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课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

2025-05-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九年级上册课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精选4篇)

九年级上册课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学习主人公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精神。

知识技能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过程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设计思路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老师

认真研读《红楼梦》,准备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

学生

预习课文,网上查阅资料。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曹雪芹(约1724~1764),名露,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撷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满面春女得赦宥,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三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上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风、袭人、香毛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关于香菱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乏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香菱副册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教学程序及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了解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

第二课时

课时定向

1、理解文章内容

2、知识能力迁移

教学过程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

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

课后练习

作业

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创作扶持

课后反思

九年级上册课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最有代表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它们题材、风格各异,却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本文《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文学修养。

4、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5、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联系实际获得深切的启示。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教学难点:

1、揣摩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本文中的思想感情。

2、探讨香菱学诗对学习语文有何帮助。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小说五步阅读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

播放《红楼梦》香菱学诗片段视频。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这片段出自那部电视剧? 师:《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师:《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多媒体显示】

作者简介: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

作品简介:《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师:《红楼梦》中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同学们知道哪些人物?(学生发言)

师:说得好极了!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探讨的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她天资聪颖,命运坎坷,却又出淤泥而不染——她就是香菱。我们可以从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的《香菱学诗》感受到她光彩照人的形象。【多媒体展示课题】

师:看到文章标题,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屏幕显示香菱简介】

三、泛读课文,初步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屏幕显示】 ①用圈点法勾画出不懂读的字词。

②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2、屏幕显示生字词,让学生齐读一遍。

李纨wán

怔怔zhèng

穿凿záo

胡诌zhōu

揣摩chuǎi 三昧mèi

墟里xū

仄声zè

嘟哝nóng

请柬jiǎn

王摩诘jié

蘅芜苑héng

笑吟吟yín

两眼鳏鳏guā 抠土kōu

阮ruǎn

庾yǔ

3、知识积累。【多媒体显示】 需积累的词语:

起承转合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

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需积累的文学常识: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四、精读课文

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2、黛玉如何指点香菱学诗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3、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

1、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分法,老师用四分法:香菱拜黛玉为师,品读王维诗;品读杜甫诗,初次作诗;再次作诗,宝黛评点;苦心学诗,终于成功。

2、黛玉在指点香菱学诗时谈到以下问题:注重内容;注重领悟,多读名家的作品;注重研究讨论。相关句子(略)

3、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刻苦认真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他的领悟力极高。

4、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香菱“苦心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环境造就人,大观园的优雅、美好的环境激起香菱学诗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

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这是一道开放题,可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赏读课文,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师: 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问题:

1、用圈点勾画法,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①、“香菱拿了诗,回到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②、“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③、“香菱听了,默默地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又自己含笑一回。”

④、“搜心挖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⑤、“只听见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作者准确描写香菱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体会侧面描写

划出文中有关宝玉、宝钗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杰人灵’,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反映,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

三、思读课文,质疑问难

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探究后归纳:

作者讴歌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着实让人同情。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本质由此可见一斑,也体会了作者的美学观。

四、延读课文,探究思考

通过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一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

学生探究后教师归纳: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有五点:

1、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自信心。

2、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的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收获。

3、要重诵读、感悟、多积累。

4、要不耻下问,多向老师提问。

5、勤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我们平时写作文也要多改、精改,方可成就佳作。

五、小结

第20课香菱学诗(九年级上) 篇3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66--175页。香菱学诗,源于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向往。学诗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不断的揣摩和体味,在林黛玉的教导下,香菱完成了由学诗到作诗的迁移。她的学诗心得,也为读者提供一个很好的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尤其是理解香菱“诗魔”的称呼。

2.理清香菱学诗的过程,并且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交流,体会古诗语言的准确、优美。

2.通过对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把握香菱的痴性和勤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获得启示,达到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一2.通过香菱所学的古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之美、之精。

◇难点

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领悟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写作和阅读有所帮助。

◆教学突破

通过对香菱和黛玉的语言、神态的比较,体会两人性格的区别,以及她们对艺术的共同崇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叹香菱》的磁带、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以及关于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准备

搜集《红楼梦》的资料,阅读关于香菱的评价。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由歌入文,解说诗意,引起学生兴趣。1.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记忆,并给予置疑并对作者、作品进行介绍。 和补充。

2.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2.在预习和交流的基础上,把握学诗的

并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 六个阶段。

3.结合学诗阶段,通过人物的表现,感3.从作者描写的细微处,理解香菱和黛

知人物形象。 玉的性格特点。

4.引导学生从香菱学诗中获得启发。 4.能够从香菱学诗的故事中获得于己

有益的启示。

一、由歌入文,理清学诗的过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叹香菱》,并解说诗意,引导学

生了解香菱的性情、才情。

2.结合预习,组织学生交流,回答:香菱

学诗分为几个阶段?

L

1.听教师解析,并结合自己的预习,给

予置疑或补充。

2.在预习和交流的基础上,回答:分为六

个阶段。读诗(王维的五律)――讲诗

――读诗兼作诗(杜甫的七律)―一研

诗―一评诗―一梦中得诗。

二、把握人物行动,分析人物形象(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在学诗的过程中,香菱有哪些

表现给你印象最深?

2.提问:香菱灯下读诗,读了多少?读

谁的?有什么收获?表现了她怎样

的性格?

3.提问:香菱作诗,黛玉指点“措词不

雅”,作者是如何描写香菱入迷研诗。

的?表现她怎样的性情? 。

4.香菱这样认真地学诗,和林黛玉的细

心、正确的引导是有很大关系的。找

出黛玉给香菱建议的语言,从中体会

她引导的恰当和分寸。

1.回答:灯下读诗;茶饭无心,坐卧不

定;人迷研诗;因“闲”被称“诗魔”;梦

中得诗。

2.回答:凡红圈选的都读了。读的是王

维的五律。“领略了歇滋味”,可以和

黛玉讲诗。表现了她勤奋、持之以恒

的性格。

3.回答:写她的行为:出神、抠土、皱眉、

含笑、嘟哝,表现香菱的痴性,正符合

宝钗称她为“诗魔”。

4.能够体会到黛玉的因材施教和逐步

深人,如读诗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

象、由写实到浪漫。从而领会黛玉的

聪颖、善良和大气。

三、组织讨论,从香菱学诗获得启发(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香菱学诗的过程,

就是对语文体会、领悟到迁移的过程。

请学生从香菱的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

获得启发。

各抒己见,能够从学诗的六个阶段

获得启发,如:读诗――读写结合――

写诗,说明阅读与.写作是互动的`,要善

于从阅读中获得.写作的技巧。再如,仿

照所读诗作进行.写作,在.写作初期,可

以练习仿写,学会一些好的.写作格式或

方法。

本课.总结

本课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是一个身世凄凉的孤苦女子,从出身富家到为奴为妾,她的一生如同浮萍一般悲凉凄惨,因此香菱学诗这个故事,是她的才情、痴性的最大外现。浸淫在艺术的殿堂里,香菱寻回了自己,“诗魔”正是她追求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表达。

香菱学诗教案 篇4

主备:贺金兰审核:初三语文组时间:2013-11-17

【教学目标】

1、掌握《红楼梦》的有关文学常识。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3、学习香菱虚心好学、苦学乐学的求学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欣赏歌曲《枉凝眉》)

听着这首凄美婉转的歌曲,打开我们的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走近红楼女子。

二、了解《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

学生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

教师大屏幕出示有关内容介绍,学生集体朗读。

三、品析香菱人物形象

(过渡语)红楼女子个个美的让人心醉,今天让我们走进《香菱学诗》。首先我们来分享大家阅读《香菱学诗》后的初步感受。

学生畅谈读后感受。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只是从面上来了解一个人物,这是远远不够的,怎样才能走进《香菱学诗》?走进香菱的内心世界。有个人给我们很好的提示,那就是曹雪芹。他在红楼梦第一回里写道(出示大屏幕):列为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红楼梦》第一回。阅读他的红楼梦要“细按”。从很细的地方解读文章,或一个情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这样才能深得其中的趣味。现在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解读这篇文章。

依次提问:

1、香菱说她是为了什么而学诗的?(要求找出文中的话作为依据)

学生找出香菱的原话,概括“抱着玩玩的态度”来学诗。

2、香菱学诗真的只是玩玩吗?

学生找出描写香菱学诗的细节,引导学生领会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的精神品质。(注意朗读指导和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例:①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苦)

②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呆)

③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疯)

④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魔)

⑤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痴)

3、香菱自己觉得学诗苦吗?

学生品读香菱的 “笑”“笑吟吟”“兴兴头头”,领会香菱学诗是“乐在其中”。

4、香菱学诗,苦学,乐学,而且非常注意方式方法。我们可以把香菱学诗的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

学生概括讨论,明确:读诗——悟诗——论诗——写诗

四、感悟

师:经过了一番“细按”之后,我们在座的同学从这篇文章中感悟到什么了吗? 学生畅谈感悟。

五、介绍香菱的身世和悲惨命运(过渡语)从“香菱学诗”中我们有这么多的体会和感悟,我们要感谢香菱,我们也衷心的希望这位美丽、聪慧、善良、纯真的女子过上幸福的日子。但实际上香菱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对香菱的判词。从这几句词中,你看出香菱的命运了吗?

(大屏幕)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朗读)

(大屏幕)本名甄英莲(偕音真应怜),出身乡宦之家。三岁被拐,十一二岁卖于冯渊。后被薛蟠抢至潘府为侍妾,改名香菱(谐音相怜)。最后被薛蟠正妻夏金桂改名秋菱(谐音求怜),百般折磨,终至干血之症,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师:香菱一生中唯一快乐的日子大约只有薛蟠外出经商的那一年,她得以住在大观园中,和姑娘们相处的日子。

曹雪芹的密友脂砚斋也对“香菱学诗”这一情节有过一段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春)探(春),容貌不让凤(王熙凤)秦(可卿),端雅不让(李)纨(宝)钗,风流不让(湘)云黛(玉),贤惠不让袭(人)平(儿)。”但就是这样一位大观园中时时含笑的女子,命运又是如此的悲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个个美丽动人而又凄凉的妇女形象,充分反映作者反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这不能不是我们读者感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红楼梦》插曲“叹香菱”。

六、课时小结(大屏幕)

(在“叹香菱”歌曲声中)出示:香菱走了——香菱们走了——这些《红楼梦》中诗样的女子都走了——都以凄婉的方式走了——?(留给我们读者的又是怎样的思考呢?)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

2、从香菱学诗或黛玉教诗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悟或收获。要求不少于300字。

八、板书

香菱学诗

苦乐

志玩在学其

上一篇:初二物理培优活动计划下一篇:实习鉴定报告个人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