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比赛脚本(共8篇)
目前课件已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广大教师对课件并不陌生,但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脚本,脚本是制作课件的前提,就像一部影片需要有一个剧本,那么你想要制作课件,首先就要先有脚本。作为教师的我们,并不要求人人都能做出精美的课件,但至少自己要会设计课件的脚本,通过脚本,能把自己的想法与课件的制作者进行沟通,从而使课件达到你最初的设想。即使你自己制作课件,也能做到综观全局,有的放矢,减少重复劳动。所以说,我们可以不会做课件,但决不能不会写课件脚本,那脚本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怎样写脚本呢?写脚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现在,我就根据自己的一些体会,以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和实践,谈谈多媒体课件脚本的设计,以作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为什么要设计脚本,脚本与课件有什么关系。
要制作出方便、实用、效果好的课件,除了要有较好的制作技术外,关键在于创意,即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能激发学生兴趣,能揭示教学重点或难点的课件。而脚本正是创意的体现,是创意的初级表达。编写脚本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指导制作者去进行课件制作,虽然我们有关于整堂课设计的教案,但教案主要是由学科教师按照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将知识内容和呈现方式描述出来的一种形式,它还不能作为课件制作的直接依据。课件制作者对计算机软件很精通,但不一定了解各个学科内容和教学设计的具体问题,因而设计者必须交给制作者一套制作脚本,以确保其制作时有据可依。
制作脚本对课件的制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高质量的制作脚本是课件开发成功的保障。脚本是沟通课件的构思者和制作者的桥梁,它为课件的技术制作提供了依据。
二、怎样设计脚本?
设计脚本是一个连续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一)明确教学目的,分析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题
众所周知,要制作一个课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如果最终的效果不能符合实际教学要求,也就失去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所以课件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它的设计思想一定要与教学目的要求一致,与教学的整体设计一致,为整体教学服务,这样才能达到辅助的效果。于是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件脚本之前应深入理解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合理选题。
选题是指选内容,也就是说,你的这堂课,你选择那些方面,或哪些要点用课件来表达。课件从内容上分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它是线型的,另一种是点型的,主要表达教师选定的几点内容。不管是哪种类型,我们都应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非用计算机不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有一些问题在黑板上解决更妥当,用计算机模拟现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某一问题用实物演示效果好,我们就不必在课件中去表达,反而会弄巧成拙,变成传统教学的翻版。在脚本的设计中,很多教师很容易把课件设计成课本上的例题、练习、概念等全都搬到计算机屏幕上,用计算机屏幕代替黑板,这样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满堂灌式教学。
一般说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将那些既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功能又能有效完成教学要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点、难点性内容作为制作的题材。
(二)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课件形式
课件形式是指课件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或者说是课件的主要侧重点,随着多媒体教学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入开展,以及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制作,目前,存在的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形式有:1.动画模拟型;2.图形变化型;3.实时控制型;4.应用题库型;5.智能专家型;6.网上教学型。
各种课件形式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选择那种课件形式,要看本节课的具体需要。当然,真正一节优秀的课件课,并不只是运用上述某一种形式,而是实现多种形式与传统教学的组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课件运用中,有些教师就因为过多的使用计算机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略了直观的教具、实验的动手操作和其它电教媒体的使用,所以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课件呈现资料时应讲究画面简洁大方,要给屏幕留出适当的空白,使学生获得视觉的美感,切忌一次性呈现资料太多,而使画面过于拥挤;课件中滥用音乐,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节好课,一定是恰当地使用几种媒体或是几种媒体的合理组合的一节课,所以在课件的组织形式上,就应利用各媒体的特有优势服务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外部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设计脚本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课件形式的合理运用。
(三)设计课件内容和操作过程
课件的流程设计是整个脚本设计过程中的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对课件的具体内容和操作进行研究。包括界面的元素与布局,页面的时间长度及切换方式、人机交互方式、色彩的配置、文字信息的呈现、音响效果和解说词的合成,动画和视频的要求以及各个知识节点之间的链接关系等等。
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1)课件呈现的内容
①具体内容
课件呈现的内容实际上也是我们课堂中要用的东西,主要有:
文字信息:标题、文本
音频信息:背景音乐和以及解说词
视频信息:动画或录像
这些是整个课件的主角,我们要进行精心选择,我们的依据便是你的教学设想,选择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一定牢记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整堂课的设想,时时想到我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课件需要什么。
为了使课件达到我们的设想,我们还要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优化,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音频信息也要仔细考虑,哪个地方该要,哪个地方不要,哪个地方需要背景音乐,哪个地方需要解说,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同样的,视频文件也需要合理的优化。
②组织形式
在设计脚本时,我们还要对课件所要呈现的各种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分析,并安排好各个知识点的关系和呈现顺序。一般说来,我们一堂课可分为导课、新课、巩固三个阶段,在课件内容分析时,我们也可把各个知识点分成这几部分,并安排在不同的模块中,一方面提高课件的操作性,另一方面也便于课件制作过程中的修改和链接。当然,对于点型的课件来说,我们只要安排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位置和链接就行了。
(2)课件的操作过程
课件的操作过程是要在课件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到课件流程中具体安排,主要有这三方面的内容:
①屏幕的外观设计
在这个方面主要考虑整个课件的风格以及各个页面的元素和布局,在设计课件风格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课件的内容,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密切统一。一般来说,我们在设计脚本是只要把握大概的布局就可以了,至于细节上具体要用什么颜色搭配什么颜色,要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多次比较才能决定。
②各元素的内部链接关系
因为一个课件不可能像流水线一样是单一方向的(这样的课件在实际中却存在多多),因为这样的课件非常不利于操作,某一环节出错,就需要从头开始,显然,这对于课件操作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课件内部的各元素之间进行合理的链接。在脚本设计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它们之间的隶属、链接关系,这样,能够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利于课件制作者的实际制作和课件程序的维护。
③人机交互机制
如果你对课件制作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想对这个内容肯定很熟悉。人机交互方式因不同的软件方式也不同,但一般都有按钮交互,热区交互,等待等方式,在设计脚本时,应根据你的实际需要考虑选择适当的方式。
(四)撰写课件脚本。
撰写课件脚本的过程,实际上是把我们在设计脚本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想法书面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也是课件脚本设计的最终成果的体现。这个环节贯穿于整个脚本设计的过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保证了脚本的质量,做课件时就会有事半功倍的结果。
三、设计脚本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个精美的课件必定有一个优秀的脚本,蹩脚的脚本再高明的制作者制作出来的也只能是劣质的课件。我们在脚本设计时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脚本不是教案。
在我接触的一些脚本中,很多是教案式的,也就是在他设计的脚本中,所描述的过程就是整堂课的过程,看起来似乎很完整,很具体,其实,这并不利于课件制作者制作课件,因为他需要的不是课的内容与过程,而是课件的具体操作过程。
2、脚本变成简单的资料堆积。
在这种类型的脚本中,在文科中比较常见,在这种类型的脚本中,几乎全都是课件所需的材料,而关于这些材料的组织以及它们如何出现或哪里出现却很少。这种脚本对于课件制作也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3、多多和课件制作者沟通。
脚本的设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是一次就能解决的,需要你不断的和课件制作者沟通,了解制作软件的优势和劣势,并积极听取制作者的意见(因为制作者有多次制作的经验,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见解),甚至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的优化脚本的质量。
4、尽量熟悉课件制作者所用的软件
智能卡在开发和测试中需要很多桌面工具的配合, 很多公司或者自己开发了专用的软件, 或者购买了标准的业务模块。这些工具都凝聚了业界的技术精华, 极大地帮助了智能卡的开发和测试工作。但是这些软件局限于某些应用, 一旦出现新的应用领域或者本地化的要求, 可能需要重新开发工具, 也需要对工具进行一些升级工作。
使用文本脚本命令的方式, 不局限于应用, 灵活快速地书写自己的测试脚本, 更好地专注于卡内应用的开发。
本软件的功能如下:
(1) 运行APDU指令, 与智能卡交互。
(2) 运行内部脚本指令, 执行运算工作。
(3) 载入DLL, 集成外部脚本指令, 执行运算工作, 使得脚本指令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4) 生成脚本执行日志。
(5) 脚本运行调试功能。
(6) 脚本命令树, 支持拖放预定义脚本命令到脚本文件中。
1 用例设计
(1) 载入脚本文件, 可以在程序界面中查看脚本内容。
(2) 编辑脚本文件, 程序提供文本编辑功能。
(3) 执行脚本文件, 这是程序的核心功能部分, 对载入脚本的命令进行解释执行。
(4) 调试动作管理, 支持人工干预脚本运行流程。
(5) 脚本命令树, 支持便捷方式添加常用脚本命令。
(6) 运行选项设置, 提供脚本运行的参数配置。
(7) 读卡器管理, 维护可用读卡器列表并处理与读卡器的交互。
(8) DLL脚本命令管理, 用于集成外部DLL提供的专用脚本命令。
2 设计考虑
(1) 应用开发环境的选择
C++能很好地进行面向对象设计, 完成本工具的开发。可以选用Visual Studio2008, 甚至经典的VC6也没有问题。
(2) SDI或者MDI
做一个实验, 发现在多文档界面方式下, 多线程算法处理导致时间分配不均, 效果不好。本工具并没有强烈的多文档需求, 因此采用单文档界面方式。
(3) 外部资源文件
这里不打算使用数据库, 采用XML文件来存储外部资源数据。
(4) 独立线程执行脚本
为保证程序界面的良好用户操作响应, 而脚本可能执行大量算法, 采用独立线程执行脚本命令。
(5) 数据核心设计
所有的数据都由独立的数据层管理, 以去除软件各层之间的依赖性。
此设计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数据作为服务器, 而其他层作为客户端。客户端只能和服务器通信, 而服务器不能主动访问客户端, 需要的话也只能通过异步消息模式或者回调函数方式。这种方式减少了各层之间的依赖性, 提高了各个功能模块的独立性, 使得程序结构优化, 易于扩展和维护。
(6) 错误诊断和处理
错误条件的诊断和处理由程序完成, 这里并不使用异常机制。错误类型和描述统一由日志模块管理。
(7) 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考虑采用开放式闭路原则, 即与其改变现有对象类接口, 不如添加新的类, 维持比较固定的类接口。
(8) 软件安全性
为了防止工具被非授权拷贝, 需要采用安全措施。
3 软件架构
有4个组成部分:
(1) 脚本执行程序, 即执行脚本命令的视窗应用程序
(2) 外部资源, 使用XML文件存储配置信息, 在软件启动时载入。当程序中配置发生变更, 相关资源文件将更新。由参数配置管理器载入处理。
(3) 读卡器管理DLL, 集成并管理PCSC及其他形式的读卡器。由读卡器管理器载入处理。
(4) 外部脚本命令DLL, 提供专用算法脚本命令, 如MAC./DES等。由外部脚本命令管理器载入处理。
脚本执行程序又由以下3层组成:
(1) 界面层, 即与用户交互的界面部分。本层只能访问数据层。
(2) 数据层, 这里包括了多个管理器, 分散储存数据。本层服务于界面层和处理层。
(3) 处理层, 处理脚本命令并写入执行结果。当界面层发出执行脚本命令时, 处理层实例化一个脚本运行环境, 逐条读取并执行脚本命令, 控制执行流程。
4 设计概要
4.1 层设计
4.1.1 界面层
界面层包括了脚本指令树、脚本面板和日志面板。
(1) 脚本命令树
1) 将用户自定义脚本命令组织成树。
2) 支持拖放脚本命令到脚本面板中。
3) 支持脚本命令树中脚本命令的添加、删除、编辑、组织排序。
4) 脚本命令树中每一个节点都由名字和值组成, 值为插入到脚本面板中的文本脚本面板。
1) 载入脚本文件并显示其内容。
2) 编辑脚本文件。
3) 保存脚本文件。
4) Rich Edit空间作为文本处理器。
(2) 日志面板
1) 显示以颜色和字体渲染的日志结果。
2) Rich Edit空间作为文本处理器。
4.1.2 数据层
数据层由各种数据管理器构成。
(1) 参数配置管理器
1) 储存配置参数。
2) 提供接口给其他管理器和客户端访问。
3) 处理配置参数变化。
(2) 外部动作管理器
1) 维护管理用户调试动作队列, 如启动执行脚本、单步执行脚本命令等。
2) 提供接口给处理层的脚本运行环境, 由其决定脚本处理流程。
(3) 内存变量管理器
1) 维护管理脚本命令中定义的内存变量。
2) 维护变量名和值的映射。
3) 提供接口给处理层以访问内存变量。
(4) 常数管理器
1) 维护管理脚本命令中定义的常量。
2) 维护常量名和值的映射。
3) 提供接口给处理层以访问常量。
(5) 读卡器管理器
1) 维护管理读卡器列表及连接信息。
2) 负责与读卡器管理DLL交互。
3) 提供接口给处理层以访问读卡器。
(6) 外部脚本命令管理器。
1) 维护管理外部DLL的API使用信息。
2) 维护外部脚本命令名称和接口地址的映射。
3) 提供接口给处理层以执行外部脚本命令。
(7) 日志管理器
1) 储存脚本执行结果。
2) 保存日志到文件。
3) 将日志信息输出到日志面板中。
(8) 授权管理器
1) 程序启动时读取授权文件。
2) 建立授权信息状态机。
3) 提供接口给其他管理器, 可以在非授权状态下屏蔽某些功能。
4.1.3 处理层
处理层专职于执行脚本命令。
(1) 脚本运行环境
1) 从脚本文件读入并处理脚本。
2) 控制脚本处理流程。
3) 工厂方式生成脚本命令对象并执行。
4) 由启动脚本执行命令创建。
(2) 脚本命令工厂
1) 程序初始化时注册生成脚本命令关键字索引的脚本命令工厂。
2) 按照脚本命令关键字生成脚本命令对象。
(3) 语法分析器
1) 解析脚本命令, 剥离出关键字, 操作数和操作符。
2) 计算操作数。
4.2 执行视图
从图3中可以得到层间通信的原则:
(1) 用户输入可以和处理层、界面层交互, 但是不能直接访问数据层。
(2) 处理层和界面层完全独立, 只能通过数据层交互数据。
(3) 外部资源和DLL等由数据层管理。
4.3 界面视图
如图4所示, 这里并没有详细列出菜单项和工具条项目。
4.4 数据流视图
4.4.1 运行选项设置序列图
本例显示运行选项设置是如何管理的。当工具启动时, 参数配置管理器从外部资源文件, 这里主要是XML文件, 读取配置参数。然后用户界面显示时使用这些参数。
一旦用户修改了参数, 工具将调用参数配置管理器更新内存数据并写入XML, 如图5所示。
4.4.2 调试动作管理序列图
显示如何处理用户干预动作, 包括继续执行、结束、暂停执行、单步执行、重新开始。外部动作管理器接收并存储用户的干预动作。脚本运行环境定点轮询管理器, 并按预存动作执行处理流程, 如图6所示。
4.4.3 脚本命令树管理序列图
显示如何初始化脚本树, 以及用户编辑动作是如何处理的。参数配置管理器负责脚本命令树项目和XML资源文件之间的数据通信, 如图7所示。
4.4.4 载入脚本文件序列图
显示如何载入脚本文件。参数配置管理器负责文本显示设置。这里支持两种载入方式, 用户选择和自动载入。自动载入方式需要在工具关闭时已有脚本文件载入, 如图8所示。
4.4.5 读卡器管理序列图
显示如何维护和访问读卡器。脚本执行时, 通过专门的DLL和读卡器通信, 如图9所示。
4.4.6 编辑脚本文件序列图
显示编辑脚本文件时的相关动作, 如图10所示。
4.4.7 DLL脚本命令管理序列图
显示编辑脚本文件时的相关动作, 如图11所示。
4.4.8 执行脚本文件序列图
显示如何执行脚本文件及脚本命令工厂工作流程, 如图12所示。
5 关键程序
5.1 脚本命令工厂
脚本命令基本工作流程可以分为执行和结果输出, 即日志, 因此可以抽象出基类。实际的脚本命令均为这个基类的派生类。这里采用设计模式中的工厂模式, 很好地实现了脚本命令的扩展性, 程序结构显得清晰明了。下面给出脚本命令工厂的框架性工作代码。
5.1.1 基类CScript Block
枚举类型SCRIPT_LIFECYCLE用于脚本命令生命周期状态机管理。脚本命令不完整时, 不予执行;脚本命令完整时, 执行后由LC_PREPARED变迁到LC_EXECUTED。
3个虚函数用于派生类具体化, Prepare处理脚本命令参数, Trigger执行脚本命令, Print Result将结果输出到日志管理器。
5.1.2 派生类
这里举一个派生类例子CComment Semicolon_Script, 这是一个处理注释行的脚本命令。注释行采用分号开头。
3个虚函数的具体实现这里就不例举了。全局函数CreateInstance_Comment Semicolon_Script用于脚本命令工厂注册用。
5.1.3 工厂
工厂类之前是脚本命令创建函数原型声明。CHandle List是列表类。脚本运行环境调用Get Creator根据关键字获得对应的脚本命令创建函数以生成脚本命令对象。具体用法示例见5.2部分。
5.2 脚本运行环境流程控制
脚本运行环境读入脚本文件, 从工厂生成脚本命令, 然后执行脚本命令, 并轮询外部动作管理器, 以确定运行流程。如果把脚本命令比喻为血液, 脚本命令工厂比喻为心脏, 那么脚本运行环境就对应大脑了。
5.2.1 脚本运行环境处理流程
枚举类型RE_STATEMACHINE用于脚本命令执行状态机管理。RE_READY状态读入脚本命令文本生成脚本命令对象, RE_EXECUTE状态执行准备好的脚本命令对象, RE_END状态表示脚本文件执行完成。
5.2.2 外部动作管理器处理流程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策略;课件;脚本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52-04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的设计阶段,尤以脚本编写最为重要,因为它是课件开发的蓝本。如今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已成为常态,网络具有丰富的资源、交互简便以及时空自由等特点,在教学上拥有独特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网络教学,而在网络环境下使用的教学课件会依据其教学设计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因此设计者在设计课件脚本时需要参照不同教学策略特点,使其能够适用于网络教学环境。
在研究前,笔者以“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为关键字,在知网、万方、维普等国内常用文献库中进行搜索统计,总结出实际教学中使用频繁的教学策略:分别为启发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在特色期刊文献数目统计分别为825篇、96篇、313篇、30篇,其它教学策略43篇,其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据此确定本文对以上四种教学策略的课件脚本进行研究设计。
一、基于启发式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从古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启发思维,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张。“愤”就是学生的准备状态,对某一问题的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明白的心理状态,一种内在动机。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这就是“启”。“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有一段时间思考,但尚未成熟,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1] 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启发式教学主要用于启发学生思考操作过程,即过程式启发式教学法。教师依据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所需要的方法,设置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和完成学习任务,并过渡到让学生向自己提出问题。[2] 然而教师的启发并不仅限于某一个或几个程序化的点,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活动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
启发式教学初期教师通过营造一种环境,导入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陷入思考。通过层层启发,形成一个个矛盾点,此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才能打破矛盾点,即意味着开始进入了教学内容学习。假设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依据层次划分由低到难,分别记为A、B、C,启发式教学策略中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重点在于让学生思考,对问题进行判断,形成矛盾点,教师开始适时地进行指点,逐步启发。
2.启发式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在多媒体课件开发过程中,要体现启发式教学策略,不仅仅要展现实现的基本步骤,更要考虑到师生在多媒体环境下,与CAI的交互方式吻合度。
多媒体课件通过操作者扮演教师的角色,计算机引入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并反馈,然后由专家系统检测,是否需要再度启发等过程来实现启发式教学过程。上海顾博士提出了“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的教学策略,具体为启发创设问题情境、探究知识、归纳结论、变式练习、回授尝试效果和调节。
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多媒体课件脚本设计时,一方面以启发式教学流程图为基础,另一方面要从课件本身的特点出发,包括前期情境的引入,点击课件的形式等等。不仅如此,还需要考虑到课件面向的人群,其学习特点及风格,进入启发式情境中采用何种媒体(图、文、音视频等)。具体脚本设计如图3所示。
二、基于随机进入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1.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讲解,要出现在不同的时间、教学情境中,为了避免内容过于简单,应尽可能保持真实性和复杂性的知识,使知识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具体性。不管学习的过程是从哪个方面进行的,其最终的学习结果是一样的,都同样获得了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认识和理解。
随机进入教学包含以下几个步骤:①呈现基本情境;②随机进入学习;③思维发展训练;④小组协作学习;⑤学习效果评价。
为利于学生多方位的建构知识,随机进入式教学可以是循环式的结构,也可以是线性分支结构,先是由学习目标来决定的,接着围绕目标设置不同情境进行学习。[3] 认知弹性理论认为,围绕案例教学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事物复杂的观念需要慢慢灌输给学习者,而不是先从一个不适当的过分简单观点开始。[4]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的教学流程如图4所示。
2.随机进入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同样需要借鉴随机进入教学流程图。在呈现基本情境时,多媒体课件可以体现其明显的优势,利用计算机独特的图像、音视频等媒体呈现能力,学习者根据喜好进行选择,进入学习。课件脚本设计图如图5所示。
三、基于先行组织者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1.先行组织者教学
先行组织者实质上就是一种引导性材料,能够定向和引导学习的内容。原有学习知识是与新学习材料适当相关的、稳定的、清晰的和概括性高的材料,在新旧知识学习上搭建一个桥梁,这样有了先前知识的学习,新知识学习更稳固扎实,不易遗忘。[5] 有意义学习需要学习者回忆旧知识内容,并需要主动构建知识,找到新旧知识联系的关键点。该教学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
根据加涅信息加工模型(如图6),人在接受外界刺激后,在对刺激做出相关反应前,人脑会对其进行一系列处理即信息加工。对信息加工的研究,有助于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对各参量的把握,从而达到特定的刺激反应。之前的所学知识是短时记忆,经过教师的指导为长时记忆。[6] 先行组织者的教学过程如图7所示。
先行组织者在传授知识内容时,需要提前辨别新学习材料和原有学习材料知识之间相关性和紧密性程度。
2.先行组织者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将教学过程流程图转换为脚本设计图,需要考虑到计算机的良好交互性和展示性。如图8所示,是自上而下的分析,自下而上的表达。
四、基于情境陶冶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1.情境陶冶教学
情境陶冶教学是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提出的,主要是采用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处在思想很集中的情况下学习。学习者能够很好认知,进行知识的重构。[7]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和教辅材料的需要,去引入形象的情境,学习者在这一情境中自主活动,达到轻松愉快的学习效果。人的认识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与情感活动的统一,这两种意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把各种无意识活动组合起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主要由创设情境、自主活动、总结转化三部分组成。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下的教学目标需要利用多媒体引入图像、音视频等各种素材,使学生的多方面感官得到刺激。学生能够根据产生的情境和教学内容有一致的情感基调,带着情感去体验和观察教学内容。[8] 其具体教学活动开展可以用图9表示。
2.情境陶冶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教学过程要很好地反应“因景生情,以情化境”原则。课件设计类型为教师辅助型,脚本设计图如图10所示。
五、对比分析
以上四种不同教学策略的课件脚本设计图不同,下面我们将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基于启发式教学策略的课件脚本设计时,需在学生的“愤”、“悱”状态进行启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件制作启发阶段,注意启发事件的合理设计,要时刻把握住启发式的关键矛盾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让学生去感受探究知识,逐步引导,变式调节,直至教学结束。
基于随机进入教学的课件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避免在多个上下文中产生混淆,必须在探讨的问题上提供相关背景信息。需要生成纵横交错的概念图。设置多重情境或意义,这种设置为学习者的选择和随机访问创造了条件。学习环境的组织不可能按照单一方向安排学习的发展,而知识也不可能按照纯粹的类别分类,还需根据不同的概念和问题提供相关案例。
基于先行组织者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时,在脚本设计中需要借助某种媒体提及先前知识,便于学生进行归纳上位知识,从而引出新的学习材料,便于新旧知识联系,扩充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另外根据学习者能力提供相应的资源服务。
基于情境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时,需要注意多媒体的使用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建设的场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在脚本设计中,目的要明确,不能太过随意,学习者能树立自信心,提高各方面能力。课件需注意师生之间的沟通以及交互性。
六、结论
脚本设计是课件制作的前提,在整个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好的脚本才能制作出优质的课件。在脚本设计过程要始终坚持突出其可用性,对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策略进行合理分析,据此进行脚本的设计,才能使课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整体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现今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已成为主流,该环境下的课件脚本设计与传统的有所不同,脚本设计需要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并结合网络环境学习的特点,合理地进行脚本设计,从而制作完善的网络环境下的课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5.
[2]宋伟娜.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4):88-90.
[3]余敏.基于随机进入学习理论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与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李康,梁斌.课件设计理论与制作技术[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60.
[5]贾丽霞.高中化学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林小琴.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100-101.
[7]何凌.浅析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59-61.
[8]朱京曦.多媒体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7.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使多种感官受到综合刺激)有利于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超链接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5)超文本、超链接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并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上述五种特性,特别是后面两种特性(即适合于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的特性),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一代新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双主模式中,不论是沿着“发现式”教学的左分支还是沿着“传递-接受”教学的右分支进行设计,都应充分考虑上述五种特性,特别是后面两种特性。换句话说,不仅在左分支中要考虑运用协作式和发现式学习策略,就是在右分支中也要充分考虑运用这两种策略。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在图1-3的“发现式”教学分支,即以学为中心的左分支中,由于强调要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则被作为外在于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来加以考虑。这是因为“协商”、“会话”、“讨论”等协作学习方式都必然要涉及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以外的其他客体,而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学习者个体”和“学习内容”以外的其他客体一般均被认为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但是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则是把教师、学生(这里的“学生”是指特定场合内的所有学习者而非某个“学习者个体”)和学习内容以外的其它客体才看作是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对于协作学习的看法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相同,它不是把协作学习看成是教学环境的一部分,而是看成教学策略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从学的角度或是从教的角度)可以把“协作学习”看成是“环境”,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策略”,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差别。这样,对于图1-3中的右分支(“传递-接受”教学分支)来说,就可以统一地把“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都看作是“策略”。当右分支的教学设计想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或是“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运用未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时,即可选择这类“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策略作为另一种并用的教学策略,或是作为原定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的一种补充,以便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的要求或更佳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运用哪种策略以及策略运用的顺序是要由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决定的,所以对于课件脚本的设计来说,策略的运用顺序实际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象图1-3所示的左分支那样,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协作学习,而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将这个顺序倒过来。综合上述多方面的考虑,我们最后得到的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课件脚本设计流程将如图1-4所示。事实上,该流程图不仅适合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课件脚本设计,而且也适合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课堂教学设计。
图1-4所示的设计流程除了具有图1-3所示流程的四个特点以外,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不论是左分支还是右分支都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策略作为基本的教学策略加以运用,而在图3中,这两种策略往往只作为“先行组织者”策略的一种补充。
和图1-3相比,对不同教学策略的选择及运用方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而更能适合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内容课件脚本的设计要求。
由图1-4可见,在双主模式教学设计基础上形成的CAI课件脚本设计框图(如上所述,它也适合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课堂教学设计),由于具有两个分支(右分支对应“传递-接受”教学,左分支对应“发现式”教学),所以显然它应能支持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这两类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此外,由于这两个分支既有公共部分又可相互跳转,因而还可方便地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要求。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具体教学策略,例如“协作学习”策略还可进一步细分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不同子策略,“自主学习”策略也可进一步细分(参看第四章),加上有些策略之间可以相互跳转且有多条不同的出口通路,因而图1-4能够满足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况。事实上,图1-4所提供的教学设计支持(包括对课件脚本设计的支持)几乎能涵盖除动作技能类以外的所有认知类和情感类(更确切地说,情感类应改称为情操类)教学目标的要求。
下面我们就对图1-4中各个环节的设计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行阐述。
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
§2.1教学目标分析的意义
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对于以教为中心的ID是为了确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具体教学内容(关于教学顺序,可以在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也可以用其他方法确定);对于以学为中心的ID则是为了确定学习的主题,即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这是教学设计面临的首要任务。
根据教学目标的含义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总教学目标”和“子教学目标”两类。总目标是针对某个课程(或某个教学单元)内容的整体提出的要求,所以是比较概括和原则性的。例如,在“力学”部分的教学中,通常把“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掌握力学量的度量”作为整个“力学”部分的总教学目标,这类目标一般在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表述。总目标从总体上给出了对该课程(或教学单元)的教学要求,但是这种要求是原则性的而不是具体的。在“力学”部分的总目标中要求理解力的基本性质,但并未指出力的基本性质应包含哪些内容,应理解到何种程度以及应通过哪种途径去达到这种理解。因此我们不能直接根据总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即无法根据总目标来进行教学软件脚本的设计。显然,为了教学软件开发的需要,必须对总教学目标进行认真的分析,求出实现总目标所需完成的具体教学要求和教学步骤,这些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步骤就称为“子教学目标”;这些子目标通常还需继续进行分析,看看是否还能找出实现该子目标所需的更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步骤,即看看是否还能找出更低一级的子目标。如此进行下去,直至找到不能再划分的最低一级的子目标为止。这里所说的各级子目标即是教材中的“知识元素”,也称“知识点”。
设目标B、C是目标A的子目标,即在目标B、C实现之前目标A不可能实现,我们把目标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形成关系”,可用图2-1表示。
在教学内容庞杂的情况下,教学目标之间的形成关系将呈现出多层次的网状复杂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由总目标出发,根据学科内容确定各级子目标以及各级子目标之间的形成关系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确定各级子目标之间的形成关系图正是设计和编写教学软件脚本的必要前提,也是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意义所在。因为只有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将各级子目标包括最低层次的所有子目标都确定以后,具体 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才能确定,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展开脚本的设计和编写。
§2.2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如上所述,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要从大纲所确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并求出它们之间的形成关系图。根据教学目标类型特征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分析方法,在脚本设计中较有效的目标分析法有以下几种:
1.归类分析法[5]
这种方法适用于具有分类学特征的教学目标分析。例如细胞的化学成分可按图2-2所示进行归类,从而得到相应教学目标的形成关系图。
类似地,对生物学中的“人体”可按头、颈、躯干、上肢、下肢等进行归类;对地理学中的“地域”可按省、市、县进行分类。
2.信息加工分析法[5]
所谓信息加工分析是指按照人们的心理操作过程来分析(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心理操作过程即是信息加工过程),这种方法适用于分析和问题求解过程或操作过程有关的.教学目标。例如求算术平均数的求解过程可按图2-3所示进行信息加工分析,从而得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有一些问题求解过程其心理操作步骤并不是按图2-3所示的线性方式进行,而是根据上一步的结果来判断下一步该怎么做。在这种情况下,要使用流程图才能表现信息加工过程。流程图的主要特点是,除了能直观表现出整个操作过程及各步骤以外,还设置有若干判断点(通常用菱形框表示),根据判断结果可转向不同的分支。
3.层级分析法[5]
这种方法适用于概念之间具有明确从属关系的教学目标分析。这是一种逆向分析过程,即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考虑学习者为了掌握该目标所规定的概念或能力必须先掌握哪些低一级的从属概念或能力;而要掌握这些低一级的概念或能力又要先掌握哪些更低一级的从属概念或能力。图2-4给出了通过层级分析对“掌握整数减法”这一教学目标所作出的目标形成关系图。由图可见,给定的教学目标⑾的实现要以⑺、⑻、⑼和⑽等四个子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该层级分析一直继续到最低一级的子目标(简单减法)为止。
4.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6]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StructralModellingMethod简称ISM&127;分析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当我们分析的各级教学目标不具有简单的分类学特征,或者其中的概念从属关系不太明确,也不属于某个操作过程或某个问题求解过程时,要想通过上面所述的几种方法直接求出各级教学目标之间的形成关系是很困难的,这时就要使用ISM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操作步骤:
第一,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
这一步要由有经验的教师或该学科的教学专家通过主题分析和技能分析把实现给定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分解为众多的知识元素(即“知识点”)。这些知识元素可以是某个概念或原理,也可以是某项技能的基本组成部分。显然,对这些知识元素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即是为实现给定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各级子目标。表2-1所示就是由教学专家围绕“掌握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目标,而从教材中抽取出来的有关知识元素及相应的教学子目标。
表2-1 知识元素的抽取及教学子目标的确定示例
知识元素(教学子目标)
知识元素(教学子目标)
(1)
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概念)
(9)
同分母真分数的加减(掌握同分母真分数加减法)
(2)
真分数(了解真分数)
(10)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3)
分数线(了解分数线)
(11)
约数(了解什么是约数)
(4)
带分数(了解带分数)
(12)
倍数(了解什么是倍数)
(5)
假分数(了解假分数)
(13)
最大公约数及最小公倍数(了解什么是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6)
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
(14)
通分(掌握通分方法)
(7)
大小相等的分数(理解大小相等分数的含义)
(15)
约分(掌握约分方法)
(8)
约分和通分的概念(理解约分和通分的概念)
(16)
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掌握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第二、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作出目标矩阵。
这一步也要由有经验的教师或学科教学专家来完成。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在对目标Gi进行学习之前必须先掌握目标Gj,则称Gi与Gj之间具有“直接关系”(可用图2-5所示的有向图表示),并称Ej为教学目标Ei的直接子目标。以表2-1为例,其中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如图2-6所示。根据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按照下述方法可以作出相应的目标矩阵:
以横轴表示某级的教学目标,以纵轴表示各级的直接子目标;
令某级目标与其直接子目标对应的位置为“1”,其余位置为空白。这样就得到图2-6所示的直接关系矩阵,也称目标矩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1
(2)
1
1
1
(3)
1
1
(4)
1
(5)
1
(6)
1
1
(7)
1
(8)
1
1
(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5)
1
(16)
图2-7 与图2-6对应的直接关系矩阵(目标矩阵)
第三、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观察图2-7所示目标矩阵的横轴可知,对应⑴、⑶、⑾和⑿等四个目标的列均无“1”出现,这表示⑴、⑶、⑾和⑿不存在直接子目标,即它们应处于目标形成关系图的最底层(预备知识),我们把这类预备知识称作第1层目标。
将目标矩阵纵轴上⑴、⑶、⑾和⑿所在行上的“1”全部置为空白,由此可得到剩余的目标矩阵,如图2-8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1
1
1
(3)
(4)
1
(5)
1
(6)
1
1
(7)
1
(8)
1
1
(9)
1
(10)
1
(11)
(12)
(13)
1
(14)
1
(15)
1
(16)
图2-8
观察图2-8的横轴可知,除⑴、⑶、⑾和⑿以外,目标⑵和⒀所在列也无“1”出现,我们就把⑵和⒀称作第2层目标。
将图2-8纵轴上目标⑵和⒀所在行上的“1”全部置为空白,由此可得到一个新的剩余目标矩阵。
观察这个新的剩余目标矩阵的横轴可知,除目标⑴、⑶、⑾、⑿以及⑵和⒀以外,目标⑷、⑹和⑼的所在列也无“1”出现,我们就把⑷、⑹和⑼称作第3层目标。
层次
教学目标
1
⑴⑶⑾⑿
2
⑵⒀
3
⑷⑹⑼
4
⑸⑽
5
(7)
6
(8)
7
(14)(15)
8
(16)(给定的教学目标G)
表2-2教学目标的层次分类
图2-9关于“不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如此继续下去,可以得到关于“掌握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目标层次分类如表2-2所示。
有了表2-2,再结合图2-6给出的各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就可以进一步作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具体作法如下:
按照表2-2所示的层次分类将所有目标由下而上排列成8个等级;
再根据图2-6,用有向弧线标出各级目标与其直接子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样我们就最终得到了图2-9所示的关于“掌握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这一教学目标的形成关系图。
不难看出,上述分析过程(包括生成目标层次分类表和求出目标形成关系图)由于步骤明确、可操作性强,很容易转换成计算机的算法,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去实现。换句话说,ISM分析法的第三个操作步骤可以交给计算机去自动完成,&127;从而使教学目标分析的效率得以提高。
§2.3教学内容序列的确定
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要确定实现给定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各个知识元素。至于这些元素的排列顺序,即教学内容序列的确定问题,可以在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的基础上来解决,也可以运用第四章所介绍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来解决。这里我们先介绍前一种解决方法。通过作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已经解决了如何选择知识元素的问题,对于已选定的元素在时间轴上应当如何排列,即教学内容序列应如何确定,则尚需在目标形成关系图的基础上按下列原则加以考虑:
目标形成关系图的直线(即无分支)部分,按低级子目标先于高级子目标的原则排列;
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目标中,先安排有较多直接子目标的教学目标;
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目标中,先安排基础性的教学目标;
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目标中,对于基础性和直接子目标数目均相同的场合,可根据教师经验决定排列的顺序。
以图2-9所示的目标形成关系图为例,按照上述原则变换到时间轴上以后,各个知识元素(与各个教学子目标对应)的排列顺序应为:
⑴→⑶→⑾→⑿→⑵→⒀→⑷→⑹→⑼→⑽→⑸→⑺→⑻→⒁→⒂→⒃
各个知识元素的内容和排列顺序均已确定以后,教学软件脚本的总体结构以及各个框面脚本的主要内容也就确定了。
第三章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的特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7]。由于迄今为止,计算机还难以对非智力因素作出形式化的处理,另外,在课件脚本设计的其它环节中(如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以及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将会不同程度地考虑激发兴趣、动机、陶冶情操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目前在CAI课件设计中,关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这一环节一般只考虑与智力因素有关的内容。换句话说,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就是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学习者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则是为了据此判定对当前学习者是否适合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所以,对学习者特征进行认真分析是实现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对学习者的上述三种特征进行分析的方法。
§3.1确定学习者的知识基础
对于学习者原有知识基础的确定可以使用“分类测定法”或“二叉树探索法”。
分类测定法对学习者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知识基础的确定按以下步骤进行:
先对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知识基础进行仔细的分类;
利用与知识基础分类密切相关的问题对学习者进行测试。
根据这样的测试结果即可推知学习者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知识基础类型。下面我们以“滑轮的滑轮组”的学习为例(即当前所学概念是“滑轮和滑轮组”)说明原有知识基础的分类及确定方法。
为了进行滑轮和滑轮组的学习,显然要求学习者具有杠杆原理方面的预备知识。每个学习者都是根据自己原有的杠杆原理知识来学习有关滑轮和滑轮组的新知识。按照教师的经验和对学生的调查不难发现,就滑轮和滑轮组的学习来说,其原有知识基础(即对杠杆原理的认识)可划分为五种不同类型,如表3-1所示。
表3-1关于“滑轮和滑轮组”概念的知识基础分类
类型
对杠杆原理的认识
1
由力矩=力X力臂公式求出力矩,再根据两侧力矩的大小决定杠杆向哪侧倾斜
2
力臂相同时杠杆朝力大的一侧倾斜;力相同时杠杆朝力臂大的一侧倾斜;当力臂大的一侧所受力较小时不能判定杠杆的倾斜方向
3
不考虑力臂,仅由力的大小关系决定杠杆的倾斜
4
不考虑力,仅由力臂的大小关系决定杠杆的倾斜
5
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完全不了解
在设计CAI软件时根据上述五种知识基础分类,&127;选择若干个与之相对应的杠杆问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即可确定该生关于当前所学概念(滑轮和滑轮组)的原有知识基础类型,从而可以做到对该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叉树探索法是根据已学过概念的难易程度对问题进行仔细划分,并将它们按由易到难的程度线性排列。在教学过程中,CAI&127;软件运用“二叉树搜索算法”即可从中选择出最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从而也就确定了该生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知识基础。
以“加减法运算能力”的探索为例,我们可以将“个位加”作为能力轴线上的起点(最容易),把3位数的加减法作为终点(最困难),中间再划分20个(或30个)等级,则起点的难度级为0,终点的难度为20(如图3-1所示)。学习开始时,先提出能力轴中点位置的问题Q1,让学生回答,如果回答正确表示该生这方面的能力已超出Q1水平,下一次应选Q1与终点中间的问题Q2让学生回答,如果这次回答出错,表示该生这方面的能力低于Q2,下一次应选Q1与Q2中间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此继续下去,很快可以找到适合当前学习者实际水平的问题,从而也就确定了该生在“加减法运算能力”方面的原有知识基础。
§3.2确定学习者的认知能力
为了确定学生的认知能力必须首先解决认知能力如何表征的问题。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27;教育目标应当包括三个领域的内容即:认知能力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其中认知能力的目标按智力活动的复杂程度又可划分为六个等级:
识记 记忆或重复以前呈现过的信息的能力(即知识保持能力);
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说明)所获得的信息的能力;
应用 将知识(概念、原理或定律)应用于新情况的能力(即知识迁移能力);
分析 将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个彼此相关的组成部分的能力;
综合 将有关的知识元素综合起来形成新知识块或新模式的能力;
评价 根据已有知识或给定的标准对事物作出评价和鉴定的能力。
上述六个等级的认知能力划分是按智力活动从简单到复杂和从具体到抽象的程度依次递增的,即识记和理解属于较简单的低级认知能力,而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则属于较复杂的高级认知能力。显然我们应当特别重视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一般是采取“预估”---根据原来对学生的了解、接触所得到的印象作出估计。为了使计算机能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在CAI&127;系统中则要用适当的数据结构来描述认知能力,这就不仅需要解决认知能力的表征问题,而且还要进一步解决认知能力的定量评估与测量问题。根据认知能力的评估与测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确定学生认知能力的方法,其中比较适合于在CAI中采用的是“逐步逼近法”。
逐步逼近法的实施步骤可叙述如下:
1.首先由学生本人填写关于自己认知能力的评估表,评估表的格式见表3-2,表中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值由每个学生本人给出。能力值的范围是0--1闭区间内的任一实数值,但为了便于学生估值,这时将0--1闭区间分成11个等级即0.0,0.1,0.2....0.9,1.0,其中1.0和0.0分别对应最强和最弱的认知能力。学生可根据自我感觉给出关于自己每一项认知能力的估计值。例如,若自我感觉“分析”能力为中等,则可在0.4&127;与0.6中间选取某一个值作为估计值(此值不要求很准确,取0.45,0.50或0.55均可,&127;因为以后在逐步逼近过程中还可加以修正)。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表3-2所示的六项认知能力值,我们称之为“初始估计值”。
表3-2认知能力自我评估表
认知能力
能力值
学生代号
识记能力
理解能力
应用能力
分析能力
综合能力
评价能力
1
0.6
0.6
0.8
0.7
0.6
0.5
2
0.8
0.9
0.7
0.8
0.8
0.7
3
0.7
0.7
0.6
0.5
0.4
0.3
.
.
.
40
0.6
0.4
0.3
0.5
0.3
0.3
2.利用这个初始估计值,&127;就可以从领域知识库中选出与该学生认知能力相适应的知识进行教学。这里应当指出,采用逐步逼近法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事先必须对领域知识进行认知分类──即在领域知识库中要对每个知识元素标出它在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方面的特性。例如若某个知识元素主要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起作用,则将此知识元素标记为“分析类”;若是对“综合”能力的培养起作用则标记为“综合类”。
在教学过程中,系统记录下学生所学习的新内容,由于每个新内容均带有认知分类标记,所以系统很容易检验出学生通过本次学习后各项认知能力的进步情况,据此,系统即可修改该学生的初始估计值。例如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修改:用不同认知分类的知识元素对学生进行提问或测验,学生每答对一个一般难度的问题可将他相应的认知能力值加0.05分;每答错一个一般难度的问题则扣0.05分,当问题的难度较大时,答对加分值可大于0.05,答错扣分值可小于0.05;当问题较容易时,答对加分值应小于0.05,而答错扣分值则应大于0.05(如前所述,认知能力值共分11级,每级之间的级差为0.1分)。这样就可得到该生经过一次学习后的六项认知能力的修正值,我们称之为“一次评估值”。显然一次评估值与初始估计值相比,在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估上要更切合实际一些。
3.然后根据一次评估值,&127;再次到领域知识库中去选取与该学生认知能力相适应的知识,继续对该生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同样记录下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在认知能力方面的进步情况。于是经过第二次学习后系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可再次修改评估值,从而得到六项认知能力的“二次评估值”。显然,二次评估值与一次评估值相比,在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估上又接近了一步。如此继续下去,学生每学习一遍,认知能力评估值就要修改一次,而每一次修改都要比前一次朝精确的估计值更接近一步,这就是“逐步逼近法”名称的由来。
§3.3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
按照奥苏贝尔的定义,“认知结构”是指“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或者就教材而言,指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8]。所谓“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就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其大脑内逐渐形成并按一定组织结构存储的全部知识与经验系统;所谓“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则是指学习者大脑中按一定组织结构存储的关于某个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经验。
由于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皆取决于认知结构的状况,也就是随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而变化。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奥苏贝尔发现在认知结构中有三方面的特性对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最为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三方面的特性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常量,而是因人而异的变量,所以奥苏贝尔就把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这三方面特性称之为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即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利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
第二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新旧观念之间的区别愈清楚,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稳固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愈稳固,也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所谓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就是要确定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上述三方面的特性,首先就是要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
对于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新观念)来说,有可能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通常有以下三种关系:
类属关系
类属关系也称上下位关系,是指当前所学内容(新观念)类属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某种包容性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原有观念,即原有观念处于上位,新观念处于下位。这是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最常见的一种关系。
处于下位的新观念(类属观念)又有两种形式[9]: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只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包容性更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由该原有命题直接派生出来。例如,若儿童已经知道“猫会逮老鼠”这一命题,那么,“邻居的小花猫逮了一只大老鼠”这一新命题就可类属于原有命题。在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左右结构字”、“上下结构字”或“包围结构字”也有这种类属关系。显然,具有这种类属关系的新命题是比较容易学习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原有命题只需稍作修改或扩展就能产生出新命题的意义。具有“派生类属”的上下位关系可用图3-2表示[4]:
图3-2派生类属图示
在派生类属中,新观念a5与上位观念A相联系,而且表示A的另一个例证或A的补充。在此种关系中观念A的基本属性不改变。
另一种下位关系的形式是“相关类属”。当新观念是对原有观念的一种扩充、修饰或限定时,就构成相关类属。例如,若学习者有“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则我们可以通过“菱形是四条边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一新命题来界定菱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原有概念“平行四边形”予以适当限定(四边等长),就得出菱形这一新概念。具有“相关类属”的上下位关系可用图3-3表示[4]:
图3-3相关类属图示
在相关类属中,新观念a4与原有观念A相联系,而且是A的一种扩充、修饰或限定。在此种关系中,原有观念A的基本属性将随相关类属关系而改变。
总括关系
总括关系是指当前所学的内容(新观念)具有较广泛的包容性与概括性,因而能把一系列原有观念总括于其中(也就是使一系列的原有观念类属其下)。在此情况下,新观念是处于上位,而原有观念则处于下位。例如,当学习者学习了“萝卜”、“菠菜”、“扁豆”………等下位概念后,再来学习“蔬菜”这一上位概念时就属于这种情况。识字教学中独体字、合体字与汉字结构的关系,物理学中动能、势能与机械能的关系也是如此。“总括关系”可用图3-4表示[4]:
图3-4总括关系图示
在总括关系中,原有观念a1,a2和a3被认为是新观念A的具体例证,并且与A形成联系。
并列组合关系
并列组合关系是指当前所学的内容(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不存在类属关系,也不存在总括关系,但却具有某种共同或相关属性的情况。在已有“回声”概念的基础上学习“雷达”原理,就是利用并列组合关系的一个例子,因为在这种场合,无线电波的反射既不类属于声波的反射,也不能总括声波的反射。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有许多新概念的学习都要应用到和原有概念的并列组合关系。例如“质量与能量”、“功与能”、“遗传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等。虽然在这类新旧概念之间不存在上述类属关系和总括关系(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上述两种关系可以很容易地直接建立起当前所学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而建立这种联系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所在),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仍然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共同的属性,正是通过这类相关或共同的属性才使新旧知识之间仍然能够建立起某种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从而达到有意义而非机械的学习。
要确定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即确定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就是要确定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种概念、命题或知识之间是否存在上述三种关系中的某一种关系。如能找到类属或总括关系这是最理想的,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以直接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学习者所需进行的认知加工比较简单,因而可以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找不到类属或总括这两种关系,那就只能去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并列组合关系。这就要求在新旧知识(或新旧概念、命题)之间作比较深入的分析对比,以便从中找出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例如,在上述关于“回声”与“雷达”的关系中,“回声”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原有概念,而“雷达”则是当前要学习的新概念、新知识。通过分析对比不难发现,“波的反射与接收”就是本例中原有概念与新概念的共同属性。)
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被确定以后,接着要确定第二个认知结构变量,即要分析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新概念之间的“可分辨性”。这一步工作实际上可以和前一步工作(确定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的工作)几乎同步完成,这是因为:如果可利用的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的新概念之间是属于第一种关系(即类属关系),那么,由于类属关系就是上下位关系---原有概念为上位,新概念为下位,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无需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就已经泾渭分明,清晰可辨了;如果可利用的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新概念之间是属于第二种关系(即总括关系),那么,由于总括关系实际上是“下上位关系”---原有概念为下位,新概念为上位,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和第一种关系中一样,无需进一步分析即已清晰可辨;如果可利用的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新概念之间是属于第三种关系(即并列组合关系),这时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就不像在第一、二种关系中那样能直接观察出来,而是要求对新旧概念作比较深入的分析对比,在努力寻找它们共同(或相关)属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相区别的属性。仍以上述“回声”与“雷达”的关系为例,在找出“波的反射与接收”是二者共同属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前者是属于“声波”的反射与接收,而后者则属于“无线电波”的反射与接收,如能注意到这点(两种不同性质的波动),则新旧概念显然是清晰可辨的。
可见,即使是在第三种关系的情况下,“可利用性”和“可分辨性”的确定也几乎是在同一过程中完成的。
在第一、第二两个认知结构变量均已确定以后,接着就要确定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即要分析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起同步、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的“稳固性”。一般说来,若能找到和新观念具有类属关系或总括关系的原有观念,那么,这种原有观念通常对于绝大多数的学习者都是比较稳定而牢固的;假如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是并列组合关系,则这种原有观念的稳固性将随不同的学习内容而有较大的差别。这里又分三种不同情况:
如果原有观念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则这种“原有观念”是比较稳固的。例如通过以“回声”作为原有概念去固定、吸收“雷达”这个新概念就属于这种情况。
如果原有观念和已学过的某种知识相关,而且该知识的习得意义又能较好地保持,那么这种原有观念也是比较稳固的,并且对新知识的学习能起有效的促进作用。例如物理学中,在掌握“功”的概念的基础上去学习“能”的概念,会容易得多。
如果原有观念和已学过的某种知识相关,但对该知识的习得意义不能有效保持,那么这种原有观念将是不稳固的,因而将对新知识的学习不会有什么帮助。例如学习者若对“功”未能先建立正确的概念,则在学习“能”的概念时会感到很困难。
对于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进行分析的意义在于,明确地区分关于认知结构稳固性的上述各种不同的情况,如果分析结果属于前面几种情况,这就表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是比较稳固的,可以放心地加以利用;如果分析结果属于最后一种情况,则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采取补救措施---努力使当前教学中将要加以利用的原有观念变得稳定、牢固,以免它对新的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及保持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章教学策略设计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策略”是指行动的指导方针和工作的方式、方法,所以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学方面的指南和处方。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策略种类较多,但是若从本质上看则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以教为主的策略、以学为主的策略和教与学通用策略。教与学通用策略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协作式教学策略,所以下面我们分别对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和协作式这三大类教学策略的设计进行阐述。
§4.1以教为主教学策略的设计
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实际上就是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中所采用的策略。实施这种策略必然要求选择“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其核心是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目前较流行的以教为主教学策略有“先行组织者”策略、“五段教学”策略、“九段教学”策略、“假设-推理”策略、“示范-模仿”策略……等多种。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先行组织者”策略(如上所述,它有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的支持,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对于其它几种以教为主的策略也作简要的介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或课件脚本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而灵活选用。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上面第三章§3.3节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可以有“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
(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2.“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假设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10]: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由第一个假设可以推论出:不管新概念(或新命题、新知识)是通过类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
由第二个假设可以推论出:按照新旧知识之间是类属、总括或并列组合这三种关系之一而选择出来的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为它可以帮助学习者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与当前所学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以便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综合,从中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显然,这一过程即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把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组织之中的过程。可见,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就是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原有观念)和“需要知道的”(新概念、新知识)之间架起桥梁[4],从而使原有观念能对新概念、新知识真正起到固定、吸收作用(成为新知识的“固着点”),即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教师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但却可以通过对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对这一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3.“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实施这一策略的第一步是要确定先行组织者。如上所述,先行组织者实际上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与当前所学内容具有某种关系(例如类属关系、总括关系或并列组合关系)的“原有观念”这一问题,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已经解决(若未能解决这一问题,即无法确定当前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具有某种相关性,则不可能转入“传递--接受”教学分支,也就不可能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因而当前要确定先行组织者不会有任何困难,只需把“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已经选定的“原有观念”,用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或用某种媒体呈现出来(也可以文字表述和媒体呈现二者相结合)就是先行组织者。至于先行组织者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述或是用何种媒体呈现以及呈现的方式等问题,由于要考虑“注意”、“感知”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通常是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环节中专门予以讨论(参看第五章),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由于有三类不同的先行组织者(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组织者),所以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相应地也有三种不同的策略。
(1)“渐进分化”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奥苏贝尔建议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所谓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越深入。根据上面所述的第一个理论假设可以推知,若按这种渐进分化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则人们习得知识的顺序将和大脑认知结构中的组织层次、存储方式完全吻合。显然,对于学习者来说,为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这种情况所要求付出的认知加工量是最小的,因而最有利于知识意义的习得与保持。在贯彻这种策略时应注意的是,不仅整门课程的内容(即学科内容)要按渐进分化组织,就是课程内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以及各单元之内的各种概念也要按照包容性递减的次序渐进分化地组织。
为了便于渐进分化策略的实施,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瑞奇鲁斯(C.M.Reigeluth)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套比较完善而且便于操作的理论方法---细化理论(ElaborationTheory,简称ET)[11]。下面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应用方法的介绍。
①细化理论的基本内容[10]
细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
一个目标:是指ET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按照渐进分化策略实现对教学内容(即当前所教学科知识内容)最合理而有效的组织。
两个过程:是指ET主要通过两个设计过程来实现上述目标,这两个设计过程,一是“概要”设计,二是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
概要设计是指从学科内容中选出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学习任务作为初始概要。学科知识内容通常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概念性内容(说明“是什么”)、过程性内容(说明“如何做”)和理论性内容(说明“为什么”),但在某个教学单元之中占优势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种内容,因此我们就可以从这种内容中选出初始概要,这个初始概要就是“先行组织者”,也就是用来对新概念、新知识起同化、吸收作用的“固着点”。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概念性的,则初始概要应包含一个概念定义、若干个概念实例和把概念应用于新情境的练习;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过程性的,则初始概要应包含该过程的基本功能及主要实施步骤;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理论性的,则初始概要应包含该理论的基本原理及主要观点。如果某个概念或原理很抽象或者较难理解,就要利用形象化的比喻或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讲解。任何学科内容都可按照细化理论的方法加以组织和排序,而不管这些内容是概念性、过程性或是理论性的。
1).declare - i var 可以将变量声明为整数,然后对变量进行运算,变量运算是这样的:$((计算式)) eg:
declare -i v1declare -i v2v3=$(($v1 + $v2))#也可以这样计算:declare -i v3=$v1*$v2 #表达式之间不能有空格
2).var=$((运算内容)) //运算内容中间是允许有空格的 eg:
青花瓷酒业电视宣传片脚本框架
创作立意 序 幕
第一篇章 企业简介 第二篇章 企业实力
第三篇章 企业理念与理念
第四篇章 企业蓝图
尾 声
附:解说词全文
方案创作立意
青花瓷一贯秉承“精诚从商,大信立世”的立业精神,本方案以此为创作灵魂,分六个部分展开:
序
幕
画面:实景+电脑特技动画
镜头
1、画面渐显,大海,一轮红日升起。稍后,画面出现一个人(黑色剪影)的跨栏动作(从画面左边起跳、高高跃起,然后落出画面右边缘,注意不是写实的跨栏动作,而是艺术处理过的形象)
镜头
2、紧接着第一个画面人物落成画面右边缘,第二个镜头人物(剪影)马上在画面左边起跳,但是这一次跨越的画面背景是高楼林立的都市。
镜头
3、第二个镜头人物在画面右边缘消失后,第三个跨栏动作紧接开始,背景是宇宙空间,人物消失后,继续以此宇宙空间画面为背景出现“青花瓷集团”几个大字。
【说明:采用艺术化、特技处理制作的跨栏动作是因为“跨”就是“迈”,不断的跨越比喻企业的不断发展】 配乐:较激越的背景乐 字幕:青花瓷集团 解说:无
第一篇章
企业简介
解说:
这是一股传播之风,传播管理思想,传播企业文化,传播真善美的故事……
这是一股聚纳之风,聚纳行业信息,聚纳企业智慧,聚纳散落的人心……
这是一股和谐之风,与经销商荣辱与共,与同行竟而不争……
这是一股清新之风,吹散企业发展中得瘴气,吹开每位员工喜乐的心扉…
我们秉承着“包容、沟通、责任、拼搏”的理念,迎着青花瓷这股抚过神州的温润之风一路前行。
面面:实景+特效制作
第一组:俯拍全景的整个北部湾景象,移动镜头;芜湖市的俯拍全景,移动镜头;芜湖市的高楼、广场、街道等景象;
第二组:青花瓷集团的大楼(或者其他写字楼建筑),接着出现青花瓷集团成立时的一些镜头画面(必须有揭牌这个镜头,应该保存有吧)。最后以城市蓝天的画面结束(寓意“立志创建百年品牌企业”的志向)。
字幕:精诚从商,大信立世(最后句解说词陪蓝天画面时出现此字幕)
第二篇章
企业实力【重点部分!占80%篇章】
解说:
信心来源于实力,青花瓷作为综合性企业集团,目前已形成多元化发展的业态组合及战略框架,企业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画面:实景+特效
对应解说进度表现6大企业各自的实力形象和强大业务实力。必须包括的画面:(1)公司环境(宽敞明亮现代化)(2)设施与设备
(3)工作办公场景(4)洽谈签约场面(5)业务操作与流程
(6)承担的各种项目的现场等等场面。
采用实拍,注意突出实力和气势,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以公司在各类业务的实力赢得信任【中间插入一两个汽车在高速路非常,或是巨轮劈波斩浪的画面,即可控制节奏又可烘托情绪】
第三篇章 企业理念与文化
解说:
实力不仅仅是能看到的强大,更是背后思想的深邃,青花瓷人认为“思想的高度,决定道路的深远”。青花瓷追求“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价值观;坚持“诚信、创新、务实、高效”的经营理念,以与众不同的从商理念超脱于世。画面:以实拍为主
公司高层会议画面;优雅洁净的公司内部环境画面;公司领导人思考的画面;悬挂或粉刷在公司墙上宣传企业理念的标语;员工培训、学习的画面;员工微笑着工作的画面;高层领导工作、视察的画面;【中间间插一两个类似火车在原野前进、高山流水、古典水墨画之类的空镜头点缀气氛】最后以公司大门前的员工集体合影结束(员工都要微笑;背景必须能看到公司名字LOGO。如果环境部容许,也可以组织员工到一片草地去拍,要有广阔高远的感觉)
第四篇章
企业蓝图
解说:
未来,属于敢于勾画蓝图的勇者。青花瓷人志存高远,始终以创新超越的进取状态和对完美境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本着布局长三角圈面向大世界的发展战略,青花瓷集团立志于五年之内成为华东区域酒业的著名企业,十年内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性集团,谱写企业的全新发展篇章。画面:实拍+特效制作
先出现一个城市高楼车流的短画面;公司领导人开会、讨论、指点江山的画面;飞机刚起飞向上爬升的画面;大楼等建筑建设施工中的画面;可以再接一个天空云层变幻的画面(特效制作加快速率,突出气势)。
尾
声[如觉得太长可以不用此部分]
解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脚踏实地,一步一印永远是企业最基本的姿态。一路走来,企业经历过坎坷,更沐浴着辉煌。在“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企业精神指引下,青花瓷将不断前进,为企业、为员工、为社会的利益不懈奋斗!画面:实拍+特效
从街道大全景(为了更好的接上一个“天空云层变幻”的画面)推近到街道匆匆人流;公司里员工听电话的短画面;在现代化大楼里透过玻璃幕墙拍摄的太阳普照的画面;回到芜湖市俯拍的全景并以芜湖市高空拍摄全景为背景轮流出现字幕“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青花瓷”。------全片结束
在这六个部分中,充分体现青花瓷是一个实力型、诚信型、文化型、奉献型、成长型的大企业。通过这个脉络清晰且颇具艺术性的企业形象宣传片,全面展示集团创业、发展、成就、未来以及企业文化的辉煌,反映出青花瓷集团现代化、人性化、国际化的理念,让青花瓷人、青花瓷合作伙伴、青花瓷客户感受到青花瓷集团是一个拥有“专业、实力、敬业、和谐”的企业,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自然认同感和信任感。
附:解说词全文
芜湖,中国东部的黄金海岸、长三角经济圈的一颗耀眼明星,美丽、开放的芜湖面貌日新月异。青花瓷集团就是这个明星城市孕育的优秀企业。
青花瓷成立于20 年 月 日,以成立于xxxx年的以芜湖青花瓷实业有限公司为核心,由 个成员企业组成。青花瓷秉承“精诚从商,大信立世”的立业精神,立志创建百年品牌企业。
信心来源于实力,青花瓷作为综合性企业集团,目前已形成多元化发展的业态组合及战略框架,企业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实力不仅仅是能看到的强大,更是背后思想的深邃,青花瓷人认为“思想的高度,决定道路的深远”。青花瓷追求“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价值观;坚持“诚信、创新、务实、高效”的经营理念,以与众不同的从商理念超脱于世。
未来,属于敢于勾画蓝图的勇者。青花瓷人志存高远,始终以创新超越的进取状态和对完美境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本着布局长三角圈面向大世界的发展战略,青花瓷集团立志于五年之内成为长三角区域集房地产开发等上下游产业为一体的著名企业,十年内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性集团,谱写企业的全新发展篇章。
加速型号试飞进度、保障质量安全、缩短试飞周期对新机、新设备的研制定型至关重要[1],而数据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依据。数据的提取过程应用了大量的软件,如何高质高效运用这些软件成为制约数据处理工程师高效工作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脚本语言为这类不需要过多人机交互、包含大量重复性工作的场合,提供了简单、灵活而强大的手段。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脚本语言来解决此类问题,通过编写脚本代码来驱动软件,自动完成流水作业。
1 脚本语言
1.1 脚本语言内涵
脚本语言是为了缩短传统的编写—编译—链接—运行过程而创建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相对于编译型计算机编程语言,脚本语言开发的程序在执行时, 由其所对应的解释器(或称虚拟机)解释执行。
脚本语言Script是使用一种特定的描述性语言,依据一定的格式编写的文本,由脚本解析器解释并执行[2]。脚本语言通常都有简单、易学、易用的特性, 目的就是希望能让程序设计师快速完成程序的编写工作;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将控件、服务、程序、粘合起来,实现新的功能。
脚本语言的用途主要有:批处理语言或工作控制语言、通用的编程语言、根据用户需求而定制的惯用脚本语言、网页中的嵌入式脚本语言、在系统应用程序中作为用户与系统的接口方式等。本文所涉及的是根据数据处理特性而定制编写的简易脚本语言系统。
1.2 脚本语言运用逻辑图
脚本代码是解释器进行控制的依据,是文本文件,本文设计的脚本语言运行逻辑如图1,其组成包括:脚本纠错文件头、信息隔间、函数名称、函数参数等。
2 试飞数据处理的串联特性
数据处理工作要求数据处理工程师直观地使操作过程以纵横相交的方式并行,且顺次操作特点明显。而且,只有系统的全部部件都正常才能使系统正常;若系统中只要有一个组件故障即能导致系统发生故障,则此系统称作可靠性串联系统。可以通过以下的数学模型来解释。
设有n个独立组件构成的数据处理系统,每个组件对应数据处理的一项操作内容,令组件的状况变量为xi,且xi=1,系统处于正常状态;xi=0,系统处于故障状态。则数据处理系统的状态变量为:
此式称为数据处理系统的结构函数,它是全部组件状态变量的与。
数据处理系统的可靠度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数据处理系统能完成规定任务的概率,就是得到正常数据的概率。因此,可以用其结构函数φ(x)=1的概率求出来。记数据处理系统的可靠度为Rs,则:
考虑到xi相互独立,故:
式中Ri=P{xi=1}表示第i个组件的可靠度。可见,数据处理系统的可靠度等于其各组件可靠度之积,由于Rs≤1,故:Rs≤min{Ri}。
即数据处理系统的可靠度上限不大于可靠性最低组件的可靠度。
令系统的故障率为λs(t),则有:
即数据处理系统的故障率等于其各组件故障率之和。
令系统的平均寿命为θs,即数据处理系统无需变动正常运行的时间:
其中MTTF(mean time to failure,平均失效前时间)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衡量可靠性的参数,定义为随机变量、出错时间等的“期望值”。平均失效前时间可以理解为:设备在规定的环境下,正常生产到发生下一次故障的平均时间。
显然,对于指数型系统:
可见,要提高数据处理系统的平均寿命,就要提高其组件的平均寿命或减少组件的数量,或二者并举。不难理解数据处理系统中的组件越多,平均寿命越短。在能完成功能的前提下,应选用结构简单、组件最少的系统,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数据处理操作项目来实现较少组件的应用。
3 基于数据处理的脚本语言设计与开发
根据数据处理数学模型可知,数据处理系统是可靠性串联系统,只要有一个组件操作出错,就会使整个处理数据工作失败,而根据数据处理操作特性可知,降低数据处理操作项目就能提高系统寿命。鉴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脚本语言,通过脚本解释器执行脚本命令,像流水车间一样自动完成数据的载入、加工,达到辅助数据处理工作的目的。
3.1 总体设计方案
在数据处理流程中合理利用脚本工具,能提高试飞事后活动的效率,缩短试飞周期;有利于数据处理过程的标准化;有利于产生标准化的数据处理文档;有利于数据处理工程师之间以及数据处理工程师与课题人员的交流;有利于数据处理过程的管理,使复杂的数据处理工程变为可控;使系统易于扩充和维护。
本文设计了一种脚本语言,命名为SJCL2012系统。该系统可调用exe文件、COM对象、数据处理程序。SJCL2012分为语言解释器(虚拟机)、接口模块(函数)、集成开发环境(IDE)三部分,其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为了执行解释型语言,编写了解释器。
接口模块集成了用户经常用的功能函数、变参等,系统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函数、表达式或变参的选择,从而定义软件与接口模块,提高用户使用效率和灵活性[3]。
IDE独立于SJCL2012中,为系统人员提供开发SJCL2012程序和接口模块的环境,系统人员可以编辑程序、调试程序、建立程序与SJCL2012系统中其他结果的联系等。SJCL2012集成开发环境在系统中的角色如图3所示。
3.2 实例开发
运用脚本语言是面向对象的设计和开发的,充分体现了面向对象技术和编译技术的结合所带来的方便性,主要包括解释器设计、接口模块、多线程编程、书写规范等工作。对于各中间代码本身的实现,对外部的调用,都比较方便。运行时环境通过面向对象的分解和抽象而实现为多个功能单一、易于实现的类,如代码区、数据区、函数调用栈、操作数栈等。SJCL2012语言解释器是SJCL2012语言实现的核心,本文主要介绍解释器的设计。
3.2.1 设计解释器
使用解释器对脚本进行解释,可以有效实现以下功能:依据模块模板进行脚本文件的编辑,给出函数体需要的参数;在解释器首界面上可以查看信息文件的内容;点击“运行”、“中止”按钮时操作方便。解释器采用前端和后端相分离的原则,中间代码采用自定义的字节码,与后端虚拟软件的实现语言相互独立,这些使整个解释器系统具有较好的移植性[4]。解释器的总体结构如图4所示:
代码区、数据区、堆区、函数调用栈、操作数栈、指令计数器、以及常量表共同构成了SJCL2012解释器的运行时环境。其中,代码区和常量表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保持不变;数据区、函数调用栈、操作数栈会随着程序的执行而动态地更新其内容,表现为空间的压入和弹出;指令计数器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用来指向代码区中下一条待执行的中间代码;符号表在执行过程中,用来记录为函数调用开辟的数据区空间的偏移、函数的数组形参的传递结果等[5]。堆区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用于存放变长数据的值,比如string型变量。图5反映了运行时环境中各主要组成部分间的关系。解释器将分析逐条并执行函数体模块。图6是解释器运行时的主界面。
其中,前端系统负责将字符流形式的源程序转换为等价的中间代码表述。具体过程如图7所示。
对后端系统而言,前端系统只用来产生源程序的等价表述,其产生的中间代码即为所需的目标代码,对其解释执行并输出结果即可。后端实施方案如图8所示。
3.2.2 接口模块
对大量型号数据处理进行统计后,将脚本的开发集中在功能软件的执行函数上,函数参变量采用数据的型号、日期、架次、以及生成文件、操作文件、结果文件等软件输入输出接口文件。本次开发以代码来简化脚本语言,将数据处理软件接口假想为虚拟机。将脚本语义映射的驱动定义为模块[6],分类如图9。
目前模块分为以下几种:执行模块包括,PCM模块、Ftrans模块、PCMDUMP模块、1553B模块、GPS差分模块等;命令模块包括,诸如拷贝命令、替换命令、创建文件夹等;语言控制型包括,格式命令、代码识别等语句;各类型号的专属模块。
3.2.3 构建多线程消息发送机制
编译器采用多线程编程技术,以线程为执行单元,为不同优先等级的线程分配CPU时间片来运行模块。而如何进行前台进程、后台进程、中间模块进程的消息传递成为重要环节。本文采用多线程编程技术,充分运用内部处理线程和用户界面线程,构建消息发送机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定义用户消息ID、消息映射宏和消息执行函数。例如在头文件IdentifyThread.h中自定义消息ID: define THREAD_MESSAGE_NLUPWM_USER +100;在执行文件IdentifyThread.cpp 中增加消息映射宏ON_THREAD_MESSAGE(THREADMESSAGE_NLUP, OnNlup)。
第二步: 发送用户界面线程消息。线程调用CIdentifyThread::OnNlup消息处理函数,用PostThreadMessage函数发送线程消息,PostThreadMessage(pIdentifyThread→m_nThread_Model ID, THREAD_M ESSAGE_NLUP,0,0);其中pIdentifyThread为创建模块参数识别线程时保存下来的线程指针,m_nThread_Model ID是Windows为模块线程独一分配的ID号。
第三步:线程同步
一般来讲,一个线程与另一个线程同步的方法是让自己睡眠,线程睡眠时,操作系统不再为其调度CPU时间片,因此它停止执行[1]。本文设计的脚本程序的解释器记住模块线程的状态,以便线程能够继续执行。实现线程的执行与事件的发生同步。例如,当某一函数模块A调用数据处理软件或进行数据处理任务时,其他辅助模块线程B处在睡眠状态,如果这时函数模块A处理完成,通过互斥量(Mutex)对象唤醒B进行下一步,采用Mutex主要是用来互斥地访问共享数据,保证这些数据在任一读写时刻只能被一个线程有效访问,不会出现“无效读取”(Dirty read)的情况。
3.2.4 规范脚本书写格式
为了保证不占用过多内存和快速响应CPU指令,本程序以固有格式约束代码语言书,具体书写规范如下:
1) 脚本代码文档采用文本结构,不限定编写软件;每行书写一条函数体部分或变量;
2) 每行最长不超过200个字(Byte);
3) 文档的第一行顶格书写:“数据处理脚本文档”;
4) 第二行书写间隔符:
“*************************”;
5) 从第三行开始书写函数体词语结构,在书写完整一段函数体后用上面的间隔符进行间隔。分隔符左边是参数名称,右边是参数的内容;
例如('.'是空格):“44SAMPLINGPERSEC:8” “…………DATE:8”
6) 型号名称变量值的长度值最大为30位;
例如('.'是空格):“………XINGhao: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
代码文件实例如图10。
下面给出PCM函数体模块功能和代码书写格式。
pcm处理软件模块功能:用来驱动pcm处理V7.5软件(pcm处理V7;pcm处理V8等兼容),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其代码书写格式为:
其中XINGhao词义是函数名称,依此对应中间模块;BEGINTIME、ENDTIME参数项对应pcm软件对应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SAMPLINGPERSEC对应pcm软件的采样率;Pcm_Mulu对应pcm软件的exe文件目录;HEAD对应pcm软件的文件头;DATA对应pcm软件的数据文件;PAR对应pcm软件的参数文件;OUTPUT对应pcm软件的输出文件。由此pcm软件的所有输入接口都在脚本中有了对应项。
这种书写格式的好处是,很清晰地表述接口中对应参数。
3.3 常见问题处理
此项基于脚本语言的数据处理系统是SJCL2012的实现,满足于当前大量规则行为,逐步实现各个功能模块。但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常会出现诸如解释器崩溃、软件冲突、处理器不支持等现象。对此,本文总结归纳出了以下几种常用解决方法。
3.3.1 调试部分(Ftrans)软件时模块失灵
分析:中文操作系统和英文操作系统的软件ID名称不同,而模块是依据名称来辨识界面ID的,这导致系统无法有效辨识和载入界面,导致模块失效。
解决:为了应对中英文系统对ID名称的不同设置,在模块中采用冗余匹配模式,最后赋值为单一变量。
缺点:对新环境还需要冗余解释。
3.3.2 Ftrans软件出错导致系统无法判断而结束
分析:在飞机断电时,未正确操作磁盘,在卸载后期将会出现错误提示,该提示干扰了控件的结束判断。
解决:为此只是额外增加一项错误判断,不影响其他控制。即先判断有没有结束,如结束则end,如果未结束再判断有没有出错提示,如有则end,如没有则loop重置判断。
缺点:需要遍历软件的所有可能路径,对于初次模块设计需要大量测试方可对应脚本代码。
3.3.3 部分英文软件导致模块报错
分析:为了对软件进行控制,可将软件需要的Definitions进行事先定义,在需要时导入。部分纯英文外购硬件配套软件,由于编写时间和编写系统的久远,不能有效识别已升级的汉字内码表,所以在汉字输入输出时,出现问题。例如:“飞”,在内码中是“B7C9”,而Ftrans软件在保存“飞”时会输出“B7C@”;而读取“B7C@”时又会输入“?@”,再保存生成“B7F@”,再读取生成“B7 @”,至此不再改变。可见,内码的读写出现异常。
解决:对首次保存好的Definition,载入以发现汉字误码,然后针对误码进行正确替换。
还有一些问题需依据实际情况来解决,比如输入框的句柄不容易得到时,能否通过COM接口得到;Hook安装后必然会使系统的性能受到一些影响,如何在运行中或结束后有效将其释放等。
3.4 运用脚本语言效果
脚本系统对提升功能、稳定性、效率方面均取得较大改进。
3.4.1 可靠性
能够较长时间地完成规定的功能,极少出现死机现象;数据准确完整;错误捕捉处理及时。在不同的机器上执行,中间代码不需要改动,只需对不同机器不同的虚拟机实现即可。
3.4.2 可用性
用户界面通用化与一致性;易安装,易学,易操作;本地化。如果需要修改已打开的脚本文件,可以通过双击软件界面的信息文件目录位置直接打开该文件,修改保存后,在界面上点击“重新打开文件”就能重新导入脚本文件。log信息文件类似,需查看时,直接双击状态显示区。帮助中不但含有软件的界面信息、操作细节、注意事项,还有脚本失败的原因分析、快速上手知识。
3.4.3 高效性
优化数据处理需求。由于脚本信息是依据模块来指定格式的,而在显示时就会出现看不到、看不全、无规律的现象。为此编写该模块时,将读入的脚本信息项的首行长度和项目名称进行MAX后作为显示的长度变量,从而查看和对比脚本信息文件非常方便。在解释器和模块代码中加入log信息文件生成功能,随事件触发写入log文件,便于查询。能够记录error信息,为查看运行状态和功能升级提供便利。对于不断变化的应用软件和功能需求,无需修改编译器,只需编写相应模块就可实现控制。且每种模块脚本信息可任意组合。只要应用者设计合理的脚本,那么工作就可以变轻松。由此,整个系统长期稳定的实验工作,使处理效率显著提高(见图11),满足型号任务要求。
4 结论
现有数据处理模式是一个软件处理一个任务,功能单一,属于串联系统。本文依据串联系统特性来降低系统组件、减少操作,将各数据处理过程模块化设计成脚本函数,统一为一个整体。对于不同的需求,只需要编写脚本,解决的数据处理问题较全面,开发效率会有很大提高,而且具有开发简单、可靠性高、重用性强、可读性好、容易执行等优点。若有新数据处理软件的需求,可通过开发和添加引擎模块来实现。这对于一般的数据处理问题,有可能成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
摘要:在飞行试验型号任务中,通常采用各种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采集、解码、单位转换、计算等。通过实践检验和积累,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就会固定下来;随后发现很难再次高效运用它们。简述了脚本语言和试飞数据处理的结构和过程,提出利用脚本语言进行数据处理的自控模式。用户通过编写脚本代码,运行解释器就可控制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自动、连续操作。模拟试验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型号试飞数据处理速度、降低出错率、保障质量安全。
关键词:飞行试验,数据处理,脚本语言,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白效贤.试飞测试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测控技术,2004;10(23):1-2,5
[2]陈喜春,吴昊.用脚本实现计算机管理的自动化.电脑学习,2010;(2):73-74
[3] Qin Zheng.Software Architecture.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Press,2008
[4]祖先锋.基于VMIC网的仿真试验控制台系统设计.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0;18:116-118
[5] Venners B.Inside the java virtual machine.Osborne McGraw-Hill,2000.
[6]卢爱臣.基于WinCE自动控制台的设计与实现.微计算机信息,2011;27:87-89
曾经,凯利·布莱德的生活是那么的令人生羡。然而,于7月10号在深圳会展中心结束的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交易会,无疑也让人们亲身领略了一把精彩迭起、鲜活时尚的T台潮流风尚,过了一次时髦客的干瘾。
为期三天的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交易展会,可谓是时尚如潮、好戏连台,让人目不暇接。与这热浪蒸腾的盛夏,相得益彰。本次交易会上,“魅力宝安 时尚宝安—宝安时尚馆”大型创意静态展览、“OZZO梦想·舞动的蝴蝶”服交会开幕式晚会、展翼·魅影2010—AVIVI秋冬魅影时尚盛典、时尚罗湖·摩登盛宴——“罗湖时尚之夜”启动仪式暨第十届服交会颁奖晚会等多项精彩活动,带给观众的惊喜也是层出不穷,令世界再度将目光投向深圳这座时尚创意之都。
今年服装交易会展览面积8万平方米,设5大展馆,3300多个展位,近千家国内外品牌企业参展,分为女装区、男装区、服饰区、加工贸易区、制衣设备区、纺织面辅料馆、宝安时尚馆等。
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沈永芳表示,本届展会围绕着“时尚·创新·飞跃”理念,突破传统模式、创新服务理念,在保持传统招商功能的基础上,立足高端,着重突出形象展示、概念创新,将进一步加大品牌传播和媒介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深化展会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
创意,静态展馆俯拾即是
作为时尚之都,此届服交会的重头戏当然离不开“创意”二字。穿梭在展馆内,人流络绎不绝。抬眼望去,各种风格的展台设计,有的采用颜色的混搭,有的是纯净的一种颜色,无论哪种,都会让人视觉清新,眼前一亮。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展会,9号馆被特设为“宝安时尚馆”。其展示面积共15000平方米,包揽了玛丝菲尔、影儿、卡尔丹顿、歌力思等50多家宝安服装企业。围绕着“时尚、文化、创意、概念”的主题,用静态展示的方式传达他们的品牌理念、创意概念与时尚潮流,以令人炫目的方式彰显各自的个性与风采。
荟萃,名流明星齐聚
7月8日晚,在福田香格里拉酒店举行的“OZZO梦想·舞动的蝴蝶”服交会开幕式晚会上,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新红楼梦》薛宝钗扮演者白冰等大牌明星来到现场。晚会上,高晓松献唱了《同桌的你》等经典曲目,白冰也深情演绎了《想赢》、《领养星星的孩子》等歌曲。晚会上,更有水晶琵琶、沙画艺术等艺术表演让人大饱眼福。
T台,演绎各国情调
在整个服交会期间,5号馆接连上演了多场精彩的时装发布秀,来自国内外的知名模特们汇集于此,倾情演绎当下最流行的时尚潮流。7月10日在时尚罗湖·摩登盛宴——“罗湖时尚之夜”启动仪式暨第十届服交会颁奖晚会上,众多国际、国内时尚活动的常客,她们用专业而精彩的表演,把世界各种风情都集于一身,让观众看得酣畅淋漓。
组委会更是请来了伦敦时装周总导演John Walford作为本次晚会的艺术指导,并携来自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设计师作品联袂亮相。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加入,让深圳人在自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何其美哉!
争鸣,传统与先锋的融合
深圳作为时尚创意城市,展会当然力求代表中国最高水平。主办方深圳服装行业协会今年特意邀请多位顶尖时装界名人。在本次服交会上,曾在伦敦时装周有过精彩演出的本土设计师谢海平、香港设计师邓达智等来自国内外的40位时装设计师带来40个品牌,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变成了几十场姿态各异的T台秀。风格也是变幻多端:高贵典雅、精灵梦幻、异域风情、未来感现代风……整个T台,从传统到先锋应有尽有。
秀场,深圳女人的精彩
时尚罗湖·摩登盛宴——“罗湖时尚之夜”晚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颁奖晚会是本届展会的重头戏之一。在晚会上,深圳人大、妇联、各局的女领导以及企业家们身着蒙迪爱尔、吉祥斋的服装,为所有到场的嘉宾献上了一场别有风情的时装秀。平日里的女强人、女领导少却了些雷厉风行、干练强硬的武装,平添了一份温柔妩媚。只见,她们略施粉黛,款款走来,或气质儒雅,或端庄秀美,优雅仪态,在T台上展露无遗。
花絮,影儿的传奇梦想
作为此届时尚盛宴的餐前开胃菜,7月8日,影儿时尚集团推出以“持续的盼望”为主题的大型概念文化馆(展馆之内)和大型概念时装发布会(深圳洲际酒店)的二元搭配。
这个主题浓缩着影儿以及在深圳很多像影儿一样的一线品牌在坚持一切美好事物的经营理念指导下,始终怀抱信念,为梦想持续奋斗的意愿;也传递了影儿一直以不输给任何人的努力,坚决“缔造时尚王国,成就传世梦想”的信念。这场以“持续的盼望”为题的概念时装发布会,无疑是中国时尚界一场堪称顶级视听享受的时尚文化盛宴。
感恩,“十年风雨,一路有你”
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最后的颁奖盛典,在7月10日举办的“风雨十年,一路有你”颁奖盛典中,主办方评选出了十佳时尚品牌奖、十佳设计师奖 、十佳女装品牌奖、风格品牌奖、最具创意设计奖、2010中国最佳商业ShoppingMall奖、时尚产业推动大奖、最佳展位形象奖、最具市场价值品牌奖,更特设十年杰出贡献奖,以表彰对深圳服装产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
“十年磨一剑”,深圳服交会至今已举办至第十届,从最初的摸索探寻、蹒跚学步到现今发展成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服装品牌展会之一。
沈永芳秘书长说:十年的成就和辉煌都属于过去,未来,深圳服装协会将站在新的起点,以崭新的面貌,续写深圳服装展会又一篇华美篇章。
【教学设计比赛脚本】推荐阅读:
课件脚本的设计04-21
梅花 教学设计比赛01-15
讲课比赛教学设计04-04
美术课程教学设计比赛05-26
安全用电教学设计比赛11-09
掰手腕比赛教学设计11-18
古诗画比赛教学设计01-24
记一次比赛教学设计02-08
六年级数学比赛场次教学设计10-13
历史微课比赛教学设计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