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来历的作文(共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重阳节的来历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重阳节的来历作文1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重阳节的来历作文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每当我看到这句诗,就会想起在快乐作文过得那个别样的重阳节——泡菊花茶。
我把干巴巴的菊花拿起来,仔细端详着。它的花瓣外边金黄金黄的,里面是淡黄色的,花蕊是深黄色的。我翻过来一看,花托是干巴巴的墨绿色。只见干菊花有的是椭圆形的,有的是圆形的,还有的已经压得形状不规则了。我揪下一小片花瓣放在手中,轻飘飘的,闻了闻,一股浓浓的草药味钻进鼻子里。
在这个秋风习习的日子里,我要泡一杯美味的菊花茶。我抓起几朵菊花,轻轻地一松手,菊花好像调皮的小孩一样跳进杯子里。有的菊花昂着头,好像累了的小朋友躺在床上睡大觉;有的趴着,好像一条温顺的小狗;还有的侧着身子,好像在看外面的风景。我往杯中注入开水,菊花有的打着旋儿,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孩子在水里玩耍;有的缓缓上升,好像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还有的快速上升,像一个个游泳健将在比谁游得更快。过了一会儿,菊花从满脸皱纹的老奶奶变成了一位婀娜多姿的美少女。我抿了一小口,有一点微苦弥漫口腔,顷刻间,微苦已经尽逝,只留下清香。我好像变成了一朵菊花,蝴蝶飞来和我窃窃私语,告诉我一个欣喜的`消息。
菊花茶不仅味道甘甜,而且营养丰富,功效强大,它不但有利于减肥,夏天经常喝它可以预防中暑呢!
如此好喝的菊花茶,我怎么能不喜欢它呢?
重阳节的来历作文3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但这3种说法究竟哪种正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尚无定论。
重阳节的来历作文4传说在东汉时期,有一个瘟魔,他一出现,家家有人病倒或丧命。一场瘟疫夺去了青年恒景父母的生命,自己也差点丧命。病好以后,他告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定出去访师寻道。后来他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住着一位仙人。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遥远,终于到了高山上,找到了那位仙人。仙人被他的行为所感动,收他为徒,教他降妖术,并送他一把宝剑。恒景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仙人送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授他避妖用法,让他骑仙鹤赶回家去。他回到家就立刻带着乡亲们赶到一座山上去,给每人发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准备降魔。中午,几声怪叫,瘟魔跳出汝河,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香气,它脸色大变,逃跑,恒景追赶着,几个回合后,瘟魔被刺死了。这天刚好是九月初九。
从此,每到九月初九,人们就会去登山,喝菊花酒,在家门前插上茱萸叶,用来辟邪,也用来纪念恒景。古代很多诗人也留下很多关于重阳节的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有李白的《九月九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重阳节的来历作文5重阳节感悟——重阳节是九月九日,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重阳节也叫“老人节”。重阳节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许许多多的传统美德将在这一天纷纷涌现。比如:给老人让座、扶老人过马路、陪他们郊游、散步、登高、吃重阳糕、赏菊等等。多为老人做好事,让她们吃好,穿好,住好,让老人保持精神愉快才是最大的孝顺。
大多数爷爷、奶奶风风雨雨几十年,历经坎坷,为儿女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物质基础,很不容易。现在他们老了,我们要懂得感恩,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他们感到孤独寂寞。要常回家看看他们,哪怕是陪他们说说话,洗洗碗筷,他们也会高兴地像小孩一样。我的外婆就是这样的。假日里,妈妈带我去看望外婆时,外婆“返老童年”,她还陪我玩捉迷藏呢!敬爱的爷爷、奶奶们:祝您们节日快乐!
后记: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重阳节也叫“老人节”。重阳节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重阳节的来历作文6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重阳节的来历作文7我最喜欢重阳节,每当重阳节的时候,我和妈妈就会到附近的山上去登高,爬到山顶看风景,运气好的话,可能会遇见晚霞。
去年的重阳节我去花井山登高,在山脚下抬头仰望,这座山高耸入云。一看到这景象,我就不由打起了退堂鼓,可转念一想:登山有什么好怕的?“九州道路无财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都不怕,我有什么好怕的。再说到了山顶,从山上往下眺望,也许能看到好风景呢!
终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爬山,但是这次和我平常登的山不一样,到处是岩石、杂草,有些石块还要攀上去,活像一座室外桃园,耗时耗力,还有几次脚一滑,差点掉进一个大土坑里,要不然我的登山节就是土坑节了。
经过努力,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但我已是气喘吁吁,我都想躺在地上躺个100年。只听妈妈喊我来看个什么东西,我跑过去一看,等着我的是我登山的报酬,只见远处霞光万丈,整个天空都变成了红色,宛如一团熊熊大火在燃烧,把云也染成了红色的,似一匹红色骏马在奔腾着。太阳徐徐落下,我看得入了迷,眼睛跟着这太阳一起,心里也在为家人暗暗祈福着……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登高
如此看来,只要是在重阳节酿制的酒,其原料不一定是菊花,其他稻麦、高粱等五谷酿制而成的酒,都可以称之为“菊花酒”。推而论之,重阳节的宴会,也可以称之为“菊花宴”了。
不过大多数的资料,都是说用菊花酿制的酒,才能称之为菊花酒。高濂《遵生八笺》中记述菊花酒的酿制方法是:“菊花酒,十月采甘菊花,去蒂,只取花二斤,择净入醅(尚未定型的酒)内搅匀。次早榨,则味香清洌。”
另外在《西京杂记》中也记述了菊花酒的制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这两种制法虽有不同,但都要用菊花为原料,而《遵生八笺》的制法更为简便一些。
还有在《直隶志书。南皮县》中,则又有一种说法:“重阳新酿黍酒,谓之菊花酒。”这就是从时令的观念来理解了,那么只要在九月九日菊花盛开时饮的酒,不管黍酒、米酒,都可以称之为“菊花酒”了,意思就是赏菊花时节饮的酒。所以我们还是根据这种说法,在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大家来一边赏菊花,一边饮“菊花酒”。
菊花酒做法一
主料:菊花20xx克、稻米3000克。
辅料:生地黄1000克、当归500克、枸杞子500克。
做法:1、甘菊花,当归,生地黄入锅中,加水煎汁,用纱布过滤待用;
2、将大米煮半熟沥干,和药汁混匀蒸熟,再拌适量酒曲装入瓦坛中,四周用棉花或稻草保温发酵,直发到味甜即成。
菊花酒做法二
配方:菊花、生地黄、地骨皮各2500克,糯米35千克,酒曲适量。
制法:1、前3味加水50千克煮至减半,备用;
2、糯米浸泡,沥干,蒸饭,待温,同酒曲(先压细),药汁同拌令匀,入瓮密封,候熟澄清备用。
菊花酒做法三
配方:菊花(500克)、杜仲(500克);防风、附子、黄蓍、干姜、桂心、当归、石斛,各200克;紫英石、肉苁蓉,各250克;萆薢、独活、钟乳粉,各400克;茯苓150克。
除夕转眼来临。人们欢天喜地准备年货。
那么,你知道除夕的来历吗?
传说古时候,有一只怪兽叫做夕。每逢大年三十就到人间糟蹋庄稼、吃掉牛羊、危害百姓。百姓们苦不堪言但也无计可施。
有一位叫做年的兄弟在天宫中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他决定下凡间为民除害。大年三十,除夕即将来临,年从天而降,他来到夕出没的地方,站在大街上。只见大街上空荡荡的,鸦雀无声,原来,大家都躲在家里,紧闭门窗。这时,从远处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夕来了,它一边走一边发出一声声可怕的吼叫声,震得地动山摇。
人们躲在屋里瑟瑟发抖说时迟,那时快,年抽出一条红绸,朝夕挥去,夕一见红绸,吓得呆立原地,动也不动。英勇无畏的.年又拿出了鞭炮,点燃了用力扔到夕的脚下嗤鞭炮的导火线闪着亮光,嘣嘣嘣鞭炮发出一阵阵巨响,碎纸片弹飞满天,夕哪见得过这个架势,吓得撒腿就跑。
从此,夕再不敢再来滋事了。
我非常喜欢我的大狗,它的名字叫欢欢。可是,现在我觉得它的名字不好听了,我决定给它起一个新名字。
我抱着可爱的大狗,来到爸爸面前,让爸爸给它起名字。爸爸说:“叫苏姗吧!”我说:“苏姗是个女的,我的大狗是男的,不好。”妈妈说:“叫哆啦A梦吧!”我说:“不好,哆啦A梦是只猫,我这是只狗。”就这样,爸爸妈妈说了一个又一个,都被我拒绝了。
最后,妈妈说:“这只狗肚子大,就叫胖嘟嘟吧!”我说:“这名字真有趣,就叫胖嘟嘟吧!”就这样我为大狗改好了名字,这名字真好听,我喜欢。
爸爸清了清嗓子,微笑着说道:“儿子啊,咱们的清明节呢,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使其变成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这就说来话长了。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他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重耳朵饥肠辘辘,无力再战,随臣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儿吃的。大家眼看着重耳快饿死了,又心有余而力不足,都万分焦急。”
“然后呢?我猜猜,重耳被饿死了吗?随臣们见死不救?”我问道。
“不不不,恰恰相反,这时,拥有牺牲精神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忍痛不出声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碗肉汤给重耳,他便苏醒,但当重耳斩断了所有的逃离后,他的泪水夺眶而出。”爸爸语重心长地说道。
我听得出神入迷,感叹道:“介子推可真是舍己为人的典范啊!我应该向他学习!”
“恩,没错。”爸接着说,“然后过了十九年,重耳经过不懈努力做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而介子推却打好行装,准备隐居山林。”
“晋文公听说,后悔莫及,带人寻介子推,然后介子推早已背井离乡,通过山高路险的绵山,开始过隐居生活,重耳找他又谈何容易。有人献计:火烧绵山三面,逼出介子推。可放火烧山后却不见介子推人影,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个介子推那么倔强、宁死不屈,坐在一棵柳树下被活活烧死了。重耳见状,嚎啕大哭。第二年,晋文公率众登山祭奠,发现当年的柳树死而复生,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位清明节。”爸爸绘声绘色地说道。
我叫马敏捷,是20xx年出生的。因为我父亲姓马,那一年也正好是马年,所以我就姓马,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希望我在 学习上像马一样跑得快,学习好。那为什么又要叫敏捷呢?那是因为父母想让我活泼、可爱、聪明、灵敏。连起来的意思 就是想让我学习好,还很机灵活泼。
这个名字是父母想了好长时间才给我起的名字,我也非常希望我能像我的名字一样活泼可爱。
传说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小伙子,他从小父母双亡,只留下了一间茅草房和一头老黄牛。从此这位小伙子成了名副其实的放牛郎。
天上,王母娘娘有七个孙女,号称七仙女,最小的一个仙女叫做织女。织女请求王母娘娘让她和其他六个仙女下到人间的河塘去嬉戏,王母娘娘答应了。
正是这一天,牛郎的老黄牛突然开口说话了:“牛郎啊!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成家立业了!这样吧,你今天上午九点去村边的一个河塘,那里有从天上下来的七位仙女,你偷偷的躲到河塘边的一个老树旁边,树枝上有七仙女的衣服,你把最小的那件衣服藏起来。那最小的仙女织女找不到衣服,那时你再出来向她说明来意……”
牛郎虽然很诧异但还是按照老黄牛的要求去做了。织女上岸后没有找到衣服,这时牛郎出来了,他向织女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后,织女羞答答的点了点头。本来织女就向往人间生活,可王母娘娘不准。现在好不容易有一个人间男子向自己表达了爱慕,织女怎能放过?于是,织女留在了人间和牛郎生活在一起。后来牛郎织女生了一对龙凤胎。
就这样一家四口过着悠闲自在的幸福生活,直到有一天天宫开晚会所有人必须去,可织女没有回去参加,天宫哪里都找不到。后来王母娘娘派人到人间才发现了织女,此时织女已经和牛郎生活在一起且还有一儿一女。王母娘娘大怒,亲自到人间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在后面紧追不舍。王母娘娘一看牛郎快要追上了便从头上拔出钗子向天中一划,天空中便出现了一条长河。牛郎织女就分在河的两岸——————一边牛郎在呼唤着织女,两个孩子撕心裂肺地呼喊着妈妈;另一边织女呼唤着牛郎和孩子。后来王母娘娘不忍心看牛郎织女苦苦等待,便允许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作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所以,每年的七月初七都会有喜鹊飞到天河为牛郎织女筑桥,也就是鹊桥。
【重阳节来历的作文】推荐阅读:
重阳节的来历09-21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05-24
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介绍06-13
重阳节的作文:重阳节的敬老06-26
重阳节作文:重阳节的由来03-01
重阳节的优秀满分作文重阳节06-15
描写重阳节的作文:重阳情结06-26
小学生重阳节作文我的重阳节12-12
祝福重阳节的作文11-15
重阳节的思念作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