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读后感600字(精选10篇)
从懵懂幼年到此刻书生意气的这天,关于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听得最多的,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每听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且百听不厌!感慨之余,幸而未忘激励自我努力的去接触中华之伟大的传统文化。有一天,当我从图书馆将《菜根谭》捧回宿舍,看完其前集的第一篇后,我彻底的被她的魅力所折服!从此往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的潜意识里逐渐的走出朦胧,有了较为确切的轮廓,然而就算我穷尽眼力,仍旧不能看到她的边际,在世间的所有事物中难以找到任何一件事物与之相媲美。“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爱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语言精炼隽永,对于道德的坚守与否的后果,一语道破。读罢,我便陷入了沉思——对于人生的道理进行阐述的书籍,名人等数不胜数,但能够像此句话一样将人生道理道的如此深入的少之又少!此后,便无可救药的被她的魅力迷上了…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的语录集,是融儒,道,释意蕴于一体的智慧结晶和万古不变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义修身,养性育德有着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用心的咀嚼着“菜根”,细细的品味。有道是“性定菜根香”
夜深人寂,静下心来,投入到这本书中后,慢慢的从苦涩的菜根中品出了淡淡的甘甜,如同从雪山上渗透下来的清泉在口中轻轻的滑过,丝丝的清甜的同时又带来一种清凉至及的感觉,让人久久地回味,不由自主的再次陶醉于书香…
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焰,一代一代传承到今天,譬如《道德经》、《庄子》、《菜根谭》……在我的青葱岁月彷徨、迷茫时,正是《菜根谭》让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苏秦以“连横”理论多次劝说秦王却屡遭失败。最终在钱财用尽的时候不得不灰头土脸地回到家中。他的妻子没有从织布机上抬起头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于是,他头悬梁,锥刺股,攻读兵书《阴符》。学成之后,他以一人之力解除了六国与秦的盟约,挂六国相印。当苏秦得意显耀之时,黄金万千为其所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然后他再次回家。他父母闻讯,连忙张罗打扫住处,清洁道路;设置音乐,筹办酒席, 在郊外三十里地迎接。苏秦来到后,妻子不敢正视,只是偷偷地察颜观色,恭敬地听他讲话;嫂嫂如蛇伏地,匍匐而行,四次跪拜谢罪。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
人的一生不也是如此吗?在钱财、荣耀、权力面前,人们最易感受到世态炎凉。而我也总摆脱不了生活的愤懑、纠结和无奈。直到有一天,我拜读了《菜根谭》,如遇名师,为我答疑解惑。文中有一句话:“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大意是:我有权有势人们就奉承我,这是奉承我的官位和纱帽;我贫穷低贱人们就轻视我,这是轻视我的布衣和草鞋。可见根本不是奉承我,我为什么要高兴呢?根本不是轻视我,我又为什么要生气呢?我学会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书中思想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出世方式与一体,与作者的自身体会,人生感悟相结合,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髓。这本书的作者是明代道人洪应明,他本人就是一个出世之人,所以书中内容思想多有道家无为消极的思想。如“多心招祸,少事为福”,“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宁静淡泊,观心之道”等句子,但也不乏许多警醒世人的名句。如“谦虚受益,满盈招损”,“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是真乐”,“当思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是本然”等等,把复杂深奥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句子表达出来,充满哲学意味。
这本书通篇没有教条的教阅读者如何做人做事,而是像一位朋友和你娓娓而谈,谈吐风趣优雅,于无形中教化读者,这也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中国人比较含蓄,为人处世,传情达意也是很委婉,靠自己体会,很多东西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点到为止。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待人接物尺寸拿捏的恰到好处,和这样的人接触,你会感到很舒服!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之所以坚韧不屈,代代相传,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些传统文化,经史典籍滋润灵魂,教化思想。我们有自己的文化的根,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思想,这种思想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被后来人丰富完善,所以,中华文化思想才会长盛不衰。读后感・很喜欢书中许多诗一样的句子,像“花看半开,酒饮微醉”;“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等句子,读来唇齿生香,如临其境!一本好书,能给人带来心灵上愉悦的享受,给人心灵以启迪。
一个人的生活总要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古往今来皆如此。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各种欲望的诱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要想心境淡然,超脱物欲十分不容易,这不是几句醒世名言所能解决的。但是,这些名言警句可以在黑暗里为你点上几盏灯;在干涸中给你几口水,其他一切还要靠自己的毅力,调整内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法则。
读菜根谭,就像走过了一遭人生似的,读完顿时觉得世事皆洞明,人生的困顿都变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前些年,曾经读过一遍《菜根谭》,那时年幼很多道理还不明朗,甚至觉得不对,时隔几年再读,突然能够懂得了,也理解的更加深刻了,也明白了这本书真的是智慧的结晶啊。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作,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四百多年来,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人们对其评价颇高。古人云:“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又谓:“咬得菜根香,寻出孔颜乐。”又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洪应明一时有感而发,变以此立意,定“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为主旨,化大俗为大雅,化腐朽为神奇,清雅超逸,在洞察世情之余,点化人世间的万事,写下了几百年传世不衰的菜根箴言。
---《菜根谭》对后感
上一学期,我们班一起背诵了《菜根谭》这本书。
在网上,我明白了菜根潭三个字表达了作者“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至高心境。我还了解到《菜根谭》是融儒、道、释意蕴于一体之智慧结晶,人生奥秘和终极情怀跃然于书中,条语言字数不多,但却融入了人生最深的感悟。全书由原文、译文、评点三项组成的条目一共360个,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无所不包。
我也学到了很多,比如,“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有了这样的辨证,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会适可而止,才不至于被逆境击得粉碎。“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用这样透视的眼光去看人生历史,人才不至于轻得像一颗纤尘,随世风飞扬,而是始终保持一颗冷静的心。至于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这种富有变通的处世哲学在书中无处不在。
这本书给我的启迪是:“一个心地善良而乐观的人,常把万事万物都看得很美好,天地间的事也就毫无缺陷;一个天性忠厚、宽大为怀的人,心里总处在平衡状态,也就不去理会人事倾轧和人间的邪恶了。”
这本书还告诉了我怎样面对生活。对待世态炎凉呢?作者这样告诉我们,“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让立体“我”与世俗给予我们的外物绝然分开去对待荣辱,这不失为一种绝大的智慧。如果为官的都能这般认为,就不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吹捧者所迷惑,从而做出亲小人而远君子的蠢事来。而作者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度小人,以最小的信任寄于世情,以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这也是一种智慧。对于天上掉的馅饼,《菜根谭》则说,“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著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假如为官者都能深悟此道,就不会一时糊涂,结果作茧自缚,相反,倒可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而安然度日。
面对权贵呢?他是这样说的,“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何谓真君子?他告诉我们,现在的书籍、杂志种类繁多各种各样的励志文章也是到处都是可我还是喜欢《菜根谭》它朴实且厚重,句句富有哲理名言,希望你也读一读!
——安阳市第六十七中8.4班郜建强
联系电话:***
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来嗅闻,果香可以用舌来品尝,而根香——却需要一颗七巧玲珑的心来静静的读,细细的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冲刷、洗礼中,留下了一颗颗闪耀光芒的明珠、一段段珍贵无比的精品文字,而《菜根谭》就是这其中之一。《菜根谭》就好如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隐士,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己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它对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说要学会激流勇进明哲保身,对仕途迷茫前途坎坷之人说要苦中求进永不言弃,对整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人说要内心持净以修其德,对高傲自大自以为是的人说要虚怀若谷虚心谦卑,对雄才大略威震八方的霸主说要仁者无敌。
读《菜根谭》,就像是点燃一盏烛光,在宁静悠远,暗香浮动的深夜里,和一位来自时空深处的古代雅士高谈阔论,在内心深处享受着一种如遇知己的喜悦和言无不尽的幸福,让自己从中得到许多的启迪。
《菜根谭》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最为本质的人生——淡泊从容。
佛家有言“心静自然凉”,与《菜根谭》有异曲同工之妙。“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心中浮躁的人能使平静的心湖掀起洶涌波涛,即使住进深山老林也无法平息;而心中虚脱明净的人即使在夏日里也能得到清爽,在嘈杂的躁市也能心静。无论在哪个时代这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很多人一昧的追求功名利禄整天心浮气躁,惶惶不可终日,若得若是若即若离忐忑不安的,就算是找个人间仙境也无福消受;但是一个人把名利地位看得很简单,他的人生会很轻松,这也是把物欲看透了的表现,他明白钱财乃身外之物,内心纯洁才是最重要的。陶渊明就是超凡脱俗的隐士的典范,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昭然可见。但是他那种清高又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把清高放在内心而不是表现在外表的高傲,这也是洪应明所认可的高尚。
说到人的欲望,大到可以吞噬宇宙,没有几个人能满足于一碟菜根。还记得在孔子的七十二个弟子里,颜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赞美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他却能自得其乐,丝毫不受外界的物欲困扰,所以被后人称为“亚圣”。“君子忧道不忧贫”、“一箪食,一瓢饮”这些古老朴素的道理,阐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描绘了一幅多么平淡的幸福画面!
现代社会里,恰恰相反,到处充斥着欲望和诱惑,我们的选择多了,却很少能选择明智的。正如当我们习惯了吃、喝各种气味浓烈的东西之后,已经完全丧失了欣赏凉水、清茶、淡饭的能力;当我们习惯了宝马香车之后,却浪费了上帝给我们用来脚踏实地走路的双腿;当我们习惯了阿谀奉承之后,却忘了耳朵的功能是用来过滤留不住的风声的;当我们习惯了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之后,却忽略了天空是蓝色的,草儿是绿色的。太多太多的习惯,太多太多对美好事物的视而不见,也许若干年之后,回想自己的一生,早没了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清净的耳根,甜美的味觉,灵活的双腿。到那时,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声叹息吧。故而洪应明有言:“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浓肥甘美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放下对虚虚实实的利欲追求,在粗茶淡饭中,体会淡泊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极大的满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入不得矣。”——佛家主张凡事都要顺其自然,一切不可勉强;儒家主张都要谨守本分,一切不可妄贪。这“随缘”、“素位”四字是为人处事的秘诀,像飘浮的气球是渡过人生之海的工具。人生的路途遥远渺茫,如果任何事情都求尽善尽美,必会引起很多忧愁烦恼;如果凡事都能安于现状,到处都有悠然自得的乐趣。很多时候,太过执着反而会把自己逼入无处可逃的死角。人生漫漫,与其事事苛责,不如从容走过。
《菜根谭》同时也教会我如何为人处世: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往往是仅仅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疏远,甚至由好友变仇人,夫妻反目而离,兄弟姐妹互不来往等等。中国人历来讲究养生学,然养生不能仅限于饮食、起居、生理等方面的讲求,更主要的还要讲求心理健康,精神状态乐观积极,心胸坦荡,无忧无虑才是养生的重点。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顺利的时候,也都有不顺利的时候,这就要我们顺境时做到居安思危,逆境时做到精神振奋。任何事都不要做得太过了,既不能得理不让人,更不能蛮横无理,古人说这就是中庸,现在就是说和谐社会。大多数人的喜怒哀乐都与名利、金钱、地位等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有关,因此,淡泊名利,看轻自己,谦让他人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结交朋友须有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为人处事要存一颗纯洁善良的赤子之心。古人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又云:“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朋友之间只有素心相待,才能天长地久。成为朋友的理由很多,但侠义心肠无疑是朋友之间最看重的一种品质,既然是朋友就得同甘共苦、相互帮助,朋友往来不能只重视饮宴谈笑的交际应酬,应重视道义之交,要有患难相助、扶弱济困的侠肝义胆于是而做到心心相印。在朋友之间狗肉朋友是次一等的朋友,而狼狈为奸的朋友就不能成其为朋友了。交友也是做人的一种,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君子之交,也是人生的一件幸事。而保持赤子之心,不仅是让他人欢喜,更让自己欢喜。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当追求名昨时不要抢在他人之行,当进德修业时不要落在他人之后,享受物质生活时不要超过自己的身分地位之外,当修养品德时不要达不到自己分内所应达到的标准。人的品质修养是从实际的利益纠缠中体现和磨炼出来的,北宋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传统的优良人生态度,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一种完美首先的标准,我国历史上大禹含辛茹苦治水三十年,曾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他那种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现在提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种把快乐留给别人,自己吃苦的精神,是个人高尚品德的具体体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名利享受上不争先,在德业修为上时时提高,利人利己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退即是进,与即是得——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进一步悬崖万丈,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事理面前,要沉着冷静,多思考几分,不可鲁莽意气用事,不要过分计较眼前的得失,要能
屈能伸,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为自己积德造福的根本。在生活中,要处处宽厚待人,看似损己利他,实则为自己赢得他人的尊重。
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有一股韧劲,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任何艰难险阻都能被以柔克刚地化解;中国人人生态度中有一种达观,总是相信人性善的光辉会将自家的恶迹掩埋;中国人的应世妙方中有一种率真,饮食男女,人生欲存,醇酒妇人,浅酌低唱,也不失为人生本来面目。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身、养性、处事、待人、接物的格言集,是作者对于人世百态的领悟,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沉淀与积累,蕴含深刻的道理。
想让自己道德完善就要慎独,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见,听不见的情况下,做好一切。做什么事不能瞒天过海,蒙混过关,因为总有一天会会真相大白,水落石出的。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说,一个有坏念头的人,就会变得鬼鬼祟祟,而不做坏事的人没有紧张的情绪。
有人评价《菜根谭》为:“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品味,果香可以用舌品味,而根香却需要用一颗智慧的心灵来品味。作为一部专门论述为人处世的格言集,全书在内容上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而是通过360则格言警句,揉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以及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从而被奉为修身养性的人生教材。《菜根谭》中的道理,在平时常被我们忽略,就如菜根一样,一旦细细品味却有其独特之处。书中有无处不在的博大、淡泊、宽容、善良和智慧,所有这一切,仿佛是在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位畏友交流。静静的读,细细的品,菜根将越来越香,心智将越来越高。
《菜根谭》十分强调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主张修德是一个人事业的基础,决定一个人的事业是善是恶,如果没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学识不仅不能有益于他人,反而会危害社会。“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杨善洲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
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这正是《草根谭》中所说的: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他是所有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一句承诺,换来了一生的价值,永传的美名。
反之看看曾任北京市财政局经济二处处长、农业处处长的杨苹因涉嫌受贿罪被提起公诉,她利用职务之便,明示并收受美容卡进行消费,还在一些单位报销个人美容消费发票,共计金额55.8万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性,对于美的追求更是一种天性。女处长在外貌上下血本无可厚非,可竟然通过索贿、公款报销等方式,却让人感叹,美丽容颜难掩内心丑陋,即便美若天仙,如果手段肮脏,其形象依然让人不敢苟同。贪来的美,更丑。在现代社会里,充斥着欲望和诱惑,选择多了,反而很少能选择明智的。也许若干年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声叹息吧。
“欲作精全美玉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立功建业,事事要从实处着脚,若稍慕虚名,便成伪果;讲到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欲尘”。如同我们窗口工作一样,只有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件事,全心全意的为服务对象服务,切记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无须任何的称赞,因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单位的使命、对得起肩上的责任,更对得起老百姓的一句“谢谢。”
《菜根谭》给与了我许多启示,高尚的思想不要被欲望蒙蔽,物质的欲望会阻止理想的完成,牵绊前行的脚步。从事着人社工作,有时会思考着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是否有意义,其实手头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样样都充满意义;在一次一次的荣誉之后,往往会忽略最平淡的真实,遗忘真实中的幸福。在窗口工作的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幸福,面对形形色色的服务对象。人生百味,其实真正的滋
《菜根谭》又名《处世修养篇》,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着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的语录集,是融儒,道,释意蕴于一体的智慧结晶和万古不变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义修身,养性育德有着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古哲先贤云:“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器味乃厚。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读懂一部《菜根谈》,体味人生的百种滋味,就能做到“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郁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初读此书感觉书与其名,菜根者,为平淡普通之物,无鲜花之妍丽,无大树之挺拔,味道清淡而其貌不扬。正如书中语言之平实至极。但菜根之汁液精华又远胜于繁花巨树,在细细品读之余能够感悟到其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深刻含义,它告诉我们如何巧妙地处理低调做人与高调做事的辩证关系,如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理想与现实的交错。同时其中很多思想也与我们正在践行的六大理念重要思想有很多切合之处。
书中观心自省篇中写道看得圆满、放得宽平。原文为“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也就是说有怎样的心灵,就对世界投以怎样的目光,予以怎样的解读。当你以狭隘之心看这个世界,看身边的人和事,你就会觉得事事缺憾,人人险恶;当你以宽容之心看这一切你便会觉得心胸宽平,诸事皆明。在李晓超总队长六大理念中提到的欣赏宽容理念也说是这方面的道理,就是说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学会欣赏别人,把自己放低一点,多看别人的长处,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人。就是要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当你欣赏别人的长处,宽容别人的过失实际就是在帮助自己,帮助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作为青年干部刚从校园走进社会,为人处世经验不足,不免在工作中社会交往中心态浮躁、自视过高。这样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更加不利于青年人的成长,甚至会招致其他人的反感和厌恶。所以我们青年人在工作生活中就要做到如菜根一般放低自己,做到欣赏宽容。真心去善待别人就会得到别人善待。多为别人排忧解难别人也会无私的去帮助我们。
霁天青日,倏变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倏转为朗月晴空。气机何尝一毫凝滞,太虚何尝一毫障蔽,人之心体亦当如是。
大自然从不停止运动变化,天体的运行也不会受到丝毫阻碍,人的心也要像大自然一样,一刻不停地变化发展,而不为外物阻碍停滞不前。
前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封城”引发了很多担忧,学生怎么上课?员工怎么上班工作?但很快疑虑就被打消,每个人都开始远程办公,线上办事,每个人都自主地参与到抗疫战争中,我亦是如此。
由此看来,“变”就是存活的能力。
琴棋诗画,达士以之养性灵,而庸夫徒赏其迹象;山川云物,高人以之助学识,而俗子徒玩其光华。可见事物无定品,随人识见以为高下。故读书穷理,要以识趣为先。
琴棋诗画、山川云物,这些事物本身没有固定的品性,是随着人们的见识不同而有高低的领悟,所以阅读书籍与研究事理,要先提高自己的志趣。
洪应明的悟性与志趣是常人不能及的,他在忙碌采蜜的蜜蜂上看到人情世态,由回巢栖息的燕子感受到清雅的情趣。他认为研究学问的人要有清明的领悟能力,和事物接触的时候都会有所领悟。
当然,与我一样的寻常人,也不必过于苛责自己,而今是实践出真知的时代,在新的环境背景下,对“悟”也需要有新的理解,我认为就是要勤于思考、敢于质疑、遇到问题想过办法解决。
大概也没有人会拒绝提升志趣,只是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着眼当下,一步步积累就好。黄金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玉石从石头中产生,世界上高深的道理,往往存在于身边平凡的事物中!
淡薄之士,比为浓艳者所疑;检啻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
洪应明在书中多次提到不要刻意显才,他说取得功名、事业有所成就的人,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这样才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他劝夸耀自己学识的人不要夸耀自己的财富,谁家灶下没有生活煮饭呢?
听过这样一句话: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积蓄才华,并时常自我反省,是否刻意显露自己的才华。
【菜根谭读后感600字】推荐阅读:
菜根谭读后感800字04-11
《菜根谭》读后感精选作文10-25
《菜根谭》读书心得03-25
国学经典菜根谭教案07-17
菜根谭读书心得2009-18
菜根谭读书心得感想01-25
《菜根谭》读书笔记优秀感悟05-01
菜根谭大学生读书笔记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