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

2025-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共4篇)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 篇1

任何一种理论的创立,都有其衍生的脉络,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思想都有其开放的体系,包括其对历史的批判继承和对未来的科学预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说明了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是恩格斯应拉法格的请求,把他在1877—1878年写成的《反杜林论》一书中的三章抽取出来改写而成的。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这就点明了这部著作的重要价值和伟大意义。下面就是本人对此书的理解。

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首章概述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通过评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学说优缺点,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其中,恩格斯认为该三位启蒙家并不是代表无产阶级的立场而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而是站在理想资产者的立场,从而推论法国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的革命。这些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产阶级的分析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反思性,但没有真正运用到唯物辩证法。恩格斯在本书一开头就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以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一书问世为标志,到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在欧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恩格斯说过:“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说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在本书第一章中,恩格斯论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产生的思想理论贡献。一是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与罪恶,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和研究资本主义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二是在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某些天才预测,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好了准备。

但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有着明显的理论缺陷。他们认为理性是支配世界和唯心主义的天才史观;仅把无产阶级看成“受苦的阶级”与同情的对象,而没有把他们看成是实现破旧创新的社会力量;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妄图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理想社会。这是由唯心史观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历史条件的局限。正如恩格斯所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在本书第一章的结尾,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关键。

二、关于“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二章提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性,阐述黑格尔理论的局限性,主张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才真正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第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和动力。本书第二章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哲学上的变革有着直接联系,没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是怎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呢?这要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内部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正义原则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第二. 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社会主义乃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这就从根本上客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并进一步与其划清界限。

第三.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人群,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出现的局限性。

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实质。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展示了无产阶级实现自己伟大历史使命的根本道路。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和发展为科学。这无疑是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一个最重大的贡献。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章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其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根源理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资料的占有等问题,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主张因为该基本矛盾的无法根本解决,如果市场不加以控制,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遭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认为这种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取得公共权力,并利用该权力把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

在本书的第三章中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且抓住了这个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状况进行深入的考察,得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科学结论。

恩格斯在本书最后的结语中概括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的任务就是考察“解放世界”这一伟大事业的历史条件和性质,从而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因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观反映了他们对时代的科学判断和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

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和产生危机与无产阶级兴起、斗争和获得解放,是时代发展的主脉。把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与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与共产主义的事业连在一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观。应该说,马克思主义从诞生时起,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特有品格。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 篇2

一方面, 从内容表现上看, 科学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 扎根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就理论形式来说, 空想社会主义, 特别是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影响较大, 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同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都是宣扬超阶级的理性论, 宣传唯心主义的天才决定论。第二, 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当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刚出于萌芽状态, 无产阶级还不能采取独立的政治行动。第三, 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其阶级状况导致了不成熟的理论。而要解决社会问题, 我们还要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因此“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只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见解的根本缺陷是唯心史观, 他们主观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绝对真理、正义的表现, 只要把它发现出来, 它就会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所以, 只有摆脱唯心主义的控制, 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 才能使社会主义变成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矛盾和阶级冲突进行深入的考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进而说明,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 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的辨证的, 它是区别空想社会主义的试金石。剩余价值理论是关于工人阶级革命的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在研究经济问题, 但是更确切的来说, 剩余价值理论是在研究人, 研究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的关系。

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剩余价值学说则为人们揭开资本主义的神秘面纱, 为科学社会主义指明方向。二者的创立和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成为可能,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一切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基础上建立的, 同样, 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也决定了产品和阶级的分配、划分。探寻社会变革发展的最终原因, 不应当只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 而应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消除社会弊病的手段, 不应从头脑中发明出来, 而应通过头脑从产生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是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科学正确反映。虽然,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代替了封建的生产方式, 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当大工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时,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 进而导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冲突, 科学社会主义是这种实际冲突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 首先是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观念的反映。

2、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

首先,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化的大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资本主义生产是以私人占有形式为基础的, 生产社会化形成后, 生产资料和产品仍归私人占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其次, 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的冲突。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社会生产上是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再次, 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深化, 进而导致的经济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其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 形成恶性循环。最后, 资本所有制形式的转化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激烈冲突, 迫使资产阶级不断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 采取社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 即托拉斯和资本主义国有化。无论转化为哪种形式, 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

3、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

首先,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就要建立与现代生产力本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再次, 要实现社会主义变革, 必须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要取得国家政权, 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成国家财产。这一伟大变革完成之后, 也就消灭了阶级的自身, 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 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然而这一伟大变革, 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认识和愿望, 而是取决于一定的经济条件, 任何阶级的消灭都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是生产力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

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无产阶级革命, 夺取国家政权,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时, 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 促进生产大发展, 消灭阶级, 使国家也归于消亡。而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就是考察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性质, 从而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 进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 篇3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写作于1880年,是恩格斯在1878年发表的首次论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反杜林论》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独立著作,它系统考察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发展、在生产和阶级关系上的表现、严重恶果和致命影响,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它全面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经验教训,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概括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历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确立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它在理论上武装和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终确立时期所写的一部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内容的代表作,是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32年后所写的一篇深刻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光辉著作。

这一著作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我们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首先,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本质。19 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阶段,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一是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生产力呈现了较快的发展状态,经济发展出现了表面的繁荣;二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社会生产具有了一定的组织计划性,减轻了经济危机的致命威胁;三是实行高福利、高工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双方的矛盾。有人因此认为,马克思和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都有失误,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是对资本主义表面现象的肤浅理解。其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所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私人占有关系的束缚,生产力本应有更快的发展速度。所以,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时就会发现,垄断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追求剩余价值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运转的轴心,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对内必然要不断加重剥削,对外要加紧掠夺扩张。从对内来看,高福利政策固然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相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却使剥削的程度在加重,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劳动群众并没有改变被剥削的地位,为生活而奔波忙碌仍然是今天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群众真实生活的写照。并且,在巨大生存竞争的重压下,人毫无自主性,像机器零件一样,被迫依附于非人的生产过程。从对外来看,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使其不断要求对外扩张,不仅在经济技术上控制落后国家,而且在政治上打着“人权”的旗号,到处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把世界各国都纳入资本主义的体系,以有利于其进行剥削和掠夺。这正是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断以战争相威胁,干涉别国内政的根本原因。其次,有助于人们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同各种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划清界限。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失误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由此一些人的社会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甚至认为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错误,是人为幻想的乌托邦。这种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是十分有害的。其实,无论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都不是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冲突,并不是像人们原罪和神的正义的冲突那样产生于人们头脑中,而是存在于事实中,实际地、客

观地、在我们之外、甚至不依赖于引起冲突的那些人的意志或行动而存在着。”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再次,让我们认清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本书的第三章中,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过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预测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

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主要表现为:(1)生产资料社会化,即大批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生产日益专业化,生产本身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各企业、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3)生产成果的社会化,即生产的产品不再是个人劳动的产物,而是社会协作劳动的产物,甚至是国际协作劳动的产物。生产的社会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以往时代生产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巨大进步,但这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和以往简单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不同的是,现在的私人占有者已不是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和真正生产出产品的劳动者,而是把社会化的生产资料集中在自己手里、不劳而获、占有了别人劳动产品的资本家。这样,生产的社会化便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具体表现,这个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 篇4

首先,社会主义一词,广义上被用于指一种追求社会平等的社会政治思想、理论、学说。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存在许多各种各样以社会主义命名的社会政治思想、理论流派。“社会主义”这个词从拉丁文socialis(即“社会的”、“共同的”、“善于交际的”等)演变而来,原意指以大众的幸福为目标、以合作作为基础、同当时经济学家主张的个人主义制度对立的人类事务的集体管理制度。后来,巴黎的一些革命团体使用“共产主义”一词为自己命名,希望消灭财产的不平等,实现财产公有制。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无产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以后,资产阶级经常利用“社会主义”来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写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写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分别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赋予了科学的含义。不过,在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的。从此以后,作为思潮的名称,“社会主义”通常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

关于社会主义,有多种说法,比如市场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等,但是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定义都只侧重于社会主义的某一现象的描述。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应当具备三种属性:社会主义内在固有的;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所有阶段具备的东西。即应当是在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思想上,以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这些本质特征表达了社会主义的共性,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社会主义产生时是以学说、思想的形式出现的,如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然后在社会主义学说指导下形成了运动,即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最后在社会主义学说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上一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现状分析下一篇:课程标准教案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