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共13篇)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压强的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标

1.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2.正确理解公式p=F/S,知道其适用范围,会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解决一些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压强的概念②对固体压强中受力面积的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④掌握两个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难点:①压强概念的建立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

气球与钉板、削好的铅笔、压强计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准备好八下的物理书和笔记本,在课前已经自己对压强概念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探究实验所用的物理方法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引入课题 3′ 5′

在初二下我们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学过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等概念,由于压强的概念比较抽象,固、液、气压强的特点又不同,我们同学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这块知识本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属于较难的部分。希望通过本节复习课能给与大家一些帮助。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板书)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那些同学知道我们在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这部分学习了那些知识?

一、压力

①什么是压力?②压力产生的原因?③压力的范畴? ④压力的方向?

(课件)判断下列图中MN面所受压力 的大小

1.概念

压力、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2.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3.能力

①会利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②学会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①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②由于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③属于弹力④垂直于受力面 甲:F压=F=100N 乙:F压=F+G =100N+50N=150N 丙:F压=F-G =100N-50N=50N

让学生归纳知识比教师自己讲出来要好,让学生开动脑筋、组织语言、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10′

二、压强

①压强表示什么?

②怎样表示压强的大小? ③压强的单位及其符号? ④压强的计算公式? ⑤1帕斯卡的含义?

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现提供实验器材有:

海棉、木板、矿泉水瓶、水

①选用器材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②选出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想一想:

实验中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感知压强大小?采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课件)例题1 一块砖长24cm、宽12cm、厚5cm,重24N,怎样放置在水平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强最大?最大压强是多大?(课件)例题2 在海滩上的作案现场留下了罪犯清晰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铸了一只鞋模,测出鞋模的平均厚度为5cm,质量为1125g,又经测试知道产生与脚印同深度的压强为3×104Pa,罪犯的体重为多少?若案发现场留下的是罪犯站立的脚印,又该如何计算罪犯的体重?

①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③帕斯卡(Pa)④p=F/S ⑤1帕表示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的大小

①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瓶子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瓶中水倒掉一半,再正放在海绵上,比较先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②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放在海绵上,比较前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压强大小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决定,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所以当砖块竖放时压强最大。

S最小=12cm×5cm =60cm2=6×10-3m2 F=G=24N p=F/S=24N/(6×10-3m2)=4×103Pa 体重G=F=pS,走路时一脚着地,S为一只脚的面积,可利用鞋模算出: V=m/ρ=Sh S=m/ρh

=1125g/(0.9g/cm3×5cm)=2.5×10-2m2 罪犯体重: G=F=pS =3×104Pa×2.5×10-2m2 =750N 若是站立脚印,受力面积应该是两只脚着地的面积。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采用的方法 ①相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手力面积上 ②相同的受力面积上作用不同的压力 ③不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受力面积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被压物体的凹陷程度来反映,为了使凹陷程度更加明显,应当选用海绵,正确选择实验器材是做好实验的基本要求。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注意行走时是一只脚着地,站立时是两只脚着地。液体压强 15′ 2′

①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

②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 ③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仪器?

⑤通过观察什么而感知液体压强的大小? 想一想: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的关系时,要控制什么量相同?如何操作?实验方法?

在探究液体不同方向上的压强是否相等时,又要如何控制变量?(课件)例题3 一段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扎有一橡皮膜,当注入某种液体时,橡皮膜向下凸出,将其放入一盛水容器中,当管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凹进管内,则管内所装液体可能是: A、盐水 B、煤油

C、水 D、都有可能(课件)例题4 如图瓶内装半瓶水,用塞子塞紧,然后将瓶子倒过来,使瓶口向下,这时水对塞子的压强与未倒置前水对瓶底的压强相比较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例题5 将半瓶矿泉水倒放在海绵上比正放时对海绵的压强大,这是因为;倒放时瓶塞上受到的压强比正放时瓶底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见中考指导书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固体则不是任何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①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处 ②要控制深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 ③控制变量法

④要控制液体密度相等、深度相等

分析:在乙图中,橡皮膜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强和管内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强的作用,因为橡皮膜向内凹,所以水的压强大于液体的压强,又因为液面相平即深度相同,所以根据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可得到管内液体的密度小于管外水的密度,即管内液体可能是煤油。答案B 分析:

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深度,当瓶倒置时,液体密度不变,液体的体积不变,但由于细瓶颈在下,故液体深度增加,则瓶塞受到的压强比原来瓶底受到的压强大。答案A 倒放时海绵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压力相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倒放时瓶塞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液体密度相同时,倒放时瓶内液体深度增加,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底部有压强,又由于具有流动性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我们通过观察U型管左右两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来感知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注意在探究过程中应选取密度相差较大的两种液体 在探究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不同方向的液体压强时,要注意压强计的金属盒的重心在同一深度

橡皮膜向内凹的情况反映了橡皮膜所受的两个压强的大小关系,利用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来进行比较是关键所在。

判断深度变化要注意容器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容器倒置后的深度变化是不同的。注意分清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七、教学资源:重点参考了南京市中考教学指导书,2005全国各地中考试卷

固体压力、压强与液体压力、压强 篇2

1 利用不同的压强公式进行计算、分析

(一)公式P=F/ S是压强的定义式,同时适用于计算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

(二)固体、压力压强的问题:

用公式 P=F/ S 计算,求解的关键是确定受力面积的大小和弄清压力大小。

(1)计算压力、压强:一般先求(比较)压力F,再用P=F/S求(比较)压强大小。

(2)计算中应注意下列几点:

①公式中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即F=G物。

②公式中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其他面积。

③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单位是pa,用公式计算时,单位要统一,特别是面积单位必须用m2。

例1 小明观察家中的平底茶杯放在水平桌面时的情形,如图1所示。思考:将茶杯空着正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F1和P1,将它倒扣在同一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力压强分别F2和P2,他猜想F1与F2和P1和P2间的关系如下,请你帮他判断,正确的是( )

A.F1>F2、P1=P2

B.F1=F2、P1>P2

C.F1<F2、P1=P2

D.F1=F2、P1<P2

思路解析 杯正放与倒扣在水平桌面上,对于这两种情况下,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不变,都等于杯子的重力(因为是在水平桌面上,所以F=G),但是正放与倒扣的杯子跟水平桌面的接触面积不同,正放的杯子受力面积是杯底的表面积,而倒扣杯子的受力面积只是杯口边缘面积,远远大于倒扣杯子面积,这道题在于分析这两种放法的受力面积的变化,再用P=F/S判断出压强大小。答案选D。

(三)液体压力、压强的问题:

公式p=ρgh只适应于计算静止液体产生的压强大小和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

液体压力、压强的问题, 液体压强p只与液体的密度ρ,液体的深度h有关,与液体的重力、体积、形状等因素无关,所以在比较液体压强的大小时 ,要抓住液体的密度ρ和液体的深度h这两个量来分析,一般通常先利用公式p=ρgh找出压强,再确定受力面积S,利用F=PS求出压力大小。所以在解答时首先应分清楚是固体还是液体压强,确定先求压力F还是先求压强P。

(1)容器内(理解为液体压强):在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强和压力问题时,先用P=ρg h求出压强大小,再用F=PS求压力。

(2)容器外(理解为固体压强):在求解容器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F和压强P时,先用F=G1+G2+…求压力(即压力的大小等于容器和所装物体的总重力),再用P=F/S=G/S求压强大小。

(3)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也可用公式p= ρgh计算。

(4)利用公式计算液体压强计算中应注意下列几点:

①p= ρgh中ρ表示液体的密度,h表示液体的深度,g是常数;

②ρ 的单位一定要用kg/ m3 ,h的单位要用m,计算出的单位才是Pa;

③h表示深度,而不是高度。深度表示该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即深度是从上往下量的,高度是指液体中某点到底部的竖直距离,即高度是从下往上量的;

例2 如图2,3个容器所盛液体的重力相等。A和B中盛水,C中盛酒精,B和C中液面相平,那么,三个容器中液体对瓶底的压强PA、PB、PC相比较( )

A.PA=PB>PC B.PA>PB>PC

C.PA>PB=PC D.都相等

思路解析 液体压强p只与液体的密度ρ,液体的深度h有关。与液体的重力、体积、形状等因素无关。答案B。

例3 如图3,放在水平桌面的某容器内装有500mL的水,容器质量忽略不计,水面高h1为8cm,容器高h2为10cm,容器底面积为50cm2。

求: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g取10N/kg)

思路解析 要计算出水对容器的压力(理解为容器内的压力压强问题), 必先求出容器受到水的压强p,由p=ρ gh可知,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为p水=ρ 水gh1=1.0×103kg/m3×10N/kg×0.08m=8×102Pa。水对容器底的压力为F水=p水S=8×102Pa×50×10-4m2=4N。

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理解为容器外的压力压强问题):因为放在水平桌面,所以F=G

答案:8×102Pa、4N、103Pa

题中的h2=10cm对本题的计算没有作用,是本题中的“干扰因素”,在解答计算题中要及时排除,要进行计算,不可盲目套用公式;分清容器内还是容器外压力压强问题,确定液体压强还是固体压强。

例4 (柱体对水平面压强)三个同种材料做成的圆柱体,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对桌面压强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 .丙 D .三个一样大

解:因为放在水平桌面上,所以F=G。由P=F/S得: P=FS =mgS=ρvgS =ρgh,且同种材料,则密度ρ相同,而丙的h最大,即压强也最大,选C。

思路解析 柱体压强p只与柱体的密度 ,柱体的高度h有关。

2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与液体压强p、受力面积S有关。在求解液体对容器的压强压力问题时 ,先求压强p(用p=ρ g h求出压强大小),再求压力(用F=pS)。容器内的液体的重力(G=mg)与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F是两个不同的力,大小通常不同:在重相同、底面积相等、外形不一样的甲、乙、丙三个容器中,装入同样高h的同一种液体,如图5所示,当如图乙的容器中时,则二者大小相同(F=G);图甲中,由于容器侧壁承担了一部分液体重力,则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F小于容器内液体重力(F<G);图丙中,由于容器侧壁对液体有向下的压力,则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F大于容器内液体重力(F>G)。

所以可得出一个规律:

上下粗细一样的容器,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本身的重力(F=G);

下端粗的容器,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比液体本身的重力大(F>G);

下端细的容器,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比液体本身的重力小(F<G)。

例5 如图6,置于桌面上甲、乙的两容器,甲底面积大于乙底面积,所盛水等重、同深,两容器的重力相等,则(1)容器对桌面的压力比较F甲__F乙;容器对桌面压强相比较P甲__P乙;(2)

水对容器底的压强相比较P甲__P乙;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相比较F甲__F乙。(填<;=;>)

思路解析 题中(1)是固体压力压强问题,(2)是液体压力压强问题中。

答案:=;<;=;>

在压强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掌握一些规律,弄清以上问题对分析固体、液体压力压强有很大的帮助。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 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

2.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3.能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学会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模型。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

板书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同一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八年级物理9.2液体的压强教案 篇4

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的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

1.液体的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压强计、大烧杯、水、盐水、刻度尺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老师】我们有不少同学会游泳,当你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有什么感觉?

【学生】感觉像有东西压在胸口上.

【老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吗?我们知道,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对支持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要受重力作用,而且还有流动性,是否对支持它的物体也要产生压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新课教学

2实验 研究液体的压强(板书)

观察实验

A.观察课本P158图10-9实验装置没注入水之前橡皮膜的情况,请学生回答.

橡皮膜是平的.

B.将水逐渐注入玻璃管中,请同学注意观察橡皮膜的变化.

向玻璃管内注入水后,橡皮膜向下凸起,说明水对容器底部有压强,随着水的深度增加,橡皮膜凸起的程度越来越大,说明水对容器底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观察实验

取侧壁有三个开口的容器,在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向容器中注入水,观察橡皮膜凸起的程度,请同学回答看到的现象及说明的问题(如图所示)

水对侧壁也有压强,水越深压强越大.

1.水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板书)

前边我们谈到,当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时,感觉像有东西在胸口,这说明液体不仅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哪些规律?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

A、由老师介绍压强计,介绍过程中用手按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让学生观察U型管外边液面出现高度差,用力越大,高度差越大,因此,U型管外边液面高度差的大小反映了橡皮膜受到的压强的大小. B.要求学生打开课本P158~159,认真看书,了解实验的目的、器材及实验方法、步骤.

C.要求学生将课本P159表格画在笔记本上,以备实验中记录数据.

D.明确各组实验中用的是哪种液体.

E.提问同学对实验还有什么问题,教师答疑后开始实验,实验中教师在学生中巡视,进行指导,确定选择哪些组的数据.

F.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的实验数据,用投影仪将填入数据的P120表格打在屏幕上进行比较分析(表格见后边板书设计).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一下,液体压强有哪些规律?我们先来分析液面下3cm、6cm、9cm的压强.

液面下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说明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

我们再来看液面下3cm处的压强.

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压强大小相等.

我们比较一下同是液面下3cm处,不同的液体:酒精、水、盐水压强大小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在同一深度,盐水的压强最大,水次之,酒精最小,说明液体压强还与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的液体压强越大.

通过上边的讨论,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写出板书.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向各个方向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板书)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研究了液体的压强,认识了液体压强的规律,在对液体压强规律的认

识上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同一液体,液体的压强只与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多少无关.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帕斯卡在1648年表演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找来一个大木桶,装满水,盖上盖,封闭好.他在桶盖上插了一根细长的管子,从楼房的阳台上向细管里灌水,结果只用了几杯水就把水桶压破了,今天我们也可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观察实验

找两个啤酒瓶,一个去掉瓶底,一个只要瓶嘴,然后在瓶嘴处扎上橡皮膜,在去掉瓶底的瓶内注满水,橡皮膜略有凸起(如图所示).把一个接有1.5m长乳胶管的橡皮塞塞在瓶嘴中,通过漏斗向乳胶管内注水,会看到瓶嘴上扎的橡皮膜凸起,甚至胀破(如图所示).

请同学们课后认真分析一下,为什么帕斯卡只用了几杯水就把木桶胀破了?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非常少的水就可以把橡皮膜胀大.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第2课时)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具学具准备:连通器装置、橡皮管连接的U形管、茶壶、三、教学步骤 船闸挂图、录像机、录像带.

(一)明确目标

1.常识性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2.知道连通器的应用,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的例子.

3.知道船闸是连通器的应用之一,知道船只通过船闸的简单过程.

(二)教学过程

1.旧课复习,引入新课

(1)旧课复习

①简述液体压强的规律

②写出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2)引入新课

如图1所示的容器,甲、乙两管横截面积相等,等于1厘米2,内装水,水面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20厘米,问:A、B两处受到的压强各是多大?

此题要求学生在下面做,另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做,做后进行评讲

由以上计算讲述,容器甲、乙两部分底部连通,我们把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析书课题:

四、连通器 船闸),由此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1)连通器(板书)

①定义(板书)

观察图,讨论得出连通的定义.

(板书)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②连通器原理

演示连通器装液体的实验a.平放 b.斜放 c.其中一容器上端开口用手堵住 d.换盛其他液体.学生归纳现象总结出连通器的原理.(板书)静止在连通器中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在同一水平面上.

④应用(板书)

学生分组展示讲解自己课前查阅到日常生活中连通器的应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学生的讲解让他们学生深入讨论一些实例的原理如:茶壶壶嘴为什么比壶身略高?排污管下面为什么要留图中的一段U形管?

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连通器的原理能否设计一个水平仪,能否应用该原理进行小发明,小制作?让学生互相启发,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创新发明.

十、随堂练习

1.如图所示,连通器中注满水,如果在A处开个小孔,水会喷出来吗?为什么?

2.建筑施工中,用装了水的U形管可以找出水平面,试说明其道理.

3.给如图所示的容器中加水,则水能达到的最高位置是()

A.A容器顶端 B.B容器顶端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 篇5

导入新课:

1. 复习提问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2. 新课引入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

新课教学:

1. 研究液体对容器的压强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演示:实验装置如右图,指导观察,得出实验结论。

《液体的压强》教学新探 篇6

一、知识准备

在学习《液体的压强》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产生的原因,经历了科学探究固体压强影响因素的过程,通过科学推理学生容易理解液体内部也存在压强,通过搜索资料知道液体压强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液体的压强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液体压强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学讲”中,自主学习是一项常规工作。通常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如,将课本认真读一遍,或者有些干脆说:认真预习本节内容。试问:预习的要求是什么?怎样预习?如何算是“认真”了?这样的布置由于没有量化的要求,或者说难以考核测评,往往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物理作业除了书面练习,其余等于是不存在的任务,物理学习失去了一块重要的阵地。针对常规预习的弊端,笔者就《液体的压强》的导学案作如下设计课题:液体的压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提前三天时间)(由审核组评定得分)自主学习总分

1.借助网络和参考资料收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每例加1分)。

2.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初步探索液体压强特点(器材任选,每一实验方案加4分)。

3.利用自制器材体验液体内部压强及特点(拍摄实验视频短片,每一视频5分,实验视频汇总到小组长处)。

4.设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思考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方案分5分)。

5.提供微课资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进行自主学习(4分)。

6.各小组到实验室独立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并录制学生实验视频,并完成下表。(小组长收集,作为上课合作学习资料使用,小组分20分)

7.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创新动手分20分,实验设计分10分)。

提前三天是考虑到“时限性”和“可实现性”。没有时间限制,或者不给充裕的时间,资料收集和拍摄视频短片、小组实验任务没法完成,任务的布置就是一句空话。而审核组对分数的评定就使得这一资源收集任务成为“可测评”的。能完成实验方案,探索实验方法,就意味着学生“认真”自学并思考了液体压强的学习重点,“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这一开放性课题的提出,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形成了后期合作学习的探索热点,由于该部分分值的加大,学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热情十分高涨。

三、小组合作多向交流讨论,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交流中,生生、师生交流,若能结合起来,是最有效果的。交流中,允许有争议,有补缺,有质疑。交流时,限定时间,“学讲”模式重在“学进去”、“讲出来”,而合作交流阶段则是将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质疑呈现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的交流和质疑及释疑,最终达成“讲出来”、“教别人”的目的。笔者结合《液体的压强》的教学内容,对合作交流过程进行如下设计。

课题:液体的压强(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一

针对自主学习1、2、3展开讨论,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展示交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展示、讲解5分)

②结合相关实验视频探索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展示、讲解5分)

③初步猜想液体压强受哪些因素影响,你的依据是什么?(展示、讲解5分)

合作交流二

结合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4、5、6,讨论交流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并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展示、讲解10分)

猜想A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

猜想C 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各图所示的操作。

①比较代号为A、B、C三个图,可以说明(1)

(2) ,即猜想 正确。

②比较代号为B、D、E三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③比较代号为E、F两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内部 。

②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 。

③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 。

④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

合作交流三

针对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7,进行展示交流,展示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过程,其他同学讨论质疑。(展示5分、答疑5分)

同时,在小组合作交流前,应将任务量化,并规定交流时间。各小组利用掌上电脑对资源进行合作学习,观看液体压强实验视频并展开激烈探究讨论。大量实验视频的汇总集合了各小组的丰富思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课前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整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答题、补缺、质疑及释疑都可以获取一定的分值,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讨论、交流、质疑、释疑的竞争氛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目标在学生激烈的探索、质疑中得以实现。

实践证明学讲模式与物理课堂的结合,不仅加强了物理学科教学而且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开阔,学生学习的平台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学讲方式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系统且清晰的模式,而且促使学生学会信息搜索,学会合作、分享、交流,收获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习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讲模式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大大加强了学生整合信息,动手探索、合作质疑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段苏红.应用Big6模式的物理教学案例《浮力》[J].中学物理,2009(6).

(责任编辑 易志毅)endprint

“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进去”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的积极性,强调的是“学进去”;“讲出来”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讲出来”、“教别人”,达到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幅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提高。笔者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学进去”、“讲出来”的学讲方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液体的压强》一节,细述“学讲”方式下的教学模式。

一、知识准备

在学习《液体的压强》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产生的原因,经历了科学探究固体压强影响因素的过程,通过科学推理学生容易理解液体内部也存在压强,通过搜索资料知道液体压强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液体的压强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液体压强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学讲”中,自主学习是一项常规工作。通常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如,将课本认真读一遍,或者有些干脆说:认真预习本节内容。试问:预习的要求是什么?怎样预习?如何算是“认真”了?这样的布置由于没有量化的要求,或者说难以考核测评,往往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物理作业除了书面练习,其余等于是不存在的任务,物理学习失去了一块重要的阵地。针对常规预习的弊端,笔者就《液体的压强》的导学案作如下设计课题:液体的压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提前三天时间)(由审核组评定得分)自主学习总分

1.借助网络和参考资料收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每例加1分)。

2.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初步探索液体压强特点(器材任选,每一实验方案加4分)。

3.利用自制器材体验液体内部压强及特点(拍摄实验视频短片,每一视频5分,实验视频汇总到小组长处)。

4.设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思考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方案分5分)。

5.提供微课资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进行自主学习(4分)。

6.各小组到实验室独立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并录制学生实验视频,并完成下表。(小组长收集,作为上课合作学习资料使用,小组分20分)

7.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创新动手分20分,实验设计分10分)。

提前三天是考虑到“时限性”和“可实现性”。没有时间限制,或者不给充裕的时间,资料收集和拍摄视频短片、小组实验任务没法完成,任务的布置就是一句空话。而审核组对分数的评定就使得这一资源收集任务成为“可测评”的。能完成实验方案,探索实验方法,就意味着学生“认真”自学并思考了液体压强的学习重点,“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这一开放性课题的提出,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形成了后期合作学习的探索热点,由于该部分分值的加大,学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热情十分高涨。

三、小组合作多向交流讨论,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交流中,生生、师生交流,若能结合起来,是最有效果的。交流中,允许有争议,有补缺,有质疑。交流时,限定时间,“学讲”模式重在“学进去”、“讲出来”,而合作交流阶段则是将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质疑呈现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的交流和质疑及释疑,最终达成“讲出来”、“教别人”的目的。笔者结合《液体的压强》的教学内容,对合作交流过程进行如下设计。

课题:液体的压强(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一

针对自主学习1、2、3展开讨论,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展示交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展示、讲解5分)

②结合相关实验视频探索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展示、讲解5分)

③初步猜想液体压强受哪些因素影响,你的依据是什么?(展示、讲解5分)

合作交流二

结合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4、5、6,讨论交流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并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展示、讲解10分)

猜想A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

猜想C 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各图所示的操作。

①比较代号为A、B、C三个图,可以说明(1)

(2) ,即猜想 正确。

②比较代号为B、D、E三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③比较代号为E、F两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内部 。

②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 。

③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 。

④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

合作交流三

针对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7,进行展示交流,展示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过程,其他同学讨论质疑。(展示5分、答疑5分)

同时,在小组合作交流前,应将任务量化,并规定交流时间。各小组利用掌上电脑对资源进行合作学习,观看液体压强实验视频并展开激烈探究讨论。大量实验视频的汇总集合了各小组的丰富思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课前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整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答题、补缺、质疑及释疑都可以获取一定的分值,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讨论、交流、质疑、释疑的竞争氛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目标在学生激烈的探索、质疑中得以实现。

实践证明学讲模式与物理课堂的结合,不仅加强了物理学科教学而且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开阔,学生学习的平台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学讲方式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系统且清晰的模式,而且促使学生学会信息搜索,学会合作、分享、交流,收获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习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讲模式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大大加强了学生整合信息,动手探索、合作质疑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段苏红.应用Big6模式的物理教学案例《浮力》[J].中学物理,2009(6).

(责任编辑 易志毅)endprint

“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进去”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的积极性,强调的是“学进去”;“讲出来”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讲出来”、“教别人”,达到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幅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提高。笔者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学进去”、“讲出来”的学讲方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液体的压强》一节,细述“学讲”方式下的教学模式。

一、知识准备

在学习《液体的压强》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产生的原因,经历了科学探究固体压强影响因素的过程,通过科学推理学生容易理解液体内部也存在压强,通过搜索资料知道液体压强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液体的压强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液体压强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学讲”中,自主学习是一项常规工作。通常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如,将课本认真读一遍,或者有些干脆说:认真预习本节内容。试问:预习的要求是什么?怎样预习?如何算是“认真”了?这样的布置由于没有量化的要求,或者说难以考核测评,往往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物理作业除了书面练习,其余等于是不存在的任务,物理学习失去了一块重要的阵地。针对常规预习的弊端,笔者就《液体的压强》的导学案作如下设计课题:液体的压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提前三天时间)(由审核组评定得分)自主学习总分

1.借助网络和参考资料收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每例加1分)。

2.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初步探索液体压强特点(器材任选,每一实验方案加4分)。

3.利用自制器材体验液体内部压强及特点(拍摄实验视频短片,每一视频5分,实验视频汇总到小组长处)。

4.设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思考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方案分5分)。

5.提供微课资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进行自主学习(4分)。

6.各小组到实验室独立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并录制学生实验视频,并完成下表。(小组长收集,作为上课合作学习资料使用,小组分20分)

7.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创新动手分20分,实验设计分10分)。

提前三天是考虑到“时限性”和“可实现性”。没有时间限制,或者不给充裕的时间,资料收集和拍摄视频短片、小组实验任务没法完成,任务的布置就是一句空话。而审核组对分数的评定就使得这一资源收集任务成为“可测评”的。能完成实验方案,探索实验方法,就意味着学生“认真”自学并思考了液体压强的学习重点,“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这一开放性课题的提出,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形成了后期合作学习的探索热点,由于该部分分值的加大,学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热情十分高涨。

三、小组合作多向交流讨论,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交流中,生生、师生交流,若能结合起来,是最有效果的。交流中,允许有争议,有补缺,有质疑。交流时,限定时间,“学讲”模式重在“学进去”、“讲出来”,而合作交流阶段则是将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质疑呈现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的交流和质疑及释疑,最终达成“讲出来”、“教别人”的目的。笔者结合《液体的压强》的教学内容,对合作交流过程进行如下设计。

课题:液体的压强(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一

针对自主学习1、2、3展开讨论,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展示交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展示、讲解5分)

②结合相关实验视频探索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展示、讲解5分)

③初步猜想液体压强受哪些因素影响,你的依据是什么?(展示、讲解5分)

合作交流二

结合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4、5、6,讨论交流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并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展示、讲解10分)

猜想A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

猜想C 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各图所示的操作。

①比较代号为A、B、C三个图,可以说明(1)

(2) ,即猜想 正确。

②比较代号为B、D、E三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③比较代号为E、F两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内部 。

②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 。

③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 。

④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

合作交流三

针对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7,进行展示交流,展示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过程,其他同学讨论质疑。(展示5分、答疑5分)

同时,在小组合作交流前,应将任务量化,并规定交流时间。各小组利用掌上电脑对资源进行合作学习,观看液体压强实验视频并展开激烈探究讨论。大量实验视频的汇总集合了各小组的丰富思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课前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整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答题、补缺、质疑及释疑都可以获取一定的分值,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讨论、交流、质疑、释疑的竞争氛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目标在学生激烈的探索、质疑中得以实现。

实践证明学讲模式与物理课堂的结合,不仅加强了物理学科教学而且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开阔,学生学习的平台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学讲方式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系统且清晰的模式,而且促使学生学会信息搜索,学会合作、分享、交流,收获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习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讲模式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大大加强了学生整合信息,动手探索、合作质疑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段苏红.应用Big6模式的物理教学案例《浮力》[J].中学物理,2009(6).

液体压强教学反思 篇7

一、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只是让学生乱想乱说。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在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应该让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据,防止学生进行胡猜瞎说。使他们掌握物理学中“科学猜想”这一常用的科学方法,也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

二、没有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只是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探究实验。

猜想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它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的验证才能确定。在学生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之后,决定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时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来排除那些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猜想”,如:“高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等,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用主要的精力来探究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尤其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做到,完全被学生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学生说什么,我就探究什么。

在实验中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唤起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探究实验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老师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使探究实验更为有效。课堂上,我是主角,学生变成了被动因素,完全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没有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可以使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更为丰富多彩。本节课题我没有让学生的兴奋点集中起来的素材,为新课引入铺垫太平淡。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过度连接生硬,突然。

四、教学中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课堂刚开始时,情景设置的导入没有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模糊,学生不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后的课堂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器材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论的得出都是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是在表演,抢了学生的发言机会,对学生缺乏引导。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学生没有获取知识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 篇8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教学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在讲授九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一节的内容时,把教材的编排顺序通过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给予调整,使学生学习轻松易懂,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学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2、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浅谈液体压强题的参考答案 篇9

现以人教版八下配套教参,对课文里“动手动脑学物理”液体压强题的参考答案简述如下浅见,用以跟同行交流,并期望得到各位师长指教(因受篇幅所限,题的内容请参看课文)。

课本p38“动手动脑学物理”共编写5道题:

例1:教参答案:因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每次橡皮膜都向内凹,而且第二次凹进得更多。我们认为:

(1)该题的完整答案应为:如图1所示:根据“力能改变物体形状”和“液体内部压强规律”:①因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和压力;②液体内部的压强和压力都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③瓶口朝上时橡皮膜离液面浅、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和压力都小;瓶口朝下时橡皮膜离液面深、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和压力都大;所以每次橡皮膜都向内凹、且第二次凹进得更多些。

(2)由于瓶内密闭了空气实验证明:要用一次输液器前端的针头扎进瓶壁,连接针头的细输液管搭在杯外,使瓶内空气跟瓶外大气相通,这样橡皮膜都向内凹进现象才会明显。

(3)经查该题最早编辑在1989.10.第1版义教试用课本p119第8题如图2所示: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两端都扎上橡皮膜,竖直地插入水中。为什么橡皮膜都向内凹?为什么下端向内凹进得更多?我们通过实验证明:竖直地插入水中以后,依据帕斯卡定律可知:密闭管内的气体能够传递下端所受的压强和压力!上端的橡皮膜是向外凸出、下端的橡皮膜才是向内凹进的!后来该题才修改成现在题中的内容。

(4)九十年代及以前的课文里,均用“凸出的橡皮膜,表示静止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能够产生压强”;我们认为:根据“力是改变物体形状的原因”,“凸出的橡皮膜,直观表示静止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能够产生压力”!分析后再指出:“凸出的橡皮膜,能够间接表示静止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产生压强大小”。这个实验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流体静力学内容的。

(5)2001.12.第1版旧课标课本p70.采用右示上图的演示实验,我们认为它涉及到流速、压强、射程、下落高度和时间等5个物理量值之间的关系,既超出了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又不属于流体静力学范畴。特别是把上图图片稍加处理,就露出下图的“真面目”:下数第2个孔的射程最远!现用课本p33.图9.2-1亦采用这种装置:“说明液体对侧面有压强”,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是不宜选用的。

例2:教参答案:如图3所示:根据p=ρgh,由于两个容器中所盛的液体密度相同,右边的容器中液体的深度大,所以右边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大。我们认为:

(1)该题最早编辑在课文里时,并没有“两个容器中盛有同种相同质量的液体”的已知条件,那时的插图十分清晰!根据“插图是重要的已知条件”来解答该题:实际测得:两个容器里液体深度:h左≈1cm、h右≈3cm。∵h右/h左≈3cm/1cm≈3.0(倍,远大于水银跟其他液体密度之比值),∴左槽装水银、右筒不装水银时:p左>p右;左槽不装水银、右筒装任何液体时:均有p左

(2)该题在比较“哪个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大”时,插图是重要的已知条件!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只跟容器中液体的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而跟液重或体积等地无关!故知“两个容器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液体”是没有用的条件!通过看图就能明确深度的大小,就可以不用相同质量这一条件。但这个条件可以使有些学生误答为:“两容器底受到的压强相等”。

(3)思考题:①请比较容器底所受的压强与压力的大小(此时,压力等于容器内的液重);②若不计容器质量、请比较水平桌面所受的压强与压力的大小。

例3:教参答案:(1)在容器的左、右两部分装入不同深度的水,会看到橡皮膜凹向深度小的一侧。(2)在容器的左部分装入水,右部分装入相同深度的酒精,会看到橡皮膜凹向酒精的一侧。我们认为:

要详细分析为:内装同种液体深度如图4所示:∵p=ρhg、h左

例4:教参答案: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拦河坝随着深度的增加受到水的压强也增大,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也随之增大。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可以使它随着深度的增加承受的压力也增大。p=ρgh=1.0×103 kg/m3×10N/kg×175 m=1.8×106 Pa。

我们认为:(1)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①由p =ρhg可知:水越深对坝下部的压强和压力都大,下部宽,抵抗压强、特别是抵抗压力的能力增强;②下部宽增大拦河坝对坝基的受力面积,能够减小坝重对坝基的压强;③上窄下宽,能节约建筑材料;④上窄下宽,能降底坝的重心、增大坝的稳度;……以上均符合初中教学内容。(2)题中没有给出“g取10N/kg”,故此问的正确答案应为:p=ρgh=1.0×103 kg/m3×9.8N/kg×175 m=1.715×106 Pa。

(3)题中给出的“185m”没有使用,叫做“干扰条件”。

例5:教参答案:这种地漏的结构是一个“扣碗"倒扣在存水杯上,存水杯与下水管连接。当存水杯中的水满后,由连通器原理可知,水就会从下水管流出,而下水管中的“异味”则不能通过地漏进入室内,从而达到密封“异味”的效果。

我们认为:浴盆下面一要安装“反水弯(鹅头)”如图5右所示;排水管入地还要安装“地漏”如图5左所示。它们都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封堵地下管道里的“异味”的!

因受篇幅所限,教参相关答案不再赘述。向提供图片和提出很好修改建议的王秀峰高级教师致谢!以上谬误难免,敬请各位师长斧正。

高中物理《液体压强》评课稿 篇10

徐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线索清晰,教法学法选择合理有效,课堂结构首尾呼应,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容量的新知。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教学模式选择合理恰当。

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徐老师选择了过去的“设疑、探究、发展”和我教研组现在的科研课题“自主、探究、展示”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中的优点集结,使用到本堂教学中。

2、处处体现出预习的有效性。

学生利用提纲进行自主预习后,学习目的明确,活而不乱;展示环节学生利用预习提纲解说到位,尤其是一个男生在展示液体压强公示的.推导过程时,思维严谨,提问恰当,如果没有课前的有效预习,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3、难点突破时,教师点拨及时,拓展到位。

在学生讲解液体压强公示的推导过程前,教师进行了适当的铺垫,降低了讲解的难度,进行思维的引领,是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展示;得出公示后,及时进行“高度、深度”的易混点拓展,抓住了教学的最佳时机。

听完这节课后,有几点值得我以后教学时注意:

1、学生分组展示实验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把器材拿的高一些,以防止后面的学生看不见。

人教版物理《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篇11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芦溪初中:魏福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说板书设计等五方面说说这节课,请各位多指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及处理:

教材从液体的流动性和液体有重力出发研究了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重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利用物理模型“液柱”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认真做好“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因此,我认为《液体的压强》这节内容划分为两课时教学为宜。第一节课时,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节课时,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和三峡船闸的原理。熟练应用液体压强公式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节课时的重点是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难点是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2、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的能力,学习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用废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4、教学准备: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教学课件,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多元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内自定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3、演示实验器材:液体底部和侧壁压强演示仪一套、压强计、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

4、学生实验器材:塑料袋、铁钉、废矿泉水瓶、气球、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学生每小组一套)。

二、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由于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验、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液体压强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诸如拦河坝上窄下宽、深水炸弹等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结合课件): 【

一、引入新课】(2min)

1、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复习:温故知新)

2、如果在烧杯中加入水,水对烧杯底和杯壁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说明: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板书课题:14.2液体的压强

3、当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最好的验证方法是什么?(实验)

(说明:解答问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不盲目跟随,用实验验证。虽然学生的想法很多很多,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有的难免有点不着边际,但是老师应当给予适度的评价,切不可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性思维、创造性习惯。)

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3min)

1、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无压强?

(说明:让学生讨论液体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并亲自动手实验,可用铁钉扎破装水的塑料袋。既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动手实验能力,又促进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习惯,更是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敢于大胆的想象,为解决液体内部压强做个铺垫。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人,自主设计实验。)

2、其他液体行不?比如盐水。

(说明:设置一个小的问题,就从研究的水转移到普遍的液体上。这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3、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说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实验结论,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板书: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

三、反馈练习一】(1min)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说明:反馈练习题设计与实验结论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可以考察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12min)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刚才探究了液体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无压强呢?试举生活实例说明。到了夏天游泳时,当水到达脖子时,呼吸时会有什么感觉?又说明了什么?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如果有,如何验证呢? 将绑着橡皮膜的正方体放入水中。发现上下前后左右都凹下去了。

(说明:从学生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学生顺着教师设置的台阶进行猜想与实验设计。降低难度,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探究。保持探究活动的兴趣和连续性)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出示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绘制实验表格。

(说明:设计实验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可以明确实验目的步骤,优化实验方案,预防实验安全事故发生和应急处置预案。)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说明:初中学生往往喜欢做实验,但容易忽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能力尤其薄弱,在此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数据。)

第五环节:分析论证:根据刚才实验,发现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什么无关? 由刚才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是由哪些数据得出的?

板书: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第六环节:交流评估: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说明:通过交流评估,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思考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完善方案。通过探究实验,落实新课标要求,在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一进行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论证—交流评估。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控制变量法)

五、反馈练习二】(5min)想想议议

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

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

3、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4、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生活、生产和现代军事中的现象入手,引起学生思考。根据规律的有关内容,学生相互讨论、畅所欲言、大量举例。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六、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8min)

1、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我们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同时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

2、假设液面下某处有个水平放置的平面,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的压强?设平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引导学生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3、例题解答

(说明:

1、从实验探究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密度有关,与方向无关。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在液体中取一段“液柱”,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很容易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h。

2、公式推导出以后总结方法,进一步从公式理解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3、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

七、反馈练习三】(4min)(说明:

1、从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出发,学以致用,利用液体压强公式理解拦河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通过展示三峡大坝、潜水服、我国研制的深海潜水艇图片,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反馈练习题,回归课本回归教材)【

八、小结】(2min)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你记住了哪些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问?(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归纳总结)【

九、布置作业】(3min)(说明:

1、作业设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回归课本回归教材。

2、课外小实验:用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实验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认识深水炸弹的应用和原理,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 14.2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的压强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

二、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压强计——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深度h:同种液体深度增加,压强也增大。

2、因素

密度ρ: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3、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 篇12

推荐时长:25分钟

1、对于公式p=F/S和p=ρgh的适用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F/S只适用于固体压强的计算

B.p=F/S只适用于柱形液体压强的计算

C.p=F/S适用于固体和液体压强的求解,p=ρgh只适用于液体压强的求解

D.关于液体压强的求解,p=F/S和p=ρgh均可使用,但由于ρ和h容易直接测得,所以通常运用p=ρgh求解

2、如图所示的容器中装有水,A、B、C 三点受到水的压强分别为pA、pB、pC,比较三者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pA>pB>pC

B.pA<pB<pC

C.pA=pB>pC

D.pA=pB<pC

3、你听说过“木桶效应”吗?它是由如图所示的沿口不齐的木桶装水所形成的一种“效应”。那么用该木桶装满水后木桶底部所受水的压强大小取决于()

A.木桶的轻重

B.B木桶的直径大小

C.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

D.木桶最长的一块木板的长度

4、在装修房屋时,工人师傅常用一根灌有水(水中无气泡)且足够长的透明塑料软管的两端靠在墙面的不同地方并做出标记,如图所示,工人师傅这样做的目的是()

A.把水管当刻度尺用

B.把水管当气压计用

C.为了找到两个相同高度的点

D.为了测量两个水平距离

5、将同一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现象如图所示。这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是()

A.甲液体的密度一定等于乙液体的密度

B.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体的密度

C.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D.无法判断

6、如图所示,向两支同样的试管中注入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发现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甲、乙两种液体对试管底部的压强()

A.甲大

B.乙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7、将未装满水且密闭的矿泉水瓶,先正立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再倒立放置,如图,前后两次放置时,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强分别是和,瓶子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分别是和,则()

A.,B.,C.,D.,8、小明给妈妈的透明茶壶添水后,放在桌子上,如图所示。妈妈看到后问:“怎么才加了半壶水?”小明说:“我担心再多加一点,水就从细细的壶嘴溢出来了。”妈妈说:“你试试加点水看看。”于是小明反复加了几次水后明白了:茶壶的壶嘴和壶身组成__________,壶嘴和壶身中的水面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所以不必担心再加少许水会溢出来

连通器

高度总是相同

9、如图所示,柱形容器中盛有水,水中A点的深度为________m,A点受到水的压强为________Pa,将水全部倒入一底面积更大的烧杯中(水没有溢出),则水对烧杯底部的压强________原先容器底部受水的压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0、某同学在“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实验中,选择如图所示的器材,容器正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在甲的左、右两侧倒入深度不同的水后,橡皮膜向左凸起;在乙左、右两侧分别倒入水和某种液体后,橡皮膜相平。

(1)甲实验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_______有关;

(2)乙实验中左侧水对容器底的压强_______(“大于”“小于”或“等于”)右侧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3)若测得图乙中左、右两侧液面到薄膜处的深度分别为12cm和15cm,则右侧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g/cm3

11、小明利用U形管压强计和装有水的大烧杯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前,他注意到U形管两边的液面已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通过

反应出来的.这种方法叫

(2)比较a、b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要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应选用图中的根据图中的、两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4)接着小明要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则应保持

不变.

(5)小明保持丙图中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并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实验情形如图丁所示.比较丙、丁两次实验,小明得出了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的压强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可靠?       .原因是:

12、如图所示,质量为0.2kg,底面积为2×10-2m2的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容器中盛有0.2m高的水;求:

(1)容器中水的质量;

(2)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 篇13

液体的压强

导学案

主备人:

时间_______

审核人:_______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

【知识衔接】1、压力的定义。压力的方向。

2、压强表示。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的物理意义是。

3、增大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减小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新知】固体由于重力而对支撑面产生压力,从而产生压强。那么将水装在容器中底部和侧面会受到水的压强吗?利用废旧饮料瓶做一个实验.水会从侧壁小孔喷出来是因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知识。

【学习目标】1、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2、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3、了解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会用公式分析计算

【学习重点】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理解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自主合作,精讲点拔】。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一)、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1.如图,A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方扎上橡皮膜,B图在侧边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分析:液体由于受到

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向的压强;另一方面液体具有,所以液体对容器

也有压强。

(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器材:压强计、烧杯、水、盐水、刻度尺

2.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_____________.原理:

当探头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会形成__________,.越大则压强越

3.要研究液体压强的大小跟液体的深度是否有关,应保持

不变,改变,比较

;要研究液体压强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应保持

不变,改变,比较。

(1)

比较图中代号为的三个图,可以说明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2)比较图中代号为的三个图,可以说明同一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比较图中代号为的两个图,可以说明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________,且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_______,同一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另外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_______.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说明: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我们只要计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同时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

分析:液体由于重力,产生向下的压强,我们可以设想在液体内部有个水平放置平面,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压强即可。

1、设该平面在液面下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则:

液柱的体积V=

液柱的质量

m=ρv=

液柱对平面的压力F=G=mg=

平面受到的压强p=F/s=

2、.所以,深度为h处液体的压强为

p=

P:

液体压强—()

ρ:

液体密度—()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h:

深度—()

3、根据上面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分析说明:液体压强和

有关,跟

无关,深度是指这一点到

距离

总结: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模型法。

观察课本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答: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所以拦河坝下面修的较宽,是为了能够承受较大的。

总结:1.这节课学到了知识为______________2.本节用到的学习方法为_______

【课堂检测】必做题:1、装满水的容器侧壁上开有三个孔,水从小孔中流出,图中描述正确的是()

2、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某同学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先后放入两种不同液体中,根据如图所示提供的信息能够探究的是()

A.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密度的关系.B.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的关系

C.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

D.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是否都有压强

3、如图一个装有水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关于液体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所受的压强是2000Pa。

B、b所受的压强是200Pa。

C、a点所受的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强之比是1:4。

D、b点所受的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强之比是4:5。

选做题:

2、下列有关液体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同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越大,说明容器内液体重力越大. B.相等质量的液体对不同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可以是不相等的.C.密度较大的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肯定比较大.D.以上说法都正确.

3、两支相同的试管内,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a管竖直放置,b管倾斜放置,此时两管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则管底受到液体的压强是()

A.一样大.    B.a管底大.C.b管底大.   D.无法判断.

4、三峡工程,10内水位上升到海拔135米,一块上表面面积为2m³的水平石板被淹没在水面下50米深处,石板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_____帕,石板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围____N1、如图所示,水平桌面的正中央放着一个圆形鱼缸,重为30

N,其底面积为1200cm2

。鱼缸内装有0.2

m深的水,水的质量是27kg。(g=10N/kg)请计算:

(1)鱼缸内所装水的重力;(2)鱼缸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

(3)鱼缸对桌面产生的压强。

上一篇:1古诗两首1下一篇:生活部十一月工作计划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