然而最后这些却都莫名其妙的“碎裂”了。
由于《万有引力之虹》的杂乱无章,让不少读者摸不着头绪,而这正是这部作品的绝妙之处,在小说的世界里任何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可以说,《万有引力之虹》就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喜剧,作品中盘根错节的故事结构正是作者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现实、政治秩序以及科学万能论的失望,以及在对人性善恶、人类前途的不懈探索中表现出的对新的社会制度和人类文明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作者通过黑色幽默的艺术表现形态,不仅彰显了作者自身内心的感情元素,更加表达了对人性的思索,是一种良性艺术形态的表现。作者极力的在荒诞社会中寻找元素,通过这种方式,将人们在循规蹈矩中感受到的不安彻底的揭露出来。所以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现实讽刺意味的变形,更是在幽默的.荒诞中体会社会元素的变味,也许这正是英美黑色幽默真正的艺术价值所在。 另一部是英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这是第一部演出获得成功的荒诞派戏剧。1969年塞缪尔・贝克特凭借《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中描写了两个流浪汉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自始至终都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两个主人公穷困潦倒,因此都寄希望于“戈多”来拯救他们。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剧中,他们多次提到“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等等。于是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两个流浪汉开始了疯疯癫癫、支离破碎、前言不搭后语的闲谈以及一系列无聊透顶的动作,想要借此来解除等待的烦恼。但是在失望与等待的交替循环中,这个被期盼已久的“戈多”却始终都没有出现。于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便是两个流浪汉无休止的等待。这看似平庸的情节,却演绎出现实的生存状态,能够深入读者的内心。我们可以从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这两个流浪汉语无伦次、毫无逻辑的对话中,察觉到当时现实社会的荒诞不经,深深感受到人们内心的恐怖和绝望,在残酷的社会压迫中人们生活的痛苦不堪。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寄希望于“戈多”,同时又因为“戈多”而绝望,这也正是西方世界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灾难之后,人们渴望彻底摆脱困境的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
《等待戈多》中的主人公仅仅是两个社会地位卑微渺小、孤苦无助的流浪汉,是典型的“反英雄”角色。在荒诞的现实中,他们为了生存,充当滑稽可笑的小丑,被动地接受命运的煎熬,通过疯疯癫癫的言语和无聊透顶的行为掩盖清醒的痛苦,并以此来嘲讽现实的不幸。作品中的“黑色幽默”随处可见,塞缪尔・贝克特通过滑稽剧的手法来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到处充斥着无助、绝望、迷惘以及荒诞,所有的一切行为都已失去了意义,剩下的仅仅是嘲笑。作者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来揭示现实生活的残酷和无人味,带给世人无尽的思索,同时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即现实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却是未知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这似乎是作者思维的辩证阐述,更是作者对人世间最真实的情感倾诉,也许只有在这种荒诞的黑色幽默下,才可以把这些艺术元素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通过对以上三部典型代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荒诞、残酷的一种讽刺,小说中的人物看似滑稽可笑,但无一例外都具有小人物的悲剧色彩。作者在描写人生的痛苦以及社会的残酷时,痛心疾首,但同时又隐含着这些卑微命运的小人物对人生以及社会的无限渴望与向往。这也正是“黑色幽默”所特有的创作手法,将社会矛盾以及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得淋漓极致,具有警示的意义,同时也是时代赋予作家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旋.英美文学中“黑色幽默”解析与欣赏[J].现代商贸工业.第04期.
2、白巧灵.英美文学中的理想主义和黑色幽默及现实意义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第15期.
3、安婕.英美文学中黑色幽默作品的叙事技巧[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第05期.
4、漆晨.深化现代主义主题的黑色幽默[J].内蒙古师范大学.20.
英美文学选读教案以及复习要点
英美文学选读教案以及复习要点 专业八级资料 Lecture 1 William Shakespeare 1. Introduction of the course (1) This course is called Selected Readings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you. It will be finished in 12 weeks. And in each week well meet each other two times. (2) In this course, you will have to read some original works taken from English and American classics. It may be a little bit difficult for you. However, its also a chance for you to know some great treasury in world literature and Ill help you understand them. (3)Comparing with the literary history courses, this course mainly focuses on original productions. The course book is a nice one with classical works and detailed notes. (4) For the final test, 10% will be decided by your attendance, 20% by your homework and 70% by the test paper. About the homework, after we finish each writer, Ill give you a name list of recommended works written by the writer. In the whole semester, you should choose at least one piece of English writers works and one piece of American writers works recommended by me. And then you should write a small paper on the piece of works you chose. That means you should turn in two papers in the whole semester. (5) A very important suggestion: preview the productions before the class; otherwise itll be very difficult for you to catch me in the class. 2.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 - 1616)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A. Queen Elizabeth I: a powerful England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B. Renaissance: an intellectual movement sprung first in Italy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gradually spread all over Europe. Two features are striking of this movement. The one is a thirsting curiosity for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other is the humanism, which means the new feeling of admiration for human beauty and human achievement. C. Shakespeare lived in such a period and also such a period made him the most famous and most important English writer. (2) Life (Read paragraph 1 and 2 on page 1 after class. These two paragraphs ar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reat writers life.) A. His complete works include 37 plays, 2 narrative poems and 154 sonnets. B. He is mainly famous for his great plays, especially the outstanding Four Great Tragedies. (Hamlet, King Lear, Othello and Macbeth) He is also the author of some other famous plays, such as Romeo and Juliet, but today well learn the excerpt from one of his great comedies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which well talk about a little bit later. C. Shakespeares sonnets are also very good. Well first introduce Sonnet 18, the most famous sonnet written by Shakespeare. (3) Sonnet 18 A. A sonnet is a lyric poem consisting of a single stanza of fourteen iambic pentameter lines linked by an intricate rhyme scheme. It was introduced to England from Italy by Sir Thomas Wyatt and Henry Howard, Earl of Surrey. (It is a very popular poem form and used widely in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Elizabeth era, Edmund Spenser was also famous for his sonnets. And later, John Milton, Byron and Keats all contributed excellent sonnets.) B. Though the sonnet is a fixed form, but the rhyme scheme of the sonnet is not fixed. (few minutes for students to find out this poems rhyme scheme.) Answer: abab cdcd efef gg. This is a typical rhyme scheme used by Shakespeare in all his sonnets. C. Explain the poem sentence by sentence. temperate: moderate or mild; rough winds: strong winds; darling: lovely; lease: 租约;complexion: appearance; dim: darken with cloud; brag: boast; D.(discuss) Theme: expressing the deep love to his friend (4) The Merchant of Venice A. Famous comedy written by Shakespeare in his youth B. Setting: Venice, the Middle Age C. Characters: Bassanio, Antonio, Shylock, Portia (let students discuss the characters) Portia: Shakespeares ideal woman, beautiful, intelligent, cultured, gracious, independent, a daughter of Renaissance Shylock: most successful character, a Jew, a greedy and merciless usurer and also a victim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religious persecution (sympathy) D. Plot: Read the introduction from P3 to P4. E. (Discuss)Theme: Mercy wins over malice. F. The selection is the most famous scene of the whole play and also the climax of the play. (Ask students to read it thoroughly after the class.) In the class, well learn a short part taken from the scene. (P10 to P11, the famous statement about mercy made by Portia) G. (the last but not least) form of the play: verse drama written in blank verse mostly blank verse: unrhymed iambic pentameter. Soon after blank verse was introduced by Henry Howard, Earl of Surrey in his translation of Virgils works, it became the standard meter for Elizabethan and later poetic dramas and some poets, such as John Milton, also employed this form to write their long poems. (5) Recommended Reading Sonnet 29; Sonnet 73; Sonnet 116; Four great tragedies; Romeo and Juliet;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3. Homework 1. Preview the next chapter about John Milton. 2. Find out the form and rhyme scheme of the poem To Cyriack Skinner on P23. Lecture 2 John Milton (1608 0 1674) (Comparing with William Shakespeare, few people read his great productions today. However, he is also a classical writer in English Literature.)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Discussion: Any important event happened during Miltons life time in Britain )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The conflicts between King (James I and then Charles I) and the Parliament Profound conflicts: the Old Feudalism and New Capitalism In religion: The Anglican Church and the Puritan The consequence of those contradictions: the Civil War (1642 - 1649) The King was executed in 1649 and monarchy was abolished. Oliver Cromwells dictatorship (1649 - 1660) The Restoration: Charles II and then James II Glorious Revolution (1688) 2. Life born in a rich and cultured family - handsome and hardworking - graduated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 and got master degree - six years private study and the most knowledgeable poet in Britain - writing pamphlets for the Commonwealth - blind in 1652 - arrested and fined after restoration - produced three great poems in plain life Most important works - three great poems: Paradise Lost (1667); Paradise Regained (1671); Samson Agonistes (1671) (poetic drama) Besides three great poems in his late years, he also wrote some excellent sonnets including the one well learn today. 3. To Cyriack Skinner (Ask the questions of homework) (Answer: Sonnet; abba abba cdcdcd) (1) Form: Sonnet (2) Rhyme scheme: abba abba cdcdcd (different with William Shakespeares sonnets) (3) Explain the poem sentence by sentence (4) (Discussion) Theme: the authors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his blindness (another sonnet on blindness seems more discouraged.) 4. Paradise Lost (《失乐园》) (1) Miltons masterpiece; greatest epic written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epic(史诗): it is a long verse narrative on a serious subject, told in a formal and elevated style, and centered on a heroic or quasi-divine figure on whose actions depends the fate of a tribe, a nation, or the human race. Notic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epics and literary epics. Paradise Lost is a literary epic. (2) Its a long epic including 12 books. The plot is taken from the Old Testament of Holy Bible. *Holy Bible对于理解西方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分为《旧约》(The Old Testament)和《新约》(The New Testament)两部分,这两部分写于不同的时期,而且使用的文字不同,《旧约》主要用希伯莱语写成,《新约》则用希腊文写成.圣经最早曾被翻译成希腊文,然后是拉丁文,在欧洲各国通行.《圣经》英译始自8世纪,但各种版本都不算通行,直到Martin Luther宗教改革之后,16出现的.Authorized Version至今通行,对英国的语言和文学影响极大.推荐阅读英文版《圣经》节选或房龙《圣经的故事》中文版. Plot: (paragraph two on P24) revolt of Satan and some other angels 0 their defeat and throwing into the Hell 0 temptation of Adam and Eve 0 expulsion of Adam and Eve (3) Theme: to justify the ways of God to man (su
关键词:英美报刊,新闻标题,修辞特色
标题是新闻的灵魂, 除高度概括新闻内容外, 还要明确体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为此, 英文新闻写作者不断从语音、词汇、修辞等方面探索, 形成了独特的标题语言。
一、语音修辞 (Phonetic Rhetoric)
在英语中, 不同音位的组合能够帮助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 体现特殊的文体力量, 产生非凡的艺术魅力。在报刊标题中, 头、尾韵和拟声是常见的语音修辞方法。
1. 头韵和尾韵 (alliteration and rhyme)
头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的第一个音素相同而产生的音韵。头韵应用在报刊标题中, 排列整齐, 读音悦耳, 产生形式美, 还能让读者充分领悟语言形式与所表达内容的有机联系。
例:Art Council Costs Criticised.这是一篇关于艺术协会的开支受到批评的报导。标题中的council, costs和criticised互押头韵, [k]是爆破音。可以因一连串的爆破而增加撞击感, 令读者联想到“批评”之尖锐和强硬。
尾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的尾音素重复而产生的音韵。尾韵在报刊标题中的使用, 能够增加语言的声律美, 加强标题的音乐性。
例:If It Satisfies the Lips It Will Sit on the Hips.这是一则关于减肥的文章标题。这里lips和hips互押尾韵, 不仅读起来乐感十足。
2. 拟声 (onomatopoeia)
拟声是以词语模拟事物声音的修辞法。在英语新闻标题中使用拟声, 能加强语义的表达, 使人有耳闻目睹、身临其境之感。
例:Not Rumbling but Rambling.这则新闻介绍了摇滚舞的风格变化情况。直观又形象。
二、词汇修辞 (Semantic Rhetoric)
乔纳森·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 把好的文体定义为“把恰当的词用在恰当的地方。”说明遣词是影响文体的重要因素。英语报刊标题中频繁使用的词汇修辞手段主要有:明喻、暗喻、拟人、双关和借代。
1. 明喻 (simile)
明喻往往用like和as这两个词将具有某种共性的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 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
例:Like A Tree, Unbowed.这个标题出自2004年10月9日英国《卫报》, 讲述的是肯尼亚环保主义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Wangari Maathai的故事。标题采用明喻的修辞手法, 把Wangari Maathai比喻成一颗挺拔的树, 坚强、宁折不屈,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暗喻 (metaphor)
暗喻又称隐喻,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 不用喻词连接。英语报刊标题中暗喻修辞法的使用使立意深刻而又耐人寻味。
例:The Dragon and Its Neighboring Tigers.在这里dragon (龙) 暗喻中国, its neighboring tigers (相邻虎) 则指与中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暗示亚洲地区卧虎藏龙, 实力不可小觑
3. 拟人 (personification)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 使其具备人的外表、语言、情感等特征。报刊标题常采用拟人的手法来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
例:Volcanic Baby Clears Its Throat.本则新闻描述了火山喷发的情景。如此生动的比拟令读者感到好像自己亲眼看到了火山爆发的真实场面。
4. 双关 (pun)
双关是指巧妙地利用一词多义或同音异义, 使某些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蕴含双重的含义。在报刊标题中使用双关, 能收到含蓄、幽默的效果, 且寓意深刻, 令人难忘。
例:World Toilet Summit:A Flush of Excitement.这条关于第四届世界厕所峰会的新闻标题中, flush一词双关, 既从声音上模仿了抽水马桶的冲洗声, 又指科技进步让人类体验到的激动和兴奋, 趣味盎然。
5. 借代 (metonymy)
借代指两件事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 可以借此代彼。如用Uncle Sam指美国, Wall Street (华尔街) 代指股市等。
三、句式修辞 (Syntactic Rhetoric)
英语句子结构的巧妙安排, 对准确、鲜明、完美地表达思想内涵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对照、排比和重复是报刊标题常用的句式修辞手法。
1. 对照 (antithesis)
对照是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反的语句巧妙搭配的一种句式修辞格。它能更鲜明地说明事物, 给人深刻印象。
例:Obama Leads, Mc Cain Concedes.这是一条关于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结果的消息。标题中Obama与Mc Cain相对, lead与concede相对, 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大选的结果, 一目了然。
2. 排比和重复 (parallelism and repetition)
排比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近的语言单位并列使用的一种句式修辞。目的是一气呵成, 增强语言的气势。
报刊标题中重复出现某个词语, 目的是强调新闻报导的重点, 吸引读者。
四、结语
好的新闻标题是社会知识、形象思维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掌握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特别是其修辞特征, 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阅读英美报刊, 理解作者在标题中苦心传达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胡晓丽.简析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特色[J].新闻爱好者, 2010 (6)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