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教学设计1
《石榴》导学案
课型:自读课 设计:李国贤 史小波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相关链接】
走进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抗战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所著的《屈原》《蔡文姬》等历史剧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写作背景:1942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一、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1、自主学习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注意朗读技巧,读出感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奇崛.( ) 犀.利( ) 皓.齿( ) 忍俊不禁.( ) 金.( ) 唾.
津( )枯jí( )àng然( )玛nǎo( ) 柔m?i( ) 争yán斗艳( ) 丰yú( )
3.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 争妍斗艳: 潜溢: 忍俊不禁: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2.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归纳大意:石榴――榴。
3、、作者说,石榴树是“夏天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方面?分别突出的什么特点?
4、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极度喜爱,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描写石榴的句子,并赏析。(外形美,内在美)在书中做批注。
提示:运用修辞手法的,描写得美的,用词生动形象的,句子含义深刻的,能激发人思想的等等。
5.作者为什么说“最可爱的是它的花”?作者为什么把石榴花比喻为“夏天的心脏”?
6.写物是为了言志,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抓住几个语句来分析吗?
当堂检测 半儿黄。熟透的石榴高兴(的 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一、我能看拼音写词语。 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 chōu chū fǎn fú sh?n zhì dù pí 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 ) ( ) ( ) ( ) bā kāi xǐ xùn tián jīn jīn (1)、在文中选出正确的读音或字,打上“√”。 ( ) ( ) ( )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2)、石榴的变化顺序是 → → (1)竞相比美。 ( ) (2)形容色彩繁杂。 ( ) (3)忍不住笑。 ( ) (4)奇特突出。 ( ) → 。 三、我能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2、(1)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 )的叶子 ( )的石榴花 ( )的小喇叭 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 )枝条 ( )嫩叶 ( )花朵 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四、填空: (2)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
(1)石榴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我国著名的作家、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________、________、考古学家、________、社会活动家。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2)、《石榴》的体裁是__________,作者按__________石榴、__________ (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石榴、__________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五、我能换一换句中带点的词,保持句意不变。 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1、第(1)段主要写 ( ) (1)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 ....
(2)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 ) ..
A、 骨朵 B、玛瑙 C、花瓶儿 D、奇迹
(3)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 ) ..2、第(2)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 (4)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向外张望。( ) ..
记得我第一次吃石榴的时候也闹出了笑话:那是70年代末期, 我的堂叔去县城, 回来带了几个石榴, 正巧碰上了我, 就给了我一个, 我接过来一口咬了下去, 又苦又涩, 连声说:“生的, 没熟, 不能吃!”堂叔大笑说:“错了, 先把皮掰开, 吃里面的籽儿。”学生为什么感觉这篇文章难懂, 不好理解呢?我想应该和我一样:没见过, 不知怎么吃。故不知如何下手。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 学生的疑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比喻的生涩, 二是描写的奇崛。
比喻的生涩。一代文化大师郭沫若先生, 一生建树众多, 贡献卓越, 其富赡的才情表现在其所涉足的所有方面, 仅以其文学创作而论, 诗歌、戏剧、散文, 无不出类拔萃。尤其是他对古文字和金石方面的研究, 更是令人敬佩。也正是他的博学, 随手写下众多妙句却使人感到十分生涩。例如:“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 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 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 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 它都是具备着的。”这个句子, 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石榴的花, 但喻体却是“希腊式的安普刺”“中国式的金盅”。对此作者仅简单注释是“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这对于初中生来说, 和没有注释是没有区别的。因为, 他们根本并不知道这种“安普刺”“青铜器”是什么样儿的。这样, 由这个比喻所要写出的石榴花的妙处自然也就没法品味了。
一般来说,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是想让本来深奥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所言:“或喻于声, 或方于貌, 或拟于心, 或譬于事”。以“声”“貌”“心”“事”等作喻体, 就是想把人们不熟悉的本体变成熟悉的喻体, 人们在品味作者想象或联想的奇特之中感觉到语言的绝妙, 从而较好地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性, 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例如,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有这样的句子:“李梅亭多喝了几杯酒, 人全活过来了, 适才不过是立春里的爬虫, 现在竟是端午左右的爬虫了。”此句作者用两个时节的“爬虫”作喻, 写出李梅亭醉酒前和醉酒后的不同形态, 突出一个“活”字。这里的“爬虫”就很好理解, 因为大家都经常见到。
那么, 我们再回过头看郭沫若先生的比喻。以“金盅”作喻, 见过“金盅”的人自然能感觉其比喻的巧妙, 没有见过“金盅”的人, 只能剩下一脸的迷茫啦!这样, 就造成本体和喻体的无法对接, 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描写的奇崛。如果说对“金盅”的没法理解是学生知识问题, 那么, 对“石榴有梅树的枝干, 有杨柳的叶片, 奇崛而不枯瘠, 清新而不柔媚, 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 而舍去了梅柳之短。”这类句子的品味则让教师讲解感觉十分奇崛。
这个句子作者运用对比手法, 但对比之后却不说到底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自己去想。这种手法的运用郭沫若在散文诗《白鹭》一文也出现过:“那雪白的蓑毛, 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那铁色的长喙, 那青色的脚,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素之一忽则嫌白, 黛之一忽则嫌黑。”同样, 学生读后到底也不知道白鹭的具体形状。由此, 让人联想到先秦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 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莫非, 作者是仿其道而写吗?然而, 宋玉在虚晃一枪之后, 还有实质的描写:“眉如翠羽, 肌如白雪;腰如束素, 齿如含贝;嫣然一笑, 惑阳城, 迷下蔡。”也许, 郭老太看重这些90后的学生了, 认为他们有超常的想象力, 再往具体里写, 反会被他们笑为迂腐。其实, 不然!
那么,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我们教师授课时要做的工作。不然, 我们的授课就是无效的, 学生读完后, 仍然感觉“石榴”的生涩、奇崛。具体做法如下:
以看代说, 掰出石榴的深度。每讲到这两处, 我都会把相关的图画陈列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看图读文, 品味作者写作的妙处。
关于“金盅”的描写, 我选择四副图画作对比:
通过这四副图片的观察, 学生自然会明白:郭老这句博喻, 说的不是一种情况, 而是石榴的渐变过程, 他是把石榴的变化过程用几个喻体杂糅在一起了。如果, 我们对照图片, 再去读文字, 其中的妙处自然晓得了:图 (二) 是初成石榴, 和图 (四) 的金盅很是相似;图 (一) 是成长时期的石榴, 不就是图 (三) 的形状吗?如果条件允许, 用动画把石榴的变化过程影映出来, 效果更好。而“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写的就是图 (二) 变成图 (一) 的过程。这样, 我们把四副图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再去看那文字的描写, 那生涩的石榴也就变得很有深度了。原来, 这些盛酒的家伙也是运用仿生学啊!
以写代说, 掰出“石榴”的高度。每当讲到:“石榴有梅树的枝干, 有杨柳的叶片, 奇崛而不枯瘠, 清新而不柔媚, 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 而舍去了梅柳之短。”我都会让学生拿起笔, 对照图片把心中的石榴, 用平实的语言写出, 效果甚好。仅举几例:
生1:石榴兼有梅和杨柳的长处:有杨柳的叶片但要小一点, 有梅的枝干但要更瘦一点。
生2:石榴的叶子和杨柳的叶子外形很相似, 但不像杨柳那样招摇、柔媚;石榴的枝干和梅的枝干外形很相似, 但没有梅那样奇崛、枯瘠。
生3:石榴的枝干叶片奇崛、清新, 表现了它枝干刚劲硬挺、树叶繁茂清新而有生气的特点。
这样, 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和描写, 再去品味郭老的描写, 在对比之下, 便能感受到郭老的高明之处, 也对石榴有了深入的了解。以“我手写我心”, 缩短了与名人间的时空界限, 贴近了与名人间的关系, 增强了学习文学作品的信心。这样, 就掰出了文本阅读的高度。
以“补”代说, 掰出“石榴”的浓度。题目是《石榴》, 但文字却以描写枝、叶较多, 真的要写那让人垂涎欲滴的石榴了, 作者却又是用几个很概括的词语一带而过, 让人感觉很是不过瘾。为了解决这种阅读的意犹未尽, 我会让学生放开手脚, 写出自己心中的石榴。示例如下:
生1:熟透了的石榴, 有时会炸开了皮, 就像小孩子张大了嘴, 露出了整齐的牙齿。
生2:那石榴个个都长得裂开了缝, 露出像牙齿似的石榴籽儿, 顶端几片叶子全拢在一起, 像蝴蝶结似的, 使它更加美丽。
生3:石榴熟透了, 它们一个个绽开娃娃般可爱的圆脸和笑口, 争相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学生观察角度并不同, 想象力不同, 写出的石榴也不一样。通过具体的描写, 学生明白了郭老的“破口大笑起来, 露出一口皓齿”的“留白”之处。这样, 在学生面前呈现的就是让人垂涎欲滴的鲜活石榴。这样的“石榴”就有了深度, 有了高度, 有了浓度。
总之,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教学实践。要想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只按文本的文字去解说, 肯定是不行的。教学无定法, 教学相长, 对于那些学生读起来有困难的文学作品, 我们不防多动点心思, 多采用点手段, 我们的教学有效性就回显示出来了。
参考文献
[1]黄修己, 《中国文学简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4年版
[2]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
[3]郭沫若, 《白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石榴》。(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小作者浏览了这驰名中外的石榴园,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并且精读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告诉老师,学得怎样?
生:(很自信地)学得很好。
师:真自信,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该这样,要相信自己做得好。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点评]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学生有了自信心,不敢做的事敢做了,做不好的事做好了。《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如何养成?就要靠平时多多训练,多多培养。
师:现在老师想请三位同学上台来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读的,自己上来吧。
(三位学生抢着跑上了讲台)
师:由于自信,这三位同学抢占了先机。谁读到什么地方,你们自己分配一下吧。分好了就开始读。
(三位同学相互协商,分配好自己读课文的哪部分内容后,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点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里教者有意识让三位学生自主上台,读两个自然段课文,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提升了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师:课文读得确实不错。是的,石榴树的新枝抽出了,嫩绿的叶子长出了,火红的花儿开出了,很美,也很喜气!不过,如果你再接着往下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惊喜!
[点评]优美的点睛之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领学生步入阅读的殿堂。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呢?我该怎么读呢?就这么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理解的情况)
[点评]学习要求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接受,便于操作。
师:读好了吗?读懂了吗?
生:(自信地回答)读好了!读懂了!
师:对呀!学习中就要这么自信。如果老师再给你们时间,你们会争取读得更好吗?
生:会!
师:这就叫精益求精。难能可贵呀!这次读书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你们可以重点读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句话,待会儿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好吗?
(学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师:下面老师想请同学自己上台来按电脑按键,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你喜欢读第几句按一下相应键就可以了。
(学生按键盘上相应数字键,屏幕上就会出现第几句话。学生读的句子顺序不论)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己按电脑键盘,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充分尊重了学生。
(一学生自主选读第三句)
师:小作者看得多仔细,交代得多清楚。(教师引读这一句)
师:想看看这个变化过程吗?(投影映示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过程,加上这句话的朗读配音)看清了石榴的颜色变化了吗?
生:看清了。
师:哪位同学愿意再来介绍一下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过程。(投影映示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过程,不加朗读配音)
(生看着投影,介绍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过程)
[点评]适时的、恰到好处的多媒体课件,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石榴颜色的变化。
(生齐读第三句)
(一学生自主选读第一句)
师:同学们,听出什么啦?
生:小石榴很多。
师:谁能让这棵树上的小石榴结得更多呢?
(请一生再读这一句)
师:“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在“一个个”下加点),经他这么一强调,小石榴果然增加了许多!这就是朗读的魅力!读——
(生齐读第一句)
师:“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你还能感受到它的热闹吗?
生:不能。
师:对。那么“热闹”(加点)的时候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出示石榴花盛开的画面,并配上《喜洋洋》音乐)
师:感受到石榴花的热闹了吗?其实课文第2自然段中就有描写石榴花热闹的句子。谁来读?
(请学生读第2自然段中描写石榴花盛开的句子)
[点评]为学生创设一个理解词语的情境,或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都不失是帮助学生感悟词语意思的好方法。
(一学生自主选读第二句,读得不太好)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石榴的成长很容易嘛。请你再读读,一定会读好的。
(生再读第二句话)
师:这就对了,石榴的成长得有一个过程。
(生齐读第二句话)
(学生自主选读第四句)
师:“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哪个笑得更开心?
生:“笑破了肚皮”更开心。
师:其实这句话里有一个词儿就强调了这个意思。知道吗?
生:甚至。
师:我们在读这句话时怎样才能表达出这个意思呢?
(一生朗读这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一学生自主选读第五句)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感觉你介绍的不是石榴,而是——
生:娃娃。
生:小孩儿。
生:宝宝。
生:小姑娘。
师:是呀!在小作者的眼里,这满树的石榴,分明就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娃娃。它们喜欢热闹,还会咧开嘴——
生:笑。
师:甚至笑破了——
生:肚皮。
师:它们还有什么地方像娃娃?
生:急切。
生:扒开。
生:张望。
生:报告。
师:经这么一写呀,这满树的石榴就活起来了,动起来了,笑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五句,找找这种感觉。
[点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不应直白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反复朗读,巧妙引导,让学生去感悟、体会。这一教学环节正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
(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同学们,石榴经过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现在已经成熟了,红黄相衬的皮长出了,晶莹透亮的子儿露出了。你们一定想尝了吧?
三、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师:(出示第4自然段)请大家轻声读读这第4自然段,体会一下小作者和石榴零距离接触以后,看到的是什么?品出的是什么?
(生自由轻声读第4自然段)
师:(出示填空)“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
般的子儿_____,______,______。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______、______的,顿时感到______。”读了之后,谁愿意来填一填?(生口头填空)
师:(相机板书:玛瑙紧偎红
白相间晶莹透亮酸酸的甜津津清爽无比)
师:(再出示第4自然段)让我们一起再读、再体会。
(生齐读)
师:小作者看得非常清楚,品得也很真切,不过,这只是他的感受呀。现在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石榴,大家可以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出示句式)“石榴圆圆的,像______,它的外皮______,剥开外皮,只见
般的子儿。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______的,顿时感到______。”
[点评]学生通过自己亲眼看,亲手摸,亲口尝,所得到的体验一定是独特的,所说出的话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
师:谁愿意来说说?
生:石榴圆圆的,像个小皮球,它的外皮黄中带红,剥开外皮,只见珍珠般的子儿一个个挤在一起。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酸的、甜甜的,顿时感到清爽了许多。
生:石榴圆圆的,像爸爸紧握的拳头,它的外皮红红的,剥开外皮,只见银珠般的子儿一个挨着一个。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哇,凉丝丝的,顿时感到舒服极了。
师:刚才读的是课文中的话,现在说的是自己的话。写作,其实就是用我自己的手,写我想说的话。
[点评]课堂教学无非是教学生一个学习的例子。这一环节由照原文填空,到通过板书理清介绍石榴的顺序,再到通过学生自己看、摸、尝后填空,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都为下面“说水果”作了铺垫,提供了范例。
师:同学们,驰名中外的石榴园,让我们流连忘返;红黄相衬的石榴果,让我们爱不释手;晶莹透亮的石榴子,让我们垂涎欲滴。其实,在我们这块美丽而富饶的中华园里,还有许多名声远播的美味水果,岭南的荔枝、烟台的苹果、海南的椰子、吐鲁番的葡萄,等等。课前,老师让你们每人准备一种水果,现在请拿出来吧。
(生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水果)
师:请大家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带来的水果。
(生说自己带来的水果)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水果介绍给大家?
(生上台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师生相机评议)
四、布置作业
师:请你把喜爱的水果画下来,并为它配一段解说词。
[总评]唐老师的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关注了学生的发展,是一节适合学生成长的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培养。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者在每一个环节都注重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复习回顾,让学生自信地回答;检查朗读,让学生自信地上台;介绍水果,让学生自信地去说,等等,无一不在留意着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2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本节课真正体现了人本思想,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整节课,教者能够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受、自主体悟。无论是复习巩固让学生自主上台读课文,还是学习新课中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键盘,读感兴趣的句子,及学生亲口品尝水果,说独特感受等诸多环节,都充分体现着尊重学生,真正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教育的和谐性得以呈现。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在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下进行,和谐的教育教学应该是踏雪无痕、润物无声的。本节课教者以尊重、信任学生为前提,并在每一个环节都着力落实这一思想,自始至终都能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的历程,这又呈现了和谐的教学过程。
1、品味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2、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
3、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作者的感情,明白文章中石榴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美。体会本文运用比喻、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的特色。
课前学习:
1、积累文中的字词,划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地方。
2、收集前人赞誉各种花草的诗文名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钟爱、描摹的对象,并以此来托物言志。同学们能说出多少这方面的诗文名句来?(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文名句)
引入新课,介绍作者郭沫若
二、美文美读,把握感情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找出本文的中心句。(石榴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勾画出作者笔下石榴的可爱之处的内容。
3、学生轮流将自己标出的段或者句读给大家听,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4、思考交流:这些句子确实写得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你能说出它是从哪些
方面来写的吗?表现了石榴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发现美点,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三、质疑问难,明确主旨
1、质疑:“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这句话如何理解?仅仅是因为它美丽的外形吗?
讨论后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对石榴精神美的分析,明确:面对赤日炎炎的夏日,石榴以它的形态色泽美和精神美独领风骚,成为夏天的中心。
2、把握主旨:让学生找出体现石榴精神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明确所表现的精神实质。
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对石榴的赞美之情。
四、体会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举例略。
五、师生共同小结本文内容。
六、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
七、作业设计:
1、摘录文中状物形神兼备的语句并背诵。
把握课文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垂杨”“腊梅”之类的植物历来是文人墨客的笔下宠物,但现代作家郭沫若却对石榴情有独钟,而且还赋予了石榴“夏天的心脏”的美誉。石榴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节课我们来一睹石榴的风采。
二、检查预习:(见“预学篇”)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
引出石榴——描写石榴——喜爱石榴
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画石榴的?
枝叶——花朵——果实
石榴的叶片和枝干——与梅柳比较刻画其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石榴的花——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习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它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
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
石榴由花到果实的变化——石榴结实引起颜色和形体的变化。红——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锁特有的各种锈形;形体则由安普刺式变为金罍式的。
石榴的果实——描绘了石榴的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
3、作者对夏天、对石榴怀有怎样的感情?
喜欢夏天,(衬托)更喜欢夏天的心脏。
4、夏天、夏天的心脏有什么特点?
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坚贞刚勇。
(紧张、热烈、急促,象征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 第一次:在第三段:“单瓣的??心脏吗?”——主要从色彩和外形了打比方。
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时相似的。
第二个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本文是单纯的状物吗?作者通过石榴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讨论后明确: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学习本文后我们要学会从事物现象中感悟社会、人生,把对自然的爱与人生的处世态度紧密联系起来,所谓生活处处有老师,也是此理。
五、赏读文本,品味语言:
1、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这风度”是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梅柳之长”是指奇崛、清新,“梅柳之短”指枯瘠、柔媚。
2、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
“陆离”“华贵”“夏天的心脏”是就石榴的颜色和形态而言的。
3、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奇迹指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
4、单瓣的花虽然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
“妙幻的演艺”和第6段中的一词相照应,具体指戏法。
5、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原因是我本来就喜欢夏天,而石榴花的陆离、华贵、妙幻的演艺又增添夏日的魅力,所以我更喜欢??
六、课堂小结: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使读者能对所写事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七、作业设计:
1、完成《伴你学》同步练习;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石榴吗?谁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二、自主学习
(速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读课文,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自己以为好的句段。
2.课文描写石榴特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凝练,你最喜欢哪些语句?说说理由。
(如:第六段中“它会笑你呢”,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相照应。第三段末、第六段首都用了反问,或突现石榴是夏天的心脏,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位置,或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
4.写物是为了言志,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抓住几个语句来分析吗?
(如:“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说的是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那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易,敢于抗争。“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称颂夏天,实际上是把夏天象征为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而石榴树在作者的眼中,又是夏天少数开花的树中“最可爱的一种”。把石榴花视为“夏季的心脏”充分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三、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第2-5段。
这几段紧扣“最可爱”,依次描摹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以及籽粒,请用具体的语言说出石榴每个阶段的特征。
石榴的叶片和枝干――“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石榴的花――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习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它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
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
石榴由花到果实的变化――石榴结实引起颜色和形体的变化。红――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锁特有的各种锈形;形体则由安普刺式变为金式的。
石榴的果实――描绘了石榴的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
2、课文中两次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请找出具体的句子加以分析、思考:“石榴”与“心脏”有何相同之处?作者为何这样比喻?
第一次:在第三段:“单瓣的……心脏吗?”D主要从色彩和外形了打比方。
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时相似的。
第二个比喻准确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四、作业:说说文中句子的含义
1、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
2、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3、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板书设计:
石 榴
爱石榴――“最可爱”
枝叶美:“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画石榴――花朵美:“夏季的心脏”
果实美:“籽粒透明、光嫩,丰腴酸甜”
一、抓住一条主线, 设定教学目标
俗话说:“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这里所说的“领”, 就是文章的思路, 是作者思考的线索、思维的轨迹, 一篇文章阅读教学中遵循思路, 抓住主线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我想, 这两篇文章都是状物类的, 状物类文章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按照一定的顺序,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因此, 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也是循着以下的规律进行的。
《石榴》的教学目标是: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 通过生动的语言体会石榴枝、叶、花、果的特点。 (3) 仿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写一种水果。 (4) 通过作者喜爱石榴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之情。《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目标是: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背诵课文。 (2) 体会樟树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生而有香、永远拒虫的特点。 (3) 感悟作者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特色。 (4) 由树及人, 感受宋庆龄的高贵品质。可见, 两篇课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都紧扣住“按照顺序, 抓住事物特点”这一主线。《石榴》一课中要求让学生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 体会石榴枝、叶、花、果的特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让学生体会作者从外到内、从树到人的写作顺序, 从而品味樟树的特点。
当然, 不同年段的状物类文章还是存在差异性的。《石榴》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处于低年段到中年段的过渡, 因此在目标中设定“品味生动的语言”, 让学生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句子的生动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处于中年段到高年段的过渡, 因此在目标中设定“感悟作者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从段落到全文去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这样, 在共性中体现文章的个性, 让学生在掌握状物类文章特点的前提下, 逐步提升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二、关注两个方面, 确定教学重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 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关注“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表达形式”这两方面的统一, 带领学生经历“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过程, 在“循文—识象—明意—悟言”中理解课文内容, 习得语言表达。
《石榴》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品读生动的语言, 体会石榴枝、叶、花、果的特点, 感受文章有详有略。”既关注了作者详写的内容———石榴的果实, 又关注了作者表达形式的特点———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两者和谐统一。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读懂了“笑得咧开了嘴”“甚至笑破了肚皮”“扒开”“张望”“报告”等词的内在含义, 在具体语境中感受到了拟人手法的妙处。又如, 教师利用“玛瑙”和“石榴子儿”的图片对比, 让学生找到两者的共同之处, 进而直观感受比喻手法的贴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则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樟树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生而有香、永远拒虫的特点, 体会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也是将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相统一。教学中, 教师抓住了“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中的“而且”一词, 逐步理解了樟树枝繁叶茂的特点;抓住“无论……总是……”, 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深刻领会了樟树的蓬蓬勃勃;抓住一个“而”和一个“却”字, 巧妙引导学生朗读, 与石榴树进行对比, 感受樟树生而有香的特点;抓住“即时……仍然……”, 通过去掉关联词对比朗读的方式, 让学生读中感悟了樟树香气永远拒虫的特点。可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将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 很好地落实了教学重点。
三、根据年段特点, 巧破教学难点
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中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中则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于状物类的文章, 语句优美、条理清晰, 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石榴》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分别置于低年段到中年段、中年段到高年段的分水岭, 因此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就可立足于文体特征, 根据年段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
《石榴》一课中, 教师将教学难点确定为:“会按照顺序, 用生动的语言写一种水果。”教师在教学石榴子儿这部分内容时, 让学生看一看, 尝一尝, 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 入情入境, 积累了文中的词语, 如“晶莹透亮”“酸溜溜”“甜津津”等, 理清了描写的顺序:颜色———形状———味道。让学生在仿写时有序可依, 有话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从外到内、从树到人的写作顺序, 感悟借物喻人的写作特色。”在学习完课文三、四自然段后, 教师进行小结:“如果说第四自然段侧重写的是樟树的外形 (板书:外) , 那么这份香气更多地来自于它的内在 (板书:内) 。这是本文的最大特点, 不仅写樟树的外形, 还写出了它们的内在精神品质。在这里, 它们已不仅仅是两棵树了, 它们还有着非常鲜明的精神内涵。”如此一来, 学生的思维立马清晰起来。再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 谈谈对宋庆龄奶奶的评价, 让学生看看树, 想想人, 说说树和人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从树过渡到了人, 深化了课文的内涵。
四、回味文本语言, 感悟言外之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中, 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 又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 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 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状物类的文章写的是事物, 蕴含的却是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紧扣文本语言, 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感悟言外之意, 触摸作者的内在情感。
《石榴》一课的结尾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作者将家乡枣庄的石榴写得这么清楚, 这么生动, 仅仅是因为他喜欢石榴吗?”让学生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 学生就能在品读文章的语言后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这就是小作者透过石榴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 在经历了“从外到内、从树到人”的阅读体验后, 学生更能够体会作者明为写树、实为写人的用心, 此刻再告诉学生“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这是我们写状物类文章的另一大特点”, 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今天我上了《石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读通全文,并能理解第一、二自然段。我觉得自己前面的教学任务基本是完成了,但是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没能把握好“整体感知”,把课文的词句割裂开来,而使学生丧失了体味美的机会。课文写夏天的石榴园,主要是描绘了石榴花的颜色、形态之美,教学时应该在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基础上,再去体味词句。而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到词句,再去体会其中蕴涵的美。
由这节课我想到: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往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里,不要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局外人。语文的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体验、感悟。我们要树立“语感中心论”。王尚文认为:“语感中心论”是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生活,走进作者。“语感中心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语感中心论”认为学生与课文之间是一种“对话”的关系,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取出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激情,要洞察学生在同化、顺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不断地诱发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畅谈,在课文中涵泳、体验,从而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语感教学,转变语文教学的重心:由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由注重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转变到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由注重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转变到对语言的阅读品味;由单纯重视语文表达,转变到同时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
作者描写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态,这一段话写得特别精彩,既形象又生动,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开了皮,写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让学生带者快乐的心情反复朗读,读出丰收的喜悦,读出石榴娃娃的调皮与欢乐,并让学生结合观察书上的插图,在朗读中了解石榴果实的外形特点,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彩。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节,了解石榴子儿的形、色、味的特点。在理解“玛瑙般的子儿”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玛瑙,对照图片让学生体会石榴子儿的形状特点。在理解“一颗颗紧偎在一起”时,通过观察图片、举例子理解“紧偎”,通过这段学习,理清段落顺序,先写作者看到的形状、颜色,再写品尝到的味道,为课后习题品尝一种水果奠定了写作基础。
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就考虑过课的类型,最后决定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学的方法为主,考虑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贫乏,所以教师讲授的内容较多,我过于主导,让学生发挥的机会比较少,一篇课文可以有许多种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一个人的思维有限,一堂课上下来也发现了设计上有一些缺陷,而且学生不太敢回答问题,希望日后能更改善。
一、《石榴》教材分析:
《石榴》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5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时间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这一过程。文章语言优美,在描写石榴花与石榴果时,还运用了比喻与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学生阅读、习作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能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
3、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品尝一种水果写一段话。
4、激发学生对石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会文中优美语句,知道作者介绍石榴的顺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1、瞧,这是什么?引出《石榴》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走进石榴园去看看美丽的石榴花和可爱的石榴果?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
(二)、研读课文,品读词句,体会写作手法。
1、师:第一自然段,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说明石榴园名声很大吗?
2、师:指导朗读(读出石榴园名声大的感觉)设计意图:
3、师:打开书,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什么季节的石榴树是什么样子的?
A春天抽枝长叶(体会春天石榴树抽枝长叶的生机勃勃的样子)出示: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指导朗读)
B夏天开花
出示: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1)对“郁郁葱葱”和“火红的”石榴花一句进行理解,同时借助图片图文并茂去感受石榴花颜色的美丽和开得旺盛。
(2)指导朗读。
(3)夏天的石榴花你还喜欢哪里呀?
(3)范读引导。从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从“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就挂满枝头” 从这句话感受到花开得特别多特别茂盛。)
(4)出示: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5)指导美美的读一读,品一品,师:这段不仅写的美,还写的特别生动有趣那,请找出句子? 大家都喜欢这句话?为什么喜欢?(非常可爱)哪里看出的?
(6)朗读体会把石榴花的样子比成了活泼的小喇叭。这样的打比方多形象啊!“活泼”“鼓着劲”这两个词的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花像小朋友一样的可爱。
出示: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7)(出示图片配乐)指导把石榴花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设计意图: 第二自然段写了春和夏两个季节石榴树抽枝,长叶和开花的景象,重点写出了花。分别写了花的色:“火红”;花的多:“越开越密”、“越开越盛”;花的形:“小喇叭”。写出了石榴的活泼、美丽,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石榴的美。C秋天结果
1、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小石榴是怎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的呢?
大家轻声地读读第三段,边读边想,并在书上划一划表示颜色变化的词。
(“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2、再找找看哪些词写出了这些颜色的先后变化?
(“先”、“逐渐”、“最后”)
3、出示: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4、孩子们,作者在描写中用上了“先”„„“逐渐”„„“最后”把石榴生长过程写得更加清楚了,这多值得我们学习呀!
5、学会运用,用“先”„„“逐渐”„„“最后”练习说话。小石榴就是这样一天天长大的!一天天成熟的!那熟透了的石榴是什么样的?自己快到文章里去读一读,找一找。
(1)熟透的石榴是什么样的?
(2)看图读词句:咧开嘴的石榴。
笑破肚皮的石榴,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3)指导把它们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4)从这些石榴娃娃„„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拟人、可爱、喜爱)这些石榴娃娃在干什么?(急切、扒开、张望、报告)做动作。
(5)把成熟的石榴当成人来写,写得多生动,多有意思呀!让我们读着读着不由得笑了起来,我们一起来读好吗?(还可以加上动作演演石榴娃娃)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三节,写石榴的成熟过程及它的外形。在处理这一段的时候我思考,让学生找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在此我让学生找出看出颜色变化的连接词:“先„„逐渐„„最后„„” 再通过图片与文字对照,让学生领悟其用词的准确生动,总结出只有平时仔细观察,才能把文章写好。对熟透了的石榴描写特生动。: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进行描写。在此我设计了一个小练习,让学生通过对比,来体会拟人写法的好。
1、看图,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2、看图理解体会:玛瑙和石榴子的相似之处。
它们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给你什么感觉?(团结、可爱„„)
3、指导读这句话。
4、这句话是写石榴的——(剥开皮的样子)
5、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给学生吃
什么味道哦?
指导读好这一段。
6、师小结:今天咱们学习了枣庄的石榴,作者通过细心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拟人手法,让我们仿佛看到来了春天里生命力极强的石榴树,夏天像小喇叭一样火红的石榴花,秋天满树可爱的石榴娃娃。生动的描写不仅把石榴写得更加可爱,还把自己对石榴的爱对家乡的爱全部都表达了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情感价值观,体会“爱”对石榴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配乐朗读课文。
(三)、回顾课文,总结写法,动手写写水果。
同学们,作者先是仔细观察石榴子的样子,再写石榴的味道,写的时候还恰当地运用拟人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最后还亲口去尝尝,这样写出来的石榴啊,就非常讨人喜爱。今天咱们每人都带来了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对吗?
(1)水果大拼盘: 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先观察剥开皮时水果的样子。(看到了什么?可运用拟人手法,展开丰富的想像。)再放到嘴里尝尝味道。
(2)生交流。
设计意图:课文第四节,写石榴子粒的形态和它滋味。我是以实物出示让学生直观的进行观察,品尝,从而再来交流,并读好文章中的句子。
(四)布置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6.石榴
春天
抽枝
长叶
夏天
开花
茂密
秋天
【石榴教学设计1】推荐阅读:
《石榴》第2课时教学设计11-01
《石榴》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02-08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石榴》教学设计05-02
石榴上传教案12-08
石榴初二作文01-02
石榴树下作文03-02
石榴公开课教案11-14
介绍石榴的作文04-20
石榴花初中作文03-21
火红的石榴作文500字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