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书的特点(精选2篇)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在这个美好的读书月,扬帆书社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图书,在学校展览,方便大家阅读。
现在你们看到我手中的这套《中国学生素质教育读本》,内容非常的丰富,除了有精彩的故事,精美的彩图,更重要的是,它蕴涵了小朋友们成长路上所需要知道的各种知识。它可以锻炼我们勤奋进取,乐观自信、激发我们的创意思维,还可以教会我们明理,懂事,学会用真诚,善良,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人。让我们在故事中寻找智慧,感受生活,去体验真情领悟人生。通过阅读,我们还要去领会故事的深远意义,边学习边运用,逐渐改进我们的言行和思想,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能型的现代化人才……
这套《中国学生最好奇的世界之谜》丛书,用最科学,最新奇的视觉去探索宇宙。地球、自然、科学、历史、军事、人类、动物和恐龙……等神秘的未知世界,让我们亲身体验一段又一段激动人心的探索旅程。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拓展我们的视野,放飞我们的想象力。认真仔细地阅读,并跟同学们互相讨论,可以解开更多的谜团,让你从此变成一个‘博学多识’的人,你会成为同学和朋友们的焦点,会更讨人喜欢,得到更多的爱……
这套《中国学生分级阅读书系》适合1—6年级和初中的同学看,它有针对性地为各个年级的学生量身定做,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多彩,实用性强。本套书精选探险名著、哲学名著、战争实录、励志名著和名家美文于一体,充满趣味性,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应用和写作能力。可以教我们价值观、人生观,教我们进一步地认识世间的人、事、物、理、法,了解这些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运用都能起到帮助效果,是一套非常棒的书。
一、定位:植入语境, 寻觅肌理
优秀的解说词, 一定有自己独特的语境特征, 而且应该和散文、诗歌以及报刊的随笔等文体一样, 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失去了语境特征的叙述, 是味同嚼蜡的资料堆砌——流水账般地铺陈素材, 或是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太多史料性的历史纪录片, 观众看得累, 因为这类枯燥写作, 大致是把故纸堆里的旧资料剔出来炮制一番, 毫无创意地一遍遍“炒冷饭”;还有就是掌故的单调重复, 没有新的视角, 没有不同的语调, 如果以此为基础撰写解说词, 也许只有资讯而匮乏文化。
电视片解说词的语境, 与内容的肌理分不开。建筑大师吴良镛老先生提出了城市肌理的概念, 解说词也是有肌理的。影响电视片肌理的, 正是一种语境意识——解说词负载的理念、心情、故事、背景。语境, 一定是有文化感怀有想象空间的。你看, 还是那些历史素材, 假如换一种电视片式的叙述方式, 从细节切入, 移步换景, 可以这么道来:“这扇大门, 已经经历了六百年的风风雨雨, 推开这扇门, 我们就走进了明朝, 那时候, 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解说词一般不是以文字形式呈现, 而是通过声音传输给观众, 而且是瞬间传输, 具有不可重复性。这种特殊性, 决定了解说词既有其他文体相同的共性, 又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因此, 精彩可读的解说词, 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写出了题材内容的本质状态:或是有主体感受的真实语境, 或是有人物情节的张力, 甚至私人式的话语——电视片的写作是创作, 也是情怀释放。好的解说词, 甚至有一种摧枯拉朽、颠倒众生的力量, 让人浮想联翩。人们从中获得的并非只是一种掌控话语权的畅快, 而常常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寄托, 一种寻求精神梦想的幸福感, 一种传播文化的使命感。所以, 透过浮华直达事件或人物的本心, 是一种价值;穿越表象窥见真相, 也是一种价值。
总结起来, 语境或许就是:写出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
二、语言:有灵魂的解说——拒绝平庸
21世纪, 是文化新崛起的年代, 新兴传播方式正在以全新的表达和自由的思维, 多维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创作的天地被激活, 文思泉涌, 汩汩流淌。但同时, 古人“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的佳句, 也许是难觅了, 写得快, 传得快, 消失得同样快, 流芳百世变成了神话传说, 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喧闹, 网络化的年代, 平庸的解说词比比皆是。
解说词的叙述方式一定不能毫无意趣, 所谓“新”, 不能是简单的新闻价值呈现, 也不必与轻快的时效性作品一决高下, 更重要的, 是有自己的语调和概念。有味道、耐读的电视专题或解说词, 必定有自己的文化台词。其实, 被新闻有意无意遗忘的, 被人们视而不见的, 被舆论迷雾存心有意遮蔽的, 都是电视片大肚能容的, 也是其价值所在。
解说词最终要由播音员以语音形式传送给观众, 这就要求解说词特别注重音韵美, 注意语言的节奏感, 避免使用过于冗长的句子, 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 听起来声声悦耳。在叙述方式中, 好的问题设置是定位也是悬念, 可以丰富语言的跌宕之美。一个电视片, 如果叫《南京为什么悲情?》, 至少要比《悲情的南京》更吸引眼球。
解说词的作用, 是设法让观众把听觉信息与视觉信息相互结合, 补充、完善、延伸、深化画面内涵。因此, 解说词应当是大多数观众听得懂的大众通俗语言。但通俗不能庸俗, 更不可媚俗, 解说词不能使用粗俗的语言, 并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学术用语, 非用不可时, 也要做适当解释。
三、风格:导演笔, 五彩笔
解说词是配合电视画面的解释性文字, 应惜墨如金, 简洁明了, 不用言之无物的空洞语言, 不用和画面语言完全重复的语言。画面是苍翠的山峦, 解说词是“我们注目这苍翠的青山”;画面是亭台, 解说词是“在亭台上驻足”, 显得十分多余。解说词应在延伸、深化、美化上下工夫, 使观众听了对画面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索, 使画面有更强的感染力。形象虽不是解说词刻意追求的目标, 但形象化的语言能把抽象变为具体, 把呆滞化为生动, 使作品多几分灵气, 这就是“导演笔”。
题材把握的制高点——个性特质。比如讲一个商人故事, 解说词不必千篇一律都在“儒雅”上做文章——他真的非“儒雅”不可吗?也许正是这样类似“儒雅”的伪命题, 毁掉了一个个本可以鲜活的人物。有时候, 也许我们试试真实地描画一个纯天然的“混蛋”, 说不定要有意趣得多。有个体育片, 就是专门说古往今来的“混蛋家族”的, 从英雄中的巴顿说到球王马拉多纳, 还比较了总是一身正气却非常乏味的贝利, 见仁见智, 好看。
体验式的观察——既要有理性观察点, 也要掌握好情感爆发点, 具有引导性, 善于发现事件的细节、兴奋点, 在聚焦大众人云亦云的事件时有独特的观察。体验式的写作, 能使人们感受时代的体温。对于受众而言, 谁不渴望有一种载体, 能把自己的生命感装进去呢。
复调的张力——来何汹涌须挥剑, 去尚缠绵可付箫。说到电视片的文化张力, 可以想象一下诸如“哈姆雷特”文化形象的神圣光辉, 那“是或不是”交织成的强烈思辨感, 就来自于宏大叙事背后的价值追求。有了宽阔的视野, 才能实现信息的复合性, 如比较一下南北孔庙的差异, 就比单一地介绍南京的夫子庙更加立体丰富。
新锐的概念——解说词和电视艺术的共性一样, 应尽可能虚实相生。有本书的书名是《我愿意活在宋朝》, 多么近人, 多么鲜活。东方卫视有一个片子叫《时间的玫瑰》, 说的是民国初年, 那个忧郁缠绵的年代文化人的情事, 故事讲述非常善于制造悬念。《东方文化周刊》有一个选题是“南京是所有书生的梦中情人”, 这比任何形容词都要有想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