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古诗词欣赏(精选11篇)
NO1、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NO2、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NO3、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NO4、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NO5、沅江五月平堤流,吧人相将浮彩舟。
NO6、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NO7、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NO8、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NO9、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NO10、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NO11、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NO12、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NO13、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NO14、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NO15、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NO16、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NO17、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NO18、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NO19、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NO20、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NO2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NO22、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兼且传觞。
NO23、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
NO24、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
NO25、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NO26、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NO27、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NO28、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NO29、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NO30、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NO31、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NO32、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NO33、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NO34、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NO35、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NO36、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NO37、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NO38、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NO3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NO40、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NO41、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NO42、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NO43、醉讽离骚不解愁。午日处州禁竞渡
NO44、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NO45、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NO46、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满江红。端阳前作
NO47、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NO4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NO49、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NO50、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NO51、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NO52、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NO53、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NO54、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NO55、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NO56、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NO57、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
NO58、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NO59、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
NO60、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NO61、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NO6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NO63、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NO64、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NO65、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NO66、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NO67、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NO68、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NO69、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NO70、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一、赏诗中之画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 (摩诘) 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画外意, 待诗来传, 才能圆满, 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 才能形象化、具体化, 不至于太抽象。如骆宾王的《咏鹅》, 就是一幅白鹅戏水而歌的图画;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那是夏日小池即景;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是一幅柔媚的垂柳图;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又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暮江图。构成图画最主要的元素是线条和颜色, 因此, 古诗赏析的第一步就是感受诗中的色彩。“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中, “黄、翠、白、青”等四种颜色的对比, 就表露出明朗、纯洁、活泼、轻盈、淡泊的色彩意境;“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枫林中那大片大片铺天盖地的红, 不禁让人感觉到暖意融融;“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红绿蓝三种高调色彩对比, 给人一种色彩强烈、刺激、冲突的视觉感受。类似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自古以来红色配绿色是中国人极为喜爱的色彩, 这也是一种民族审美心理的流露。如果说, 艳阳高照下的美景是油画般的浓墨重彩, 那么风风雨雨却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 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水墨一样的山水画意。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苏轼的“山色空蒙雨亦奇”, 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即便是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也因为这“斜风细雨”染上了一层朦胧的水意。值得注意的是,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了窗子, 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 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 就是一幅画。“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 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 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教学中, 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 从诗中纷繁变幻的景物中摄取最生动、最鲜明的画面, 再现古诗词的绘画美, 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理解古诗词的寓意,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感诗中之情
古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没有情感的诗不成诗歌。中国的诗歌中包容有各式各样的情感:壮志难筹是“拔剑倚柱心茫然”, 建功立业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忧国之恨是“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选编的古诗词中一大部分是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期待与共勉;《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是对友人的恋恋不舍;《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是对友人的安慰与赞赏。在欣赏这些诗词时,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对亲情、友情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理解友情的醇浓与珍贵, 感悟诗中之情。
另外, 思乡情也是古诗词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代的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王安石在《泊船瓜洲》时忍不住吟诵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等。抒情诗中最突出的是展现爱国之情的诗, 如陆游的《示儿》。仓央嘉措说, “世间事, 除了生死, 哪一件不是等闲事”, 可见诗人陆游连死都看得破、放得下, 却放不下“王师北定中原日”, 通过这样的对比, 就不难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 则是通过“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放歌纵酒”来表现诗人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古诗词中与爱国情紧紧相连的是悯农之情, 如李绅在《锄禾》中由衷地劝告那些“朱门酒肉臭”的子弟要知道“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因此, 教师教学这类古诗词时, 要引导学生品读诗句, 理解诗句, 背诵诗句, 让学生透过诗句了解诗人的心与诗人的情, 感悟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三、悟诗中之理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汉乐府“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 这些诗句阐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引人思考。教师教学这类诗词时, 可以参照说理性文章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品味诗中富含哲理的句子, 通过反复诵读, 结合相关的故事和自己的理解来验证诗中的哲理, 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品诗中之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精选了古诗词中5首儿童诗, 如李白的《古朗月行》、高鼎的《村居》、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这些儿童诗, 作者或是选取儿童天真的语言, 或是突出儿童率真的行为, 或是展现儿童顽皮淘气的天性, 要读懂这些诗词, 就必须懂得童趣。《古朗月行》的童趣在于孩子给月亮大胆地起个名字叫白玉盘, 给月亮一个烂漫的想象———是飞在云端的镜子;《村居》的童趣在于把儿童能把快乐伴着纸鸢趁着东风飞上天;《池上》的童趣在于偷采白莲的快乐, 在于不解藏踪迹的心思单纯;《所见》中的牧童之趣在于忽而“歌声振林樾”, 却能为“捕鸣蝉”而“忽然闭口立”的率真;《小儿垂钓》的童趣在于“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的貌似少年老成的一本正经。教学这类诗词, 教师要在童趣的主题背景下来引导学生品读诗词, 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 以学生生活中的童心童言和经历体会来品味诗词中的童趣所在, 从而理解古诗词丰富、深邃的意境。
五、立诗中之志
苏教版小学语文精选了古诗词中的很多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如王安石的《梅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等名篇。教学这类诗歌,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能够表露诗人心志的关键句子, 读懂诗人的情操和抱负。如教学王安石的《梅花》时, 要通过品“凌寒独自开”和“为有暗香来”来读懂诗人的不畏严寒、高尚纯洁的坚强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读郑燮的《竹石》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咬定青山”“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诗句, 读懂诗人的高风亮节、不畏权贵、不怕打压的正直倔强, 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读于谦的《石灰吟》时要引领学生抓住“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 读懂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与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教育学生树立磊落的襟怀和建构崇高的人格。
六、现诗中意境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 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 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 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 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 情具象而为景, 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 崭新的意象, 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 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这是我的所谓“意境”。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一是要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如宗白华所说:“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 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教学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与“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时, 要启发学生结合诗句想象诗中的意境:山与天相连, 河与海相接, 海与天相融, 何其壮美!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再现诗中的意境, 让学生理解五百里洞庭烟波浩渺, 在作者的眼里不过是个白银盘, 君山再小巧, 也不可能只是青螺, 这诗句里蕴含着的是作者气吞山河的宇宙意识;教学“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时, 要让学生从“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再现诗中的意境:杜甫当时坐在窗口, 沿着白鹭飞翔的线路, 追踪到了青天, 再由青天往下, 就看到了西岭山上的千秋雪。但, 西岭果真只有雪吗?不, 杜甫在春天回到浣花溪时, 西岭山上应该看得见树木。可为何只写雪不写别的呢?雪, 洁白无瑕, 代表着高洁的品质。杜甫正是要借雪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境界。“千秋”这个字眼, 与死亡紧紧地连在一起。杜甫来到浣花溪的时候, 已经54岁了, 他开始思考死亡了。对于诗人来说, 死亡也许是回归大地白茫茫一片, 真干净吧?二是要引导学生透过古诗词欣赏作者孤寂清高的意境。国家不幸诗家幸, 诗人不幸诗歌幸。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打头四字, 连起来即为“千万孤独”, “绝”“灭”“孤”“独”不正是一种寂寞而骄傲的存在吗?与《江雪》异曲同工的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驿外断桥边”暗示诗人被人排挤打击, 寂寞开无主, 也暗示孤芳自赏, 无人欣赏;“黄昏”在古诗的意象中代表着心情苦闷, “风和雨”表示有一层打击来到。“苦争春”“群芳妒”则暗示着作者被当权者嫉贤妒能。“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则表明作者的气节, 即使孤独寂寞, 也要保持自己清高的气节。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想象与多媒体再现古诗词的意境, 不但能让学生理解古诗词, 还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 学习作者高风亮节、忧国忧民的民族气节, 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赏诗中之画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致于太抽象。如骆宾王的《咏鹅》,就是一幅白鹅戏水而歌的图画;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是夏日小池即景;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一幅柔媚的垂柳图;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又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暮江图。构成图画最主要的要素是线条和颜色,因此,古诗赏析的第一步就是感受诗中的色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中,“黄、翠、白、青”等四种颜色的对比,就表露出明朗、纯洁、活泼、轻盈、淡泊的色彩意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中枫林中那大片大片铺天盖地的红,不禁让人感觉到暖意融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蓝三种高调色彩对比,给人一种色彩强烈、刺激、冲突的视觉感受。类似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自古以来红色配绿色是中国人极为喜爱的色彩,这也是一种民族审美心理的流露。如果说,艳阳高照下的美景是油画般的浓墨重彩,那么风风雨雨却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水墨一样的山水画意。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轼的“山色空蒙雨亦奇”,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即便是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也因为这“斜风细雨”染上了一层朦胧的水意。值得注意的是,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从诗中纷繁变幻的景物中摄取最生动、最鲜明的画面,再现古诗词的绘画美,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理解古诗词的寓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感诗中之情
古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没有情感的诗不成诗歌。中国的诗歌中包容有各式各样的情感:壮志难筹是“拔剑倚柱心茫然”,建功立业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忧国之恨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选编的古诗词中一大部分是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期待与共勉;《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对友人的恋恋不舍;《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友人的安慰与赞赏。在欣赏这些诗词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对亲情、友情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友情的醇浓与珍贵,感悟诗中之情。
另外,思乡情也是古诗词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代的诗人常借月亮的意象来涵咏思乡,如李白在《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在《泊船瓜洲》时忍不住吟诵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抒情诗中最突出的是展现爱国之情的诗,如陆游的《示儿》。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等闲事”,可见诗人陆游连死都看得破、放得下,却放不下“王师北定中原日”,通过这样的对比,就不难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则是通过“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放歌纵酒”来表现诗人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古诗词中与爱国情紧紧相连的是悯农之情,如李绅在《锄禾》中由衷地劝告那些“朱门酒肉臭”的子弟要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类古诗词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诗句,理解诗句,背诵诗句,让学生透过诗句了解诗人的心与诗人的情,感悟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三、悟诗中之理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汉乐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这些诗句阐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引人思考。教师教学这类诗词时,可以参照说理性文章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诗中富含哲理的句子,通过反复诵读,结合相关的故事和自己的理解来验证诗中的哲理,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品诗中之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精选了古诗词中5首儿童诗,如李白的《古朗月行》、高鼎的《村居》、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这些儿童诗,作者或是选取儿童天真的语言,或是突出儿童率真的行为,或是展现儿童顽皮淘气的天性,要读懂这些诗词,就必须懂得童趣。《古朗月行》的童趣在于孩子给月亮大胆地起个名字叫白玉盘,给月亮一个烂漫的想象——是飞在云端的镜子;《村居》的童趣在于把儿童能把快乐伴着纸鸢趁着东风飞上天;《池上》的童趣在于偷采白莲的快乐,在于不解藏踪迹的心思单纯;《所见》中的牧童之趣在于忽而“歌声振林樾”,却能为“捕鸣蝉”而“忽然闭口立”的率真;《小儿垂钓》的童趣在于“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貌似少年老成的一本正经。教学这类诗词,教师要在童趣的主题背景下来引导学生品读诗词,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中的童心童言和经历体会来品味诗词中的童趣所在,从而理解古诗词丰富、深邃的意境。
五、立诗中之志
苏教版小学语文精选了古诗词中的很多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如王安石的《梅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等名篇。教学这类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能够表露诗人心志的关键句子,读懂诗人的情操和抱负。如教学王安石的《梅花》时,要通过品“凌寒独自开”和“为有暗香来”来读懂诗人的不畏严寒、高尚纯洁的坚强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读郑燮的《竹石》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咬定青山”“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诗句,读懂诗人的高风亮节、不畏权贵、不怕打压的正直倔强,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读于谦的《石灰吟》时要引领学生抓住“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读懂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与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教育学生树立磊落的襟怀和建构崇高的人格。
六、现诗中意境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这是我的所谓“意境”。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一是要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如宗白华所说:“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教学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时,要启发学生结合诗句想象诗中的意境:山与天相连,河与海相接,海与天相融,何其壮美!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再现诗中的意境,让学生理解五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在作者的眼里不过是个白银盘,君山再小巧,也不可能只是青螺,这诗句里蕴含着的是作者气吞山河的宇宙意识;教学“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要让学生从“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再现诗中的意境:杜甫当时坐在窗口,沿着白鹭飞翔的线路,追踪到了青天,再由青天往下,就看到了西岭山上的千秋雪。但,西岭果真只有雪吗?不,杜甫在春天回到浣花溪时,西岭山上应该看得见树木。可为何只写雪不写别的呢?雪,洁白无瑕,代表着高洁的品质。杜甫正是要借雪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境界。“千秋”这个字眼,与死亡紧紧地连在一起。杜甫来到浣花溪的时候,已经54岁了,他开始思考死亡了。对于诗人来说,死亡也许是回归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吧?二是要引导学生透过古诗词欣赏作者孤寂清高的意境。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不幸诗歌幸。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打头四字,连起来即为“千万孤独”,“绝”“灭”“孤”“独”不正是一种寂寞而骄傲的存在吗?与《江雪》异曲同工的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驿外断桥边”暗示诗人被人排挤打击,寂寞开无主,也暗示孤芳自赏,无人欣赏;“黄昏”在古诗的意象中代表着心情苦闷,“风和雨”表示有一层打击来到。“苦争春”“群芳妒”则暗示着作者被当权者嫉贤妒能。“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表明作者的气节,即使孤独寂寞,也要保持自己清高的气节。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想象与多媒体再现古诗词的意境,不但能让学生理解古诗词,还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学习作者高风亮节、忧国忧民的民族气节,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古诗词,就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激发学生与古诗词对话的兴趣、欲望,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中受到熏陶,在理解感悟中让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成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五月初五,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荆楚大地的屈原记念日。时下,离端午节还有好些日,可城市的天空里早已弥漫起借机促销的滚滚硝烟。商家们各显神通――或通过媒体、或天女散花般地遍撒宣传单、或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总之,惠利打折是个幌子,借端午节便利,商家们肯定又要赚个盆满钵满。超市里,显眼位置的空间里,摆放出各式风味的粽子让人眼馋,尝鲜的欲望驱使得熙熙攘攘的人们欲罢不能。啊,年复一年的端午节,家家吃粽子;难得有文化韵味的家庭里,能听得到端午的历史渊源;家家户户门前挂上些菖蒲或是一大束艾蒿,人们是在借此方式祈求平安祥和,敬仰祭祀不屈的忠魂。年少时,我那难以磨灭的记忆里,七十年代初的云梦泽的一个端午节。那是个生活相当困苦的年代,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我们兄姐弟五人。可想而知,我们当时的生存状态是个什么样,几乎难得吃上一顿饱饭,难得穿上一件像样的衣裳。尽管如此,那年的端午节,母亲还是想着法儿让我们过了一个还蛮高兴的端午节。父亲不知从哪里采撷来一些茭白的叶片,只是叶面有些黄枯的颜色,但这已经是很不错了。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岁月里,难得有更多的青绿的野生植物能正常生长,因为能吃的东西,都被求生存的人们果腹充饥了。母亲将有些枯黄的茭白叶片洗净后泡在水盆里。不多时,母亲从里屋端出一个搪瓷盆。盆里盛有白的粳稻米,黄的粟米,黑的荞麦米,还有淡红的高粱米,它们混在一起还蛮好看,估摸有二三碗的份量。母亲忙碌着,哥哥姐姐帮着母亲。我们小的三兄弟,当时的心情真的特兴奋,因为很快就有香甜的粽子吃了,可以能吃上一顿饱饭了,我们手舞足蹈地哼啊唱啊,清苦困顿的家哦,难得有这么一次欢乐过节的氛围。清爽甘醇的气息,很快地溢满整个居屋。我吮吸着迷醉人的浓香,心胸倏地涌起一泓清泉,沁入心脾。好久好久没有过的幸福哦,我们一家子围坐在饭桌旁,甜甜美美地吃上端午的棕子。只是,粽子的味道是咸的,因为当时家中没有糖,当时的家庭状况也不可能为吃一餐粽子而去特别地买一包红糖回来。到如今,我还老是想起那次吃粽子的滋味,咸味的有些糙口的多色彩馅的粽子,我是吃得多么地满足惬意,多么地幸福啊!那用绿白黑黄红的棕皮棕馅包裹起的粽子,拿到现在可是绝对的环保健康。如若母亲再按当时的原样,复原出同样的粽子,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还能咽得下那咸涩的还有些微苦微酸的粽子?吃完粽子,已是傍晚时分。母亲引领着我们到不远处的楹佣岸边,大哥一路上,手提着自家做的纸质的灯笼,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站立在大堤上,我们隐约可见楹恿桨叮来往的人影很多。这是个端午节的傍晚,来楹铀里放逐水灯的人确实有些多。那个时候的家乡,每年的端午节,总有人们来河流里顺水放逐水灯的习俗:或是纸扎的船坞,或是陶瓷的碗盅,或是搪瓷金属的碟盘,它们承载上点燃火苗的蜡烛,轻缓地置放入河水里,顺风顺水地漂流向远方,带上人们虔诚的祈福,祭祀远古不屈的魂灵。楹影侗撸放逐水灯的人越来越多。祈祷声、祝福声、还有偶而燃放的炮仗声,强烈地交织在一起,奏响起人们庆典端午的传统序曲。母亲要求我们面向河里面,依次跪在河水边的沙地上。她自己从随身带来的竹篮里,拿出来早已做好的五个纸船,让我们兄姐弟五人,每人拿上一个纸船,在纸船中间位置安放好蜡烛,一个接着一个地燃亮蜡烛,轻轻地置放入水里。承载着蜡烛光亮的纸船,缓慢地在水中漂啊漂,漂流到光亮集中一片的地方。远远近近的楹永铮蜡烛的光亮一处处一片片,闪闪烁烁熠熠生辉地飘向很远很远。它承载着人们期盼美好幸福的心愿,也捎带去人们对远古先人不屈灵魂的哀思。母亲哦,一直口中念念有词,她在心中不停地为我们祈福,祈愿我们能永远平安快乐地成长。操劳一生的母亲哦,心中永远只有我们儿女的健康和快乐。感谢母亲,感谢母亲给予我们那个难以忘怀的端午节!再过些天,又是一年的端午节。我不知道,家乡的端午节,是否还是从前的那个传统过法?或是淡化了或是加入进时尚的新元素?我哦,将永远铭记母亲给予我们的那个贫困年代的端午节!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f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竞 渡 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诗 五月五日
[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七律 端午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丝[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 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 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 宋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b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 宋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
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五日(选一)明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节令门 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更多相关的端午节古诗词推荐:
1.端午节的诗歌诗词
2.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有哪些
3.描写端午的古诗词有哪些
4.关于端午古诗词大盘点
5.端午节的优美古诗词
6.端午节古诗词精选
7.有关端午节古诗词集锦
8.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有哪些
9.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20首
盐梅已佐鼎,曲f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竞 渡 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诗 五月五日 [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我用心踩过豫西南平原的麦地它们一如既往的看牢每一粒泥土和着卷曲成针形的叶子
刺痛脚心, 或者天空却不曾飘起一阵风
带走那些泥土和遗落的物事
安静, 慈祥
是我用的最好的赞美词
而实际上却无法恰当的描述这些麦苗在麦地深处
你不会孤独, 更不会寂寞看麦苗撕破泥土的声音和喜鹊飞起的爽心
总是比天亮了还要兴奋再低一点,
闪烁着绿泪的麦苗
会牵动整片麦地的神经在心底默念着未知的言语
和一个久别或者未曾来到麦地深处的影子
互相作揖, 惋惜
我经常用太阳来比喻
我经常做一个比喻
把太阳认作孤独的结晶用它来看待小草, 大地以及奔走在大地上的小草而最终的结果
总是被遗忘的小草不及太阳余温同样的孤独被放高
被提及
连光线也被赋予生命只剩下枉活着的物事和太阳一起重复呼吸却充满悲情
撕裂的光线
在一个早晨又将愈合越来越美丽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著名诗作,诗中夸张的语言风格,独特的诗歌意象,充满魅力的想象力,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绝美的瀑布图。如何让学生发挥想象,批文入情,与文中的景物同呼吸,达到心中见景,景中有情的境界,这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为此我预设了四步走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探究,深入诗歌之中,突破难点,达到情境共融。
一、读诗文,想象瀑布之美
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想象能力,发展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究其实质,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与文本的情境有机勾连,才能够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望庐山瀑布》诗歌中,有对瀑布的细致描摹,有声音也有形状,为了让学生从古诗中体会到瀑布的美,我从想象入手,创设氛围:
师: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这一句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太阳照着香炉峰,香炉峰上金光闪烁,就好像升起了袅袅的紫烟。
生:一道瀑布就挂在香炉峰的峰顶。
生:我看到了阳光下的香炉峰,还有紫色的云烟,还有一道瀑布从峰顶垂下来。
师:那道瀑布从香炉峰顶垂挂下来,那是什么样的?
我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在缥缈的音乐声中,学生静静地读诗文,感受“日照香炉”那升腾的紫色云烟,感受那一道“瀑布挂前川”的景象,想象那将是一道非常明亮的白链子,垂挂下来,气势磅礴。也有学生想象那将是飞泻而下的白练,溅起无数水花,腾起很高的浪花。那种景色无比壮观美丽。
学生通过想象,抓住了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日照”“紫烟”“挂前川”的特点,感受到了瀑布动态的美丽,仿佛能够看到李白就站在瀑布那里,静静地感受那瀑布带给自己的内心冲击。在想象中,学生距离古诗越来越近,领悟古诗的意境也会逐渐迫近,此刻,学生只有一个词语来概括:人间仙境。
二、听声响,感受瀑布之韵
在《望庐山瀑布》的课文插图中,李白静静地伫立在庐山脚下,凝视着面前那一道飞流而下的瀑布。我让学生根据插图,再来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感受那一道飞流的声响。
师:(播放瀑布的音频课件)仔细听,瀑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生:像千军万马在奔腾咆哮。
生:声音震耳欲聋。
生:到处都是轰隆的声音,似乎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轰隆的瀑布声。
学生静听我播放的瀑布的声音,再结合课文插图,根据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脑海中会有瀑布的雄壮的形状——“飞流”,仿佛是从天而降,飞泻而下,说明气势非常之大。三千尺呢?是真的有三千尺吗?并非如此,在古诗里这只是一个虚指,代表瀑布的落差之大,由此可知声响将会有多大。如果说在第一个环节里学生想象感受到了瀑布仙境一般的美,那么在第二个环节里,学生则听到了瀑布天籁一般的声响,感受到了瀑布飞流而下的声韵。那种磅礴的气势不但美,而且有声,透过古诗的文字,学生充分领会到了瀑布的美与韵。
三、嚼文字,触摸瀑布之形
李白的诗作夸张浪漫,融情与景,写作手法诗意盎然。如何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写作手法,我并没有刻意引导,而是抓住诗作中李白对瀑布特征的描述,来进行感受:
师:李白就站在这庐山脚下,感受这一道瀑布,我们静静地读读古诗,看看瀑布有什么特点?
生:我感觉到瀑布很急。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飞流直下,这个飞流,还有直下,都说明山势很陡峭,瀑布流下来的速度很快。
学生抓住飞流、直下两个字眼,感受瀑布的流量之大,流水之急,山势陡峭,仿佛在三千尺的高空落下了银河。那么在李白的眼中,到底是否真的有三千尺?答案是否定的。古诗写作往往会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来渲染和表现飞流的迅速和急迫,表现那种雄壮的气势和巨大的声响。在李白看来,那种气势就好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学生透过诗文的关键字眼,感受到瀑布的形,由此有了对瀑布可感的直观印象。我再次让学生通过朗诵,读出瀑布的气势来,效果就很快出来了。
四、赏画作,品鉴瀑布之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画作的角度,来品鉴瀑布的神韵。根据课文的插图以及学生收集的庐山的瀑布的画作,进行品鉴。
师:你看哪一幅画作最符合你心目中的瀑布?请抒发你的感叹。
生:这瀑布真的仿佛是天上的仙境,我真想进入仙境,看看那天堂一般的美景。
生:这瀑布多么雄壮美丽!我多么渴望看到它啊!
师:既然大家如此欣赏这瀑布的美景,那么就放声来借用李白的诗句来朗诵它的美吧!
生:用充满憧憬和赞美的感情朗诵《望庐山瀑布》。
在古诗文教学中,笔者认为,意象的美是需要一个梯度一个梯度地带领,学生才能从意象中获得美感,从而建构起对诗词的审美感觉,而后积累起丰富的文字鉴赏力,以此发展对古诗文的解读能力。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端午节的习俗
食粽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扒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长命缕
长命缕是端午节的一种配饰,用五色丝线结成手绳,可悬于门首、挂于床帐,或戴于孩子脖颈、系于手臂上,可以避灾除病、延年益寿。
悬钟馗像
2.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3.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4.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5.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6.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宋·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8.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宋·高箸《重午怀旧》
9.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10.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11.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2.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13.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14.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15.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16.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17.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欣赏;有效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33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可以说,达到具有较高文学素养是学生语文学习旅程的最终目的地。而欣赏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至关重要。新课标强调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性,突出了文学作品教学的力度。七—九年级的语文课本收进了大量的古诗词作品,难道如此优美典雅的作品就只让学生读读、背背吗?
笔者认为,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1. 让学生成为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2. 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欣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并能独立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从“陌生——了解——喜爱”,从而步入诗歌这一神圣的文学殿堂,加大文学积累,提高文学素养。
在教学中,笔者不揣浅陋,作了一些尝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作品灿若星辰,因各种原因,我们的学生接触甚少。为了引导学生走近古诗词,七年级时,笔者就组织开展“古诗词摘抄”活动。起初,由学生自由摘抄在课外接触到的诗词,每月交流一次,教师挑选其中的优秀作品在班上张贴,并对优秀摘抄者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激发积极性。接着要求全班同学每周背诵至少一首诗词(在张贴出来的优秀作品中挑选)。再接下来进行分类摘抄。例如,要求学生按季节,分别摘抄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词;按作品描写的景物,分别摘抄描写风、雨、雪、月、花等景物的诗词;按诗词的内容,分别摘抄描写送别、思乡、爱国情怀、爱情、亲情等的诗词。一年下来,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诗词,更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古人云:“厚积薄发。”个别学生还能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诗词。在本学期的期末复习课上,有一道语言运用题,题目是:当你在困难中得到了父母的尽力帮助,你会怎样对父母说出你的感激之情呢?同学们正在议论的时候,班上一同学脱口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父母爱我情。”这化用了李白《赠汪伦》的诗句,既精练典雅,又切题切情,答得相当不错。
第二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笔者借用了读大学时古典文学教师的做法:利用课前五分钟,每次由一位同学上台介绍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要讲出诗词的大意,或借助想象和联想,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使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然后说出喜欢的理由。同学们对古典诗词已有了一些兴趣,而且手头上有很多材料,所以都跃跃欲试。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缺少了评析的常识和经验。于是,笔者适当地作了指导,提示可从诗词的表现手法、作品形象、意境和思想感情等角度切入分析,特别要关注个别词语的应用效果。同学们表述的语言虽然有点稚嫩,但他们的参与热情鼓舞了笔者。一部分同学主动查阅了一些与诗词赏析有关的书和文章。在实践中,许多同学都能感性地捕捉到诗词的文眼。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自主鉴赏阶段
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教材中的诗词由同学们来评析。评析的方式是由若干名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在课外搜集有关资料。往往是一位同学侧重从内容上作分析,另一位同学则从艺术特色入手,其他组员或介绍背景材料,或简介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互相合作,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湖·薄雾浓云愁永昼》时,笔者就安排班上的学习小组成员负责评析。先由A同学介绍李清照的生平,接着由B同学简介写作背景,再由C同学讲解词的内容,最后由D同学负责评析词的艺术手法,重点对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进行了赏析。E同学还通过对《点绛唇》《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等词作一番比较,解读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当然,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作补充发言,也可质疑。当理解有分岐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以取得共识。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做法,笔者认为非常难得。两年下来,这一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同学们在语言、语态,甚至临场应变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用语准确、语言流畅、表意清晰,神态大方,少数人见解独到。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很自然地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除此以外,在古诗词欣赏教学中,笔者还尝试采用比较阅读欣赏法和仿写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如在欣赏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笔者拿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要求学生从内容、思想倾向、语言等方面展开比较,并举出最喜欢的一句并说明理由。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各小组评析完之后,笔者拿出白朴的《天净沙·秋》让学生比较赏析。激烈讨论一番后,同学们都能理解白朴的作品景物色彩较为明丽,感情积极乐观,表现的是秋高气爽的景致。它与马致远作品中那种天涯游子之思有明显的不同。笔者还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课后试写一曲《天净沙》,景物可任选春、夏、秋、冬中的一季,模仿前两首《天净沙》的写法,融情入景,以景明志,并具备堆叠景物的句式特点。同学们的习作中有不少佳句出现。
【端午节古诗词欣赏】推荐阅读:
端午节朗诵诗词09-08
端午节古诗儿童09-19
美文欣赏平淡的端午07-28
古诗词中的端午节05-29
关于端午节的经典古诗词01-05
小学端午节古诗词(22首)03-29
端午节有名的诗词10-06
端午节诗句古诗喜庆11-04
端午节祝福诗词大全02-25
端午节的传说及诗词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