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共10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字词,品味语言。
(2)通过人物生平经历的课文相关描写方法,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品质,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并运用资料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评价人物,表述观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伟人百折不挠的精神,自觉砺志,勇于进取。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走进贝多芬的世界
这是学习的起始阶段。在教师的引导和监控下,要求学生投入一系列准备活动中。活动时间:课前一周内。
活动方式: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相结合。
活动目的:多方位、多角度了解贝多芬,为文本学习设立一个大背景。
活动内容:
1.围绕“不幸的贝多芬,苦恼的贝多芬”“狂徒的贝多芬,叛逆的贝多芬”“坚强的贝多芬,天才的贝多芬”三个话题,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1)阅读关于贝多芬的传记类作品,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的《贝多芬传》部分、《约翰·克利斯朵夫》;(2)查阅书报和电脑资料,搜集整理有关信息;(3)做好读书笔记。
2.聆听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如《命运》《英雄》等,感受名人精神魅力。活动成果展示(部分): 1.不幸的贝多芬,苦恼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母亲早逝,父亲粗暴愚蠢,自己的长相也不惹人喜欢。音乐的天赋本可弥补缺憾,他却于28岁时罹患耳疾。“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傅雷)所以后来他在写给一好友的信上沮丧地说:“我所宝贵的耳今已听不出大部分声音了,这是何等可悲的人生!我所亲爱的一切事物已离我去了„„我的青春已经长逝,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在我已不可能。我只得悲极而放弃我的一生了。”现实的经济困难也困扰着他: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听众,没有稿约„„他曾写道:“我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而我还得装着日常生活并不艰难的神气。”与此同时,他的耳朵完全失聪,这样他连所热爱的钢琴演奏和指挥工作也不得不放弃。
2.狂暴的贝多芬,叛逆的贝多芬
贝多芬对于人情世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所以,除十分理解原谅他的人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他姿态极为丑陋,头大身短,面上不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对于寓居旅社的主人常常冲突,至于激烈,一年
中必迁居数次,好象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突然被带到欧洲的文明社会里的人”。
3.坚强的贝多芬,天才的贝多芬
贝多芬堪称音乐神童。他4岁时,竟能把父亲弹过的曲调,照样弹奏出来。8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2岁开始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从此负起了养家责任。他在17岁时就使莫扎特惊叹:“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莫扎特的预言不到十年便应验了。就在贝多芬一心准备投身音乐大干一场时,命运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震撼世界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决不能使我屈服。”正是在这种顽强毅力的支配下,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9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贝多芬在他耳朵全聋的最后十年里,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 明确:
画全身轮廓——五英寸高的身材,极宽的两肩,体现他勇挑命运重荷的坚强; 画特写镜头——有力的大手,体现他的刚毅;
画局部细节——不整洁的衣服,体现他生活的窘迫和不拘小节的性格;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长而笨重的鼻子、紧闭的嘴、略带方形的下颏,体现他的刚毅、坚强、沉郁、执着。
主题活动二:倾听名人心声。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透过人物语言,走进人物心灵世界。
问题设计:假如你是一位来访的客人,你会如何解读贝多芬的倾诉? 明确:
“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对客人和女佣的行为感到吃惊.“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极度的孤独和无人企及的心灵震撼。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树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
你可能想得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
主题活动三:我心中的贝多芬。
活动目的:全面把握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问题设计:“凡人贝多芬”和“巨人贝多芬”在你心中分别是个什么样子。明确:
不幸的童年、耳聋的折磨、苦恼的灵魂、叛逆的性格,展示了贝多芬“凡人”的一面;
坚毅的品格、不屈的抗争、天才的创作,展示了贝多芬“巨人”的本质。三. 课外延伸:弘扬贝多芬精神。
活动目的:巩固课内外所学,将感性的认识、理性的感悟升华为更深沉的思考,将巨人的精神活化为学生生命中的血肉,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写作素材。
活动内容:
周末以《在贝多芬精神感召下》为题写一篇作文。(作文纸每人两张)附:示范作品(贝多芬短评)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
如果你相信命运,那么,贝多芬就是遭遇命运百般捉弄的不幸者。
他有一个艰涩的童年: 庸碌、嗜酒的父亲为了把他培养成音乐神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从他4岁开始,就用打骂的方法强迫他整天没完没了地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他有一个苦涩的青少年时代:他备受生括折磨的母亲在他17岁时便去世了,自此他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
生活的凄风苦雨没有扼杀他生命的活力,孤独和痛苦也没有遏制他超凡的音乐才华,八岁时,贝多芬就能够上台演出。后来他在莫扎特、海顿等大师的引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
可是,正当他的音乐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却罹患了耳疾,直至完全失聪。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耳聋无疑是他“整个世界的死灭”,他痛苦,他愤怒,他彷徨。可是,经历了一番灵魂的痛苦挣扎后,他向世界宣誓:“不,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从此,他的日子在跳跃的黑白琴键上缓缓流逝,他用自己的不幸,铸成世间最欢乐的乐章:《英雄》、《命运》、《田园》„„
一、语文课堂应赏识学生, 着力于能力培养
欣赏音乐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 特别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这给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效应 (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与挫折, 却能创作如此震撼人心的惊世名作) , 强化教学效果。之所以选择《命运交响曲》, 是因为从古至今, 贝多芬这个名字就始终与古典音乐等量齐观, 他的才能和他的坚毅精神以一种独一无二的音乐方式结合在了一起。特别是这首人人皆知的贝五, 即贝多芬第五交响乐, 又名《命运》。有时音乐给人心灵上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虽然在课堂上学生对《命运》的理解还是那样肤浅, 可他们却有了挑战自我, 感动心灵的机会, 敢于发表见解的勇气, 这不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吗?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文章深厚的情感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 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他们真实地融入课本。如果没法真实, 也可以类比式的仿真体验, 使文本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从而有利于引起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主人公情感的共鸣。否则, 学生就只能徘徊在文本之外, 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 学生在体味贝多芬的伟大时, 可引导他们联系自己受到挫折时的表现, 经对比之后, 学生就不难真实地体会到贝多芬面临毁灭性打击时的那份坚定与执著, 由此会对这位既平凡又伟大的人从心底产生钦佩之情, 同时获得有益的思想启示:平凡铸就伟大。
三、还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中, 课堂由“满堂灌”发展为“启发式”, 这是一种进步, 但却不容乐观。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上, 为了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 老师仍固执地按“教学重点”加以引导、点拨, 以完成预设的任务。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太少, 引导学生思考也是流于形式, 没有落到实处。“启发式”课堂中, 学生只不过是教师思想的俘虏而已, 他们崇拜师长, 迷信权威, 不善发问, 更不敢怀疑, 如果说有“思考”的话, 那不过是揣测老师的“标准答案”而回答老师的提问, 根本没有自己的创见。这样学生表面上“思维活跃”, 实质上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自由, 因此, 在课堂中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 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 给学生提供一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 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名家、向一切“权威”说不!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
2、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3、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掌握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学习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4、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和感受 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解决他们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真正做到“我思考,我释疑”,努力体现课堂教学学学堂化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人争做生活中的强者。【教学重难点】
1、学习肖像描写的技巧,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2、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理解“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语
“苦难是人生中最好的学校”“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磨难能使人优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看来,对个人而言,经历一些磨难,的确不算是坏事,况且,磨难的来临与否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勇士、强者、一个真正的英雄贝多芬。
二、资料汇总(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贝多芬的有关资料,教师出示贝多芬画像。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26日出生在徳国的波恩一个贫民家中,父亲是位歌手,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常帮人洗衣服添补家用。四岁在父亲的地狱式的训练下学钢琴和小提琴;8岁开个人音乐会;十二岁就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二十二岁来到维也纳学习深造,师从海顿等伟大音乐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快超越了这些老师;二十六岁患耳病、四十六岁失聪;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1827年3月26日在极其痛苦中病逝于维也纳。
主要代表作有:《悲怆》钢琴奏鸣曲;《月光》钢琴奏鸣曲[1801年];《英雄》第三交响曲[1804年];《热情》钢琴奏鸣曲[1804年];《命运》第五交响曲[1805-1808年];《艾格蒙特》序曲[1810年];《欢乐颂》第九交响曲[1819-1824年]。你发现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透露出的信息吗?(贝多芬26岁[1796年]开始耳聋,然而大部分的杰出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同桌间相互合作完成字词的考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畅谈阅读课文的感受。
3、学生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提问:“客人”是这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请简单介绍本文的思路。【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教师指定一小组汇报,其余同学补充、评价。“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和“客人”谈话——贝多芬与“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与“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的情形。
四、研读课文,揣摩文中难句,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活动设计】学生思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感触最深的句子,用笔画出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理解句子含义,畅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巡视全班,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
1、教师再次播放《命运交响曲》,学生复听,再次感受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2、就“我心目中的贝多芬”这个话题,畅谈对贝多芬的认识、评价,更深切地感受贝多芬不屈的斗争精神。
3、请学生自由质疑问难,请同学解答,或请教老师。学生针对文中贝多芬的慨叹:“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提出疑问:写贝多芬低沉的情绪,是否会削弱贝多芬的精神力量?
教师提示:这样写,更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悲壮的美,从而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能打动人心。
五、品读课文,赏析文中的肖像描写,学习文章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
我们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但仍对他“对面应不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贝多芬会是什么样子呢?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学生讨论明确: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上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
外貌描写(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是一位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韧无比的人生的意志。
总之,贝多芬是一位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艺术家。
3、教师总结: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其貌不扬、极不讲究,可作者在描绘时,以形传神,显示了人物独有的个性和精神气质。
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脸谱化。
4、教师要求学生学习运用文中肖像描写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最好是同班同学,不必交代姓名)。然后全班交流,由大家根据所写的外貌来判断描写的对象是谁。最后学生集体评议,看谁写得最传神。
六、体验反思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在座的学生,请他们用一句话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七、课堂小结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英雄心的表现。
耳聋,对平常人来说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音乐家来说是整个世界的死亡。整个世界死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还重造了那些已经死亡的世界,重造了音响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了人类。这样一种超生的创造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量可以相比。
八、布置作业
以“《音乐巨人贝多芬》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400字。
1.能说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2.能说出文中贝多芬说的话的含义。
候课
请同学们挺直脊背,端正坐姿,以饱满的精神迎接知识的挑战。
学习过程
一、板题 、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贝多芬,板题),感受他的巨人形象。(出示课题)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投影01】
二、完成学习目标1。(14分钟)
1.指导自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投影02】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外貌的语句,概括说出并说说这些外表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思考后做好批注。
(8分钟后交流自学情况。)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8分钟)
3.检查自学效果。(6分钟)
(指名学困生、中生回答;若有错,优生更正;还有错,教师点拨、讲解。)
预设答案:身高 五英尺--更突出他人格的高尚和伟大;
两肩极宽阔--能挑得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生命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致力于音乐创作.,不拘小节;
戴着助听器--耳聋但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性格;
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
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忧郁而坚毅;
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热情而向上
深邃的眼睛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 严肃、让人敬畏;
长而笨重的鼻子;紧闭的嘴;方形的下颏--刚毅而坚强;
眼里闪着泪光--充满感激;神情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微笑--善良;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三、完成学习目标2。(20分钟)
1.自学指导:【投影03】
在文中勾划下列句子思考后将答案批注在书上。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老狮子指谁?“你们”指谁?“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0分钟后进行自学检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10分钟)
3.检测自学效果。(10分钟)
(指名学困生板演,若有错,中生更正,还有错,优生更正。)
四、当堂训练。【投影04】(10分钟)
(学生完成下列练习,教师巡视、批阅、评价。)
1.五分钟人物速写
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2.把握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学习他的人生态度
3.体会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名人单元)中,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不少名人的课文,学生具有基本的品读能力。学习本课探寻贝多芬的性格特质,学习他的顽强精神。更要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一些重点句子的赏析和理解
(四)主要教学方法
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模式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知道的中国著名的钢琴家,进而追问弹钢琴对于常人的要求和条件,引出这一位不平凡的音乐家,钢琴大师——失聪的贝多芬。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2.了解贝多芬
3.订正字词
4.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回答几个问题:
(1)课文的线索是什么?客人拜访中,一共写了几件事?
(2)勾画出课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概括贝多芬的主要形象?
三、师生互动
1.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请同学起来回答(引导:线索可以是一个物品,也可以是一件事,它贯穿全文,拉动文章的发展)——本文的线索就是客人的拜访
客人拜访过程中写了几件事?
(引导:先划分段落,然后找准主体,主体带领客体做了什么事情)
请同学起来作答
三件事:
女佣带领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介绍贝多芬的日常生活(2-5段落)
客人与贝多芬见面并且交流(6-24段落)
贝多芬邀请客人吃晚餐,并回忆往事(25-27段落)
概括贝多芬的形象?请同学起来回答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作者是怎样刻画出贝多芬的形象的?
(点拨: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分层式讲解:
第一部分:女佣——侧面描写 “孤独和安静”“凌乱不堪”“可怜”
生活的见证人 独立安静,不拘小节,可怜
第二部分:客人——正侧结合
外貌描写:
整体:身高五英尺左右,两肩极宽阔……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以形传神”的描写方法。
2、感悟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培养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语 :讲课之前,先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巨人”?
(①身材高大异乎常人的人 ②童话里指比一般人高大、而往往有神力的任务③比喻有巨大影响和贡献的人物。)
音乐家贝多芬”身材矮小粗壮。“病魔夺走了他短暂的生命。他为什么能称之为“巨人”?
(音乐上的杰出贡献)
仅仅因为如此吗?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音乐大师的心灵空间,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初识名人
课前大家广泛搜集了贝多芬的资料,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合作成果?
(生平简介、为人、侄子、成就、演奏会盛况。)
听《命运交响曲》片段,交流感受。
生1:感觉很震撼,很有气势,仿佛是激烈的敲门声。
生2:我感觉悬念极强, 。
这部宏伟的充满哲理和英雄史诗般的巨作,贝多芬创作了6年时间。此时的他已在无声的世界里孤独地挣扎了二十余年,靠纸笔与人交流。是什么力量使他超越了自身的痛苦,为人类酿制出玉液琼浆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名人。
三、走近名人
默读课文,对照大屏幕解决疑难字词。
思考:以来访的客人的身份,叙述访问的全过程。
(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与贝多芬会面——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的情形)
四、解读名人
小组合作 探究
1、假如你是来访的客人,请你介绍一下访问的收获。
形式:从 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贝多芬。
交流
(按常理、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物遵循的规律,应该是曲外表到内心。哪个小组先为我们描画贝多芬?)
①外貌:(双肩、眼睛、嘴)—坚忍无比
写法:以形传神
仿写练习:抓住某位同学的一个面部特点写一、二句话、交流。
②内心(语言)
古语说:言为心声,透过贝多芬的语言,我们走进他的心灵。
a 一株树:苦闷、绝望 热爱自然 (他把自己封闭了起来,离群索居……惟有自然是他唯一的.知音)
b 火山: 坚强 与厄运抗争、献身音乐 (我要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
c 心里的音乐: 用生命创作 (我是为人类酿制玉液琼浆的酒神,是我给人们精神上的神圣癫狂。
d “永恒”:超越自我 音乐相伴 (用苦痛换来欢乐)
五、感悟名人
1、作者为什么称贝多芬为“音乐巨人”?
信念、巨人、贝多芬
2、拓展延伸:
贝多芬不屈的信念深深震撼了我们,然而,以顽强的意志搏击神圣风浪险滩的又何止贝多芬一人?
请你说出直面人生苦难的杰出人物有哪些?
—(他们,都是信念的巨人)
3、再次欣赏《命运交响曲》 打开贝多芬的画像 凝视他的双眼,写出你的感言。
交流
1.教学目标
1.欣赏课文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学习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写法。
2.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3.探究贝多芬的人物形象。学习贝多芬不屈的奋力抗争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当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扉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但是,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耳聋后的贝多芬,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形象?读读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请给下面重点的汉字注音。)门槛(kǎn)捏(niē)弄 惹(rě)人注目 清晰(xī)重荷(hè)喃喃(nán)沉郁(yù)小心翼翼(yì)深邃(suìn)石 喧嚣(xuān xiāo)下颏(kē)踌躇(chóu chú磐(pá)2.注意下面这些多音字。o校规;jiào校订)(2)壳(ké弹壳;qiào地壳)(1)校(xiànɡ躲藏;zànɡ宝藏)(4)行(hánɡ行列;xínɡ行动)(3)藏(cá3.解释下面的词语 徒劳:无益地耗费劳力。踌躇:犹豫。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惹人注目:引起人们注意。凝重:庄重。4.作者链接
何为,原名何敬业,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5.背景链接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其创作成就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2.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
【交流点拨】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己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二)深层探究
1.化身为文章中的一个人物,用人物的语言告诉我们的同学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巨人”和同学之间搭一座心桥。
【交流点拨】女佣:心地善良、性格孤僻、生活简朴孤独、处境艰难、自立自强。客人:他是一个可敬的人,在诸多的生活重压下能够创造如此瑰奇的音乐;但他又是一个可怜的人,在他的创作道路上,他有太多的磨难却少了人们的理解,我要把他的真实的好灵魂告诉众人,让大家都能理解我们伟大的音乐家,他不仅仅只有厌世和孤僻。
贝多芬:谁能知道我的孤独和苦闷,在这个寂灭的世界里;谁能懂得我的孤独和苦闷,在这个缺少温情的世界里。只有音乐一直那么忠实地跟随着我,于是我在音乐里抒发我的孤独和苦闷,抒发我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可谁能读懂我的音乐,谁能?只有音乐才是我永远的知音。
2.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勾画出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交流点拨】
(1)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2)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拖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3)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4)悲剧一般的神情、包含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深邃的略带灰色的眼睛、长而笨重的鼻子、紧闭的嘴、略带方形的下颏——是一位刚毅、顽强、善良、执著的人,透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小结: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其貌不扬、极不讲究,作者在描绘时,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表现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3.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4.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交流点拨】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也会像常人一样孤独、苦闷、烦躁、甚至绝望。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三)语言赏析
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交流点拨】其
一、透露出他对大自然的向往,向往那种纯净和谐的环境,暗示出这个时候的他处境不佳;其
二、同时也透露出他自己对现状的深深的无奈,树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响,而他作为一个人,却跟人世远远的隔离了……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交流点拨】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交流点拨】贝多芬创造的音乐蕴涵着贝多芬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乐队无法很好地解读贝多芬的心灵,因此他们无法完美地表达音乐家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
5.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交流点拨】“永恒”指的是浸透贝多芬心灵的音乐。可以从创作的角度去理解,也可从挚爱的角度去理解。
课堂小结
文章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这样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伟大的贝多芬,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平凡的贝多芬。
课后习题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又何止贝多芬一个人呢?你知道那些这样的人?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第二课时)
教者:李丽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2、从人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及精神。
3、学习人物的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
教学难点:从描写方法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及精神,并能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及精神。
教学方法:整体建构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初步的了解了“乐圣“的内心,知道了他的伟大人格及与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伴着这《命运交响曲》再次走进贝多芬,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出这一伟人的形象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根据目标出示学习方法的知识树。
四、出示自学指导
五、检查点拔
作者在描写贝多芬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六、合作探究
找到文中的描写语句,说一说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精神?
概括板书:肖像
动作→人物性格、精神
语言
七、拓展:
1、议一议:片段练习
2、找一找:本册书中其它课文中的人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3、动一动:自己选择人物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下我们的老师和同学,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Xkb1.com
八、回归系统:谈一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九、作业: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事件、人物形象。
2、学习肖像描写,在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世界的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
1、体会贝多芬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
2、学习和练习人物的肖像描写手法。【教学方式、方法】:
1、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能力。
2、以读写结合的方式为主,在读中体味人生,在写中感悟生活。【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刘伟》
刘伟,以为从小失去双臂的年轻人,用他的双脚开始了他的音乐之旅。他用坚强、乐观、执着的心弹奏出了震撼心灵的钢琴曲——《命运交响曲》。他弹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弹出了原创者贝多芬跌宕起伏的一生。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从客人的角度来说说“你”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以及中间发生的事件。
3、呈现语段第18段,请同学们朗读,并评价。
(PPT显示语段: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厌世者„„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4、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5、学生再次齐读,感受语句。
三、研读赏析。
1、大家在这里(第18自然段)看到贝多芬是怎样评价自己的?为什么这么说自己呢?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分析。
明确:好灵魂、厌世者、心里的回响、软弱等。
(具体的语句同学找到并解说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评价。教师统筹领导。)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语段或句子,提出并小组讨论分析。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自主解疑。
四、拓展延伸。
1、仿写“听《命运交响曲》,我听到了贝多芬„„”
2、链接刘伟的博客,请同学们给他留言,说说自己想说的话,给他的鼓励。
五、小结。
音乐是有止尽的,生命是无止尽的。音乐也许是心灵的一角,但心灵是永恒的传承。贝多芬,一个不幸痛苦的人,世界没有给他快乐,他却给世界创造了欢乐。他用他的苦难铸成了我们心灵最美好的世界。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写一写你的同学或朋友,字数300到400字。
七、板书:
坚 强 苦闷
绝望
不甘
抗争
超越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会从肖像描写中展现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2.揣摩文中有关语句,感受其深刻意义。
3.感受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树立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学习文中肖像描写的手法。2.感受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并写会生字词。2.了解贝多芬其人。教学过程:
导入:讲小故事引入。(一天,一位音乐家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他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他身边:“先生,上菜吗?”他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他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家对音乐的痴迷程度,这位音乐家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人公贝多芬。
课题板书: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预习反馈
1、简介贝多芬其人。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另有歌剧、小提琴曲等。被尊为“乐圣”。
2、指名学生读生字,明确读音。
下颏(kē)蓬勃 含蓄 徒劳 流氓 门槛(kăn)头颅
二、整体把握,了解内容
1、浏览课文,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与客人谈话——贝多芬与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2、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详略得当,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叙事性作文中)
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 贝多芬与客人谈话 贝多芬回忆往事
三、重点学习文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表现性格的技法。
指导学生回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正面(直接)侧面(间接)描写。
1、明确本文在塑造贝多芬形象的时候运用到了哪些方法? 肖像、动作、语言、神态、正面(直接)、侧面(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主要是以女佣的视角体现的,其他则是从客人的角度对其进行的正面描写。其中本文最明显的是肖像和语言描写。(重点从肖像和语言来展开)
2、浏览课文,找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 反映了他怎样的状况。
身材矮小但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命运的担子。(坚强)
衣服陈旧,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生活窘迫、苦难的压力。衣服陈旧不整洁--不修边幅,贝多芬作为艺术家所具有的浪漫气息。有力的大手—刚毅。(动作——骄傲)
一张凝聚了愁苦跟力量的脸--战胜悲剧的力量。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生命的热情与活力。深邃的、不可逼视的眼睛—忧郁、严肃。
笨重的鼻子、紧闭的嘴、方形的下颏—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作者不单纯是外表和外貌的简单描绘,而是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了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品质和精神风貌,写作文时要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3、除了从肖像写中,还可以从其他描写中得出贝多芬的哪些性格特征。
女佣的侧面描写:追求自由和独立,不拘小节 神态(第十五段):严肃而善良 语言:脾气暴躁、热爱自然
四、合作研读赏析语言美,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细读贝多芬语言部分,找出自己不理解或者你认为耐人寻味的句子,四个人合作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比喻手法,“狮子”指的是贝多芬,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未经允许就让客人进门,贝多芬感到吃惊。体现贝多芬在严肃的外表下有一颗幽默善良的心灵,使得他能够在被打扰的情况下用这种幽默的说法表达他的吃惊。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也比一个人好”?(悲哀)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你如何理解。
把自己比作倒落的火山,熔岩是指他的创作激情,意思是在贝多芬创作欲望正盛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拼命巴望”表明他与不幸做斗争的决心与勇气
4、“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贝多芬是以整个生命与心灵来进行音乐创造,音乐在贝多芬眼里是生命的象征,乐队只能演奏出音符却无法传达出心灵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五、贝多芬形象总结。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六、教师总结
我们这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如何运用肖像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品质和精神风貌的方法。同时也学习了贝多芬那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短短45分钟的课堂很快就结束了,但是老师希望这一堂课的收获能持续到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面对挫折,老师希望每个人都能像贝多芬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战胜挫折,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七、作业
运用本文学习的肖像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可以是你的同学、老师、父母等等,字数不限。
八、板书
外貌:坚强、刚毅、忧郁
语言:脾气暴躁、热爱自然
神态:严肃而善良
动作:骄傲
【《音乐巨人贝多芬》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案04-06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反思03-10
小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10-12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文的教学反思12-16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05-27
《音乐巨人贝多芬》习题01-08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03-10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docx10-29
七年级《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