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6静夜思(通用9篇)
【朝代】唐代【作者】李白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 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 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一)识字写字 1识字。
(1)自学古诗,说说已经认识哪几个字,是怎么认识的。请认识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正确。
(2)本课十个生字中,“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生字的巩固。在教学中,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还可用“大转盘”以游戏的形式复习生字。
(4)结合“故”的认记,认识“攵”这个偏旁。2写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4个字可分两类。“目、耳”要注意提示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米”要提示这两个字的最后一笔笔画不同,“头”的最后一笔是“点”,“米”的最后一笔是“捺”。可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加深记忆:大—头。
(二)朗读感悟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2小组合作,试读诗歌,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自由读,说说在读这首诗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启发想象,熟读成诵。播放柔和的音乐,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做边读,熟读成诵。
(三)课后练习
“我会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说话。在学完这首诗后,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夜晚的天空。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把看到的夜空说一说。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及时纠正发言时的一些语病。同时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说话的内容更加充实。
(四)实践活动
古诗朗诵会:每个同学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进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请学生背诵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2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的字音。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记字方法,说说怎样朗读古诗比较好。
(三)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
1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2配乐朗读《静夜思》,想象诗歌画面。
(四)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诵,教师随机指导。2朗读反馈,练习背诵。
(五)复习生字
1将生字与音节打乱,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复习巩固要认的生字。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竞赛,并评出优胜者。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4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
(六)书写指导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3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七)实践活动
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还可用图画来展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是盛唐时期的典型代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近千首,有“诗仙”的美名。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名诗欣赏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谜语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再看图选字意。
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看挂图说说“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板书:地上霜
(3)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
4.理解第三行诗句:
看图,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板书:举头望
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看图,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指名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7.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现客居他乡的孤独生活。(板书:客居他乡、深感孤独)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沉的思绪中。(板书: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语文书放在我的面前,我好奇地拿起来翻阅着,呵!一篇篇文章多么生动优美,特别是《静夜思》这首诗,深深地吸引了我。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写的是诗人李白常年漂泊他乡,心里充满愁绪。这时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李白朦胧中看去,床前地上铺了一层白霜,心中一惊,定神再看,原来是月光照在床前,这才清醒过来,便披衣而坐。抬头凝望,秋夜的天空幽蓝深远,秋月皎洁洒下一片清辉。李白因圆月而想与家人团聚,思恋起故乡来,慢慢地底下头陷入了沉思。这短短的四句话,明白如画而又细致深远,他倾述了人们在忙碌而又纷扰的世俗生活中所共有的那份乡愁、那份寻觅,今人在举手一投足之间产生共鸣。这就是此诗千古不衰的魅力,被人称为“妙绝古今”。
读完这首诗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外出打工的舅舅,现在他一年也就匆匆回来一次,前两三年才回来一次,我非常想他,觉得非常寂寞。想起和舅舅一起生活的那段时光,我每天早上一起床就会跑到他的房间里,把他吵醒,和他一起聊天、一起看电视、一起玩游戏、用我的小手抓他的脚板…………。现在每当我走到他的房间,看到他那洁白的被单,我不禁想起了他,心中默问舅舅你过的好吗,开心吗?多想每天都能和他玩耍啊呀!但是不可能了。好多次半夜醒来,我总是看见奶奶正拿着舅舅的相片默默的看着,她眼角还挂着泪珠,我不忍心打搅她,我知道她一定是在想舅舅,我心中不禁要问舅舅你想我们吗?
想起那些为了生活漂泊在外的游子们,肯定非常想念他们的家乡他们的亲人吧!他们的家人时时刻刻都挂念着他们。我真希望天下所有的游子们都能回到亲人身边,让他们每家都在快快乐乐、没有牵挂中度过!
教学目标:
1.会认“静”“夜”等9个生字,会写“目”“耳”等7个生字。2.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课前准备:(板书)(课件)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设计思路:
从背古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从初读──理解──诵读──唱读,使古诗教学充满韵味。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播放李白的图像,认识唐代诗人李白。师:李白可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哦。还会背哪些唐诗?
2.指三四名背。(评价语:你背得真好听!你背诗的样子很可爱!等)过渡:
咱班孩子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坐正,咱们要认真地学!请齐读这首诗。
二、认识二类字
过渡:这首诗里有10个字,我们一起来读。
1.幻灯:10个带拼音的生字,齐拼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静、床、光、望、乡”几个后鼻音和三拼音节的字。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幻灯效果:学生记住了哪个字,那个字即在屏幕中消失,同时配有鼓掌声,以此激励孩子。)3.幻灯:再出现10个不带拼音的生字,多种方式认读。
4.只留“静”字在屏幕。师:把“静”字放在课题里看你们能不能读准,请读课题。
三、释题-理解
1.小朋友们,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师手指课题。)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思)
2.诗句中哪些地方写“夜”呢?(明月)从这个词怎么看出是写“夜”?
3.诗句中哪些地方写“思”?(思故乡)评价:对,这是作者直接地告诉我们他在思。请大家把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读出来。指导:你们没读出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应该把“望”和“思”读真切一点。(师同时在黑板上标上着重号,并示范。)再读一遍试试,这次加上动作。
4.老师看到你们是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和“抬”有什么区别?你们做“举”的动作给我看。(师:这不是举,而是伸手。再举一回,举起千斤重担来。对,这才叫“举”。)
5.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李白的头怎么就这么重?“举头”这个词怎么读?
6.齐读后两句。
7.我们在诗句中找到了“夜”,找到了“思”,但我们不能明白的是,李白为什么要强调静夜、静思?在诗句中的哪些地方隐含着“静”呢?同座讨论一下。老师引导:天上只有一轮什么?(明月)地上只有一个谁?(李白)是啊,天地这样广阔,却只有“明月与李白”相对望,难怪李白强调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了。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读这首诗呢?学生感情朗读全诗。过渡:
其实古人读诗很讲究韵味,他们读出来的诗有点像唱歌一样的好听。你们听──—
四、吟读
1.师范读。(师边读边在黑板上画拍子:半拍、半拍、向上一拍、半拍。平声拖半拍,仄声向上拖一拍,读来饶有趣味。)
2.生自由读。3.指一名学生汇报读。(师打拍子指导读:你看着老师的拍子读。)
4.集体汇报读。(师:全体起立,跟着老师的拍子读。)过渡:
这样读诗才有味道。古人读诗的时候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时候是唱读的。我们一起来唱—
五、唱读
1.师(放《静夜思》音乐):来,我们一起唱
2.师:喜欢唱吗?先诵后唱,我们再唱一遍。
六、总结
看着你们唱诗的样子,我要悄悄地告诉你们,你们不是小诗人,而是小诗仙了!小诗仙们,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唱读古诗。
2.认识10个二类字。
3.用二类字扩词,比比谁组的多。
二、指导写字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形成写字口诀: 拼“耳”字:ěr ěr 写“耳”字:横竖竖横横横 数“耳“字:“耳耳一二三四五六”生边数边书空。
2.描红、临写,提醒正确的的写字姿势。
3.评价学生作业。
三、实践活动
晚上观察天空,烁烁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用图画来展示。
大意: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背景含义: “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题目“静夜思”点出了这首诗特定的写作背景:寂静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洁白的月光透过窗洒满床前,那洁白的颜色让人觉得又像是地上铺满了片片银霜。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而巧妙。诗人抬起头来看到那一轮挂在空中的明月,不禁勾起了心中想家的情思:明月照在游子(离家的孩子)的窗前,也一样地照在故乡的土地上。故乡的亲人啊,他们是否平安幸福?诗人无法回到故乡,与亲人团圆,只好借这一轮共有的明月寄去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想到这里,诗人已经不知不觉地低下头来,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阅读活动”,一年级的主要内容是背诵《三字经》和《课程标准》规定的70首古诗。我深深知道,作为刚入学的孩子,兴趣是引导他们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最重要的动力。因此,我准备利用本课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从而为以后“大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中,我采用少讲、精讲的`形式,给孩子们留下充足的时间反复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渗透朗读古诗的方法,然后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小组读、比赛读、表演读,孩子们的兴趣在读中得到了激发。此外,我知道孩子非常喜欢画画,我又引导他们将这首古诗变为一幅画,从而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实现了课前的设想。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过两天马上就是中秋节了,希望借此契机能够给孩子们一个近一步了解中秋节的机会。《静夜思》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我们班的幼儿基本都能够背出,但是并不知道里面的含义。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中作者思乡的感情,知道中秋节有团圆的意思。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聊一聊幼儿一起说一说体会思念远方亲人的的情感。
第二环节:说一说学习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第三环节:演一演分组对古诗的内容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诗中得思乡之情。
活动目标:
1、朗诵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2、体会诗中作者思乡的感情,知道中秋节有团圆的意思。
活动准备:
打印的古诗一首,《静夜思》图片两张
活动过程:
一、聊一聊幼儿一起说一说体会思念远方亲人的的情感。
1、农历八月十五是个什么日子?中秋节有什么意义?(中秋节家家都要团团圆圆)。
2、可是总有一部分人因工作或上学等原因远离家乡不能回家,你们想想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他们会有什么心情呢?
小结:当我们远离家乡时,我们都会很想念自己的家乡、亲人。
二、说一说学习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1、有一位古代诗人————李白,李白在外地做客的那一天正好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诗人看见月亮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所以写了一首静夜思古诗来寄托他的思乡之情。
2、是怎样写的呢?出示图片,教师朗诵古诗。
1)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说说自己听了诗后有什么感觉?
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球上铺了一层银白色的寒霜。抬起头,遥望天边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离别的故乡。
3)幼儿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小结:李白的古诗,是他在离开家乡过中秋节所写的,里面的内容都是他对家乡的思念。
三、演一演分组对古诗的内容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诗中得思乡之情。
1、怎么样才能表现出诗人的伤感的心情呢?谁愿意来演一演?
静夜里,我回到小时候熟悉的故乡。身边拂起一阵夹着浪花笑声的海风。吐息间,我捕捉到了一丝带着微咸的清新空气。放眼望去,盐场上一堆堆盐如卷起的浪花,披着月光发散出一种晶亮的洁白。
我就常常在这样安静熟睡的旷野里,对着月影陷入沉思。夜还未深,月儿撩着几朵柔云犹抱琵琶半遮面,羞怯地不敢一笑。但风儿的素手将那层轻纱渐渐拂去,露出她娴静的面容。月光轻柔地投下,湖面上映出一片宁静皎白的清亮。淡黄色的清光披在我身上,像在提醒我露水渐浓。这时的月舒心地微笑起来,而周围的星开始聚拢,眨着狡黠的眼睛,呼吸般明灭着。每当我守得云开的时候,总是不禁幻想:在这样的静夜里,嫦娥的面影也藏在这轮玉盘中吗?【点评:插叙故乡海边夜景,以月亮代表故乡,极写其美好。】
静夜里,大自然安详的美逐渐模糊,我又重新站回高楼林立的城市之中。脚下松软的土地慢慢幻化成了坚硬的柏油路面,散发着稻谷清香的田垄也板起脸,冷漠地变成了水泥砖墙。城市的灰霾撕碎了我心中故乡残存的一丝祥和与平静。【点评:回到现实,细细描摹城市的场景,运用蒙太奇手法,虚写回忆与现实的交融。】
儿时的情景只能从记忆中回想,想起海边涛声的淳朴,又瞥见如今单调枯燥的生活。对故乡的月心向往之,如今,每每与月亮相逢,竟是伏案学习到深夜。城市中的她也不免憔悴几分。这时的我只能仰头问道:“你的面影,也瘦削了些吗?”【点评:把故乡与城市的明月进行对比,其实就是两种生活心境的对比。】
静夜里,我还是常常独自思考。自然之美在匆匆脚步声中渐行渐远。我们难道不能在每日的疾行中放慢脚步,享受夜色的美好吗?难道在这钢筋丛林里,夜晚连她最后一丝独有的静谧都不能留住吗?城市的夜,只剩下了支离破碎的无尽的黑。没有一声惊雷,唤醒我们修补天空的渴望;没有一场大雨,来洗刷天空灰黑的泪眼;更没有一阵狂风,能席卷城市的污秽,带我们回到故乡蓝天的微笑之下。【点评:对城市繁华而繁忙生活的反思,对返璞归真生活的追求,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我对城市的思考,渐渐徒劳地化成了对故乡的思念,在静静的夜里,乘着轻风,和我的愁心一起寄予明月。
故乡的月,和我此刻见到的一样静谧。愿你在这样的静夜中永远安详美好。
人是不可以这样活着的。可是居然就是这样活着。
丝弦声中,心和灵开始跃升,以至于渺渺乎无际。
人有心,有灵,本来应该活得高迈超绝。
当你的心和灵跃升至生命的高空的时候,俯瞰尘寰,自己的肉身原来深深陷于肮脏与黑暗之中。
呔!你不应该这样!
你没有这样可笑。可你就是这样可笑!
你没有这样轻贱。可你就是这样轻贱!
你不是这么平庸。可你就是这么平庸得比人行道还平庸。
你可以反抗。但是你却对你一直以来鄙视的家伙满脸堆笑……
夜已经很黑了。但你的心亮着。像遥远天际那一颗星星。如初弦的月亮。
大地沉沉地睡去。可是你的灵在杳杳的空际飞升,穿行。如夜莺穿越大山丛林。像云雀在云端展翅起舞。
你的心在天上。你的灵在宇宙深处。
可是你的身在地上。在污泥中。
《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它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在宁静的夜晚望月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拔动着作者的心弦,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同学早已背会这首诗了。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句所表达的感情。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反文”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出个谜语大家来猜: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2、学生饶有兴趣地听,边听边猜。说出谜底月亮。
3、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是月亮。(师饱含深情地)晴朗的夜空,多么静谧,一轮明月高挂上天上。看到这样的景象色你会有什么感受,又会想些什么呢?
4、引入新课,板书深题:6、静夜思。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把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它。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教师出示卡片,各小组开火车读,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读得准。
5、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6、学生用这些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7、借助生字“故”字,让学生认识反文旁。
<三>、入情入境,美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读后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哪句诗,或有什么感受。
3、引导学生理解“疑”的含义。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5、配乐朗读《静夜思》,启发想象诗歌画面,创设一种意境,学生可以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做边读,熟读成诵。
6、师指导朗读,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师: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现在谁想扮演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加上动作。
8、指名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学生点评。
9、全班齐背。
<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的作业,学生评议。
<五>、实践活动
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还可以用图画来展示。
五、教学资源
【课文6静夜思】推荐阅读:
精读课文、批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教学04-08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课文10-17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异同05-21
课文离骚06-01
课文《孔子》教案06-11
《竹影》课文简介06-16
《咕咚》课文原文06-20
半截蜡烛课文07-06
穷人课文反思07-16
《狼》课文改写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