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分析报告(精选7篇)
2016年2月
信息服务业是指服务者以独特的策略和内容帮助信息用户解决问题的社会经济行为。从劳动者的劳动性质看,这样的行为包括生产行为、管理行为和服务行为。信息服务业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关键。
信息服务业是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利用,并以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专门行业的综合体,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信息传输服务业;IT 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资源产业(主要指信息内容产业)。
信息服务业包括系统集成、增值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咨询服务、维修培训、电子出版、展览等方面的业务。
信息服务主要指除软、硬件产品的销售之外,围绕信息系统软、硬件产品的推广应用所进行的各项服务过程,主要包括网络信息服务和专业计算机服务二大部分。网络信息服务现在主要指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包括互联网接入服务(ISP,即通过电话线、同轴或无线等手段,把用户的计算机或其他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内容提供服务(ICP,即提供互联网信息搜索、整理加工等服务),网络应用服务(ASP,即为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应用服务)等。专业计算机服务包括系统集成、咨询、培训、维护和设施管理等服务。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中的软产业部分。信息服务业是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产业部门,属于第三产业。信息服务业是连接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用户之间的中间产业。对生产与消费的带动作用大,产业关联度高,发展信息服务业有助于扩大信息设备制造业的需求和增加对信息用户的供给。
一、行业管理体制和行业政策
1、行业管理体制
信息服务业属于信息产业中的软件与信息行业,处行业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制订我国软件行业的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对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调控。
此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部门分别从产业发展、科技发展等方面共同推进产业发展。行业内部组织机构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要负责产业及市场研究、对会员企业的公共服务、行业自律管理以及代表会员企业向政府部门提出产业发展建议等。
2、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
信息产业是国家先导、支柱与战略性产业;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应用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石。为鼓励软件行业发展,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了行业发展优良的政策环境。这些政策的颁布和执行,将有效促进软件企业尽快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同时,信息化被确定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政策,为软件行业的发展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相关政策主要包括:
1)2000 年6 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发[2000]18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18 号文”),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力争使我国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并从投融资、税收、技术、出口、收入分配、人才、装备及采购、企业认定、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管理等方面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2002 年7 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办发[2002]47 号《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2005 年)》(以下简称“47 号文”),从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出发,明确了振兴软件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3)在18 号文和47 号文的基础上,国务院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使软件行业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目前我国软件行业的基本政策架构:
①在软件产业化方面,原信息产业部和原国家计委联合制定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管理办法》,明确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支持扶植措施;原国家计委、原信息产业部、原外经贸部联合出台了《关于组织实施振兴软件产业行动计划的通知》,通过建设软件出口基地、海外开拓体系和若干国家软件工程研究中心来加强软件产业的基础建设。②在税收优惠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共同发布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软件企业销售其自产的软件产品,2010 年前可以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并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由公司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
③在扶持和培育骨干软件企业方面,原信息产业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软件企业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和《软件产品管理办法》,为软件企业按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创造了条件;原信息产业部会同发改委、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制定了《加快推进大公司战略》、《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确定了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的认定标准;此外,原信息产业部还制定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管理暂行规定》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加强了行业规范管理。
4)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重要的长期战略之一。党中央在“十七大”中首次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任务,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主要包括:《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等。这些指导性文件为我国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5)2009 年4 月,经国务院审议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发布,该规划将软件和信息服务列入今后三年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明确继续实施“国发[2000]18 号”文件提出的政策,进一步落实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的现状
全球信息化的兴起,带动了软件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软件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全球软件产业增长率是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的5 倍以上。近几年,全球软件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06 年全球软件产业规模达到8,754 亿美元,同比增长6.2%。2007 年全球软件产业规模达到9,400 亿美元,同比增长7.4%。2008 年,全球软件产业达到10,058 亿美元,2015 年全球软件产业将达到15.12 亿美元。在2010 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6 万亿元,是2005 年的3.5 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 年的10.2%提高到2010 年的18%,从业人员超过300 万人。
2000 年-2007 年全球软件产业市场值及增长趋势图
三、我国软件行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业近几年发展特点:
1、总体产业收入持续高速增长
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12 年我国软件业收入达2.5 万亿元,同比增长31.5%。从我国宏观经济背景下来看,在中央提出“稳中求进”基调下,2012年GDP 增长7.8%,工业增长10%,电子信息找造业增长15%,而软件产业增长31.5%,在所有的国民经济行业中一枝独秀。从行业规模来看,我国软件产业的企业总数超过3 万家。从产业结构来看,信息技术服务类收入占51%,超过半数。从区域来看,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社会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好的大城市。目前,我国已经授予七个城市“软件名城”的称号,分别是南京、济南、成都、广州、深圳、上海、北京,七个软件名城的软件产值规模占我国软件行业产值的56%。
2、产业呈聚集发展态势
软件业自身较少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所以大型城市优秀的基础设施、人才环境和针对高科技行业的优惠政策更能吸引软件企业的聚集。目前,全国4 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软件企业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的80%以上。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也高达80%以上。在其他地区,中心城市软件业收入的增长速度也远高于二三线城市。
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务结构调整加快,服务化趋势更加突出
近几年,软件企业服务化和软件网络化的趋势使得,软件产业中咨询类服务和运营类服务的平均增速达到40%以上,虽然目前两者总共才占软件产业业务收入的26%,但在未来会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作为信息技术服务的基础设施,通信业的高速发展导致嵌入式系统软件增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4、产业链垂直整合,软硬件融合趋势明显
我国软件业百强企业中,华为、中兴和海尔等软硬件结合企业占据前茅。如IBM、甲骨文等国际软件巨头都非单纯提供软件服务,而是将其硬件产品与软件产品相结合,以整体方案的形式提供给客户。这样不但能使软硬件更加高效整合,也能极大的提高企业的利润和提高竞争力。
5、本土软件企业与国际企业还存在巨大差距
目前,本土软件公司主要涉足于低端软件市场,在高端软件领域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还都难以与大型跨国软件公司相抗衡。以经营管理软件企业为例,用友软件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只有SAP 的几十分之一,市场占有率更是难以比拟。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工业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国内市场被国外厂商产品(包括盗版产品)占据,国内企业相互间的激烈竞争和品牌认可度较低等。
6、智慧城市建设刺激需求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的各个环节集成于一个大的数据环境中,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智能调控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节能、高效、便民和激励创新的城市生态系统。住建部于2013 年1 月公布了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包括37 个地级市,50 个区(县)和3 个镇,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式拉开帷幕。2014 年八部委《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各地城市人民政府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建成的智慧城市将实现“五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国开行也将在未来三年内提供不低于800 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未来在该领域的投资将达到上万千亿元。智慧城市的建设依赖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其最为相关的行业即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特别是对于数据处理和分析业务将得到极大的发展。
四、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
1、Web2.0时代的云计算与大数据
目前,“Web2.0”、“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概念成为行业追逐的焦点,其本质在于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技术运用于各个商业环节,云计算是软件产业服务化的集中体现,其本质就是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它改变了IT 资源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服务。基于云计算的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开发工具、应用软件、信息服务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据Gartner 的预测,2013 年全球市场对于公有云和大数据相关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 亿美元。从硬件方面,市场对于网络设施和数据中心的需求将会不断加大。从软件方面,数据处理和运营类服务市场会进一步扩大。
2、智慧城市建设刺激需求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的各个环节集成于一个大的数据环境中,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智能调控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节能、高效、便民和激励创新的城市生态系统。住建部于2013 年1 月公布了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包括37 个地级市,50 个区(县)和3 个镇,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式拉开帷幕。2014 年八部委《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开行也将在未来三年内提供不低于800 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未来在该领域的投资将达到上万千亿元。智慧城市的建设依赖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其最为相关的行业即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特别是对于数据处理和分析业务将得到极大的发展。
3、中小企业和细分领域信息化建设使数据处理服务需求增大
随着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研发设计工具、高档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的市场需求,将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增长,2015 年将超过7000 亿元;随着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面向冶金、建材、石化、制造、能源等行业和金融、电信、物流等领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需求越来越迫切,未来5 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随着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的加快,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的大规模建设将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创造出广阔的市场,仅智能电网相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未来5 年的规模就将达到700 亿元,年均增长65%;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业务也不断扩展,国内市场规模未来5 年将以年均26%的速度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止2012 年低,我国中小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达到91.3%,互联网办公的比例达到78.5%,然而与发达国家高达95%的中小企业互联网办公比例而言,还有一定差距,但也说明市场还有几大的潜力。在金融、电力等细分领域,近几年也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各大银行都推出了大量电子化产品和完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这对于银行内部网络系统和数据处理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商和机房市场在未来几年内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五、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供求状况
1、行业竞争格局
(1)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态势的变化
世界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规模持续稳定增长,软件业近年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左右。金融危机后,世界软件业在2009 年出现了负增长,但随着经济复苏,2010年软件业产业规模突破1 万亿美元。
从目前的情况看,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市场需求和供给的主体。美国是世界上最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欧盟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排名第二。
从供应方来看,美国、西欧和日本厂商也一直是全球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主体。为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许多企业致力于发展核心业务,而讲信息技术系统开发和架构、应用管理及业务流程优化等非核心业务转移到其他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承接离岸外包中竞争优势逐渐显现,中国、俄罗斯等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国家正在兴起。
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和演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兴起并加速发展。世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正推动其他产业出现变革,同事其自身也正在经历服务和、网络化、国际化的转型。这给世界各国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张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对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①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概念的不断推出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软件技术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趋势更加明显,并与其它行业深度融合瑞东产业创新,以SaaS(软件服务化)、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为代表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概念不断推出,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拓展了产业内涵。同时也使传统软件和信息业企业转型压力倍增,市场竞争格局面临很大变数。
一是网络化。互联网进一步激活了软件产业。无论是个人应用软件,还是企业级软件,网络与软件结合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国际软件巨头都在积极地应对这一变化。
甲骨文(Oracle)在2013 年推出了Web 服务存储库(Web Services Repository),它能帮助客户在不欧诺个环境下让系统实现标准化,在客户现有的应用中定义业务流程,更容易开发新业务流程。同时,甲骨文踏入企业搜索市场。2013 年甲骨文公司公布“遍历”企业网络的新软件——Secure Enterprise Search,旨在帮助企业快速地在数据库、电子邮件、其他企业软件中搜索信息。
微软作为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面对Google 等网络化软件的调整,也不断加快网络软件的研发步伐。2012 年11 月1 日,微软正式发布网络服务战略:Live.com。
Live 战略的发布,标志着微软将从软件全面迈向互联网。Live 与微软以往的产品不同,不是以产品包的形式卖给用户,而是以互联网个人门户的形式提供服务。它是用户进入互联网的“入口”,也使微软进军互联网的“入口”。
二是体系化。市场竞争逐步演变为体系间竞争。以甲骨文、IBM、HP 等为带变得软件厂商通过持续的并购后去产品、技术、市场资源和客户,增强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实现规模效应和资源整合。同时,国际上一些软件产业巨头都在加快纵向整合,形成一个以自身的产品能力为核心的产业体系,通过体系的竞争来争取优势,微软体系、IBM 体系、SAP 体系都是以自身的优势为核心,整合上下游的资源,形成真题竞争优势。三是软件服务化趋势将更加明显。应用需求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并直接结果是产生了当前炙手可热的网络服务(Web Service)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软件研究、开发、测试和营业的传统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如何合理地讲Web 服务应用到企业的信息系统及日常管理工作中,一直受到国内外企业管理人员的极大关注,这也进一步带动了软件服务和法杖的需求。
从企业推动来看,2013 年4 月,IBM 推出了11 项新产品和22 项基于WebSphere的软件更新,并对咨询服务增加人力投入,该项目计划在2013 年底完成。同时,IBM在内部为超过90000 名商业顾问进行SOA 相关的教育进行培训活动,培训活动是为即将到来的SOA 高潮作准备。在SOA 实现的过程中,对于以人为中心架构师和开发者,IBM 推出了WebSphere Portal 6.0 版本,该系统集成了IBM Workplace 和为构建组装应用程序来适应不同具体工业领域或者一个组织内部的一个人员的角色或者任务的协作技术。②创新和生产的全球化
一是跨国企业本土化。例如微软试图与本土企业建立“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强有力的跨国联盟目前,在中国,微软已经和创智、中软、神州数码和浪潮等四家企业建立了这样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微软在中国全面布局研发机构,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微软中国技术中心、微软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中国区)等。这些研发机构的定位已经不再局限于当地市场,而是放眼全球,很多研发成果已经广发用于各类微软产品,服务全世界用户。
Google 也将其全球化战略落实到了本土化这个关键点上,目前已经在美国、英国、日本、及加拿大推出本地搜索服务,用户可以利用此服务轻松查找任何城市的旅店。
参观等常用信息。Google 为增强在亚洲国家的本土化进程,先后在日本的东京、印度的班加罗尔和中国的北京设立了三个研发中心。中国因其文化独特性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Google 本土化的重点。
二是国内企业全球化。目前本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一般有四种模式:软件外包模式、国际营销扩展模式、全球研发和销售并重模式及资本运作模式。
从软件外包来看,中国正成为一个软件外包的强国。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01~2011 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2.1%,市场规模由2001 年的1.8 亿美元上升到2011 年的6.33 亿美元。
海外营销扩张方面,中国本土企业在海外的销售稳步增长。例如,近年来,方正集团的海外市场开拓取得了极大地进展。方正的汉字激光排照技术已占领9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Apabi 电子书系统已被国际上50 多家图书馆所采用;方正集团自主研发的日文照排系统也已成功应用于日本的300 多家报刊;RIP 软件在美、德、英等发达国家已经拥有近百个全球合作伙伴。此外,方正网络出版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就爱那个在全球全面展开,并正在积极筹划法文、西班牙文印艺软件。
研发和销售并重模式方面,华为、中兴等本土领军企业已经开始研发的全球布局。
目前,华为在美国的硅谷和达拉斯、俄国的莫斯科、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及印度都建立研发中心。中兴公司为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已设立了11 各海外研发中心,包括美国、印度、瑞典和韩国等。
最后,海外资本运作成为企业寻求国际化突围的重要步骤。具有一定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新兴企业,如华为、金蝶、百度等,已经通过跨国合资经营、并购、上市等方式,实施了品牌、市场、人才和产品的国际化。
2、行业的进入壁垒
(1)资金壁垒
行业进入的资金壁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林业、人口计生等领域的信息化项目往往包含大规模系统集成,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常需要企业先按照合同规定外购部分软硬件,项目实施后客户再分阶段按比例结算项目款,会占用企业较多的流动资金;第二,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特别是定制开发,一般周期比较长,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管理人员投入,人力成本较高;第三,在一些重要的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招标单位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一般会对投标企业的注册资本规模设置较高门槛,从而使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失去参与资格。(2)行业经验壁垒
企业在提供信息化服务的过程中,不只是向客户提供软件产品和实施系统集成,还需要帮助客户分析业务需求,分析现有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帮助客户根据业务发展目标规划信息化项目,提供需求分析、项目规划、项目建议、项目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解决方案编制、实施方案编制等咨询、规划、设计服务。同时,客户对系统自身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要求很高。项目采用的公开招标方式,使企业以往的项目业绩、系统安全可靠的实现性等诸多因素直接决定企业是否具有投标参与资格以及中标的可能性。因此,进入本行业需要相当丰富的经验积累。(3)客户忠诚度壁垒
信息化服务提供商需要对客户的业务流程和应用需求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将定制开发的应用软件与客户的其他系统紧密集成。信息化项目不仅需要实施企业提供软件和系统集成,还需要企业为项目提供长期运维服务。经过长期的合作,客户对企业提供的系统和服务逐渐形成依赖,对信息化服务提供商保持一定的忠诚度。信息化服务提供商通过长期的技术应用和服务逐步培养出稳定成熟的客户群,而新的行业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建立稳定的客户群。(4)核心技术壁垒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高科技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核心技术的积累和技术创新是推动软件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信息化服务的技术核心是资源的整合共享应用,企业是否具备整合资源、共享资源、应用资源的核心技术,是否具有在已积累的核心技术上实现创新的能力,是其在信息化服务领域能否持久发展的重要因素。(5)人才壁垒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具备典型的智力密集型特点。由于企业需要根据客户的特定化需求提供信息化服务,行业内企业不仅需要掌握软件研发核心技术的专家型研发团队,还需要掌握客户所处行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尤其是需要具备上述两个方面优势的复合型人才。行业内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人才相对有限的现状,构成进入本行业的人才壁垒。
六、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季节性
周期性特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无明显周期。
区域性特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特大型城市。
季节性特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无特别的高需求季节。
七、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的上游为计算机及辅助产品、网络设备、系统软件行业,下游为电子政务、林业信息化等行业。上游行业与本行业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上游行业的产品质量会影响本行业的解决方案和服务的质量,上游产品的价格变动将会对本行业的产品价格产生联动影响。
当前,电子类产品性能不断提升,推动本行业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完善;上游行业基本处于充分竞争状态,产品价格总体下滑趋势明显,降低了本行业的采购成本。
(1) 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互联网 +”行动指导意见》,为互联网与软件深度融合和跨界发展开辟极为广阔的空间;《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十年互联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提出了包括现代农业、智慧能源、 便捷交通、绿色生态等11项重点行业,并就做好相应的支撑保障, 进行了必要的部署安排。
(2) 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通过新的《国家安全法》,国产软件迎来加速发展良机;
(3) 2015年5月,国务院公布 “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领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
(4) 2014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再创新高,新兴信息技术服务比重明显提升;
(5) 2015年5月27~29日, 由工信部主办的2015第十九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成功举办,紧扣 “软件定义世界两化深度融合” 主题,突出软件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支撑服务“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取得的效果。
(6) 大数据应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新兴的大数据产业方兴未艾;
(7) 开源软件引领新兴信息技术创新,开源模式渐成主流;
(8) 云服务进入众多应用领域, 公共云服务平台广受社会欢迎;
(9) 国产CPU芯片设计制造有突破,智能手机芯片已量产;
[关键词]杜邦分析体系;实证分析;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
一、引言
作为对公司业绩量化分析的主流,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一直是评价公司与管理者业绩以及治理层发现公司舞弊等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对权益净利率的因素分析法,巧妙地运用比率的特性,将利润表中的项目、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资本结构结合在了一起。本文利用杜邦财务综合分析体系对盈利能力综合的概括性,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开始,分层逐步分析探求各变量对最终指标的影响过程,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二、文献综述
王敏(2009)认为,会计收益质量取决于1.过去会计盈余质量的可靠性2.其过去的保障程度及其稳定、安全与增长效果。根据邵传鹏(2009)、张涛、张鹏飞(2006)的观点,对财务质量的分析是对财务比率等指标、非财务状况和企业增长性的综合分析。他们建立了相对比较系统的财务质量分析指标。张新民教授建立了系统的财务质量综合分析理论。根据钱爱民教授的观点(2011),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价值创造的潜力与实力、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从企业的增长、盈利和风险的三要素因素的平衡中实现。Benjamin与David Dodd(1934)在《证券分析》中首次提出永久性盈余(Permanent Earnings)和暂时性盈余(Temporary Earnings)两种关于盈余的概念。Lipe(1986)运用实证研究证明:盈余构成项目在股票回报方面的解释能力比总括盈余强,实证会计学者更加重视从盈余结构角度研究盈余持续性。Ramakrishnan和Tomas(1991)研究认为,盈利可以细化为永久性盈利、暂时性盈利和价值无关盈利三种。Collin与Kothari(1994)认为,盈余的反应系数和盈余的质量具有正向的联系,盈余持久方面、盈利水平方面、增长方面、风险方面影响盈余反应系数。Fairfield、Sweeney和Yohn(1996)研究发现,对未来权益净利率的预测准确度可以通过对盈余项目的进一步细分实现。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截止2015年1月14日在沪深两市的所有归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总体研究对象,以2009年度至2013年度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最终剔除缺省数据后共有825条完整数据。本文数据的来源主要是锐思金融数据库。本文主要采用运用营业收入年增长率与总资产年增长率作为规模变化指标。
1.权益净利率第一层次分析
从杜邦分析基本公式描述性分析可以得出,本行业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很高,为17.60%。本行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值和总资产的增长率均值很高,分别为28.65%与50.54%,本行业发展迅速。净资产收益率与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营业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7、0.350、0.608、0.264,且都在1%的条件下显著;与总资产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066,且在5%的条件下不显著。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的相关性较强,说明成本控制、资产周转运营控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与财务杠杆之间的相关性很强,说明管理财务风险对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性。成长性指标在本行业中与盈利能力之间相关系数并不大。权益净利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不高。权益净利率与总资产的增长率之间相关系数很低且不显著,所以相关性不强。
2.销售净利率第二层次分析
我们选取利润表中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均是:相关项目/营业收入)。在7个项目的描述性分析中,销售成本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平均值较大,分别为52.66%、10.67%和19.90%,说明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在企业成本费用中占比较大。在相关性分析中,销售成本率与销售净利率的负相关系数较高,为-0.621,且在1%水平下显著,体现控制营业成本对提升销售净利率的重要性。其余项目与销售净利率的相关性不强,主要原因可能是销售净利率的影响因素较多,无法体现与单独项目的强相关性。
3.总资产周转率第二层次分析
我们选取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进行分析。在描述性统计结果中,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固定资产周转率的均值分别为0.8193、1.1038和29.0913,标准差分别为0.5127、0.7515和77.0962。总资产周转率与流动资产周转率均值和标准差正常,而固定资产周转率均值和标准差偏大。这可能由本行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小、不同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差别很大导致的。在相关性分析中,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相关系数较大,为0.778,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流动资产周转率更好地解释了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相关性不高,相关系数为0.414,在1%的水平下显著,可能是由固定资产占比小、不同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差异大导致的。
4.财务杠杆第二层次分析
我们选取非流动负债率、流动负债率进行分析。本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并不高,为28.23%。流动负债率为25.87%,所以在总负债的组成中,流动负债占绝大部分。这也解释了流动负债率与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极高,相关系数为0.961,而且在1%水平下显著的现象。所以,本行业企业应加强对流动负债的管理,并使得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平衡。
5.杜邦分析适用性检验
我们对所有第二层细化变量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Kaiser的KMO值为0.584,巴特利特球度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适合因子分析。我们从11个第二层次变量中我们提取了4个因子,共解释了63.23%的总方差。根据变量在因子中的打分情况,可以得出:其中第一个因子主要代表销售成本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第二个因子主要代表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负债率,第三个因子主要代表营业外收支净额率、价值变动净收益率,第四个因子主要代表财务费用率、非流动负债率。这四个因子基本符合杜邦分析体系的三个比率指标的层次分类(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这三个比率指标的分类是产生细化指标(得分表中的11个变量指标)方差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而印证了我们利用杜邦财务分析法的合理性。
四、相关建议
1.企业应将管理重点放在成本费用控制、资产周转运营控制上
本行业的所有变量的主成分分析中,提取出的前两个主要因子分别代表销售成本费用率,资产周转率。这说明解释本行业权益净利率差距的最主要指标是这两个比率。所以,企业必须重视成本费用控制和资产周转运营控制。
2.在成本费用控制中,企业应着重控制营业成本
在成本费用率的描述性指标中,营业成本占销售收入比率最大,相应地,销售成本率标准差也最大。所以,控制好营业成本是企业提高销售净利率的重点所在。
3.在资产负债管理中,企业应重點关注营运资本管理
在流动资产管理中,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财务杠杆与权益净利率的相关系数很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流动负债率占资产负债率的绝大部分,而且流动负债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的相关系数也比非流动负债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的相关系数高很多。这些都说明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我们应该着重关注营运资本的管理。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1]张涛,邵传鹏.基于企业运营的财务质量分析.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年12期
[2]张鹏飞.财务质量分析评价框架.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年09期
[3]王敏.基于财务信息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的研究.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年12期
[4]钱爱民,张新民.企业财务状况质量三维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检验——来自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1,03:88-98.
二、英文文献
[1]Ball,IL,and P.Brown,1969,”Thorey and Accoun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V01.7,Autumn,300-323.
[2] Fairfield PM, RJ Sweeney, TL Yohn. Accounting Classification and the Predictive Content of Earnings. 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337 -355.
[3]Ramakrishnan R.T.S.,J.K.Thomas. Valuation of Permanent,Transitory and Price-Irrelevant Component of Reported Earnings. Working Pape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1991.
[4] Benjamin Graham, David Dodd. Security Analysis: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1E[M].New York and Lond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1934.
[5] Lipe R.The Relation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Accounting Earnings Given Alternative Information.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1):49-71.
[6]Collin,D.S.P.Kothari,J.Shanken, and R.Sloan, Of Timeliness Versus Noise As Explanations for Low Contemporaneous Return-Earnings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No.3:231-258.
作者简介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化我省六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和任务,扎实推进我省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外包的发展,全面实现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的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一)目标定位
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主线,突破一批核心技术,重点发展十大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以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为目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一批有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以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为方向,建成若干国内一流软件园区;以十项配套政策措施为支撑,实施十大重点工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继续保持江苏软件产业走在全国最前列。
(二)主要指标
1.产业规模保持全国领先。到2012年,全省经认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力争超过3000家,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4000亿元,年均增长47%,软件出口80亿美元。
2.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完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自主创新体系,推进一批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和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软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参与制订一批软件服务业国家关键标准。到2012年,拥有江苏省名牌软件产品8个,软件和信息服务在工业技术改造中的比重超过20%。
3.产业园区跻身国内一流。以5个国家级软件园为重点,发挥江苏软件园区合作发展联盟的作用,推动省级软件园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各软件园区的专业服务能力、优化综合发展环境。到2012年,苏州、无锡、常州软件园建设初具特色,江苏软件园力争再上新台阶,南京建成国内有示范意义的中国软件名城。
4.骨干企业快速成长。鼓励兼并重组,推动做大做强。基本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体系。到2012年,全省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超百亿企业3家,超50亿企业4家,10亿企业40家以上,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力争达到25家。
5.软件人才素质全面提升。以软件人才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为方向,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完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高软件企业家素质,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到2012年,以软件人才培训为主的社会培训机构达到100家,其中30家年培训能力超千人次,建立3家海外高层次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全行业实现年培训10万人次,从业人员达到65万人。
6.融合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组建重点领域工业软件研发和应用联盟,面向全省冶金、化工、机械、汽车、纺织、电子等传统行业,组织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示范工程,推广工业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促进“两化”融合。到2012年,工业软件和通信行业软件2个产品群规模力争超千亿元。
二、任务分解
——2010年,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达到2200亿元,出口50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40万人。其中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达到800亿元,苏州达到600亿元,无锡达到600亿元,常州达到80亿元,镇江达到80亿元。
——2011年,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出口65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其中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达到1100亿元,苏州800亿元,无锡800亿元,常州达到110亿元,镇江达到110亿元。
——2012年,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出口80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65万人。其中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达到1400亿元,苏州1100亿元,无锡1100亿元,常州达到130亿元,镇江达到150亿元。
三、区域布局
以我省苏南地区为软件产业的发展重点,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关联度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沿江软件产业城市带,推动省内软件产业南北联合互动,带动苏中、苏北软件产业快速成长,促进长三角区域软件产业交流合作。
南京市。以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为龙头,协调发展“两园多基地”,建成“理念先进、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环境优美”的软件企业集聚区。尽快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研发中取得较大突破,提升南京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继续提升在电力、通信、交通等行业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的优势,重点发展软件服务、研发设计、游戏动漫、互联网信息服务等。到2012年,建成“发展环境一流、综合实力一流、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国软件名城”。
苏州市。依托苏州工业园、苏州高新区、昆山花桥商务区等园区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产业集聚。充分发挥邻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和制造业发达的产业优势,以嵌入式软件、金融服务、数据中心、动漫创意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到2012年,建成全国一流的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无锡市。发挥无锡软件园、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产业集聚和技术优势,加快建设江苏软件外包产业基地、江苏基础软件产业园等载体,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IC设计、支撑传感网的基础软件、动漫游戏等特色产品群。到2012年,建成“感知中国中心”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
常州市。发挥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整合后的政策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与本地制造业紧密结合的嵌入式软件、动漫、网络游戏、设计服务等产业。到2012年,做大做强国家动漫基地,打造创意产业基地品牌。
镇江市。以镇江软件园为基础,加强与南京市的融合互动,共同建设“仙宝智慧谷”。强势推进“软件千企”工程,重点发展船舶制造、海洋工程、电气工程、智能IC卡等特色软件产品群。到2012年,建成江苏沿江软件产业带上的一颗“新星”。
苏中地区。加强与苏南及上海市的融合互动,以工业软件、行业技术服务、呼叫中心、数据中心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苏中地区软件产业发展。扬州做大做强呼叫中心、数据中心,大力
发展行业应用、嵌入式软件和数字内容、网络增值服务业;泰州强化发展以数控机床、测试分析和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为重点的工业软件;南通重点突破船舶等行业应用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苏北地区。把握“两化融合”发展机遇,加强本地支柱产业的信息技术需求分析,以现有软件园区为基础,以工程机械及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生物医疗软件、中小企业软件信息服务、呼叫中心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强有专业特色的软件规划引导,以本地信息服务外包为抓手,促进发展软件服务新业态,培养骨干企业和软件人才队伍,为软件服务业的跨越发展创造条件
四、产品集群
重点围绕十个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完善产业配套、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一)基础软件产品
按照需求牵引、以用促研的原则,在基础软件领域加大投入、取得产业化突破,优化软件产业的结构和档次。注重研究自然语言处理、SOA等技术,实现安全操作系统、集成办公套件、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实时数据库、XML数据库等自主可控基础软件的产业化。
(二)工业软件产品
一方面,结合传感技术的应用,加强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工具等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更多的嵌入式应用软件为我省重点工业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工业行业专用软件(CAD/CAM、PDM、ERP、MES等)的推广,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三)智能电网软件产品
充分发挥我省在智能电网领域的优势,围绕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重点研发实时监控与预警的信息化平台、调度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用电管理系统等各类控制管理系统和应用软件。
(四)智能交通软件产品
围绕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及城市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强虚拟现实、数据挖掘等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发展交通监控及管理系统、车辆信息管理系统、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智能收费系统、交通管制系统、车辆调度系统等。
(五)通信软件产品
围绕3G通信的全面建设,关注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重点发展基础业务支持系统、新业务管理系统、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增值业务软件、多媒体通信软件、嵌入式通信软件等。
(六)信息安全软件产品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加强自主密码技术、可信计算、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鼓励研发生产自主技术的安全软件和安全产品,加快发展入侵检测、主动防御、网络安全管理、安全评估与管理、专用安全产品,以及互联网信息安全在线服务等。
(七)网络信息服务业
加强对新一代网络技术和产业的跟踪,研究IPv6协议、神经网络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加大对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投入和支持,重点发展SaaS软件、电子商务、呼叫中心、数据中心、移动互联网服务、传感网信息服务等。
(八)数字内容服务业
重点发展动漫和网络游戏产业领域,关注移动内容、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鼓励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原创动漫和游戏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九)软件技术服务业
以专业化、特色化为目标,提升离岸软件技术服务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同时,加强为国内各行业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服务,扩大在岸市场份额。鼓励有资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信息工程监理企业积极承接各行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和工程监理。
(十)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业
加快我省集成电路公共技术平台的协作与共享,完善集成电路设计的支撑服务体系,促进我省集成电路设计由硬件设计向系统芯片软硬件协同设计演化,引导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加强战略合作,为通讯、消费、绿色能源等制造业企业提供SoC芯片及整体解决方案。
五、重点工程
(一)软件园区提升工程。加强软件园区建设的规划布局与统筹协调,坚持专业化、特色化、联动化的发展方向,打响各具特色的园区品牌,推动南京-镇江“仙宝智慧谷”、无锡太湖城、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扬州“中国声谷”等重大载体项目建设,创建国内一流软件和信息服务园区。
(二)基础软件突破工程。以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为引导,加快我省BIOS系统软件、Linux操作系统、集成办公软件、实时数据库、XML数据库管理系统等重要基础软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实现市场应用的有效突破,树立自主品牌。
(三)工业软件示范工程。组织工业行业与软件行业专家共同调研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编写《江苏省工业软件产品及信息技术服务指导目录》,建立机械、冶金、纺织、石化等典型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体验中心,组织开展工业软件行业示范应用工程。
(四)做大做强培育工程。组织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加强合作,抢抓国内电网、交通、通信等领域重大基础建设的机遇,通过兼并重组、技改投入,进一步强化我省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通信等行业软件的优势,培育一批超十亿、上百亿的行业领军企业。
(五)新兴业态抚育工程。研究软件产业新技术,积极发现培育新的业态。重点支持传感网支撑软件、新能源管理和支撑软件、孵化培育SaaS软件、扶持特色电子商务平台、移动互联网内容服务等,抚育一批新兴高成长软件服务企业。
(六)高端人才引培工程。编制《江苏省软件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全省软件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制订鼓励培训的软件产业人才指导目录和培训奖励办法,发挥江苏软件人才发展基金会的作用,协助软件企业引进技术和管理类高层次紧缺人才。组织省内软件企业家参加相关培训,开展海内外考察和研修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家的交流研讨,营造创新、竞争、合作的软件企业文化,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锐意进取、敢于争先、综合素质优异的江苏软件企业家。
(七)企业环境服务工程。围绕新技术、新产业,鼓励创立各类软件企业,培育一批朝气蓬勃的中小软件企业,对一些有特色的初创企业给予相应的融资扶持。促进苏南地区软件园区与苏中、苏北软件园区的对口帮扶,鼓励苏南骨干软件企业带动苏中苏北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八)产业联盟推进工程。通过改进产业组织化程度,提升服务水平,组建数据库、信息安全、网络服务等特色产业联盟,提供交流、创新、合作和服务的平台,促进产业要素的融合,推进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融合发展。
(九)服务资源共享工程。以江苏虚拟软件园为核心,创新整合共享模式,加快扩建软件测试平台、建设软件技术服务外包平台、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共享系统、软件人才实训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等,尽快为全省软件企业和园区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支撑。
(十)品牌市场推广工程。建立软件企业标准体系,强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引导企业积极申报中国名牌和江苏省名牌产品。组织江苏软件“中国万里行”推广活动,继续举办好“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提升“江苏软件”整体品牌形象。加强“江苏软件外包联盟”服务功能,充分利用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增进外包项目信息与人力资源的交流互动,组织江苏软件企业赴海外招商推介,提升“江苏外包”的品牌知名度。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规划实施工作责任体系。成立以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各市经信委主管领导、省经信委行业处室、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参加的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和责任体系,明确各市、各业务处室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责任,协调解决各地推进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科学引导和推动各地软件和服务外包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健全统计监测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工信部软件业务统计制度和我省要求,进一步完善软件产业发展统计、运行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特别要加强各市、软件园区对软件业的统计分析,对列入规划的重点工程和项目进行跟踪考评,定期召开软件产业运行形势分析研讨会,对考评优秀的单位进行表彰。
(三)落实产业政策支持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对软件业的各类优惠政策,提高各部门对支持软件业发展的认识,制定操作性更强的政府采购、首购等政策细则,进一步细化落实《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加强对软件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继续推进软件正版化,探索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的保护价格制度,提升全社会对软件价值的认识。
(四)提高软件专项资金的引导效率。完善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支持方式,鼓励各市设立软件专项资金,引导相关资金配套支持。对规划内重大工程和重点企业,给予持续高强度的支持;制定鼓励软件企业兼并重组的办法,推动骨干企业低成本快速扩张;确保对国家核高基等重大专项的配套支持,兼顾扶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和项目。
(五)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充分发挥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的作用,吸收社会资金,成立面向软件企业的专业担保公司,创新大企业为中小企业的担保模式;吸引和鼓励各类以软件业为主的风险投资,对投资初创型软件企业的,给予一定的奖励或风险补偿。
(六)完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建设以江苏虚拟软件园为核心的省级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抓紧出台软件企业使用江苏虚拟软件园服务平台的补贴政策,鼓励软件企业使用公共服务。强化省市各级软件行业协会的合作交流,推动关键技术与产品的联合攻关。
(七)加强产学研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江苏高校和研究院所众多的优势,引导大院大所将基础性研究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实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鼓励在江苏的高校和研究所为本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贡献力量。
(八)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加快组建互联网服务业合作联盟、智能交通软件与应用联盟、智能电网软件与应用联盟等,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组织行业重要标准的制定,在更高层次上确立竞争优势。制订《我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标准》,遴选各市重点软件企业和重点项目,有组织、有计划、按步骤的支持一批企业做大做强。
(九)推进部省市联动发展。继续强化部省合作机制,促进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我省软件重点工作的支持;加强省市的合作联动,围绕各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确立省市合作共建项目,集中省市相关资源重点支持。
(十)加强软件产业文化建设。加强各级经信委网站对软件产业的组织宣传,组织编印《江苏软件与服务》期刊,以软件园区合作发展联盟为平台,定期组织考察、学习和交流等活动,发布江苏软件产业信息和动态,介绍新技术新产品,宣传骨干企业和软件园区。
七、2015年发展展望
(2010-08-04 12:54:23)
前 言
个人信息保护体系的建立是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的,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国际间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条件,特别是在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业中,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国际间实行外包的一道门槛,这也促进了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保护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个人信息相关术语
1、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是指业已存在的与个人相关的,并且可用于识别特定个人的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分派给个人的号码、标志以及其它符号、可以识别个人的图像或生物信息等(包括某些单独使用时无法识别,但与其他信息进行对比后,能够由此识别特定个人的信息)。
2、信息主体
根据特定信息进行识别或者能够识别的对象。指拥有该个人信息的本人。
3、个人信息取得
是指为明确目的而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
4、个人信息处理
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相关配套设备及软件对个人信息进行录入、存储、编辑、修改、检索、删除、输出、传输和销毁等行为。
5、信息主体同意
信息主体对与自身相关的个人信息的取得以及使用表示同意,原则上以信息主体的签名、盖章为准,下述情况视为已取得信息主体同意:
a)未成年人和无法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的成年人应由家长或监护人代表同意;
b)在取得个人信息时,单位与信息主体签订的合同中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使用,而且信息主体同意履行合同。
二、个人信息保护法规
1、国际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建立情况
国际上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法规的国家和组织有50多个,最重要的和对国际上影响比较大是两个国际组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1)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关于保护隐私和个人数据跨国流通指导原则》,其中所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八项基本原则,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许多国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制定本国的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规。OECD八项原则为: 1)、收集限制原则。个人信息的收集必须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必须征得信息主体的同意; 2)、信息内容的正确性原则。个人信息必须在利用目的范围内保持正确、完整及最新状态; 3)、目的明确化原则。个人信息收集前要明确使用目的,并在目的范围内收集; 4)、使用限制原则。对个人信息资料不得超出目的范围外使用;
5)、安全保护原则。对个人信息的丢失、不当接触、破坏、利用、修改、公开等危险必须采取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加以保护;
6)、公开原则。个人信息管理者必须用简单易懂的方法向公众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的措施。
7)、个人参加原则。信息主体有权知道自身信息的所在位置,有权对自身信息提出质疑,有权对自身信息进行修改、完善、补充和删除。8)、责任原则。个人信息的管理者对个人信息的保管负全责。(2)欧盟的《欧盟数据保护指令》,在欧盟指令的要求下,欧盟的40多个国家都建立了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规。特别是,欧盟指令规定,第三国的隐私法律只有经欧盟委员会判定达到“充分的”保护标准,才能自欧盟进行跨境个人信息传输,在《欧盟数据保护指令》第四章向第三国进行个人数据转让中做了如下规定:(原文)
《Directive 95/4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4 October 1995 on the protec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regard to the processing of personal data and on the free movement of such data》
CHAPTER IV-TRANSFER OF PERSONAL DATA TO THIRD COUNTRIES Article 25 Principles(1)The Member States shall provide that the transfer to a third country of personal data which areundergoing processing or are intended for processing after transfer may take place only if,without prejudice to compliance with the national provisions adopted pursuant to the otherprovisions of this Directive, the third country in question ensures an adequate level of protection,……。
这项规定也促使许多非欧盟国家为了满足欧盟的要求也开始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规。《欧盟数据保护指令》的基本要素是: 透明度原则(Transparency)、良好的安全性(Good security)、独立的监管机关(Independent supervisory authority)、法律的有效执行(Effective enforcement)、向第三国传输的控制(Controls on transfers to third countries);
《欧盟数据保护指令》数据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个人数据必须被公平合法的处理(Personal data must be processed fairly and lawfully);
为特定目的而收集,且不能以与此无关的方式进行处理(collected for specified purposes and not processed in an incompatible way);
具有合理的相关性并且不过度(adequate relevant and not excessive); 准确且不断更新(accurate and kept up to date);
保存不超出完成收集时的目的所必需的期间(not kept longer than necessary for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were collected);
2、我国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规 目前我国现有法规:《宪法》、《民法通则》、《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书法》、《中华人民共和**子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计算机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等相关法规中都有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条款,但是多比较原则,处罚的规定也不详细。目前,非常需要一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出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个人信息使用范围的扩大和个人信息使用价值的提高,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提供、传输、买卖的案件都有不断报导。这些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在今年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增加了严打泄露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相关规定。在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相关条款,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已经呈交国务院。相信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已经为时不远。
三、个人信息保护标准
1、国际相关标准
目前国际上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标准并不多,对我国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日本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工业规格标准:JIS Q15001:2006(个人信息保护管理体系——要求事项),该标准于1999年制定并颁布,2006年修改。主要适用于处理个人信息的企业事业单位,规定了所有行业、所有规模的单位可以适用的个人信息保护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事项。在对跨境个人信息的保护方面,在3.4.3.4委托监督中规定“企业在委托别人使用全部或部分个人信息时,必须选定符合充分保护个人信息水平的企业,为此,委托者必须确立委托者的选定标准。”
这造成了日本客户在委托相关个人信息时,向其它国家的企业提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要求,中国在与日本企业的合作中如果没有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能力和水平,将会因此而失去订单,不实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到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特别是2005年4月1日,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后,对我国对日外包软件信息服务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促使了我们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开展。
2、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标准
我国目前已经通过和发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标准有两个:(1)《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保护规范》DB21/T 1522-2007,该标准为辽宁省地方行业标准,是我国首个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地方行业标准,也是我国首个软件及信息服务行业的标准。于2007年6月13日正式发布,2007年8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是依据我国信息管理及信息安全相关法规和标准,并参考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关于保护隐私和个人数据跨国流通指导原则》制定的。(2)《个人信息保护规范》BD21/T 1628-2008,该标准为辽宁省地方标准,是我国首个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地方标准。于2008年6月16日正式发布,2008年7月16日开始实施。该标准依据国际、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及信息安全相关标准,遵循OECD(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关于保护隐私和个人数据跨国流通的指导原则》,参考国际通行的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规和行业自律模式制订。
这两个标准都是在我国首次发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标准。
标准中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术语和定义,原则、负责人及责任、方针、风险分析与基本规章、运行与实施、检查、持续改进等单位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建立所应具备的基本框架及要求。为企业个人信息保护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起到了指导作用。
标准中规定了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保护原则: 1)取得与使用
个人信息取得应采用合理合法手段,并应征得信息主体的同意。个人信息取得和使用应有明确目的,不得超范围使用。2)安全保障
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防止个人信息的丢失、泄漏、篡改和破坏等事件发生。除信息主体同意外,个人信息不得提供给第三方。3)信息主体权利
信息主体有权确认个人信息状态。并拥有对个人信息提出删除、修改和完善的权利。4)信息内容更新
个人信息应确保在使用目的范围内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并做到及时更新。
四、个人信息保护认证
1、国际相关认证
国际上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认证比较多,对我国有一定影响的认证主要有:(1)美国的BBOnLine隐私认证计划(BBBonline privacy seal program):
美国BBBOnLine认证是网络安全认证,BBBonline是促进良好商业顾问局(council of better business bureau)的美国Better Business Bureau(BBB)全国性中小企业组织所成立的网站安全认证机构,它所提供的认证服务有Reliability Seal、Privacy Seal、Kids’ Privacy Seal等。其中Privacy Seal、Kids和Privacy Seal都是针对网站的个人隐私保护认证。该机构在1999年3月17日建立并开始其隐私认证计划。(2)美国TRUSTe 认证
TRUSTe是由商务网络财团(CommerceNet Consortium)和电子前线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EFF)所组建的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的组织,该组织成立 于1997年6月10日,是美国首家网络隐私认证民间机构,是一家非盈利组织。主要采取认证和监督网站的隐私保护状况和电子邮件政策。TURSTe隐私计划包括:一般网页的隐私计划、欧盟安全港隐私认证计划、儿童的隐私认证计划、电子邮件隐私认证计划,TRUSTe各种计划都遵守许多政府和行业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和标准,包括加利福尼亚州网上隐私保护法(California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联邦反垃圾邮件法(Federal CAN-SPAM Act)、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的公平资讯惯例(Fair Information Practices)以及美国商业部的安全港隐私保护原则(Safe Harbor Privacy Principles)。
(3)日本的P-MARK认证
P-MARK认证是日本针对计算机处理个人信息相关企业而开展的获取个人信息保护标志的认证,它的认证机构是日本财团法人情报处理开发协会(JIPDEC),认证标准是JIS Q 15001。日本P-MARK认证制度从1998年4月开始。2005年4月1日,日本正式颁布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促进了P-MARK认证数的快速增长,至2009年认证企业已经超过了10000家。
对以上三种认证体系的分析看:
从认证对象来看,美国的认证范围主要是针对网络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特别是网络交易平台和网站注册的个人信息的保护,特别重视信息主体的权利和网站个人隐私的保护。日本的P-MARK认证是针对所有企业个人信息保护体制建立的标准,可以给企业一个比较全面的个人信息保护体制建立的指导和帮助。
从认证范围看,美国的两个认证都是跨国界的认证,但由于各国法规、标准的不一致性,要真正得到其它国家的认可还存在许多问题。而日本的P-MARK认证是一个针对日本全国的全行业的国家级认证,不针对日本以外的国家。
目前,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个人信息保护的认证体系,但由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体系的建立,必将会促进一个全球化的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建立国际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认证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
2、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保护评价体系(PIPA)
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保护评价体系(PIPA)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针对个人信息保护能力和水平的评价。目前已经与日本的P-MARK认证实现了相互认可。目的是帮助企业建立个人信息保护规章制度、运行实施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单位的个人信息保护能力和单位信息安全级别得到提高,使客户、消费者和员工的个人信息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个人信息保护体制的单位可以通过PIPA评价,得到个人信息保护合格证书和PIPA标志使用权,以证明单位的个人信息保护能力和水平,以此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任。(1)PIPA简介
PIPA全称:个人信息保护评价(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ssessment)评价标准:《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保护规范》(DB21/T 1522-2007)(以下简称《规范》; 评价机构:大连软件行业协会 开始时间:2006年5月
PIPA是针对计算机处理相关单位而开展的个人信息保护能力的评价,主要适用于利用计算机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相关单位。评价程序按照前期审查→现场审核→公示→审批过程严格进行,通过PIPA的单位,可以得到个人信息保护合格证书、PIPA标志和PIPA-MARK互认标志使用权,有效期两年。
(2)PIPA评价机构
PIPA评价机构下设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委员会和PIPA办公室。
PIPA办公室主要负责PIPA文件管理和事务性工作,负责PIPA受理及投诉,负责评价员的聘任及管理工作,PIPA办公室下设培训教育部门,负责个人信息保护企业培训和评价员培训、考核。
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标准和PIPA体系相关文件的制定、修改和完善,负责PIPA申批、投诉及事故的处理结果的审批,负责对PIPA的监督,聘任评价员的审批等工作。工作委员会下设:标准组、仲裁组、宣传推广组、国际交流组和教育培训组。标准组主要负责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仲裁组负责投诉及事故的调查及处理;宣传推广组负责PIPA宣传推广;国际交流组负责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培训组负责个人信息保护人才的教育及培养研究及试点,开展个人信息保护人才培养工作。
(3)PIPA的管理与监督
申请个人信息保护评价单位需要按照《规范》要求建立本单位个人信息保护相关规章制度,在单位内实施个人信息保护,并至少运行三个月。申请方应在申请前三个月内没有发生过重大个人信息保护事故。申请方应是自愿参加评价。
评价机构对个人信息保护合格单位有监督管理的权利,可以对单位个人信息保护情况进行抽查,对抽查不合格单位将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单位,将取消个人信息保护合格证书和PIPA标志的使用资格。
以下情况将对PIPA企业进行复审:一是在对申报单位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有重要举报和投诉并确认为事实时;二是,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发生重大事故时;三是,在企业更名、办公场所或业务有重大变化时,对抽查和复审不合格单位,将取消个人信息保护合格证书和PIPA标志的使用资格。
(4)证书与标志
通过PIPA的单位,可以得到个人信息保护合格证书、PIPA标志和PIPA-MARK互认标志使用权,有效期两年。
五、国际合作方式探讨
1、欧盟的安全岛模式。
2000年3月14日,美国与欧盟就个人信息保护的“安全港”模式提出美国和欧盟都可以接受的建议。这项建议的内容为,如果美国产业对 “安全港口协议”(Safe Harbor Agreements)表示同意,就可以在进行严格隐私权保护的欧盟进行交易。这项提议于2000年6月获得欧洲议会的通过。美国商务部也于2000年7月21日公布了这一协议。
该协议包括1998年“国际安全港隐私保护原则”中的七大原则[12]: 1.告知(NOTICE)。企业必须告知资料本人资料收集、使用的目的,投诉的方式,向第三方披露个人资料的类型以及本人选择或限制企业使用、披露个人资料的方法,而且通知必须使用清楚、明确的语言。2.选择(CHOICE)。资料本人有权决定其资料是否向第三方公开或被用于与最初收集目的不同的其他目的,为实现选择的权利,企业应提供明确、可行的选择机制。对于敏感资料利用,尤其应经过本人肯定、直接的授权。3.转送(ONWARD TRANSFER)。为向第三方披露个人资料,企业必须使用通知、选择原则,否则,当第三方对本人构成侵权时企业不能免责。4.安全(SECURITY)。企业处理、保有、利用或传播个人资料时,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以防止资料被丢失、滥用、歪曲和毁坏。5.资料完整(DATA INTEGRITY)。企业必须采取合理措施保证其使用的个人资料的准确、完整和更新以及与使用目的的关联性。6.渠道(ACCESS)。本人应获得纠正、修改、删除不实资料的渠道,除非使用这种渠道的成本过高以至于违反比例原则。7.执行(ENFORCEMENT)。包括救济机制和进入安全港的批准原则等。
此协议在企业责任、投诉机制以及进入安全港的企业资格方面,都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该协议也充分体现了欧盟95指令对美国的重大影响,以及美欧之间在网络隐私权保护及电子商务发展方面的斗争与妥协。
2、互认模式(PIPA与P-MARK互认)
中国的PIPA与日本的P-MARK“个人信息保护认证体系”之间的互认,是两个国家间个人信息保护体系的全面认证。
PIPA与P-MARK的互认合作工作从2005年开始,2006年10月份日本的P-MAR认证机构(情报处理开发协会(JIPDEC))开始与中国PIPA评价机构(大连软件行业协会)签署了互认合作协议,于2008年6月19日中国的PIPA与日本的P-MARK正式实现了互认。互认签字仪式在大连软交会上举行。日本的P-MARK认证与中国的PIPA评价通过两年的合作,双方认为在评价制度、方法、水平等方面达到一致。双方同意全面相互承认,并可共用同一认证标志。这是国际上首个两国相互全面承认的个人信息保护认证体系的合作项目。它标志着中日两国在个人信息交流方面的壁垒与障碍已消除。中日双方个人信息保护认证体系的相互认可,使两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达成了共识,中国通过PIPA的企业将等同于日本通过P-MARK的企业,这样就打破了日本在信息服务外包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的门槛。这也促进了我国与日本信息服务外包业的合作与发展。
六、2008年软件及信息业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一直走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前列,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国家商务部、国家工信部、辽宁信息产业厅、大连市信息产业局等单位给予这项工作以大力支持和关注。总结2008年个人信息保护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编制发布辽宁省个人信息保护标准
由大连软件行业协会编写的辽宁省《个人信息保护规范》DB21/T1628-2008,于2008 年6月16日正式发布,2008年7月16日实施。该标准的发布将对辽宁省各行业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开展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对全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也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完善PIPA评价体系
作为我国首个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评价体系(Personal Information Products Assessment,PIPA),在2008年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1)建立和完善了评价员管理、考评及聘任制度,制定了评价员管理办法,使评价员的选择、培训和评价更加规范化,为评价质量的提高打下好的基础;
(2)建立投诉及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对应的投诉及事故处理流程,编制了事故报告及事故处理报告等一系列文件。投诉制度的建立和事故报告制度的建立完善了评价体系,保证了信息主体的权利可以落实,同时,也实现了对企业的第三方监督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对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意见、建议和投诉可以得到及时和正确的处理,也对企业起到了监督和促进的作用,使企业对个人信息保护体系的建立一直保持和不断完善。(3)加强工作委员会的力量,补充增加更有能力的工作委员会成员,并将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细化,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委员会下设法规组、仲裁组、国际合作组、宣传推广组、教育培训组;使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更加具体化和有成效。
3、个人信息保护评价工作进展顺利
2008年个人信息保护评价工作一直稳定开展,到目前为止,通过PIPA的企业累计达到了24家,还有30多家企业正在实施过程中。从参加评价的企业范围看,通过PIPA的企业主要以是对日外包企业为主,参加PIPA的企业涉及大连、北京、上海、深圳、济南、杭州、无锡、辽宁等地企业。企业的努力已经得到了国际客户的认可,特别是日本客户,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会优先选择通过PIPA的企业,这也促使更多的对日外包企业愿意加入到个人信息保护的行列中来。
七、2009年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展望
1、全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保护行业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在国际个人信息保护大背景下,企业迫切需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能力,以得到国际客户的认可,由于我国没有相关法规和标准,企业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没有依据和参考,各企业自己的努力往往做的不完善,也很难得到客户的认可,为此,非常需要制定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建立行业个人信息保护标准和评价体系。以提高行业整体信息安全级别和规范管理能力,打消国外企业对我们的不信任感,提高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在国际大背景下,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保护标准的建立已经是势在必行。
标准是法律保护的补充管理形式,标准的推行更能体现出一种自觉的保护行为,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一种可以参照的标准,按照标准建立的个人信息保护规章制度可以使个人信息得到很好的保护。
2009年,将研究制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国家行业标准,通过这一标准的建立,推动软件及信息服务行业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开展。
2、推进个人信息保护评价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 “十二五”规划思路
“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实践“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 主题,履行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业、全面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倍增器、产业升级 的助推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器的作用,实现为新型工业化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根据上述思路,我们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 第一,大力促进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变大变强。保持 产业平稳快速发展,到2015 年,业务收入突破3 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出口突破600 亿美元。产业结构质量效 益得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进 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提 升企业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应用开发水平,完善 产业链,培育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领先企业,第三,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以国家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 金为抓手,扎实提升技术能力,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移动 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效 的产业创新体系。
第四,产学研用结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撑模式。贴近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顺应变化拓展的市场需求,发 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融合为主要方法,走出符合国情和产业 特征的产学研用结合实践道路。
第五,加快完善行业规范。进一步健全政策和法律法规体 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做好行业管理工作。2011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
今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工作思路是:按照部党组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 构调整为主攻方向的要求,转变发展思路,结合全球网络通 信业发展趋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环境,培育 大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强行业规范管理,产学研用 结合,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 服务业,为“两化”深度融合服务。(一)做好4号文的贯彻落实工作
一是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双软”认定 工作体系建设,上半年完成“双软”认定规章办法完善工作。二是加强与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 合,加快推动政策落实到位。首先是要落实好财税政策:继 续实施软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配合财政部、税 务总局,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落实营业税优惠政策的措 施,明确支持范围、认定标准和实施程序。同时,提出落实 其他各项政策的措施与建议。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要在国家产业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 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为软件产业发展争取更大支持。一是结 合地方实际,研究出台贯彻4号文件的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 细则。二是努力汇聚资源,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动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 用服务。三是充分发挥4号文件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企业技 术创新的支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等产业发 展的基础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软件行业协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支撑机构,要按照4号 文件的有关精神和要求,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做好“双软”认 定等具体工作。
(二)编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
认真编制好“十二五”相关规划,并抓好开局、起步工作。组织编制好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9 月 前审批发布;编制好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十二五”规划,4 月审批发布;参与编制好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信 息化“十二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物联网“十 二五”发展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互 联网“十二五”规划、三网融合“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做 好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 接。
地方主管部门要发挥好“管规划”的职能,一是要围绕当 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突出地方重大应用和 特色,通过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二是做好沟通协调,加强本 地规划和国家产业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到部省市互动,共同 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变大变强。规划编制情况要及时 向部里反馈。(三)完善行业规范
抓紧研究解决软件价值低估、招标中不合实际的“最低价 格中标”、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软件正版化、安全 可控软硬件推广应用、软件资产管理等重大问题,从第二季 度开始陆续提出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
扎实开展标准化工作,研究编制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标准体系。以标准体系为指南,及时制定和发布技术和产业 发展急需的标准。发布行业标准2项,完成国家标准报批稿 7项,行业标准报批稿7项。推进标准验证工作和应用试点。进一步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地方主管部门、各级行业协会在完善行业规范方面负有重 要责任,是做好行业规范的基础所在。一要积极参与上述重 大问题研究、标准的制定及验证试点工作。二要引导企业加 强行业自律,配合相关部门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的 市场竞争环境,努力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四)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梳理重点行业,确定每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以与世界 级企业同台竞技为目标,准确定位,找出差距,制定有针对 性的发展目标。二是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项 目和行业管理等手段措施,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支持龙头企 业做大做强。三是以收入前百家企业管理为抓手,树立行业 典范,总结推广企业变大变强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带动 更多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一要依托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引 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实施大企业战略、品牌战略、知 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二要加强分 类指导,发挥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协作配 套发展,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五)强化技术创新
组织实施好“核高基”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金项目,加 强应用和系统带动,扩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 软件在政务和重要行业的应用,进一步深化电网、安监、审 计、税务等领域的应用。
对重点支持的网络化操作系统、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 器、智能海量数据资源中心等新型网络化基础软件和重大应 用软件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要加强监督检查,务必实现项 目规定的质量和进度要求。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一要做好“核高基”重大专项和电子发 展基金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确保配套资金到位。二要 加强对项目实施企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促其切实负起项 目承担主体的责任,并对项目具体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 时上报。三要通过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 力融合,推动项目成果率先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用中 推广,在应用中实现产业化。
(六)着力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发挥软件名城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在主要城市集聚发展和提升。一是与江苏省、南京市研究提 出南京市“中国软件名城”发展提升计划,推进南京市软件 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再上新台阶。二是建立和完善部省市合作 机制,发挥创建城市积极性,明确思路,落实配套措施,整 合__________政策资源,加速推动济南、成都、广州、深圳做好“中国
软件名城”创建工作;积极支持北京、上海、杭州、重庆、厦门等城市的创建工作。
启动“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相关 文件发布后,请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基 地、园区开展申报和创建工作。(七)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
一是顺应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趋势,推动系统 集成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在线支持维护、网上支付结算、移动支付、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和运营维护、游戏动漫、云计算服务、设计与开发服务等新业态,提升承接服务外包 的能力。二是启动系统集成资质企业运行维护能力评价试 点,探索适合信息技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行业管理 办法。三是利用国家鼓励大型企业服务外包的产业机遇,研 究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BPO、ITO);推动政府将一 般性IT 业务外包,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内需市场;对部授 牌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出明确的服务外包要求。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切实履行部生产性服务业 工作组组长单位职责,做好部内外协调工作。进一步深入调 查研究,组织编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指导意见。整合资源,发挥大部门全产业链优势,在工业软件、现代物流、电子商 务、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领域,大力推动服务产品与服务 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加强 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软件即服务(SaaS)。配合有关部门出台《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 意见》,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工作。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 服务业的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思路和措施,提出工作计划,并务实推进。(八)做好行业管理工作
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制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军 人才培育10 年计划,3~4 月完成。二是组织实施软件和信 息技术服务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从今年开始每年遴选50 名左右进行滚动培养。在国家重大专项和其他项目申报中,明确要求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参与项目管理和技术团队。三是 以中国软件名城和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为依托,加快建设领军 人才培育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领军人才培育体系。四是引导鼓励地方和企业制定领军人才激励政策,创新领军 人才奖励政策和分配体制,创造领军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 境。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引进优秀行业领军人才。坚持依法行政,做好行业管理工作。围绕培育大企业,加 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工作,把系统集成资质和监理资质 作为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推动 软件正版化和安全可控软硬件应用的重要抓手,在调查研究 基础上,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案。在上半年完成资质等级 评定条件修订。
2010年,一家做App store游戏开发的公司——上海晨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被上市公司博瑞传播以4000万美元价格收购。
一批德尔福高管出来创办的汽车电子公司——上海星际汽车,被浙江万象集团连团队一起都买了。
一家做积分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司——德农网络,完成融资5000万元。
这些或被高价收购,或拿到巨额融资的公司都曾是浦软孵化器的企业。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浦软孵化器的精确定位和坚持“选好苗子”的策略。
浦软孵化器成立于2006年,当时由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发展部管理。2008年7月,上海浦东软件园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成为浦软孵化器的管理主体。
创办孵化器已成为各地的一股风潮,单上海市认定的市级孵化器就有50多家了,如何在众多的孵化器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特竞争力?归国创业的上海浦东软件园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文彬博士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我们专注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先进制造业中的嵌入式软件、行业信息化软件等细分领域。”肖文彬对于浦软孵化器的独特资源优势有清醒的认识:上海浦东软件园开园已10多年,拥有品牌和产业集聚效应,许多软件和信息化类公司都愿意到此落户,浦软孵化器背靠上海浦东软件园,自然要用足这种效应。进入浦软孵化器的企业可以在这里更方便地找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企业,同时更方便地利用上海浦东软件园经过多年打造形成的生活基础服务平台、软件评测中心、嵌入式开发环境、云计算平台和数据中心、人才招聘及培训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其他孵化器难以配齐的资源。
肖文彬深知,浦软孵化器自身要实现良性的发展,必须要充分挖掘早期股权投资收益。这又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吸引尽可能多的优质初创企业进入浦软孵化器,同时将早期投资基金规模做大。
要吸引并筛选出优质初创公司,离不开好的人才。肖文彬深知,只有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机制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肖文彬告诉《创业家》,为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浦软孵化器必须效仿专业风投机构的管理模式,在公司内部建立一种积极进取的学习型文化,并把员工的收益和孵化器企业的成长业绩捆绑在一起。
当我们走进上海浦东软件园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办公室时,发现有13名员工的公司里,却没几个人坐班,原来他们都“主动出击”找好企业去了。“浦软孵化器要成功,最重要的是把好苗子吸引过来,苗子很差却想把它培育起来就很难了。”肖文彬介绍,现在浦软孵化器已有67家人驻企业,每月有20-30家排队申请,只筛选出3-4家,宁缺毋滥,保证入驻企业的质量。
对于入驻的优秀企业,浦软孵化器的早期股权投资基金也会投资,投资金额从100万元-500万元不等。浦软孵化器曾投了一家企业100万元,一年后该企业获3000万元投资,浦软孵化器获5倍收益后退出。浦软孵化器还和张江汉世纪、德丰杰、戈壁创投等规模较大的基金建立紧密的项目交流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Smart Money”投资人驻浦软孵化器的优秀企业。
【2024年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分析报告】推荐阅读: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前景广阔01-16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申报指南02-23
临沂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发展规划11-10
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05-29
2024年大连市软件行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06-01
企业标准信息管理平台软件调研报告07-27
信息安全知识及软件设计03-05
信息化管理软件产品11-04
.net软件开发信息资料12-06
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