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知识的作文素材

2024-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汉字的知识的作文素材(精选3篇)

汉字的知识的作文素材 篇1

热点导读

“罄竹难书”、“鳞次栉比”、“沆瀣一气”、“鳏寡孤独”„„您能熟练默写出这些成语吗?编辑手机短信和在电脑上打字正在取代汉字复杂的书写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当自己需要写几个字时,竟不知从何下笔。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所以称为“汉字危机”。

汉字的一笔一画传递的是一种文化精神,正所谓“字里有乾坤”,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民族文化精神的氤氲和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天、地、人”都在其中。从“仓颉造字”到“六书理论”,无一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记。汉字危机近期成了焦点问题,电视节目如《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杂志如《三联生活周刊》,作家如流沙河、张大春都在关注这个话题。然而汉字危机是否真的存在,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热点回放: 2013年暑期,一场“汉字热”悄然袭来,两档以听写汉字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让我们重新审视汉字文化。

2013年7月11日,一档名为《汉字英雄》的节目开播。于丹、高晓松、张颐武等文化名人鼎力加盟担当评委,誓言掀起汉字风暴,引领电视栏目新风向。《汉字英雄》以“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为价值主张,“努力便是英雄”为口号,借助知识传播正能量。这档考验青少年选手认字水平的节目,开播几周,无论是收视率、网络点播量还是话题热议度均居高不下。《汉字英雄》制作人马东表示,他们希望提高当下电视节目的内容深度。这档节目关注青少年对汉字知识与文化传统的认知,旨在体现汉字之美,而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对汉字的感情。

“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宣传口号。在这档节目中,“斧钺”、“尥蹶子”、“神龛”、“荦荦大端”、“户枢不蠹”、“纵横捭阖”、“郫县豆瓣”、“醍醐灌顶”等词语,让电视机前的网友们一阵哀号:“各种没听过、各种不会写!”“真心被虐,对不起老师啊!”,只有30%的成人体验团写对了“癞蛤蟆”一词,而“熨帖”一词的正确率只有可怜的10%。一个电视特别节目,成了一道让当代中国人尴尬与汗颜的“公众考题”。“听题目很简单,一提笔发现自己写不出来!”对于平时用惯了电脑、手机的现代人来说,提笔忘字是常有的事。因此,看了节目之后,网友纷纷道出了自己的感慨与无奈。

这两档节目在全社会掀起一场“汉字风暴”,让人们得以重新检视自己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欣赏汉字之美,体味汉字之韵。悄然改变了网友们的生活:按汉字听写大会题目自测,想拾起童年用过的小学语文课本,默默把手机输入法改成手写„„遗忘几个汉字不可怕,但丢掉汉字的美让人心痛,丢掉汉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令人担忧,丢掉文字所培养的严谨的逻辑思维才最可怕。因此,在习惯了通过敲击写出汉字的同时,让我们试着拿起笔,把它呈现在纸面上,因为它不仅仅是汉字,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热用素材库 聚焦:媒体的高度关注

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称,“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而在日本或在韩国,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练习写中国的书法。”该报道还引用了《中国青年报》今年4月的一项调查结果:2072名受访者中的83%承认写字有困难。并且举例称,一个叫马思朗的北京人,30岁,是一名摄影师,有一天,马想到超市购物,就在他写购买清单时,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忘记“洗发精”如何写了。

新华社则刊文称:“随着电脑的普及,鼠标越来越多地代替笔,越来越多的人不注意书写,往往提笔忘字,有时写对了也不敢相信,觉得很生疏。对此,有关人士呼吁不能摒弃书法艺术和日常书写。日本的电脑普及率很高,但每年都会办写字节。一到这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写大字,场面十分壮观。可是,我国作为汉字书法的祖宗,却日渐被电脑书写挤在一个越来越小的空间里,这不能不让人倍感遗憾,不能不让人深思。电脑时代也好,信息社会也罢,我们都不应该忽视书法、写字。”

造成原因:触屏时代人们写字少了 不用再捧着厚厚的书本,只需手指在手机或平板电脑屏幕上轻轻一触,几百本甚至上千册书籍的目录就会出现在眼前。如今,这种电子阅读的方式已经被很多人接受和喜爱。“触摸是人类最原始的感官体验之一,触屏的出现恰恰为人类的这种感官提供了更好的体验。显示屏是人机互动的窗口,简易、直观的交互设计和人性化屏幕触控操作方式决定了触屏电子设备更受用户的喜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廷劭说。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也成为触屏智能电子设备普及的催化剂,以往需要到特定场所或者在台式电脑上进行的操作,如今只需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触屏智能电子设备,轻轻点击几下就可以便捷地完成。借助触屏智能电子设备,用户可以获得更好的互联网浏览、游戏应用体验。今天,我们生活在数码产品和信息网络之中,几乎无法摆脱。由于数码产品的快速普及和信息网络的日益发达,人们不需要手写汉字,就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工作和生活。长此以往,在“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之下,人们越来越不会手写汉字了。而在学校,大学生已习惯上课不带纸笔,学生们也已不再记笔记,这些都是造成“汉字危机”的原因。

借力:学者的呼吁

最近几年,流沙河陆续出版了《文字侦探》《白鱼解字》等书,解出汉字的写法、意思、创造过程、历史演变、承载的文化内涵等。怎么才算认识一个字?这个问题对于你我来说可能就是简单地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写法、意思,但流沙河的看法却深入得多。“我们看见一个字,能够写出字形,读出字音,解释字义,还不算完全认识,我们还得要知道这一个字在古代是怎么样写、古音是怎样的、后来怎样变化、本质意思是什么,这样才算认识了一个字。在流沙河看来,每个汉字都是一条路,带领我们回到传统文化的故乡。有感于汉字危机,中国学者们着手推动为汉字设立节日。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周胜鸿表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应该设节日庆祝。”他和一批学者在陕西白水县(汉字之祖仓颉的故乡),共同发起倡议,在中国农历“谷雨”设立“中华汉字节”,他们还将向全球华人征求意见和联署签名,并推动两岸共同认定该倡议。期望“设立汉字节可以让世人更多地知道汉字的伟大、科学、神奇,树立民族自豪感,自觉地敬惜汉字,规范书写使用汉字,规范网络语言。”

声音:并不存在所谓的“汉字危机”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原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并不认同“汉字危机”的说法。他表示,“危机”应该是指有衰退甚至消亡的危险,一种文字有没有危机,要看使用这种文字的人群有无灭亡危机,是否要放弃自己的文字;要看文字能否继续很好地发挥记录语言的功能,能否适应现代的制字和用字技术。“从这四种因素来看,汉字没有多大的危机——即便有危机,也没有到严重困难的关头。” 《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认为,把提笔忘字归咎于电脑技术,在逻辑上行不通。“人们应当检讨精神追求的失落、文化素养的降低,以及对母语和汉字缺乏敬畏之心,没有爱惜之情——这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培养成写字的爱好和习惯,而不能怪罪于人类用智慧发明出来的电脑。”她表示:“我们可以探讨汉字手写机会少了,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写字水平下降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过,没有必要把这种现象夸大为‘汉字危机’。”

方法:借用信息化传承汉字 汉字起源于象形,笔的产生使这些表意的符号变成了笔画汉字,而信息化的来临又让汉字书写历史迎来“换笔”时代。如何让信息化与文字传承更好地“互融共生”呢?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电子技术专家许居衍认为,形码输入法对汉字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他表示,“汉字走拼音化的道路”已经在年轻一代中形成了思维定式,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拼音输入法,不仅写字的机会减少了,连汉字的构造都记不住。”他建议将形码输入法纳入到全国中小学教育中,从小抓起,正视当前社会上“拼音输入”的误区和副作用。众多业内专家都认为,信息化不是汉字文化传承的“桎梏”,而是一对“翅膀”,那么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将汉字发扬光大、继承创新,就必须善于借助信息化的“羽翼”之力。“我们既要满腔热情地保护、传承汉字,也要科学地思考问题;不能走向信息化的反面,也不能阻碍汉字信息化的发展。我们现在最大的任务是抢占汉字信息化的制高点,让汉字在信息化环境下更方便地应用,并获取信息化的话语权与语言红利”,李宇明郑重地表示。

相关链接 知识普及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是上古时代由汉族人所发明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

汉字之美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

速用片段

无奈的交流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时代,书信早已被冷落,它们留存在我们心中的只是父辈们发黄的写着或黑或蓝钢笔字的纸张的身影。必须承认,电子传媒有着书信无法比拟的优点,方便,快捷,费用低廉,但是转瞬即换的信息,大多数的时候就如同三个月就长大的肯德基香辣鸡,往往味同嚼蜡。

手机也好,电子邮箱也好,能够收到的信息,都县一连串自创的但更多是人云亦云转发的数字符号,不仅不能给我们充实饱满的感觉,反而感到时时的空虚和无助,仿佛一场疲惫的梦幻。面对着电脑屏幕,我们产生了太多的冲动,可是,每当下笔时,却因想不起汉字的写法而感到心惊。

于是,我们在铺天盖地的新闻面前变得无所适从,这些没有头绪的内容也更剥夺了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同时,每一次快捷的浏览,都不会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温馨。

科技,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点评

汉字的知识的作文素材 篇2

一、可以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词义内部的脉络关系。

表意文字的最大特点是尚形,要求以形表义,形、义结合。由于汉字的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间的结合有着异常密切的关联,所以常常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词义,并分析其词义特点。

1. 利用字形构造讲清词的本义。

刃(古字形为“刃”),刀上加一符号,表示刀锋所在。《说文》:“刀,坚也。像刀有刃之形。”采(古字形为“采”),手在木上,表示采摘。《说文》:“捋取也。从木从爪。”炙(古字形为“炙”),用火烤肉。《说文》:“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涉(古字形为“涉”),徒步过河。以上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异常形象、紧密,既可以生动而又令人信服地说明其形与义之间的内在关联,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探析出各词的本义来,从而把各个词内部复杂的义脉关系梳理清楚。

2. 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加强对汉字形、音、义的综合阐释。

过去我们对于古汉字的分析,往往只注意到字形与词义之间的联系,但事实上每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有机结合体,形、音、义三者三位一体,不可或缺,只有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加强对其形、音、义的综合阐释,才能说真正把这一汉字研究得比较深透了。这一点尤其在分析通假字时特别有用。分辨和识别通假字通常可以从音同音近的角度入手并结合汉字的字形和意义特点综合予以考量。所谓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借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从字形上看,同声符的字往往可以相互通假,它的根据仍然是音同或音近,因为按谐声规律而言,声符相同的字,其古音也必然相同或相近。所以考察是否构成通假字首先要注意其声符。例如,“详”通“佯”,“逝”通“誓”,“锡”通“赐”,等等。有时候,也常常可以以简代繁,用一个笔画比较少的字代替一个笔画比较多的字。例如,“矢”通“誓”,“才”通“裁”,“矜”通“鳏”等等。

3. 利用“俗字源”的手段进行形象化的词汇教学。

所谓“俗字源”就是一种利用汉字自身特点进行形象生动的曲意别解手段,它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寓教于乐,能突出汉字构成的特点,也可以纠正学生写字时容易发生的错误,在汉字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帮助学生记忆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作用。例如:众———人挤人、人挨人,人上还有人,人很多,自然成“众”;好———一个人又有妻子(女)、又有孩子(子),真是好极了;祭(古字形作“祭”)———祭祀的时候要在供桌上摆放祭品,所以“祭”字像手持祭肉在供桌上祭祀的情形;利用“俗字源”讲解汉字,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增进对汉字的了解,并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弥补正规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通过字形分化和字义发展来探析古今字词义间的差异及演化规律

古今字历来是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很不容易讲解。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从字形的分化、字义的发展角度来加以分辨和识别,由此考察古今字词义之间的差异及其演化规律。古今字是指在表达某一共同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产生古今字的原因一是分化多义词的义项,从形和义的结合上使之表达更加明确。当一个多义词的若干义项相距较远,在人们心目中认为已发展成不同的词时,人们便另造一个新字来表达多义词中的某个意义,这样既分化了多义词的义项,又从形和义的结合上使文字的表达更加明确了。例如,“知”的本义是知道、了解,知道得多,人就变得智慧聪明起来。“知”的本义和引申义在古代用同一个“知”字来表达,后来另造了“智”,专门用来表示“知”的引申义,这样,“聪明、智慧”的意义就从“知”中分化出来了,“知”与“智”就成了一对古今字。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用字的假借,造成本字本义与在意义上不相干的假借义共存于一体,为使本字本义与假借义区分开来而另造新字所出现的古今字。例如,“说”字的本义是陈述、解说,后借用为喜悦的“悦”,后来人们另造新字“悦”,专门用来表示“喜悦”义,“说”与“悦”便有了明确的分工,成了古今字。

三、通过字形的联系讲清同源词之间的意义关系

汉字文化知识漫谈 篇3

【关键词】汉字文化汉字特点表义性形声字

【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39-02

一、 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至今的唯一的古老文字,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伟大创举,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强调语文教学应当考虑汉语汉字的特点对形成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方面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对汉字的特点有所了解。

汉字有些什么特点呢?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古文字有古埃及的圣书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这两种古文字与中国的甲骨文并称世界三大古文字。但是,古埃及的圣书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消亡,唯独中国的汉字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是,它已是相当成熟的汉字,并不是最初的汉字,汉字的历史远不止3000年。比甲骨文更早的古代汉字至今还没有发现,不过从出土文物看,在西安半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多年的陶器上就已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记事符号。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所以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表义性。例如古文字"木"字,像树的形状,树下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面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本末倒置"的意义很容易明白。鲁迅先生认为汉字具有"三美",他在《漢文化史纲要》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听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则写曰崚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文化载体。以文化的观点观察,汉字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就是文化。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而且是文化系统。通过某些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等可以了解古人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即了解古代文化。"美"字是"羊"和的"大"字的合体。在汉字中,有不少表达"美好"这一基本意义的字带有"羊"字,如"祥""善""鲜""羡"。"美"的最初意义是肥美,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发展,美的意义也不断发展,于是产生了大量包含这一概念的词语,如甜美、甘美、美味、美观、美景、美貌、精美、美德、美名、美意、美谈、完美、成人之美、美不胜收。

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多数也是一个重要特点。形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占80%以上,在现代汉字中,声旁虽然不是全部都能准确地表音,但是有效表音率仍在39%以上,其表音功能在识字教学中还经常发挥作用,例如,学会了一个"交"字,就可以带出胶、蛟、较、绞、郊、饺、狡、姣、铰等20多个常用字。它不仅可以帮助记忆字音,而且可以用来防止和纠正错别字。例如,小学生常把"琴"字的下面写成"令"字,把"辜"字的上面写成"吉"字,如果教师向他们指出这两个字的声旁分别是"今"和"古",学生就不会写错了。

有的声旁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叫做成字声旁,构字能力强的成字声旁叫做基本字。如果把能够构成5个以上同音、半同音形声字的成字声旁看做基本字,仅有283个。小学生在低年级集中学习的象形字和指事字绝大多数可以充当形声字的声旁。

形声字的形旁又称"意符",识字教学中称做"部首"或"偏旁部首"。在现代汉字中,大部分部首具有表示字义的作用,表示的是一个汉字的大体义类,例如,形旁是"提手旁"的形声字大都是与手的动作有关的动词,如提、拔、扶、扫;形旁是"虫字旁"或"虫子底"的形声字大都是与昆虫有关的名词或动词,如蝉、蠋、蝗、蚕、蛀、蠕;形旁是"目字旁"或"目字底"的形声字大都是与眼睛有关的名词或动词,如眸、瞳、盯、瞥、睹、督。发挥形旁的表义功能关键是学好部首。部首一般都有明显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记忆字形和纠正错别字。例如,学生把"爬"字左边的"爪"写成"瓜",如果他们明白了"爬"要用"爪"的道理,就不会把"爪"写成"瓜"了。

汉字有很多特点,从指导小学生识字的角度来看,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汉字的表义性,二是形声字占绝大多数。另外,汉字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也应当适当予以重视。

二、 "人"字的大家族

古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三字经》曰:"三才者,天地人。"古人怎样用文字来表示"人"这个万物之灵呢?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那手法可真是令人叫绝。在甲骨文中,"人"字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正面站立的人则两臂张开、顶天立地,就是现在的"大"字"人"字虽然简单,表示的却是人类之人,是泛指所有的人。至于具体的这样那样的人,古人另有表示的方法。

人有性别的不同,古人表示男女的办法很巧妙。"女"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屈膝跪地、双手敛在胸前的样子,这是古代妇女的坐姿,突出表现了妇女操持家务、温柔顺从的特点。"男"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左边一个"田 "字,右边一个"力 "字。"力"是耕田农具"犁"的本字,也就是古代的"耒",它的上部是木制的把柄,下部是犁田的"犁头"。因为耕田是力气活,所以后来"力"引申出"力量"的意思。《说文解字》说:"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从"男"字的创造,可以看出,当社会进入农耕时代以后,男子由于体力的原因,成为农耕的主要承担者,男子在生产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导致了男子社会地位的提高。

人有不同的身份,母亲、丈夫(成年男子)、儿子这些不同身份的人,古文字都突出了各自的特点。母亲的特点是有"奶",甲骨文和金文的"母"字,形象地展现了母亲这一特征,在"女"字的胸前加了两点,点名这位女子坦露乳峰,是一位正在哺育孩子的母亲。甲骨文和金文的"夫"字,在"大"字上加一横,生动展示了男子汉大丈夫的形象。古时童子披发,男子到了20岁,要举行加冠之礼,将头发盘成髻用簪子束在头顶上。束发加冠的男子就是"夫",即大男人。"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儿"字是小儿头囱未合的样子。

人有不同的姿态和动作。甲骨文"立"字表示正面站立的人,想一个人伸展双臂站在地上。甲骨文"企"字表示翘足而望的人,像一个直立的人,下面一个"止"字,《说文解字》解释说:"企,举踵也"。现代汉语里的"企望""企盼""企及""企鹅"等词语中的"企"字都是它的本意。甲骨文"保"字像一个人背着孩子。文字学家唐兰说:"抱者怀于前,保者负于背,故'保'字像人反手负子于背上也。"甲骨文"即"字像一个人坐对一食物器具的形状,《说文解字》解释说:"即,即食也"。表示面对、靠近、就着等意思,现代汉语里的"即景生情""即食""即席""即兴"等词语都保留着"即"字的本义。甲骨文"既"字像一个人跪坐在食物器具旁回头看的样子。文学家说:甲骨文"既"像人已经吃完饭,回顾左右想离开的样子,表示已经完成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既往不咎""既成事实""既得利益"等词语都保留着"既"字的本义。

人有不同的组合。甲骨文"从"字,像两人向前、前后相随,表示随从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顺从""听从""服从""从命""从属"等词语都保留着"从"字的本义。甲骨文"比"字,像两人向后、并排站立,表示靠近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比肩继踵""鳞次栉比""比翼双飞"等词语都保留着"比"字的本义。甲骨文"北"字,像两人相背、脊背相对,是"背"的本字,后借用表示南北之北。甲骨文"并"字,像两人相并、一左一右,表示并列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并行不悖""并驾齐驱""并蒂莲"等词语都保留着"并"字的本义。

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汉字可以窥见许多传统文化的信息。如"大"字像一个伸开双臂、岔开双腿、正面站立的巨人,而"天"字是"大"字上面加一横,表示苍天是至高无上的。这两个字透露出古人"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观念。再如"家 "字有"宝盖儿"(房屋)和"豕"(猪)两个部件组成,从这里可以领悟到,当先民们从游牧进化到定居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候,猪在家庭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因此,从汉字入手研究汉民族的文化是非常有意、有趣的。

参考文献:

[1]张志公.《现代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聂在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明天出版社1997年版

[3]何九盈.《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周一贯.《语文教学训练论》.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5]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版

[6]《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上一篇:汽车服务广告词下一篇:公司销售员2011年个人工作总结2012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