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1-20各数教案(精选7篇)
[教材简解] 《认识11~20各数》是数学苏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82-P83的内容。11~20各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些数都是两位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及2个十合成的数,学生要理解这一点是有难度的。因此,教材先通过小棒直观表示这些数的含义,再利用计数器分析各个数的组成,形成数的概念。通过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数的意义和作用。
[目标预设]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2.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大小。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初步培养数感。4.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作,能正确地数出和认识11~20各数。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设计思路] 一年级学对于11~20的数有过数数经历,但对这些数的具体意义并不十分注意。课的开始,通过数数引入,是以学生的实际经历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自己熟悉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理解数的意义和顺序。此外,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摆小棒,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便于学生感受11~20各数的实际意义,加深学生对11~20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0~10,谁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一数呢?那么你们还知道比10大的数吗?(生举例)你们真了不起,还知道这么多比10大的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1~20(板书课题:认识11~20)。
二、认识计数单位“十”
师:大家都有小棒,和老师一起边数边摆10根小棒。(师摆在黑板上)提问:我们用一根代表一个一,那十根是几个一?(板书:10个一)让学生说一说:10个一是10。
引导: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把10根小棒捆成1捆。(操作)追问:这1捆是几根?是几个十?(板书:1个十)
我们回想一下:刚刚我们把几个一捆成了1个十,也就是几个一是1个十? 指出:满10个一就要捆成1捆,是1个十,所以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谈话:“十”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广泛了。比如,1包铅笔有10枝,是1个十;一盒钢笔有10枝,也是1个十„„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三、认识11~20各数 1.动手摆一摆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1个十,现在老师让你们摆小棒,要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是12根,你想怎样摆?自己摆一摆,和同桌交流摆法。
学生操作,师巡视 展示学生的几种不同摆法。//////////// // // // // // //
/// /// /// /// //// //// //// ////// ////// ////////// // 交流:你是怎么摆的?是不是一眼就能让大家看出有12根小棒呢?
指出: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我们发现其他的摆法都要学生数的,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为了一眼就能看出有12根小棒也,就要先摆1捆就是1个十,再添2根就是12根。请小朋友用同样的方法摆出12根。
(教师边说边摆)指导学生边说边摆12根是怎么摆的。2.数一数,摆一摆
师:老师来看看哪个小朋友学会了刚刚地摆法。听好老师的要求。摆出11.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你能一边说一边摆吗?展台展示。
摆出13,19。说说是怎么摆的?
师: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在脑里子想想14要怎么摆呢?想想先摆什么,再摆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摆出15、16的小棒,追问学生这是几? 师:你是怎样数出有15、16根小棒的? 学生回答。
然后同桌相互摆一摆17、18,摆好后互相检查。
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小棒摆十几的数,他们都是怎样摆的? 1捆带几根就是十几。3.认识20 师:19根后面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20根怎么摆?
待学生把散放的10根小棒再捆成1捆后,提问这里是把几根捆成一捆,又捆成一捆有什么好处?2捆是2个什么?是多少?(板书:2个十是20)
四、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2、3题
谈话:今天学过的数,应该放在直尺上哪里呢?
教师出示直尺,直尺上有0-10各数,学生说数,教师逐次呈现11、12、13„„ 不看直尺,数数给同桌听,左边的人从7数到17,右边从11数到20。
提问:比10大的数在10的哪边?比10小的数在10的哪边?11前面一个数是几?11后面一个数是几?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下面画了些草莓,看清楚了吗?你觉得大概有多少个?
指定几人说出估计的数,现在再数一数,为了不漏数,我们还可以边数边做标记,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生一起数到10)有10个可以怎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大的圈把它们圈起来,展台演示)继续!一共有多少个草莓?你估计对了吗? 雨伞用同样的方法数一数。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看一看这些图中分别画了些什么,图中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你会读这些数吗?读给同桌听。
你在生活中见过今天学的这些数吗?在哪见过?(学生举例)
五、全课总结
人教版九年义务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2、知道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养成勇于创新, 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有一天, 山中之王老虎带着小动动物去漫游数学王国, 他们来到森林车站, 可车上全是数, 小动物不认识数, 不知该坐哪一路车?小朋友, 你们认识数吗?愿意帮帮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吗? (出示课件)
除了小朋友刚才见到的这些数, 数学王国里有许多神气的数, 小朋友, 你们想去吗?老师今天就带你们一起去学习11-20之间的数。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 充分感知
1、启发诱导, 教给学法
师:请小朋友迅速拿出9根小棒, 再添1根是多少根? (10根) 10里面有几个一? (10个一) 把10根捆成一捆, 就是一个十, (学生动手捆) 再添1根一共有多少根? (11根) 1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12呢? (课件演示添小棒, 学生跟着摆13到19之间的数)
师:19根再添1根是多少根? (20根) 仔细观察, 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10根) 我们可以把这10根小棒怎样? (又捆成一捆) (学生动手捆, 课件演示捆小棒, 然后打散, 帮助学生理解20里面有2个十和20里面有20个一) 。
2、借助小棒, 充分感知
教师说数, 学生用小棒摆数, 并说说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学具拼图, 实现创新
学生选取学具拼成一幅图案, 然后数一数用了多少个学具, 拼完后学生互相参观, 并互相介绍你是怎么摆的。
三、联系生活, 释疑解惑
小朋友的手特别巧, 摆出了自己喜欢的数, 请小朋友回忆一下, 生活中,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数呢?
1、从生活中引出数
学生汇报从生活中收集的数。
2、写数.读数.比较
师:小朋友了解的数还真不少, 你能把它写下来吗?请在方格中写出你喜欢的数, 小组内互相读一读, 比较大小。
3、排序
在小组内将数字卡片按顺序排列, 然后抽一组贴在黑板上。
师:还有与黑板上不同的数吗?请上来贴一贴, 想一想该贴在什么位置?
4、小结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已经积累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读数等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一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意义、顺序和大小。
在教学中,教材首先通过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10根小棒可以看作10个一,1捆小棒可以看作1个十,进而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接着让孩子摆12根小棒,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最后借助摆小棒的活动数数、读数,初步学会认、读11~19各数,掌握“十几”所表示的含义和顺序。在此基础上完成“19添上1根是多少根”这个问题,解决“2个十是20”这个关键问题。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同时也使他们原有的认识得到了必要的提升。在“想想做做”题时,让孩子充分地抓、估、数、排、说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认数经验,发展数感。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数出11~20各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读数。
2.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
3.在实践操作中,初步了解“十”的计数单位,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及大胆思维、积极实践的精神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读、写;知道11~20 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
难点:初步建立计数单位“一”和“十”的概念。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课主要组织学生通过“捆小棒”“摆小棒”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一”、“十”,并在“摆一摆”、“数一数”、“估一估”等活动中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体会这些数的大小及顺序。
【设计思路】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大量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把新知识自觉纳入已有的认识活动中。首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认识“十个一是一个10”,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一”、“十”;然后实际操作摆小棒:先摆12,在摆一摆中认识11~20各数,体会这些数的大小及顺序。最后让学生在估一估、数一数、读一读、比一比的活动中,感受数的大小及顺序,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思考,认识计数单位“十”
1. 情境導趣
师:在我们一(1)班的教室里有个“小树快成长”的评比栏,谁的表现好,老师就奖励他一颗星星。看看刘xx有多少颗星星?帮他数一数。
2.认识“ 10个一是1个十”
(1)师:刘xx有10颗星星,其实我们也可以用小棒代替星星数一数。那么,需要多少根小棒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像这样数出10根小棒,一边数一边摆。
师:一根一根地数了几个一?10个1就是10。
(2)师:在生活和数学中,我们常常将这10个一根捆成一捆,看作1个十。(教师示范)
(3)学生拿出小棒,数出10根并捆成一捆,然后说说10个一是1个十。
(4)师:(出示一捆小棒):一捆是几根?也就是几个一?是几个十?(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5)师:一和十不仅是数,还是计数单位。(要求学生很快地拿出10根小棒)
二、操作中感悟,认识“十几”和“二十”
1.认识12
师:周xx今天的表现也不错,它得了12颗星星,要摆出12根小棒。(先让学生比一比怎样摆让人很清楚地看出是12根小棒,然后展示部分学生的摆法,比较并优化摆法)
师:用这个最简单的方法一起动手摆一摆12根小棒。
2.认识其他十几的数
(1) 实践操作,初步体会。
教师摆小棒,要求一下子看出来是多少根,并请学生说明怎么想的。
(2) 摆摆说说,深化认识。
①教师摆出1捆和1根小棒,请学生说数,并说出想法。
②先让一学生摆出15根小棒,指名另一学生回答思考过程,再摆出19根小棒,指名学生说出思路,然后教师展示摆19根小棒的过程,并且师生一起从11数到19。
(3)通过观察,总结摆十几根小棒的方法。
3.认识20
由给19根小棒再添上1根引出20,引导学生将10根小棒捆成1捆,得出“两个十是20”。
4.总结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三、收获中总结,延续快乐
师: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数?
师: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11~20各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问题等我们去研究、去发现。因此,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要用智慧的头脑去思考,让数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板书设计:
认识11~20各数
10个一是1个十
2个十是2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初步培养数感。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乐于思考的习惯。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写数,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谈话引入
教师(课件出示主题图情境):我们熟悉的学具和水果卡片来和我们做游戏了。
(1)引导观察。
教师:这幅图中有什么?试着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个。
教师:图中学具的数量有的超过10了,是哪一种?它们各是多少个?
(2)引入新课。
教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比10多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的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2.初步感知
教师:请你想一想,这些学具卡片放置散乱,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所数的物品超过10个时,把10个看作一份更清楚。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数小棒来继续研究11~20各数。
/ 4
(二)探究新知
1.教学11~20各数的数法和读法
(1)教学11。
教师指导学生先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教师:捆成一搁,10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接着该怎么数呢?
教师指导学生在1捆小棒的基础上再添加1根。
教师: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1个“十”,读“十”;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2)教学12。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数出11根小棒了,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1个“十”和2个一,是12,读作“十二”。(3)教学13~19。
教师指导学生在11的基础上1根1根地继续添加小棒,学生边数边说:1个“十”和3个一,是13,读作“十三”;1个“十”和4个一,是14,读作“十四”;1个“十”和5个一,是15,读作“十五”„„1个“十”和9个一,是19,读作“十九”。
数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再添加几根小棒,合起来就是十几。11~20各数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教学20。
教师: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能更清楚地看出是20根? 学生讨论后明确: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散着的小棒又够10根,把这10根再捆成1捆,就有2捆小棒,是2个十,即20。读作“二十”。
教师:够10根就捆成1捆,这样表示数更清楚(渗透以“十”为新的计数单位)。
2.教学11~20各数的数序
(1)教学20以内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师(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请同学们读一读。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的11~20各数也想在直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请大家
/ 4
来帮忙。
让学生分别帮11~20各数在直尺上确定位置。由此认识11~20各数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ll,12,13,14,15,16,17,18,19,20。
教师先引导学生各自读一读0~20各数,再集体齐读,加强对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整体感知。
(2)在活动中强化学生对数序的认识。
先整体认识11~20各数,如“13前一个数是多少”,“13的后一个数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17和19的中间数是多少”“16的相邻数是多少”等。
其次可以在游戏活动中深入思考:在0~20各数中,哪个数离18最近、哪个数离18最远„„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在数数的过程中为了有序、不重复也不遗漏有什么好办法?(使学生懂得要认真仔细,按照一定顺序去点数,帮助学生积累数数经验,熟练掌握点数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做一做”第2题
指导学生按照题中提示练习分段数数,让同桌或好朋友互相数给对方听。从一数到二十;从七数到十三。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数数练习。
3.“做一做”第3题
指导学生准确认出、读出题目中给定的数。4.拓展练习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让我们来帮小动物解决问题吧一一猜休息室门牌号。
教师(课件出示休息室和小动物):森林里,小动物们正要举行运动会,这是小动物的休息室,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猜一猜小动物们的休息室的门牌号各是多少。
教师提供信息,学生来猜,具体如下。
(1)小兔子的门牌号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小兔子的门牌号是多少?(2)小猪的门牌号是11和13的中间数。小猪的门牌号是多少?
/ 4
(3)小羊的门牌号是16前面的那个数。小羊的门牌号是多少?
(上面关于组成的练习也可以设计为本班学生参与的游戏活动。如给学生胸前分别配戴11~20各数的号牌,由教师或学生说组成,请学生猜是谁的号牌。以此吸引学生,并在游戏中强化对组成的认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 1.展示生活中的数
教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会用到11~20这些数。教师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的资料。
教师:生活中经常要用到11~20各数。如:温度计上的刻度;限速牌上的限速标志;日历上的日期都会用到11~20各数。
2.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11~20各数
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的11~20各数,并充分肯定学生合理的发言,鼓励学生多留心观察生活。
(五)全课小结
(1)鼓励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2)教师对全课时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总结时注重激发学生认识数、发现数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如下。11~20各数的认识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但对于数的概念和数的组成未必都清楚。所以,重点是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认识计数单位“一”、“十。通过本单元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重点和难点:
通过操作,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
先让学生说图意,教师再小结。(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问:图中有什么呢?(人、树、车…)有多少?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数,教师也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新课展开
1、数数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猜一猜,有几根? 学生:猜。(10根、12根、…)师:到底有几根?怎么办? 生:数
师:让学生数12小棒。(一根一根地数;两根两根地数;五根五根地数;…)师:有什么好办法使人一眼就看出是12根小棒呢? 生:捆小棒。先把十根捆成一捆,再加2根就是12根。
学生每人拿出12根小棒,操作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
师生一起总结好方法。(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一个十是10)接着练习数数,数到20.(指名数,同桌数)
【设计意图:通过猜猜根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通过捆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十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出示例2:
11、15说说各数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再出示 19(一个十和几个一),再添上一根,现在是几根?(20)现在又够10根,怎么办?(捆成一捆)几个十?(2个十)
让学生拿出20根小棒捆捆。(明白10根要捆成一捆)师:“那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例子?” 生:“一捆铅笔就是10枝”,“一包火腿肠就是10根。”……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满十根就要捆成一捆。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
3、数的顺序和大小
①出示:12、14、16、17、18、19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些数吗?” 生:“尺上、数学书上。” ②出示例3:读直尺上的数
师:“观察尺上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它们相差1。” ③提问:15的后面是多少?18的前面是多少? 11比17大还是小? 13比20大还是小?
④看尺子,你还想说什么?(数的组成、各数大小比较等)⑤连连看。练习十四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数数,大小比较,把1-20各数连起来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三、巩固延伸
1、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
2、读一读(第85页做一做2)
运动会 ① 请运动员们介绍自己是几号?由()个十和()个一组成。② 排队 从小到大排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找找生活中的数学,正等着小朋友们去发现呢!
五、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0个一是 10 一个十是 10
教学内容:课本P73-7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顺序和大小。
2.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过程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用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自觉性,渗透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能正确的读、写11~20各数。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十进制,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小棒、线。学具准备:小棒、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听说一年级(2)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表现非常好,还特别的听话。“慢羊羊村长”可喜欢这样的孩子啦,今天他带着小羊们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要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小羊们还要跟表现好的同学交朋友呢,你们想跟小羊交朋友吗?(出示课件)
1、引入
⑴羊村开学了,爸爸妈妈非常关心喜羊羊的学习,为喜羊羊准备了许多学习用品,你看,铅笔就买了这么多。(课件出示12支铅笔)
⑵猜一猜,有几枝?
⑶到底几枝?你有什么好办法?(数一数)
⑷教师带领小朋友一支一支的数铅笔,数到10,(出示打问号的铅笔)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新授
1、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⑴ 刚才我们数了,这里一共有10只笔,喜羊羊用橡皮筋给这十只笔捆成了一捆 ⑵ 思考,个别汇报。(奖励喜羊羊:喜羊羊夸你真聪明,和你交朋友)⑶ 多媒体课件展示10支捆一起的过程
① 这一捆有几支?(10支)也就是(10)个一,(1)个十?
② 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所以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③ 看着这一捆小棒,自己轻声地说,全班齐说。
2、理解“组成”
⑴这里还有两支铅笔,合起来是几支笔。(12支)
说一说:12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1个十,2个一,合起来就是12,全班齐读)⑵懒羊羊第一天去学校表现棒极了,老师奖励了他3支笔(课件展示)你们看,懒羊羊现在一共有多少支笔了。集体口答(15支)谁来说一说,这里有几个十,几个一。(1个十,5个一)
⑶(课件展示:继续多出4支笔)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多少支笔?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和同桌互相说一说。(1个十,9个一,合起来就是19)3、20的组成
⑴ 19支再添上一支是多少支?怎样摆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20支呢?谁有好主意?(再把10支铅笔捆起来)
⑵ 现在有几捆小棒,是几个十?。2个十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
4、教学数序 课件展示直尺图
⑴ 你能按顺序读出直尺上的数吗?从小到大读数,全班齐读。
⑵ 读得真好,给自己鼓鼓掌。慢羊羊村长要来考考小朋友了,有没有信心。提问:① 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
② 16和18中间一个数是多少? ③ 与19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④ 比12大,比18小的数有哪些?
⑤ 11和13,谁大? 17和14,谁大?你发现了什么?(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⑶ 第一、二组:从7数到13,从18倒数到12。第三、四组:从从13数到20,17倒数到9。
⑷ 美羊羊遇到难题了,数字宝宝们从尺子上跑到了一条神奇的线上?这些方框里面该放哪些数字宝宝。你能帮帮她吗?(课件出示课本P77,第12题,将数轴补充完整)
5、生活中的数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儿里见过或用过这些数?
(课件出示:1年12个月;整体认读音节16个;一盒水彩笔12色;今天是11月14日;十字路口红绿灯20、19、18;超市物品价格。)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吗?
6、巩固延伸
⑴ 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7、12、18、20页。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⑵按顺序连线
懒羊羊要过生日了,许多小动物来参加他的生日聚会,其中有一位神秘嘉宾,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请翻开书P76第5题,请按照从1到20,按顺序把点连起来。看看小猴子邀请的是谁?学生用尺子连线,一起讲解。
⑶估一估: 小兔送给了懒羊羊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大家想知道礼物盒里面装什么吗?(课件展示礼物盒打开,有很多的糖果)原来是好吃的糖果。猜一猜,估一估,大约有多少颗糖? 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师:究竟有多少颗,让我们来数一数。师:刚才我们一颗一颗地数出了14颗糖。懒羊羊怎样摆糖,我们就能更容易看出是14颗呢?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生可能把10颗放在一起,另外再放4颗。
师:这个方法好!我们也可以把10个圈在一起,别人就容易看出是十几了。
师:请大家做做书上P76 第1题,要求先数出十只圈一起,再看看一共有多少,写在旁边。
⑷ 猜猜我是谁
一、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小白兔数蘑菇的情景图。
(二) 提供探索机会, 经历学习过程
⒈操作、数数
(学生数两遍20根小棒, 老师看着学生都是一根一根地数小棒)
师:刚才我们一根一根地数小棒, 每次都要这样数, 你感觉怎样?
生1:很麻烦。
生2:很累……
师:感觉很麻烦, 那你怎么想?
生1:我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一看就知道是多少。
师:对呀, 一根一根数这么麻烦, 那有没有好办法, 使小棒摆出来别人一看就知道有十几根呢?如果你一下子想不出来, 可以和同桌的小朋友讨论讨论。
(师巡视, 加入学生的讨论中)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听听?
(集体交流, 教师根据回答在投影仪上摆出相应的摆法, 并标上序号)
生1:2根2根地数。
生2:3根3根地数。
生3:把10根扎成一捆……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 想出这么多种摆法, 你们比较一下, 觉得哪种摆法最好, 一看就知道有十几根小棒。
生:把10根捆成一捆的好。
师:为什么把10根扎成一捆呢?
生1:两根两根或者3根3根地数, 也要数好几次, 比较麻烦。
生2:10根扎成一捆, 一看就知道有10根了, 然后就接着数11、12……
师:把10根扎成一捆, 还要重新数吗?
生:不用, 就有10根了。
师:对, 一捆就是1个十 (板书:1个十) , 再数数旁边有几个一 (板书:几个一) , 合起来就是十几了。
⒉摆小棒, 读数
师:现在用刚才想出的好办法来试试看, (用小棒摆出1捆加1根小棒) 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
生: (快速且大声地回答) 11。
师:这么快看出来了, 怎么看的呢?生: (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 , 1捆是10根, 再加旁边的1根, 一共是11根。
师: (拿起1捆小棒) 简单地说, 几个十?
生:1个十。
师: (再拿出1根小棒) 几个一?
生:1个一。
师: (教师语速放慢) 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好, 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 谁还会说? (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很多同学都会说, 都想说, 那同桌互相说吧? (同桌互说)
师:现在老师再摆, (出示1捆加3根) 这表示多少?
生:13。
师:为什么是13, 谁能用刚才这样的话来说呢?
生: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
师: (又出示l捆加8根) 现在有几根?
生:18
师:为什么是18?
生:1个十和8个一是18。
师:小朋友想一想, 刚才老师摆十几根小棒都是怎么摆的呢?
生:先拿出1捆, 旁边再拿几根。
师:对, 先摆1捆, 就是1个十, 再摆几个一。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 现在小朋友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个十几, 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
(学生各自操作后, 教师指名回答)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
生1:17
师:小朋友们都看不见你摆的, 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摆的吗?
生1:我是先拿1捆, 再加7根。
师:也就是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生1:是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19, 是1个十和9个一组成……
师:现在反过来说说, 你是怎么摆的, 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你摆的表示几?
生1:我摆1个十和4个一, 你们知道我摆的是多少?
生2:14……
(小组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师:现在老师跟你们一起边摆小棒, 边摆边数, 从1开始。1、2、……10 (当数到10时, 教师故意停顿)
生:把10根扎成1捆。 (教师笑着把10根扎成1捆, 并往下数) 11、12……20。
师:小朋友们, 20根了怎么让别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 (学生想到了又扎成一捆)
师:为什么这样是20根?
生:1捆是1个十, 2捆是2个十, 是20。
师:对, 2个十是20。 (板书:2个十就是20)
⒊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小朋友们很聪明, 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 现在老师说出一些数, 你能很快地用小棒摆出来吗?
生:可以。 (一生在投影仪上摆“14”, 其他学生在底下操作)
师:你是怎样摆14的?
生:1个十加4个一是“14”。
师:16在14的基础上只要怎样?
生:再加两根……是“18”“20”。
师:接下来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 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
师:尺子上的数字, 越往右, 你发现什么?
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上的数字, 能想出好多问题, 比如, 15前一个数是几?
生:14。
师:比16多1是几?
生:17。
师:19比20少几?
生:少1个。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 看着尺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 并且比老师提得更好? (学生提问, 其他倾听回答)
师:很多小朋友还想提, 那小组合作, 1人提问, 其他小朋友回答。 (小组内交流)
师:小朋友们能不能把尺上的数字记住, 不用看尺子跟老师进行抢答。
师:13比14少几?19前一个数是几?2个十是几? (学生问抢答)
(三) 综合应用.
师:小朋友, 学校的运动会刚刚结束, 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参加运动会的几位运动员, 请看 (10位学生上台, 胸前贴着11—20各数) 。
师: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数, 表示什么呀?
生:号码。
师:有几位运动员呀?
生:10位。
师:看这些运动员上场, 你感觉怎样?
生:很乱没有次序。
师:很乱, 那怎么办呢?
生:给他们排队吧。
师:那你们说说按什么次序排队呢?
生1:按号码从小到大。
生2:按号码从大到小。
师:现在我们先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吧, 看谁排得又快又好? (运动员互相矫正排好队)
师:哪个运动员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号码, 是几号, 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下面同学觉得介绍得好, 就拍手表扬。
生1:我是13, 是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
生2:我是20, 是两个十组成的。……
师:作为运动员, 反应要特别敏捷, 现在我们来给他们训练训练, 当答案是你胸前的号码时, 就请你举起手, 说:是我。下面同学当裁判, 对反应快的运动员拍手表扬。
师:比14少1是几?1个十和4个一是几?1个十和7个一是几?2个十是几?15的邻居是几?比18大的数是几?
师:小朋友们, 你们对这些运动员的表现满意吗?
生:满意!
师:我们小朋友平时也要向运动员学习, 锻炼好身体, 才能学习好。
师:小朋友今天学了11—20各数, 在平时生活中, 你在哪看到过或听过?
二、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11~20各数。
生2:猜数字我很喜欢……
评析:
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 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 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 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 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 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⒈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 教师通过播放小白兔数蘑菇情景图, 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最后在综合应用中, 创设“小小运动员”这一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 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 同时, 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如:设置问题“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 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 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感悟, 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 数学的方法,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⒊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 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 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 从直观到抽象, 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 而是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 在动手摆数中体会, 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⒋体现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如在看尺子提问题时, 学生之间的抢答;在“小小运动员”时, 运动员介绍自己, 然后下面裁判的评价、提问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 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 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的表现之一。学生在互动中, 使知识在交流中理解, 能力在交流中发展, 情感在交流中体验。
【认识11-20各数教案】推荐阅读: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04-20
《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11-28
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2-20
认识10-20各数教案12-10
《11—20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9-20
11-20的认识说课稿02-27
认识钟表教案06-20
认识水 教案07-09
《认识厘米》教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