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2025-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共10篇)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七册。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全文的重点―“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这对于学生来说,确确实实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审美情趣的好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许多人习惯认为。这句话写出了潮来前‘。睁”的特点。和‘。潮来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当然不错。但我认为,仅这样理解还不够,还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匠心所在―那就是‘。越往东越宽”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为表现人潮的奇特、壮观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学情分析】

1.学生课下搜集了不少潮汐的资料。对大潮有所了解。

2.课文描述的“潮来时”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理解体会起来有一定难度。可通过反复朗读及观看钱塘江潮的录像。使学生置身其中。切身感受。

3.学生朗读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时。可能气势不够。老师应注意适时指导,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人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应重读“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等词语。以突出大潮的势不可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2.能力目标:积累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如“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笼罩”、“屹立”等词语。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与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人好河山的热爱、赞美。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包括观潮录像、课文内容)。

学生:课前查阅搜集有关大潮知识的资料,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设计意图: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

学生可能会说自己读愉的知识。如:“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海宁市盐关镇是最好的观潮的地方;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叙述的……学生也可能会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时,老师可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通过下面的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与信心。鼓励学生以学定教。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2

片段一:导入新课, 学习生词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 通过预习, 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吗?

生:观, 就是“看”的意思。潮, 这里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自古以来, 它被誉为天下奇观。

师: (板书“天下奇观”) 这里也有个“观”, 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呢?

生:“观”是景观或景象。“天下奇观”是天下奇特或少见的景象。

师:理解非常到位。你们看, 准确理解词义, 就要结合语言环境。课文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请把这一美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吸引我们前往观看,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观赏它。请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2.思考:钱塘江大潮给你怎样的印象? (引用课文的词语说)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学生读文后, 教师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生1:需要重点注意的读音有“崩、鼎、蒙、称”为后鼻音;“薄雾”的“薄”, “笼罩”的“笼”是多音字。

生2:需要重点关注的字形有“蒙”不能少写小短横, “昂”左下不能加点, “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另外, 是草字头, 要与竹字头区分。

师:自由轻声再读读这些词语, 把易错的字音、字形记住。 (学生自由读词语, 大部分学生边读边书空。)

师:观察词语, 说说老师是按照什么规律分类的?

生:前6个词写潮来之前的景象, 接着的5个词写潮来之时的景象, 最后4个词写潮头过后的景象。

师:你不但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还特别善于概括, 能把法宝让大家分享吗?

生:我看了课后练习, 练习2中有提示, 课文就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介绍大潮的。

师: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孩子, 能够利用一切资源帮助自己学习思考, 希望大家共享这一法宝。

反思:已经具有初步预习能力的四年级学生, 不止一遍地读过文章, 对其中的知识有所知晓, 直接导入是尊重学生、关注学情的明智之举, 也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出手简简单单, 直截了当, 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当教给方法。学习生词时把理解词义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 如, 特别注意易读错的字音和易写错的字形。理解词义要结合语境;识记词语可以归类等。发现学生能关注课后练习帮助阅读思考这一亮点, 即刻引导学生分享成功的方法。

片段二:细读想象, 背诵积累

师:请大家自读第3、4自然段, 用一个词概括潮来时给你的印象。 (壮观雄伟、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等)

师:你从哪些语句中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壮观气势呢?圈圈画画, 再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它的壮观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师随着学生的朗读, 投影出示句子, 教师相机点拨, 导读。

1.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 (导读:“白线”逐渐拉长、变粗, 横贯整个江面。来, 把它的变化读出来。)

2.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导读:一丈是3.3米, 两丈相当于三四层楼那么高。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 直扑过来, 真是蔚为壮观。来, 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3.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导读:说说“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再读出这样的气势。)

4.午后一点左右,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导读: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这响声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学, 模仿三声:轰隆隆, 轰隆隆, 轰隆隆, 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对, 闷雷滚动, 写得多形象啊, 我们再来读出闷雷滚动的情境。)

5.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 (导读:想象一下, 人群又沸腾起来, 大家会怎么说, 怎么做?)

生1:人们会踮起脚尖, 伸长脖子, 说着:“潮来了!潮来了!”“大家快看啊!快看啊!”……

生2:人们一个个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涌过来的大潮, 叫着:“太壮观啦!”“不愧为天下奇观!”

生3:我想有些人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 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师:对, 书上用哪个词形容此时的情景? (人声鼎沸)

师:刚才大家抓住一些语句, 通过想象、朗诵, 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 如果老师请你按照一定的规律重新排排这五个句子, 你准备怎样排列, 为什么?

生:我想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 即4、5、1、2、3, 因为课文写大潮来时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写的。

师:说得理由充分!现在老师按顺序把这些句子连成一段话 (出示下文, 括号里的词或句不显示) , 谁能加上一些词语或短句, 使这些句子更连贯、更通顺?

生: (午后一点左右)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 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 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 (很快地) 向我们移来, (逐渐) 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 (再近些) ,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一起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连起来读读第3、4自然段,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可以帮助记忆。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学生自由依据第3、4自然段内容配解说词。)

反思:以读为本, 熟读成诵, 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 我精简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 交流感受, 多读, 读懂, 读好文章重点语句, 读出大潮来时的变化和气势, 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之后通过排列句子的练习, 了解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再利用播放录像, 为其配上解说词的练习, 巧妙地让学生享受背诵记忆的成功, 懂得熟读自然就能成诵。

片段三:巧设练习, 重在运用

师:同学们, 本课语言描写生动形象, 好词佳句值得积累。你能归类摘录哪些好词呢?

生:我摘录观潮者神态、动作的词, 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踮着脚”。

生:我摘录描写大潮声音的词, 如:“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描写大潮样子的词, 如:“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师:通过词语归类积累语言真是个好方法, 这些词你们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检验一下。你们能不能在下面一段话的括号里填上从课文中学到的词语, 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出示:农历八月十八, 我在海宁观潮。潮来之前, 江面上 () 。可潮来时, 却一浪一浪 () , 一浪一浪 () 。潮水声犹如 () , 海堤上尽管 () ,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 潮过去了, 消失在 () 的地方。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 然后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生:农历八月十八, 我在海宁观潮。潮来之前, 人们 (昂首东望) , 江面上 (风平浪静) 。可潮来时, 却一浪一浪 (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一浪一浪 (像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 。潮水声犹如 (山崩地裂) , 海堤上尽管 (人声鼎沸) ,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 潮头过去了, 消失在 (水天相接) 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两个一浪一浪用得真有水平。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 (浩浩荡荡) , 一浪一浪 (齐头并进) 。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 一浪一浪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 (漫天卷地地涌来) 。

师: (圈画出“人声鼎沸”) 这个词可以换成“人山人海”吗?

生:不能。因为后边写“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应该和声音有关, 所以要用“人声鼎沸”。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练说。)

《观潮》艺术三美 篇3

一、自然美

钱塘江潮是大自然展示伟力的一种形式。作者简笔勾勒了它雄奇瑰丽的形象,展示了它壮阔奔涌的自然伟力。《观潮》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巨浪滔天的风景画。

作者在开篇即明示:“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接着,又用“既而”一词表明了海潮来速之急;用“玉城雪岭”、“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形和色、声与势,凸现了它汹涌澎湃、翻江倒海的雄姿。

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示了钱塘江潮壮丽的雄姿,而且展示了它身上那种勇往直前、气壮山河的奇伟之力,一种

因为力量的膨胀而产生的庄严和雄伟的气魄。这是大自然的力量之美、阳刚之美。英国美学家托马斯·班纳特在《大地上的神圣理论》一书中说:“我认为,自然界的庞然巨物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除了天上的苍穹以及浩渺无际的星空之外没有比大海和高山更叫我感到愉快的了。这些巨大的东西有一种庄严和雄伟的气魄,在我们的心灵中激起伟大的思想和激情,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上帝和他的伟大。”周密笔下的钱塘江潮不正是这样的“自然界的庞然巨物”吗?它豪迈的气慨让我们感到庄严和雄伟,它奔涌的力量让我们充满想象和美感,它壮美的英姿让我们焕发着力量和激情。钱塘江潮不仅美在形象,而且美在力量。这就是钱塘江潮的自然之美!

二、风俗美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一词中写到“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能不忆江南。”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也写到“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由此可见,钱塘江观潮的可能始于唐朝或唐朝以前,至北宋已成了当地盛行的一种风俗,南宋时又加进了军演和弄潮等活动,形成了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

本文写此风俗主要描写了水上活动和岸上观潮的动人情景。水上军演通过整齐雄壮的队列,变化多端的阵法,谨严有序的操演,给人一种威武豪迈之感,表现了水军将士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慨。水上弄潮则着重表现了吴中健儿劈波斩浪、奋勇争先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弄潮技艺。这些水上活动突出的是人与潮的搏击、人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交融。它给钱塘潮这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增添了许多亮丽的人文色彩。

此外,作者在最后一段写观潮盛景,也是这一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江面海潮翻腾壮阔,水上表演精彩动人;岸上车马塞途,人如潮涌。这是一幅多么热闹而又美丽的风俗画啊!

三、语言美

本文语言不拘格套,自由挥洒,文笔平易简洁,文风自然流畅。其优美生动的叙述、工丽精巧的描绘,更是独具特色、别具匠心。

首先,作者将叙述语言和描写语言有机融合,创造了生动形象的画面。第一段既是对钱塘江潮自然美的生动描绘,又映衬了下文水上表演的绝妙精彩。二、三段写水上表演也是叙述与描写的绝妙结合,如写水军演习:“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写吴中健儿弄潮:“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这些描写既是生动的叙事,又表现了作者对水军将士和弄潮健儿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其次,作者熟练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展示了自然景物之美和人情风俗之美。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一句,只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夸张两种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壮瑰丽的形象和宏大的气势。引用杨万里“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诗句则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潮水横断江面,逆江而上的雄姿。写水军将士在水面舞刀弄枪如履平地,“吴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而手中大旗“略不沾湿”,显然也有夸张之意。但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没有斧凿之痕,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文章多用短句,语言凝炼生动,既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也显示了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如“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这些短句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动态美和弄潮表演的精彩动人,而且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文章语言的优美生动由此可见一斑。

纵览全文,作者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潮壮阔雄伟的自然之美,描画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吴中观潮风俗画。自然景物之美、人情风俗之美和文章艺术之美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艺术的和谐交融之美。这就是《观潮》的艺术之美。

语文课文《观潮》的教学设计 篇4

语文课文《观潮》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⑴、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课文观潮教案 篇5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其入海口成喇叭状,每逢涨潮海水倒灌,水势受阻,形成著名的“钱塘潮”.波澜

壮阔,气势磅礴古人赞曰天下壮观无。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的涌潮,(是)世上伟大的景象。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烟雾消失,水波平静下来,就一条船也没有了,仅仅剩下敌人的船只被火烧毁,随波漂流逐渐消失。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小学课文《观潮》说课稿 篇6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2、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3、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境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5、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课文《观潮》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

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

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小学课文《观潮》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观潮》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六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突出了大潮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条理,并深入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继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领会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难点:

领会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我选择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1.自学阅读和讲授结合法。引导学生参加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总结。

2.演示教学法。让学生观看实景录像,增强体验。

3.注重语感训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领会课文描绘的潮水壮观景象。

三、说学法。

1.课前自学。学生根据课文“预习”要求自学,读准字音,理清文章条理,提出疑难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学收获或问题,在小组间交流、讨论,在互帮互助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程序设计。

(一)汇报疏导,理清条理。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前通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学情况,能有效反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加以点拨疏导,将零碎知识理出头绪,理清文章条理,学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二)观看录像,增强体验。

实践证明,课堂上如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是事半功倍。因为活泼生动的音像能刺激人的多种感官,使人的思维进入兴奋的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理清文章条理之后,通过播放潮来时的实况录像,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感受。同时,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把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说出来!学生有感而发,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体现自主,调动积极性。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所以,在落实各个环节教学时,要体现自主,突出主体。如在学习“潮来时”这一段,安排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并引导学生说说感受。这样的教学,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训练语感,体会感情。

朗读具有移情作用,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欲望和美学感受。而《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尤其是潮来时,气势雄伟,景象壮观,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落实单元训练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情。环节设计从课前整体感知的泛读,到理解课文后的比赛读、表演读,到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师生评价读出感情,增强了朗读的层次性和目的性。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既训练了语感,又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五)质疑问难,拓展思维。

观潮 篇7

有些政府权力像癌细胞不加抑制即扩散

(《中国企业家》2012年08月22日)

现在阻碍改革的“利益”, 是政府主导经济情况下形成的机制。首先政府官员, 改革本身就是权利不断从政府手里交给老百姓的过程。政府官僚系统有一种自然膨胀、自然扩大权力的冲动。如果我管的很少, 理我的人就很少。我可能不在乎别人是否给我送红包, 是否贿赂我, 但我很在乎别人是不是尊重我。你权力越大, 你走到哪里越牛气。所以他们有一种扩大自己权力的本能。一旦领导人没有理念, 这些政府权力就像癌细胞一样, 你会没有办法抑制它, 你没有那与之对抗的力量, 没有健康的细胞不断地吃掉它, 它就不断地扩散。

周俊生:

经济发展需要建立新的支撑点

(《新京报》2012年08月24日)

中国经济需要建立起新的更可靠的支撑点, 这个支撑点就是振兴内需, 应将经济调控的重点转移到提高民众的消费上来。而内需市场之所以长期不够活跃, 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由于收入分配结构的缺陷长期未能解决, 导致普通民众收入过低, 无法承载起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也使内需难以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撑点。要让强大的内需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支撑点, 就短期来看固然需要政府出台一些刺激政策, 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抓紧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让社会财富分配向普通民众倾斜, 使他们的收入水平能够快速提高, 从而使内需市场保持足够的活力。当民众普遍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消费的时候, 中国经济也就建立起了一个坚实的支撑点。

笔夫:

地方版4万亿投资钱途在哪

(《华夏时报》2012年08月25日)

未来三年内, 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内的基础建设投资规模将会达到1.5万亿元, 13座宏伟的跨江大桥将支撑起巨大的投资需求;而重庆将会用几乎相等的资金建立起7个千亿级的工业集群。仅仅是一个四万亿, 其所留下的阵痛似乎并未完全退却, 为配合中央四万亿投资计划, 各省融资平台不惜重债缠身, 地方财政实际已经是精疲力竭。令人难以理解的是, 地方政府凭什么再造一个规模几倍于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如此巨大的投资, 到底是有钱还是没有钱?实际上地方政府长官并不太清楚。迄今为止, 中央部委并未鼓励地方启动大规模建设, 所以根本谈不上财政上的配合与支持, 而银行系统即使有心, 估计也难有余力。由于中央调控, 土地财政的价值循环早已中止, 地方政府融资计划的依据到底在哪里?

孙乐:

打破户籍藩篱还应迈得更远

(《经济观察报》2012年08月24日)

户籍制度问题的背后, 是人们在同一片蓝天下能够享有同等国民待遇的渴望。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 而以怎样的方式、怎样的魄力来推进, 却是在真正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在追求自由迁徙的道路上, 中国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们没有办法选择出身, 选择自己的祖国, 但一个国家能够也应该给予自己的国民突破身份枷锁, 追逐自由梦想的机会, 让每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在这片土地上不因户籍所强加的现实磨难而妥协, 让自己的国民在祖国的大地上自由迁徙。这才是一个政府的责任担当、一个国家的最大荣耀。

官员财产不公开房产税免谈

(《投资者报》2012年08月27日)

开征房产税必须“财产透明”, 这就涉及官员财产公开。对老百姓来说, 财产是个人隐私, 但这种隐私其实是对政府公开的, 政府的房管和税务部门, 完全掌握着老百姓的房产、收入信息, 并以此收缴税费。如果官员真是百姓的“服务者”, 那么在财产问题上, 政府官员为何就不能向百姓公开?“高官无隐私”已是国际惯例, 它能有效防止腐败。如果官员财产不公示, 房产税就可能变成“对民不对官”的不公之税, 更可能给征税权带来寻租空间, 滋生新的腐败。所以, 只有解决了官员财产公开问题, 公众对“房产税”的心理底线才能形成。

詹国枢:

电商大战咋成了营销骗局

(《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08月28日)

山钦湾观潮听涛 篇8

“原始沧桑几度留,距今难计千万秋。”半月形青山夹持下的凸形海角伸向正门海,悬崖下即是山钦湾,为早期古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地貌。也许是火山喷发产生的岩浆遇到海水被冷却凝固的缘故,海滩上布满黑色玄武岩礁石。千万年的海蚀作用使得溶岩海岸千奇百怪、怪石嶙峋,勾勒出一种山海天合一的原始沧桑之美。

远远望去,海天浑然一体,湛蓝的天,流淌的云,海水翻起如雪浪花,激起冲天银雨,响起雄威涛声。这豪壮场景,让人忍不住想跳下海湾拥抱这大海。山钦湾排排涌潮,腾雪拍岸浪洗涤;九鲸石垒垒突兀,饮浪醉海峙峥嵘。山钦庙幽幽显灵,香客虔诚祈福礼;燕子洞巢巢险陡,扑朔迷离燕飞空。如此丰富绝美的景致与湛蓝色的海水、雪白色的浪花、金黄色的沙滩、墨黑色的礁石,以及遍布沙滩上的绿色“蔓京草”,搭配得十分巧妙,好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绵延舒展,美轮美奂。

像山钦湾这样以大自然巧斧神功雕琢的美丽海湾,在海南的海湾里却是独特的。这幅画卷里,最令人陶醉的是山钦湾里千姿百态附有灵性的礁石,拟人拟物栩栩如生。有的似巨龙闹海,有的似镇海石狮,有的似石龟探海,有的似仙女下凡,还有那崖边的大、小“石屋”可无偿为数十人避雨藏身。尤其那只硕大的黑母鸡抱窝于滩上,为了一个千年的承诺,宁愿坚守一份最后的等待。面对这景物天成的绝美景色,不由觉得用刘白羽赞颂武夷山的诗句“鬼斧神工亦壮哉,天公造化费疑猜”来描绘山钦湾也相当贴切。

登顶观海黑石礁,坐颠听涛天地遥。喜欢玩海的,莫过于观涌潮激浪,听拍礁涛声。登上高高的熔岩礁石,面朝大海就地而坐,零距离体验惊险刺激的涌浪拍礁情景,享受观海听涛的激情。既刺激耳目感官,又触动心灵的净化与境界的升华。

风平浪静时,天边的海波闪闪地款款而来,温婉美丽,含蓄得只闻其声。当见其形时,海波已变成排排滚涌的潮水由远而近,鸣声渐强,转眼奔来眼前。温顺的涌浪鳞光四溢,发出哗哗的声响,有节奏地拍打溶岩海岸,激起万斛珠玑,宛如七仙女抛撒万朵洁白琼花。

风起潮涌时,连天的海潮滚滚地翻涌奔来,势如万马奔腾。伴之以隆隆的涛声,酷似闷雷滚动。临近方显风助水势,浪借潮威。汹涌澎湃的浪涛怒吼般地向岸边的火山熔岩冲击,与礁石撞个满怀。霎间迸发咆哮惊吼,好似山崩地裂,撼人心魄!骤然间,涌浪似发威的雄狮顺势升腾跃起,激浪千重,凌空爆碎,浪花冲天飞溅,如海龙女吐出的冰魄银珠。阳光下,溅落的银雨纷纷点点,折射出晶亮的泽光,蒙蒙轻扬的水雾随风飞舞纷扬……

不阅海天心不死,阅尽海天不死心。来山钦湾观潮听涛,来山钦湾饮浪醉海,是每一位来海南的游客尽享原生态处女湾的最大心愿。游乐中,人们不顾衣衫薄裙被涌起的海浪湿身的苦涩,也不顾头脚肌体被溅起的飞雨浇透的尴尬,就为尽情享受那一刻,体验那飞扬的雨花与肌肤亲吻的那一霎。其势虽撼人心魄,其景却引人情思!

跟我学课文《观潮》作文 篇9

3、潮来之后。

在《观潮》这篇文章的最后,作者还没有忘记给我们描写潮来之后的情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的涌来,江面还在风号浪吼,过了很长时间,江面才平静下来,可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让我们从头到尾欣赏了钱塘江涨潮时的景象。

《观潮》教学设计 篇10

尚卫玲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 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一)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听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声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 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1、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2、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 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 “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 ”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三)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板书设计、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潮来前

风平浪静

观潮 潮来时

雄伟壮观

奇观

赞叹

潮来后

上一篇:有关同学聚会作文汇总下一篇:秋冬季小学生卫生保健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