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

2025-03-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望洞庭湖(精选5篇)

望洞庭湖 篇1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解读分析】

因参加“永贞革新”, 刘禹锡不为权贵所容屡次左迁, 而且一次比一次贬得荒凉、偏远。这二十多年间他曾多次路过洞庭, 这首诗是他在长庆四年 (824年) 八月从夔州刺史转历阳 (和州) 刺史的任上途经洞庭所写。中国古代文人有伤秋、悲秋的传统, 刘禹锡却反其道而行之,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色胜春朝” (《秋词》) , 盛赞了秋的明朗澄净。《望洞庭》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在秋季的月夜遥望洞庭的山光水色, 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 再现了月下洞庭的美景。

洞庭即洞庭湖, 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开头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月映照下的八百里洞庭湖波光粼粼, 水天一色, 一个“和”字用得特别好。“和”就是和谐、和美, 恰到好处。湖光和秋月水乳交融合为一体, 简直就是一幅“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的工笔画, 营造出空灵朦胧、宁静和谐的氛围。无风的时候, 浩瀚的湖面水波不兴, 平静得就像那未经打磨的铜镜, 暗淡少光却不失平滑。洞庭湖中有不少山, 其中最著名的是君山。接下来两句“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 即湖中的君山, “水”仅仅是衬字,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偏义复词”都是双音节词, 到底偏哪一个意, 要根据语素间的逻辑关系及上下文的语意来进行识别。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此处的“去来”实际只是指去, “来”仅仅是衬字。诗人从大处落墨, 化出远景, 视线从波澜不惊的浩渺水面抬起定格在湖中著名的君山上。由于“遥望”, 正所谓距离产生美, 在诗人眼里, 笼罩在月色下的君山显得格外苍翠。如果把平静、苍茫、无垠的洞庭湖看作是一只素白的银盘的话, 那么浮在湖面的、外表呈螺旋状的黛绿色君山恰恰就是躺在这银盘上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这里, 诗人用惊人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贴切的比喻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转化为一件精致的工艺品, 使人们不由得啧啧称奇。当然, 在教学中我们不需要出现那些语法术语。对这类写景诗, 重在帮助学生体会比喻, 发挥想象, 设想画面。然后再回到古诗, 通过反复诵读, 体悟作者构思的精妙。

“白银盘里一青螺”是这首诗的名句。诗人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形象和特征, 视大为小, 举重若轻, 联想丰富, 感染力强。在湖光秋月交相辉映、情调和谐的背景下, 八百里洞庭湖如同一只银盘, 取其在月下无风时的缥缈和平静;有大小七十二峰的君山, 仅仅是这只银盘里的小小的青螺。这是夸张手法里的缩小夸张, 与我们常见的“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的扩大夸张正好相反。这样匪夷所思的描写, 看似信手拈来, 实则深思熟虑, 表明作者功力之精深老到。

【片段设计】

一、叙述导入

听着同学们刚才的诵读,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面。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静静的水面上映着月亮的倒影, 没有风, 水波不兴, 那水面就是一面光亮的铜镜子啊。借着月光, 依稀可以看到远处的小山。

二、据诗作画

1. 如果要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你觉得需要画些什么?

答案预设:湖水、小山、月亮、树木、渔船……

2. 大家提到了这么多景物, 在画面上怎么放, 才能让画面充满美感呢?

通过讨论, 梳理出“远近、大小”等不同视角。

3. 在这首诗中, 景物也有远近、大小、动静的不同, 找一找, 交流一下。

4. 诗人写景是很讲究的。

他们会选择不同角度描述景物, 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信息。诗如画, 画如诗。有的时候, 诗还能让你感受到画中表现不出的动感, 让你看到动作, 听到声音, 闻到气味。所以, 有时读一首诗, 我们要调动所有感官才行。

三、体悟手法

1. 让我们和上音乐再次诵读, 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美景。

2. 前面说到了大和小。

有时, 诗人会描写两样东西, 读者一读就比出大小。而这首诗中的“大小”却有些特别。

出示“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指什么?“青螺”指什么?

为什么宽阔的湖面, 拥有七十二峰的君山在作者眼中由大变小了呢?从诗中找答案。 (遥望)

作者的想象力真奇特, 因为站得远, 看得全, 就把自然界里的山水看作了盘子和青螺。作者眼中的风景不仅美, 而且很有趣味。我们虽然没有到过洞庭湖, 可是读了这首诗, 对洞庭山水的特点也有了大致的印象。

(最后一句诗的手法的理解是难点, 学生不一定能读出其中的奥妙, 所以设置这个环节。如果在第二部分的讨论中能提到, 那自然最好了。)

知识链接:

望洞庭湖 篇2

洞庭湖区麋鹿种群的快速增长,标志着自然生态系统正在向良性演变,标志着我们为保护自然又取得了新的成绩。1998年随长江流域大水冲人洞庭湖的数头麋鹿,在此得到有效保护,现已发展到100头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没有人工干预的野生麋鹿种群。这是洞庭湖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的重要见证,这次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进16头麋鹿放归洞庭湖区,就是为了改善洞庭湖麋鹿种群结构,促进种群复壮和基因交流的又一具体举措。

世界极危鸟类青头潜鸭现身沅江漉湖

杨军 阳丽萍

近日,沅江市职业中专高级教师、沅江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李剑志在南洞庭湖漉湖拍鸟时,拍到14只世界极危鸟类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鸟类,体圆,头大。雄鸟头和颈黑色,并具绿色光泽,眼白色。雌鸟体羽纯褐色。冬季多栖息在大的湖泊、江河、海湾、河口、水塘和沿海沼泽地带。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水边水生植物丛中或附近水面上。2003年,青头潜鸭在全球仅存不到500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国际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其受威胁等级定为“极危”。

近年来,沅江市加大鸟类保护力度,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引得大批鸟类逐渐来此栖息,其中不乏珍稀、极危类。

洞庭湖毒鸟案一审宣判多名主犯被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

周勉 帅才

记者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人民法院获悉,发生在去年1月的洞庭湖特大毒鸟案近日由该法院作出一审判决,3名主犯均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何某和钟某犯非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l万元。被告人方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1万元。此外,被告人李某、龙某等4人分别获刑1到6年不等。

2015年1月18日下午,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执法人员在犯罪嫌疑人何某等3人驾驶的渔船内,现场查获被其毒死的小天鹅、赤麻鸭、夜鹭、苍鹭、斑嘴鸭、赤颈鸭等受国家保护鸟类共计63只。

经查明,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期间,何某等人购买克百威农药,伙同张某、余某、涂某等犯罪嫌疑人,多次在保护区内非法毒杀珍稀野生水鸟,并由何某统一收购,后经李某等运输、销售至常德市汉寿县某餐馆以及其他小贩,以此获利。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1 篇3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这首诗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

/ 3 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

/ 3 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望洞庭湖 篇4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⑻徒:只能。一作“空”。

(9)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只能白白的产生羡鱼之情了。这是隐喻想做官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相助一臂之力。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白话译文】

译文一: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译文二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感知西洞庭湖湿地 篇5

到达西洞庭湖时,太阳还没有出来,立于河堤,举目远眺,洞庭湖如同笼罩了一层轻盈的白纱,湖泊被烟雾淹没。远处,天地间连成一片,似玉绢般那么薄,那么淡,那么轻……仿佛一伸手触摸便会损坏它那原本的淡定。微风拂过湖面,那水平如镜的湖面扬起一阵阵小水浪。

随后,我们乘船进入西洞庭湖湿地公园的第一个景点——万亩青纱帐。这里是芦苇的天堂,登上观景台,眼前的一切深深地震撼了我。只见一片望不到边际的绿色映入我的眼帘,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美,更壮观!风吹处,那丛丛芦苇随风舞动着,涌起阵阵绿色涟漪,仿佛绿的海洋。深入芦苇荡中,马上被“沙沙”的声音包围,搅动着你心里那根最美的神经,让你不由地停下脚步倾听它们的诉说。

快看,那是洞庭湖的水鸟!这时我才缓过意识来,原来我们已到达第二个景点“洞庭烟云”。在这里我看到了西洞庭湖的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在这里万顷碧波一直延伸到天际,泛舟其上,在水天之间感受亘古不变的洞庭之魂。湿润的湖风吹过时,水雾洒在脸上,所有的烦恼早已随风而去。风卷云舒——苍海桑田后,洞庭烟云依旧。

初夏的西洞庭湖湿地是那样的神奇而美丽,而在不同的季节,这里又有不同的景观。春季,温柔的湖水偎依着星罗棋布的湖洲,洲滩的芦荻就像披着绿色绫罗的怀春少女,羞羞答答,半遮着她那阿娜多姿的娇颜,展示着她的妩媚,有如进入蓬莱仙境一般,闻着它那春的气息,叫您心旷神怡。秋冬,洲滩显露,沟港纵横。“水瘦草枯雾如纱,长滩孤洲有人家。乍起狂风漫天白,误将芦花当雪花。”这些典型的内陆湖泊湿地风光更是引人陶醉。一年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更是增加了西洞庭湖的魅力,也吸引了不少游人的心,牵动着不少游人的情。

洞庭湖的美丽不仅在于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物种,洞庭湖还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湖湘儿女“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精神品格。现在每一次回忆,都把我从紧张的学习中拨出来,慢慢地回味西洞庭湖的美景,追寻2000多年前屈原在西洞庭湖畔求索的足迹,感受《离骚》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深刻内涵,让我更加执着、更加坚定。

(作者学校:汉寿县一中)

上一篇:学校指导家庭劳动教育总结下一篇:钢结构工程检测规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