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送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2025-05-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诵读欣赏《送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通用11篇)

诵读欣赏《送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1

课 题 送 行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难点

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板书)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三、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情况:

1、学习生字

①不谙(ān)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②凄怆(chuàng):凄凉,悲伤。

③邂(xiè)逅(hòu):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2、古人说“疑为学之始”。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四、挑生分段朗读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五、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①散文的题目《送行》,围绕题目,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我们送行起身前往美国的朋友,勒罗送行来英国旅行不相认识的美国小姐)②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③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④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⑤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老师说过“学文如堆沙”。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掌握积累所学课文中词句,为今后的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词语,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文中词语,并挑生读一读所划的词语。

2、全班学生齐读256页词语表中词语。

六、小结归纳,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 教后记:

课 题 乡愁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诵读欣赏《送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2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受, 然后直奔中心, 揭示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大特点, 并融合“庐、姿、幻”三个生字的教学。

【片段回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庐”是生字, 半包围结构, 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 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了,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

生:如诗如画。

师:这是你读完课文的独特感受, 很好。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书读得很认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姿”是生字, 没有把握写对, 可以先看看书。 (生上黑板写)

生:飘飘欲仙。

师: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漫步山道, 你会有种似仙的感觉。

生:流连往返。

师:如果有幸去庐山游玩, 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来。 (生上黑板写)

生: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师:来写这个词。 (生上黑板写)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变幻无常

师: (指黑板) 都写对了吗?

生:“幻”的右半部分多了一撇。

师: (边讲边修改) “幻”的右半部分是横折钩, 没有撇。伸出手, 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 (用红色粉笔标示重点笔画) 我们不仅要把字写正确, 而且要写得美观大方。“姿”下面是个“女”, 横划要拉长, “幻”要写得左高右低, 才好看。

师: (指板书) 同学们了不起, 通过课前认真地读书, 表达出了自己对庐山云雾最直接的感受。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特点。

【点评】

以学定教, 在学生充分读书, 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教学, 直接而极富针对性。先谈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知, 此时学生的感受是零散的, 有对庐山的感受, 有谈游客的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 点明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同时融入生字教学, 将听、说、写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板块二】

从“千姿百态”一词入手, 释义, 找出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质疑,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 边读句子边想象庐山云雾的姿态;板画, 反馈纠正对词句的理解;朗读, 读出画面和意境;背诵, 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什么叫做“千姿百态”?

生:有很多种姿态。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千”和“百”。

师:这里的“千”和“百”不是实指一千种一百种, 而是指很多种姿态。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找到这些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一边画一边想, 庐山的云雾有哪几种姿态?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生说师板书:……像……像……;……是……是……)

师:作者用上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

师:仔细读读这几句话, 看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上记号。

生:什么叫“笼罩”?

生:我不理解“天幕”。

生:什么是“弥漫”?

生:“缠绕”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找出的大多是词语, 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解决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查字典, 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今天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 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板书“想象画面”并画山峰)

师: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画“像白色绒帽一样的云雾”?

师:哪些同学想来画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弥漫山谷的云雾”谁来画?

师:“云雾遮挡山峰”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画)

师:看一看黑板上同学画得和你刚才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一样吗?

师:他们画得对吗?

生:第一幅图画得是对的, 因为书上说“笼罩”在山头。

师:对, 像这样像笼子一样盖在山头就叫“笼罩” (板书:笼罩) 。“笼罩”是生字, 上下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罩”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上下结构的字竖画写短了才好看。

生:云雾弥漫山谷, 就是山谷里面到处都是云雾, 画得是对的。

师:山谷间到处都充满着云雾, 这就叫“弥漫”。

生:把整个山峰都遮挡起来了画得也是对的。

师:所以书上说像巨大的天幕, 好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生:那些缠绕在山间的云雾没有画出来。

师:如果老师是庐山的一座山峰, 同学们是云雾, 会怎样把我这座山峰缠绕住呢? (学生上台作围绕状, 师板画) 云雾就这样像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间。

师:作者就是这样, 抓住云雾姿态的特点,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段话不仅用词准确, 使用标点也很有讲究, 仔细看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是句号, 和后面的句子没有关系, 所以用句号。

师:不是没有关系, 而是这句话是总的来写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后面是具体的来写。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种姿态和第二种中间是一种新的标点。

师:这就是分号, 前一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后一种也是, 中间并列, 所以用上分号。

生:但两种姿态中间用的却是句号。

师:虽然都是写庐山云雾的姿态, 但是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句式发生了改变, 所以中间用上了句号。 (师相机板书“;”“。”)

师:这么贴切的比喻, 精妙的语言, 真值得我们背诵积累下来。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来背诵?

生:可以多读几遍。

生:可以想象画面来背。

师:想象画面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又可以帮助我们背诵, 好方法。如果没有把握的同学, 也看着我们刚才画的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图上有四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师在每一种云雾的上方标上1、2、3、4的序号) 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 (生背)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背。

【点评】

中年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对课文中描述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似懂非懂, 其中对“笼罩, 遮挡, 天幕”等词语的理解成了主要障碍, 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教师找准契合点, 教给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选取“板画”这一方式, 去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感知, 通过不断地点拨、指引,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 读中质疑, 思考释疑, 其间穿插板画。板画, 既是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 又是教师反馈、检查、点拨的过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氛围紧张而活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疑问, 提高了语文素养。

【板块三】

从“瞬息万变”一词入手, 体会庐山的云雾怎么变化的。接着, 让学生将“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进行置换比较, 更进一步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朗读加深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是怎么变的?

生:由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变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从四蹄生风的白马变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冰山。

师:这里的“瞬息万变”可不可以换成前面的“变幻无常”?

生:不可以, “变幻无常”是指变化没有什么规律。

师:“瞬息万变”呢?“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都是表示变化, 但完全一样吗?“瞬”指什么?

生:一瞬间, 一眨眼。

师:“息”是呼吸, 一眨眼一呼吸云雾已经是“万变”了, 这说明庐山云雾变化非常快而且多。同样是变化, 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互换。

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很快?

生:刚刚是。

生:转眼间。

生: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读出变化速度的快。 (生齐读)

师:这段话写了庐山云雾的几次变化?

生:两次。

师:书上明明只写了两次, 为什么却说“万变”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变化, 书上用省略号表示出来了。

师:透过省略号, 闭上眼你一定能看到很多云雾的变化。

师:一起来背一背这段吧。 (背诵略)

师:课文的第二、三段有相同的地方, 发现了吗?

生:都是先写云雾的特点, 再具体地去写。

师:这种结构叫做“总分”, 同学们在描写其他景物的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 并试着用上分号。

【点评】

语文教学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温度, 揣摩语言规律, 习得语言技巧, 提升语言质量。在这一片段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瞬息万变”, 以点带面, 形成以比较、朗读、想象为一体的训练综合体, 让学生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和多, 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之处。

诵读欣赏《送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3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

2、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学过程:

导入: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

通过朗诵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一、采访村民:

1、各位村民,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自然环境如何?

3、桃花源内的自然人文环境又如何?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4、你们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24

总结:桃花源中风土人情是热情好客,善良淳朴。环境优美,人与人,人与自然处处体现一种和谐之美。4

二、采访渔人:b

1、说说你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P

2、那里的人见到你是什么表情?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r

3、你从哪里能看出他们与世隔绝很久呢?q

4、你在桃花源中的待遇如何?你感觉那里的人如何?(民风淳朴,热情好客)0

5、从桃花源回来后,这个地方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M

6、总结归纳感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3

(1)桃花源美在何处?K

景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M

人美:民风淳朴,热情好客3

(2)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1.老人孩子: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B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2

3.对待客人: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F

(3)桃花源神秘在何处?d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q

入口神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M

桃花源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u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K

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2

三、采访观众:g

1、这样的地方美吗?你们想去吗?桃花源对外开放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2、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还要待在桃花源中?甚至还要封锁消息呢?=

3、他们怎么知道桃花源外的人一定会打扰他们的生活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的确当时处于东晋末年,战乱频繁八王之乱、苏峻之乱,社会黑暗纷乱,正因为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的社会,所以作者才要虚构这样一个环境来借此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广大人民愿望的体现。

四、探究拓展

1、结合《桃花源诗》探究作者写《桃花源记》的意图,情感;

2、探究比较渔人和南阳刘子骥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文中共出现几次“外人”?这几处的含义都相同吗?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查阅相关书籍用富有文采的笔墨写一写你眼中的陶渊明。

6346561

6346561

《桃花源记》教后反思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传授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下面我把《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激发学生兴趣。文言文是我国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我在课前营造氛围将小组分为“渔人组”、“桃源村民组”、“观众组”积极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尚可。

第二、在归纳总结环节,我让学生自行进行梳理,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加强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自己的朗读、学生的示范读这些环节我认为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思考、探究环节的增多,导致了读的还不够。

第四、在探究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通过补充展示其生平及经历来进一步探索其写作《桃花源记》的意图,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桃花源诗》及所学知识,加以点拨,希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作者的曲笔写志的方法,以此活跃课堂的研讨气氛。但是可能学生的阅历及阅读量有限,效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活动还不够积极。

第五、在分析文中的渔人、刘子骥等人物形象时,我通过课前的铺垫以及让学生找出反应双方人物形象的文中语句来自己发言述说,取得的效果还不错,并且在解读过程中我引入了九年级练习中的《穴中人语》这篇文章来帮助学生认识和解读人物品质,起到了巩固的作用。

第六、在拓展迁移的环节我让学生比较了三个“外人”的意思,让他们进行思考,大胆地推翻了语文书上的结论,但由于讲课剩下的时间已经很短,只来得及让个别学生来发表看法,也里缺少过渡语,比较仓促。

第七、由于课堂时间后半节课比较紧张,思考的内容有比较多,复习巩固的环节丢掉了,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些失误!

总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师各环节的衔接语言、启发引导还不够到位等。“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调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谭义专

诵读欣赏《送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4

李白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内容,积累名句。

2、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立志报国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重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写作背景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本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因得罪权贵,不到三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这首《行路难》可能就是离京时所作。

三、解题:《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四、研读赏析

1、前四句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宴席的档次很高,从哪里可以看出? 【参考】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

清酒、珍馐——形容酒肴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形容酒菜价格高

2、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却难以下咽,想要舞剑助兴,却又茫然不知所措? 【参考】因为其内心苦闷,所以有这样的动作神态。

3、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这两句有什么象征意义?

【参考】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4、虽然世路艰难,但生性豪爽的李白却并未对前途丧失信心。接着两句引用两个典故——“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

5、姜尚、伊尹的经历,又激起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但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不知出路在何方。“行路„„安在”这几句在句式和修辞上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参考】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再一次困扰着诗人的心。

6、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出 1 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他暗用典故,表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最后两句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五、归纳总结: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抒写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苦闷中不乏追求,失意中仍怀希望。

2、本诗是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参考】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六、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你一定在学习上遇到不少挫折,学了本诗后,面对中考,你有何感悟?请你告诉老师、同学或父母,好吗?建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作一次心与心的沟通。

扬中树人 李洁

诵读欣赏 饮酒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了解酒与中国诗人的不解之缘;能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有一定提高。

2、过程与方法:读读、议议、唱唱、背背。

3、情感与态度:在多样的形式中能逐步体会到陶渊明诗歌情景交融中蕴含的理趣,感受平凡生活的和谐恬静,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能一定程度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绪。

教学重难点:体会陶渊明诗歌中蕴含的理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我国古代比较著名的酒诗人有哪些?(介绍有关陶渊明喝酒的传说,激趣)

二、说一说“饮酒”

古人喜相逢也罢,悲离别也罢,问苍天感“人生几何”之时,怀才情伤君主不识之际,总爱一两杯淡酒寄托情感。(课件展示历代有代表性的“酒诗”)酒与中国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酒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十分显著的。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那么作为酒诗人之一的陶渊明的《饮酒》到底想缘什么情言什么志呢?

三、回顾关于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见课件)

诗题是《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

【参考】因为诗歌内容与饮酒并没有关系,而是酒后抒怀。这类《饮酒》诗共20首,都是酒后抒怀,抒写自己的志趣。

四、读一读《饮酒》(听朗诵),疏通字词含义

五、品一品《饮酒》

1、你能不能找到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词语,即“诗眼”来概括本诗的情感? 【参考】悠然

2、按理说每天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生涯单调、枯燥和疲乏,陶渊明为什么却如此“悠然”? 【参考】因为田园风景的幽美淡适与官场生活的庸俗、黑暗、不自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3、你认为诗中哪些诗句能表现诗人的“悠然”之情? 【参考】学生自主回答,参考分析见课件

六、悟一悟《饮酒》

一首好诗,不仅要写出美景、缘现美情,更要表达对宇宙人生的领悟。这称为诗歌内容三美:意境美、情感美、理之趣。那么,你从本诗中领悟到哪些理趣?请从原诗中细细探究。

【参考】其一:心远地自偏,心静自然凉的相对哲学。其二:生活越简单质朴,快乐越充盈真切。

其三:飞鸟翩然归林,我悠然望山,万物各得其所,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其四:美妙的感受往往找不到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只有心领神会。(结尾有人认为是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和品味的余地,也有人认为是迫于当时严酷的政治,不便明说。)

七、总结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八、唱一唱《饮酒》(这首田园诗悠然自得,最好配一支舒缓轻松典雅的曲子。如《又见炊烟》等歌咏农家乡村的歌曲)

九、背一背《饮酒》(默写时尤其注意关键字“喧”“欲辨”)

十、作业布置

思考探究: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参考】①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和高洁的人格。

②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第二单元总体设计

1、本单元主要目标:

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经过近九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应当具备运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并掌握基本信息的能力,能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既能精读,也会“浏览”,一目三行、一目五行直至一目十行,披沙拣金,逐步培养出快速阅读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节奏。

2、设计思路: 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能根据小说、散文、通讯、报告文学、传记等不同的特点收集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作出归纳。本单元课文篇幅都比较长,信息量大,要求读后能说出基本情节或文章梗概。读小说《热爱生命》,要了解基本情节、环境,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读散文《藤野先生》、《生命与和平相爱》,要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线索,了解表现手法;读传记《享受生活》,要掌握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主要成就和社会评价。

3、课时安排建议:

诵读欣赏《送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带给生活的快乐,体验成长的喜悦,增进对音乐的喜爱。2.学做音乐游戏活动,进一步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游戏、配乐朗诵等活动中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带给生活的快乐,体验成长的喜悦,增进对音乐的喜爱。教学过程

一、音乐游戏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口袋,现在我们一起用它来做“传、传、传”的游戏,音乐停的时候传到谁手里就请谁来打开它。(播放《长吧,小孩》音乐,按音乐的节拍传)

2.师:原来口袋里装的是一个可爱的小脚印。你们知道是谁的脚印吗?(袋中为班里某学生出生时的脚印)

这是一个小宝宝的脚印,不过这个小宝宝现在已经长得和我们一样大了。我们请他上来和大家见见面好不好?

二、复习回顾

1.师:我们每一位同学的生长都寄托着父母亲美好的愿望,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又聪明又健康。老师从大家交来的课前调查了解到,我们许多同学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已经开始接受胎教了,有哪位同学知道妈妈是怎样对你进行胎教的?(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播放《摇篮曲》,学生想象、模仿在妈妈肚子里听音乐)

师:不仅妈妈爱我们,爸爸也很爱我们。有位父亲在得知了女儿出生的消息之后,非常激动地写了一首歌,用音乐的方式来庆祝孩子的出生。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亲亲我的宝贝》(播放)

三、欣赏《我怎样长大》

1.师:我们来用歌声表达对成长的渴望。(复习《长吧,小孩》)2.现在,请大家来说一说,我们怎样才能长大呢? 3.老师为大家朗诵一首小诗,名字叫《我怎样长大》。4.学生朗诵《我怎样长大》。

5.这首小诗配上音乐,成为了一首很美的歌,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歌曲《我怎样长大》)

四、小结:

诵读欣赏《送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6

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诵读欣赏

诗人领袖

任先青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毛泽东有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理解毛泽东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领袖形象。

2.理解本诗角度的新颖、欣赏比喻的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伟人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把握毛泽东具有诗人气质的领袖身份理解全诗

【教学法】

讨论引导法

【合作•探究•展示】

一、作者简介:

任先青:1943年10月10日出生,山东莱州人。现为山东作协会员、德州市作协副主席、德城区文联副主席。1988年被命名为德州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陆续于《诗刊》、《星星》、《黄河诗报》、《诗神》、《绿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北京文学》、《人民日报》等全国报刊发表诗歌八百余首,出版诗集《无涯之心》、《心形的叶子》二部。个人传略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十余种大型辞书.

二、结合以往学习诗歌的体会,想想欣赏诗歌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首先,理解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其次,分析特色,选择诗的构思、表现方法、语言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三、理解诗的内容。

(一)、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平仄

磅礴

酝酿

2、解释词语:

平仄:

磅礴:

潇洒

飞扬:

酝酿:

神思: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要求:

、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平平仄仄的枪声: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嘹亮的东方:

2、按要求填空:

第一节:从诗的()方面设喻;

第二节:从诗的()方面设喻;

第三节:重点刻画诗人的形象与风格;

第四节:以代表诗作设喻;

第五节:从诗的()角度设喻

3、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毛泽东的()之情。

四、再读本诗,理解构思的新颖和毛泽东的形象。讨论:

、现代著名诗人柳亚子曾用“才华优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来高度评价毛泽东及他的词。你能否背一首毛泽东的与本诗内容有关的词?本诗是如何表现他作为诗人的一面的?

答:(1)化用了毛泽东的不少诗句,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2)把他领导大家创业开国比作诗人酝酿诗作,从诗歌创作的主要方面设喻。

2、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你能说出他的哪些重要的革命事迹?本诗又是怎么表现他领袖风采的?

秋收起义、以农村保围城市、用枪杆子夺取政权等

长征、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本诗中毛泽东的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

4、这首诗的角度新在何处?

五、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个比喻句?为什么?

六、小结写作特色:角度新颖

比喻精当

七、有感情的朗诵,品味这首诗

八、知识迁移

仿造冰心诗的形式和内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首。

原诗:仿诗: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篇7

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

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解释: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

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8

1.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欣赏故事的趣味性,理解比喻说理的妙处,把握故事的主旨。

3.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

育学生做人要襟怀坦荡,不可有小人之心。

教学重点:1. 2.

教学难点:理解庄子的志趣。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比较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作者简介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思想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其经典著作《庄子》在道学和文对后 世颇有影响。

解题:惠子在梁国当宰相。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义(学生自主学习,做学案)

多媒体显示课文正确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并思考译错的地方。

四、交流展示----析人物形象、品写作特色、悟人生哲理

1、了解《惠子相梁》这则故事的情节

起因:惠子为相庄子看望 经过:受人挑拨,恐、搜捕;从容往见,奇鸟之喻 结果:辛辣讽刺 出人意料 富有趣味

2、惠子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

惠子在别人的挑拨下,害怕。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在城里进行大搜捕。

3、庄子对惠子的作法有何反应?

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给他讲了一个鹓鶵的故事,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让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4、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有何好处?

文中叙述的以下事物,分别把它们比作什么?

鹓鶵----庄子 志向高洁之士 鸱----惠子 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功名利禄 梧桐、练实、醴泉----高洁的志趣

既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比喻巧妙贴切,尖锐深刻、余味不尽

5、分析人物形象 (惠子 见利忘义、薄情寡义;庄子淡泊名利、清高自守)

6、《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请总结归纳在写法上值得赞赏的地方? (情节出人意料。人物形象鲜明。比喻巧妙贴切。描摹生动传神。)

7、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哪些人生的哲理?

要有高洁的志趣、淡泊名利。

要珍惜友情,不要见利忘义。

做人要襟怀坦荡,不可有小人之心。

五、阅读拓展

诵读欣赏《送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9

年级学科:七年级下语文

主备人:仇彦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诵读诗词,读出节奏、意境、意蕴;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古诗;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纯净的心灵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有关常建的经历、与本诗有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1分钟)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常建也是其中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直为后人传诵。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走进诗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朝阳,陶冶性情!

二、出示并解读目标(2分钟)

1、诵读诗词,读出节奏、意境、意蕴;

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

3、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古诗;

4、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三、诗歌赏析(28分钟)

1、解读。(5分钟)

①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

是“写”的意思。题目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板书)

②作者、背景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和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 yí)尉的小官。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解释:盱眙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2、听读。(3分钟)

①教师范读。②同桌互读互听。③指名读。④齐读。

句子停顿: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译读。(5分钟)

要朗读好诗歌就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基础。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翻译出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早晨进入古老的寺庙,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处,僧人的房舍被花木浓荫覆盖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的景色使鸟儿欢悦,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时都悄然寂静,只剩下(僧人敲的)钟和磬的声音(在回响)。

4、背读。(5分钟)

①自读古诗,想一想:

这首诗写的是谁啊?(作者)

什么时候去的呢?(清晨)

作者去做什么了?(去游览破山寺了)

在破山寺中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有,见到了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鸟、潭影等)

看到了一些景物,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有,听到了钟磬音)

这些都是描写后禅院的环境,这种环境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幽静)

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听到这些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轻松、远离尘世,寄情于景)

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到破山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

②根据板书试背诗歌。

③闭上眼睛背诵诗歌。

5、悟读。(5分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写后禅院幽静的环境,步步有景,景物都有幽雅、宁静、安闲的特点,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磬的声响,也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接下来,请同学们面带表情地朗读这首诗,去体会当时的氛围和作者的心境。(学生朗读)

6、赏读。(5分钟)

这次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近常建,一首好诗啊,它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欣赏,才能发现它意味无穷。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学生各抒己见)

3、反复诵读诗歌(齐读、分组读、齐背)

四、总结学习方法(3分钟)

通过以上学习过程,我们今后学习诗歌可以采用这样的过程:

1、解读。(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查阅相关资料)2、听读。(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下载资源)3、译读。(翻译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查阅工具书)4、背读。(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5、悟读。(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情感)6、赏读。(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妙)

五、小结(2分钟)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的情怀,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作业设计:1、熟读、背诵这首诗。  2、把这首诗改写成写景散文。

补充资料:

1、诗歌基础知识

①五言律诗:八句;一句五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②压韵字及压的韵:双句末尾一字压韵;林、深、心、音。

2、把诗改写为写景散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散文诗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高大的树林,柔和地照耀着寂静的古寺。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两边高大苍翠的古木遮掩着小路,使小路长长的,深深的,给人极幽深的感觉。朝阳丝丝缕缕地从叶间穿透下来,点缀出斑斑点点的金光,给小径蒙上了一层灿烂的光辉。

小径深处,花木繁盛,一座座禅房掩映其中。禅房,树木,繁花相映,各成其趣。

山色风光,是那么美好,鸟儿在山林间欢悦地鸣叫,展翅飞翔。一潭清澈见底的潭水映照着湛蓝的天,繁茂的花木,古朴的禅院,还有我。见着这空得透底的潭,听着这欢悦婉转的鸟的歌声,眼前的一切风光都迷蒙了。渐渐的,心底一片空灵,万籁之声俱寂,耳边缭绕不绝的是寺院传来的洪亮悠扬绵长的钟磬之音:一声声震响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底形成回声;一声声,荡气回肠,渐又绵长悠远,牵引我的心走向这空……

3、诗歌赏析(联想和想象)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1)、点明时间“清晨”,一“清”字传达清新脱俗的意韵,让人联想到:清晨,天空湛蓝明净,一尘不染,空气新鲜怡人。

(2)、“寺”点明地点,用“古”进行限制修饰,传达出寺院历史悠久,古朴的意思。并为下文写“高林”“曲径通幽”“禅房花木深”等景作下铺垫。即为下文写景张本。

(3)、“日”用“初”修饰,进一步点明具体时间,并有了景致。用“初”形容“日”,给人新、美的感觉。“林” 用“高”形容,写出林木繁茂高大的景色,阳光透过高林斜射下来的光线给人柔和感,同时照应前文“古”。

(4)、整联:清晨,诗人漫步进入古老的破山寺。初升的太阳透过繁茂高大的树木,将柔和温暖的光芒洒在诗人身上。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此联由三个意象“径”“禅房”“花木”,组成,用三个形容词“曲”“幽”“深”来形容意象,使诗的意蕴悠长。

(2)、“曲径”与“竹径”的优劣:“曲径”写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特点,并未写出“径”旁长着何种树木,读者可以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来重新构造“径”旁景物,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意境;同时“曲”也给小径蒙上一层幽深,藏而不露的神秘光环,具有美学意味,与后文的“幽”和谐统一。而“竹径”就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美学意境大大逊于“曲径”。

(3)、“曲径通幽处”是“禅房花木深”,一“深”字写出禅院里及周围花木繁茂,花朵竞相开放的繁华热闹情景,甚至还可想象到蜂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明艳灿烂之景掩映着古朴的禅房,明暗对比鲜明,热闹与清静对举,使人不由想起“浮华呈雅韵,悠然见南山”的意韵,多么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呀!

(4)、整联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韵,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从而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此联要抓住“悦”“空”二字来理解。“悦”指山色风光使鸟儿欢悦,此时,又何尝不是诗人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呢?人悦鸟悦,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空”此处可理解为“使……纯净澄澈”,即:潭影使人的心纯净澄澈。表明诗人在透明清澈纯净的潭水里洗净了自己,一“空”字传达了诗人写此诗的精髓,成为全诗的诗眼。“悦”是“空”的前奏,“空”是“悦”的结果。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人一进入古寺,沐浴着清新的自然之气,浸润着透过高林的丝丝缕缕的阳光,走过曲折幽深的小径,来到花木扶疏,清静的禅院,看到欢悦的鸟儿,听着鸟儿婉转的歌声。诗人身上,心中的尘俗之气一点点被这佛气、佛光、佛景、荡涤而去,直到诗人走到空心亭边的空心潭,这清亮的潭水像涓涓细流冲冼着诗人身上、心中最末的一点尘气,从而使人尘世杂念荡涤尽净,达到了身心愉悦,万事皆空的境界。然而,诗人并未只停留在这一点,诗人的心境进一步升华。诗人此时此刻产生了幻觉: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寂灭了,只剩下了寺院里传来的早祷的钟声及僧人早祷击磬的声音。这声音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灵,表现诗人此时完全融入佛音、物我两忘,灵魂随佛音飘去。

(2)、“万籁寂”与“余钟磬音”对比,以音衬静,更显寺院空寂,更显佛音之震撼人心,更显诗人此时与洪亮悠扬绵长的佛音融为一体,进入了纯净怡悦的境界,达到了永恒。

4、诗句理解

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仇彦军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词

★ 写出人物的精神作文

★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诵读欣赏《送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10

教学内容:课文认字表、写字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图文结合,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词串。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金秋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正确规范书写;图文结合,理解词语“夕阳”、“归州”、“渔歌”。

教学难点:文中个别字的读音。如“菱”(学生总习惯读lián),“归”(正确读音是一声,但学生总读为四声)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和两个偏旁,认读词语,能通过插图理解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金秋水乡,感受水乡的美。

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正确认读规范书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导入一):

小朋友们,我们地处位置是祖国的北方还是南方?(学生自主发言)揭示答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没错,我们是北方。对于这里的一切我们都很熟悉,但是你们知道远在我们千里之外的南方是什么样子的吗?老师来告诉你,那里呀也很美,到底有多么美呢,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南方的美景?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宁静、悠闲的江南水乡去看看、走一走。

(导入二)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谁来说一说当秋姑娘来到我们这里时将是什么

样子。(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地处的环境耳熟能详,但是老师还知道有一个地方的秋天和我们这里是不一样的,那里也非常优美,不过和我们这里

的环境大相径庭。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那里?那就快让我们看一看吧!

2、请学生观察插图。大家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指名说)你能从这幅图看出来画的是什么季节吗?(秋季)

3、聪明的小朋友,你怎么看出来的?快来读一读课文,找一找里面的词语中有没有你从图上看到的事物,要求读准字音。

二、练读词语

1.请学生借助拼音练读词语。

2.教师范读,指名读。

3.刚才那位小朋友说得很好,没有别人的领读你还能读这么好吗?

4.分组比赛读,评选读得最好的一组,齐读。

三、学习韵文

(一)学习韵文第一二行

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能够很好地把水乡的景色读出来,现在我们就去水乡一探究竟,看看那里的景色究竟有多美。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1)首先看课本第七页的最上面的插图。金秋时节,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水乡。如此独具特色的房子你见过没有?可以在哪里见到?枫叶红似火同时也说明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板书“秋”,指导学习生字“秋”。

(2)再观察水面,你能很清楚地看到水面的远处有什么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呢?原来水乡笼罩在烟波浩渺里呀。学习生字“烟”。指名学生拼读。尝试给“烟”组词(吸烟)吸烟要先点火,所以烟的偏旁是火字旁。

(3)朗读韵文第一行。

(4)插图第七页下面画了什么?(芦苇)简介芦苇:地下有粗壮的茎,可以入药,叶子排成两行。夏秋开花,生长于河岸或道路旁。

(5)再次观察插图,在荷塘里长着什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藕吗?原来我们喜欢吃的藕就在这里藏着呢。

(6)指名读课文第二行。开火车读一二行,齐读。

(二)学习韵文三四行

1、天色渐晚,黑夜即将笼罩大地。聪明的你知道傍晚的太阳叫什么吗?(夕阳)就是马上要下山的太阳。教学生字“夕”:夕阳的“夕”写起来很简单,和“多”做比较,观察一下“多”和“夕”的异同点。“多”是由两个“夕”组成的,教师范写“夕”,请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把“多”拆成为两个“夕”。

2、太阳都要回家啦,同样辛苦了一天的渔民们也要回家了。看,他们划着小船,点起灯火,滑行在如银的月光下,唱着歌,满载而归。将要回家的小船,我们称

之为归舟,(板书“归舟”),而渔民们所唱的歌,我们称之为渔歌,这个“歌”字的偏旁是我们之前没见过的。认识欠字旁。

3、指名读课文第三四行,教师范读,齐读。

关于押韵:读过了整篇课文,仔细读的小朋友肯定发现了,今天我们学到的韵文读起来非常的朗朗上口,这是因为韵文的一、二、四行都押ang音。

4、学到这里,我们见识了水乡的美。它美得无声,美得惬意。如此美丽的水乡小朋友们,你难道不想真正的去一趟吗?把你对江南水乡喜爱向往的感情融入到这篇课文里面朗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四、生字书写练习

1、同学们把课文读得都很不错,这些生字你都记下来了吗?虽然说是生字,但是经过我们刚才的朗读,已经不陌生了,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写好。

2、请学生分析生字的结构简要地说一说每个结构所占的田字格位置,观察范字,教师提示要点。

3、请学生说说记忆这些生字的好办法。

4、指导学生描红。(写字提示:保持良好的坐姿,生字写端正。)

板书设计:

识字1

yānxīguīgēdēng

(烟)波(夕)阳(归)舟渔(歌)(灯)火

教学反思: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1

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2

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8x+20=0

列表:

问题2列表:

3

老师点评(略) 二、探索新知 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 (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其它解吗?

22

老师点评:(1)问题1中x=2与x=10是x-8x+20=0的解,问题2中,x=4是x+7x-44=0的解.(2)如

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11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

回过头来看:x-8x+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是10,都满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1的根不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2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10x+12=0的根? -4,-3,-2,-1,0,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2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10x+12=0的两根.

2

例2.若x=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 x+bx+c=0(a≠0)的一个根,求代数式(a+b+c)的值

2 2

练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 x+x+a-1=0的一个根为0,则求a的值

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定能使左右两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到,同学们要深刻理解.

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222

(1)x-64=0 (2)3x-6=0 (3)x-3x=0

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 思考题 练习1、2.

四、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夹逼”方法;平方根的意义) 六、布臵作业

上一篇:基础提升年实施方案下一篇:中学生心理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