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教案
【教案背景】
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片面强化提高与分数有关的内容,忽视基本素质培养的情况,学生的考试分数虽有所提高,但基础文化、基本学习能力、基本的心理素质、基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未得到有效的同步提高,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发展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互联网为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教案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论美》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围绕“美”字来做文章,设计了“谈谈美”、“读懂美”、“欣赏美”和“完善美”这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并以朗读贯穿始终,旨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寻找美的意义,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去发现美,创造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让本节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感悟美的真谛,让学生展示美丽,获得成功体验的语文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2.能体味文章中精妙睿智的语言,并说出自己的看法。3.联系实际或相关知识,表达自己的对美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1.检查自学情况
主体活动:①课前学生通过百度词典,搜索讲学稿上要求注音的字词,并了解词语的意思。②学生自主上黑板板书讲学稿课前自学内容,其他学生检查板书是否正确,如有错误学生帮忙改正。
2.导入新课,谈谈美
想一想,你认为诗词歌赋中哪些文字描述的人物形象最美? 主体活动:①学生通过百度搜索寻求答案。
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20542.htm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网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2943360.htm?fromenter=%CA%AB%A1%A4%CE%C0%B7%E7%A1%A4%CB%B6%C8%CB ②学生交流分享。3.整体感知,读懂美
①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
②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主体活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并简要阐述论证过程。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回答时可择取自己能够独立阐述的小节进行分析,其他学生可自由补充,教师只在所有学生回答完毕后帮助理清全文思路。4.精读课文,欣赏美
我欣赏的句子是: 给我的启示是: 主体活动:学生默读课文,在讲学稿上写下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句子,以及这个句子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完后组内交流,由小组进行推荐,全班进行交流。5.再读课文,完善美
我想将事例放在第 段,例子是: 我的理由是: 主体活动:
①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每小节阐述的主要观点,补充论据,让文章论证更有力,组内展示,讨论,评价,小组整合成果后全班交流,分享。
②教师出示一个事例,学生通过视频具体感受“美的德行”的要义所在。最后齐读课文,升华对美的感悟。
网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3NDA2NDA=.html 片段一:
师:同学们能为课文锦上添花,为文章丰富一个事实论据,更加有力地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吗? 生:我想将事例放在第2段,例子是居里夫人是个很漂亮的女子,但她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表,更多的而是她的内在美,靠着自己的坚持不懈,吃苦耐劳,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的美是内外兼修的永恒的美。我的理由是第2小节论述的中心是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我举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师:老师也为课文准备了一个论据,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老人——白芳礼。(播放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很多学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师:白芳礼老人美吗? 生:美!(异口同声)
师:老师被老人深深感动着,老师也看到许多同学泪流满面,你们能理解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个故事放在课文中吗?
生:白芳礼老人挣下35万元人民币,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可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他的美好品德就像朴素背景下熠熠生辉的宝石。生:老人把房子卖了,承包了一个小售货亭,作为“白芳礼支教公司”,可他依旧过着蹬三轮的生活,并且在售货亭旁搭了个铁皮棚子,寒来暑往,他在里面住了五年,这种“坚持”不是人人都能经受的,可老人把好事做到了生命的尽头,虽然老人没有让人羡慕的外表,可他用他的言行,他的善举告诉我什么叫做真正的美丽。
生:白芳礼老人在大雪纷飞的一天蹬着三轮把他每天积累的500元钱放在饭盒里,交给学校 的老师时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这个细节我特别感动,老人不是天生富有的,他的钱也是一毛,两毛省下来的,可他并没有哀怨生活的清贫,而是把生活的全部奉献给了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在他的身上折射了人性的大美,这种美是让人刻骨铭心的。
„„ 【反思和分析】
这节课学生的表现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因为课堂上活跃着一种氛围叫“快乐”,学生学得快乐,我也被快乐感染着,为什么师生都有收获并且能够相互促进呢?思考良久,我想是因为我把课堂尽可能地归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释放自己的美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是成功教育一次成功实践。
1.成功教育主张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尝试成功, 促使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启动和形成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所以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我就确定了让学生做主课堂的教学构想,因为想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因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并没有固定、唯一的评价标准,出发点便是让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角度,并且都能够有话说,其中穿插的课前网络搜索更是激发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学生的内驱力得到了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
2.成功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特点是“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教师要善于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景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主动参与、独立思考、问题讨论中,不知不觉地萌发了参与意识,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的效应。我在设计问题时正是考虑了这一点,在开始让学生自由谈论诗词歌赋中哪些文字描述的人物形象最美,这时候学生通过搜索得到的结论多为外在的易显的美,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内涵之美,最终通过增加事实论据这一环节思辨体会文章所倡导的内在的品德之美,理解美的本质。如“片段二”呈现的例子,学生可以迅速的调动自己积累的知识,作为文章观点有力的支撑,并经过教师视频的引导,对“美”有了具象而深刻的理解,这种自主参与的过程性的学习领悟是其他教学环节取代不了的,学生正是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主体性,才会成功到达成功的彼岸。
3.成功教育坚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其立足点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不足,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在这堂课上,我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课堂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师生互动互学,一起探索真理,共同开发,使整个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动态发展、不断生成、富有生命力的创造过程。
《论美》教案
执教者
曹虎生
教学目的:
1、把作者对美的见解,认识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关系。
2、学习运用比喻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的方法。欣赏文中优美的语句。
3、认识美德最美,培养自己完美人格。
4、考察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美德最美,培养完美人格。
2、欣赏文中优美语句。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交流家人、同学、朋友对美的看法。
2、思考什么样的人是美的,对美有什么看法。
二、导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因为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所在的职业有很大的不同。什么是美,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培根是如何认识美的!
三、认识作者:
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收集的培根的名人名言。
例:知识就是力量。
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论真理》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论学问》
2、介绍作者信息。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四、整体感知文本,初步把握作者观点: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说说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是如何论述的?结合讨论书后第二题。
观点:“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吧。”
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像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那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作了回答。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具有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最后,就是本文的总结,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五、再读课文,欣赏优美深刻的话。
文章短小精悍,许多话都可引为格言,请你阅读课文,找出让你感触颇深的观点或言论,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并结合文学作品以及现实生活中(古今中外皆可)的例子来进行阐述。
“美德犹如宝石,只有在朴素的背景下,才显得更加美丽。”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难于保持的。”
六、感悟课文,理解生活之美。
1、在你的生活里,你觉得什么是美?并模仿作者的话,精心拟出几句关于美的言论。
2、交流合作: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美,比较一下,谁的理解最好。
3、展示结果:编写班级的“凡人论美格言”
七、再读课文,总结认识。
《论美》——17世纪著名散文家弗兰西斯·培根的经典之作。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将“美貌与美德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美”这一真理淋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但在备课前,很多老师都对我说,要真正上好这一课其实并不容易。
黑格尔曾评价培根,说他“拥有着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他的著作中充满了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他的话常被人家引为格言”。因此我在备课时,确立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品味这些有哲理性的格言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在试讲时,我选用了一下五句句子,让学生们进行重点品味:
1,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2,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3,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4,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一节课,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我都在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品味这五句话的内涵及寓意。这节试讲课结束后,我总体的感觉就是:我似乎已将这五句话从课文中分解出来,单单从语言,甚至语法的角度去分析,没有一种驾驭文章的整体性。此时,师傅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作者的论证角度入手,将句子的品味融会于写作框架,即作者通过哪几句有哲理意味的句子来论证“把美的行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这一主旨。于是,我用重新设置了这一环节,将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加了进来并引发学生对“何为朴素背景”的思考。在这个品味句子的过程中所列出的句子涵盖了每一自然段作者向要表达分论点的关键性语句,并且在第二次试讲中,我注意到了句子的品味与整篇文章的关联,从而把握住了文章的整体性。
但是,这第二次试讲也并没有想象中的成功。我在结尾处的拓展练习中,设置的是“名人论美”,即选取几位名人对美的看法的句子,抽掉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们去思考、填充。但课堂的反响并不如我所愿,原以为可以激发他们对语言深入品味的兴趣,但却不成功。来听课的张立茂校长和语文组长赖静老师帮我分析: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们丧失了信心甚至兴趣,因为不管怎样,他们的答案都无法与原句相吻合,致使整节课以失败收场。何不以在新课导入时所举的“人造美女”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美”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联想,并感悟真正的美。
我恍然大悟,其实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真正意义的所在。语文,它不应该是应试的八股文,语文教学最大的职责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授,是启发学生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并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带有自己的思考态度去学习,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思辨,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能力。正式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他们迫不及待的要发表自己对“人造美女”,对“美”的看法,何为真正的美,已沁入他们的心灵。为人师,就是要点亮心灯,打开尘封的宝藏,营造出平稳的心境,真正的课堂是师生智慧与灵性的对话,是放飞心灵、生成思想的睿智,是心灵与心灵的会晤,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这次公开课,我受益匪浅,感谢所有来听课的老师对我的指导,作为一名新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学的还很多,语文课永远不能脱离整体、脱离生活。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人格的形成,要靠长期的阅读、学习与自我探求。我将在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成长!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品味文章的相关论述。
3、学习杂感的写法。
4、品味文章语言,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主要观点。
2、结合课文介绍相关知识,学习杂感的写法。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讨论自己对美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2、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能够对作者的观点作出正确的评价。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
◆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联系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3、理解作者的审美观,品味文章中的相关论述。
◆难点
1、认识培根的审美观,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2、能够对作者的观点做正确对待的评价。
◆教学突破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凝练优美的语言。
2、结合课文中的论述作出适当的评价,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自读课文2—3遍,能流畅地读完课文。
2、采访你的家人或亲戚、邻居、朋友,他们怎样看美。把他们的看法记录下来。
3、在预习时,把你的疑惑写在下面。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走近文本
1、生活中有很多美,请例举自己认识的生活中的种种美。
(聆听、评价)
提示:
(1)容貌之美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做观罗敷。” ——《陌上桑》
“一双丹凤眼、两变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 ——曹雪芹《红楼梦》
(2)神态之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3)形体之美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给乌兰诺娃——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4)风度之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黄庭坚(如果你很平凡,优雅的风度能让你出类拔萃;如果你很优秀,翩翩的风度能让你卓而不凡。)
(5)德行之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的美在于他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言,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美在于他忧国忧抿的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美在于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古人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而龚自珍的美在于他能以花自喻,志在培养一代新人的愿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的美在于他退居家乡仍不能忘怀国事的一腔热情。)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的美在于他立功报国的抱负和气概。)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木兰的美在于她的淳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革命者的美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阅读题:
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肃然起敬:
愧悔:
2.对“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只有机遇才是美的。
B.只有机遇才是美的,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
C.美的创造和发现需要机遇,而不需要规范它,也不需要公式限制它。
D.美不应该用规范和公式去限制它,而是在适当的机遇中发现和表现它。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5分)
4.第二、四、五段主要各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5分)
答案:
1.肃然起敬:很严肃地敬重起米。愧悔:羞愧与悔恨。
2.D
3.示例: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
4、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培根论美》阅读答案由YJBYS文学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更多热门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怒从黄河来 阅读答案
2.《爱的语言》阅读答案
3.《挪树》阅读答案
4.张晓风《画晴》阅读答案
5.《论宋诗》阅读答案
6.《情在高处》阅读答案
7.《祈求》阅读答案
8.《母鸡》阅读答案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备课教师: 聂萍
课题
《论美》
教材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设计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体验,说出自己对美的理解。
2、品读培根关于美的有关论述。进而领悟到内在美的.重要。
3、结合具体句子,分清多样的论证方法。并尝试着进行写作,表明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1、品读培根关于美的有关论述。
2、勾画句子,分清多种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句子,分清多样的论证方法。并尝试运用写作,表明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时间
第一稿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论美》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语文教案-论美。
2.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谈美(回忆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你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美的认识。
提示:
(1)容貌之美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论美》。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做观罗敷。” ——《陌上桑》
“一双丹凤眼、两变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
——曹雪芹《红楼梦》
(2)神态之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沙扬娜拉》
(3)形体之美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
对关系论美本质观的认识-兼论美的主观论和客观论
对美本质的认识有主观论、客观论,但它们都有局限性.针对其局限性,关系论出现了.关系论认为美存在于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中,然而它也不能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解决美的`本质的问题.
作 者:李颖 作者单位: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温州,325003刊 名: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年,卷(期):18(2)分类号:B83-06关键词:美本质 主观论 客观论 关系论美本质观
【《论美》教案】推荐阅读:
《看病教案》教案06-06
经典诵读教案教案06-02
教案送玩具教案10-15
《口技》教案-教学教案11-18
安全用电教案教案04-30
《公输》教案设计-教学教案12-18
大班美术欣赏教案 教案03-08
匆匆阅读指导教案教案03-27
音乐教案四年级教案04-23
第八册教案教学教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