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言志诗鉴赏

2025-05-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咏物言志诗鉴赏(共5篇)

咏物言志诗鉴赏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重点目标

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难点目标

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课时安排:五课时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 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 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 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 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例如: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B、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例如: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晚唐河朔人。本为寒士,屡试不第。本诗是他再次落第后写给高侍郎的。永崇:唐时长安的坊名。芙蓉:荷花。

前两句说,碧桃、红杏靠着甘露滋润、太阳煦照开出娇艳的花。“天上”、“日边”象征中第者地位陡然上升,“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 “和露种”、“倚云栽”比喻这些人凭恃靠山,特获宠遇。

三、四句转过来写他自己,说江上的芙蓉却不具备这些优越条件,只能在秋风中迟迟地绽放,但它自甘冷清,既不怨天尤人,更不肯趋炎附势。

3、思想感情

① 托物言志: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 以物比喻: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 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4、常用手法: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咏物诗不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诗人更注重对所咏之物的神韵、品格进行发掘,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手法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手法有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从抒情方法上看,主要是托物言志、5、咏物诗常见的主题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学习过程】

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把物象的特点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把物象的环境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把物象的遭遇或发生的变化与诗人的经历联系在一起。

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总之,咏物诗中的物常常象征人或暗喻人,明写物实写人,要把物当成人来理解。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二.咏物诗常见的考题形式如下:

(1)判断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意象(物象)是什么。

(2)通过分析意象(物象),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

(3)通过分析诗歌中意象(物象)的寓意,进而分析诗歌蕴涵的思想情感或主旨。

(4)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三、实战演练,感受高考

1、(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或)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又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作了铺垫。(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自洁自清、一尘不染、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来喻自己,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或)这首诗在表现山泉的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2010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素蝶诗

刘孝绰(南朝)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2分)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1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3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

3、(2007年重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参考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苏轼 的《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诗人由担忧、惊怯之情升华了爱花之情,表达了达观、潇洒的胸襟。白居易的《惜牡丹花》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方法归纳

由上面的例题分析可见,对咏物类诗相关考题的把握其关键是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意象(物象)是作者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含有诗人情感的事物形象,有时就是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化身。

2、分析形象的特征是了解所咏之物寓意的前提。分析形象的主要特征一定要认真品味修饰性的形容词和副词,还要注意形象所处的环境、所受的遭遇。

3、一定要注意咏物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这一特点。了解所咏之物的寓意(或象征义、比喻义),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前提。

4、分析思想感情要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要体味物的“冷”“暖”不同色调,结合诗歌标题、诗歌中的重要语句来理解,还有可能的话可从作者的人生经历、诗歌所附的注解来体会。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3.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答:

。(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差异?

答:。

4.(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答: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7重庆卷)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答:。

6.阅读下面这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最高楼•咏梅

陈亮①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②。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③凌波处,蛾眉淡扫④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光宗绍熙四年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②钿(diàn):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③“铅华不御”这里指以美丽闻名于世的宓(fú)妃,后被天帝封为洛神。④“蛾眉淡扫”这里指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此人有才貌,因杨玉环受宠,被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

(1)词的上阕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4分)答:

。(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答:。

7.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答:。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答:。

8.(20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9.(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光。帙,包书的布套。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⑵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⑶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1)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2)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3.(1)“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李诗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曾诗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4.(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5.(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6.(1)①手法:拟人、比喻、对偶。(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②梅花的特点:开花时间早,颜色形态美好,清高绝俗。(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2分)。用宓妃和虢国夫人的典故,与自己的报国无门、怀才不遇进行对比;“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一句,“堪怜”的不是梅花,而是自己虽怀绝代之才,而终将老于乡土的境遇(2分,分析出一处即可)。

7.⑴(4分)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⑵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8.(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9.⑴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⑵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咏物诗鉴赏方法指导 篇2

咏物诗在写法上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托物言志,常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常见问题

同学们不能准确地把握物和志的契合点。只能单纯地谈物的外形,不能挖掘“物”的深刻含意。

方法点拨

首先,明晓术语:托物言志(指抒发情感而言)、象征(指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指修辞方法)。

然后,从三个角度入手:

一、 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意象,明晓诗人“寄托”之意。

咏物诗,需要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但又不仅仅是客观地描摹,满足于形似,还要写出事物的神韵,形神兼备。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物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所以要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且茁壮地生存下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的象征。

题竹石画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析诗人先写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

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析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到作者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二、 感悟诗人的个性情感。“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物”虽各异,而其情却无别。

1. 咏同一物表达不同的情志。

如唐朝诗人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都写过咏蝉诗。他们同样是咏蝉,同样写了蝉鸣,同样以蝉喻人,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环境、生活遭遇各有不同,所以写得完全不一样。

虞世南多才多艺,受到唐太宗的称赞,地位高,名气大,所以他在《咏蝉》诗里就这样写:“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被关在牢里,无法脱身,又求救无门,所以他的《在狱咏蝉》这样写:“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李商隐一生穷愁潦倒,郁郁不得志,牢骚满腹,所以他的《蝉》诗就这样写:“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三位诗人一为高官,借蝉暗喻品行高洁,声望颇大,充满了自信和满足;一为囚徒,自哀自怜,借蝉写尽失意的痛苦;一为落魄文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是文人可怜的牢骚语。虽然同咏一物,但抒发的是不同的情感。诗人各自所处境遇有别,地位、气质不同,因而在诗中寄寓的情感迥异。

2. 咏同一物表达同一情志。

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用对比的手法写菊花保持自己的个性,不与他花攀比,借此表达诗人不慕高位、坚守节操的品格。

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霜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二者同咏菊,在表达不改节操、坚守人格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3. 咏不同的物表达同一情志。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品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致。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笔下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

二者相同的志趣、情操借不同的物得以表达。

三、 熟知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如上述的咏蝉诗,或用比喻,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未融入描写对象中。此外,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为背景,写出了白莲独特的气质和神韵。

总之,诗人往往把抒情与写景、言志与描物结合起来,因而可以通过景和物所呈现的特点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如以“竹”象征正直谦虚,以“菊”象征孤高傲世,以“荷”象征志行高洁等。

特点归纳

1.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

2.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3. 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

4. 描写方法除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步骤归纳

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 体会诗人的创作手法。

规范答题

鉴赏咏物诗,一般按照“所咏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表现手法”这一流程进行。

1. 形象特点:环境特点和自身特点;

2. 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

3. 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

现场 练兵

(一)

初食笋呈座中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1. 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齐安郡中偶题(其一)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來刻画“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nlc202309040027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 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分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解析思考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笋上,既要想到笋与竹的关系,又要想到笋、竹与人的关系,要抓住笋的特点,它虽然只有“一寸心”,但是,当春天来临后,它将“梢云耸百寻”。

答案诗人想到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从而又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律又何其相似。又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抒发了自己“欲构中天正急材”却落得“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愤慨之情。

(二)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1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2问要求分写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一定要先分析再答出什么情感。

答案1. 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2.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北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三)

解析要仔细审题,不能“手法”上分析太多,“拟人、对比、借物抒怀”等手法堆砌,要按题干要求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手法,首联写孤雁之声,颔联写孤雁之形,都是从正面写孤雁,但不管写声还是写形,均不停留在声和形上。尾联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答案1.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开篇即唤出“孤雁”,对孤雁进行正面描写;结尾用了衬托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2. 作者借刻画一只情感熱烈而执著的“孤雁”,抒发其渴望骨肉团聚,梦想朋友重逢的真挚情感。

(作者:韩玉洁,南京市金陵中学)

咏物言志诗鉴赏 篇3

一、概念阐释: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它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可以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日月、风雨雷电、器物玩好等等。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注意: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咏物诗的内容

1、单纯咏物。仅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李纲的《病牛》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3、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如苏轼《琴诗》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的道理。

4、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四、咏物诗的主旨

1、托物言志。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2、以物比兴(比喻)。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五、咏物诗的常用技法

托物言志、象征、对比、烘托、比喻、拟人等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六、咏物诗中的常见意象及一般寓意

1、梅花——坚贞高洁。

2、菊花——不屈不挠。

3、杨柳——惜别怀远。

4、翠竹——耿介正直。

5.荷花——品格高洁,不同流合污。

七、实例揣摩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八、小试牛刀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

1、分析:蝉的特点是什么?表现手法是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特点: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它于高树上饮着清露,蝉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 手法:托物言志

情感:表达自己高尚的节操,不同流合污;保持闲适,不慕富贵;隐喻自己怀才不遇,不胜悲凄;表达坚贞高洁,不怕打击挫折的情操。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是清华人语。

2、拓展比较:请大家朗读《唐诗宋词选修》31页李商隐的《蝉》和32页的骆宾王的《咏蝉》,思考比较三首诗歌的不同点。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参考答案: 李商隐《蝉》:

6.青松——坚强不屈 7.秋蝉——高洁悲凉 8.梧桐——凄凉悲伤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10.芭蕉——孤独忧愁 11.乌鸦——衰败荒凉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的特点:餐风饮露,难求一饱;居高清雅,日夜哀鸣;碧树无情 作者自况: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家境清贫手法:借物喻人

情感:闻蝉已自警,同命相连,以蝉喻自身高洁,发怨恨之声,牢骚人语。骆宾王《咏蝉》:

蝉的特点: 将死,鸣声凄切;两鬓玄乌;露重难飞,风多响易沉

作者自况:囚徒思乡,惆怅悲戚;白头(年华易逝,壮志难酬);仕途受阻蹉跎难进;受谤太多,辩词无以传递。手法:借物喻人

情感: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是患难人语。

九、实战演练

1、阅读诗回答问题

画眉鸟 王安石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4分)

答:前两句描绘了画眉在林间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山花绚丽,树阴浓密,画眉鸟在其间宛转地鸣叫,自由地飞翔;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4分)

答:后两句用了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以及对个性束缚的憎恶与否定。

2、阅读诗回答问题

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答: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3、阅读诗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4分)

答: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4、阅读诗回答问题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5、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1)首联最能突出梅花特点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作简析。“独”和“尽”,(1)“独”字写出了百花落尽后只有梅花还在开着,开得美丽、旺盛,(2)表现了梅花的独特、不畏严寒、与众不同、气质高洁;(1)“尽”写出了梅花的美丽,把小园的风情都占尽了,这两个字也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的赞美与喜爱。

(2)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表达技巧)(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2)颔联正面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颈联从侧面描绘梅花: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表现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既爱且敬的心理;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要高兴极了。从动物对待梅花的态度中表现出梅花的高洁之美。(3)正侧结合写尽了梅花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不凡品格,抒发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1)视觉、嗅觉相结合(多感官角度描写)(2)颔联上句写梅枝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是视觉描写;下句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是嗅觉描写。(3)视觉和嗅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梅花卓绝的姿态,淡淡的芬芳,清雅的品格,韵味独到,雅趣独具。(1)虚实结合,(2)颔联实写梅花的稀疏的姿态、水中美丽的倒影,月下丝丝缕缕的清香,颈联上句实写霜禽要飞落梅花枝头也要偷眼看看,表现梅花的神韵,颈联下句写粉蝶如知有这样的梅花也会断魂,是虚写,因为梅花开放时不会有粉蝶。(3)虚实结合,突出梅花卓绝的姿态,淡淡的芬芳,高洁的品格。

(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了什么作用?(表达技巧)

写咏物言志的诗句摘抄 篇4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5、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0、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11、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1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3、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14、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15、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7、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8、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1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0、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2、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23、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2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2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7、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28、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29、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0、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3、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3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5、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8、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9、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0、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41、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4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4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45、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46、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47、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48、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49、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5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5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2、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

5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5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59、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60、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61、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62、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

6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64、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65、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66、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67、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68、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6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0、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71、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7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7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4、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75、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7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7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80、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8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84、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8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8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8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8、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89、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9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91、位卑未敢忘忧国。

92、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9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4、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95、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96、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9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8、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99、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00、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0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0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03、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104、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咏物诗四首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4、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写出作者表达的情志。【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教学重点】

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诗谜导入)

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爆竹》明•黎淳

【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二、关于咏物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1、咏物诗: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咏物诗主要写作特点——托物言志

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3、咏物诗鉴赏要点:

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②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③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⑤体会表达技巧。

4、咏物诗常用的写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子规》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抛砖引玉(正音:啼血子规zhuó).xuè;著.(3)学生试读,一显身手(4)全班齐读

三、品味赏析

思考:

(一)、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有何特点?

(二)、借所咏之物表达什么感情?

(三)、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分析:

(一)、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有何特点?

1、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

明确: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杜鹃却是花鸟同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

2、由一名学生讲杜宇传说。(传说为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悲哀。)

(整体感知课文:“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从这两句诗中我们知道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血哀鸣,使人悲痛扼腕。

一二句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三四句俗中见奇,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 由此可见,历代的冤魂实在是太多了。三四句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是不是所有的冤魂都能像杜宇一样化鸟来鸣冤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幸运的。)

3、那么在顾况笔下“子规”有什么特点? 子规的特点:冤亡、积怨、啼血

(二)、诗人对子规寄寓了什么感情?(3、4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写历代冤魂之多,诗人对蒙冤屈死之人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抨击。

(三)、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①采用周时蜀国国君杜宇化鸟鸣冤的故事,来说明杜宇冤亡、积怨之深。用典

②后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反问

③表面写鸟,实际由鸟及人,托子规抒偾世之情。借物抒情

四、归纳主旨: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葡萄》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幼孤,由兄嫂抚养。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历任宣武军董晋、武宁军张建封二幕府节度推官,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后曾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等职。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淮西有功,迁刑部侍郎。十四年,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召为国子祭酒。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元年(806)五月在江陵(今属湖北)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的,原诗题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此诗为其中之一。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806)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

葡萄原产西域,汉时由大宛国传人长安。蔓生木质,茎有卷须,能攀络他物,冬天落叶,初夏开花,秋天果熟,呈紫红色,状如马乳(马的奶头),味微酸,较甜。

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抛砖引玉(3)学生试读,一显身手(4)全班齐读

三、赏析诗歌

1、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

新茎未遍半犹枯——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高架支离倒复扶——杂乱攀附,需要照顾。

2、本诗中“物”与“志”的契合点是哪几句诗? 若欲满盘堆马乳,——要想结出丰硕的果实。莫辞添竹引龙须。——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多扶持

小结: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果实。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广东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五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所言之志: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四、归纳主旨:本诗借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赏牡丹》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校检礼部尚书。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

牡丹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徐夤《牡丹花二首》)。

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抛砖引玉(3)学生试读,一显身手(4)全班齐读

三、诗歌赏析

(一)、“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牡丹? 明确:作者先评芍药和荷花。

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芍药的艳丽、妩媚之态。荷花的洁净。但通过芍药妖艳而格调不高,荷花洁而寡情,孤芳自赏来对比烘托出牡丹的高贵。

(二)、“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牡丹,表现了牡丹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正面描写牡丹。“国色”诗人把牡丹比喻为国中最美丽的女子,写出了牡丹的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烘托出牡丹的高贵富丽。“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位置。“动京城”写出了时人对牡丹痴狂般的态度,反映了牡丹独特的美。【小结】

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两种名花的赞美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两种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的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净)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四、探究主旨:诗人书写妖艳但格调不高的芍药和洁而寡情的荷花,将这两种花与牡丹进行对比,来表现牡丹的高贵富丽,继而表现自己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小松》

一、诗人简介

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抛砖引玉(3)学生试读,一显身手(4)全班齐读

三、诗歌赏析

(一)、本诗描写了小松的哪些特点? ①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

②自身特点:“刺头”即“埋头”寓旺盛的生命力。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

(二)、时人对小松是怎样的看法? 最初:时人忽略了小松。

后来:高耸入云后才称赞。

小松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讽喻世俗之人以貌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抒发了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

四、探究诗歌主旨

上一篇:一年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下一篇:暑假北京游记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