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缺失首先是个人问题(精选3篇)
也就是说,诚信缺失的问题是由大量的个人问题组成,对社会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并受到利益群体或关键人物的重视而成为社会问题。
双方都应当承认“诚信的缺失首先是个人问题”,正方继续证明仅仅是个人问题,而反方则认为已上升为社会问题。你方说明的诚信的缺失还不足以成为社会问题。如果对方连“诚信的缺失首先是个人问题”这个前提都没有认同,抓住了打,应当可以在这一个点上就可以打败对方。
诚信的缺失在个人问题上可以延伸到道德层面,一个人没有诚信,只是说明道德不过关社会的个体还是人,究其问题存在的起源也是个人问题
个人问题产生之后,如果来维护,如何来逆转就是社会问题了
目前我国并没有对诚信做出法律上的约束,也就造成了辩题存在性
社会只是提倡诚信,鼓励商家诚信经营
而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的商家因为诚信的缺失造成业主和装饰公司和建材商之间的矛盾
一个商家不守诚信是个人问题,然后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逐渐就会演变成社会问题,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哲学上来讲,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定会引起质的变化!
放眼于卡8口碑联盟的成立,诚信经营应该是首位,继而是服务
诚信的商家,服务好的商家会逐渐越做越强
一家守信,二家守信,如果大环境都是诚信的话
那不诚信的商家会自然而然灭亡,自毁前途
我认为判断一个问题是谁的问题,有3个依据1.“由谁产生”2.“影响到
谁”3.“由谁解决”下面我从这3点进行正方(社会问题)论述1.由谁产生不可否认,诚信是个人品质范畴的问题,因为社会本身是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的,这也是辩题中正方面对的一大难点。但是当许许多多人在一起组成社会后,社会也会形成一个模糊的诚信标准,这里面的关系,我觉得可以参考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关系,2个关系应该是相似的。那么社会的诚信度,就对个人诚信具备了筛选功能,部分个人的诚信度与社会诚信度相差较大时,这个个人就成为了异类,必将遭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同化、或边缘化甚至淘汰。而社会诚信标准不可能为个人产生改变。举个例子,一个班里三十多个同学,都很友善,惟独一个同学非常蛮不讲理,这个同学的命运,无非是:1.被同化为友善的人;2.被同学孤立甚至抛弃。无论以上哪种结果,整个班级的风气,依然是友善的。回到辩题,当社会诚信度较好时,个别人的不诚信,不仅不会对社会造成影响,而且会在社会的惯性推动下,埋没其个人影响。自然,也就不至于成为“问题”但是同理,当社会诚信度不好时,即我前面提到面对“诚信缺失”“诚信危机”时,即使个人再诚信,也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诚信风气。现在再结合到我在开头提到的辩题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我们就不难得到以下判断:诚信问题,是由社会产生的。即大多数人的不诚
信,使得社会诚信度偏低。2.影响到谁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其实后面的就顺理成章了社会诚信缺失的影响面,与个人不诚信的影响面,根本不具备可比性,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当然,反方可能提出,社会里的每个个人是诚信的行为主体和行为对象的观点。但是社会所具有的某些特质,个人是无法具备的比如,一个社会会对另一个社会造成影响,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之间的误解和分歧,比如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纠纷,有多少是由诚信度不同造成的?楼主不妨找点例子再比如,由于人们对传统的惯性思维或追念,一代人的诚信度,会对下一代,甚至几代人造成影响。因而,诚信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更大,更深远3.由谁解决还是我在第一点所说的,“社会的诚信度,对个人诚信具备筛选功能,部分个人的诚信度与社会诚信度相差较大时,这个个人就成为了异类,必将遭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同化、或边缘化甚至淘汰。而社会诚信标准不可能为个人产生改变。”所以,尽管最终改善社会诚信度需要依赖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但是只有当这种努力形成“社会的合力”之后,才能形成效果。这时候,每个个人不再是“社会的主体”,而是“组成社会的分子”,社会代表着每个个人发挥作用,改善整个社会的诚信度综合以上3点,我认为诚信问题,由社会产生,对社会影响更大更深远,解决诚信缺失需要社会合力,因此,诚信问题是个社会问题
一个人的诚实与信誉是他获得良好人际关系,走向成功的基础,而能否兑现其承诺便是一个人是否讲信用的主要标志。中国有句古话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摘要】:在社会信用建设体系中,银行信用是其最重要的主体,是连接社会、单位和个人三者之间信用的纽带,在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中,具有引导和拉动的作用。可以说,银行信用的正常化,是全社会信用体系健康完善的主要标志,也是构筑现代健康金融体系的基础。我国现处于社会改革的关键阶段,由于历史及现实的种种原因,一些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而无视社会主义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的基本要求,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从而走入失信、违法的弯路。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基石,其本身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以及社会信用的健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看到,由于,我国银行业相关法律的不完善以及监管的缺失、从业人员素质相差较大等原因,致使银行信用的缺失。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金融市场的有序性、公正性和公平性,给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诸多不利影响。诚信缺失作为银行业面临的首要风险,引起了银行行业的高度重视。各商业银行在防范这一风险的过程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然而,在具体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中,信用风险管理不仅是技术、方法、法规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培育一种信用文化,我国的银行业在运行机制上、运营理念上与国际同行相比并不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超过国际同行,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信用缺失,关键是缺少良好的崇尚信用的信用文化。可以说,分析银行信用缺失的现状、原因,并制定出解决的方案,对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有
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信用诚信缺失商业银行信用文化路径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2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第1章导论10-171.1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10-131.1.1信用101.1.2信用制度10-121.1.3信用文化12-131.1.4商业银行131.2研究背景13-141.3国内外信用理解综述14-151.4研究思路结构和内容151.5研究方法15-161.6本文的创新点16-17第2章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影响17-242.1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17-212.1.1我国银行业信用的现状17-182.1.2商业银行的贷款制度还不完善182.1.3从业人员素质难以保证18-192.1.4银行霸王形象难以转变,侵害消费者事件时有发生19-202.1.5不良贷款率难以下降20-212.2诚信缺失对商业银行的损害21-242.2.1银行信用风险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瓶颈21-222.2.2银行收益率低下,中间业务比重过低22-24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24-313.1我国社会信用的现状24-263.1.1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的表现24-253.1.2我国信用缺失的经济社会根源25-263.2银行诚信缺失的经济学视角分析26-273.3银行诚信缺失的法学及伦理学视角分析27-31第4章解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诚信缺失问题的措施31-394.1从国家层面采取措施31-344.1.1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加强对诚信缺失的惩罚力度31-324.1.2加强银行监管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监管力度324.1.3加强社会范围内的诚信文化建设32-334.1.4加大诚信档案体系建设33-344.2从银行层面采取措施34-394.2.1加强内部监管,建立健全银行内部监管体系34-354.2.2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特别是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35-364.2.3塑造银行的合规文化,打造诚信银行36-39结束语39-40参考文献40-41致谢41-4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2-43
【诚信缺失首先是个人问题】推荐阅读:
试论分析现代社会诚信缺失问题04-10
企业诚信缺失案例06-15
会计诚信缺失开题报告05-06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01-26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调查与分析10-02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分析开题报告05-04
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缺失问题的一点思考11-23
缺失的文化维度11-03
道德缺失的作文01-23
72论人文精神缺失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