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企业管理系统实用(共6篇)
五行财富最新报道:北京7月起试点营业税改增值税
据五行财富报道,北京市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已于近日获批,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目前北京市地税局正在抓紧向全市5.4万多户营业税纳税人进行调研。据了解,天津、重庆、江苏和深圳也正在积极申请试点。
北京市7月起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的消息昨日传出后,本报记者当天就此联系北京市地税局和北京市财政局相关人士,但未获得回应。
据本报记者了解,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同时印发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等。明确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设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试点纳税人原享受的技术转让等营业税减免税政策,调整为增值税免税或即征即退;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试点纳税人购买服务,可抵扣进项税额;试点纳税人原适用的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试点期间可以延续等。
试点方案发布后,北京市迅速反应,2011年12月28日,北京市财政局透露,北京市政府已正式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申请,在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目前,北京市试点改革已获批,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五行财富网 五行决策软件,最好的炒股软件http:///
财政部表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改革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
解读
地方为何抓紧申请
避免市场资源配置不公
据《经济观察报》昨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倪红日称,各地积极申请“营改增”试点,是地方政府的一种应急反应。上海已开始试点,这样必然会形成税收洼地,使得市场资源配置向上海流动。正是因为试点势必造成税负不公,所以“营改增”必然会迅速在全国铺开。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介绍,中国增值税和营业税相加是全国总税收的42%,前者是国税第一大税种,后者是地税第一大税种。营业税改增值税可以说是这一轮税改中的头等大事,也是第一大税制改革,其改革难度相比近年其他税制改革大得多。
对纳税人有何益处
消除重复征税降低税负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前天接受采访时介绍,我国自1994年施行对货物和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制度以来,这种税制结构下增值税纳税人外购劳务所负担的营业税、营业税纳税人外购货物所负担的增值税,均不能抵扣,重复征税问题未能完全消除,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而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增强服务业的竞争能力,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推动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小额纳税人税负,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带动扩大就业;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
为适应“调控一体化”电网管控模式的转变和调度业务的需求变化, 北京电力公司于2007年下半年启动了北京电网运行管理系统的建设。系统于2008年11月1日投入正式运行, 2009年1月1日正式成为北京市调主用EMS系统。电网运行管理系统全面遵循国际标准, 引用事件驱动机制, 采用一体化平台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和分布式应用环境的体系结构实现了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自动发电控制、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静态安全分析、自动电压控制、短路电流、灵敏度分析、全网大模型合并、综合数据平台等功能, 在全国省级电网EMS系统中率先实现了电网调度、变电站集中控制一体化功能, 其基于IEC61970功能的模型合并、电源追溯、事故预案整合、低频和拉路序位在线监视、信息优化等特色功能的实用化运行为首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强、可靠的技术支撑服务。
验收中, 国调中心、华北网调及各省、市调的验收专家听取了实用化工作报告及应用报告, 在分组对能量管理系统进行测试和资料审查后, 一致认为该系统基础数据和电网模型完整、准确, 各类应用功能实用, 验收资料齐全, 管理制度健全, 工作流程清晰, 满足生产运行需求, 北京市调能量管理系统通过实用化验收。北京公司调通中心成为华北电网第一个按照国网公司“新版实用化验收标准”通过验收的省级调度机构。
关键词: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数据质量及实用化,数据分析
1 信息系统数据质量及实用化概念及其现状
在信息系统中, 核心资源是数据。数据 (Data) 是指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 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 也可以是计算机代码。在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中, 数据形式特指数值、报表、图纸。数据质量是指衡量数据的完整性、合规性、及时性、一致性及准确性等影响用户数据使用的指标[1]。实用化是指衡量数据一致性、报表一致性、流程及时率等影响系统业务正常运转的指标[2,3]。
目前, 在电力企业中, 信息系统已在各个业务领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系统应用得到不断深化。但由于数据价值理念未建立, 数据质量及实用化管控机制不健全, 业务管理规范、指引执行不到位, 对数据质量及实用化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等种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系统存在大量的问题数据, 包括存量和新增, 严重影响了各个业务领域的正常发展, 制约了系统实用化及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 尤其是数据分析方面。
2 信息系统数据质量及实用化存在的问题
2.1 数据价值理念未建立
随着系统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已经达到PB级, 但是企业仍未挖掘出数据中蕴含的价值。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4], 企业对大数据技术的学习与研究仍未开展, 数据分析工作尚未起步。问题数据的大量存在, 数据分析工作难于开展, 导致数据对企业决策领导的支持力度不高。
2.2 数据质量及实用化管控机制不健全
数据质量及实用化管理部门 (以下指信息部门) 执行数据质量及实用化的工作方案和考核方案不到位, 管理力度和考核力度有所欠缺。缺少有效的工具, 无法及时发现信息系统中的问题数据。对发现的问题数据, 定位问题数据责任人难度大, 导致整改工作落实不到位和延长整改工作周期。
2.3 业务管理规范、指引执行不到位
在各个业务领域, 开展业务的部门 (以下指业务部门) 没有制定健全的信息系统数据录入、数据维护的管理规范和指引, 没有将管理规范和指引有效传递到系统使用部门。系统使用部门和使用人员对业务部门制定的管理规范和指引不熟悉、不重视、不了解及不执行, 导致在数据录入、数据维护过程中产生大量问题数据。
2.4 对数据质量及实用化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
数据质量及实用化对系统使用部门及其人员来说是全新的概念, 对其认识和了解比较匮乏。没有将用好系统与提升数据质量及实用化结合起来, 忽视数据质量及实用化的重要性, 导致系统使用部门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3 对数据质量及实用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提升措施
3.1 引入数据价值理念和运用大数据技术
引入数据价值理念, 数据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 也就是数据资产, 使数据实现从普通的计算机代码成为企业核心资产的转变, 提高数据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运用大数据技术, 按各个业务领域成立相应的数据分析小组, 开展各个业务领域的数据分析与应用工作, 挖掘数据中蕴含的价值, 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提升数据对企业决策的支持力度。
3.2 制定工作方案和考核方案
第一, 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需要, 每年制定针对性强的工作方案和考核方案作为行动指南, 将数据质量及实用化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根据考核方案的要求, 对信息系统开展周评价和月度评价, 并对评价结果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进行通报, 由此引起系统使用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二, 引入“三循环法”闭环管理机制, 即信息部门、业务部门和系统使用部门, 以数据稽查和数据巡视的工作模式, 及时发现信息系统的问题数据。设立数据质量协调员 (以下简称协调员) , 将问题数据以整改工单的形式下发给协调员, 协调员根据整改工单协助、跟踪、核查问题数据的整改。
第三, 按照数据的重要程度, 对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合理规划与分类, 将数据划分为核心、重要和一般数据, 并汇总成数据分类库, 明确数据的录入、维护、整改和考核要求。结合数据分类库, 制定数据与岗位 (人员) 对应表, 将维护和提升数据质量及实用化的职责有效传递到系统使用部门, 传递到人, 快速定位问题数据责任人, 缩短问题数据整改周期。
3.3 梳理管理规范和指引
结合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和工作流程, 业务部门对各自的业务领域中涉及到的管理规范和指引进行重新梳理, 制定出易于理解、实用性强、易于执行的管理规范和指引。系统使用部门严格按照业务部门制定的管理规范和指引, 执行系统数据的录入和维护操作, 减少问题数据的产生, 提升数据录入和数据维护的效率。
3.4 加强培训增强用户意识, 高度重视提升工作的执行力
加强数据质量及实用化相关知识的培训, 尤其是工作方案和考核方案, 增强用户意识。高度重视对数据质量及使用化的工作有落实有跟踪, 提升执行力。加强考核力度, 追究问题数据责任人的责任, 落实岗位 (人员) 任责机制。
4 结语
随着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容量爆炸性增长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 企业已逐步认识到数据是企业的战略发展、决策支持和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资源。本文通过结合实际情况, 对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及实用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措施来改善数据质量及实用化问题, 并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及实用化水平, 为日后的数据分析与应用提供质量保证, 为电力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和竞争力提供强大后盾。
参考文献
[1]姜作勤.数据质量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及空间数据质量标准[J].国土资源信息化, 2004 (3) .
[2]张玲玲, 佟仁城.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4, 12 (1) .
[3]杨浩, 徐晖, 萧展辉, 等.广东电网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评价研究[J].广东电力, 2010 (4) .
对温度的测控是工业生产中经常会用到的问题。被控对象的温度在同一环境下,某一区域的多点温度是不同的,有时差距比较大。如果采用一般的单回路温度测控系统,测得的结果往往不能如实反映出受控对象温度的真实情况,那么对温度的控制也就不太准确。设计以8位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独立的双回路温度测控系统,两个回路分别对被控对象的某一区域的两点进行温度测控,能做到同时测量、同时显示、同时控制,可以比较准确地实现对温度的测量和控制。
1 系统的工作原理[1]
图1为独立的双回路温度测控系统的原理框图。在该系统中,分两路检测被控对象的温度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送入控制器中,并与给定信号比较后得到偏差信号,当被控对象温度发生变化时,偏差信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运行过程当中通过系统调节两路执行机构不断减小偏差,从而使温度恒定。
2 硬件设计
2.1 硬件结构
独立的双回路温度测控系统主要由单片机、温度测量电路、信号放大电路、A/D转换电路、显示与键盘电路、执行机构及通信电路组成,硬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该系统采用AT89C52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当两路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信号采集进来后,单片机通过控制模拟多路开关CD4051进行两个回路的选通,选通的温度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后进入A/D转换环节。转换结束后,单片机读取转换结果,将结果送入显示区,分别显示两路温度。在调节温度时由4个按键输入所需要控制的温度参数设定并调节,然后由单片机经PID运算后控制两路的执行机构调节温度[2]。
2.2 温度检测电路[3]
图3为温度检测电路。单片机通过控制模拟多路开关CD4051来选择两路由热电偶送来的温度信号。当P2.4P1.6P1.1=110时,传感器1被选通,此时第一回路温度测控系统工作;当P2.4P1.6P1.1=100时,传感器2被选通,此时第二回路温度测控系统工作。由于单片机选择两路的时间间隔是非常短的,大约在500ms内,所以可以认为能够实现同时测量。
2.3 A/D转换电路
热电偶转换后的量往往信号幅度很小,很难直接进行模数转换,因此,需对这些模拟信号进行放大处理[4]。采用反馈式程控增益放大器放大信号,送入A/D转换器中。系统选用双积分型的A/D转换器ICL7135,并且采用ICL7135的串行接法,该方法是通过计数脉冲数的方法来获得测量转换结果的。
2.4 温度控制电路
AT89C52对温度的控制是通过可控硅调功器电路实现的。在给定的周期内,AT89C52只要改变可控硅管的接通时间即可改变加热丝功率,达到调节温度的目的。可控硅管的接通时间可以通过可控硅控制极上的触发脉冲来控制[5]。温度控制电路如图4所示。系统采用MOC3061光耦过零触发驱动器实现对可控硅管的过零触发。第一个回路的触发脉冲由AT89C52用软件在P1.0引脚上产生;第二个回路的触发脉冲由AT89C52用软件在P1.2上产生。触发脉冲送到可控硅的控制极上,AT89C52根据采样的温度数值对其进行相应规则的计算,处理判断后,得出控制结果。
2.5 显示与键盘电路
单片机读取A/D转换结果,将结果送入显示区,分别显示两路温度,在调节温度时由4个按键输入所需要控制的温度参数进行设定并调节。图5为LED显示电路,74HC164为8位串行移位寄存器,它将单片机送来的串行数据变成8位并行数据,经驱动器三极管送往显示器,作为显示器的位选信号,单片机8个I/O口输出数据送往显示器,作段选信号。前4个LED显示器显示第一路的温度,后4个LED显示器显示第2路的温度。
3 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根据控制系统工作由实时测量、实时决策、实时控制组成,根据预期完成的功能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控制软件分主程序和中断服务子程序两大部分,其中主程序需要进行AT89C52本身的初始化,然后等待中断的产生。初始化包括中断允许寄存器IE的设置、对中断优先级IP的设定、T0初始化、等待中断。中断服务子程序用于启动转换、读入采样数据、数字滤波、越限温度报警和越限处理、计算等。主程序、采样子程序和PID算法程序流程分别如图6、图7、图8所示。
4 结语
采用独立的双回路测控方法,克服了在以往温度控制中只能单一测控某一区域一点的实际温度、出现偏差的现象,能够对系统的不同部分同时进行测控,了解整个控制对象的运行状态,准确实现对温度的调节,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可以很方便地扩展为多回路温度测控系统。
参考文献
[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4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王幸之.AT89系列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3]李鸿.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华.MCS-51系列实用接口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5]赵东辉.单片机89C52在加热炉测控温度中的应用[J].电气开关,2002,5
[6]徐凤霞.AT89C51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3
[7]纪宗南.单片机外围器件实用手册-输入通道器件分册[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8]王明鉴.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电子信息卷[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杜虎林.数字万用表实用测量技法与故障检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0]Katsuhiko Ogata.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0
关键词:配电系统,恢复供电,检修计划
1 概述
给停电负荷恢复供电与在设备检修前适当的转移负荷以减小检修带来的停电影响, 这二者都可以用恢复供电的方法来实现。将恢复供电算法应用到设备检修前的负荷转移安排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 但在搜索恢复方案或者负荷转移的方案时采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下文将不再区分二者。有效地减少故障或检修设备带来的停电范围将会提高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从理论上看, 恢复供电问题综合了连续变量 (系统运行时的潮流分布) 和离散变量 (开关设备的开合) 等物理约束, 又兼有系统运行的实际约束 (比如开关的寿命, 远动的可靠性等) , 还要考虑到系统中开关设备的数目巨大所形成的维数灾, 以及安全性经济性等相互矛盾的组合目标。因此恢复供电问题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多目标决策问题, 至今没有在理论上得到很好地解决。
国内外关于恢复供电的文章很多, 对于这样一个不能由数值计算完全解决的问题, 研究较多的是人工智能的方法[1,2,3]。文[1]采用了遗传算法。遗传算法的缺点是总体上速度太慢。文[2,3]提出了一种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故障恢复方法。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解决恢复供电的问题在于需要搜集足够数量的训练样本, 而且换一个系统可能需要重新训练。恢复供电是一个非线性优化问题, 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如何确定最优的搜索方向, 较常用的是启发式搜索[4]。启发式搜索方法得到的结果的优劣一般与网络结构有关, 无法保证找到最优解。
本文综合了恢复供电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实现了一种快速实用的多目标多层次的恢复供电算法。本文的恢复供电算法着重两个方面:
(1) 快速地找到一个运行上可行且在经济上较优的恢复方案;
(2) 恢复方案要满足投运后一段时间内在负荷水平变化的情况下同样可行且较优。现有的算法是基于停电时刻前的负荷水平进行计算的, 这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毕竟恢复方案面对的是停电后的情况。
2 拓扑分析和潮流计算
解决恢复供电问题的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网络拓扑分析找到所有的恢复方案, 并用潮流计算一一验证其可行性, 并比较各个方案间的优劣。但很显然, 其计算速度会很慢, 再加上恢复供电是个组合爆炸问题, 各种网络情况的枚举是不现实也不会成功的。不管用何种方法去获得恢复供电方案, 最终需要用潮流计算去验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拓扑和潮流计算对恢复供电算法的影响。可以说, 高效的拓扑和潮流程序能够大大提高恢复供电算法的效率。
2.1 双重的网络拓扑
传统的配电网分析计算采用母线双向链表存储网络拓扑结构。但是在恢复供电时使用这一结构效率不高。
恢复供电本身是通过开关的动作达到停电区的恢复供电, 分析的核心是开关。对于不能由开关分开的节点或线段, 恢复供电算法认为它们在网络位置上具有同一性。为此, 本文算法在最基本的节点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了和母线拓扑模型平行的拓扑结构, 称为负荷区拓扑结构。这个拓扑结构将系统看成是由开关和负荷区构成的网络, 开关是边, 负荷区域是节点。这里的负荷区由开关之间的所有线路和节点构成。如图1所示, 图 (a) 是馈线的节点模型图, 图 (b) 是系统的负荷区拓扑模型图。双重的网络拓扑结构, 一个为潮流计算服务, 一个为恢复供电算法服务。
2.2 灵活的局部潮流计算
恢复供电方案搜索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潮流计算的速度。本文算法尽可能地减少潮流计算的次数, 同时采用局部潮流算法, 即只去计算发生变化的馈线的潮流。馈线是配电网中独立的最小单位, 局部潮流就以一条馈线为计算单位。
3 启发式搜索的恢复供电算法
3.1 搜索的四个步骤
我们将按四个步骤进行恢复方案的搜索, 力求最大限度地寻找恢复方案, 尽可能多地恢复供电。
第一步:整体恢复停电区供电。一个停电区的负荷整体转移到另一条馈线上去而不造成转带馈线的电流或电压越限。如图2所示, 假设馈线2的出线开关S1由于某种原因打开, 那么其后的线路就形成一个停电区。如果馈线1能够通过联络开关T1转带这个停电区的所有负荷, 而且没有电流和电压越限, 这样的恢复供电就是停电区的整体恢复供电。若该步不成, 则进入第二步, 否则结束。
第二步:分区恢复停电区供电。一个停电区可以通过几条不同的路径恢复供电, 但其中任意一条都不能单独给这个停电区供电, 而不造成其自身的电流或电压越限。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将停电区通过其中的分段开关分区, 用多于一条供电路径来恢复供电。如图2所示, 如果馈线1和馈线2都由于剩余容量有限不能转带所有的停电负荷, 此时可以先将停电区分开, 比如打开分段开关S2, 然后再利用馈线1和馈线2的剩余容量转带停电区的所有负荷。若该步不成, 则进入第三步, 否则结束。
第三步:转带馈线负荷转移后的恢复供电。给停电区恢复供电的馈线因其剩余容量有限而不能实现对停电区负荷的转带。通过将该馈线上的负荷倒到正常工作的其它馈线上去, 以增大其自身的剩余容量, 然后再来转带停电区的负荷。如图3所示, 我们可以通过联络开关T3将馈线3的正常负荷转移到馈线4去, 以提高馈线3的剩余容量, 使之有能力转带馈线2的停电负荷而不造成线路过载或电压越限。若该步不成, 则进入第四步, 否则结束。
第四步:部分恢复的方法, 即最大限度地恢复停电区负荷, 或者优先恢复优先级高的负荷。
部分恢复时, 联络开关的可行性指标为:
其中表示该联络开关供电的停电区的负荷总量, Ij, outage表示停电区内第j个节点或负荷区的负荷总量, Ii, trans, max是该联络开关对应的转带馈线所能转移的负荷总量。
3.2 考虑负荷变化的恢复供电
恢复供电的方案要在停电发生后执行, 所以恢复方案的搜索必须根据停电发生后的负荷水平, 而不是之前, 并且应该考虑一段时间内的负荷变化。可以用负荷预报的数据作为停电发生后的负荷值。在此基础上, 考虑负荷变化的恢复供电将得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恢复方案。
和一个负荷断面下的恢复供电目标类似, 考虑负荷变化的恢复供电的目标根据恢复的程度不同而不同。
(1) 当停电区完全恢复时, 其目标为:在故障解除或检修结束前的时间内系统的损耗最小;动作的开关数目最少。
(2) 考虑负荷转移的恢复供电的目标为:转移的负荷量最小;转移的负荷区数目最少。
(3) 部分恢复时的目标为:最大限度地恢复停电负荷;动作的开关数最少。
和一个负荷断面下的恢复供电不同的是, 在决定是否达到这些目标时, 需要考虑从停电发生到故障解除或检修结束时间段内的负荷变化。可行性指标采用所有时段内的最小值。经济性指标采用所有时段内的平均值。
4 结语
本文在了解和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快速并且局部最优的恢复供电算法。其主要特点如下:
(1) 局部的解搜索有效地减少了需要搜索的解个数。搜索时将恢复方案的解空间分为三个部分:完全恢复解空间、负荷转移完全恢复解空间、部分恢复解空间, 只有当前解空间不存在合适解的情况下才搜索下一个解空间。
(2) 引入恢复方案的可行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 使得计算一次潮流就可以评判一个部分解空间的所有方案的可行和优劣, 大大减少了潮流计算的次数, 提高算法的速度。
(3) 局部潮流、局部拓扑及双重拓扑分析的应用, 简化了网络结构, 提高了恢复方案的搜索速度和验证速度。
(4) 通过拓扑约束和容量约束减少解的个数, 使得解搜索空间变小, 有利于快速地找到合适的恢复方案。
(5) 考虑了转带馈线的负荷转移, 在满足提高联络开关剩余容量的基础上, 尽量少转移负荷区和负荷量。
(6) 考虑了停电后负荷的变化, 恢复方案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证不越限, 同时又是网损最小的方案, 使得恢复方案更加实用化。
(7) 部分恢复时可以优先考虑重要的停电负荷的恢复。
参考文献
[1]Hsu Y-Y, Huang H-M.Distribution systemservice restoration using the artificial neuralnetwork approach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IEEProceedings.Generation, Transmission&Distribution, vol.142, no.3, May 1995, pp.251-6.
[2]Miu KN, Hsiao-Dong Chiang, Bentao Yuan, Darling G.Fast service restoration for large-scaledistribution systems with priority customers andconstraints.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Vol.13, No.3, Aug.1998, pp.789-95.
[3]Wu JS, Lee CR, Chen CS, Tomsovic KL.A comparison of two heuristic approaches fordistribution feeder switching contingenc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EnergySystems, vol.14, no.2-3, April-June 1992, pp.158-65.
继电保护(以下简称继保)整定是电力系统的一项常规工作,由于电力系统的不断壮大,继保整定工作量不断加大,大批的继电保护整定软件应运而生。目前存在的继保整定软件大部分的功能比较类似,即可以进行图形建模、故障分析和计算、保护配置和整定。这些功能为继保人员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减少了工作量。
目前已有的软件大都是基于C/S模式,人机交互页面不够直观,一般是安装在本地服务器上,运行效率不高。为特定用户单独开发,软件适应性差,不能为多个单位同时使用。软件一般是面向对象的开发,可扩展性差[1,2,3]。
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继电保护整定软件。该软件系统基于B/S模式,网页操作,可以安装在计算机中心,进行并列运行,提高工作效率;系统按权限登录,可以为不同单位提供保护整定服务。系统操作方便,人机交互界面良好,可进行图形化建模、设备参数管理、方式管理与网络拓扑分析、故障分析、系统等值计算、线路保护定值和元件保护定值整定计算、继电保护专业数据管理等。
1 系统设计原则及建设目标
1.1 设计原则[4,5]
1)保证松耦合性。各个服务之间的耦合度应该尽可能地降低,以使得服务之间不互相依赖,也就是一个服务获得另一个服务的同时依旧保持服务的独立性的条件,从而得以实现整个体系的快速响应。
2)可重用性。服务开发采用单实例多用户技术,使所开发系统能够适用于多个用户。
3)可扩展性。保证系统有良好的扩展接口,为其他服务的不断完善提供接口。
4)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继电保护对于电力系统的重要作用决定了系统在数据的存储、加工、计算、传递所有环节必须坚持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原则。
1.2 建设目标
系统的建设目标可概括为以下2方面。
1)基于B/S模式的整定计算,实现全局一张网,分区建模,分层展示,定值优化,故障计算等实现并行化。
2)建立分级的用户权限体系,实现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的安全先登录;构建统一图形平台,实现网络拓扑统一管理和电网全状态管理;各种计算实现并行化处理,提高计算速度;数学模型动态分区,降低数学模型阶数,彻底解决大电网应用的计算速度问题;实现面向原理、面向装置2种独立整定功能。
2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设计架构如图1所示。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库层、基础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服务总线、Web服务器层、用户层。
1)数据库层:包含2种类型的数据,一种是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另外一种是文件型数据。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包含如下几个部分:图形、一二次设备属性、拓扑关系、潮流信息、日志信息、计算结果信息等。文件型数据主要来自于EMS从I/II区发过来的数据文件包和实时信息。
2)基础服务层:为用户提供最基本的管理服务,包括模型服务、图形服务、权限管理服务、数据管理、系统管理、日志服务、告警服务和工作流服务等。
3)应用服务层:为用户提供具体的实际操作性服务,包括拓扑分析、短路计算、整定参数计算、整定计算、定值校验、装置特性校验等。
4)传输层:也就是服务总线,它是系统的信息交互中心。系统的各个子功能分别封装成服务,通过服务总线相互联系,互相调用。
5)Web服务器层:应用服务部署在Web服务器上,用于支持客户机的Web浏览访问,可以支持多个用户访问。
3 系统逻辑架构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逻辑架构决定了一个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兼容性和可重用性,是系统成功的关键。
本系统从逻辑上分为4层(见图2),分别为:展现层、业务逻辑层、控制层和数据库层。
1)展现层:用户界面,按照通用的软件界面风格设计,包括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工作区、表单等。
2)业务逻辑层:是本系统的核心,是整定计算系统功能要求的具体体现。
3)控制层:包括数据访问权限控制及通用数据访问接口。数据访问权限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而通用数据访问接口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系统适应现场数据库环境的灵活性,使得系统可以平滑无缝地根植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库,而不会由于不同类型数据库而导致新的代码开发。
4)数据库层:包含2种类型的数据,一种是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另外一种是文件型数据。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包含如下几个部分:图形、一二次设备属性、拓扑关系、潮流信息、日志信息、计算结果信息等。文件型数据主要来自于EMS从I/II区发过来的数据文件包以及实时信息文件包。
4 系统功能设计
4.1 分权限登录
系统按权限登录,通过用户名密码登录网页,不同权限的用户对系统的操作功能所持有的权利不同。系统超级管理员可以对系统拓扑图、系统参数等进行修改,还可以对系统进行所有功能的操作,不受限制,并且可以给其他人员按照职位给予不同的权利。例如继保整定人员只有浏览、故障计算、整定计算、打印等权利,而不能通过网页修改系统的参数。
由于系统布置在数据中心,并且采用并行处理技术,所以可以快速地对操作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传送到客户端,用户只需要进行一些基本的设置就可以了,且不必担心网络带宽的问题。
4.2 图形建模
只有超级管理员才可以对系统的网络拓扑图进行修改和图形建模及数据维护。
系统继承了之前继保软件的功能,电力网络拓扑及参数录入按照分区分层进行,方便查看,易于查找,减小了图形规模。根据电压等级或厂站管理等实现分层管理,建立区域厂站树进行导航,层次清晰。
4.3 保护配置和整定计算
系统可以对电力网络进行保护配置,包括保护装置和保护功能配置,也就是说系统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原理级保护(如阶段式过流保护、相间距离保护、四段式零序电流保护等),还可以进行装置级保护,建立各种类型的保护装置。
系统还可以进行原理级保护整定及保护装置级整定,也就是连同保护装置所需要的辅助参数也可以进行计算,而不需要人工手算。
同时整定原则可以选择采用专家库直接进行整定,也可以按照本地的习惯进行单独设置,同时满足了通用性和专一性要求。
4.4 继保定值优化[6,7,8]
系统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并把遗传算法进行了并行处理。采用并行计算技术中的主从式方法,每个CPU处理一定数目的遗传个体,并将计算的适应度返回到主节点,由主节点进行选择、交叉和变异,将新产生的个体传到其他主机进行适应度计算,如此往复,直到得到最优定值。这种算法解决了死锁问题以及解环问题。
5 结语
继电保护整定系统具有运行效率高,界面友好,使用方便等特点。B/S模式能够大大简化客户端,易于软件的部署、更新,数据共享度高。
客户端的功能相对减弱,但由于系统采用并行计算,所以无需传输大量数据,电力系统本身的内部网络就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所以本系统的应用性很强。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摘要:目前的继保整定软件大部分都是基于C/S模式,人机交互页面不够直观,一般是安装在本地服务器上,运行效率不高。为特定用户单独开发,软件适应性差,不能为多个单位同时使用,因此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B/S模式的继电保护整定系统。从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目标、系统的架构和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进行了介绍。系统实现了并行计算,减少了数据传输量,克服了B/S模式的软件对网络带宽要求高的缺点。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清晰的系统管理机制,强大的故障计算功能和保护整定功能。
关键词:继电保护,整定,B/S
参考文献
[1]王慧芳.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继电器,2006,34(12):14-19.WANG Hui-fang.Several questions in relay protection setting systems[J].Relay,2006,34(12):14-19.
[2]李银红,王兴华,骆新,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研究[J].继电器,2001,29(12):5-7.LI Yin-hong,WANG Xing-hua,LUO Xin,et al.Research on relay protection setting software[J].Relay,2001,29(12):5-7.
[3]邓健,宋玮.基于组件技术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继电器,2004,3(6):44-48.DENG Jian,SONG Wei.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a relay protection setting system based on component technology[J].Relay,2004,3(6):44-48.
[4]唐茂林,王伟.基于保护装置模板的四川线路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15):95-99.TANG Mao-lin,WANG Wei.Line protec-tion coordination system of Sichuan Pro-vince based on protection devices model[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09,37(15):95-99.
[5]胡鹏飞,吕飞鹏.基于MS.NET的多层分布式继电保护图模一体化系统研究[J].继电器,2005,33(21):74-78.HU Peng-fei,LV Fei-peng.Studies on multi-layer distributed graphic and model integrative system of relay protection based on MS.NET Architecture[J].Relay,2005,33(21):74-78.
[6]李银红.超高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理论研究及系统开发[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
[7]成新文.自适应免疫量子粒子群优化并行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2):34-36.Cheng Xin-wen.The adaptive immuneQuantu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ar-allel algorithm[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2010,46(2):34-36.
【哪个企业管理系统实用】推荐阅读:
茶楼管理系统哪个好04-17
哪个减肥方法最好05-27
kathmandu是哪个国家06-13
作总结是哪个作07-01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07-13
辞职报告交给哪个部门12-16
虚拟光驱哪个好用04-17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人07-04
长白山在哪个省09-20
岑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