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2025-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精选3篇)

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这是高二第一学期前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二、教材的地位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仅从创作时间看,《声声慢》本应编排在辛弃疾词的前面,但必修四将李清照的词编排在后面,自有它的道理。一则苏、辛不分家,说起苏,自然想到辛,因为二人作品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二则辛词的思想内容更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三则李词两首被列为自读篇目。综合以上因素,《声声慢》编排在这个单元的最后位置是合理的。这也决定了对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学生自我探究为主,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

三、教材前后联系

宋词大致有豪放、婉约两种风格,本单元选编的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即是豪放风格的巅峰之作,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则历来被看作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四位作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宋词的精华,缺一不可。

本单元选编李清照的两首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大体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写于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而是丢家亡国之痛和孤苦无依之悲。两词虽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有别,互为补充,既可帮助读者完整阅读李清照,也可帮助读者读懂那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还可以帮助读者分清“此愁”与“彼愁”的天壤之别。

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学情介绍

1、本首词之前,学生学过柳永、苏轼、辛弃疾这三大家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对豪放和婉约的风格特点也有大体认识。

2、九年级上学期,学生诵读过李清照的《醉花阴》,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有所了解。但这两首词在初中教材中都属于“课外诵读篇目”,可以断定,学生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靖康之耻以及豪放、婉约的风格都掌握得不深,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

老师安排学生在课前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2.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结合《课程标准》中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运用知人论世、意象分析的方法赏鉴这两首词。

2、比较这两首词在创作风格、情感表达上的差异,体会李清照南渡前后思想情感的变化。

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两首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程标准同时说:“古代诗文的阅读,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理解基础上背诵会更容易。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李清照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女词人,我们也曾经学过她的一些作品,你还记得其中的哪些诗句?„„许多诗人都有偏爱的常用意象,比如李白的“月”、李贺的“马”,那么李清照的笔下又常常出现哪些意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之所以设计这样开头,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一情境和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1、整体感知

●自由朗诵《醉花阴》和《声声慢》,寻找两首词中作者使用的共同的意象,并体会它们表达的情感。请学生诵读,教师指导(注意《声》的前14个字的读法,解读其中的感情变化:情感上一脉相承,从若有所失的空虚到发现眼前景的孤寂,从而引发对凄惨命运的感叹和悲痛心情),全班齐读。●共同意象有:酒、黄花。情感都围绕“愁”字展开。

以朗诵为起点,初步感知内容感受情感。通过个读——感知——范读或自由读——个读——齐读流程,学生感受声律美,熟悉内容,为进一步赏析感知打下基础。意象是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从意象看端倪。本文所选意象均被愁思笼罩,而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可引导学生激发记忆库,通过对典型意象相关诗句赏析探究基础上理解其内涵。

2、自学探究

品读讨论,结合你对李清照的了解(提醒学生注意写作背景),这两首词中共同意象的背后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愁情是否一致?为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问,我会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瘦”“憔悴”“堪摘”。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思维灵活,已能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所以这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讨论,学生可能会赏析出两者情感不一致。

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完本问题,我会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有代表性相同意象在不同词中意义。

3、点拨梳理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两首词中愁绪的不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教师引领学生思考“黄花”的不同形象,分析其中情感。

两首词都用了以花喻人、物我交融的手法。《醉》通过塑造淡雅、清秀的瘦菊形象,借用菊所代表的清高、淡泊的精神反映了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并用衬托手法将自己表现得更为楚楚动人,展现出一种闲愁。《声》中的“如今有谁堪摘”则体现了无人共摘的孤苦及无甚可摘的憔悴,表现了词人饱经沧桑的心灰意冷。

分别朗诵这两句诗,通过朗诵表现情感。

●学生自主赏析“酒”的意象。学生结合前后词句,想象、描述情景,比较愁情在程度和内容上的差异。

“把酒”是一种行为意象,我们可以想象词人映着晚霞,在菊香萦绕中举着酒杯走走停停,眺望远方的情景。“把酒”可以喝也可以不喝,它是一种派遣寂寞的生活情趣,体现出的是淡淡的轻愁。“淡酒”是名词意象,“三杯两盏”体现出饮酒之多。为何酒“淡”,天寒风急,环境的寒冷体现出心境的悲凉。原是借酒消愁,孰料愁情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觉得酒味寡淡,足见晚年的凄凉惨淡。

分别朗诵这两句诗,通过朗诵表现情感。●分析意象过程中引入“知人论世”。适时进行背景补充: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吟诗作对,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赵明诚出仕期间,与李清照聚少离多。李清照因此写下了许多抒写离情别思的词。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收藏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孤寂而死。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乍暖还寒”到“到黄昏、点点滴滴”,虽为描景,实为抒情。如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景后有情呢?在诗歌鉴赏中,想象和联想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想象和联想,诗就失去了生命。意象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情。《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所以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酒、黄花、自己最有感触的意象进行交流。在“析愁”基础上联系李清照人生经历探究“为何而愁?”并进一步比较两词“愁”之不同(比愁)。通过发动学生讨论,表达观点,理解这首词运用意象的特点,深入分析意象的传统意义和审美特征。

点拨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作者所见所感。这样学生就能初步感受到景物背后浓浓的情意了!

由于学生学习的诗歌不多,对某一种意象的内涵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应发挥教学的主导性,启发他们回忆以前学过有关这些意象的诗句,体会这些意象常赋予的情感,再结合本文诗句运用比较法思考。我精心挑选了代表性的诗句,用幻灯片将相同意象的诗句结合到一起,有利于细致比较和深入分析!综上分析,学生不难理解此词字字显愁,句句溢愁。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对作品的影响评价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不是所有文本都和词人人生经历联系很紧密,但是这两篇情感把握正好是词人某阶段经历习习相关。

为了能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两首词的不同,我特别要求学生预习李清照早年晚年生活,我也顺势引导学生结合人物人生经历总结,更准确地理解心生何愁,更深刻地体味悲戚。

我又安排学生边读边赏边背,这样让这两首词的意境,在朗读和分析中,特别是饱含感情地朗诵中,深刻体会到词人人生状态。

●总结《醉花阴》和《声声慢》所表现的愁情。

《醉花阴》呈现了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表现的是孤单寂寞、离别相思之愁。

《声声慢》营造了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寒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深重的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醉》愁是暂离之愁、个人之愁,是有望的、甜蜜的轻愁。《声》之愁却是无望的死别之愁,无力的家国之愁。情感更加深沉、悲凉,风格上也更显凄怆陈郁。

●如《声声慢》总结不到位,再引入“雁”的意象加以分析。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同意象延展: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提问:为何雁过伤心?

⑴雁声凄惨⑵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⑶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认知发展论指出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能进行相关的学习迁移,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可能会赏析到过雁、酒、黄昏、梧桐、细雨等意象,对淡酒、过雁可能赏析不到位,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独创性的赏析要给予表扬和激励。

4、当堂成诵

富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词,并进行背诵和抽查。

5、结语

这节课我们通过李清照词中的两个意象——花与酒探寻了词人的内心世界。其实纵观李清照坎坷的一生,可以说是时时有词,词词说愁,比比皆花,处处有酒。少女时赏朝气的花,饮甜蜜的酒;少妇时赏残破的花,饮苦涩的酒;晚年时则赏凋零的花,饮悲凉的酒。但无论是花还是酒,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杰出女词人无以派遣的愁。《声声慢》中还有其他的主要意向,也请同学们在课下尝试进行分析解读。关于李清照,还向大家推荐这些文章(PPT呈现),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再收集一些关于李清照的资料,多读一些她的其它作品,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女词人。

新课程说明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阅读教学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被作品打动了,被词人感动了。每个人心头也似乎有一团愁绪,挥之不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比赏析,我们体会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历经国破家亡夫丧后的悲愁。真是“一般黄花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见,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请同学们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让我们在吟咏背诵中结束对本课的学习。

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的反复诵读、赏析理解,学生背诵本词已没有多大障碍,这样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①,教学目标③则贯穿在整节课的诵读赏析中,教学重难点的依次突破,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后,本课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我会安排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

1.你对本课还有别的疑问和理解吗?请写成小论文,如果没有请任选一首词改写成散文。

所以设置这样的活动,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论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学生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同时这一活动的完成就实现对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

2.积累有关黄花、梧桐、黄昏、酒、雨等意象的诗句,体味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新课改还提出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因此我设置了这两项作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第五部分,板书设计

这节课以愁展开以愁结束,让人生叹。结合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板书简洁性、艺术性,我将板书设计成

板书设计:

排遣寂寞

风急天寒 生活情趣

不抵浓愁

离别相思

亡国之痛

孀居之悲

孤单寂寞

沦落之苦

淡雅、清秀

黄花

饱经沧桑 引人怜爱

心灰意泠

第六部分,学课件

多媒体技术是教学辅助技术。好的教学课件既要与课文内容一致,又要突出多媒体的优势。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说我的教学课件:

一是内容丰富素净,既有代表性的诗句又有详细的人物生平,紧扣教学,促进教学;二是画面典雅深沉,音乐哀戚,围绕课文营造氛围;三是版面整齐划一,色调一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审美力;四是课件导航清晰,操作方便,有利于目标进程的明确和播放的稳定和快捷。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2 篇2

问题导读案

一、【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完成本学案。

2、认真思考,规范书写,独立完成。

二、【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三、【知识链接】

(一)李清照其人其词: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

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二)写作背景

《醉花阴》: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声声慢》: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一、1.解释下面的词语

永昼()瑞脑()把酒()

莫道()戚戚()将息()憔悴损()堪摘()怎生()

次第()了得()2.摘录其他不懂的词语向身旁同学请教

《李清照词两首》课堂导学案

一、整体感知

1.这两首词的中心句(词眼)分别是哪句?

《醉花阴》——

《声声慢》—— 2.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

《醉花阴》——

《声声慢》——

二、赏析这两首词

(一)赏析《醉花阴》

1、这首词作于什么时节?有哪些时令特点?

2.除了“重阳”之外,词中还有三个表示具体时间的词,请找出来。

3.在这三个时间里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名句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运用了哪 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赏析《声声慢》

1.这首词中的“愁”和《醉花阴》中的“愁”相比,含义一样不一样?为什么?

2.这首词中的时节和《醉花阴》中的时节是否一样?为什么?

3.这首词主要的抒情方式和《醉花阴》相比,是否一样?为什么?

4.名句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质疑解难

对这两首词你还有没有什么疑难问题?如果有,请写在下面,看其他同 学能不能帮你解答。

《李清照词两首》 课后拓展

一、赏析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两首词也是李清照的作品,一首作于早期,一首作于晚期。你知道哪首早期,哪首晚期吗?有何依据?

2.这两首词在写“愁”的时候都运用了什么写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你还能不能举出其他古典诗词中类似的例子?

二、课外提升

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篇3

1、导入:我们知道李清照的文学生涯可以分为前后两期,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的醉花阴就是她的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最为人们称道的《声声慢》。可以说,《声声慢》的情感内涵她所有词作中是最为厚重的,在艺术成就上,也可谓李清照在作词方面的巅峰之作。这节课,我们就来一睹它的风采。

2、朗读:先请同学们朗读一遍。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别人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或重音。(播放音频)。听完朗读,你们觉得这首词包含着什么样的情绪?

凄凉 愁苦

3、你们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4、生有感情的齐读。

师:教师点评,一般应该读得不错。确实是凄凉愁苦,词中那几句是直言作者的凄凉和愁绪的?

生: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就是这两句,读完全词,我们能大概理清作者的情感思路:开篇总说凄凉,怎么凄凉呢?作者接下来写了很多事物都让人感受到这种情绪,写道最后发现,实在是太惨了,说也说不完,还是不说了,于是才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所以,这首词,行文结构很简单,就是一个总分总的结构。说它简单,其实很不简单。我们来具体分析这首词。

和《醉花阴》一样,也是写愁。不过不是开篇就点明,而是在词的末尾。这一句,通过注释,我们知道是说“这光景(这状况),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什么光景?作者到底遭遇了什么事,看到什么景?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回到词中来寻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破题就是大手笔,独具匠心。先不说其间包含的情感,光从语言形式上,就很与众不同了。请位同学说说。生:„„(语言及情感方面)。

师:这位同学说的,和我们书上42页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课件展示42页唐圭璋语或者翻到书,解读)。你们还是很不错的。要相信自己的鉴赏能力。现在简单总结一下,叠词的运用的好处:增强语言上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能起到强调作用。例: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句直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总写了词人的愁苦,孤独。

总写过后,一般就是分写了,李清照是怎么写的?接下来我们先找找词的上片里,作者写了什么事来写她的愁呢? 同学们读二三句。

请个同学结合词作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了那些事? 生:难将息,雁过。难以入睡,大雁南飞。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息什么意思:调养保养。古代的晚安之意。忽暖忽冷的时节,是最难以入眠的。乖张的天气,这对词人本就阴郁的心情无疑是雪上加霜,那就不是半夜凉初透的凉了,而是什么?寒。作者感情更显孤苦悲痛了。读者更加体会到词人生活的艰辛。这句写天气。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既然难以将息,词人便想到饮酒。可是晚风凛冽,就算一杯接一杯的喝,还是抵消不了秋夜那入骨的寒冷。这个“淡酒”,词人是真的在说这个酒不够浓吗?词人为何用“淡”描绘酒?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风疾。

因为风太急,使酒显得淡不够浓。即使酒真的够浓就能抵挡得了吗? 不是,为什么?

心中十分愁苦。再浓的酒也无法驱赶心中的愁苦和悲伤。

是的,作者写酒淡,写风急,间接委婉地表达了心中的沉重。这和前面的直抒胸臆不同,这里采用的是间接抒情,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当此人满怀愁苦的看身边的事物时,它们也都是愁苦的。比如接下来的: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我想请问同学们,这一句的中的“正伤心”的主语是谁?大雁飞到这南方,见到原本应该在北方的李清照,她彼时是那么的幸福恬静,如今却是如此孤苦伶仃,连大雁看到都替她感到难过。

李清照或许会想,这大雁恐怕是在北方的时候见过吧,大雁尚能回到北方,可我呢?却是再 也回不去了,即使回去了,又能怎么样呢?正应了后来她在《武陵春》中所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答李清照或者大雁均可。移情于物。总之都是表达了流落异乡的孤苦之情,和对物是人非的感叹。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曾暗香盈袖的黄花,如今也是飘落了一地了,没有了清香,一个个凋零颓败的样子,谁还会想去摘下来欣赏? 词人这样说有何言外之意没有? 暗指自己的容颜已逝。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孤零零的倚在窗边,这漫长的白天什么时候才是个头?这个“守”字有何意蕴,或者说词人为什么不用“依、靠”,而用守?她在守什么?

字面上看词人盼着天黑,她早上醒来就守在窗边,看着天由暗变亮,又由亮变暗。看上去词人无所事事的样子。可是她不是这样的人,常记溪亭日暮的贪玩,却道海棠依旧的对周围事物的关注,都说明她不是个闲得住的人,只是,现在,她什么也做不了。辛弃疾一个男人一生还壮志难酬,何况乎一个女人? 可是真的只是守着天黑吗? 不是。是什么?

守候一个佳音。她希望南宋能有力打击异族,夺回失地,希望能回到故土,结束这漂泊的生活。可是我们知道词人不过是妄想。软弱无力的南宋辜负了一个女子的满怀期待。这是历史的悲哀,也是李清照的悲哀。

这一句,充分体现了女词人爱国之情,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这也是李清照有别于古代无数女性的地方。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细雨。意象分析。注意“到黄昏”,写出了一个持续的状态,细雨滴落在梧桐叶上,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黄昏。这里属于细节描写,和前一句的“守”字相呼应。

纵观全词,分写到此也告一段落。“分写”这一部分写了大量的意象:淡酒,风疾,雁,黄花,梧桐,细雨。

正因为有这些意象的存在,通过借景抒情、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使得这一部分虽然作者没有直接写愁,却处处洋溢着愁绪。凄苦悲绝,溢于言表。

上一篇:归园田居其四赏析下一篇:村民说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