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的烟花的抒情散文

2025-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黑夜的烟花的抒情散文(通用3篇)

黑夜的烟花的抒情散文 篇1

我是有多久没拿起手中的这支“简陋”的笔了,只觉得如此的“笨重”,真的是深深的为自己叹了口气,此为荒废已乎?

夜深.人静.心.........

窗外寒风萧萧,几棵枯树在寒风中摇曳着,昏暗的路灯拉长树枝晃动的影子,显得格外诡异。屋内,悲伤掩盖一个男人的温度,飘荡着一层厚厚的悲沧。

在很多时候,红尘中的每个人都觉得很累,很累,豪无缘由,失落和孤独胶结,总以为好好睡上一觉,便可以万事无忧,可是翻来覆去,谁又能睡的着,无尽的压力滚滚袭来,吞噬着这弱小房间里的空气,让你窒息,不留下一丁点的线索,最后的结果,‘死于非命’。也有人想过,放下一切,离开这个社会,去追逐自己喜欢的事,可惜我们是生活在这个用现实堆起来的铜墙铁壁中。

我们的岁月不会是个童话,就像老男孩们唱的那首歌,“我们的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改变着我们的模样”,我想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歌声,这是我们所有人最真实的内心反映,我们在岁月中生活,然而,生活又是什么呢?柴米油盐酱醋茶?鸡毛蒜皮?还是尔汝我诈?我们各自寻找不同的寄托和归宿,我们在各自的生活中感叹、追逐,其实,生活,我觉得就是痛苦的载体。

很多人,拿各种比喻来比喻现有的生活,很直接的说,这是对生活的不满而做出的一种发泄,因为我们改变不了什么,静静地看着这个社会,自己算什么呢,有我,地球一样转,没我,却是给其他人节约了粮食,且没有谢谢,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你能说这是贪婪吗?这是为了生存。

在之前我说过,希望有一天,可以和光头强一样,躲进深山老林和两只狗熊打情骂悄了却余生,又或者,像灰太狼一样,被自己的猎物整的死去活来,在平低锅下度过一生,可是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如果”是幻想派的始作俑者。

这个时候,躺在这简单的床上,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悠然南山”想起了,李乐薇的“健在眉心上的‘痣’”真的,我真的很羡慕他们,有这样的一种境界,与天无争,守一片净土,自得其乐。

对,也许是我想的过多,但过得太安逸,只会死的更早,想想一部电影可以只要几个演员,便可以赚个盆满钵满,可是生活里,有一大帮人,却永远得不到想要的结局,和掌声。

黑夜的烟花的抒情散文 篇2

这是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的一段。作者对蜜蜂的赞美是多么美,又是多么耐人寻味啊!然而它又岂仅是歌颂蜜蜂,作者在这里不仅激发了我们对蜜蜂的崇敬,而且把我们引进了更高的境界——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我们就像读了一首热情而含蓄的诗一样,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作者精巧的构思,洋溢的热情,优美的文笔贯穿全篇,仅从这一段引文里,就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了。

散文的诗意,是许多散文家所刻意追求的。高尔基就曾要求青年作家像写诗一样去写散文,在鲁迅的作品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抒情散文(尤其是《野草》中的散文)。既谓诗意,当然也就要具有一些诗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我以为主要是指作家用写诗那样的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感情和精炼优美的语言来抒发作者的感受,告诉读者一种深刻的思想,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来表达他的感受是构成散文诗意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作家把他在现实生活中最激动的内心感受用抒情的笔调表达出来,才能构成散文的诗意。因此,我们不能把诗意作狭隘的理解。郭沫若在解释什么是诗时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例如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都是些抒情的散文。”这些话对我们理解诗意是有启发的。作者要抒情,当然就离不开诗人那种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感情了。

浅谈写景抒情散文中动词的使用 篇3

写景抒情散文是景和情的自然融合。有的重在抒情, 感情随着景物的描摹喷涌而出;有的以写景为主, 景中深蕴着作者的感情;有的亦景亦情, 感情的表达深沉执着;有的看似纯粹的描摹景物, 但也处处可见作者的情思。

写景抒情散文中动词的使用, 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如宗璞《西湖漫笔》中关于花港观鱼场景的描写如下:“那是满地的新荷, 圆圆的绿叶, 或亭亭立于水上, 或婉转靠在水面, 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 跳跃满池。绿色, 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 那样鲜, 那样亮, 柳枝儿一摆, 似乎蹬着脚告诉你, 春天来了。荷叶, 则要持重一些, 初夏, 则更成熟一些, 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 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 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 翩然起舞了。”

其中“新荷”点明了时节, “立”、“靠”、“跳跃”等动词的使用将文章充满了蓬勃的生机。特别是“跳跃满池”给人一种新荷初长, 池内荷叶不多。但叶子却一点一滴慢慢地嵌入池中, 宛若轻盈无比的仙子一般。“立”显出亭亭少女的清新优雅。“靠”则有相互依偎安抚的柔美感。又如:“从花港乘船而回, 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 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 船儿在水面上滑行, 只有桨声欸乃, 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桨, 喝了杯茶, 靠在船舷, 只见她向水中一摸, 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 一声不出, 把鱼甩在船板上, 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 连连说, 这怎么可能?上岸时, 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 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一条不起眼的“鱼”打破了整副画面的静态, 使一切笼上了一层神秘迷蒙的美感。动态的画面不仅激荡着那波平如镜的湖面, 更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一边好的文章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 不受时空的阻隔, 任凭想象无限的延展开来。而那动人心弦处或许就是那些稀松平常的一、两个动作。通过动词的介入使得我们能在写景抒情的散文中徜徉于美景, 又随着故事情节而跌宕起伏。

细腻观察和体会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源自于生活, 却又高于生活。”如实的描绘不免使文章显得呆板, 它还需要作者进行合理、大胆而独特的联想、想象, 使“一切景语皆情语”都能反映作者的情感。很多名家的美文景致都是浮想联翩, 这样就给了读者阅读上的美感, 也激发了读者的思绪,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上一篇:三年级小学生古诗词竞赛试题下一篇:入团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