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冲刺重点总结(精选8篇)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①物质生产实践;
②社会政治实践;
③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②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③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3、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②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先于物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①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b.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b.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交织、互相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论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2)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a.指导作用;
b.解释作用;
c.预见作用。
②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
a.动力作用;
b.诱导作用;
c.激发作用。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②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a.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飞跃
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a.从客观上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从主观上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和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的理论意义。P32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与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为彻 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P47 论述矛盾统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的,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两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49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 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自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4、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P51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统一关系。P69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辩证关系是: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6、真理的绝对形和相对性。P74 真理的绝对性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两种特性,因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第二,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总而言之,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7、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P80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 社会存在:所谓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所谓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P101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其适合与阻碍的程度,又依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
1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P108(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1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45 简述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1)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是什么?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 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 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 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 自然为关系.抽象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联系: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12、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P146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13、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P149 价值规津是指商品价值 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墓础,实行等价交换。
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4、P167第二行注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是一个选择题。
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15、P155倒数第十行注意那三个部分。这也是个选择题。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
16、名词解释:生产力,矛盾,真理,剩余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运动(这个题是7选5,老师只给出6个)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真理:是人们对于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那部分价 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
论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则,说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认为,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即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事业已取得巨大胜利,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4)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多次遇到较大的挫折。但这并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我们不要因此而悲观失望。人民群众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吸取经验教训,将使社会主义事业更健康地发展,取得更大的胜利。
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文化建设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17、选择题:10个单选,5个多选,建议把历年的选择题看一下。
18、简答题:7选5,应该以上列举的前13个中的,老师也就给出这么多。
19、论述题:共2道(老师说其中一个可能是上面的第8个,还没定)
写作句型一:
No one can deny the fact that a person’s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his life.
没有人能否人这一事实: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方面.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
写作句型二:
People equate(等同v.)success in life with the ability of operating computer.
人们把会使用计算机与人生成功相提并论.
Equate success with one’s character
写作句型三:
According to a recent survey ,four-million people die each year from diseases linked to smoking.
依照最近的.一项调查,每年有4,000,000人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
According to a recent research or investigation, …
写作句型四:
The latest surveys show that quite a few children have unpleasant associations with homework.
最近的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孩子对家庭作业没什么好感.
The lastest survey show that…
写作句型五:
No invention has received more praise and abuse than Internet.
没有一项发明象互联网同时受到如此多的赞扬和批评.
No other medium has received more attraction than internet.
写作句型六:
People seem to fail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fact that education does not end with graduation.
人们似乎忽视了教育不应该随着毕业而结束这一事实.
People seem to fail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fact that the serious pollution is binging abour harm to people’s health.
写作句型七:
Many experts point out that physical exercise contributes directly to a person’s physical fitness.
许多专家指出体育锻炼直接有助于身体健康.
Many English educators point out that one cannot improve his English level greatly in such a short period of time.
写作句型八:
Nowadays ,many students always go into raptures(兴高采烈) at the mere mention of the coming life of high school or college they will begin. Unfortunately ,for most young people ,it is not pleasant experience on their first day on campus.
会计学专业是比较热门的考研专业之一,良好的就业环境也吸引了大批考生的报考,竞争的压力可想而知。在2014考研就剩下不到两周的时间里,考生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查漏补缺,扎扎实实,由不得半点松懈。本文针对接下来一周的学习计划给广大考生予以指导。
1.大纲重点看
大纲是本,各科都应当明确“紧扣大纲”这个关键点。样题和模拟题都是根据大纲来出的,当然个别地方可能存在着欠推敲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训练。即便是在不足一月的考研冲刺阶段,考生在复习中仍然以大纲为纲,扎实推进,切莫急躁。会计硕士联考才进行了六年,同样题目积累也不是很多,大同小异,所以,对大纲的归类分析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大纲也是考研试题的出题范畴,因此复习时千万别撇下大纲迷信部分复习资料的权威。
2.难点要放弃
很多人为解一题或者一个知识点,甚至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去研究,这就显得浪费时间了。有些难点,或者不理解的重点,如果无法答解,可以适当的放弃,因为一般有争议性的题或者点是不会出的。而且考研试题,也不会出一些特别难的试题,因此考生没必要掉进牛角尖里撞南墙,不死不罢休。如果感觉自身能力无法企及的,适当的放弃,用这些时间能换得更多的复习时间。
3.反复研真题
通过对大量真题的`解题分析,尽量把每一种套路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分析透彻。对历年考试的情况有一个整天的把握,做得心中有数,效果提升就比较明显。历年考题不仅使你熟悉考题类型和解题套路,而且还可以使你在正式临考时对绝大多数题感到“面熟”,无形中会产生胸有成竹的心理优势。因此,历年的考题一定要反复做,建议考生至少做三遍。还需要挑出具有代表性的试题,进行模拟考场训练,以便提高自己答题的速度和效率,以及考场的适应能力。
4.心态要保持
在考研冲刺阶段,很多考生极易产生浮躁情绪,认为复习那么久了,终于要解脱了,马上就要进自己中意的大学了,思想上产生了波动,情绪上反复,无法真正的再进入复习状态,很可能致前功尽弃。越到最后,越要保持的乐观的心态,按原有的状态复习,毕竟还没有到决战的那一天。
度是保持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及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即非连续性。
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特点:不可分离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0.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 22.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三个阶段)非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2)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的决定性作用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具体表现: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活动可以指导实践
意识活动可以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2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4.实践是人们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主体与客体的三层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需要与被满足的价值关系 2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2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 1 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在唯心主义先验论中,认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不但没有正确揭示认识的本质,反而使认识神秘化了。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西方近代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论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直观映射论,其特点是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体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这种直观映射论的根本缺陷,就是它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简单地看作是主体被动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心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27.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特点: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28.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同意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2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最后,真理具有主观性形式。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从真理性认识的广度看: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从认识的深度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30.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二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二者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2)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从“静态”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从“动态”上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3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2.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表现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3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35.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6.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种规定性,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只能在质变和量变这两种基本形式及其相互转化中进行。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质变和量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巩固量变的结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3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
定,进而再由否定达到否定之否定,从而显示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在曲折中前进和螺旋上升的辩证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38.谬误是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错误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39.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4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所有的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二者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措施。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二者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42.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二者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43.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44.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45.科学技术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 4 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46.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7.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广大的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48.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9.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不可兼得,同时具有)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50.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2.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
53.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5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 5 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55.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56.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57.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58.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结识了剩余价值运动规律极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分队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59.经济危机的表现 :
大量商品的积压、工厂被迫减产或停产、金融企业倒闭---生产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所经历的时期,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 危机
萧条
复苏
高涨
60.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发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积极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消极的后果: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国经济带来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的程度不同,全球化对各国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6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6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万学海文
2012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考生们也越发紧张和重视。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难点内容需要广大的2012年的考生们注意。为了让大家更有针对性的复习,万学海文政治考研辅导专家们特别总结了这些科目的重难点,以供广大2012年的考生们参考复习。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唯物论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判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的原因也在物质自身。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3)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4)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直接现实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②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五)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能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参见书P】 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了解】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辩证法与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意识的本质)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7.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8.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的特点:①客观性(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②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和要素相互联系、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同意整体);③多样性(联系方式的多样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辩证法三大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
A.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B.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性(斗争性: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统一性(同一性: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可以相互转换)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一是不同事物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性质、地位和作用都不相同。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D.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因而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②质量互变规律: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③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的否定观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联系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0.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了解】
11.辩证法中几对范畴:因果范畴、内容&形式、本质&现象、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等【了解】
1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及其联系和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所固有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和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三.认识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观点是从实践中得到 2.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3.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认识与实践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5..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是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情的本质,满足时间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6.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一元性)。
7.相对真理(因认识范围有限,产生的有条件、有限制的真理,即在范围上和正确程度上有限的真理。)和绝对真理(无条件、无限制正确的真理,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8.什么是认识中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二者关系如何?
答: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9.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同意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是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的,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10.为什么说实践时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重点】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的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四.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
1.人类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主要指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和社会意识(具有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关系问题。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要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但是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拥有的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4.社会形态的含义: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了解】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重点】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综合。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组成,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占主导位置,国家政权是核心。)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重点】
7.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化解决方式(重点复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8.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重点】【P130】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两种对立的历史观:①唯心史观(英雄史观);②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11.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①历史背景②资本原始积累(形成、本质、后果→注意辩证分析)【了解】【见P139】 2.劳动价值论
①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a.社会分工的出现;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②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③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④私有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重点】 ⑤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职能【了解】【P146】
⑥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重点】 附: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经济活动时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a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社会的进步。b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c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⑦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了解】 3剩余价值理论
①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②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③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了解】【P165】 ④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⑤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过剩。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想比的绝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本质【了解】【P171】 六.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 1.垄断资本主义
①垄断的含义: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②垄断加剧竞争的原因:a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b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c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性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③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了解】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生产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了解】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从利弊两个方面辩证地讨论】【见P197】(P.S.:这是课本的第五章,重点主要是第一节内容)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下面就对考研政治分析题出题角度和答题技巧进行系统分析讲解,希望可以给考生以帮助。
材料分析题对考生的基本要求有:
一是要阅读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并从所给材料中获取有关信息、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和综合概括。
二是要运用有关的理论或原理来分析问题,从理论上进行说明。 (来源:考研教育网)
三是要对某些社会现象或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既要指出错误是什么,又要分析为什么是错误的,回答材料分析题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不要离开材料,要运用有关的`知识,对材料本身或者材料提供的观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分析。
【考研政治:马原冲刺重点总结】推荐阅读: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07-21
考研政治马原精选试题02-24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运动观06-30
考研政治复习重点内容总结10-11
考研政治冲刺复习09-26
考研政治最后冲刺:政治经济学讲义03-13
考研政治冲刺试题及答案03-02
考研政治重点难点内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09-16
考研政治冲刺时期复习总攻略04-06
考研政治最后一周冲刺备考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