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看世界议论文(精选7篇)
或许你看不见,
但我愿意用我炙热的心
让你感受这世界的多彩缤纷;
或许你内心自卑,
但我愿意用我的或我听闻的经历
鼓励你重新振作;
或许你心如死灰,
但我愿意一点点浇灌你的内心
让它重新发芽。
为了增强与盲童的沟通与交流,9月23日,由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科”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三位部长带领18位干事去到了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与小朋友们一齐度过了一个愉快并且难忘的下午。
中午12点半,志愿者们在江安校车站集合准备签到活动。并于下午两点半准时到达了盲校。
志愿者教孩子弹吉他
因为之前已经和学校联系好,小朋友已经在操场上排成两列等待着我们的到来。志愿者们根据孩子们的要求,一对一的组好了队。
来到教室,许多孩子向志愿者们询问自己不会的问题,志愿者们也耐心的进行解答。其他的孩子则拉起志愿者们玩起了游戏,象棋,五子棋,篮球,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因为有的志愿者和小朋友已经不是第一次见面了,再交流起来倍感亲切。在一阵阵的`欢声笑语中,时间不知不觉的流逝,志愿者们即将与孩子们分别。
一、转变观念, 重新认识儿童画
在传统观念下, 成人总是认为干净、漂亮、画得像的儿童画才是好作品, 只有这样的画才能得到表扬。但是“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 临摹式的传统美术, 是成人的思维特点和表现方式, 并非来自幼儿的个体体验, 它是以模式化符号取代个性化符号的图画, 束缚了幼儿自主表现和想象的空间, 剥夺了儿童对事物真情实感的表达, 这样的作品对幼儿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对幼儿来说, 画画是游戏“, 画不像”是他们艺术表现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而不是缺点, 孩子画中的每一笔都有含义, 成人未必能够看懂。其实, 看不懂正表明孩子用自己独特方式在表达, 从涂鸦期———象征期———形象期, 儿童的绘画能力在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 这也正折射出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不同阶段。成人要结合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特点来解读孩子的画, 了解孩子的现状, 而非从主观经验评判, 抑制孩子的绘画表达兴趣。
毕加索大师深深地为孩子的纯真和善良所吸引, 他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个儿童”。儿童画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什么是真正的儿童画?我认为, 儿童画应充满童真、童趣、童心, 具备以下特点, 天真性:构思无拘无束, 不合常理;稚拙性:造型想法稚拙;自由性:构图自由自在, 随心所欲;随机性:运笔随机自然, 不修改、不做作;故事性: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
重新认识儿童画你就会发现, 儿童画的美在于表达了幼儿心中的真实所想, 是幼儿情感情绪毫无保留的宣泄。画面夸张、色彩离奇、情节怪诞这才是儿童画的真实写照。
二、倾听孩子, 用心解读孩子的画
倾听是成人的一种姿态, 是尊重儿童的一种表现。静待花开, 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 聆听花开的声音, 就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1.从画中了解孩子关心的人和事
孩子画中的每一个符号, 每一种颜色都表达了心中的真实想法。孩子认为重要的人、重要的事, 会在他们的画中占有重要位置, 并有独特的表现。文文小朋友在绘制“三八节”贺卡时, 在爱心中央画上了爸爸、妈妈和自己, 问她给妈妈做贺卡, 为什么画上一家人呢, 而且爸爸都是用红色描绘?文文说“:爸爸在外地上班, 平时都不在家, 妈妈和我都想他, 爸爸回来了, 我和妈妈都开心!”, 看来“爸爸”就是“三八节”最好的礼物……
2.从画中感受孩子的情绪状态
色彩的选用往往会表现出孩子潜意识里的情绪状态。轩轩是班上的调皮大王, 总是一个人“自娱自乐”, 还时不时地“攻击”一下旁边的小朋友, 影响集体活动。家长对他采取“散放式”的教育, 说小孩子好动是天性, 这是一个令老师们都头疼的孩子。他喜欢选用深色, 最终的画面就是黑黑的一团乱麻, 什么也看不出。这次孩子们照例都在描绘着自己心中的“蓝图”, 我发现轩轩这次用暗红色画了一个太阳, 用黑色画好了太阳下的小人, 而且人脸涂上了白色。我为终于看到有内容的画面而惊讶“:你画的是什么?”我关切的问。“这个是我, 我在晒太阳!”轩轩简单地答道。“脸为什么要涂白色呢?”我继续追问。“太冷了!”轩轩回答很干脆。我没有继续说话, 但是思绪万千:在这温暖的室内, 平时浑身是劲、充满斗志的轩轩为什么会觉得冷呢?是不是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温暖?联想到一直喜欢用冷色调, 还有毁坏性的画面, 我隐约明白了, 这些信号表明轩轩其实有着忧郁和不安, 平时的“调皮”是为了引起我们的关注, 他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和爱。
3.从画中感悟童心
儿童的画和他们的生活一样多姿多彩, 每一个孩子都是童画天使, 他们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毕加索到迟暮之年还在追寻孩子的天真和纯粹———回归童心, 追寻艺术表现的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可天真无邪的儿童哪里需要去寻找, 他们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与生俱来的。中班上学期《小老鼠过冬》, 画面上那只“萌哒哒” 的小灰鼠, 姿态各异, 孩子们为小老鼠准备了各种好吃的零食, 还有老酒呢!还有的孩子画上一串串红红的“鞭炮”, 因为冬天到了, 小老鼠也要准备过年了, 这样童心稚趣的画面只有孩子能够想象和表现。
4.从画中感受作品的稚拙美
“三八”节到了“, 给妈妈画张像”是幼儿绘画永恒的主题。小班的孩子画“我给妈妈梳头发”:用炭笔在纸上从上到下留下一根根稚嫩的线条, 是妈妈乌黑飘逸的长发, 菜根拓印在妈妈的长发上, 留下一朵朵粉色的玫瑰花, 仿佛看到了一位美丽温柔, 散发着母爱芳香的年轻妈妈。中班孩子笔下的妈妈, 如果从成人的角度来看, 妈妈的头和身体是不成比例的, 头画得特别大, 身体小小的, 眼睛也很奇怪, 还有几根长长的睫毛, 还遗漏了耳朵、手臂。但是站在幼儿的角度, 孩子画出了妈妈炯炯有神的眼睛, 红红的嘴巴, 蓬松的卷头发, 两边脸上涂抹开的粉色胭脂表现出害羞的神情, 还有红绿搭配的服饰……, 这些大胆夸张的表现无不显示出对妈妈强烈爱的情感。虽然孩子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有限, 但是这毫不限制他们去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 很多儿童画常常画面粗略、不完整, 但正是这种稚拙感才是儿童画“美”的特点。
《指南》强调要支持幼儿自发的表现, 就是要遵循儿童艺术表现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尊重孩子的主体感受, 用游戏、动作、语言描述等方式, 引导孩子主动描绘心中所想。
用心看世界,重要的是今天的心境。昨天林林总总、烦恼恩怨已随昨夜的微風逝去,不管是木已成舟还是流水落花,都已成过去式。木已成舟最好顺其自然,流水荡花追也没用。明天的事情毕竟还没有发生,着急担忧与事无补,后天我们总会知道结果。明天如天气,可预料,但也经常出乎意料,而人生所求,常常又是意料之外偶然得来的。不是吗?包括我们自己,也是偶然的产物,有哲人说,先处理心境,再处理事情。一点不假,心境的好坏,会让面前的世界出现天堂与地狱之分。“人可鉴于止水,不可鉴于流水。”若水不静,折射的世界也必然是扭曲的。
一则微博列出使人心静的几种方法,很实用: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情;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过于计较别人的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喜欢自己才能享受生活;不必一味讨好迎合别人;烦心这事不妨暂时丢开;自己感觉幸福就是幸福。当然,人各不同,方法自然也多种多样。比如:推开窗子深呼吸,握紧拳头大笑几声,效果都不错。
其实,人人都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心结只能自己解,心痛只能自己疗,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中国一部哲学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心境创造史”。老子创造了“无为”,孔子创造了“中庸”,庄子创造了“逍遥”,墨子创造了“兼爱”、“非攻”,佛教禅宗创造了“觉悟”、“忘我”,郑板桥创造了“难得糊涂”,所指都是“心境”,核心都是“用心”。《菜根谭》有言:“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过而心随空。”这既是处世之道,更是养心之道。
用心看世界,世界很博大,用心悟世界,世界很精神。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内心。
就如街道边的那棵老残树,也是以她独有的姿势活着。我是要通过仰头,才能看见她——顶梢明显的出现“秃顶”,却没有干脆的离开,大概还是无法舍弃生的眷恋。你看,根部那蓬勃的嫩绿正是她渴求生命的见证。我惊诧与这棵树的形状,暗暗惊叹她生命的坚强——在这个十年九旱的城市,她干枯的肢体依然坚守生的传奇……
“散点乜贴吧……”一个发音不太准确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目光转移。 树的旁边,一位肢体残疾,五官似乎都移了位的中年人,摇晃着半截身体向路人乞讨。那摇晃着的身体脏兮兮,真的很让人容易有呕吐感。几乎是所有的人都是从他身边飞过。那飞快的样子足以诠释一般人人对残缺的讨厌及对丑陋的恐惧。可是他毕竟是一个人,一个有着感知的活物,但他的形象实在是近乎龌龊……这种真实的排斥感让我成为一个伪善者——在我脑子里,又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守在地狱之门的那些狰狞小鬼。毛骨悚然。我和那些从他面前飞离的人一样,只是我佯装地比较不那么露骨而已。
内心真实地颤栗:这样活着的样子——让人绝望!
讨者的身后,那棵树的顶稍,也是写满了对生命的无奈——枯黄,干涸。不一样的是,那棵树的根部却是那样倔强的绿着。
那位乞讨者,翻着几乎没有黑眼珠的白眼睛,继续费力地摇晃着自己仅有的半截躯体(也算是躯体吧,尽管残缺),继续凄惨惨的乞讨着被怜悯。我不知道他一天究竟能要多少乜贴,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家室还要他照顾,也不知道生他养他的父母到底是怎样想的,其实我更不愿知道他是利用身体上的残缺,来骗取人们的“性本善”……一路的疙疙瘩瘩,一路的满腹疑惑
生命的姿势不光是奔波的姿势,有时候还有祈盼的姿势!就如我们祈盼阳光永远灿烂一样的迫切姿势,久旱之时祈盼雨水一样的焦灼姿势,还如我们祈盼获得永恒之爱一样的无奈姿势。
人啊,在获得温饱的时候,往往就忽略了自己那颗跳动的心,有时候还会逃避自己的眼睛,甚至在某个时候还会是奸诈了自己的心灵。在最危难的时候,树的姿势依然是根是姿势,可人的姿势是自立还是乞讨?是微笑还是沮丧?是珍惜拥有还是变本加厉?我不敢确定。
蓦然发现,我是被那棵顶端已枯了的树斜睨了,并且听到她的嗤之以鼻!
还是给自己一个根的希望,根的姿势吧!
作者|刘霞
小草没有大树的挺拔,却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
李白傲视权贵,力士脱靴,贵妃磨砚造就了他“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豪气。
梵高生前没有自己的画室,精神失常的他甚至割掉自己的右耳,拥有对这世界的热爱,荣城《向日葵》最浓烈的色彩。
我们可以失去很多,但不能丢失灵魂。拥有它,我们可以拥有整个世界。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结婚时,没有新房,没有床,没有鲜花,甚至没有一件新婚礼服。三毛头上戴着一顶插着香菜的草帽,身着一袭长裙,和荷西走过漫天风沙去结婚。婚礼朴素得有些寒酸,但爱却是那么华丽。
若不是内心强大的笃定和对爱情至真的信任,相信没有人会允许自己的婚礼这么匆忙和简单,物质生活的贫乏并不能冲淡两个人的爱,他们去捡化石,拥有真心的朋友和彼此的爱。
荷西是最重友谊的,而三毛视爱情为生命,无需其他,他们的拥有足矣。
霍金,全身肌肉萎缩仅有几根手指头能动,有人称他为“被上帝禁锢了身体而心却被天使带去天堂”。他在轮椅上苦苦思索,宇宙,天体在他的眼中是如此有趣。关于黑洞,他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了自己的理论。
他告诉我们,身体可被束缚,但飞翔的心会使我们拥有灵魂的高度。
能让联合国降下半旗的人,偌大的中国,只有周恩来一人。这位中国总理没有多少积蓄,无儿无女,但受到亿万中国人的.尊敬和爱戴。
外出访问时,他总是一身黑色风衣,一丝不苟的头发,整洁的面容,让外国媒体誉为“最具魅力的总理”。
当时的中国并不富裕,但他仍然不卑不亢的周转于各国之间。他拥有真正的自信。不为外物所累,不求虚名,周恩来以他独特的姿态承载了共和国半个世纪的印迹。
美貌并非意味着拥有魅力,金钱并不能买来幸福。内心真正富足的人不会在乎身外之物。
正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赤条条的来,清清白白的走”。这也许是黛玉的哲学,她不会劝导宝玉考八股。内心的那份清高让她拥有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孤僻。
她不必要求什么,她的一生只为拥有与宝玉的爱情。
文中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海伦・凯勒,她因为感受到了温暖而放弃伤心、自暴自弃的心理,迎接一个新的自己,从而走向幸福指路。
当困难来到你身边,不要害怕,不要困扰,不要逃避,而是用最好的心态,重返健康的自己,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当然,我明白了一个更深奥的道理,我们应该每一天都有紧迫感,让自己多聆听些美好动听的音乐吧,就像明天就遭到耳聋的厄运,嗅闻每一种花香,每一片叶子的清新味道,品尝每一种美食吧,就当作明天就要丧失嗅觉和味觉。还有珍惜你的触觉吧……这样,就不用害怕那突然的一天,即使带着一点点遗憾的气息。
在自己准备好了之后,请善待那些残疾朋友吧,他们在那一天已受到了太多打击,不要揭开他们心底的那一股忧伤,帮助他们吧,关爱他们吧,就像莎莉文老师那样吧,就算你从没有过这样的悲伤,打你的温暖可能会拯救一个人,增强一个人,甚至创造一个人才!同样是人民,帮助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幸福将会延续……
关键词:数学世界;兴趣;数学课堂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活动单调,教学效果不显著。好的课堂是生动有趣的,是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状态下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学内容并不丰富,更没有足够多的互动教学,课堂气氛压抑。有的教师也没有利用备课时间去认真思考该如何去活化教学形式,让课堂上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提高自主性。这些都是初中数学课成效不大的影响因素。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的策略
1.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轻松愉快的氛围能让学生自由放松,这样的环境下教学才更有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创造这样的环境,上课时采用轻松的教学方法,不让学生有负担,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只用对错来评价,不能一味地批评,要有引导性地帮助学生,让他们乐于接受,从而在问题中真正地学到知识。
2.运用不同形式有效提问
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可以保证提问的有效性。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简洁明了,能让学生明白。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同时也要保证身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知道问什么,能判断回答是否正确,并能及时对问题进行补充。一节课时间有限,为了能使更多的学生互动起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使眼神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督促学生保持紧迫感,让他们随时处于回答问题的状态。
3.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我们见过各种不同的物品,但是生活中见到的都是直观的物品,数学就是把这些直观的物品进行分析,得到抽象的规律与概念。因此,上数学课时,教师要通过生活中的事物把学生引入课堂。
例如,学习“轴对称”这一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导入,虽然学生不明白什么是轴对称,但是轴对称的物品他们却见过很多,而且在头脑中有大概印象,比如,盘子、碗、书本、电视等常见物品,教师通过把这些物品引入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自己周围的事物有了全新的了解,从而增强了求知欲。这时,学生就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通过这样的思考,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明确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就是参与。只有积极参与了,学生对知识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与此同时,也在内心获得了成就感。这成就感将激励学生进一步地学习、思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5.有意設计,合作出知识
合作是指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使某些问题得到解决。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提供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机会。通过合作,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学会了怎么与人相处,怎样团队合作。
例如,学习了图形的长、宽、高之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课桌的长宽高怎么测量?教室的长宽高怎么测量?河道的长宽高怎么测量?”将这些问题分别布置给不同的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相互配合的能力。
6.奖励开动脑筋,体会数学乐趣
兴趣本身来源于对某个事物的喜爱,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一方面拥有着接近成人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还处于少年时期的好奇心和玩乐心理驱动行为的阶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有乐趣地学习,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风格幽默化、增加灵活性,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帮助。
学习兴趣的激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用心走进数学世界,并坚持下去。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例如,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找到亲切感,拉近与课堂的距离,增强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获得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发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优质数学教育的目标。初中教师仍需积极探索,努力找寻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教法。
参考文献:
[1]庄延君.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J].高考,2016(3).
[2]张建卫.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3(7).
[3]高卫卫.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优先出版[J].中国校外教育,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