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综合活动-会变的圆圆(精选9篇)
一.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故事的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2.引导幼儿利用圆形添画,表现简单的物体。
3.鼓励幼儿大胆想,大胆说,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及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四张,圆形五个,字卡:圆圆王国,手表,气球,红绿灯,皮球。墙饰布置“圆圆王国”,水彩笔,幼儿添画用的纸(上印有大小不一样的四五个圆)。
三.活动过程:
1、儿参观“圆圆王国”,教幼儿认识字卡圆圆王国。
圆圆王国里有些什么东西?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认真看,仔细想,可以讲给身边的 小朋友听,也可以讲给客人老师听。(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2、出示图片,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圆圆旅行记》。
“圆圆王国”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儿,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圆圆旅行记》的故事。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3、出示圆圆,引导幼儿会忆故事情节。
圆圆第一次帮助了谁?”“它是怎样帮助的`?”教师边讲边演示O变手表,认识字卡手表。“圆圆第二次帮助了谁?”“它是怎样帮助的?”教师边讲边演示O边气球,认识字气球。。“圆圆第三次帮助了谁?”“他是怎样帮助的?”教师边讲边演示O变红绿灯,认识字红灯。“圆圆最后变成了什么?”演示O变皮球,识字皮球。“跳进画里怎么样了?”演示O变成娃娃睡着了。
4、圆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吗?森林里有许多的小动物也遇到了困难,小朋友也需要帮助,请你把纸上的圆变成其它东西去帮助他们吧。
5、幼儿变圆,教师指导。可以变圆圆王国里的东西,也可以变《圆圆旅行记》里的东西。想一想你要把它变成什么,要去帮助谁。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红、黄、蓝三原色,知道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2、在做汉堡的过程中,感受颜色变化的神奇与美,体验发现的乐趣。
3、初步养成有序摆放和安全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良好习惯。
活动重点:知道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感受颜色变化的神奇 活动难点:养成有序摆放和安全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习惯
活动准备:PPT、红黄蓝三原色颜料、每人三张两片圆的纸、烤箱
活动过程:
一、复习三原色导入
师:听听,是谁来到我们小三班?(播放猫叫声录音)
师:今天,猫妈妈邀请我们小三班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我们一起来看看猫妈妈家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猫家房子的颜色和形状)
师:猫妈妈的家可真漂亮呀,我们走进猫妈妈家看看,猫妈妈家里还有谁!师:猫妈妈有几只小猫?我们一起来数数看。
师:一共有三只小猫宝宝,她们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呢?
师:对了,她们分别是小红猫、小黄猫、小蓝猫。看,猫妈妈家里有三间房间,小朋友们猜猜看,三只小猫分别住在哪间房间?(按颜色分)
师:对了,小红猫住在红色的房间,小黄猫住在黄色的房间,小蓝猫住在蓝色的房间。
二、学做会变的汉堡
师:小朋友们都很棒,帮助小猫找到了自己的房间。猫妈妈要送给小朋友们一个神奇的礼物——会变的汉堡!这个汉堡可神奇了,它会变魔术,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我在汉堡的两边抹上果酱,这边抹上红色的草莓酱,这边抹上黄色的菠萝酱,要开始变了!
师:红果酱,黄果酱,变变变!
师:你们说它变了吗?变成什么颜色了?(请幼儿先猜想)(打开纸,请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汉堡变成什么颜色了)
师:红果酱和黄果酱一起变成了橙色的果酱。
师:猫妈妈的汉堡真是神奇,猫妈妈告诉老师,汉堡还可以再变!想不想知道,汉堡还可以变成什么颜色?请小朋友伸出小手和王老师一起来变!(教师再示范变一种颜色,幼儿徒手与教师一起做)
三、做会变的汉堡
师:哇,汉堡又变了一种颜色,小朋友们想不想试试看,看看自己的小汉堡是不是也很神奇呀?
师:猫妈妈告诉岑老师,做汉堡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轻轻的把果酱涂一点在汉堡上,如果果酱放的太多了,汉堡就没办法变魔术了。也要注意不要把果酱撒到漂亮的小衣服上面了。用完勺子和果酱要把她们送回家!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悄悄的,像小猫一样把小椅子送回家,也来做一做神奇的汉堡,我们一起来做许多许多的汉堡,做好后,放在我们的汉堡店里,我们来卖汉堡;也可以去告诉客人老师,你都做了哪些非常神奇的汉堡,请客人老师来我们的汉堡店尝尝小朋友们自己做的神奇的汉堡!
四、结束分享
1、与客人老师分享自己做的汉堡。
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和操作,了解面粉的特性。
2.感知面粉加了水再用双手揉捏后会变成面团的变化。
3.知道面粉可以做成各种有营养的好吃的食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面粉的由来PPT,面粉制品图片展示PPT,视频展示台。干面粉若干、水、滴管各一份。
2.学具:人手一份干面粉,每桌一盆水、水中放若干滴管。
3.其他准备:每桌一块一次性桌布铺好,课前请幼儿洗净双手,擦手抹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面粉的特性。
(1)让幼儿观察:你们看盘子里有什么?
(2)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
用眼睛看一看。面粉长得什么样子?
用手捏一捏,说一说面粉又是什么样子?
(3)在幼儿表达基础上,引导幼儿小结:面粉是白色的、细细的、软软的,没有气味。
二、简单了解面粉的由来。
提问:你们知道面粉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吗?(课件演示)
三、感知面团的特性
(1)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将面粉加水变成面团的操作过程。[.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2)幼儿尝试使用滴管往面粉里加一次水,并揉和,说说面粉发生了什么变化?
(3)再次加水,并揉和,说说变化。
(4)小结:面粉加水后揉和会变成像橡皮泥一样的面团。
四、了解面粉制品
(1)面团是什么样子的?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样?我们一起来变一变,好吗?
(2)面团可以做成什么?
⒈能大胆想象,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相似物品来代替五官,体验变脸的乐趣。
⒉学习用渐变的方法来涂色。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看课件:知道如何变脸
⒈出示会变的脸(出示课件)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漂亮的脸,看看这张脸和小朋友的脸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五官是用水果和蔬菜变得)
⒉知道用什么来变脸
师:它的头发是用什么变的,眼睛是用什么变的?……(头发是大树叶变的、眼睛是用两只香蕉……)这张脸有趣吗?
二、幼儿尝试变脸,知道找出事物的相似点来代替五官
⒈认识变脸材料
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张脸,还有变脸的一些物品,看看有些什么?(花、蝴蝶、辣椒等)那我们一起来试着变一变,好吗?
⒉幼儿变脸,知道如何匹配
现在老师就要请你们把边上的这些东西变进去,变成这张脸的五官。
你想用花变成什么?(耳朵)为什么你用花变成耳朵?(花有两朵,耳朵是两只,它们是对称的)那么辣椒可以变成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变?(因为它像我们的鼻子尖尖的比较相似……如果让你来变你想用什么来变?(水果,花等)
⒊渐变色的含义
脸变好了我们还要给他涂上漂亮的颜色。
这张脸的颜色和我们脸的颜色一样吗?这些颜色是怎么变化的?(颜色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逐渐的变化,我们叫它渐变色)
4.知道哪两种是渐变色
师:那你们还知道哪些颜色也是渐变色?幼儿讨论。
(红色和粉色,深蓝和淡蓝,深绿和淡绿,橙色和黄色等)
5.如何来画渐变色
师:那我们知道哪两种是渐变色了,那渐变色应该怎么画呢?请幼儿来讲述
教师示范渐变色的画法:找相似颜色的油画棒,按照从深到浅或者从浅到深逐一涂色。在两种颜色的相接处,应适当进行连接。涂渐变色的时候如果要竖着涂,就是上面深下面浅,从上往下涂,如果要横着涂就是要左边深右边浅,从左到右涂。(教师边讲边示范)
三、幼儿想象替代五官的物品
⒈幼儿自由交流
现在请你们自己来变一变脸,变的脸最好和刚才我们变的不一样,你想用什么东西来变呢?(幼儿自由变流)
⒉说出自己想用什么来代替五官
师:谁来说一说,你准备用哪些东西来变五官?为什么用这些东西来变?这些东西跟五官有什么相似点?
四、提出要求,幼儿作画
⒈大胆想象,用各种物品进行变脸
⒉注意各种物品与五官之间的相似
⒊用渐变色来进行涂色
五、展示幼儿变脸作品,相互欣赏
⒈师:说说你是怎么变脸的?用了哪些东西?
1、知道我们周围有各种颜色,感受颜色的美。
2、通过操作知道颜色会变化,把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就能变成另一种颜色。
3、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操作结果。
4、发展视觉,提高归类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家里带一件颜色漂亮的物品。
2、幼儿实验的透明小瓶子、吸颜料瓶子;每组桌上有红、黄、蓝、白四色颜色水。教师实验用具一套。
活动过程:
一、颜色的美。
1、幼儿自由欣赏、分享带来物品的颜色。
2、教师小结:许多东西都有颜色;有了各种漂亮的颜色,世界才显得这么美丽。
二、颜色会变。
1、幼儿自由配色。提问: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谁能用桌面的颜色配出老师出示的颜色。
2、幼儿进一步配色。提问;你能配出更多的颜色吗?怎样配的?幼儿配色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把操作的过程与结果讲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3、幼儿表达自己操作的结果。教师“数一数,你一共配出几种颜色;说一说,你能叫出其中的几种颜色的`名称。”
4、颜色分类。把配好的颜色相近的放在一起,能把颜色分成几类。
5、教师小结。把两种颜种放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三、玩玻璃纸。
1、分给幼儿各色玻璃纸,请小朋友把不同颜色的两张玻璃纸合起来看,有什么变化。
活动延伸:
让幼儿用自配的颜料着色。
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月亮是会变化的,并初步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2.激发孩子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课件、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都听过好听的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月亮姑娘最后穿上合适的衣服了吗?
师:为什么穿不到合适的衣服?
因为月亮姑娘的身体不断变化,有时候大,有时候小,所以她总是穿不到合适的衣裳。
师:我们这段时间一直在探索月亮,月亮会发光吗? 师:月光从哪里来?
课件展示,小结:月亮是个不会发光的球体,也叫月球。太阳的光芒照到月球上,月球把光反射到地球上,所以我们地球上的人能看到月亮。
二.演示实验
1.讨论:你们平时见过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2.课件展示
师:月亮有这么多的样子,在这张挂图中会在什么位子上呢?(幼儿自由猜想)3.实验验证
实验:一个教师当月亮,其他孩子当地球上的孩子。孩子观察演示实验。并验证猜想的结果。
认识新月、满月。
师小结:月亮亮面朝着太阳从新月开始,绕着地球转到满月,月亮越变越大。
三、幼儿操作
师:从满月到新月,月亮的变化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1.再次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小朋友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操作。
2.检验幼儿操作结果,教师分析。
3.运用课件小结。
小结: 新月到满月,月亮越变越大。满月到新月,月亮越变越小。
四、活动延伸
师:月亮绕地球转一圈用了多长时间?(一个月)月亮这样的变化一年有几次?(12次)
本次活动来源于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下的一节美术活动,本学期的主题是围绕绘画活动展开,故设计了本次《会变的鸟儿》这一教学活动。
一、选择的内容
1、生活性原则
幼儿进行绘画创作主要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当我们的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了仔细观察后就能借助这一生活经验进行绘画。当绘画的内容是孩子很熟悉的、已知事物时,孩子的思维就被激活,喜欢施展自己的已有经验。幼儿的绘画就能从一个仅为学习某种绘画技能的无意义空间,成为幼儿表现世界的有意义的尝试。同时,随着生活经验的拓展,技巧难点也迎刃而解。如本次《会变的鸟儿》这一绘画内容其实是幼儿利用自己的小手想象画树,幼儿已有经验对树的外形特征已经非常熟知,同时利用自己的小手也较趣味性,所以幼儿的兴趣一直处于高涨。
2、欣赏性原则
我们的孩子比较直观,喜欢美的事物,我们教师正好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给与孩子一种美的欣赏。如,在活动中,利用了音乐欣赏,引导幼儿融入到一种意境中,同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播放一些较美的范例,让幼儿能从中感受到小手变树的美。
3、评价性原则
在幼儿操作绘画之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幼儿进行评价,帮助能力弱的幼儿观察同伴的优点,今后能利用到自身的绘画中。在最后评价环节,提问:小鸟们,你们喜欢到那棵树上做窝呢?为什么?引导幼儿从树的高大、树叶的茂盛等等来评价同伴的优点。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会变的鸟儿》
二、活动的模式
模式:音乐导入--情境创设--示范操作--交流评价
第一阶段:音乐导入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利用优美抒情的音乐这是我们在情景绘画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带领幼儿进入到情境中。
第二阶段:情境创设
在音乐欣赏进入森林的情景中,引出小鸟最喜欢在森林里歌唱。接着引导幼儿利用自己的小手来做只小鸟,飞呀飞呀飞到森林中。第一次感受小手能变出一只小鸟为下一阶段用小手来画树做了铺垫。创设小鸟飞到森林里飞累了,变成一座小山休息一下,接着小猴来爬山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在这一情景中融入技能要求。
第三阶段:示范操作
在集体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清晰示范讲解能为幼儿操作起到作用。在示范讲解过程中,利用情景融入技能让幼儿能更清晰绘画的要求。比如:在小猴爬山的过程中,就是教师利用画笔沿着手指把手形绘画出来,并提问:爬山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不仅拓展到生活中的爬山注意点而且将绘画技能展现出来,那就是爬山的时候要站稳,不能把笔离开画纸。
第四阶段:交流评价
通常在绘画教学活动后,进行交流评价。在本次活动中,利用一张KT板将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展示,幼儿们扮演小鸟并提问:“你们喜欢到那棵树上做窝?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绘画的树的外形、树叶的茂盛度以及画面的布局等等,来评价同伴的作品。同时学习同伴的优点。
三、活动的方法
1、情趣语言法
这种情景性的语言,可以任意组织,只要符合逻辑,能化解技能难点即可。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情发挥自己在语言教学、谈话等方面的语言想象力,各显神通。比如在《会变的鸟儿》中,为了引导幼儿能利用手指涂抹的作画方法,我这样说道:“这可是一棵有魔法的树哦,让你们的小树变成一棵会发光的小树。”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小树孤零零时,我又引导“别让你们的小树朋友一个人哦,让它的好朋友都来做客。”等等,技能传授有各种要求,教师要根据绘画内容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情景化,能信马由疆、轻车熟驾地操控情景,技能的传授就水到渠成。
2、范例欣赏法
在如何使用范例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不能让范例成为幼儿想象力发展,及自由表达的绊脚石,又不能让范例缺失。因为孩子缺乏相应的表现能力,无限度的开放,只会让技能空白的孩子拿出了“粗制滥造”的作品。
在实践过程中,就拓宽了“范例”的概念,把名画、相关内容的照片、影象、图片及其他优秀的幼儿作品等,都纳入“范例”的范畴。根据活动特点选择使用这些范例,让孩子的视野更开阔,多角度领会绘画主题,丰富的视觉感受,唤醒孩子的经验和想象。在本次活动幼儿操作环节,我也利用了事先较成功的图片、以及其他类型的树的图片给与幼儿欣赏并且降低幼儿绘画的坡度。
问题:
1、在活动中教师在幼儿经验的拓展方面较少,提问太过局限。
2、在树叶的绘画过程中教师未能明确树叶的形状要求,以致幼儿的树叶只是简略的一根,未能表现两头尖中间圆的形状。
改进设想:
1、在提问的预设与回应中应更多的进行预设,能从认知、能力方面整合在美术活动中更多的提升幼儿。
2、在操作过程中环节的要求要更清晰,以及重难点的突破能通过指导性的语言进行突破。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一)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在圆形的基础上添画各种物体,知道圆能变成各种有趣的东西。
2、在绘画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事先观察的圆形的实物。
2.物质准备:《魔术表演》、各种颜色、各种大小的圆,水彩笔。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看视频,引起兴趣。
指导语:朋友,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魔术表演吧!
2、播放《魔术表演》
指导语:魔术师棒不棒,你们想不想做魔术师? 指导重点:教导幼儿安静观看,不随意走动。
二、展开部分
1、教师出示圆形,示范作画
指导语:小朋友们老师也会变魔术,魔术名字叫圆形变变变,你们想不想看呀?(快速画出一个人物头像)
指导语:请小朋友看好了,老师的圆形变成什么了?(快速画出个大西瓜)
指导语:看,老师又变出一个什么来?
2、组织幼儿讨论,说出更多圆形可以变成的东西 指导语:小朋友们谁还知道,圆形还可以变成什么呢?
知道重点:引导幼儿说出事先观察过得实物,并能举手回答问题,别人回答时不要插话。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老师出示为幼儿准备的材料(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各种颜色,各种大小的圆。)
指导语:我们今天也来学变圆的魔术。请小朋友先想好你想用几个圆变成什么东西,然后再动手制作。
指导重点:指导幼儿想好后再进行制作,并选择适合颜色的水彩笔进行装饰。4.教师巡回指导。指导语:老师看看那个小魔术师最认真啊!
指导重点:要求幼儿把废纸仍在箩筐里。变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来。帮助能力差的幼儿,鼓励他大胆变圆。
三、结尾部分
展示小朋友制作的作品,让小朋友猜一猜变得是什么
会变的春天
春天又来到了,春天是会变的,而且是会“七十二变”的,这不小学作文 ,你看……
春天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他一挥他的魔术棒,冰冻的小河又重新哗啦拉地流了起来,唱着欢快的歌;他一挥他的魔术棒,一簇簇桃花开满了枝头,散发出阵阵清香;他一挥他的魔术棒,小草也顽皮从地里面钻了出来,正在东瞧西望呢;他一挥他的魔术棒,柳树则冒出鹅黄的嫩叶,一丝一丝地垂着;他一挥他的魔术棒,万物苏醒,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天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你看他画的`一幅油画,黄灿灿的花,花儿张着小嘴倾吐芳香。那黄色如果再浓一点点,就不会这么嫩,那就不会有透明感,如果那黄色再淡一点点,就不会这么灿烂,也没有那么鲜艳;你看他画的一幅水粉画,太阳东升,天边一抹红霞,池塘里碧绿的荷叶上几颗晶莹的露珠仿佛被春风吹着。这些真是美不胜收的画呀!
春天是一个孕育生命的妇人。春天来了,人们开始了春耕、春播,播下种子经过一场春雨下过之后,变成了无数个新的生命,花生、大豆、玉米……全都发芽了,它们全都在春天里生长,经过夏天,到了秋天,全都成熟了。
【小班综合活动-会变的圆圆】推荐阅读:
小班综合活动我的家02-18
小班综合活动教案:有趣的钮扣05-27
幼儿园小班综合活动《小脚丫》09-16
小班综合活动:可爱的小脚丫09-21
小班综合:听声音10-12
小班综合教案学本领04-20
小班综合《好玩的刷子》教案03-20
幼儿园小班学生综合评语04-23
小班综合教案 教案 可爱的小蜗牛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