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第二单元1(精选7篇)
JK 四年级下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168玫瑰园小学)
一.填空
1、万级包含有()、()、()、()四个数位:亿级的计数单位有()、()、()、()、2、10个一千是(),10个一千万是()。
3、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五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八位是()位。计数单位是()。4、78010060是由()个千万、8个()、()个万、()个十组成的。5、3003003的最高位是()位,左边的3表示(),中间的3表示(),右边的3表示()、6、一个数由3个千万、4个十万、9个千、2个一组成,这个数写作()。
7、一亿五千零六十万四千写作(),它是一个()位数,他的最高位是()亿位,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8、用0、1、5、6、8组成的最大的五位数多1的数是()。
9、比最小的八位数少1的数是()比最大的五位数多1的是()
10、把86__8686868改写成“亿”作单位的近似数,如果得到的近似数是87亿,__天的数字有():如果得到的近似数是86亿,__里可以填的数字有()11、4307600000里有()个亿和()个万,省略:”亿“后面 金科教育
JK 的尾数是()亿。12、4000600是一个()位数,“4”在()位上,表示4个(),“6”在()位上,表示6个()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个数与原数比()。
A.变大了
B.变小了
C.不变 2.最接近324万的数是()。
A。3243001
B.32400001
C.3240110 3.在85后面添()个0,这个数是八千五百万。
A.4
B.5
C.6 4.一百万一百万地数,数十次是()。
A.一百万
B.一千万
C.一亿 5.读50800304这个数时()。
A.只读一个零
B.只读两个零
c.读三个零 6.782435>78___435中,__里可以填()。A.3
B.1
C.4
三、判断
1.计数单位是数位。()
2.两个数相比,最高位上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大。()3.用2、3、5可以写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
4.中国国土的总面积是960000平方千米,这是一个近似数。(5.最小的五位数比最大的四位数多1())金科教育
JK 6.近似值比精确值大。()
四.现在直线上描点表示下面各题中的数,再按要求写出她们的近似数。
(1)把367000和364000精确到万位。
364000___________,367000___________(2)把6378000000和6788000000精确到亿位。
6378000000____________
6788000000_____________ 五.在横线上填“>”、“<”或者“=”
68471____ 68571
203万____20304045
799999____8万 805360____81万
500500___50040
11万____1000004 765亿___75600000000
625000000___5423000000 六.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七.(1)到2012年。我国的铁矿基础储量大约是194800000000吨,铜矿基础储量大约是27344000吨。
19480000000读作:________________
27344000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2)2012年,我国的玉米产量大约是205610000吨,豆类产量大约是17305300吨,蔬菜厂里大约是708830600吨。
205610000读作:___________ 17305300读作:_____________ 金科教育
JK 708830600读作:_______________ 七,写出下面各数
九十万零七百___________
二亿三千五百万九千三百二十__________________ 八千二百四十万一千零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亿零二千______________ 八.按要求写数
1.用“万”或者“亿”作单位改写下列各数。
4007000000=
27600000000=
153610000= 2.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20567920000~
96481~
4018000000~ 2760000000~
4005400~
14980~ 3.省略下面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写近似数。5830~
3492~
290267~
309~ 九__z最大能填几
4_400~4万
39_000~40万
35_860~36万 十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按规律填数
(1)150000,300000,450000,600000,(),()(2)20200000000,20100000000,20000000000,(),()(3)850000000,760000000,670000000,(),()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金科教育
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语文园地一“介绍家乡的景物”和四年级上语文园地一“写自然景观”中,教材都涉及到“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具体”的这一习作要求。为此,处理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习作教学内容时,以“可爱的校园”为内容,要求学生按一定顺序具体来写校园之景,不只是对前面教学内容在写景能力上的层级提升,更是对学生观察习惯的持续性培养。这就需要以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以全新、形象的学习感知,以提高教学效率。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学段的“写话”训练,在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审题能力和习作能力,但是,能够按一定顺序把观察到的景物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的学生还是不多,通过细致观察能够抓住景物特点的学生更是少数。如果教师置这一教学点于整个单元教学构想之中,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巧妙处理“读”与“写”的关系,那么,学习效率就高。教“读”时,学习第一组课文要心中有“写”,不仅要在内容上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充分想象、领会,更要在写法、语句上吸纳、积累。在教“写”时,不仅要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实地观察、选景,而且要抓得准特点,表达得清楚。这样,“读”“写”融合,由读到写,学生才能通过形象、具体、轻松的学习,达到“抓住景物特点按序通顺表达”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以电化教育手段带领学生“游览”校园,让学生选择一处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并交流所观察景物的特点,感受校园之美。
2.引导学生具体、有序地描述观察到的景物或由此引发的联想,体验写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按一定顺序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抓准景物特点,抒发内心情感。
[教学模式或方法选择]
1.尝试采用最新微课教学模式,用10分钟创设“游览”情境课,给学生一种全新、别样的“游览”——通过教师精心的观察、选景,录制、裁剪校园春景,配之以描绘美景、抒发赞美之情的话语,直观播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观察、选景,完成写具体、写通顺的目标;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实地观察自己的校园,选择具有特色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具体表达出来。
2.采用最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15分钟设计问题解决课,围绕教学重难点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解决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可爱的校园”“游览”情境课
(一)教师准备环节
1.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情,精心选取周边校园实景,通过仔细观察、比较,确定入课学校。
2.进行设计性观察、选景,并设定录制过程,包括怎样展示校园全景,怎样从全景中选择特色景点,怎样用镜头把景点特点突出出来等等;同时根据这些设定撰写画面配音文字。
3.在预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情况下,教师设计扼要简明的启发、总结语,适时、精要点化观察、选景、抓准特点、具体通顺表达的方法,并为学生设计练习作业。
4.请电教专业老师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视频录制,并配之以描绘美景、抒发赞美之情的话语,还有总结、点化语,作业题;剪辑制作成10分钟的微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观察、选景,完成写具体、写通顺的习作目标。
(一)学生学习环节
1.观看校园“游览”情境课视频,直观学习观察、选景、写具体、写通顺的写作目标。
2.明确练习要求,自由观察自己的学校,完成习作一篇。
二、“可爱的校园”写作问题解决课
(一)教师准备环节
1.阅读学生习作,分类梳理共性问题或突出问题。
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根据本次教学重难点聚焦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撰写讲稿,既要解决本次教学的重难点,又要兼顾个性化的写作需要。
3.制作课件,通过学生习作的展示直观展示问题,可采取问题文与优秀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如何抓准景物特点并体现“可爱”之情,如何按照一定顺序具体、通顺表达。
4.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完成升格练习。
(二)学生学习环节
1.在教师扼要点拨下,比较认识优秀文的优秀之处与问题文的问题所在,自主反思习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看能不能独立解决。如果不能,可以记录下来提交小组合作解决。
2.分组合作,突破重点、难点,看谁对校园之景选得好,特点抓得准,次序得当,表达流畅;看谁的作文还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并建议如何修改。
3.集体探究“怎么在景物描写中表达情感”这一问题。
4.课后完成对自己作文的升格练习,并上交升格作文,参评优秀升格作文。
[教后记]
本微课或翻转课堂的教学都是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抓住了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生理时间,合理切分了学习内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或多媒体教学文、图、声、色并茂的优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聚焦了教学的重难点,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简言之,在微课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融入可观、可感、可思、可查、互动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增加教学内容形象性、趣味性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总体评价达到了设计的预期。
但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这一教学新尝试也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教师课前的准备用时长,既要设计教学的整体方案,还要制作教学视频和多媒体课件,工作量大,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高,实际的视频制作和预设还有一定距离。为此,在学校层面上配置专业性强的信息技术老师与授课教师一起完成视频录制的工作显得相当迫切。
二是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现行40分钟的教学课堂在时长与课型的变换上有一定的出入,尽管包括学生完成习作的时间在内也正好是40分钟,但是,学生还是对此课型感觉有点不习惯。
三是无论是微课还是翻转课堂,都需要学生上网。尤其是学生习作如果能够一次性在习作网络平台上完成,则不仅能够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即时交流,而且有利于学生习作的升格修改。但是,目前网络教学设施条件的不足与学生在线学习管理问题的存在,对微课或翻转课堂教学都是新的挑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彘肩(zhì) 戮力(lù) 衣冠(ɡuàn) 不悖(bèi)
B.怃视(wǔ) 刀俎(zǔ) 参乘(shènɡ) 偏袒(tǎn)
C.阙秦(quē) 犒赏(kào) 变徵(zhǐ) 嗔目(chēnɡ)
D.厚遗(wèi) 玉玦(jué) 弭谤(mí) 拊心(f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B.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回头看
②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
C.①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往
②道芷阳间行 间行:抄小路走
D.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骑:一人一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合力
3.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令将军与臣有卻 ⑥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愿大王少假借之
A. ①③⑥⑦⑨ B. ②④⑤⑦⑩
C. ②④⑥⑧⑩ D. ①③⑤⑧⑨
4.下列各句中加的点词,全为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将军战河南 ⑤秦王目眩良久 ⑥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④⑥⑧ B.②③⑤⑦
C.③④⑥⑧ D.①③⑤⑦
5.下列各组句子中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B.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C.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B. ①乃为装遣荆轲 ②乃遂私见樊於期
C.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 ①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②人不敢与忤视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夜缒而出 ②共其乏困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 ⑦籍吏民,封府库 ⑧道芷阳间行 ⑨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⑩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常以身翼蔽沛公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刑人如恐不胜
A.①④?/②/⑤⑨?/⑥⑦⑧/③⑩?
B.①④?/②/⑤⑨/⑥⑦⑧⑩?/③?
C.①④?/②/⑤⑨/③⑩?/⑥⑦⑧?
D.①④?/②/③⑩/⑤⑨?/⑥⑦⑧?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窃为大王不取也
A. 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B. ①⑤/②④/③⑦/⑥/⑧
C. ①/②④/③⑤⑦/⑥/⑧
D. 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9.从句式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敢以烦执事 ⑥大王来何操
A.①⑤/③⑥/②④ B.①④/③⑥/②⑤
C.①⑤/③⑥/②/④ D.①④/③/⑥/②/⑤
1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相传为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重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课文《荆轲刺秦王》就选自这部史书,该文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群像。
C. 《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二、阅读理解(共21分,共5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粱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①,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②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③,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④!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握齱:同“龌龊”,指器量狭小,拘泥于小节。②里中:同乡。③传舍:古时供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④竖儒:骂人的话,指无见识的儒生。竖,竖子,小子。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 徇:攻占,夺取
B.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下:归附
C.郦生曰:“弟言之。” 弟:小弟
D.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 冲:交通要道
1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①郦生乃深自藏匿 ②凡三往,乃见
C.①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②素善留侯张良
D.①延郦生上坐,谢之 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1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郦生“狂”的一组是( )
①然县中贤豪不敢役 ②郦生乃深自藏匿 ③郦生入,则长揖不拜 ④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⑤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④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郦食其虽然只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陈留高阳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主要因为他放荡不羁,是一位出名的“狂生”。
B.郦生虽然穷困潦倒,很不得意,但是他胸怀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在遇到开明的君主沛公后,就自然地得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C.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叉开双腿坐着,以这种姿势见宾客,是一种不礼貌的态度,这个细节体现出沛公的“慢而易人”,也和下文礼遇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郦生出语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迅速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道歉,而且主动问计,并立即采纳了夺取陈留县的意见,由此也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共3题)
16.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3分)
项羽这一形象被后人热议的原因,在于其人格魅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诸方面所表现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从人格魅力来看,项羽虽然德才兼具却盲目自信;
从英雄气概来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儿女情怀来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此三者,铸就了项羽荡气回肠的悲剧诗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经典篇章将许多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请结合文本内容,从这些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概括其主要事迹并对人物作简要点评。(50字左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案。(3分)
杨小玲,女,汉族,197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教师。23年来杨老师默默坚守在特殊教育的岗位上,先后成为420名聋哑学生的代理家长,辅导580名聋哑考生步入大学校园,将包括邰丽华在内的一批学生培养成全国顶尖的残疾人艺术人才。23年前,杨小玲是师范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校领导告诉她,武汉市的小学、幼儿园随便她挑,但杨小玲却执意选择了武汉市第一聋校。教授舞蹈的困难超出杨小玲的预料,音乐再悠扬,节拍再鲜明,学生们都听不见,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孩子们听不到音乐,我就带着他们用心灵感觉。”杨小玲独创“鼓舞教学法”,敲击大鼓,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她还自创“呼吸传递法”,在《千手观音》表演中,后面人张开双手的同时,往前面吹一口气,前面的学生感知后立刻张开双臂。正因为有杨小玲老师的辛勤付出,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在春晚舞台上一鸣惊人,家喻户晓,感动亿万观众。23年,从青春到不惑,杨小玲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群特殊的学生。很多学生和她一样,也成为了特教老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请你为杨小玲老师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语言有文采,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共40分,共1题)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邵逸夫拥有庞大的“影视王国”,巨额的财富让他历年来高居香港十大超级富豪之列。他对医疗、教育和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乐善好施。二十多年来,他为祖国内地教育事业捐赠达三十二亿港元之巨,他曾说:“人说赚钱难,但有了钱怎么去用,把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那才是更难的事!‘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这就是我的人生信条!”
郑云
蝴蝶最喜欢停在奶奶家河边的白菊花上。最漂亮的要算那只银色的、上面有宝蓝色图案的蝴蝶了。
一天,我又看到它停在了白菊花上了。于是,我想都没想,拿起网兜扑了过去。我把那只蝴蝶抓到了。
一、选择题
1、“万国衣冠拜冕旒”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如果你要查找有关她的资料,应查阅()A.《资治通鉴》 B.《史记》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2、“苏湖熟,天下足”表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3、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作为一位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做不到()A.去瓦舍勾栏欣赏各种表演 B.偶尔去吃一碗宋嫂鱼羹 C.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D.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
4、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A辽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
D北宋和吐蕃
5、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惟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是()A.尚书省 B.安西都护府 C.市舶司 D.遣唐使
6、由于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东京城内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A、市 B、坊 C、瓦子 D、勾栏
7、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8、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是在()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古代()
A.秦朝的圆形方孔钱 B.汉朝的五铢钱 C.北宋的“交子” D.南宋的“会子”
10、《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断代史
11、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体验宋朝人的一日生活,我们不能做到的是()A.游夜市,喝冷饮 B.坐牛车,住邸店 C.逛“瓦子”,吃甘薯 D.挂年画,贴“桃符”
12、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①北宋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13、你认为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
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C.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D.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
14、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时代特征是()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 C、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D、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5、下列各项中,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A.结束了双方较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16、南京境内的将军山曾是宋代牛首山大捷的古战场,有位将军曾在这里大败强敌金兀术,一举收复了建康城(今南京),将军山因此得名。这位将军是()A.项羽 B.曹操 C.谢安 D.岳飞
17、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
B.供住宿的邸店很多
C.东京城内的市民在“瓦子”里娱乐 D.许多读书人在书房里钻研八股文
18、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A、丝绸之乡 B、鱼米之乡 C、瓷都 D、产茶中心
19、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20、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因为()
A、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B、农民的需要 C、士大夫的提倡 D、达官贵人的需要
21、“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
22、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①宋对夏称臣 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 ③重新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3、小刚同学在暑期旅游的时候,参观了岳飞墓。在岳飞的墓门上有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但是小刚同学不知道“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谁,你能帮他解释吗?()A.岳飞、赵高 B.郑成功、和绅 C.戚继光、兀术 D.岳飞、秦桧
24、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5、当你去购买商品的时候,你一定会体会到人民币(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请你指出它是()A.会子 B.瓦子 C.关子 D. 交子
26、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27、历史中国家机构的称呼不断发生着变化。你知道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A.行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
28、张择端为后人留下了一幅描绘北宋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属于()A.人物画 B.山水画 C.风俗画 D.花鸟画
29、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30、“杯酒释兵权”事件是下列哪位皇帝所为()? A.唐玄宗
B.宋太祖
C.宋太宗
D.明太祖
3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瓦舍”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3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宋代的诗句描写的是当时哪一节日的情景()。A.元旦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3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表现了文天祥崇高的气节。你认为文天祥是()。A.抗金名将 B.抗辽名将 C.抗元名将 D.民族英雄
34、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他说的“这三种东西”不包括()
A.造船技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35、我国现在有34个省级行政区,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开始设立于哪个朝代()A元朝 B 宋朝 C明朝 D清朝
36、某位同学拟写一个历史剧本,其中描述的历史情节与史实相符的是()A.隋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B.唐朝时,人们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宋朝时,商船上装有指南针 D.明朝时.有人研读《红楼梦》
二、材料分析题
37、阅读材料
材料一: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材料二: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材料三: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材料四:(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请回答:
(1)材料
一、材料
二、材料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一签订时宋朝的皇帝是谁?材料二签订时西夏国主是谁?
(3)材料三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4)结合材料四,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三次和议的?
38、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何时?
(3)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39、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第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1)材料一中反映了西周和秦朝各实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反映了元朝的什么行政制度?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D
4、B
5、C
6、C
7、A
8、C
9、C
10、B
11、C
12、D
13、C
14、B
15、D
16、D
17、D
18、C
19、C 20、A
21、C
22、B
23、D
24、C
25、D
26、B
27、D
28、C
29、B 30、B
31、D
32、A
33、C
34、A
35、A
36、C
二、材料分析题
37、(1)材料一:澶渊之盟(宋辽和议)材料二:宋夏和议 材料三:宋金和议(2)宋真宗 元昊
(3)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4)和议都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
38、(1)苏州和湖州;水稻(2)南京(3)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39、(1)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本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
在教学本单元时,我在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读、说、悟、思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深刻的思想熏陶。如在学习两篇小英雄的故事时,抓住“夜莺”、“雨来”两个小英雄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语句让学生体会到了他们的机智和勇敢。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主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引导学生用“心”读书,让学生融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激起共鸣的火花。
在教学本单元时最不成功的是情境创设不到位。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有的学生一提起战争,就兴奋不已,认为战争是多么的好玩,并拿起手指当枪使,怎么也体验不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痛。
[单元教学要求] 1.要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3.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
主题一:学汉字文化,传词语瑰宝 字词、文学常识积累
2课时 单元导读课 单元导读+文学常识+浏览单元文章
主题二:2课时
群文阅读课
谁人曾听黄河壮
学习内容:
1、《黄河颂》、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2页《倾听黄河》、第9页《奔腾吧,黄河》、第59页《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第87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第173页《赠裴十四》
主题三:2课时 精读拓展课
悠悠课堂情
拳拳爱国心
教学内容:《最后一课》都德、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69页《最后一课》、第74页《读<最后一课>》
主题四: 2课时 情感意蕴课
巧用排比,妙抒感情
国耻勿忘
学习篇目:《土地的誓言》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128页《不跪的中国人》、第193页《有人问起我的家》
主题五:3课时 古文赏读课 千古情怀(文言文)学习篇目:《木兰诗》、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62页《白马篇》第175页《诉衷情》、第244页《金陵驿》
主题六:3课时 自主阅读课 自由选择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其他文章 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家国情怀
主题七:作文教学 2课时 写作训练课
单元写作训练《学习抒情》 内容前置,任务驱动
主题二:黄河,母亲河
【教学篇目】《黄河颂》、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2页《倾听黄河》、第9页《奔腾吧,黄河》、第59页《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第87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第173页《赠裴十四》 【教学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2.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黄河的视频)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自先祖以来炎黄子孙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提起黄河谁不为之动容?这就是奔腾咆哮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今天我们要走近母亲河,体会黄河的英雄气概以及龙的传人对黄河的情感。(板书课题)
二、说黄河,激发诗情
话说黄河: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颂黄河,学习《黄河颂》 1.背景介绍。
2.音乐欣赏,自由读文。
(播放音乐《黄河颂》)欣赏后,我们的胸中是否也激情澎湃呢?下面自由读文,你们觉得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激昂、雄健、悲壮!)
3.指名读文。
选择你最喜欢的章节,读给大家。
4.美读课文。
选取几个片段,美读体验。要求:①读出感情,气势;②语音清晰,准确。
5.研读诗歌。
①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
②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③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④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师生齐诵。
伴音齐诵,领悟诗意,再现美景,诵出诗情。(配乐诵读)
交流展示黄河版《龙的传人》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从昆仑山奔向黄海边,惊涛澎湃掀起狂澜。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文化从此发源。浊流宛转九曲连环,英雄故事在身边上演。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百年前划破了宁静夜,枪炮震醒了国民心房。谁人曾听见黄河壮,筑成民族的精神屏障。鼓舞祖国的英雄儿女,抗击敌寇伟大坚强。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和平年代它还未欢喜,断流污染酿生态危机。中华儿女齐心协力,保护黄河谱新的传奇。盼再听黄河的壮丽,爱国情怀永不移。
全班握拳高喊: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大声高喊“中国得分!”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节选自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作者:王怀让)
四、听黄河,学习《倾听黄河》
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描写黄河声音的语句,想象黄河的样貌,说说作者听到了怎样的黄河?
2.交流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3.你能理解文中的“聆听黄河的声音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为什么这样说?
4.从作者对黄河的默默谛听中你理解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颂黄河,学习《奔腾吧,黄河》
1.速读课文,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几句,找出来,仿写一下。
2..有人说“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文中哪些文字体现了这种情感?
3.探讨交流:怎样理解炎黄儿女的“黄河情结”?
六、激情小结: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
七、主题荐读
提升体悟
阅读篇目:《赠裴十四》、《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等关于黄河的诗词。阅读、理解、积累。(第二课时)
主题三 : 爱国情切切
《最后一课》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篇目】《最后一课》都德、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69页《最后一课》、第74页《读<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的写法。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篇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作者所撰写的同一题目的文章《最后一课》,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了解这不同的“最后一课”有着怎样不同的内容和怎样相同的情感。
二、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
1、检查预习,感知小说背景
(1)同学们都已预习过,谁能说说,“最后一课”是谁的“最后一课”?
明确: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镇上的人。(2)请你结合小说的故事背景谈一谈。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二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3).课文里有没有交代这一背景的文字?
2、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快速自由朗读课文,对人物形象前后的变化做总体评价?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无形中“最后”二字,为这一课笼罩了一层不同寻常的气氛,是怎样一种气氛?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指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3、再读课文,捕捉心路历程
(1)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朗士的心路历程。再读课文,请同学们试着从三个方面来找出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这样的变化?
(2)在这一过程中,小弗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明确: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4、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明确: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3).的确,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在韩先生最后的言行里,韩先生有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感情?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手势有什么含义?
明确: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失去教授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的学生和镇上人的脑海中。
三、对比学习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1、检查预习,感知小说背景
(1).同学们都已预习过,谁能说说,“最后一课”是谁的“最后一课”?(2).请你结合文章背景谈一谈。
2、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快速自由朗读课文,本文的“最后”二字,为这一课笼罩了一层不同寻常的气氛,是怎样一种气氛?
(2).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3、研读读课文,感悟真情
(1).文中的“我”在最后一课里与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有什么相同之处?我的表现与韩麦尔先生有什么不同?
(2).文中的学生与小弗朗士的表现有什么相同之处。找出文中语段,深情地读一读。
(3)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气氛,却有一种相同的心里,相同的情感。说说这种情感。
四、体验反思,情感碰撞
1、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不同作家笔下,写出来的都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
2、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爱国从何做起?
五、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热爱祖国不是写在作文本上的一句决心,不是演讲比赛时的一句精彩的演讲词,不是文艺演出时的一句动听的歌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从热爱本民族的语言,不忘本民族的文化做起。19世纪黑非洲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要说,汉民族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学习汉语,规范地运用汉语,不仅是学科的要求,而且是爱国的体现。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吧!为纯洁我们的语言而努力!
六、拓展阅读:绿原的《读<最后一课>》
主题四: 巧用排比,妙抒感情 国耻勿忘
【教学篇目】 《土地的誓言》、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128页《不跪的中国人》、第193页《有人问起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体会文中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进行阅读赏析,永记国耻。【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思,情景导入:
你们知道我们的国耻日吗?(学生交流)板书课题:国耻勿忘。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家端木蕻良就是其中之一。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作者发出了“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的誓言。
二、自学研讨《土地的誓言》
1、默读课文,圈画文中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课下注释解决。
2、自学课文,问题牵引:(1)问题出示,小组内合作完成。①文中的“土地”指的是什么?
②题目《土地的誓言》是土地发出的誓言吗?
③ “誓言”是谁发出的?发出的是什么“誓言”?你能结合原文中的句子来解释吗?
④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为什么对“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⑥课文中描写了很多极富地域特色的景物,你认为哪些景物最具有地域特色?作者写这些景物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作者在这些景物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可以结合修辞特点分析,也可以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⑦读完全文,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处并说明它的作用吗?
⑧哪一段写到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它的作用是什么?
3、精读赏析,体会情感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2)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低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笑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3)文章开始称关东原野为“她”,后来却用了“你”人称的这一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三、链接学习《有人问起我的家》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2、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提到家乡,作者为什么会内心悸痛?作者说“故乡在我眼里给我安放下痛苦的记忆”,结合前文,你知道故乡带给我哪些人事的痛苦?
(2)说到风景和特产,文中作者提到了家乡的什么,你怎样理解他的情感?(3)综合以上两篇文章,作者表达了对家乡怎样的情感?
四、体验反思:
历史不容篡改,血腥的杀戮我们不会忘记,今天的和平稳定绝不能说明我们可以马放南山,时时刻刻都要抱有忧患意识,今天的你选择安逸还是努力?
六、拓展阅读:《不跪的中国人》
读完全文,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处并说明它的抒情作用吗?
主题五:家国栋梁,可爱女子
千古情怀(文言文)
【学习篇目】 《木兰诗》、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62页《白马篇》第175页《诉衷情》、第244页《金陵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2、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
3、梳理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三、再读课文,赏析人物
小组内讨论学习: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四、教师小结: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文学常识。
2、重点文言词。
二、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进行赏析。(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学习手法并体会作用。)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质疑探究
1、第一段“唧唧复唧唧”声中“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你认为怎样理解更好?
2、你怎样看“木兰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她不慕功名富贵吗?
五、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古代诗人笔下的少年,颇多慷慨侠义之士,他们舍生取义,从容赴死。建安时期最富盛名的曹植,他著名的《白马篇》里,就寄托着他“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爱国情怀。
二、学习《白马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
2、指名读文,规范字音及节奏、停顿。
3、展示读文,初步体会文章内容。
4、小组内合作学习:根据注释和查找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精读课文,体会形象及情感。
1、文中的白马少年“游侠儿”可谓德才兼备,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德”,哪些可以看出他的“才”?
2、最能体现白马英雄爱国情怀的诗句是什么?
3、试说说文中白马少年与木兰有哪些相似之处?
四、背诵课文
五、主题拓展:
理解并积累背诵陆游的《诉衷情》和文天祥的《金陵驿》。
主题七:作文教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阅读自主阅读《丛书2•爱国情怀》第94页《我爱我的祖国》第180页《愁乡石》、第217页《故乡》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学作品的“根”,也是我们写作的根基。然而,不少作文缺少真挚的情感,缺乏现实的气息,写作与心灵无关,与情感绝缘,难以写出触动人心灵的人或事。要解决这一弊端,首先要培养我们一颗敏感而温柔的心,让生活感动自己,然后体悟写作手法,追求感动别人。
【方法指津】
一、观察、体验生活,收获心灵的感动,找准动情点。没有对生活的热爱、体验和思考,是难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写实事、抒真情,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的确,生活是平淡的,就像那波澜不惊的湖面,然而当我们用心灵的眼睛去注视每一朵浪花时,我们就会发现每一朵浪花都藏着一个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会给我们一份感动。人如何才能写出让大多数人为之感动的文章呢?我想,首先要能感动自己,只有自己被感动了,才有可能感动别人。这就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在自己内心深处贮藏很久的东西写出来,选材要小,要掂量一下材料有无“动情点”,能否让人感动。
妙处可言: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体验,悉心捕捉,就可以收获心灵的感动,就能找到写作中最好的“大米”。
二、借助相关手法,抒发真挚的情感,融情于境。首先把人物置身于典型环境中, 将抽象的感情“过程化”,通过具体的叙述、描写,使之化抽象为具象;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叙述、描写、议论中,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使读者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经典语段:父亲望见我,一边跑,一边挥动手臂。父亲离我越来越近了,我听见了他粗重的喘息,看见了他身上的雪花,头顶的热气和手里的一把零钞。原来,父亲给我送钱来了。
父亲跑到窗边:“钱……5元……够吗?”我使劲地点头,几乎是用哭腔答道:“够了,爸爸,够了!”我慌忙去接那把零钞,可是一股风吹来,一张5角的纸钞被卷跑了。父亲迅速转身去捡,可是风偏偏戏弄我的父亲,纸钞上下翻动,向远处飘去。
父亲佝着腰去追,一连扑了几次空,旁边的人们一阵又一阵哄笑。终于,我悬着的心放下了,父亲捉住了那张纸钞。瞬间,我的心又提到了噪子眼儿;因为汽车已经开了,而父亲却在追赶正在加速的汽车。我急忙朝父亲大幅度地摆手:“爸爸,别追了!别追了!”可父亲不肯停下。我猛然想起父亲冻伤的脚,恨不得跳下车扶住我的父亲。父亲与我的距离渐渐变短了,他高扬着手臂,5角的纸钞在风雪中颤抖。我尽力伸长手臂去抓那纸钞,可父亲怕纸钞再被风吹走,捏得紧紧地。“哧”的一声,纸钞裂为两半。我的心一下子碎了,泪水夺眶而出。透过闪闪泪光,我看见我的父亲高高举着半边钱,呆立在雪地中,像一尊雕像。——(《半边钱》)妙处可言:这三段文字记瞬间曲折,兴尺水波澜,让父亲在雪地里捉纸钞,融真情于特定环境,就把人物写实、写足、写活、写透。由于曲折多姿,所以催人泪下。
其次把真情附着在适当的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上,让人物实实在在地活起来。文章要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和各种表达技巧,以强化文章感情,激活人物形象。
1.细节、对比手法 抒情可以借助细节描写完成,同时也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感染力,经典语段:“王阿姨两手使劲攥着墩布的把儿,双腿跨成弓字步,腰弯曲着,一下一下用力地移动着墩布,拖着地板。她每拖一处,那一处就显得格外明亮。”
妙处可言:这段话描写行为的动词“攥着、跨成、弯曲、移动、拖着”把王阿姨写活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阿姨是一个工作踏实、细致、认真的人,也可以体会作者对王阿姨的赞赏之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在作者情之所至之时直抒胸臆。它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为基础,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灵活使用,往往用在作者感受最深、感情最强烈的地方,语言要精练,并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旨在深化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间接抒情是借助文中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做媒介来抒发感情。因依附的事物不同,具体表现形式也有差异。经典语段: “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这是我们的土地呵!怎样保卫每一寸的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的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呢?党正在领导和率领着我们前进。青春的大地也好像发出巨大的声音,要求每一个中国人民都作出回答。” ——(秦牧《土地》)
妙处可言:这里就是运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地最深沉的爱。
三、科学加工、提炼,化情为实。
我们提倡抒真情、写实感,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真情实感都可以写进作文呢?笔者认为,有的真情实感只适于在日记中倾诉,不适宜公开发表,因为那或者是一己之隐私,或者会在读者中产生消极的影响。你私底下练笔可以,但写进考场作文或公之于众就值得考虑了。为此,文章就得提炼,斟酌。
经典语段:妈妈,您走了,整个世界都变得那么陌生,我无所适从。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我把家布置得跟您生前一样,妈妈您知道吗,是为了更好纪念您。您的音容笑貌,您的言谈举止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女儿的心上。我愿意相信灵魂的存在,那样,妈妈您就会知道女儿用了这些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您。
妈妈您对我的好就像芬香永存,女儿却只能做这些小事来纪念您,愿妈妈安息。——(节选自优秀作文《芬香永存》)
妙处可言:由于前文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材料:勤做家务、关心妹妹和蓄留长发。这两段抒情总结全文,言辞尤为真切,感情倾向鲜明,既交代考生的写作意图,又巧妙点明题目。使主题积极明朗,引人回味无穷。【写作例话】
经典片段一:今天是六月13日,中考的第一天第一科,此时,我想,你肯定捧着保温盒已经站在了考场门外,因为你说过,离这儿再远也一定来送考的。今天不知为什么你来晚了,是拎的东西多了,还是堵车了?是节约车费步行艰难,还是走错了路?……如果你现在已经从百里之外赶到了这儿,我真的很想跑到考场外,狠狠的拥抱你,亲吻你,对你说一声:“我想叫你一声妈,老师!”
妈,我三生有幸遇见了你,虽然你并不是我的亲生妈妈,但你满足了我对母爱所有的希望,妈,我爱你!是你教我懂得爱,懂得生活,懂得追求。上帝是公平的,它带走了一个亲妈,却还给我一个伟大的母爱!
三生有幸遇见你,希望我还有下一个“三生”,再下一个,生生世世,永远有幸与你相见!
妈妈,你听见了吗?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
(节选自优秀作文《三生有幸遇上你》)
这几段写“有幸”遇见一位仁慈温柔而关爱学生的老师,从外貌、服饰、谈话、写信、送考等细节着笔描写,感人情景历历在目,震撼心灵,催人泪下。最后抒发对老师那种母亲般的关爱的歌颂之情,对人生情感的体悟和认识,水到渠成,余音绕梁。此情此景,可谓相当真切、感人至深。
经典片段二:母亲啊,我就是您手中的草绳,从小编到大……您那在门口编草绳的背影,那双一颠一颠的双手在我的记忆里永不褪色。
后来求学的路上,我总不忘将一根草绳放在枕下,看到它,我就看到了您的身影,您那双永不停息的手,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您用那双手告诉了我什么是自强不息……
我在您的那双手下成长,同稻草一样由草变绳……您的那双手陪我走过了一夜又一夜,时间永远吹不落您手中的稻草绳,更吹不落那双一颠一颠的手…… ——(节选自优秀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细细草绳、深深亲情,文章表达了对母亲的挚爱。稻草绳是默默的亲情的载体,亲情的力量加上这一凝重的意象,文章自然深沉耐读。
【本次作文训练】
【四年级下第二单元1】推荐阅读:
八年级下第二单元11-06
四年级下第八单元朗读指导课教学设计05-20
四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单元单元备课06-15
四年级第二单元作文10-05
八年级下第七单元06-08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时1[折纸]04-19
四年级上教案第二单元04-24
二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07-09
一年级下第八单元备课04-12
英语七年级下第一单元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