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牙齿》说课稿(精选15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本课属于小学体育与健康学习阶段是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学习的72课时内容之一,是水平一的学习内容。针对小学生中目前存在的龋齿高发现状而安排学习掌握的,目的是使小学生从小就懂得口腔保健的常识,并掌握基本的保护牙齿技能。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再补充一些内容。
2、教材地位:人类的牙齿是不能再生的,6—12岁正是儿童乳牙向恒牙交替换牙时期,进行正确的口腔、牙齿保健常识和方法的指导教育显得至关重要。故本内容在水平一中处于主导地位。
3、教学目标:小学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小学体育与健康课以养护和保健为主,卫生保健常识对小学生十分重要。我校是乡镇小学,生源大都来自于本镇街道居委会和村厂,总体上对健康知识有了从生活习惯方面的一点了解,但很不全面和系统。根据这样的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牙齿的部位、构造、功能、生长情况,通过学习知道
龋齿是怎样形成的、了解保护牙齿的一般常识。(2)技能目标:掌握正确刷牙的几种方法。
(3)情感目标:懂得养成良好的保护牙齿习惯的重要性。
4、教学重点:爱护牙齿的重要性。
5、教学难点:正确的刷牙方法。
6、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牙齿模型;2.刷牙方法的课件;3.每组一个盆(供学生刷牙吐水时使用)。学生准备:1.每人一个小镜子;2.每人一套刷牙用具(课前在水杯中放入多半杯凉水,以备课上练习刷牙用)。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教学,启发思维,学导结合,在活动中掌握新知,重视方法教学。
学法:引导自我探究学习,创新实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学互评互帮的方法。主要特点:知识与技能同在一课中得到呈现,现代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多感官接触学习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生动的活动基础上,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情感、感悟价值、形成知识和能力,因此,客观上要求课堂活动具有目的性、指导性、启发性,融知识和趣味于一体,建立愉快、开放、变通、创新的学习领空。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本课设计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
(一)、谜语引入,出示课件
1、猜谜:兄弟生来白又白,整整齐齐排两排。切菜舂米快又快,人人吃饭离不开。
2、出示课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二)、活动一:观察牙齿,了解牙齿的结构。
1、请学生照着镜子观察自己的牙齿,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2、出示牙齿结构的课件。提问:你知道他们分别叫多少名字吗?
3、教师出示牙齿模型,学生比较,小朋友的牙齿和牙齿模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三)、活动二:交流龋齿的体验
1、教师播放课件看一名小朋友有龋齿后疼痛的表情,然后让学生说说其原因,教师小结。
2、小组讨论:如何预防龋齿?
3、大组交流。
4、探究:牙齿能帮我们做什么?师生齐念儿歌《牙齿歌》。(四)、活动三:学习保护牙齿的方法
1、出示课件:你喜欢谁的牙齿?不喜欢谁的牙齿?谁的牙齿最健康?为什么有的牙齿健康,有的牙齿不健康呢?
2、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1)、出示牙齿模型,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平时刷牙的方法与过程,请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分析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
(2)、课件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教师演示,学生练习。(3)、再请学生上台用正确的刷牙方法进行刷牙演示。(五)、活动四:评选刷牙小明星。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音乐声中刷牙,并选出一名刷牙小明星。
2、请出刷牙小明星,谈谈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和平时刷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或感受。
(六)、小结
教师提出希望,送给每个小朋友刷牙星累积卡,鼓励每天早晚刷牙。
四、说板书设计 保 护 牙 齿
一、牙 齿 有 三 种
这里综合介绍保护牙齿的几点“诀窍”。
最重要的方法是“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别以为这是老生常谈,其实个中道理並非家喻户晓。古代医家早有定论:“食毕当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古人曾主张用浓茶漱口。现代分析,茶中含有氟,确有一定的防龋效果。不过,日常用清水、冷开水,淡盐水漱口即可;有口腔疾患时。可按医嘱用复方硼酸溶液、呋喃西林溶液、洗必太药水等作漱口剂。
刚牙有清除齿间残渣和按摩牙龈两个作用。刷时应顺着牙缝方向“竖刷”,别忘了要里里外外都刷。选用头小,转动灵活的保健牙刷就能运用自如。毛束应稍硬,尤其是牙齿表面有被溶解的钙质(牙锈)附着时。如发现毛束散开或末端秃裂,应换把新的牙刷。通常,牙刷使用半年至一年也应更换。
在洁牙剂方面,最好是选用氟化钠、防酸、田七、洁齿灵、芳草等含有药物的牙膏,这对预防龋齿的发生,治疗牙龈炎、牙周炎、牙过敏等都有一定的效果。
关于刷牙的时间,日本主张“三三制”,即一日三次,每次食毕三分钟内刷牙,每次刷三分钟。常吃零食或点心者还需增加次数。
现在又有人提出“二次刷牙法”,亦即重复刷牙。第一遍,在牙刷上挤约5毫米长的牙膏,刷一分钟;漱口后,再挤约8毫米长的牙膏刷第二遍,约二分钟。由于第一次刷牙清除了牙齿周围的软垢,第二次刷时,药性就能直接渗入牙缝、牙表层,使牙膏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虽然麻烦些,但更能爽口、洁齿、防龋。
合理的营养也很重要。缺乏维生素D时会影响牙的钙化;缺乏维生素C时可使造釉细胞萎缩。孕妇和儿童尤应注意这个问题。
民间认为;大小便时咬紧牙关,也是固齿强身的一种万法。
在平时,尽量不用牙签剔牙,要两边轮换着吃饭,不要习惯于单侧咀嚼,儿童不可吮手指、咬铅笔、咬嘴唇,定期作口腔检查,一般成年人每年一次,儿童和孕妇每半年一次,以便及时发现牙病,及时治疗。这些,对牙齿的保健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儿童牙颌畸形应予矫正,以13~15岁为最佳的矫正时期。
要注意保护好较小儿童的第一恒磨牙(六龄牙),即使有病,亦应积极治疗,而不可轻易拔除;无法保留时则在8~10岁再考虑拔除。
大家上(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保护眼睛》。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说:
一、活动背景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六、活动流程
一、活动背景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如今学生对名目繁多的电子产品交频运用,使很多的孩子的眼睛近视了。我们大家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如果眼睛近视了,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我设计这一项综合实践活动《保护眼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对于保护眼睛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在综合实践课上也让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调查方面的练习,从中也体验到了此过程的快乐,所以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调查、合作、探究等方面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课标的规定,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
1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探究有关保护眼睛方面的主体内容。
2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设计活动方案。
2、能力目标:
(1)、在收集资料活动中,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调查、采访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树立学生爱护眼睛的意识,养成爱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设计活动方案
难点:选择主题
五、说教法和学法:
1、根据我的教学方式为依据我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谈话教学法、提问问题法。
2、学生: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收集整理法
3、教学模式
用到了情景教学法:通过老师的提问问题,和谈话教学法把学生带入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中
六、教学流程
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保护眼睛,远离近视这一课,首先,当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
好,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周围都有什么呢?所以,同学们,当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周围的事物什么也看不到;眼睛睁开了,教室周围所有事物都能看到了,所以,保护眼睛是多么重要啊。
现在,当你们看到我们的课题《保护眼睛》这个题目,你会想到哪些问题呢?如:保护眼睛都有哪些方法?保护眼睛有哪些重要性?
那么,每个小组根据所选的问题,来写一个活动方案出来,如何来写这个活动方案呢,下面我就来教授大家:
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每个小组所选择的子题目)
活动目的(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题目)
活动内容(小组讨论的内容)
活动步骤:(如何做这项方案)
归纳总结(怎样解决所要研究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保护眼睛
如何保护眼睛
有哪些保护眼睛的方法
课标中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并且提出了活动建议: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开展一次模拟活动,扮演角色,交流看法。由此可见,地理新课标着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和区域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材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选取了“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为案例来学习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雨林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和雨林的脆弱性,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因此,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荒漠化的防治”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保护与建设在地域上的广泛性,认识生态保护不仅在诸如我国西北这样干旱的地区,即使在亚马孙雨林这种终年高温多雨,植被丰茂的地区也十分重要。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也使学生对后面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有了参考依据。
3、教学目标确定及依据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森林是重要的环境资源。
该部分内容是后面学习雨林生态效应的基础,有必要让学生进一步加强认识。但同时森林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源、环境资源在初中教材以及“必修1”中都已涉及,所以现在只要求学生作进一步了解。
b、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本目标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分析诸如森林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而确定的。因为只有认识到雨林重要的环境效应,同时又是极其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学生才跟容易理解雨林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通过学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活动分析森林环境效应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森林的环境效应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可利用课本中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根据练习学会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提升读图、绘图能力。
b、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也是现在社会对合格劳动者的要求之一,因此通过安排学生自学“雨林的环境效应”这部分内容,同时通过讨论,合作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从资源开发者与保护者的角度阐述各自观点,从而使问题逐渐明朗,更容易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确立正确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地理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的使命。因此在教学中应时刻不忘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而本节内容更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很好案例。
4、教学重难点
(1)重点: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生态的脆弱性。
按常规来说,一个区域生物种群的丰富、复杂程度可以衡量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雨林这种生物种群极其丰富的区域,生态却是极其脆弱的,学生理解难度应该是比较大的。
二、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活动练习法,合作导学法,读图分析法。
本节课主要是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重点是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教材中的“活动”、“思考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以增强分析能力。并安排学生读图2.17,完成图后“思考”,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本节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围绕“雨林的生态效应”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容量大,利用多媒体展示图象、文字等,以增加广度与深度,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科学有序的展示,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象,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3)学法指导
a、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b、通过比较、分析、归纳、讨论等途径,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
一、森林的分布与生态意义
1、世界森林分布的现状
2、森林的生态意义——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3、森林破坏后形成的生态问题
二、雨林的生态效应
1、雨林的分布
2、雨林的生态意义——地球之肺、储水海绵、生物基因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终年高温多雨——→生物循环旺盛——→雨林生态脆弱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本框题由“种种侵害”和“身边的保护”两个知识点组成,是学生在学完“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未成年人身边的种种侵害及种种保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以后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和法律支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知道身边存在青少年受侵害的现象。
⑵、了解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能力目标
⑴、学会认识和判断面临的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⑵、提高收集处理各种侵害资料的能力。
⑶、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与组员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勇气和信心。
⑵、学会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保护自己,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说教学重、难点
从学情上看,中学生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由于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往往分不清自己的权益是否被侵害,在受到侵害时,也往往采取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的方式来解决;同时由于缺乏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面对侵害行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时,往往因处于被动地位而受到伤害。基于这些认识,我把“了解身边存在的种种侵害及危害”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在“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需要,采用案例组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如小品表演)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外化为行动。
3、合作讨论法:针对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运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精神,教学应“授人以渔”,我准备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习的能力方面采取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针对案例自主探究,动脑思考,提出问题,相互谈观点,谈看法,促进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阅读讨论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的特点,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习热情,开拓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的需要。
3、参与学习法: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答问,学会质疑,学会倾听,学会补充,学会归纳,学会评论。在相互影响下,彼此有所收获。
四、说教学程序
活动一:视频《麻将桌上的被告》
探究:
1、故事中,陈伯飞的父亲有没有尽到作为一个父亲应该承担的责任?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陈伯飞最后用什么办法来维护自己权益的?
目的是运用视频的良好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活动二:《七嘴八舌话侵害》
探究:1、学生说身边的侵害现象,教师归纳分类。
2、这些侵害给未成年人带来哪些危害?
3、为什么未成年人容易受侵害?
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侵害,了解侵害主体的多样性,危害的严重性,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活动三:《法律常伴我身边》
多媒体展示未保法的相关规定
探究:
1、图片中的行为(多媒体展示)侵害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方面规定?
2、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家长、老师在教育我们的过程中所造成的伤害呢?
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活动四:《自我保护我最行》
情景剧表演 《流星雨之夜》
探究:
1、请你给故事续一个合理的结尾。
2、你觉得导致马文波受到伤害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马文波,你在整个事件中会如何处理的?
4、这个事件给我们什么启示?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表演,加深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学会在各种保护缺失的情况下保护好自己,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五:总结:本课的知识结构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本课要掌握的知识点。
芹菜是天然牙刷 芹菜是我们常食的蔬菜,既可热炒又可凉拌。芹菜中含有大量的粗纤维,不但可以刺激胃蠕动、促进排便,还能保护牙齿。因为在咀嚼时,粗纤维通过对牙面的机械性摩擦清洗,可以擦去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而且你越费劲咀嚼就越能刺激唾液腺分泌;它可以平衡口腔内的酸碱值,既能达到自然抗菌的效果,又能减少牙菌斑形成。
洋葱、芥末能抑菌杀菌 洋葱的香辣味道除了可以增加人的食欲外,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如洋葱含有植物杀菌素,据试验,洋葱分离得到的结晶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菌均有杀伤和抑制作用。同时,洋葱里的有机硫化合物也是强有力的杀菌成分,能杀灭造成龋齿的变形杆菌。因此,常吃洋葱可以保护牙齿。
芥末是芥菜的种子经碾磨而成的粉状调味品,常用作作料。用时芥末会产生辛辣、呛鼻的味道。芥末里的某种物质还可以抑制蛀牙的变形链球菌的繁殖。
香菇消灭牙菌斑 香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自古就被誉为“蘑菇皇后”。近来研究发现,它对保护牙齿也有帮助。原因是香菇中所含的香菇多糖可以抑制口中的细菌,使其不能制造牙菌斑。
一、说教材
《保护身体的大梁》是童星幼儿素质教育丛书大班上册健康领域的内容。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通常会出现弯腰驼背、坐不端正、走路弯曲,站姿松垮的现象,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好的姿势往往关系着幼儿的整个骨骼发展,但是生活中这种习惯又往往不易被注意到。本次活动选择保护身体大梁作为活动的内容,旨在引导幼儿掌握幼儿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走姿,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符合《纲要》中“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进行安全、保健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走姿,;了解不良站、坐、走姿带来的危害。
2、能力目标:通过分类活动,提高辨别正确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会爱惜自己身体的大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掌握确的`坐姿、站姿和走姿。
2、活动难点: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二、说学情
一次好的活动,不仅仅要关注教材的性质,更要了解幼儿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就大班幼儿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大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由于幼儿的自控力较差,对于一些正确的行为习惯还不能自觉遵守,仍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引导和督促。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活动中教师应当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因此,本次活动紧密围绕幼儿生活,以幼儿为主体,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观察法、游戏法和自由讨论等方法。
四、说活动准备
教学PPT一份、正确和不良站、坐、走姿的图片若干。
五、说活动过程
《纲要》中指出,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处理,以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设计的活动过程如下:
(一)开始部分
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幼儿的心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因此我采用了类比导入法:
“房子的大梁可以撑起整个房子,大桥的大梁可以撑起整个大桥,而我们身体的大梁是哪里呢?”(引导小朋友说出是我们的脊柱)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图片,认识脊柱
首先,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并且在同伴的身上找出身体的大梁—脊柱。
其次,我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的脊柱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幼儿描述自己脊柱的特点。在此环节幼儿积极性很高,说出了脊柱的特点(直直的、长长的和硬硬的)。
2、故事讲述,探究原因
我通过自编故事《小红和小蓝》,并通过两个问题:“为什么她们一个个子高、一个个子低?”“为什么小朋友们都喜欢小红而不喜欢小蓝”,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发现他们在站、坐、走姿方面的不同表现。生动的故事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同时也体会到了不良的站、坐、走姿带来的后果,以及脊柱的重要性。
3、分类对比,巩固强化
呈现正确和不良站、坐、走姿的图片各3张,让幼儿辨别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引导幼儿模仿学习正确的行为。
(三)结束部分
为了让幼儿知道要保护脊柱除了正确的站、坐、走姿,还要多多运动,最后师幼共做《健康操》,在活泼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本次活动。
六、说活动延伸
(一)说教材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大班的孩子多数都喜欢看《动物世界》,它们对动物如何保护自己的方法有强烈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动物的自我保护”这一内容是孩子们乐意了解,喜欢了解的。在动物世界中,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多种多样,像保护色、拟态、硬壳、硬刺、装死等等。《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为满足小朋友们对动物朋友自我保护充满好奇的.天性,本次活动我将主要通过让幼儿自主观察、尝试操作、交流讨论,来探究动物们是如何保护自己的,知道动物有多种保护自己的方法。
(二)说目标
科学认知型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孩子围绕某一主题的表达交流,以达到分享知识经验的目的。结合大班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有“保护色、拟态、硬壳、硬刺、装死”等。
能力目标:尝试自主观察、操作,能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验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萌发探究动物世界的热情。
(三)说重、难点
根据活动的目标我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通过观察,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有“保护色、拟态、硬壳、硬刺、装死”等。
难点:尝试自主观察、操作,能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四)说活动准备本次活动我还做了如下准备:
1.《动物的自我保护》视频一段。
2.不同动物的头饰各一只。
3.动物的自我保护连线操作卡若干。
(五)说教法学法
杜威说过:“儿童具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而教师应该做的就是为幼儿提供探究的空间和时间,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条件和适当的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法有:
1.多媒体辅助教学:大班幼儿还处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初步萌芽阶段,因此活动中用视频演示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幼儿沉浸在活动的愉悦之中。
2.观察法: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反应。敏锐的捕捉信息,做出正确放映,给予幼儿积极的指导。
3.讨论法:让幼儿根据自身经验共同探讨问题,在活动中我充分利用讨论法在整个活动中如:在讨论其他动物如何保护自己的时候。
本次教学采用观察法、尝试操作法和情景教学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动物之间有不同的保护方法,这跟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有关系,并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2.尝试操作法:活动中让幼儿尝试的说出小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帮助幼儿自主尝试完成操作卡。
3.情景表演法:为幼儿创设一个情景,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理解问题。
(六)说活动过程我将整个活动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下面将其进行说明一下
(一)欣赏视频,引起兴趣。
1.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的动物世界里又藏着怎样的秘密?
幼儿欣赏视频,主要是引起观察的兴趣。(这里用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师:这段电视里面你看到了什么?动物们遇到危险的时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二)观察动物自我保护方法,并大胆讲述。
1.师:小梅花鹿看见有狼来吃它的时候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
幼:赶紧逃跑/躲到鹿群里一起跑。
2.师:你还看到哪些小动物?你看到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请个别幼儿大胆讲述,其他幼儿补充说明。(这里用到了观察法)
3.讨论其他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进行动作表演。
(1)师:你还知道其他小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吗?谁来说说?(这里用到了讨论法。)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师:你能把这个小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做出来吗?
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小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和动作,并做出来。
(四)尝试操作,把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进行总结、提升。(这里用到了尝试操作法。)
1.出示操作卡,让幼儿进行连线。(操作卡说课准备时候可简单画一画)
2.集体讲评,帮助巩固知识。
(五)游戏表演,,增加趣味。
师:在美丽的大草原上,许多小动物在快乐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危险来到了,他们该怎么保护自己呢?
教师给幼儿带上小动物的头饰,让每个动物按照它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这里用到了情景表演法。)
(七)说活动延伸科学区内投放更多的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书籍、操作卡等等,引导幼儿继续探究性学习!
一、芹菜:芹菜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这些植物纤维不仅能促进人的胃肠蠕动,还能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们在咀嚼芹菜时,这些植物纤维可以与牙齿的表面发生机械性的摩擦,这会擦去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起到洗牙的作用。另外,当人们费劲地咀嚼这些植物纤维时,能够刺激唾液腺大量地分泌唾液,使人口腔内的酸碱值达到平衡,从而可起到自然抗菌的效果。因此,牙医们又将芹菜叫做“天然牙刷”。
二、洋葱:临床研究发现,洋葱中含有一种结晶物质,这种结晶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等都有杀伤和抑制作用。另外,洋葱含有大量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也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因此,常吃洋葱可以保护牙齿。
三、芥末:芥末是用芥菜种子辗磨而成的一种粉状调味品。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芥末能有效地杀死人类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而变形链球茵是引发龋齿的“罪魁祸首”。因此,常吃芥未有预防龋齿、防止产生蛀牙的作用。
四、香菇:香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而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香菇中所含的香菇多糖具有抑制口腔细菌的作用。故常吃香菇能防止牙菌斑的形成。
五、绿茶:绿茶中含有大量的氟,而氟可以和牙齿中的磷灰石结合,起到抗酸和预防蛀牙产生的效果。另外,绿茶中的儿茶酚能杀灭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具有减少蛀牙、祛除口臭的作用。因此,常喝绿茶可保护牙齿。
六、蜂蜜:很多人都认为蜂蜜是甜食,常吃会影响牙齿的健康。其实,蜂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酶,这种酶可以抑制各种细菌的活动。因此,常吃蜂蜜有预防牙病的作用。
七、说教学效果
以上是对&qut;保护生物的多样性&qut;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电子白板,通过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热切的参与和激烈的辩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语言表达能力。整堂课,突出学生主体,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学目标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总评:
总体说来,本节课教师的说课过程是很完整的,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预测等环节的解说,可以说是到位的,能让同行们阅读之余感觉“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儿”。特别是说课的两方面亮点明显呈现在同行读者面前。
一是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教师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教学目标采取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从情境引入→目标展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知识梳理→达标评测等六个环节。
二是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整体设计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出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让“学生忙,教师闲”真正落实到课堂。
对本节课说课的建议:
小班健康:保护牙齿
教学目标:
?愿意关注自己牙齿的变化,通过小实验初步了解龋齿形成的原因以及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
?初步了解正确的刷牙方法,愿意坚持早晚刷牙,逐步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
教学准备:(认知准备)了解自己是否有蛀牙
(材料准备)活动前两天把洗净的蛋壳浸在醋里;收集幼儿漱口水,镜子若干,小饼干,牙齿牙刷模型
重点与难点:了解龋齿形成的原因及预防的知识,初步了解正确的刷牙方法
教学过程:
?说说我的牙齿
——说说牙齿的功用
“每颗牙齿都有它不同的作用,你知道它们都有哪些功用吗?”
小结:门牙可以切碎食物,犬牙可以撕裂食物,盘牙可以磨碎食物。
——找找蛀牙
“照照小镜子,看看你有没有蛀牙,你有几颗蛀牙,你的蛀牙在哪里?”
“请你把蛀牙的位置用记号笔画在牙齿模型上。”
——蛀牙害处多
“蛀牙对我们的健康会有哪些害处?”
?做做龋齿小实验
——蛋壳实验
“我们的蛀牙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是我们小朋友昨天的漱口水,看看水里有什么?闻上去是什么味道的?”
“坚硬的蛋壳就像我们的牙齿,还记得前几天老师把鸡蛋放到了什么里面吗?”
“醋就像刚才闻过的漱口水,蛋壳经过醋的浸泡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为什么会变黑变软?”
——饼干实验
“请每个小朋友吃块饼干,用小镜子看看牙齿上有什么?”
“牙缝里多了什么?”
小结:食物里面的糖在细菌作用下会分解成酸,酸会腐蚀牙齿变黑,成为龋齿。
?保护牙齿办法多
——说说好办法
“怎样防止蛀牙?保护我们的牙齿?”
——一起来刷牙
“正确的刷牙方法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口香糖有何功效
从医学角度来看,口香糖对清洁口腔有一定的作用。这是因为口香糖中的黏胶基质可以吸附牙齿表面和牙齿窝沟裂隙中的食物碎屑,减少或抑制牙菌斑的形成。常嚼口香糖还可刺激唾液分泌,可以帮助清洗停留于牙齿表面上的食物碎屑、牙菌斑等,就连细菌代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也能被唾液稀释、中和。同时,咀嚼口香糖时产生的反复咬合动作,还可使颌骨、咬肌和牙齿得到充分锻炼,对牙周健康有益。
由于口香糖含有一些薄荷、芬芳剂之类的物质,咀嚼之后能给人一种齿颊留香、吹气如兰的感觉,这不仅能提神醒脑,还有利于与人交谈等社交活动的进行。还有人认为,咀嚼口香糖能缓解人的精神压力,有助于保持镇静。
美国洛杉矶神经科医学中心主任福克斯发现,每天咀嚼口香糖15分钟左右,会产生美容的功效。这是因为咀嚼运动可以促进面部肌肉和皮肤的血液循环,使人皱纹减少,容光焕发。
口香糖有何危害
甜味剂易诱发龋齿 大部分口香糖都是以蔗糖作为甜味剂的。咀嚼口香糖时,糖分会长时间在口腔内停留,口腔中的致龋菌就会利用蔗糖产生酸性物质,对牙齿产生腐蚀作用,使牙齿脱钙而诱发龋齿。
使用含汞材料补过牙的人最好不要嚼口香糖 瑞士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嚼口香糖会损坏口腔中用于补牙的物质,使其中的汞合金释放出来,造成血液、尿液中的水银含量超标,对大脑、中枢神经和肾脏造成危害。
儿童不宜多嚼口香糖 由于儿童自控能力较差,整天把口香糖含在嘴里,有可能吞食或者误入气管,危及生命。另外,长时间嚼口香糖,咀嚼肌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有可能让孩子养成睡梦中磨牙的习惯,影响睡眠质量。专家建议孩子一天内咀嚼口香糖的次数不要超过3~4次,每次用餐后嚼食的时间不超过10~15分钟。3岁前的幼儿和患有胃炎、胃十二指肠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孩子不宜嚼食口香糖。另外,口香糖中所含萃取物可能会与药物起过敏反应,患有严重传染病的患儿不要嚼用口香糖。
长嚼口香糖还可加重胃病 胃肠专家认为,有胃病的人更不宜过多地嚼口香糖。因为长时间咀嚼口香糖,会反射性地分泌大量胃酸。在空腹状态下,不仅会出现恶心、食欲不振、反酸等症状,长期下去还有可能导致胃溃疡和胃炎等疾病。
刷牙才能真正护牙
龋病形成的原因有4个必要条件:食物、细菌、牙齿和时间。但口香糖只具有短暂的清洁作用,无法全部带走口腔内的细菌,因此对牙齿的保护作用有限。口腔科专家认为,口香糖只能预防龋齿,但不能治疗龋齿;想要做到真正的清洁,正确刷牙是最好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上课,师生问好
二、导入
1、猜谜语(P2)
上一排,下一排,整整齐齐白又白,你要猜不着,张开嘴巴就明白。(牙齿)
2、问题导入
师:牙齿漂亮吗?(漂亮)师:那么牙齿有什么用呢?(吃东西)师:那没有牙齿行不行啊?(不行)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如何保护牙齿。出示课题:保护牙齿(P3)
三、新授
1、请同学们拿出小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牙齿,并告诉老师你们的牙齿好不好?为什么?(指明学生回答)
师: 现在我们通过图片来看一下两位同学的牙齿。并说一说他们的牙齿好不好看?(P4)师:牙齿为什么会有洞?为什么会少很多呢?(不知道)
2、为什么牙齿会变成这样呢?接下来我们先来看一个东东的故事,看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就知道了。
观看小短片《牙齿的秘密》(P5)师:故事看完了,同学们能回答老师几个问题吗?(P6)
问题二:东东为什么牙疼?(因为有小虫牙病菌在牙齿里)
问题三:为什么牙齿里会有牙病菌(小虫)呢?(因为东东吃完东西不刷牙)师:现在我们知道牙齿为什么会变黑、会有小洞了吗。(知道)
师:我们每天吃完东西后, 牙齿缝里留下一些食物,我们饭后不漱口,不刷牙,那些留在牙齿缝里的食物就变质了,产生一种细菌,腐蚀我们的牙齿,然后就变成我们同学这样的牙齿了,它不仅会使我们的牙齿变的不漂亮,而且还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师:(图片)你们喜欢这个牙齿啊?为什么?你们想不想也要漂亮的牙齿啊?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清除我们饭后留在牙齿缝里的食物。(P7)师:首先要做到饭后正确的漱口。(P8)师:板书: 饭后漱口.师:你们饭后漱口吗?是怎样做的?(找两名学生上前,示范他们是怎样漱口的)师:指出这种漱口方法是不正确的。(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学生共同小结漱口的方法: 师:板书:将漱口水含在嘴里,后牙咬紧,利用腮帮子的肌肉运动使漱口水通过牙缝,然后再吐出去。(P9)
师:我们牙齿在生长过程中,如果不精心地呵护它,它会生病的。我们每天除了饭后一定要正确的漱口外,还要做到早晚正确的刷牙。师:板书:早晚刷牙。(P8)
4、学习刷牙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已经知道了不刷牙的危害。那你们知道怎样正确刷牙吗?今天老师请来了萱子姐姐,让他来交我们如何正确刷牙,大家要认真看哦!
观看视频《正确刷牙》(P10)
师:你们现在知道怎么刷牙了吗?刷牙时我们需要什么?(牙刷和牙膏)现在我们就按萱子姐姐教我们的方法来刷牙好不好?(P11)师:利用牙齿模型引导学生学习刷牙。
(指明学生上台,用老师发的牙刷,在牙齿模具上练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学生共同小结刷牙方法:
板书:1)刷牙齿外侧时,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
2)刷牙齿咬合面时,牙刷放平,前后颤动牙刷,仔细把咀嚼面的牙缝刷干净。
3)刷前牙内侧时,在牙刷前部来回颤动,仔细轻柔把牙缝清理干净。
5、现在我们知道要想保护好牙齿,就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那么东东知道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牙齿的秘密》(P12)师:东东知道刷牙的好处了吗? 师:那小朋友,你们真的记住了吗?
四、练习《做个健康的好孩子》(P13)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看看那位同学们是否真的记住了我们今天所学知识。
五、小结(P14)
这节课上我们知道了牙齿对于我们的重要,也知道了如何正确漱口和刷牙了,老师要求同学们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希望大家能保护好自己的牙齿,做一个健康的好孩子!
六、歌曲《刷牙歌》(P15)最后让我们在跟着萱子姐姐学唱《刷牙歌》
七、板书设计
保护牙齿
饭后漱口:将漱口水含在嘴里,后牙咬紧,利用腮帮子的肌肉运动使漱口水通过牙缝,然后再吐出去。
早晚刷牙:
1、刷牙齿外侧时,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
2、刷牙齿咬合面时,牙刷放平,前后颤动牙刷,仔细把咀嚼面的牙缝刷干净。
My mother always tells me not to eat too much candy, but I just couldn’t control myself. Once, I felt my teeth hurt and did not feel like eating. My mother took me to see the dentist and I was so afraid. The doctor used his machine to fix my teeth, I was terrified and cried. Since then, I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care of my teeth. So I do not eat the candy too often. I will wash my teeth before I sleep, what’s more, the ice food and the sour food will be rejected by me. My friends envy me for having the white teeth, for I look so healthy and beautiful.
【参考译文】
我的妈妈总是告诉我不要吃太多的糖果,但我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有一次,我的牙齿很疼,不想吃东西。妈妈带我去看牙医,我很害怕。医生用他的机器修理我的牙齿,我吓坏了,哭了。从那时起,我意识到保护牙齿的`重要性。所以我经常不吃糖果。在我睡觉之前我要刷牙,而且,我不吃冰的食物和酸的食物。我的朋友羡慕我有洁白的牙齿,因为我看起来很健康又美丽。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原子构成初步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
1.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③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④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难点和重点
前面我说过,摩擦起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因此,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直以牢记为主,而对于为什么说只有两种电荷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
2选用的教具及准备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探究性学生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基于以上原因,我为本课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如:石墨分子、金刚石分子、富勒烯分子的图片,静电现象(手摸那个带电的球后,头发全都飘了起来)课件、摩擦起电,电子转移的动画课件,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外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静电现象的资料,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活动器材,如: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
3教学处理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洗洗头,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我会先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学生能较容易成功,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为后面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探究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从小磁针的灵活转动获取灵感,事先在玻璃棒和橡胶棒中间打眼,使他们都能支在支架上,这样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动,受力后也很易转动,实验效果明显,学生通过经历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4教法、学法
4.1教法
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和对计算机的模拟电子转移过程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4.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逻辑地分析,讨论,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逻辑推理,总结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事实,并应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的学習兴趣。
5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5.1趣味视频,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个实验引入新课,第一个:一种演示放电现象的实验设备,让一位同学转动手柄,产生电火花并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样一个实验,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多感官共同作用,而且,与播放视频相比,该实验现场感强,毕竟是眼前发生的,学生感觉会不一样,第二个:把碎纸屑置于电视机屏幕前,关闭电视机,看到碎纸屑都“飞”到了屏幕上,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实验?首先,这个实验学生在小时候已经做过,我想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既有的经验、智慧和知识,让它们与后续的新知识进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构成。
5.2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设问:你有办法吸起这些小纸屑吗?
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儿时的实验:用塑料尺或钢笔的塑料套摩擦头皮然后去靠近小纸屑。
师:我们刚才发放了玻璃棒和橡胶棒,去靠近这些小纸屑,试一试,又有什么结果。
学生靠近后,发现不能吸引。
老师以规范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去靠近这些小纸屑:
学生靠近后,发现这次能吸引了。
问: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说明了什么?还记得吗?
生:说明物体带了电。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带上电的?
生:用摩擦的方法。
师:你能帮摩擦起电下个定义吗?
个人认为,这样的过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归纳的过程。
5.3步步深入,突破难点
师:事实上,这些知识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了,是不是呀?时过境迁,更准确地讲是今非昔比,我们的心智更高了,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现在再看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你更感兴趣的问题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提问。
师:我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择其一二进行研究,刚才有同学问,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樣?撇开这个问题先不谈,我想问:第一组同学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组同学也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
在学生讨论,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在物理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同样的物体带上电,我们就说它带的是同种电荷。
问:如果同种电荷遇到一起会怎样呢?同学们用这两根玻璃棒试试看。
学生实验后会发现两根玻璃棒会互相排斥。
问:由此能否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一结论?
学生很快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请持否定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使其他同学意识到: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结论;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橡胶棒继续实验,并告诉学生,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是相互排斥的。
我始终认为,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我们物理课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
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同学们能否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我们假定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A电荷,我们只要让橡胶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则说明是同种电荷,即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也为A电荷;若不是排斥呢?说明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则我们就假定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B电荷。
学生实验后发现,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证明:一、它们是异种电荷;二异种电荷会互相吸引。
小结:经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大量实验证明:
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设问:刚才我们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塑料尺也带了电,那么,塑料尺所带电荷的种类有几种可能呢?
学生讨论和达成共识:有3种可能:①与玻璃棒的相同,为A电荷;②与橡胶棒的相同,为B电荷;③与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都不一样的第三种电荷,假定为c电荷。
再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若与玻璃棒排斥,则为A电荷;若与橡胶棒排斥,则为B电荷;若是第3种电荷,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因为与A不同,所以会和玻璃棒吸引;与曰也不同,所以又会和橡胶棒吸引,即两次都会吸引。
学生实验后发现:一次吸引,另一次排斥。
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从来没有见到过两次都吸引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课件展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应该说,上述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过程,重点得到强化,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而且,实验的进行和问题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5.4自主学习,总结归纳
“物体摩擦后为什么能带电呢?科学家从物质结构角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安排学生自学课本p28页第一部分,P30页最后一部分,(多媒体课件显示)1.分子是——构成的;2.(图片展示:水分子模型、石墨分子模型)指出哪个属于单质分子?哪个属于化合物分子?3,原子是由带——电——和带——电——构成的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安排学生带问题自学这部分知识,使学习带有目的和计划性,能突出重点,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完成自学的基础上,用动画展示不同物体得失电子而带电这一过程,化抽象为具体,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各种媒体搜集静电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见课本WWW2)。
【《保护牙齿》说课稿】推荐阅读:
大班保护牙齿的说课稿09-16
中班保护牙齿教案06-03
保护牙齿主题班会01-16
保护牙齿小班教案03-30
大班健康保护牙齿教案05-24
保护牙齿健康的方法07-08
中班健康活动:保护牙齿03-25
健康活动的保护牙齿教案09-23
如何保护牙齿一年级作文11-18
保护牙齿中班安全活动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