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课件设计

2025-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课件设计(精选5篇)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课件设计 篇1

①知道声音能传向四面八方,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②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和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②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实验及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声学道理。

二、学习重点

声音的传播途径。

三、学习难点

声音的传播形式。

四、学习器材

水槽、水、石块若干枚、鼓、鼓糙、拴有泡沫塑料小球的纸屏、“土电话”、带胶管的漏斗。

五、学习课时: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引入

1、教师介绍器材超市。

2、学生观察、试用器材,对于不知道名称和操作方法的,可以问教师。

3、教师:在研究了声音的产生之后,我们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

4、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破题

1、教师: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来研究。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哪几个小问题呢?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提醒学生讨论时要不影响其他小组。)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方向?能在?传播形式?)

(三)选题

1、教师:每个小组选一道问题进行研究,好吗?我觉得在选题时应该选得题要小组同学都有研究兴趣,并注意所选的题我们是否有器材来研究。可以吗?

2、学生小组讨论选题。(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考虑准备用哪些器材来研究。)

3、教师:各小组根据所选的题选取需要的器材。

4、学生选取器材。

(四)解题

1、教师:选取了器材之后,我们该做什么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方案的探讨。)

3、教师讲述:研究问题时可以有一个方案,也可以有多个方案。

4、学生小组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实验活动。

(五)交流汇报、经验共享

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提醒学生汇报时每个小组要有主讲学生,要依据本组的实验计划,汇报全面。开展置疑和答疑。全体学生形成共识。)

(对于学习难点声音的传播形式,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汇报,讲清这个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篇2

本课是科教版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课《听声音》来研究探索的,为后面学习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等课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让学生去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设计理念

本课是探究实验课,教学设计体现探究核心,培养科学素养。我设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创新:①在探究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放一些泡沫颗粒在鼓面上,鼓面发声后,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鼓面上的泡沫颗粒在上下跳动,是由于鼓面上下运动产生的,比没放泡沫颗粒效果更明显。②“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这一环节用铁条替代音叉棒敲击音叉来做实验,可以使声音更强,效果更明显。③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声吗?这一环节学生用手按住发声的锣、琵琶等物体,手有振动的感觉,当锣面,琵琶振动停止时,声音消失。这样很直观的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理解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3、在实验过程中,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六、教学准备:锣、鼓、钢尺、橡皮筋、铁条、泡沫颗粒、米、琵琶、课件、记录单等;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小游戏(播放有鸟语花香、高山流水情境的录音)

请同学听声音,猜物体,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像这样的声音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作出假设

谁来大胆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设计意图:听声音,猜物体,引起学生对声音的研究兴趣,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老师用力按压锣鼓、用力弯曲钢尺、用力拉橡皮筋,问:同学们有没有听到声音?

你能用那些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声音,看哪个小组方法多。(注意:声音不要太响,小心橡皮筋弹到眼睛)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敲 拍 弹 擦 拨……

讨论、分析:为什么老师花了那么大力气不能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而你们轻轻一敲、一拨,它们却能发出声音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有没有办法证明?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制造声音,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办法多。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同时又在活动中融入了思考,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接下来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声音的怎样产生的。可能是敲、拍、拨……产生的,在此基础上展开活动,自然而富有挑战性】

活动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教师引导下的观察活动:使尺子发出声音,观察、交流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它物体(锣鼓、橡皮筋、铁条等)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出示实验记录单学生继续实验,完成后把材料放回原位。

记录单:观察鼓、钢尺、橡皮筋的发声过程

3、思考:鼓、钢尺、橡皮筋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4、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声音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生开始真正意识到声音并不仅仅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因为外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了振动,学生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

活动三:观察振动的物体

1、提出问题:物体发出声音就一定会振动吗?你们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2、出示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发声的鼓在振动。

(在鼓上放些泡沫颗粒、米粒。它们会跳动)

3、其它物体在发声时也在振动吗?你们用什么办法观察到振动?

(击打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铁条、用大小不同的力去击打音叉和铁条、用手握音叉和铁条手会麻,放在水面,水面会有波纹。)

4、我们观察到:发声的物体的确在振动。反之,如果物体不振动了,它还会发出声音吗?

师出示锣,你们有办法让发声的锣的声音停止吗?这证明了什么?

5、请学生说:“我是好学生,我爱科学”你发现哪里在振动?

6、小结:现在如果有人问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通过正、反实验,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会用已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三)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课件出示:青蛙靠气囊的振动发声、溪水叮咚是由于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鼓的发声是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

2、今天老师很开心,现在送大家一段优美的音乐。(播放课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师:原来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许多的秘密,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课件设计 篇3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应该在把握书本知识点的基础上,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上课伊始,我便引发学生说出每天都能听到哪些声音,学生认为物理其实很简单,所以不再认为物理难学,有了很浓的学习兴趣。接着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人为什么能听到声音?”这种怀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接着引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习,我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证明或设计小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学生不仅有真实的体验,而且能充分体验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也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使他们能更有兴趣地带着问题去学习。而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学生很自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此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危机的到来,不得不马上“充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二、处理好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在备课时我发现这节课的知识点有些乱,只有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于是我便决定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设计小实验,学生理解起来简明易懂,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三、及时探究,共同合作。

我认为本节课的精彩之处是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总结出知识点,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优点。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学生受益匪浅,使全班同学都行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合作性学习,及时地解决问题。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时刻具有新鲜感

本节课的知识较多,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累呢?我认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非常重要。如在复习巩固本节课知识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动画,让学生看到渔民捕鱼使用的电子发生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不会感到物理知识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以讨论、实验探究为主线,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这时候教室顿时变成了实验室,同学们互相合作,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共识。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此时我也成为学生的一员,不断地在各组之间穿来穿去,共同参与、共同探究,不断地指导,同时也掌握了学生活动的情况,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我还设计了抢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活动多样化,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是课堂达到最好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真控不能传声的导入,如果能演示真空铃实验我想这节课会更完美,但是由于获得真空有一定难度,学校实验器材(抽气机)有限,影响了教学效果,应及时改进。另外本节课由于知识容量大、活动多,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这也是本节课的待改进之处。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学习物理的趣味和意义,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探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一种任务和负担,而是精神上的充实,渴望更多的物理知识成为生活中博学之才。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本课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与旧教材相比,本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声音产生的学习,为下面学习声音的传播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声音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本课学习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

1面锣、1把钢尺、2根皮筋

一个穿了棉线的纸杯,一杯水,一个套了气球皮的塑料盒,一小碟沙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研究声音,也听了许多不同的声音。今天老师带了两样东西。课件出示钢尺、橡皮筋。

师:他们是钢尺和橡皮筋,你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两人一套材料,试一试,找出你觉得最简便的方法 师:谁来演示一下,怎么让钢尺子发出声音? 师:谁来演示一下,怎么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学生起立演示并讲解

师:刚才的钢尺子和橡皮筋,为什么可以发出声音?你觉得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讨论发声的原因 生:因为手压上去了 生:力的作用

生:因为让尺子动起来了 生:因为碰撞

板书学生回答中的关键词 教师演示用力按压、拉伸物体并不发声

师:像这样用力去按尺子,弯尺子,拉伸橡皮筋,可是它并没有产生声音啊,到底什么是产生声音的关键呢? 生:„„„„

师边做边讲:同学们来看,老师这样做,钢尺发出了声音,你观察到钢尺发声的时候跟不发声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生:尺子在抖动

师:你说抖动,那你可以用手来演一演,尺子刚才是怎么抖动的? 生演示

师:你演的真到位,尺子就像这样在抖动,在我们科学上,把这样不断重复的往返运动,叫做振动。所以,我们听到尺子在发出声音,看到了尺子在振动。师:那振动停了,还有声音吗? 生:没有

教师出示一面锣,怎样让它发出声音? 生:敲一下

教师演示敲锣:听到声音了吗 生:听到了

师:敲锣之后过一会儿,声音会没有掉,那怎么样可以让这个声音快速消失呢? 生:把锣按住

师:这个办法我来试一试。

教师演示敲一下锣,并迅速用手按住锣,声音确实停止了 师:为什么按住可以使锣的声音消失?这说明了什么? 师:所以谁来总结一下,声音因为什么产生的?

生:因为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振动

三、验证实验

师:刚才的还只是我们的猜想,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还可以用更多的材料来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否定自己的原来的观点。刚才的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振动看起来都比较明显,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振动得并不明显。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你们要想想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且明显地可以“看到声音”。出示材料:一个穿了棉线的纸杯,一杯水,一个套了气球皮的塑料盒,一小碟沙子。

师:选择你需要的材料,完成实验 生汇报方法 师:总结合

师:这是昨天老师拍的一段录像,把一个扩音器放在这个盒子边上,盒子上有一层气球的皮,在气球皮上放上一些沙子 播放录像

师:为什么沙子会跳跃起来? 生:

四、延伸:

师:我们说话时,是身体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 敏锐地感受声音的身体部位在哪?

五、拓展

同学们,你们玩过“土电话”吗?

能不能用两个坏子和一条棉线来做一个土电话呢? 你知道在用土电话的时候,为什么棉线要拉紧吗?

【作业辅导】

1、向空瓶子口吹气,就会听到一种声音,这声音主要是由()振动产生的。

A.瓶子B.空气

2.使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方式是()A.用力拉伸

B。轻轻拨动

C。揉成一团

3.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这是因为()A回声

B人的错觉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课件设计 篇5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小学科学

3、课时:1课时

4、教学准备:百度ppt课件下载,http://wenku.baidu.com/view/730d140dba1aa8114431d9dc.html 科学作为一门艺术,要体现科学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走进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我们的科学教材只是提供依据,知识可以通过多层面,多渠道获得。

教学中努力把探究转化为学生心理的需求,学会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形成探究的习惯。以逐渐解决大千世界的矛盾,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

二、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中第3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教案。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声音的产生、传播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声音的接收和感知问题。通过认识耳朵的结构,以及对耳朵听声音过程的假设和验证,来学习耳朵听声音的原理和过程。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噪声的来源及对耳朵的危害,引导学生了解保护耳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加工、解释。

2、能够利用模拟研究做出假设并验证。

3、探究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关注科学,并从中体验乐趣。

4、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5、认识到噪声的危害,积极应对噪声。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

百度视频http:// 【设计意图】声波比较抽象,而水波学生比较熟悉,通过百度图片,使学生进一步在类比中了解声波。

师:水波和声波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交流:水波只能沿水面向周围传播,而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四面八方传播。

师:当敲鼓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到纸屏时,就会引起纸屏跟着振动,并且引起贴在纸屏上的小球也跟着振动。活动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认识耳朵的构造

师:我们知道声音以声波的方式传播,那么,我们又是怎样通过耳朵感知声音的呢?那我们需要从耳朵的构造说起。

师:请同桌互相摸一摸,看一看对方的耳朵。观察形状,注意礼貌。

生相互观察。

生汇报交流:耳朵软软的,有耳垂,里面有一条弯弯的洞。师:通常我们只能看到耳朵的外部,耳朵的内部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学耳朵的构造。百度搜索:

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istype=2&fm=index&pv=&z=0&word=%B6%FA%B6%E4%B5%C4%B9%B9%D4%EC&s=0 出示课件幻灯片4,根据图示说出耳朵的结构名称,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听觉产生的过程。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的构造,声音在耳朵里又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在实验中推想一下。

(2)学生分组模拟实验。用一个圆筒当作外耳道,在一端蒙上橡皮膜当作鼓膜,用一根小木棒作为听小骨和橡皮膜相连。然后对着圆筒的另一端说话,观察实验现象。

(3)小组汇报。生:橡皮膜和小木棒都产生了振动。

(4)师: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声波引发的振动。请推想一下,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5)进一步了解耳朵听声音的原理。继续播放百度ppt课件幻灯片5。声音的传递路径,验证学生猜想。

(6)学生小组讨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7)学生汇报交流。播放百度ppt课件,展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8)师总结:耳廓将声音收集起来,通过外耳道送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被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充满了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将振动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后传入大脑。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出示的百度图片自主学习耳朵结构,再以检查的方式出示百度课件,让学生说出耳朵各部分名称,为猜想验证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做好铺垫。

活动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1.学生制作喇叭状的“助听器”,教师巡视。

方法:把一张大纸卷成圆锥状,再用胶带把末端贴好以固定形状,将小的一端靠近耳朵。

2.猜想实验。

师: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感觉有什么不同?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讲话,音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流发现:将纸筒的大端靠近耳廓后,会感觉声音明显增大,反之减小。

4.思考交流。

师: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么样呢?

生:听力进一步增强。

5.师生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同时还有保护耳朵内部构造的作用。耳朵真神奇,我们可要好好保护它啊!

【设计意图】通过对耳廓模拟实验研究,进一步了解耳廓的作用,激发保护耳朵的意识。

活动四:引导学生认识噪声,了解减少噪声的方法。1.百度搜索挖掘机工作声音:http:// 了解节目“千手观音”中的舞蹈演员都是聋哑人,她们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学生百度搜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3270396.html?fr=qrl&cid=102&index=2&fr2=query 训练2.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是怎样感知声音的?学生百度搜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531734.html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等手段解决问题,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究乐趣。

六、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过渡。

活动一: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首先以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式。再以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声波。

活动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学生以多种方式认识耳的构造,用模拟实验及课件展示、猜想、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思维。

活动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围绕“助听器”开展的体验活动,采用的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将耳廓与“助听器”的相似点突出出来。

活动四:引导学生认识噪声,了解减少噪声的方法。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声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同时解释问题,学以致用。

本课如果分成两课时来教学,把“认识噪声,了解减少噪声的方法”单独列为一课时,在教学时间分配上会更合理一些,实验探究会更深入一些,学生在动手实践也能更得心应手一些。

七、教案中涉及资源:

教师:纸屏、泡沫小球、小鼓、鼓槌。学生:圆筒、橡皮膜、小木棒、一张大纸。与本课相关的资料。ppt课件。

八、个人信息: 姓名:徐苏花

上一篇: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下一篇:青春期的沟通最需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