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特点(通用8篇)
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 袁晓东
汉字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是一种表意功能强、表音功能弱的文字。识字的重点在字形,研究汉字的构造有助于识字教学。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突出注重汉字结构知识的教学.诸如汉字的笔画和笔顺、汉字的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只有打牢这些汉字结构知识的基础,才能加速识字、写字教学的进程,保证教学质量。
一、汉字是历史悠久的文字
(一)汉字的源起
根据考古资料,五六千年前的不少石器、陶器等器皿上契刻或绘有较为抽象的符号和图形。这些符号和图形不同于图画,带有表意性质。因此,人们认为这些图形符号已具有了原始文字的性质,很可能是汉字的起源。
(二)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的形体在长期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化。甲骨文象形意味很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化,笔画可以增减。
到了西周春秋时的金文,字体的大小比较一致,排列整齐,增加了大量的形声字。
战国时期,六国文字和泰国的大篆都从金文发展而来,大篆的字形,结构基本保持了金文的写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要求“书同文”,统一文字,史称小篆。小篆的推行是对汉字的第一次规范,结构、偏旁、笔画都基本固定,异体字减少,象形意味削弱,字形呈长圆形,整齐美观。
大约在秦代时,民间就流传着一种篆书的简率写法—一隶书。之后,汉字又经历了“楷化”.出现了楷书。我们今天称汉字是方块文字,就来源于此。楷书进一步简化了汉字的写法,变成了完全由笔画组合而成的方块型符号文字,使汉字基本上定型了。
(三)汉字的表意、表音特点
考察汉字的历史和现在,我们应该说:汉字是一种表意功能强.表音功能弱的文字。
最初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字具有明显的表意功能,如:摘果实。
汉字发展到今天,字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其中80%是形声字,我们今天说(山)象山峰,(田)象田地,(采)象一只手在树上汉字表意功能强,主要指的是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形声字的形旁,主要由象形、指示、会意字充当的。如:柳、杨、松、柏、槐、椿等,见形旁“木”就可知它们都与树木有关,是一类事物。见到“趴、跃、跳、跌、跨等,便知都与“足”有关,属同一类字。这是形旁的类化作用。汉字的表意功能对于我们学习汉字非常重要。
汉字的表音功能也主要体现在形声字的声旁上。形声宇的声旁只是一种间接的表音功能,学习者首先需要知道声旁的读音。如“清、情、请、靖、鲭等,只有认识”青”这个字的音,这个声旁才有表音功能。
二、汉字构造研究方法
介绍一种汉字构造研究的方法。
古代研究汉字构造的方法—一六书说
关于汉字构造方法的研究,有久远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总结汉字构造方法的“六书”之说,并且将六书说运用到识字教学之中。到了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小篆字系,为“六书”作了明确的界说,成为关于汉字构造方法的最具权威性的说法,仍然影响着今天的汉字构造研究。
所谓“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中,真正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假借、转注一般认为是使用汉字的方法。
1.象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也就是对照事物的形体,通过描画事物的形状造字的方法。
如: ——日 ——牛(牛头)
——火 ——水
象形字虽然描摩事物的形状,但毕竟不是图画,不可能描画具体事物的表象,而是概括一类事物的共有特征或普遍特征。
2指事:(说文解字·叙》说,“指事者,槐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是一种用抽象的符号组成,或在象形符号上加上指事符号的造字方法。如:
指事字是为了弥补象形字造字功能的不足,通过加一些指事符号来表意的造字方法。这种方法同样具有很大的局限,因此数量也不多。《说文解字》共收一百多个。
3.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会合成字的造字方法。一种是同体会意:同一形体的字符组合,标志一种新意。
另一种是不同的字符组合,表示一个新意思。
汉字中的会意字与前两种比相对较多,相对于象形、指事的造字方法,它要自由得多,可以表示抽象的事物,增强了汉字的表达功能。《说文解字》共收会意字一千一百多个。
4形声:形声是由一个表意的字符和一个表音的字符组合成新字。
形声字的表意字符称形旁,表音字符称声旁。到现代,形声字已占到了全部汉字总数的80%。现代出于应用的需要,造字时,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形声的造字方法。
三、汉字的笔画和笔顺
(一)笔画 1.笔画的分类
汉字的笔画有分为八种和分为五种两个分类法。
(l)八种笔画
八种笔画是指: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古代书法家根据 据“永”字大致含有这八种笔画,主张初习书法者要通过对“永”字的练习,掌握“永字八法”,进而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这八种笔画,单一笔画在汉字的不同位置或不同的偏旁中,为满足汉字方块形的需要,会有各种不同的变形。例如点有左点、长点的变形(办的第三笔、刈的第二笔),撇有平撇、竖撇的变形(禾、月的起笔),捺有平捺的变形(之的末笔)等。
复合笔画种类繁多,而且各家意见不尽相同。下面列出25种,可作参考。
横折 日的第2笔
横撇 又的第1笔
横钩 写的第2笔
横折钩 刀字第1笔
横折提 说的第2笔
横折弯 朵的第2笔
横折斜钩 风的第2笔,横折弯钓 九的第2笔
横搬弯钩 阵的第1笔
横折折撇 廷的第5笔
横折折折钩 杨的第5笔
横折折折 凸的第4笔 竖提 以的第1笔
竖折 母的第1笔
竖钩 小的第1笔
竖弯 四的第4笔
竖弯钩 儿的第2笔
竖折撇 专的第3笔
竖折折 鼎的第6笔 竖折折钩 马的第2笔
撇点 女的第1笔
撇折 公的第3笔
斜钩 戈的第2笔
弯钩 家的第6笔
卧钩 心的第2笔
要注意指导学生将上述笔画练习写正确,并准确地叫出各自名称。特别要强调这些笔画各是一笔(即一画).书写和查字典时必须留神。
(2)五种笔画
196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五种基本笔画,即:
横、竖、撇、点、折
这是将八种笔画归并所成。八种笔画中的捺归入点,提归入横,竖钩归为竖,各种折笔的复合笔画全部归为折。
文件同时还规定了这五种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的排列顺序,即为标准顺序。这样,依照笔画给汉字排序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例如“对”“让”“务”“冉”“灭”五个字均为五画,按照国家规定的五种笔画次序来排列应为:“灭”“冉”“务”“让”“对”。
在汉字笔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不要写错笔画,也不可多写或少写笔画。例如:
①容易写错笔画的:
杂:下部不可写成“木”,“杀”“亲”“余”“茶”“寨”等下部都不可写成“木”。朵:下部不可写成“木”,另如“采”“粟”“案”“集”“荣”“保”同此。赏:上都中间是一竖,勿写成两点。
幻:左边不要写成 “纟”,右边不要写成“力”。吉:上边不是“土”,而是“士”。②容易写多笔面的:
区:此字4画,半包围结构。第四笔是一笔——竖折,如写成两笔,即成5画。
比:此字4画,第二画是一笔——竖提,若写成两笔——竖、提,即成5画。步:7画。右下方加。点”,即成8画。
沛;7画。右部中间是一“竖”贯穿上下,若将这竖断成“点、竖”,即成8画。
荒:9画。中部不要写成。“云”。③容易写少笔画的:
去:5画。若将“竖”与“撇折”建成一笔,即成4画,字写错了。底:8画。不要丢了最下边的“点”。修:9域。不要丢掉中间的“短竖”。
粱:1l画。右上部“刀”的两边各有一“点”,如果丢掉,此字为9画,成了错字。
2.笔画间的关系
“一个汉字的构造就是一种建筑,其中有美学也有力学。”在写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所学每个字笔画之间的关系,防止马虎从事,写错字。例如:
冒:上部里边的两横与左右的“竖”,是相离关系,切不可写成相接关系,即上部不能写成“曰”。
刃:这个字的“点”与“撇”是相离关系,不可写成相接或相交。凡:内部的“点”与第一笔“撇”是相接关系,不是相交或相离的关系。
(二)笔顺
1.笔顺规则
笔顺的基本规则,可以概括为以下10条:(1)从左到右。如“川”:
(2)从上到下。如“与”:横、竖折折钩、横。
(3)先横后竖。横、竖笔画相交一般先横后竖,如“丰¨“于”
但应注意,多笔横与竖画相接或相交,最后一横与竖画的次序应为先竖后横,如“王”
(4)先撇后捺。撇与捺无论是相离、相接还是相交,只要这两个笔画组合,都应先撇后捺。如“八”“天”。在合体字中捺变成点时,也应先撇后点,如“机”的“木”旁,“刘”左半部的“文”字。
(5)先撇后折。由撇和折组合的字或部件,一般应先撇后折。如“ “九”“句”“欠”。但“刀”“方”“皮”“女”“发”等字是先折后撇。(6)先外后内。大部分独体字,两面、三面包围的字,书写时
一般应先外后内。
(7)先上后内再包围。缺口在右面的三面包围字,要写上面的横画,再写内部的笔画,最后再写竖折,如“区”“匹”“巨”“医”。
(8)先外后内再封口。全包围结构的字,都是先写上三框,再写内部成分,最后封口。所谓“先进人后关门”。如“团”“国”“围”。
(9)先中间后两边。如“小”“水”“办”。但“火”“脊”“爽”和竖心旁等是先两边后中间。
(10)先主体后写点。包容在主体内的点最后写,如“太”“夕”“瓦”“兔”;一个字右上角的点最后写,如“戈”“犬”“求”等。
而有的字习惯上先写点后主体,如“义”“斗”等。2笔顺的规范
1997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它把现代汉语7000个通用字逐一规定了笔顺。
四、汉字偏旁部首及形音义联系
(一)偏旁
汉字的结构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独体字和合体字。
一般地说,象形字和指事字属于独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属于合体字。合体字可以分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单位,构字的基本单位叫做 “偏旁”。
形声字一般可以分为“形旁”(又叫“意符”)和声旁(又叫“音符”)两类。形旁表示该字的意义类别,声旁则表示该字的大致读音。会意字的两个偏旁都有意义,例如“休”“取”“明”“涉”等。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偏旁是有限的11834个汉字共有单一偏旁648个。
(二)部首
1.部首:按照字形结构,取其相同部位,作为查字依据,分部排列,其相同部位,称部首。
部首是东汉人许慎创建的,部首与偏旁不是一回事。《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设189部,即部首为189个;而前面已谈到,汉字偏旁则有648个之多。二者的关系是:部首一般地说即是偏旁,而偏旁却不一定是部首。
作为汉字结构重要范畴之一的部首与字的义、音有怎样的关系呢?概括说来.有三种情况。
(1)表义。绝大多数部首都有表示该字意义类别的作用。如“山”都的“岛、屿、岗、峦、峰、岭、峻、峭’崇、峙”等字,字义都跟山有关;“灬”(火字的变形)部的“热、烈、烹、煎、熬、煮、熟、焦”都跟火有关。
(2)表音。有些部中的少数字,部首可能作声旁,如《新华字典》“门”部的“问、闷、闻”等,其部首起到了表音的作用。
(3)不表义、音。在《新华字典》、《辞海》等字书中,“”等单笔画部首既不表义,也不表音。
2.部首名称
结构部位名称有五组八种:
(1)旁/边: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部位定名为“旁”,右边为“边”。(2)头/底:上下结构的字,上_边为”头”,下边为“底”。
(3)框/心:垒包围结构和三面包围结构的字,外边部位定名为“框”,里边部位为“心”。
(4)腰: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部位定名为“腰”。(5)角:字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部位定名为“角”。
明确了汉字结构部位名称,部首名称就容易表述了。在汉字教学中,经常要称说部首名称,学生记忆.书写汉字、查字典也离不开部首名称。特别是汉字信息处理,更离不开它。为此,应该要求学生尽快熟练地掌握。
下面是一个部首名称表:
(三)汉字形音义的联系
语言是音义的结合体。表音文字长于语音信息的表达,表意文字长于语义信息的表达。从汉字这一本质属性出发,在汉字教学中应不断探索并充分利用汉字的表意作用。正因为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反复强调,要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规律识字,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并在三者之间建立联系。
1.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形音义
古代的象形字描绘事物的形状,近于图画,但同图画有本质的区别。象形字用字形来记录一个词的声音和意义,如人们一看古象形字
就能了解这个词的意义,并能发出声音yue,而图画不表示语言中的词,不能用来记录词的声音,没有词的意义。
有些古象形字演变至今还有点像原物的样子,如“田、井、雨、网”等,教这些字学生易于理解,形音义很自然地建立了联系。而像“牛、马、鱼、鸟”等现行汉字,教师就应写出其对应的古象形字,以帮助学生掌握字形,了解字义,会读字音。汉字中象形字虽然不多,但它们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好多会意字、形声字是由象形字组成的。掌握了象形字,就基本上掌握了绝大多数汉字的基本构件。
指事字是用象征性符号表示某个词,或是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比如看见,人们先能知道这是刀形,待仔细辨察之后就知道并非指整把的刀,而是只指其刃。因为语言的产生大大早于文字,人们在口头语言中老早就有“刃”这个词了,后来某一天见到了这个指事字,就不但辨察出其意义,而且也能发出它的字音了。今天来看“上、本、朱、甘、寸、亦”等字,学生不易看出其指事的意图,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适当地介绍、描摹这些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写法。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眼观字形,头脑中辨察其指事的用意,同时读出字音,就能牢牢记住它们。汉字里指事字比象形字还少。后起的指事字极少。“卡”(qih)是“上、下”共用一横,“乒、乓”是近音字“兵”减去一画,可以看作特殊指事字。
会意字是合体字,至少要由两个字组成。如“武”,它在古代的写法为:上面是戈,下是人脚,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由此可知,会意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或实物形体符号汇合起来,从它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学生学习会意字是很有兴趣的。教师描摹出“休、取、明、涉、益、从、森、北、炎、晶”等古代会意字写法之后,学生很快就能揣摩出它们的意思,并读出字音,如“人在树下”为“休”,“手去拿耳”为“取”,“日月”为“明”,“步水”为“涉”等。当然有些古代会意字演变至今写成了“弄、祭、集、香”等形状,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多想一些办法。后起的会意字数量较少,但学生容易理解,如“小土”为“尘”,“目水”为“泪”,“出米”为“粜”,“竹毛”为“笔”,“不用”为“甭”。这个“甭”字,构成它的“不”和”用”两个构件,台起来既表意义,又表读音,可谓形、音、义融为一体。
2.形声字的形音义。
根据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室统计,在7000个现代汉语通用字范围内,形声字有5500个左右,基本上达到80%。可以说,形声字的特点就代表了汉字的特点。正因为这样,人们普遍认为:汉字的构造既有意的表征,又有音的示读,既讲法则又体现艺术。(l)形旁表义功能及利用。
形声字的形旁具有一定的表义功能,或者表明字义的类属(如“铜”,“钅”表示“铜”属于金属),或者表明字义的范围(如“打,扔、扶、抢、投”等,“扌”旁表示这些字的字义都和手的动作有关系).或者表明与字意有关的事物(如“驿”,驿站,旧日供传递政府文书的骑马差役休息的地方,故从马)。由于一个字的形旁有着这样的作用,人们可以从形旁中获得一些笼统、不太确定的信息,再加上特定的上下文的暗示,就能够推测出那个字的大概意思。不过由于客观事物或字形、字义的发展变化,有一些常用的形声字,其形旁早已失去表义作用。例如“骄、验、驳、骗、骤”等字的字义与其形旁“马”的意义今天已经脱钩,当然谈不上利用“马”这个形旁来推测字义了。
虽然汉字形旁表义作用是有限的,但是在进行识字、写字和词语教学时,我们仍然要尽量充分利用那些还有表义作用的形旁。例如:
第一,分析归纳形旁的意义类别,使人们深入了解字义、牢记字形。如作为形旁“口”的义类可分为4条:
“口”旁表示与“口”有关的器官或事物:唇,嘴、咽、喉、哨
②“口”旁表示与“口”有关的动作:吃,喝、吸、吐、咬、唱、叫、问„„ ③“口”旁表示语气和感叹(多为语气词、叹词):吗、啊、呢、哎、哦、啦„„
④“口”旁表示对声音的模拟(多为象声词):叭、呜、哈、啪„„ 第二,比较分析易混形旁,以纠正或减少错别字。例如:比较形旁“目”和“月”,前者与眼睛有关,后者与肉有关,从而辨析“盲——肓”“睑——脸”“瞠——膛”各对字。“贝”与货币、财物有关,从而分辨“眨——贬”“睹——赌”“瞻——赡”各对字。
第三,按形旁集中形声字,帮助识字与写字。在日常汉字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定期将学过的形声字依形旁分别集中,既有利于记忆,又能加深对字义的理解,防止写错字。例如按照“足”旁将形声字集中起来,则有“跳、跑、踩、踏、跟、踮、蹦、蹲、踞”等字。并可推而广之,深化对“跷、跛”“踉跄”等字词的理解,有利于记忆和正确书写。
(2)声旁表音功能及利用。
《现代汉字形声字字汇》收5990个形声字,统计结果,字音与声旁的声、韵、调全部相同的只有26.3%,只要求声母、韵母相同,而不计声调是否相同,统计结果,现代汉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只有39%。由此可知,通过声旁去推测形声字的读音其准确率是不高的。下面分全表音、半表音、不表音三种类型分别探讨。①全表音 由全表音声旁构成的形声字,其读音与声旁的声、韵、调完全相同。只要认识声旁,那么它所组成的形声字也就认识了。例如以下13个声旁,即可由声旁读音类推形声字的读音。它们是:
代——岱 贷 袋 玳 黛 奂——换 唤 痪 焕 涣 厉——励 砺 蛎 粝 农——浓 脓 侬 哝 秾 醲 式——试 轼 拭 弑 唐——糖 塘 搪 希——稀 烯 郗 唏 酯 段——锻 缎 椴 煅 皇——煌 凰 蝗 惶 隍 徨 历——沥 苈 呖 枥 雳 疬 窖——榕 蓉 熔 溶 斯——嘶 厮 撕 澌 析——晰 蜥 淅
②半表音 半表音声旁指在由它组成形声字的一部分字中能准确表音,而在另一部分字中不能表音或只能表近似音的声旁。例如:声旁“垂”:在“睡、捶、锤”中能准确表音,而在“睡”中只能表近似音,在“唾”中根本不表音。声旁“非”:在“扉、啡、霏、蜚”中能准确表音,在“匪、诽、斐、翡”中只能表近似音,而在“排、徘”中不表音。应注意不可用半表音声旁,直接类推其形声字的读音,而只能供猜测、试读的参考。
③不表音 指声旁不能准确表示该字的读音。例如:
声旁“出”:在由它组成“拙、茁、咄、屈”等形声字中均不能准确表音。声旁“寺”:在“持,诗、侍、恃、痔、特、待、等”这些形声字中都不能准确表音。例如,“寺”,读si,而“侍、恃”却读shi。对待不表音声旁构成的形声字一定要持慎重的态度,若采用“秀才识字读半边”的办法,就会把字读错了。
有了上面的客观分析作基础,我们就可以利用声旁的一些特点来帮助了解形声字的读音以及写法:
第一,利用声旁去试读生僻字。经研究发现,越是常用字,声旁的表音率越低。而在生僻字中,声旁的表音率却比较高。利用声旁去类推生僻字的字音,有时能帮助识读。例如:加(jia)——类推“伽、珈、笳、痂,跏、枷、迦、枷”皆读jia。但我们已经知道形声宇的声旁表音率其占26.3%.所以为谨严起见,还应查阅字、词典来最后确认。
第二,利用声旁类推法纠正方音。有的方言n、l不分,只要记住n读音声旁代表字、l读音声旁代表字,那么由它们各自组成的形声字的读音即可分清。如:
尼(ni)——“泥、怩,铌”皆读ni 利(1i)——“俐、痢、莉、猁”读li,“梨、犁、蜊”读li。
第三,由声旁推求字形,避免写错部件。例如由声旁“仓”读音 cang,可以推知读ang韵的“沧、苍、舱”其声旁应是“仓”,而非“仑”;而由“仑”读音lun可推知读uen韵的“轮、论、伦、沦、抡”其声旁应该是“仑”,而非’仓”。
五、汉字的间架结构
间架结构,原指房屋的结构形式,后借指汉字书写的笔画结构,也就是指一个汉字各组成部分比例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穿插、衔接、避让、疏密等结构技巧。
一个汉字就是一座美的建筑,其中有美学也有力学。写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写字实践去探讨并体会汉字间架结构的规律,并进而运用这些规律指导自己的汉字书写。独体字结构比较简单,但也要留心笔画的长短、走向及相互间的搭配关系;合体字结构复杂,尤其要注意它的间架结构。下面将合体字作为重点来讨论、研究。
(一)间架结构的类型 1.左右结构:找、休、到、好 2.左中右结构:街、辫、椒、湖 3.上下结构:音、花、昏、尖 4.上中下结构:意、蓝、鼻、高 5.品字结构:品、磊、晶、森 6.全包围结构:田、团、因、暖 7.半包围结构:
两面包围:(1)左上包围:席、庄、屋、辰(2)左下包围:送、建、旭、题(3)右上包围:习、匈、司、氧
三面包围:(1)上包围:风、同、闪、网(2)下包围:凶、函、击、画(3)左包围:区、医、巨、匹
在书写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汉字的笔画、部件的结构类型,并非如此单
一、平板,而常常是3个或更多的部件搭配、组合,形成种种复杂结构关系。如“阔”,从整体看,这是个三面包围的上包围字,从“门”里的“活”看,又是个左右结构字,其右半部的“舌”,还是个上下结构字。画出图形表示,则如右圈。
下面列举由3个部件搭配、组合而成的18种间架结构图,供教学参考(图见下页):
(二)间架结构技巧
独体字的结构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匀称结构:笔画之间的距离大体相等,均匀一致,如“言、月、白”等字 2.平衡结构:左右对称.平衡谐调,重心居中,如:“小、中、水”等字。3随形结构:字本身自有高长、矮宽的形态,书写时应因字立形,不可强求统一。如:“月、骨”任其瘦长;“日、四”任其矮宽;斜形的自当体斜,但重心需持正,如“夕、飞、勿、母”等字。
独体字是由最小的构字单位——笔画组成,这类字构造简单,笔画较少,但写独体字很见功力。无论笔域的长短、疏密.走向,还是结字的规律、技巧,都须在反复实践中逐渐理解和掌握。惟有写好独体字,才能为练习合体字打下坚实基础。
合体字的结构规律可以按其不同类型分别探求。
1左右结构字因其由左右两个部件构成,故从左边下第一笔开始,就要为右边部件留下适当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左右各占一半。如“相、找、科、好、站”。两部分大小基本保持均匀,但应稍微收左强右,笔画宜匀称,注意呼应避让。“木、禾”等部件作左偏旁,其最后一笔应变捺为点,“好”的“女”字旁第三笔变横为斜挑,而且勿出头,只有这样,整个字才能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2)左窄右宽。如“低、呼、峻、磷、挖”要做到主次分明,抑左扬右。象“口、山”等短矮之字作左旁,应将其向上移,即上齐下不齐。
(3)右窄左宽。如“到、勒、形、都、引”。应抑右扬左,以保主攻分明。“口”字作右偏旁如“如、扣”应将“口”写得偏低一些。象“林、从”等字左右部件相同,书写不可同样大小,应抑左而让右,将左边的“人”“木”捺变点。
2左中右结构字 若左中右三部分均衡,如“彻、仰、树、狮、椒”,原则上应中间略缩两边伸张;若左边笔画少,中间、右边笔画较多如“懈、澎、撇”,则应使中右两部分适当伸展。3上下结构字须注意的有两种情况:
(1)上盖下——“天覆”。如“全、春、斧、背”,上部多有长撇、长捺,“背”字虽无撇撩,但其“北”字显然比“月”宽。这类字上面笔画应向宽伸展务必盖住下面,下面写得略窄小些为好。
(2)下托上——“地载”。如“至、坐、孟、轰”等字,下面笔画多有长横,或者是个左右结构。这类字下面笔画要展得开,有宽度,以承载上面部分。特殊情况,如“夺”与“奇”,二字上部同是“大”字,当然都有撇捺;中部又都有一横,但应告诉学生这二字间架结构截然不同:“夺”字属于“天覆”类,必须上盖下;而“奇”字属于“中担”类,应该用中间一横,托上而盖下。
4.上中下结构字 此类与左中右结构大致相同,应注意三部分疏密均匀,穿插有序,突出主要部件、主要笔画。像“壹、曼、英、琴、塞、著”等字,中间部分宜左右伸展,使之承上盖下。而象“赢”字,因下部系左中右结构,笔画繁多,应给下部l/2位置,中部“口”则宜适当收缩。
5.品字结构字 如“品、森,磊、众”,总体要求三部分比例要适当,上部要居中,下部左右揖让呼应。手写体楷书则要求,上部横向伸展,统领下面,左下部宜收,其“人”“木”的捺变点,占位宜略小,而右下部宜放,整个字应坚实稳定,写出气势。
6.全包围结构字 如“国、园、囚、团”等宇,要求外框要正,左右两竖相对峙,内部的构件要写得饱满,笔画清晰、均匀,位置居中。手写体楷书还要求全包围字应比其他结构字写得略小些,因为若写得同样大,则显得全包围字就大了。
7.半包围结构字
(1)左上包围:左上包围圈宜收缩,以使里面部分得以展现。如“庙、厌、度、房”等字。
(2)左下包围:像“道、连、建、廷、题、毯”,共同特点是最下面的捺或竖弯钩为此类字的主笔,这笔要写好,可稍长些包住上部.注意走之底与建字底之不同。另外,为防止呆板,如“送、这”,内部构件最后一笔“捺”,都要变成长点,以避免一字中出现两捺。
(3)右上包围:如“司、可、武、载、勾”等字,其右上部的包围圈为主笔,要用心练好,其内部构件应适当向左移,以保持重心平稳、揖让有度。
(4)上包围:“周、间、闯、同、风”一类字,其左上右所成包围圈是主笔,要写得端正、有力,其内部构件,一般要略向上靠,使下方留有一定余地,这样写出的字有精神,不臃肿。
(5)下包围:如“山、画、凶、幽”一类字,主笔是左下右所成的包围圈,但切记此部件勿写过高,以防遮挡内部;而内部构件应贴下框居中,不可悬空。
汉字的形体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独体汉字是通过模拟事物外在形体而构苗的, “山”、“水”、“火”、“太”、“手”、“目”、“鸟”等等;即便有些汉字本身不完全是模拟事物外型特点, 其字体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几何特征, 如“国”可用来描写方方正正的形体。二是合体汉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部件组合而成的, 而这些构成部件又都表意;从外型上看, 它们呈现出整齐的平面型特点。汉字形体的这两大特征, 给汉语修辞带来了一些独具表达力的手法。
1.1 直接以字摹形
利用汉字的象形表意特点, 在表达中直接用汉字模拟相关事物或人的部位形状, 使描述更加具体、形象。如:
(1) 一幢幢青砖青瓦的学生宿舍楼, 鳞次彬比, 间以花坛、篮排球场、小卖部、书亭和邮电所, 组成了几组“圭”字形和“目”字形的建筑群。 (康式昭、全曾, 大学春秋)
例 (1) 用汉字形体来状绘建筑物的外观, 也取得了同样的视觉效果。
生活中, 我们还常见这一手法的运用, 如“丁字尺”、“中形栏杆”、“国字脸”、“十字街头”等名称就是典型。
1.2 拆装部件会意
一般来说, 合体字都是由两个以上部件构成的, 而且这些部件同样也是有意义的。因此, 在汉语修辞活动中, 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的这一特点进行拆解组装, 来含蓄地表达思想内容。这种手法也称作拆字格。古人就经常将这一方法用来作对联、灯谜。如:
(2) 左看马靠它, 右看它靠马;左右一齐看, 脚踩万里沙。 (灯谜:打一字)
例 (2) 巧用了汉字结构特征, 制作成一副绝佳对联。例 (2) 则巧妙利用汉字结构部件, 用拆解的方式组织成一道谜面, 其谜底应为:驼。
当然该方法也可以用来隐晦地传递严肃的内容, 古代很多谣谚就是通过拆装法构成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也可用拆字法来达到避同音或曲指对象等目的, 如“古月胡”、“口天吴”等说法:如用“十八子”称“李”、用“草字头”指革命党 (见, 阿Q正传, ) 、用“言身寸”表示“谢”意等等。
2 与汉字字音特点相关的修辞手法
从记音方式看, 现在汉字是记录声、韵、调三位一体的。一般情况下, 一个方块汉字总是记录汉语一个音节的。从记录语言单位看, 汉字是记录语素的。无论是古代汉字还是现代汉字, 大部分都是语义的承担者。在现代汉字中, 它更多的记录的是语素。这是由于现代汉字中的大多数词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但是, 汉语的语素仍然以单音节占主体, 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利用语音条件, 体现修辞效果的。语音在增强音律美和突出语义方面为修辞提供条件, 丰富了修辞方式的内容;修辞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语音修辞是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 优美的语音韵律能给人以美感。
2.1 力求音韵的和谐
声音美同押韵有密切的关系, 诗歌是讲究押韵的。音节匀称、整齐就有节奏感, 有些散文是当诗来写的, 为了加强表达效果, 也很讲究押韵, 试看十里长街送总理:
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 灵车隔断了我们的视线。敬爱的总理呀!我们想再看一看您, 看一看您哪!
这一段词句, 于疏散自然中显示出整齐严密的美, 韵随意转, 声音回环。表现出了万众哀思潮涌, 悲痛欲绝的情景。
2.2 巧用谐音字
使语句同时关顾谐音双关, 利用语音条件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 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毛泽东的, 蝶恋花·答李淑一, 中有: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直上重霄九。
“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 实际上毛泽东同志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这里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高度赞扬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杨、柳两位烈士。又如, 近年来一些广告词也利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 “默默无‘蚊’, ‘寝’用彩虹。”巧妙的用“蚊”、“寝”替代“闻”、“请”, 让人一目了然, 知道是做蚊香的广告, 在表意上也十分简洁:睡觉时用了彩虹蚊香, 就不会受蚊子的侵扰。
2.3 对偶
整体上看, 汉字与汉语音节相对应, 而汉语里表意的基本单位是词 (古汉语中尤其明显) 或语素 (现代汉语中表现较为明显) 。因此, 从语义链的组成过程看, 能单独表意并与音节对应的汉字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 为构造成前后对应工整的表达矩阵格式提供了形体上的可能。加上前面所述的汉语语法形态特征不显著等特点, 汉字的形音义特征就为形成汉语修辞中独有的对偶等修辞手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对偶就是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句子 (或短语) , 并列起来表达相联、相对或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对偶要求:对偶结构字数相同, 结构关系相类, 意义相关, 平厌相协。下面就从语义关联角度对对偶作简要分析。
3 和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
从文字形体结构来看, 汉字呈平面组合的方块形, 汉字在外部形体结构上是独特的, 是平面组合的方块形体, 所以汉字又叫“方块字”。
笔画是成形的要素, 基本笔画是可数的, 一般认为有五种 (横、竖、撇、点、折) , 变化的笔画有几十个。部件包括成字部件和不成字部件。不重复的部件约有六百多个。几十个笔画组成几百个部件, 而几百个部件按不同排列方式, 沿着纵向、横向双向展开, 构成成分不管有多少, 都要密集的、向心的、均衡的分布在一个方正的框架结构内, 构成了成千上万的整字。
汉字字形的特点造成了和线形文字不同的修辞方式。线形文字在拆字、合字时只能在一个维度上前后拆合。汉字则不同, 汉字既可以前后拆合, 也可以上下拆合, 甚至可以只拆出字体的一个部分。大大丰富了修辞方式。
3.1 拆字的运用
一般是将一个合体字拆分成或拆出一个或几个可独立成字的部件, 具有一定的有理性, 使人读来意味十足。如:
“政从正出, 财自才来。” (财政局的春联)
这副在财政局门上的对联, 就十分巧妙的利用了汉字字形的特点, 将“财政”两字分别拆出了“才、正”, 用十分活泼的方式道出了“资财”是由有才气的人通过不懈努力奋斗得来的, “政治”应从“正气、正理”中生出的道理。语言简洁明了且说理透彻, 令人信服。
鲁迅先生也用过拆字的方法。他的, 且介亭杂文集, 中的“且介”二字就是从“租界”中拆出来的。这样既揭露了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 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和白色恐怖不屈不挠斗争到底的精神。
3.2 合字的运用
将几个汉字合成一个汉字, 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如, 三国演义, 中又这样一段记载: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 操往观之, 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 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 乃阔字也。丞相嫌门口阔耳。'于是再筑墙围, 改造停当, 又请操往观之, 操大喜。”
“门”中添加“活”字, 成为了“阔”字, 曹操巧设哑谜, 杨修理解其意, 用合字的方法解决, 将园门改建, 令曹操很是高兴。
又如, 在董卓称皇之前就有“歌曰:'千里草, 何青青!十日卜, 不得生!'歌声悲切。”“千里草”合成“董”字, “十日卜”合成了“卓”字。歌谣的意思是说:董卓不得生。可见合字的用法也是十分广泛
5 结论
一般认为, 研究修辞就应从表达方式, 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 (语言的物质外壳) 、词汇 (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法 (语言的结构规律) 的运用。但是我这里是从汉字的自身出发, 研究与汉字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现象, 这并不是标新立异, 而是为了向大家证明, 汉字本身就可以在运用中获得非常好的修辞效果, 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
摘要:汉字是用于记录汉语的一种书面符号体系。与其他表音文字不同, 是由形体直接或间接的表示词义或者语言元素意义的平面方块字构成的体系, 与语音中的音节相对应。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 是语言的综合艺术加工。以下针对与汉字特点相关的各种修辞方法进行初步探究, 旨在了解汉字独特的修辞方法。
关键词:汉字特点,相关,修辞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1.
[2]吴积才.漫话汉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4, 1.
[3]王力.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1981, 3.
[4]池昌海.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 2002.
关键词:日语;汉字;特点
在日本,文字的使用是始于汉字传入日本之后,一般认为汉字是在公元5~6世纪之间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在汉语传入之前日语中只有口头语,并无文字记录。在引入汉字的同时,儒教、佛教、法律等中国的文化也传入日本,给日本各个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日本国家的统一,日本在文化方面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汉字在日本也有了变化和发展,产生了用汉字来表达日语发音的万叶假名,平安时代根据汉字的草体创造了平假名,通过取汉字的部首创造了片假名。甚至日本人还自己创造了一些表达日本固有文化的汉字。这些字被日本人称作“国字”。例如,“畑”(旱田)、“働”(工作,劳动)、“峠”(山巅)等字就是以中国汉字为基础日本人通过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来的字,所以这些字汉语当中当然是不存在的。
现代日语中既有汉字又有假名(假名仍然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来的,在日语中“假”是借的意思,“名”指的是文字,意思就是说假名是借来的文字),日语是用汉字和假名共同来表达语意的。汉字用于表示实际意义的词语,而假名(平假名)主要用于活用的词尾或助词,主要起语法作用。朝鲜语中也有汉字,但汉字只用于汉语词,与此相对日语中的汉字不仅用于汉语词,也用于和语词,外来语中也有部分使用,用途非常广泛。部分由英语中引进的外来语就使用汉字,例如,“煙草(タバコ←tobacco)や合羽(カッパ←kappa)”这些很早就进入日本的外来语,日本人也为这些词使用了汉字,这些汉字叫假借字。
日本人是如何将汉字融入日语,并使其变化、发展这非常令人耐人寻味。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从英语以及其他国家语言中引进的大量词汇被称为外来语,但是汉字在日语中已经不称为外来语,看来汉字在日语中已经扎根,在日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了。现在从日本的初中开始,汉字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属于必修课。这与欧洲人学习拉丁语很相似,拉丁语是表音文字,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其拼写方法和使用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之相比,汉字是表意文字,即使是传入日本后,有很多保持着原来的字形和含义。日语中汉字的读音分为音读、训读,比较复杂,但是日本人却将汉字和日语的发音、意思非常相近的契合在了一起。
一、汉字的读音
日语中的汉字,经常一个汉字有很多不同的读音,或者很多汉字的读音相同。汉字的读音大致分为两大类,音读和训读。音读是起源于汉语的读法,他是对汉语的音译,有很多读起来也与汉语读音十分相近。如,“練習、散歩、雑誌”日语的读法就与汉语十分相似。因为汉语传入日本分为不同的几个时间段。就把日语中汉语的读音按照时间先后分为吴音、汉音、唐音、惯用音。吴音是5~6世纪传入的,一般认为是由中国六朝时代的吴国直接传入日本或经由朝鲜半岛传入的。但是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此种说法。实际上现在把汉音以前的传统读音,不分时间地点,全部称为吴音。
二、汉字形体的变化
最初传入日本的繁体字在日本有一部分逐渐被简体化,如,國→国、縣→県、濱→浜、驛→駅等,日语把这些简化的字称为“新字体”或“略字”,过去的字体叫“旧体字”。日语的简化字和中国的简化字有些是安全相同的,也有很多存在差异,所我们通过以下图表进行对比。
三、汉字语意的转变
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有些汉字字形发生了变化,有些意思发生了变化。还有些汉字汉语中的意思已经变化了,可在日语中仍然保持着古时的意思。我们通过下面的表格做一比较。
四、日制汉字的反输入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随着吸收西方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医学、经济、政治等,很多西方资料被翻译成了日语。在这当中为了表达一些以前没有的一些新的概念,产生了很多日制汉语(也就是日本人自己创造出来的词语)。而后被翻译成日语的文献进一步被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以及日清战争后很多中国人来到日本留学,回国后这些日式汉语也就来到了中国。例如,“共産”、“社会”、“国家”、“労動”、“流行”、“景気”等。
五、漢字废除论
从明治维新至今,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引进,汉字废除论曾一度浮上水面。有人认为因为汉字书写麻烦,使用汉字没有效率应该全部废除,或部分废除。现在随着电脑、手机的使用,日本人用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所以很多日本人有这样的经历,明明知道的汉字却不知该怎样写。现在日本的常用汉字有1945个。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后汉字的使用会进一步缩小,日本人把现今这个时代称为汉字的受难时代。
总之,把外语大量的吸纳到日语中来这可以说是日语的一大优点。日语中的汉字为表意文字,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属于表音文字,日语中同时存在一种表意文字,和两种表音文字,这可谓不同于其他国家语言的独特之处。日本和中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所以会彼此感到亲切感。中国人和日本人虽然彼此听不懂对方语言,但是写出汉字来很多时候都可以了解对方的意思,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所以虽然时代在不断变化,汉字这个中日共有的文字,应该得到的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一、综述
目前,由于中国地位的崛起,世界上兴起了汉语热。在外国人的汉语学习中有一个特殊现象,很多人口语很流利,但不会书面阅读,这种情况说明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窘境是汉字教学。懂汉字是学会汉语的基础,但是很多语言学校并没有专门开设汉字课,很多汉字都是随课堂上的词来教学。目前通行的汉语教材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口语所占权重比较大,并且口语为一二年级的侧重点,但是教材里面的内容也是从对话开始教学并没有汉字指导,都是随词学字(冯胜利《汉语综合教程》)。汉字处于语言基石地位但却并不被重视,其中是有原因的。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语轻文、文从语和、词本位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是受到了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大部分中国学者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汉语的语言与文字的矛盾使听说训练和读写训练相互制约”,把汉字当做是提高汉语教学效率的障碍,这造成了教材编写以及教学重点上的失误。
其次,汉字数量巨大。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公元100年)共收字9353个,著名的《康熙字典》(公元1716年)共收字47035个,当代最大的字典《汉语大字典》(公元1986)共收字56000个。由此可见汉字数量之大。这样给学生一种错觉,觉得不可能学会汉字,因此使学生出现心理逃避现象。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汉字是形义结合的表意文字,并不表音,这对于习惯表音文字的外国留学生而言是种全新的体系。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古文字字源——甲骨文就是一种画在龟壳上的图画,所以现在汉字在很多外国人眼中依然是一幅幅繁复的图画。现代对外汉语教学中在教材上采用注音法使得留学生以为可以避开汉字而直接学会汉语。然而汉语音节总共才1333个,但是汉字有上万个,因此有很多的同音字,而仅依靠拼音并不能区别意义。
以上种种所造成的印象就是:汉字很难,汉语难上加难。但是汉语真的有这么难吗?笔者不这么认为。汉字是非常有特点的,只要抓住汉字特点进行教学,从根本出发解决汉字难的问题,那么对外汉语教学必然能提高效率。
张志公先生曾说:“汉字在初学阶段难,并且很难。所谓初学阶段,指的是学会千把字之前,尤其是五六百字之前这一阶段。等学会千把字以上汉字在学习上的优越性将会越来越充分的显示出来。”经过《汉字大纲·甲级字》与《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的高频字对照研究发现:581个汉字就覆盖了全部媒体语料的80%,934个汉字就覆盖了全部媒体语料的90%,2314个汉字就覆盖了全部媒体语料的99%。从这三个数字可以看出,掌握了不到一千汉字就能达到90%语料的覆盖率。也就是说虽然汉字有着庞大的数字群,但是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异体字和历史上曾经使用过而后来已不再通行的字。所以只要抓住常用汉字,这样汉字教学就会具有实用性,教学容易开展。
有人认为,汉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要单位,所以应该进行“词本位”的教学主体。然而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词表为例,四个级别8822条词语,共使用了16500个字,除去重复出现的字,实际使用到的汉字只有2866个。这就意味着,如果逐词解决,要教16500个字的内容,但如果以字带词,只教2866个字就可串联起全部内容了。所以学生们要在掌握基础字的基础上主要扩充词汇量。有些在中国待了四五年的留学生都不一定能念 http:///http:/// 完完整的报纸,这主要是词汇量不够,而不需要增加字的负荷。
吕必松先生提出要按照汉字的特点和规律教授汉字,学习者才会觉得汉字并不难。下面从汉字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探讨教学法。
二、汉字特点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以形表意具有内在的理据性,字与字之间在构形上又是有联系的。汉语系统的特点是——汉字以及词汇都具有层次性。汉字的构形特点、汉字的结构、以及词汇系统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对外汉字教学具有层次性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有的放矢的有效做法。而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汉字除了具有层次性外还具有一大特色即是形声字众多,这些可以用来帮助记忆汉字。最后可以发现汉字所有的特点都来源于一个因由:汉字的造字法。通过各种各具特色的“说文解字”法可以解释汉字内在理据性的缘由,并且帮助学生了解汉字中的中国文化,利于记忆,并增强对外汉字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
(一)汉语系统层次性
汉字分为笔画、部件及整字三阶段。汉字是由笔画与笔画相组合,生成基本结构;由基本结构与基本结构相组合,或者由笔画与基本结构相组合,生成复合结构。从这一特点可以看出汉字形体结构的教学必须遵循层层结合的原则。我们分以下几个步骤开始学习汉字,并且通过组词来巩固已经学会的汉字同时扩充词汇量。
1.汉字部分。
首先,是学习笔画。基本笔画有:横、竖、撇、点、捺、折、提、勾八个。复合笔画有二十三种,这些就是组成汉字的各种小零件。通过学习:
一、十、女、六、七、人、山、日、月、牛、水、土字等来熟悉汉字基本笔画及组成习惯。这几个字字形简单,意义也清楚,作为独体字的同时又可以作为可称谓部件来构成其他汉字。
其次,就是认识部件。部件是由笔画构成的,分为可称部件及不可称部件,如:“语”字是有“讠”、“五”、“口”三个部件构成。在整个教学系统设计中,汉字教学是以部件教学为基础的。部件之所以成为汉字教学的核心,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的。①对于大多数汉字来说直接进行整字教学难度太大,而进行笔画教学则又太零碎,无规律可言。可以以部件为单位,因为部件结构简单并且可以单独成独体字或者构字成分,因此算比较合理的教学要素。②通过对《汉语水平考试词汇等级大纲》中的8822个词中801个甲级字的分析发现,其总共只含有330个部件,而且这330个部件的长度适合记忆规律,部件的可称谓度以及有义性经过分析都被证明适合汉字教学。③孙清顺的《初级阶段留学生错别字统计与分析》中指出留学生的形错字623个,占统计综述的83%,而其中的80%是由于部件混乱或部件错误造成。也就是说如果重点练习各部件,之后接触新字也不会觉得陌生。比如:“你好”,“谢谢”,如果先教了“讠”、“尔”、“身”、“寸”的话想必学生就不会觉得像繁琐的图画了。此外,汉字按结构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汉字中合体字约占86%。因此,合体字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而合体字就是由各种部件构成的。比如:“口”作为一个独体字,同时也是一个部件。“口”字旁的汉字,一般与口腔的动作有关。例如:吃、喝、吸、叫、吹、唱、吵等等。类似的简单而又构词能力强,具有明显词义的部件还有:日、田、目、月、工、土、王、马、鸟、木、禾、米、子、女、足、牛、车、舌、手、身、鱼、虫、亻、讠、钅、山、广、心、又、父、巾、欠、文、斗、皮、夕、弓、厂、尸、犬、艹、宀等等。这些部件通过各种组合形式最终形成蔚为大观的汉字群。
2.词语部分。
构词规律:笔画—部件—字—词。这是整个汉语的层次性。比如“湖水”,其中“湖”和“水”分别是两个字,而“湖”又由“水”“、古”、“月”三部分构成,“水”既是有意义的独体字,又同时是构字部件。
因此汉字教学要先从笔划入门开始,以部件为主要教学单位。由此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http:///http:/// http:///http:/// 汉语语感,熟悉汉语词汇的衍生机制,对词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且在学会一个词汇的同时掌握了组成词汇的方法,由此会极大的扩充其词汇量,甚至碰到没见过的词汇可以凭借认得的汉字大概揣测其意,使学生有了自学能力。这种层层递进式的教学理论体系可以极大地简化词汇教学中重复解释每一个单字的含义的负担,并且符合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的规律,适合学生学习。
(二)形声字众多
据统计,现行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左右。虽然由于语音发展在现代普通话中某些字的声符已经不具备表音功能了,但是形声字数目依然惊人。有人对倪海曙编著的《现代汉字形声字字汇》所收的5990个形声字的声旁做过统计,得出全表音声旁244个,占26.3%,其余的为半表音或不表音形声字。形声字目前是最主要的造字方法,可以通过“声旁”和“形旁”将许多汉字串接起来,形成记忆链。以形声字的声旁为纲,结合形旁的显义别意作用来进行汉字教学。
(1)声旁
形声字中具有完全表音的形声字,比如:伙、伴、们、佐、佑、倒、伸、沐、侨、清、泳、泥等。这些汉字可以从声旁完全认出它的读音来。但还有一部分形声字声旁只是部分表音,比如:声调不同:方——房、访、放,巴——吧、把、爸;韵母不同:先——洗,母——每;声母不同:齐——挤、济,门——问、闻;完全不表音:半——胖,果——课。虽然部分表音不同,但是声旁依然可以作为纽带,同时串联数个汉字,而且有利于汉字书写的记忆。
(2)形旁
形旁跟之前的汉字部件介绍基本相同,可以用来串联具有相同部件的汉字,因为汉字每个字都是由部件构成,其中哪个部件以及如何组成都有特别的字理在其中。比如“日”表示太阳,“旦”则表示早晨,因为太阳在地平线上。而形旁同样具有这个价值。比如“晨”字中“日”为形旁,在上边,“辰”为声旁,该字读chen,意为日出不久的时刻,即早晨。例如形旁广 厂 宀一般表示隐蔽处、休息场所、房屋等类义。
用形旁则可以将具有相同部件相似意义的汉字联结在一起,并且可以使学生在懂一个部件的同时推理其不认识的汉字。比如“月”字。月旁的字有两类含义,一类与人的身体有关,也称为“肉月旁”。这时,月旁居于左侧或下方;一类与月亮或时期有关,这时,月旁居于右侧。第一类如:脑、脸、脖、肩、背、胃等等;第二类的例如:期、朝、朗等等。通过“月”字可以了解到很多汉字的大概义类,这也是形声字的利用优势。类似的字还有“心”字,心字旁多与心理活动有关。例如:忘、忍、思、念、怨、怒、急、恐、恶、虑、恩等。
这种以声旁为缀,形旁为主的方法可以区别大部分同音字或者形近字的词义,具有较强的汉字识记价值,应当合理利用。
(三)趣解字理
开设汉字课程使整堂课都处于学汉字过程,这种“集中识字”的教学方法可能会比较枯燥,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可以用“说文解字”的方法。说文解字分两种:其一,从汉字“六书”造字法出发解释字理,从传统造字法方面来说。其二,新说文解字,随着现代汉字字形的改变,从意义方面解说。当然“新说文解字”不主张胡乱的牵强附会的去拆字解义。
(1)“六书”说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即使从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甲骨文算起,汉字也有了3000多年的历史。现行汉字由古汉字发展而来,跟古汉字相比,形体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汉字形体的变化是渐变的,现行汉字的形体仍可追根其溯源,从古汉字中找到它的影子。古汉字脱胎于图画,有些还有图画的影子,特别是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
① 象形字。用简单线条勾勒出事物的特征或大致轮廓。例如:“山”字在甲骨文中,http:///http:/// http:///http:/// 就像一幅山峰的素描。
② 指事字。用抽象符号概括其字意。比如: “本、末”二字则分别用两横提示了树根和树枝的位置。就是凭其中指事作用的“一笔”来指出整个字的精华。
③ 会意字。将几个字组成一个字,并且把他们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比如“灭”用东西压着“火”就“灭”了。“卡”不上不下就“卡”住了。
(2)戏说汉字
“解字必依据字形,就字形以说音义”。(段玉裁)戏说汉字即是新的“说文解字”,也称为汉字俗解,也就是“超常或非常说解,即用俗文字学的诠释原则解析汉字”。比如,“灾”字可以解释为火在家里(宀)烧起来,不就成了“灾”难了。虽然相对于“六书”,汉字俗解教学法显得不那么正规,但作为一种辅助性字形文化教学方法,它也有其存在价值。一方面,基于汉字俗解的字形文化教学比传统造字法更加生动形象。比如“画”,中间是一幅画,外边是画框。这样子就使整个字形解释起来更合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联想使得汉字利于记忆。比如:右——下边是口,表示吃饭,我们用右手吃饭。玉——国王身上的宝贝。夫——丈夫的地位比天还高。上述种种解释可以让人在理解字义的同时记住组成部件及部件搭配,所以更有利于学习,并且增强了其趣味性。
三、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虽然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是汉语教学毕竟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古人尽管不知道字本位词本位的概念,但是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汉字的特点,并在教学中遵循之。汉字教学在我国古代所以受到如此重视,就是因为先辈们发现在汉字中存在一部分构词能力极强、极活跃的汉字,只要掌握这部分汉字,并且将其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搭配组合,就能生出大量的新词来,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交流或者诗词歌赋的需要。而这一点就类似于对外汉语教学,虽然面向学生群体不同,但是都是以汉字为载体传授的一门语言知识。将儿童的识字过程与语言实践结合起来,便于在应用中巩固字音、字意与字形三者的结合。都是教汉字,都必须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都必须遵守教育学的原则,都必须遵循心里学的规律,比如兴趣爱好记忆和遗忘,多种感官参与和单一视觉等等。因此,笔者本篇文章主要是从借鉴传统教学法出发,以汉字为基石,并且抓住汉字特点进行层次渐进型教学,其中杂以形声字的造字规律来减轻识字负担,在授课的同时配合字理解释汉字,以增强趣味性。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从教材本体到教学方法整个系统大概如是。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以下是谜语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字对联大全,一起来欣赏吧!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玛瑙原非马脑。
琅不是狼肝。
禾花何如荷花美。
莓子每比梅子酸。
溪西犀喜戏。
囿右鼬悠游。
鸡饥争豆斗。
鼠暑上梁凉
泥肥禾尚瘦。
晷短夜差长。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霜降降霜,谁怜孀妇双脚冷。
谷雨雨谷,我惜姑娘孤身寒。
宝塔六七层,中容大鹤。
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清晨,阳光明媚,字典里的一些汉字不安分了,商量着要出去走一走。它们都同意了这个想法,它们准备先去街上走一走。
它们来到了街上,街上什么都有,它们看见一家卖桃酥的店,而它的.店名叫做“万物复酥”。咦,这“酥”字不应该是这个“苏”吗?大家不明白,最后一个汉字提出了建议,去店里好好问个明白。这家桃酥店的老板是一位和蔼的老奶奶,大家七嘴八舌的向老奶奶抛出了问题。老奶奶笑呵呵地说:“我们这家店叫做‘万物复酥’,这是因为可以引起游客的注意,从而更好的将货品卖出去啊。”汉字们心情复杂地出了这家店,汉字是有血有肉的,有灵魂的,而如今却被一些商家看见了商机,作为噱头,用来吸引游客。汉字们感觉到的不是愤怒的,而是一种后无继人的悲怆。
汉字们离开了这条街,来到了学校。一些孩子们正在写作文。汉字们满心以为自己有大用场了的时候,一看,全是错别字。有“金碧辉煌”的碧写成“璧”的,也有“完璧归赵”的璧写成“壁”……汉字们眼前的一篇作文错别字满天飞。它们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上一看,错别字虽然不多,但是很多都用了网络用词。将“狼牙山五壮士壮烈牺牲”轻描淡写地用“挂了”代替,这种不分场合,不分时宜使用网络用词,既是对那些牺牲的烈士极大的不尊重,也是对汉字的不尊重。汉字们个个愤恨地想着。下课了,一群调皮的男孩子大声吟着:“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曾经一个汉字一个汉字组成的优美的诗句,如今却沦落成这样,那一个个端正、笔画优美的汉字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啊,曾经优美的汉字到底去了哪儿?
关键词:汉字,修辞,字音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寓教于乐, 从而以学为乐。如何把枯燥的汉字教得生动, 引发学生的兴趣呢?教学中引入汉字修辞毫无疑问能增添汉字趣味。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作为表意系统的文字, 它在字形、字音、字义方面都有其鲜明特点。利用汉字的独特特点, 形成了汉字修辞艺术, 提高了汉语的表达效果。
一、汉字字形方面的修辞
汉字是由笔画、部件和整字三级形体结构密集组合而成的。笔画是成字的要素, 五种基本笔画 (横、竖、撇、点、折) 加上变体共有几十个。几十个笔画组成几百个偏旁部件。这些偏旁部件按不同排列方式, 沿着纵向、横向双向展开, 构成成分均衡地、向心地分布在一个方正的框架结构内, 构成成千上万的整字。因此在修辞方式上, 汉字既可以前后拆合, 也可以上下拆合, 甚至可以只拆出字体的一个部分。
(一) 析字
“析字”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与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手法,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在充分利用汉字结构特点的前提下, 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解与组合, 使之产生出新的意义, 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文字游戏里、生活中都处处可见, 如隐语、字谜、拆字联等, 意味十足。析字又分为拆字和合字。拆字是把一个合体字拆成几个相对独立而又各自有意义的部分。如上联:冻雨洒窗, 东两点西三点;下联:切瓜分客, 上七刀下八刀。上联拆“冻、洒”二字, 下联拆“切、分”二字, 同时巧妙地营造出“冻雨洒窗”、“切瓜分客”两个意境, 将拆字过程和创造对联的过程融为一体, 丝毫感觉不到雕琢的痕迹。合字是把几个汉字合成一个汉字的方法。如古时一打柴人碰到一秀才, 打柴人想考考秀才, 出一上联是:“此木为柴山山出”, 秀才思量, 仰头正好看见傍晚人家炊烟袅袅, 顿生灵感, 遂对下联:“因火生烟夕夕多”, 后来也有人对“白水作泉日日昌”, 都算是成功的。
(二) 形似字 (同偏旁)
同偏旁具有外形相似和意义相关两方面的作用。即, 既可以造成整齐造型的视觉美感;也可以起到渲染、加强整体的表义功能。如上联:泪滴汀江流满海;下联:嗟叹嚎吻哽咽喉。上联均用三点水旁, 渲染出泪水之多, 有灌满江海之势;下联均用口旁, 标示着嚎啕之烈, 一直哭哑了嗓子。同偏旁汉字的使用为对联意义的传达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汉字字音方面的修辞
汉字是音义结合体, 修辞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 增添汉字的魅力。修辞能增强语音音律美, 促进音韵和谐优美, 给人以美感。
(一) 押韵
押韵是在诗文中, 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 一般把韵放在句尾, 所以又叫韵脚。句子押韵, 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 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和谐之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光、霜、乡”押了ang韵。
(二) 谐音
巧用谐音字使得音韵整齐而又一语双关, 兼顾表面和内质, 言在此而意在彼。如大明奇才解缙曾遭奸臣小人的嫉恨, 一次权臣在后花园遇解缙指着嬉戏林中的猴子说两猿截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解缙知道权臣借机打击自己, 稍一思忖, 便回敬道:“匹马陷身污泥内, 老畜生怎能出踢”。“锯”谐音“句”, “踢”谐音“题”, 一语双关, 上联是故意打击刁难, 下联则是针锋相对、有力回击, 真的绝妙。
(三) 巧用多音字
如明代徐渭有幅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用“好”字不同的语音, 上下联分别表达了年轻人和老年人他们读书的矛盾。年轻人精力充沛, 记忆力强但不喜欢读书, 而老年人想读书, 但精力不济, 记忆力差。相同的汉字因音不同意也有别, 恰当利用, 意趣横生。
(四) 讳饰
讳饰是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 不直说这种事物, 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这种手法叫做讳饰, 又叫避讳。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 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境, 加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如:“楚子伐陆浑之戎, 遂至于雒, 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左传》周朝以九鼎为传国之宝, 楚子 (楚庄王) 问鼎的大小和轻重, 有觊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夺取政权。
三、汉字字义方面的修辞
通常, 汉字代表的是汉语里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 它不仅代表音节, 而且还有字义。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字义上的修辞体现在:
(一) 炼字
炼字是指从意义入手选用、锤炼汉字, 使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
关于炼字的名句佳话自古以来不少, 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浮”字等, 都是经过反复推敲, 多次修改之后最终定夺下来的。这些字犹如点睛之笔, 用得恰到好处, 生动传神, 并使得该句成为诗中名句, 流传千古。
(二) 语义双关
一语双关, 一个词 (字) 运用时具有双重意思, 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如:天仙牌电风扇的广告词是“实不相瞒, 天仙的名气是'吹'出来的”。“名气是吹出来的”, 还有哪种商品会这样“实不相瞒”说自己吹嘘吹牛?原来对于电风扇来说强调的就应是“吹”、吹风的功能, 可见用得巧妙绝伦, 谐趣无穷。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 亦即汉民族文化的载体, 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汉字字形、字音、字义方面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促使语言形象贴切鲜明生动, 丰富拓展了汉字的涵义, 增强了汉字的趣味与魅力。在汉字教学中围绕形音义分别选择精致典型事例展现汉字本身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定能寓教于乐诱发学习汉语的更大兴趣
参考文献
[1]左树,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汉字文化, 1995年03期
[2]张斌, 《现代汉语》, 语文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一、了解汉字的变化发展,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中国汉字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表意的方块文字,是在象形基础上发展,用会意、指示和形声的方法创造而来。因此,很多汉字在字形上、字义方面有深刻的含义。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适当拓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过去”和“现在”。如“爱”和“愛”“亲”和“親”。原来爱是要有心的,亲是要常见面的。又如“木”“林”“森”,一棵树是木,很多树是林,数不清的树是森林。“精”“情”“晴”“睛”等字形虽有相似,但从偏旁上可以区分,表示的字义完全不同,读音也有区别。
汉字的演变经过了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和草书、汉魏形成通行南北朝的楷书,形状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我在汉字书写指导的同时,讲述汉字的发展和变迁,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后,就会更加仔细观察汉字的字形。感受汉字字义的不同,领略汉字的独特魅力,能有效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信心和兴趣。
二、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要写好汉字,首先要有正确的姿势。我通过搜集比较,选取了学生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歌谣形式进行书写姿势的指导。包括握笔姿势和坐姿。在《姿势操》的诵读中正确坐姿:两点靠,八字形,头抬高,脚放平。正确执笔:笔拿高,一关节,两点靠,两点捏,掌心空,立掌写。在《坐姿三字歌》的诵读中认识正确坐姿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坐姿:坐姿好,保健康,四注意,要牢记。先正头,肩自平,眼与纸,六十度。身挺直,防驼背,胸与桌,有距离。双臂开,八字形,两点位,要熟悉。脚放平,同肩宽,不翘腿,不抱膝。每天的正确姿势的修正既有趣又有效,让学生在朗朗的诵读中不断强化正确的姿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认真观察,了解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间架结构
常言说:练字是修身养性和使人心平气和的灵丹。练字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要按笔顺规则写字,要注意间架结构,要懂得点横竖撇捺,要懂得提按挫顿,要懂得轻重缓急。在练习写汉字基本笔画时,静静地观察、思考、捉摸笔画、笔顺、力度, 在笔画书写练习中,学生养成了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习惯,养成细心、耐心的品格。经历看似简单枯燥的反复学习过程,养成了好习惯,为写得一手漂亮的汉字,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四、扎实有效推进课堂指导,不断提高汉字的书写能力
1. 借助多媒体进行有效的汉字书写教学。不是每一位老师是书法家,不可能每一位教师都能写出端庄有力的汉字,为学生的写字练习做有效示范。随着电脑多媒体进入教室,随着软件制作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在众多的书写教学软件中,选择一款适合学生的教学软件,给学生示范汉字的书写,有效推进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的提高。每节课练字不用贪多,选择有代表性的三个汉字,一个一个观看汉字的示范指导,并用右手进行书空练习。
2. 选择与课文同步的《写字练习本》。书法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临帖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在掌握了书写要点的基础上,我坚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汉字书写的练习,要求学生在《写字练习本》上进行书写练习,强调要一笔一画慢慢写,尽量和字帖上的字形的神似……临帖时手脑并用,在充分理解字帖里每个点画的来龙去脉之后,动笔书写。学生,运笔平稳,笔画清晰,搭配匀称,结构严谨,排布整齐,朝着形神兼备的方向努力,汉字书写能力逐步提高。
五、家校配合,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要在学校学会正确的写字姿势,还要在家不断强化正确的写字姿势。教师不但要培训学生,还要培训家长,家校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形成。
任课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将规范的写字姿势的视频传送给家长,请家长在家里对照视频指导孩子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将汉字书写的视频传给家长,家长也可以指导孩子注意观察汉字的字形、笔画、间架结构。将学生优秀的书写作品、有进行的书写作品进行扫描或拍照,在班级Q群里上传,班级的同学和家长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又极大促进了家长和孩子的练习兴趣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