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医用酒精安全管理制度

2025-0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级医院医用酒精安全管理制度(精选3篇)

三级医院医用酒精安全管理制度 篇1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化学品。75%乙醇和95%乙醇均属于危险化学品,为了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确保医疗工作安全、正常进行,坚决杜绝火灾、爆炸等潜在事故的发生,现特制定三级医院医用酒精安全管理制度。

1、专用酒精库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保持通风,保持酒精容器密封,远离火种、热源,严禁明火。区域内配备规定数量的灭火器并定期检查。酒精库内不得堆放其它易燃易爆物品及杂物。

2、医用酒精的采购、储存由药剂科专人负责,严格入库、出库手续,定期进行数量盘点,做到帐物相符。控制临床科室医用酒精领用量(一次领用量不得超过1周消耗量),杜绝发生损坏、丢失、私拿、转让等不安全因素。

3、搬运酒精等危险物品应做到小心谨慎,防止倾倒泄漏。使用医用酒精的临床科室要经常对医务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有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每次取用后必须立即将容器上盖封闭,严禁敞开放置。

4、加强安全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隐患应及时进行整改。医用酒精如发生失窃、失火、爆炸等危急情况时,保卫科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扑救,并立即上报公安机关或消防部门进行处置,对相关责任人和部门按实际情况划清责任,进行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可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5、各级管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来维护医院环境安全,凡违反以上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必须查清责任,视情节轻重分别处理,凡工作不负责任,造成事故者,必须追究有关人员的一切责任。

药剂科

2021年12月8日

END

三级医院医用酒精安全管理制度 篇2

质量与安全要求里面, 组建团队、建章立制、明确职责, 这些要求都比较明确, 但是质量与安全指标是一个新的提法, 不同单位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作者认为有以下6个指标需要重点关注。

1 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以及操作人员上岗证指标

根据国家卫生部、发改委和财政部2004年联合下发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 (卫规财发[2004]474号) 要求,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实行配置规划和配置证制度[2]。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许可证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发;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许可证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对未经批准配置的的大型医用设备, 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不得安排资金。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 (包括医生、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 要接受岗位培训, 取得相应的上岗资质。

卫生行政部门按管理权限, 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大型医用设备使用和操作规范情况以及应用质量的安全、有效、防护进行监督和评审;对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取得资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 聘用不具备资质人员操作、使用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 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封存其大型医用设备, 并吊销《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

国家法规要求非常明确, 因此我们认为, 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以及操作人员相应的上岗证配置率应该达到100%, 《军队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也对军队医院提出了相同的要求[3]。

2 医学装备管理信息档案完备性及设备标识唯一性指标

医疗设备账物相符, 是医院医学装备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按照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要求, 建立完备的医学装备管理信息档案, 每台设备有唯一性的标识, 设备档案的完整性, 设备标识的唯一性, 都应该达到100%。有两个方面应该重点关注。

(1) 设备标识应该尽量采用条码管理, 保持标识的唯一性, 也为设备的安装、发放、检查、维修提供方便。有条件的医院, 应该积极采取射频识别 (RFID) 等现代科技手段, 在设备的检修、保管、流通等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2) 医学装备管理信息档案, 应该做到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和临床使用科室各一份, 管理部门有总账, 使用科室有分账, 并保持同步更新。目前各医院都存在部分赠送设备, 例如检验科, 厂家可能免费提供设备, 要求医院使用他们的专用试剂或耗材, 这部分设备也要列入信息档案, 真正做到账物相符。

军队医院医疗设备具体建档方式和管理方法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办法》执行。

3 列入国家强检目录的医疗器械定期计量检测及计量检定证书有效性指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凡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目录》的医用器具和设备, 必须根据有关的卫生计量法规建档、建账、建卡, 进行周期检定, 获计量合格证书后方可使用。未经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不得使用。军队医院按《军队医学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进行医学计量的测试与检定[4]。

国家和军队法规对医疗设备计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地方医院医疗设器械计量工作的开展, 主要依靠各级技术监督部门进行检测, 并按规定粘贴状态标识, 出具检定证书。凡列入国家强检目录的医疗器械, 强检覆盖率要达到100%。

在军队医院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中, 专门对医疗器械计量检定工作提出了要求。军队医学计量工作, 主要依托军队各级计量管理机构来开展, 包括总后医学计量测试研究中心和有关的医学计量总站、各大单位后勤部卫生部按照上述原则设置的医学计量站及在相关医院设立的计量三级站。各级计量技术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医学计量所需标准, 负责量值传递, 执行军队医学计量的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测试工作。对医院本级计量机构无法开展的医学计量项目, 应该请军队上级计量机构或地方检测机构检定[5]。

4 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的医学装备完好率指标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要求医院有保障设备处于完好状态的制度与规范, 对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设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 建立全院应急调配机制。把要求进一步细化, 我们要求各使用部门设备完好率要达到90%以上, 其中急救、生命支持系统的设备完好率要达到100%。

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的医学装备主要包括: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麻醉机、高频电刀等, 这些设备要始终保持待用状态, 重点是做好相关设备质量控制工作[6]。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与计量工作既统一又有区别, 计量工作重点关注量值传递的准确性, 质控工作更加关注设备的使用性能, 且主要立足于内部控制。对呼吸机等高风险设备, 应该按照质量控制要求, 做好验收前检测、预防性维护、检修后性能检测与校准。并做好记录, 粘贴合格标志, 保证设备处于安全稳定的工作状态。

5 医用耗材和试剂的管理指标

医用耗材和试剂的采购, 必须严格落实各级部门有关医用耗材管理文件要求, 并满足临床合理需求。原则上必须选用当年的中标产品和当年中标的配送商。未经审批, 不得采购“中标耗材/试剂清单”“科室申请使用未中标耗材/试剂清单”及“招标范围外的医用耗材/试剂清单”等3种清单以外的耗材及试剂。

医用耗材及试剂应证件合格, 如证件过期应通知配送商及供应商及时更换。

应根据审批的《医用耗材/试剂购置申请表》采购医用耗材和试剂, 紧急情况下来不及审批的采购, 事后必须申请审批。医学工程科应该做好介入、置换、植入材料的条形码登记工作, 病人记费后通知库房办理入出库手续。特别要注意不得使用无产品注册证、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用耗材。医用耗材的合格率要求达到100%。

6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指标

按照国家药监局 (SFDA) 2008年下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 (试行) 》[7], 医院作为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发现或者知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当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严重伤害事件于发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死亡事件于发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所在省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

省级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收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后应当提出初步分析意见, 必要时可以进行调查核实, 并按照以下规定报告。其中:死亡事件应当于收到后5个工作日内报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和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严重伤害事件、补充报告和其他信息应当于收到后15个工作日内;年度汇总报告应当于收到后30个工作日内报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应该做到有不良事件必报, 覆盖率要达到100%, 此外要注意时效性, 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上报, 并定期通报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与风险管理监测的结果。

医疗设备的质量与安全, 是医院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的核心工作与要求, 只有严格按照要求, 落实安全与质量管理指标, 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提出改进措施, 并抓好落实, 才能做好医学装备管理工作, 顺利通过等级医院评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2011年版) [S].2011.

[2]卫生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S].2004.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军队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S].2006.

[4]于树滨, 李毅, 孙志辉, 等.以质量控制为手段全面提升部队卫生装备管理水平[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5) :87-88.

[5]张玉明, 赵斌, 孙文明, 等.部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模式及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7) :84-86.

[6]夏慧琳, 高关心, 安文昊, 等.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1) :1-4.

三级医院医用酒精安全管理制度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6年3月,对安徽省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所有在岗职工发放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Hospital Survey On Patient Safety,HSOPS)。外出进修、培训、休假等原因导致目前不在院内工作的职工不纳入本研究。

1.2 研究工具及内容

本研究采用的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HSOPS)是由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署(AHRQ)于2004年发布的,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并且已经翻译成17种文字,在30多个国家应用。该量表包含12个维度:科内团队合作、对错误的反馈与沟通、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管理者促进安全的期望与行动、对患者安全的管理支持、交接班与转科、科室间协作、沟通的公开性、对患者安全的总体感觉、不安全事件报告频率、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人员配置。每个维度3-5个条目,其中前3个维度选项为“从不”到“全部”共5项,其余9个维度选项为“绝对不同意”到“绝对同意”共5项。本研究还收集了调查对象的科室、工作年限、工作时间、工作岗位以及不安全事件上报例数等信息。

1.3 各维度同意率计算

同意率的计算方法为统计回答“同意或绝对同意”“经常或全部”百分率(负性项目反向计分)。同意率>70%为患者安全优势领域,同意率<50%为待改进领域[5]。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52份,收回问卷1304份,应答率为89.81%。排除不合格问卷119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185份,合格率为90.87%。

2.2 一般资料

参与调查的1185名员工中,按科室分类:内科313人,外科226人,妇产科79人,儿科53人,急诊67人,重症71人,医技科室268人,行政科室108人。按照岗位分类:护士558人,占47.09%;医生413人,占34.85%;管理87人,占7.34%;药师79人,占6.67%;技师48人,占4.05%。在本院工作年限:少于1年144人,占12.15%;1-5年的有508人,占42.87%;6-10年的有513人,占43.29%;11-15年的有20人,占1.68%;16年以上的5人,占0.42%。

2.3 医院患者安全问卷调查同意率情况

科内团队合作、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对错误的反馈与沟通、管理者促进安全的期望与行动、对患者安全的总体感觉这5个维度同意率均大于70%,为优势领域。在剩下的7个待改进领域中,其中事件报告频率最低,为34.24%,详见表1。有20个条目同意率>70%,为优势条目,其中“在本科室,大家互相支持”同意率最高为92.83%,见表2。另有20个条目同意率<50%,为待改进条目,其中“员工担心自己所犯的错误会被记录在个人档案中”最低为17.66%,见表3。

“患者安全总体评分”条目,13.08%认为非常安全,53.19%认为较安全,23.79%为一般,8.50%为不安全,1.44%为非常不安全。在“上报事件例数”条目中,在过去的12个月内,66.02%从未上报过,25.23%上报1-2件,6.20%上报3-5件,1.87%上报6-10件,0.68%上报11件及以上。

注:*为负向条目。

注:*为负向条目。

3 讨论

3.1 安全意识与氛围

本次调查显示,“患者安全总体评分”条目,66.27%以上的员工认为非常安全或较为安全。表明医院员工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水平较高。调查表12个维度同意率情况表明,职工对科内团队合作、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对错误的反馈与沟通、管理者促进安全的期望与行动、对患者安全的总体感觉、沟通的公开性、交接班与转科、科室间协作等具有较高的认同。但对患者安全的管理支持、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人员配置、事件报告频率等存在疑虑。医院应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职工的质量安全管理意识,通过对职工质量安全教育、积极整理、分析不良事件情况,提升医院的软硬件设施等,不断提高员工对医院安全文化的认可。

3.2 正确的流程与规范的制度体系。

本次调查表2条目同意率—优势条目表明,员工对科室协作等解决安全方面问题积极性较为认同。员工普遍认同科室内部的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工作,也认同科室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表3待改进条目显示,员工认为对不良事件上报存在疑虑。对科室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同提供病人医疗服务、交接班还一定程度存在疑虑。这些可能与医院当前发展过程中,制度不合理,执行不到位,培训机制不健全,流程不够优化等有关。正确的流程与规范的制度体系是保证医疗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如患者安全评估,手术安全核查,危急值处理等。只有制定正确合理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发生。系统化对职工进行培训是保证患者的质量与安全重要举措,应做到所有职工、所有阶段、所有必要的医疗行为都应得到规范的培训,从而保证医院各流程环节的一致执行。

3.3 合理人力配置与工作负荷

合理人力配置与工作负荷是保证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本次调查显示,职工对医院的人员配置(38.78%)比较不认可,这也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7]。认为工作负荷过重,科室不能提供患者最安全的医疗服务达73.84%;认为员工处于“危机模式”,一直在不断增加工作量和工作速度占20.78%。某医院因发展迅速,人才梯队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因此影响到患者服务质量。优化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及医疗、用药管理、院感、移动护理平台专业应用软件等信息化举措是提高服务效率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后勤保障工作也是改进工作负荷的有效措施。

3.4 改进非惩罚不良事件上报措施

调查显示“上报事件例数”条目中,在过去的12个月内,66.02%的员工从未上报过。在近似差错、未对患者造成危害以及发生伤害的差错上报中,经常上报和全部上报的仅占34.24%。同时,员工对于发生错误,但在影响到患者之前被发现并纠正的事件上报频率占29.24%,对于发生错误但对患者没有任何潜在伤害的事件上报频率27.88%,而员工担心自己所犯的错误会被记录在个人档案中占17.66%。员工担心不良事件上报后续的惩罚,影响了上报的积极性。因此,建立非惩罚性报告制度,改变传统的"责备与羞辱"文化,是保障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良性运作的关键因素[8]。医院应对不良事件上报机制进行改进,加强无责上报甚至奖励上报的宣传和培训,并将该机制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医院应鼓励不良事件上报,加大宣传不良事件上报的意义,培训不良事件上报的方式及途径,这样既能提高质量安全意识,也利于发现系统中的缺陷并进行改进[9,10]。因此医院应设立多条医护人员意见及建议反馈渠道,听取不同层级医护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了全体员工对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参与感。

3.5 建立安全文化测评机制

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安全文化的状况进行持续改进并追踪监测。关于患者安全文化研究,国外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尚处于引进和开发阶段[11]。国外安全文化测评的研究已经从开发测量工具到大量医院测评,发展到具体科室和具体人员研究,采取的措施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本次某三级医院安全文化调查是对安全文化现状的一次客观调查,也是医院改进该项工作的基础。后续还应进行动态调查和比较研究,从而科学评价医院的安全文化等级和改进成效。同时,对安全文化的调查还应深入到专项工作的研究,比如团队合作、不良事件分析、员工工作负荷等,便于提出更科学的整体改进措施。因此,安全文化测评机制应成为医院常态化管理工作。

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的情况,为持续改善患者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全院医务人员发放“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HSOPS)”,计算量表各维度的同意率情况。结果:共有1185名医务人员参与本调查,科内团队合作、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对错误的反馈与沟通、管理者促进安全的期望与行动、对患者安全的总体感觉这5个维度同意率均大于70%,为优势领域。在过去的12个月内,66.02%的员工表示从未上报过不良事件。结论:该院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情况较好,但是在不良事件上报、跨科室沟通合作以及人员负荷等方面还需继续改进。

关键词:医务人员,患者安全文化,认知

参考文献

[1]Health and Safety Commission(HSC).Organizing for safety:Third report of the human factors study group of ACSNI.Sudbury:HSE Book,1993.

[2]Hellings J,Schrooten W,Klazing N,et al.Challenging patient safety culture:survey results[J].Int J Health Care Qual Assur,2007,20(7):620-632.

[3]Pronovost P,Weast B,Rosenstein B,et al.Implementing and Validating a Comprehensive Unit-Based Safety Program[J].Journal of Patient Safety,2005,1(1):33-40.

[4]舒琴,陈东风,班博,等.国内外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及安全文化构建策略分析[J].中国医院,2015,(4):43-45.

[5]Sorra JS,Famolaro T,Dyer N,et al.Hospital Survey on Patient Safety Culture:2008 Comparative Database Report.Rockville: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2013-11-23].http://www.qhrq.gov/qual/hospsurvey08.

[6]徐建.上海市中医医院医务人员患者安全文化安全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4,(1):328-331.

[7]崔颖,席修明,张进生,等.北京市五所医院安全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2016,32(5):379-381.

[8]李伦兰,胡少华,刘安琪,等.安徽省某“三甲”医院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认知的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7):740-744.

[9]张琼,张际,刘玲,等.某医院员工患者安全文化现状的评估及分析[J].解放军护理,2015,32(14):49-52.

[10]胡丹,严晓玲,戴自奋,等.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对上海市某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状况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3,26(10):50-52.

上一篇:丝绸之路语文课教案设计下一篇:中学生感恩老师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