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的教案反思

2025-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反思(精选5篇)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反思 篇1

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就答谢中书书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颓废)

一词多义:夕

1.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2.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为字共三十有四.一共.

3.乱:猿鸟乱鸣. 没有秩序.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

4.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头.

5.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一起.(记承天寺夜游)

3、重点句子的意思.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4、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只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反思 篇2

于是, 我就让学生去读这篇文言文, 虽说这是一篇精美的山水小品文, 可要让学生体会其间的味道却有点难, 那就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 就要教学生会思考问题, 因此, 我就让学生提出疑问。课前收集了学生的疑问, 并进行汇总分类。学生的问题如下:

1.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是什么?

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是一封应答谢中书的信, 为什么写的全是景物?

我用PPT的形式在上课前进行呈现, 并且指出前三个问题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那是老师对学生的提问, 而第四个才是自己看了文章后的疑问, 因此就确定第四个问题为本节课的主问题。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整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还偷偷地观察了一下, 发现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 那表情是多么的愉悦, 其他学生是多么的羡慕。此时, 我确信了我的策略是对的。

首先, 我从文言文的角度确定其教学内容。文言, 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而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 因此, 学习文言文, 前提是学习文言。于是, 我就设计了两个教学步骤来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一.读。要求学生读出节奏, 重点解决“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朗读节奏。我预测到前部分都是四字句, 两字一停顿, 学生是很容易掌握的, 而后两句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很难把握, 在课堂上我就反复要求学生朗读这两句, 在朗读中学生就较快地掌握了这两句的朗读节奏, 同时, 也很快地明白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所以, 我认为“生本”语文课堂就必须从学情出发, 这样的课堂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译。先让学生自由翻译, 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不懂的举手提问, 老师帮助解决。过了几分钟, 学生的声音渐渐停了下来。我就采用开小火车的方式让学生来翻译句子, 并要求指出重点字词的意思。这个环节很快就结束了。

这样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 可是表层的。学习文言文, 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 即所言志, 所载道。那“所言志, 所载道”就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词处。所以, 我就决定在写景的文字中深入地挖掘, 把学生带入其间。

我提问:“陶弘景说:‘实是欲界之仙都’, 那是说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 可听了大家的翻译, 你感觉到这是‘人间天堂’的美景了吗?”

学生默默地摇头。

我就顺势提问:“那陶弘景为什么说这里是‘人间天堂’呢?你能抓住景物来描述一下你从文字中看到的画面吗?”

不一会儿, 学生纷纷举起手来。

学生甲:“我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看到了一种山水映衬之美。高高的山峰高插入云, 那是一种阳刚的美, 而流水清澈见底, 那是一种温柔的美, 山的刚和水的柔, 使陶弘景陶醉其间, 那不是‘人间天堂’吗?”

一个学生的回答点燃了全体学生, 学生的眼睛此时都清澈透亮了。

学生乙:“我看到了色彩搭配之美, 你看那石壁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 和着青色的高山、蓝天、白云、变化不断的清流 (那流水随着倒影的不同而变化着) , 那是纯净的色彩, 在这样的环境里, 不得不让人感受到那江南山水的清新脱俗。那不是人间天堂吗?”

学生丙:“我感受到了一种动静生命之美, 你看那‘夕日’静静地躲在山头, 余辉染红了山头, 那浮躁的心此时就会变得宁静安详, 还有那清晨雾气散后, 猿猴、林鸟的此起彼伏的叫声, 那是一种生命的蓬勃。”

……

此时, 学生已经完全进入陶弘景所描述的意境中了, 我顺势告诉学生, 这是深入翻译法, 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中‘所言志, 所载道’处一定要展开自己的联想, 深入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境。同时, 也就解决了学生提出的第四个问题了。

我暗暗高兴, 我想我完全可以带学生去体会陶弘景在文中的“所言志, 所载道”了, 我就提问:“你在这里读出了陶弘景的什么了呢?”我多么期待着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沉醉于山水之乐。可事与愿违, 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读出了谢中书是请陶弘景出山做官的。”这个答非所问,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附和。这不是我的教学设计呀!再说关于谢中书给陶弘景写信的内容是没有记载的, 这从何考证呢?我就如实告诉学生, 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也想到过, 就查不到这方面的资料, 那我们怎么办呢?跟学生商量, 我们能不能从书中去找。这时, 所有学生的眼神都集中到书中去了。马上有一个男生举起了手, 说:“找到了, 课文注释里说‘谢中书曾任中书鸿胪 (掌朝廷机密文书) ’, 那就说明谢中书是梁武帝的左膀右臂, 梁武帝很信任他, 而你给我们的资料里讲到梁武帝曾请陶弘景出山为官, 那一定是受梁武帝所托请他出山了。”

那我就追问:“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呢?”

沉默了几秒后, 有一女生站起来说:“老师, 你不是刚说过了吗, 古人喜欢‘写诗作文’来交流的吗?你看‘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说明谢中书肯定也是用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梁武帝请陶弘景出山的时候不是问‘岭上有何物’吗?”

学生的思维全打开了, 陶弘景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鲜活起来了。

我又追问:“陶弘景是怎样告诉谢中书不愿出山为官的呢?”

学生一:“陶弘景是委婉地告诉谢中书, 我是一个沉醉于山水之乐的人, 我是不愿为官的。”

我顺势把陶弘景沉迷山水的描述在PPT上呈现:

“他游遍了各个名山, 寻求仙药。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 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 吟咏诗文, 久久徘徊, 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一听到松涛响, 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有时他一个人独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游览, 远远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神仙。”

这样, 把陶弘景对山水痴迷的形象进一步强化, 再读课文体会。

不一会, 学生又说:“老师, 我读出了陶弘景觉得自己能够和谢灵运一样感到得意, 他是不屑于做官的。”

又一学生说:“老师, 我读出了陶弘景对当时人沉迷名利的惋惜, 你看‘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爱莲说》里的‘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 陶弘景是不屑于官场的。”

这样, 陶弘景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存活了, 这节课上我只是在旁边轻轻地引导和点拨, 让学生不断地在文中寻求自己想需要的。

课后我不禁反思:

课堂的改革是必须, 我们曾经的语文课堂教学, 老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按自己的要求进行, 漠视了学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遏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 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表达、创新的欲望, 也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与热情, 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课堂道具。我想我们的每节语文课, 都应该是没有桎梏和约束的, 应是直率、坦诚地碰撞和争论, 是自我生命自然地绽放和自由精神淋漓地舒展。

如今我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课前给学生一份所谓的预习案,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 然后在课内展示, 期待达到“自主、合作、探究”。试想, 教师一人编写的预习案, 能代表学生的想法吗?他们在完成你的预习案时, 不是桎梏了他们的思想了吗?这还是自主吗?在这个教辅材料满天飞的年代里, 学生还会有思考的习惯吗?有人说过:“当一个人进行思考时, 他因此而存在。”所以, 不会思考的人是悲哀的。但课前要预习这是必须的, 那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预习, 比如通过阅读, 提出自己在课堂上想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疑惑, 这样教师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根据教材内容正确地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务必要思考的三个问题是:

(一) 学生的思考点在哪里?

(二) 我们要从哪里出发?

(三) 我们要去哪里?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篇3

徐闻二中 杨光新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我们的重视。而八年级是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八年级的文言文与七年级的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七年级的文言文篇目是分散在各个单元中,每单元一篇;八年级则是单独编排,五篇文言文为一个单元,每册各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增加了近一倍,难度也相应地提高了很多,八年级才是文言文教学真正的启蒙阶段。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之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把千古传诵的名篇肢解成由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子等组合起来的呆板篇章。一堂课下来,老师讲个不停,学生记个不停。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无趣。部分学生甚至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的心理。

本课教学,我力求从传统的程式化框架中跳出来围绕一个“美”字进行教学——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自主译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品析表达,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拓展提升,引导学生表达心中之美。这些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不足之处更多。文章比较短,理解难度不大。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七年级学习文言文的经验,部分同学已经养成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习惯,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知道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懂得圈划重点语句,也学会了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等等。因此,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尝试“四读”教学。

一、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本课语言简练,画中有诗,非常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读出情味儿,从而体味古人的情感。

二、品析语句不够味

古文教学中我一直本着“诵读,通大意——品读,感语言——悟读,理文理”的原则进行。在诵读的基础上悟读,美读。文中的“高峰入云”的“入”、“猿鸟乱鸣”的“乱”、“沉鳞竞跃”的“竞”„„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如果能让同学们赏析、体会这些词语的美妙,我想读起来肯定是另一番效果。没能赏析语言美,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遗憾!

三、课堂教学不放开

课堂的确够“实”,字词落实到位,文章内容把握较好;课堂也的确够“活”,一篇美文在自由快活的氛围中学完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我搜集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等;是我在总结方法,包括文章写景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相对机械的传给学生。尽管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偷懒造成的,比如很少有学生主动的预习课文,就 算预习了也仅仅是大略看下课文,不会去搜集相关的资料,但是,归根结底,这始终还是老师的方法引导不够到位,加上部分学生的偷懒,不认真做好预习,让老师形成了对大部分学生不够放心的心理,结果课堂差点成了教师一手包办完成。

四、贪多不齐,课堂节奏错乱

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不要贪多求全,要舍得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按照传统的教法,《答谢中书书》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景佳句,体会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但本文过于重视朗读的训练,结果对学生的品读指导不够,课堂节奏前松后紧,致使不能完整地完成教学目标。

边声四起,尘埃落定,终于上完课了。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我记忆很深刻的一句话是:作为教师,你上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没有哪节课是隐秘的!

答谢中书书课堂反思 篇4

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 “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整体来说,本节课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能够突出本课重点,但就新课标中提到的知识目标,在本课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中对文章缺少通篇翻译。这一工作只是放了练习当中,如能在课上以检查预习形式出现,也许会更好。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篇5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检查预习:

1、词语解释。

①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颓,坠落。(太阳快要落山了) ④沉鳞竞跃:争相跳出。(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写作技巧: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上一篇:假如我是一片海小学作文下一篇:《秋天的落叶》的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