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演讲稿英语

2025-04-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演讲稿英语(精选9篇)

文化演讲稿英语 篇1

To Quest the Mystery of Hu Xueyan’s Business Legend

Yuexin Bu

Good afternoon, everyone.My name is Li ming, coming from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formation limited company.The title of my speech is to quest the mystery of Hu Xueyan’s business legend.As a new employee, I had the honor to participate in an outward development held by our parent company, namely Jiangsu complete equipment limited company from 21st Sep.to 24th Sep.Hence, I had a chance to come close to the world of Hu Xueyan and quest his business legend.Before this outward development, I had already read the book named Hong-Ding Merchant, written by Mr.Gao Yang.From the book, I know that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Hu Xueyan’s business is integrity.It was no other than this principle that made the Hu Qingyu Chinese Pharmacy founded by him be equally famous with the Tongrentang in Beijing.There was a tablet called Jieqi in front of his pharmacy to warn his clerks never to cheat the customer.By contrast, part of the merchants in nowadays may need to learn deeply from him.If all the company can obey the faith of integrity, the automobile, the computer, and even the milk we drink every day can be of high quality and security.In order to experience the difficulty of previous merchants in doing business, we set out to Jixi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 by bus in September 21st to re-walk the Hui-Hang Ancient Path.This is a bumpy mountain-winding path, with the length of 25 kilometers.It was very difficult to climb or walk on it, even if we brought nothing.However, it is through this ancient path that young Hu Xueyan had transported his goods by shoulder to Hangzhou several hundred years before.During the climbing, all the clerks played a game named Angel and Servant.When the path was too abrupt to climb by oneself, the servant should help his angel.It’s a very difficult journey, especially in a rainy day, but we finally reached the destination with the help of each other.This journey made me truly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y of previous merchants.On the other hand, nowadays team work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that may determine the success or fail of one project.Of course, all of us spent an unforgettable night on the mountaintop hotel.Next day, we began to climb down from the ancient path, and went to visit the Hu Qingyu Chinese Pharmacy and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Hu Xueyan.That was the most luxurious vill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demonstrated the success of Hu Xueyan.And then, we went back to Nanjing in September 23rd.Next day, we all participated in the discussion and summary about this outward development.It was a very unforgettable journey for me, although not win the laurels.This journey makes me understand that each one should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the whole team, namely never leave behind your angel, regardless of difficulty or challenge.This is the journey to quest the mastery of Hu Xueyan’s business legend.Thank you very much.

文化演讲稿英语 篇2

1 中国文化失语症出现的原因

1.1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提出。

2000年, 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 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并指出, 即使是基础英语水平和中国文化修养都较高的一些博士生, 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 也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该文同时还呼吁中国英语界和文化界携手研究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面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 引起了中国外语教育界的广泛重视[1]。根据从丛的描述, 中国文化失语症可以解释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因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观念或现象而导致的交际失败或低效的现象。

1.2 中国文化失语症出现的原因。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 原因诸多。从历史上看, 中国近现代社会国力衰退, 闭关自守, 国人的外语水平总体而言低下;经济落后又使中国文化不但得不到国际社会重视, 还常被误解。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频繁, 但是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以及英美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英语文化如同潮水般涌向中国。按照曾洪伟的说法, 中国文化正被西方文化所遮蔽, 正被国人自己所漠视, 中国文化陷入的是一种“他者殖民”和“自我殖民”的双重困境, 中国文化失语难以避免[2]。从当代的教育实践来看, 虽然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已将“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作为英语教学的目标[3], 但在实际教学中, 不论是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 还是课程设置或者测试内容等等都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不完全一致;对于学生而言, 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方面的资料也显得较为匮乏。

2 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对于引进和介绍西方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中国英语教学, 尤其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而言, 如何培养学生在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具有坚实的中国文化底蕴是教育主管部门、教师以及学生本人都应该特别重视的。

2.1 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作用。

首先,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充分了解现实世界, 掌握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各项动态, 调动各部门、各学校以及各领域专家的积极性, 集思广益, 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重要性写入各类文件和大纲, 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方面的指导性作用, 并将其体现在各个英语教学层次尤其是英语专业教学的测试之中。虽然如前文所说, “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已写入新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但是在测评英语教学水平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中, 这方面的体现却不明显, 即使在新增的“人文知识”考项中, 其测试要求也都只是针对英语国家文化而缺少中国文化的内容。因此, 要真正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有效的中国文化教育, 各相关部门、各专家学者以及各教学环节应该紧密联系、相互沟通, 将所制定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关于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重要性, 早在1996年外语教育研讨会上, 当时主管教育的李岚清副总理就曾指出:“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 却不知道如何回答外教提出的如此简单的问题: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breakfast?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稀饭、馒头、豆浆、油条”。或许, 如果我们早就真正领会总理的讲话精神, 就能更早地觉察到英语专业教学中的缺陷, 也就能更为有效地解决。

2.2 提高英语专业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

英语专业教师肩负着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的重任, 其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学理念以及业务水平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根据抽样调查来看, 无论是在中国文化本身的内容还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面, 英语专业教师的知识都有一定的亏空, 这对其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这一调查结果并不能说明所有英语专业教师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但毫无疑问, 教师具有较深的中西文化底蕴、具有培养学生树立平等文化观的意识是培养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此外, 教师还需要注意微观方面的实际操作。例如, 在教学中注重两种文化间的对比, 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面的材料来平衡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输入, 如21st Century、Beijing Review等报刊杂志, 从外国人角度所描述的关于中国文化方面内容的文章以及CCTV-9的文化节目等等, 并以任务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作业, 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从而加深其对两种文化的认识, 丰富其母语文化之外语表达的知识结构和表述方式, 逐步具备文化创造力, 即在外语教育中, 通过本族语 (文化) 及目的语 (文化) 的对比学习, 逐步获得的一种创造力[4]。当然, 这种创造力的培养也和一定的翻译知识和技巧分不开, 这也是英语专业学生所必备的能力。

2.3 培养和增强学生参加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扎实的中英文化功底以及正确的文化观并不代表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学生具备参与这些活动的自觉性是提高其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关键。当然, 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外教的授课以及模拟课堂教学初步感受到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内涵, 并培养起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但这些还不够, 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例如, 参加一些国际性赛事、国际性会议以及其它大型活动, 这样的场合总是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这都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跨文化交际舞台。此外, 无论教师和学生都要做个有心人, 平时多留意此类信息, 并自觉地参与到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只有在掌握好中英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 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才能让学生一方面感受到中国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现实, 也能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绝非易事, 从而更为自觉地培养起对母语文化的敏感度和感情, 更为积极地提高母语文化之英语表达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起更强的自信心, 最终达到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3 结论

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不断增强, 西方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也渐浓, 中国文化又显示出其重要的价值, 对中国文化的省视和宣传也因此成为一种相当大的需求。

从国内来看, 这种需求掀起了国学的热潮, 从国际上看, 这种需求则催生并加快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全球性的传播。例如,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的开设,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成立, 《光明日报》国学版的开设以及百度搜索引擎国学版的设立等, 都说明了“国学”日益受到重视。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设立和发展也体现了我国加大国际性宣传中华文化的决心和力度。但是,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国文化传播始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 这是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出现失语的前提, 也是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的必要因素。因此, 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中国教育理应承担起这一责任, 这就不仅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 还需要专家学者、教师以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把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在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 尤其是英语专业教学中予以重视。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良好能力, 同时本着文化多元、平等和对话的原则, 国人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扩大中国文化应有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19.

[2]曾洪伟.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3]英语专业教学大纲[EB/OL].http://www.bfsu.edu.cn/chinese/site/gxyyzy-xxw/zywj/tyyjxdg.htm.

论英语姓名与英语文化 篇3

【关键词】英语姓名 地理环境 职业身份

姓名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个人识别标志。我们认识和了解一个人往往是先从他的姓名开始的。姓名作为人类社会个体成员的符号,无疑有着其他任何符号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姓名固然是符号标志,但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姓名从一个侧面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信息,是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英语姓名作为英语文化的结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透过英语姓名这一个窗口,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英语民族特有的文化风貌。

一、英语姓名的来源

英语姓名源远流长,源流纷杂,这与英语民族的构成密切相关。英语民族历史悠久,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动荡和变迁,这必然使其文化和语言带上外族色彩。此外,长期以来,大批外族移民移居英语国家,并逐渐被英语民族同化。这些都对英语民族的姓名带来极大的影响。据英美姓名学家统计,现代英语姓名的语源就涉及到30多个大小语种。

英语姓名由名和姓两部分组成,名在前,姓在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宗族至上的观念相反,西方国家的英语民族则强调个性,提倡自我奋斗,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与自我价值的体现,所以将表示个性观念的名放在前面,而将代表共性观念的姓置于其后。

1.赋名

英语民族大都信宗教。按照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规,婴儿出生一个星期左右就要到教堂行洗礼和起名字,即赋名(given name),赋名也称教名(Christian name)。起名人通常是父母,也可以是牧师或亲友。由于它居全名之首,又称首名(forename或first name)。英语赋名的数量大,语源广,其来源主要有:

(1)《圣经》。英语民族有尊重宗教的传统,而《圣经》是基督教徒的圣典,因此人们喜欢用《圣经》中的人名给孩子命名。

(2)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欧洲中古历史初期文学作品的题材多出自希腊和罗马神话,受此影响,英语中许多赋名来自希腊、罗马神话。

(3)动、植物名称。人类的命名在语言产生以后就开始了。起初,人们多以动、植物取名。这些普通名词生命力强,得以世代相传,如Roosevelt(源于荷兰语,意为“玫瑰原野”),Calf(小牛)等。

(4)父母对下一代的期望。英语民族常用与学识、权威、智慧、气质、性情等有关的名称给孩子取名,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如Alfred(好顾问),Audrey(显赫的权力)等。

(5)历史名人。英语民族中一些赋名来自历史名人的姓,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之情;如Lincoln(来自Abraham Lincoln,1809~1865,美国第16任总统)等。还有些人用著名歌星、影星或体育明星的姓给孩子取名,如:Jackson(来自Michael Jackson,美国著名摇滚歌星)等。

(6)长辈之名。在英语民族中,晚辈与长辈同赋名的现象也是很多的。如英国政治家William Pitt父子,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Martin Luther King父子等。父子同名时,英国人常在父亲的姓名后面加the Elder,儿子的姓名后面加the Younger,以示区别。如剧作家George Colman the Elder(父),George Colman the Younger(子);而美国人常在父亲的姓名后面加Senior(略作Sr.),儿子的姓名后面加Junior(略作Jr.)以示区别。如美国第39任总统James Earl Carter,Jr.,其父名为James Earl Carter,Sr.。如果祖父与孙子同名时,孙子不能用the Younger或Junior,而要用罗马数字II,或用序数词的缩写形式2nd,如美国汽车大王Henry Ford的孙子为Henry Ford II(或2nd)。英国历史上出现的同名统治者,也是这样区分的,如Edward I(爱德华一世),Henry II(亨利二世)等。

2.姓氏

英语姓氏的出现比赋名要晚得多。起初,人们只有名而没有姓。公元9世纪后,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人口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选用了相同的赋名,造成极大的不便。于是人们便在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固定的符号,这便是姓。与赋名相比,英语中的姓氏要多得多,其来源主要有:

(1)地名。英语民族的许多姓氏起源于出生或居住的地点,如London(伦教),Tennessee(田纳西)等,姓氏最先是由祖先居住的地名沿用下来的。还有些姓氏来源于地形、地貌、景物等的名称,如Lake(湖),Lock(湖),Brook(小河)等。另外,以-brook,-field,-hill等为后缀的姓,也是由地名而来的。

(2)职业。中世纪后期,英国经济逐渐发展,人们纷纷以自己的职业为姓,如Clerk(文书或教员),Wight(木匠),Butcher(屠夫)等。其中Smith是英语中使用最多的姓氏,因为在中世纪时,Smith(铁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职业。那时,每个村子都有铁匠,战时做兵器,平时做农具。从这些姓氏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英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

(3)动、植物名称。英语民族中有些姓氏来自动、植物的名称,如Bird(鸟),Bull(公牛),Fish(鱼)等。这些姓氏反映出古代人们对动物和植物的崇拜和赞颂。

(4)个人特征、人体部位名称。英语中有些姓氏来源于描述人的外貌特征、生理特点、性格气质等的词语及人体部位名称,如Boon(温和的),Hardy(果敢的),Black(黑皮肤的)等。这类姓氏世代相传,绵延至今。

(5)武器、器物名称。某些姓来源于武器或器物的名称,如Dagger(匕首),Pike(矛),Shield(盾)等。

(6)昵称。昵称是一个人的真名,昵称化后的名字听起来更加亲切,如Pip是Phillip的昵称,Kit是Christopher的昵称。有些英语姓就是由一些名字的昵称演化而形成的。有研究表明,现代英语中的Harry,Harris,Hat等姓是由Henry演变而来的;Gibbs,Gibbons,Gibbin等是由Gilbert演变而来的;而Gregg,Grigg,Griggs是由Gregory变化而来的。

(7)绰号。Nicknames(绰号)一词来自于古英语的中“an ekename”,绰号有时是一种善意的取笑,有时是厌恶的表达,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出于祟拜或尊敬。有些英语姓起源于绰号,如Reid(红头发的男人),Smollett(脑袋很小的人)等。

(8)父名。英语姓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父名的,一般以后缀-son结尾,其结构是“父亲的名字或名字的变体加后缀-son”构成。于是,现在英语中便有Richardson,Dickson,Dickinson等姓氏。

二、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

姓名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产物,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英语姓名作为英语文化的结晶,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语民族的历史演变、宗教信仰、伦理规范、道德观念、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文化信息,是研究西方文化的重要史料。

1.姓名与地理环境

英国人的姓一半以上与地名有关,或是地名本身,或由地名派生,几乎每一个英格兰村庄、城镇名称都作了姓。“Ton”是古英语的town的意思。姓Newton的,他们的祖先可能住在一个新的城镇;姓Appleton的,他们的祖先可能是住在盛产苹果的地方。一家人从此镇搬到彼镇,新邻居可能用原来的镇名叫他们,渐渐地成为了他们的姓,如Hilton,Barton,Clinton, Edington,Hunting-ton等。“Wick”是“村”的意思,经常发生战乱的村庄就叫Warwick。Wick有时转化成Wich,所以住在绿树成荫的村子里就姓Greenwich,Wick又可作前缀,构成Wicksteed,Wicklow等。Sandwich原是滨海的小村,因为是英国中世纪封建贵族的封地,所以成为家族的姓氏。Derby,Barby,Boothby等姓氏中的后缀“-by”,也是“村镇,田庄”的意思。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如Cape(峡),Hill(山),Bush(灌木丛),Dale(山谷),Forest(森林)等也可成为姓氏的来源。如果一个人的祖先住在湖区,人们可能就用Lake,Pond或Pool来叫他;而另一个住在河边,可能就姓Brook或Rivers。有的人姓Bywaters,Underbrush,Underwood,Atwood,这些姓都是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

2.姓名与职业身份

以人们从事的职业为姓在英语姓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追根求源,这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有关。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封建社会,全国几乎所有的劳动者所从事的行业都是与简单的手工业、贸易或行业生产相关,如Cook(厨子),Barber(理发匠),Draper(布商),Butcher(屠夫),Spicer(香料商人)等。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职业就是一家人的衣食饭碗。这些“职业”姓氏表明该姓氏的最初持有者是以何种职业谋生。以上的各种手艺,经过父授子传逐渐成为家庭成员的较为固定的职业或代名词并逐渐演变成家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职业和阶级成分也会改变。“厨子”的后代Robin Cook(罗宾?库克)成了英国议院的议长。“盖茅草房匠”的后裔Margaret Thatcher(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了英国首相。

3.姓名与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与人类文化几乎同步产生和发展。宗教文化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深刻和最广泛的一种文化形态。西方国家大部分人都笃信基督教。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主体。《圣经》被基督教尊奉为经典,它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圣经》对于包括英语在内的许多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英语中的表现之一就是有大量的英语人名出自《圣经》,如《圣经》中人类的始祖Adam和Eve,墓督的使者Christopher,上帝喜欢的人Theophilus等都早已成为英语姓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姓名与历史渊源

英语姓名的形成与英国的历史紧密相关。英国历史上曾屡遭外族人的入侵,这就导致英语姓名不可避免地带有入侵民族的印记。Ashkettle,Askwith,Kettle等英语姓氏就是来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语。今天在Anderson,Jackson,Thompson等英语姓名中的son也是源于斯堪的纳维亚语。英语民族的一种家姓是在父名之前加上“Fitz”,前缀“Fitz”是从法语fils(儿子)转来的。法国诺曼底参与了征服英国的战争,后来在那里定居下来,Fitz至今仍保留在姓氏中,所以有很多人姓Fitz Gerald,FitzHerbert,FitzPatrick等。Baskerville,Bayard,Cheever等英语家姓也是来自诺曼底的“人名影响”。William,Robert,John等都曾是当时颇为流行的诺曼底人使用的教名。Holland,Hollander,Fleming等荷兰人的姓氏在英语中相当普遍,这表明了旧时荷兰人的入侵对英国人姓名的影响。

5.姓名与文化传统

姓名虽然是一种符号,却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英语姓名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制约。传统的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姓名的选择和取舍。英语中表示诚实的姓名有:True,Trueblood,Trueheart等;表示忠诚的姓名有:Lautey,Leaty,Loyal等;体现勇敢的姓名有:Bold,Bolden,Brave等;表达美与善的姓名有:Virtue,Peace,Just等;表示智慧的姓名有:Brain,Head,Wise等。这些都反映出英语名族主持正义、积极向上、祟尚美好的道德伦理观。

三、结语

姓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既受到整个社会历史的影响,也必然从侧面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姓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在许多情况下,姓名反映社会历史的这种特殊功能是其它任何语言符号所无法代替的,它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忠实地记录了该民族的社会历史和人文风貌。对英语姓名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戴卫平.英语姓名渊源和文化含义[J].大学外语教学研究,2001.

[2]高玉华.英语姓名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淮鲁.英语姓名知识手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4]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裘克安.英语与英国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6]王逢鑫.英语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王兴佳.英美风情漫游[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1.

英语演讲有关中国文化 篇4

ello everyone,today i want to say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our chinese nation, with its industriousness and wisdom, has created a long and over-lasting history and a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e.as a chinese,we are supposed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alize its importance.

first,what’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cludes material and moral products of ancient chinese people. the moral products involve confucianism, taoism, legalism, buddhism and social system. material ones include historic and cultural relics, ancient architectures etc.no matter how broad chinese culture is, the core of it is the moral.

文化演讲稿英语 篇5

活动总结

外国语学院学生会生活部魏芳

在五月这个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时节里,我们带着喜悦和激动,迎来了河北科技大学首届“外语文化月”。为了迎接首届“外语文化月”,为了在科大营造良好的外语文化氛围,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外语咖啡吧”、“英语辩论赛”等等,当然,我们最近举办的“世纪之星英语演讲大赛”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把“世纪之星英语演讲大赛”办好,首先,我们做了很细致的安排,每一个环节或工作都分派到人,以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其次,我们还请到了重量级的评委:外国语学院资深教师范然、杨占英和黄健等等。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设身处地地为参赛选手着想,每一位参赛选手都再三确认其是否到场;对于没有到场的同学,我们提前电话联系,确保每一位进入决赛的同学都能有机会表现自我,同时也是为了确保比赛的公平与公正。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更应该学习和借鉴这些优点,以便我们的活动能越办越出色。

总的来说,这次的活动办得非常出色,但是也还是有一些小的地方美中不足。第一,在比赛现场没有为同学们启动扩音设备,这可能对个别选手的成绩有影响。有些同学声音太小,这可能让老师误以为有些同学发音不纯正,有可能影响老师评分,甚至可能影响比赛的公平性原则。以后,像这样的比赛,不论选手是否需要,我们都要准备好麦克风或扩音器,以备不时之需。第二点,比赛赛场的布置过于简

单。这场比赛是“外语文化月”系列活动中的一场,为了积极宣传外国语学院的特色,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把活动办好。所以,在不影响比赛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把活动现场布置的活跃、热烈和隆重,以烘托良好的活动氛围。并且,因为本次活动是一场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其活动氛围应该是严谨的,所以我们还需要有正式的礼仪和主持人,作者是一场正式的比赛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很遗憾的是,这次我们的礼仪没有着正装,而且,支持人的着装也不够正式。虽然这不影响比赛本身,但我们应该尽力做的更好。以后举办这类活动时,我应该尽力避免这些不足之处。

文化演讲稿 篇6

班级:11级土木一班学号:20119650145姓名:心爱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船山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今天很高兴能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对“文化的自觉、文化的自信与文化的自强”的理解。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 载着文化东风,乘势扬帆启航”。

依我看来,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国为了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对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自觉是文化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从而使文化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我们现在许多传统手工艺的失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预示着华夏文明正在消亡。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传承并发扬属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已成为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当人们谈到兵马俑,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不被人熟知的缶,都满怀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文化的自强是指以个人、国家和民族为载体对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周总理曾经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是个人的自强;“神五”的破空腾飞是国家的自强;八年抗战中华夏子女的浴血奋战是民族的自强。

自强是炎黄子孙丰富华夏文化的动力。因为有了自强,才有了五千年历史的灿烂、四大发明的惊艳、水陆两丝绸之路的繁华,万里长城的雄伟、北京故宫的堂皇和敦煌莫高窟的辉煌!

文化发展绝对不是固步自封,盲目复古。文化的进程在历史变换了无数条轨道。随着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已成趋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收并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自觉与自信去对待我们的文化,相信华夏自强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成为独领风骚、傲视全球的参天大树。

文化演讲稿英语 篇7

关键词:特色校园英语文化,中学生英语,文化素养,作用

特色校园英语文化有利于英语学习兴趣、能力的凝聚, 在具有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的环境下, 学生才能充分地认识到学习英语、学好英语的重要性, 而且学校为学生打造一个比较理想的英语文化素养培育环境, 有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 从而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促进学生乃至学校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特色校园英语文化在培养中学生英语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1、促进英语教育的发展

英语肩负着重大的文化传播责任, 也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尤其在中学英语教育中, 特定的英语文化教育环境, 对初步的英语学习价值体系形成的中学生来说, 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要想英语的教与学实现双赢, 则必须树立牢固的文化底蕴。而且浓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当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提升到一定的文化素养境界的时候, 也是体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时候, 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能够促进英语教育的发展。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繁荣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 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更加的严格, 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今信息化时代, 不仅要求人才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人才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所谓的文化素养, 包含了文化知识和文学理论, 它所覆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且涉及的内容较多, 中学生在学习掌握的过程中往往难以自主的驾驭, 因此, 学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浓厚英语文化特色的学习环境, 在特定的环境下, 人有不自觉的产生相应的心理、行为的功能, 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找到缺点的突破口, 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学生、教师、学校一起努力, 便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我国, 中学是学生能够英语学习的开端, 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 学生的思想意识不能正确的指导学习工作, 他们存在许多思想问题, 且他们犯错误的几率很大, 情节严重者甚至会违法犯罪。因此, 对于这些思想不稳定且容易犯错的学生, 不仅要依靠教师、学校的思想教育指导, 更要从环境上下手, 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或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特色校园英语文化, 在文化约束力的影响下, 学生能够有效的管制自身的言行举止, 并且在积极的文化熏陶下, 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会不自觉的提升发展。

二、中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培育措施

1、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要明确

中学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理论知识的综合培养, 却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培养。人文知识也就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匮乏使得学生严重缺乏英语文化素养。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学校以及学生都需要重视问题的严重性, 并制定规范性的人文素养培育目标, 不仅要重视学生英语理论知识的培育, 还要将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以及思想品德纳入培育目标内, 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定期对学生进行英语专业知识的综合评定以及文化素养评定。学生只有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才能在日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提升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教师在教育中, 具有指导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 教师的所作所为直接渗透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会教师为标准来约束自己, 且当今社会, 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要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则必须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可以开展教学研讨会进行文化素养提升的专项交流会, 也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培训班或进一步进修, 通过多渠道来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以及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

3、教学方法创新

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教育中, 要充分的挖掘、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且创造思维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具有积极的指导、促进作用。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给学生预留一定的自主探究时间, 使得学生开发自身的思维, 自主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够性, 当学生的自主意识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 就会调动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从而使得教学环境轻松和谐, 在根据教师的言传身教, 学生获取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并在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熏陶下, 从而形成自身比较良好的文化素养。

结语

文化素养能够塑造人良好的人格, 在中学英语教育中占据中不容小觑的位置, 且它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理论知识水平。在中学英语的教育教学中, 应该重视文化素养的培育, 要结合中学英语知识的实际特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具有本校园特色的英语文化教育环境, 制定科学的、规范性的文化素养培育目标, 且尊重学生自身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动性水平, 挖掘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乃至学校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发展培育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能够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赖秀陶.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J].科教文汇, 2008, (9) :101-102.

[2]刘奇志.英语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10) :113-115.

[3]夏德群.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10) :110-110.

[4]江银兰.农村中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J].神州 (下旬刊) , 2012, (z1) :176-177.

浅谈英语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 篇8

【关键词】英语文化 英语教学 语言学习 学生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给学生传授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让学生利用英语语言这一工具更好地去学习英语文化。一种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的语言环境往往渗透在其文化体系中。因此,初中英语教学注重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其文化,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

一、英语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共同的心理意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我们不仅要会运用英语这种工具,更应通过这一工具去探索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对其文化的学习,取长補短,来弥补我们文化的不足。同时,更要把语言的学习放到文化的具体背景中,充分发挥英语文化对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把语言置于具体的文化中,使英语的学习不再抽象和枯燥,容易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学习,能够提高对语言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通过接触英语文化,学生更容易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更好地把握英语的规律。通过英语文化,也能够让学生进行中外文化的思考,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更好地找到奋斗目标。

二、利用英语文化提高英语教学实效的途径

1.利用英语文化培养学生英语兴趣。兴趣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教学中,要运用英语文化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文化,结合英语知识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渗透。首先,可以利用英语节日来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可以结合西方的传统节日感恩节,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对老师、家长的感谢之情。通过愚人节,给学生以身心放松之机,让学生体会英语国家的文化乐趣。其次,通过日常对话让学生感受英语的文化魅力。英语学习必须融入日常生活中,通过师生、同学之间的日常对话,如谈论天气、问候等,让学生形成说英语的习惯。学生在感受英语文化的魅力中,逐渐提升英语学习的兴趣。三是要充分发掘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寻找差异中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在接受别人的馈赠时,中国文化一般都是说一些婉拒的客套话,且不能当面打开查看礼物。而英语国家的文化一般都是接受表示感谢,且当面打开表达赞美喜悦之情。了解了这些,学生必定对英语文化产生兴趣,从而能够对英语产生兴趣。

2.利用英文电影积累英语基础知识。学生对影视及歌曲有着天然的兴趣,在学习中,可以借助英语语言的影视节目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音乐之声》是一首故事情节美好的音乐剧。里面孩子的纯真笑声,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在观看中会投入其中认真学习里面的单词及句子,以便使自己听懂那些对话,再加上插曲“Do·Re·Mi”“edelweiss”等都有着温柔的乐调,学生听了之后都会被这优美的旋律所打动,从而对这些歌曲产生兴趣并不断学习其中的英语内容。当然,这一类的歌曲很多,像《Yesterday once more》《My heart will go on》等都值得学生去学习。此外,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著作,如《双城记》《傲慢与偏见》等,也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积累英语知识。学生若能长期坚持,对于单词积累、语言习惯表达具有质的提升作用。

3.利用英语文化促进学生交流能力。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是英语教学必须注重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英语学习的较高要求。交流不单单是对语言词汇、语法的简单运用,而是要在英语文化环境下的英语交流。英语交流必须要有英语文化做支撑。初中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在练习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英语文化的氛围,让其自由地进行表达。例如,在设置一个与陌生客户进行会晤交流时的场景,在互相问好时我们就不能直接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等情况,因为西方以个人为中心,对个人的隐私非常关注,注重隐私权。而我们是以集体为中心,注重集体的利益、对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知道了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交流中的尴尬。

4.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促进英语学习。文化学习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英语教学也避不开文化这个环境。初中生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其充分认识到英语文化学习的意义。让学生不断钻研中外文化的差异,促进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其意识到英语学习不仅仅是积累单词和语法知识,更是对文化的一种认知和传承。其次要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英语文化的习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去关注去积累英语文化,在不断坚持中提升对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

总之,初中英语教学在进行听力、单词、语法等常规教学时,更要注重对英语文化的学习。文化对语言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在英语文化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兴趣,夯实学生的英语知识,促进学生交流能力的提升,通过英语文化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贺.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的激趣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周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之文化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2(12).

企业文化演讲稿 篇9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非常荣幸来参加这个盛会,也非常高兴。因为在供电公司我们有很多的朋友、同学和亲戚。另外我们在2008年向湖北省教育厅申报并立项了一个科研课题,就是研究企业文化的。当然,我们是从学生如何认识企业文化、如何适应企业文化这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孝感供电公司的“孝模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非常感谢!

我们对于供电公司的很多工作,是外行,了解非常有限。但在阅读了孝感供电公司关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系列材料后,对照我们曾经研读过的有关企业文化方面的材料,感觉很振奋,因为在我们孝感这么一个中小城市,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居然也有这么丰硕的成果,真是可喜可贺,同时也为我们的孤陋寡闻而惭愧。

企业文化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人在研究日本的经济腾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未提出之前,并不意味着以前的企业没有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要把它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提出来,是因为当代的企业管理已经冲破了先前的一切传统管理模式,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出现,可以说,企业文化的兴起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里程,是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

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引入我们国家不到30年的历史,而孝感供电公司自2002年明确地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以来,至今已经7年了,所以说孝感供电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方面是相对前沿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他们在建设的过程中,有着明确的建设规划和脚踏实地的实施方案,几任领导薪火相传,现在,不仅撰写了关于企业文化的专著,还请专业机构对企业作了专项评估。因此可以说,这里的文化是相对成熟而系统的,为创造全新的企业形象作出了辛勤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圆满地完成了第一期的工程,企业文化所造就的无形资产也必定是处在迅速增值之中的。

通过学习材料之后,作为一个读者的我认为,孝感供电公司的“孝模文化”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的话,可以尝试选用这样几个词:忠诚、学习、奉献。这几个概念也是在材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词。

下面就从这几个词来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说说“忠诚”二字。以前接触一些企业谈文化话题的时候,总是让人感觉到有某种咄咄逼人的东西,前些年,企业界盛谈“狼文化”、“狮文化”,如 华为、国美、格力、娃哈哈、李宁等,都是中国企业狼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狼文化特征的企业里,主要追求的是活力,创造力、革新和冒险,它的领导决策者多体现为铁腕式的管理。企业最为看重的是在行业的领先位置,常常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担忧和自我激励。

在这里我提出这么个话题并不是要比较个高低,而是想要探讨一个这样的问题,各种不同性质和特点的社会组织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上面列举的那些企业多是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所处的都是一些竞争很激烈的行业,他们最关心的是市场对他们的认可,当然他们也同样承担着对社会对国家应该负有的责任。

供电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是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为此国家和人民都对供电企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政府对供电企业的扶持和倚重也是供电企业生存的基本背景,所以说供电企业在经济建设中是当然的“骨干”,其重要地位是国家赋予的。所以供电企业的文化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孝感供电公司将企业文化建设以“忠诚”为作为基点定位是非常准确的。倡导“孝文化”和“劳模”精神,是一个很不错的切入点。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孝感的地方特色,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孝道的核心其实就是要求对长辈付出“爱和奉献”,劳模精神强调的也是奉献,同时也强调了对自己事业的忠诚。作为国有大型供电企业就是要给国家给人民做孝子,要忠诚,要做经济建设的千里马,要任劳任怨,持之以恒,承担起国家的重任,付出自己艰辛的劳动。这种价值观念如果既体现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中,又体现在每一个电业工作人员的头脑中和工作中,那么这就一定是成功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在2008年的雪灾中,我们的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在抗灾斗争中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给全国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他们在关键时刻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分忧解难,担重任于危难之中,谱写了一曲英雄本色的历史新篇章。

再说“学习”二字。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企业的构建必将成为未来企业的主要内涵,大量的传统企业正逐渐向学习型企业的方向转变,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孝感供电公司在2004年12月编辑出版的《愿景发布会文本》的序言中写到:“学习使人品格高尚,知识使人理性思维,愿景为人们提供不懈的动力。企业的核心是知识。知识是唯一长期可持续资源。不学习即消亡。”也就是说早在四年前,孝感供电公司就已经将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抓住了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

学习型组织学什么?该怎样去学?这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确定学习的主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孝感供电公司对此有明确的阐述,序言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如果没有共同的愿景,就不会有学习型组织。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人们共同愿望的景象。它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拥有一个中心的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为了实现大家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而主动的去认真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很显然,这种学习不是那种为学历而进行的学习,也不能宽泛地理解为文化和技能的学习,而是一种把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及长远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目标明确远大的学习,它关系到企业要朝什么方向走,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给员工提供的可发展空间和努力的方向,这些都是公司确定学习主题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孝感供电公司对此是明确的,那就是要创电力企业服务品牌,目标就是要增强软实力。从材料中可见,公司组织的学习,其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有团队大学习与班组小学习、有课题项目式学习与工作岗位式学习、有横向交流与纵向沟通等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员工中,形成了以学习为荣的风气,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逐步建立起来。

2007年专家评估报告中对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作出了有五个特点的诊断:1是创建有持续力,领导班子在变,但是创建的步伐不变。2是创建有精神内涵。形成了“敢为天下先,样样工作创先争先领先”的自我超越的理念和追求。3是创建有文化自觉。4是创建有广泛的参与度。5是创建有成效。创建的几年中,公司从平凡走向优秀,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给予的重大荣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涌现。

第三、关于“奉献”

电力公司既是经营型企业,又是公共服务型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双重的追求目标。孝感供电公司所倡导的“孝模文化”,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调动起每一个员工服务社会的热情,圆满地去承担电力企业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塑造企业品牌的必由之路。阅读了相关材料后,感觉在这一点上,孝感供电公司下功夫最深,从编辑出版的《孝电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活跃在电力行业的员工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乐于奉献和勇于奉献的宽广胸怀、任劳任怨的辛勤工作状态、可圈可点的工作业绩。

在这里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看到,孝感供电公司的品牌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孝模文化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思考和总结中产生的。孝感供电公司的“忠诚于社会、忠心于企业、忠实于岗位”的主流价值观念是从一批批的电力劳模的成长实践中总结出来,并被大家所认可,所效仿,并且逐步形成为公司宝贵的企业精神和财富的。

尤其是以孝行回报社会,对客户中的弱势人群——孤寡老人给以特别的关怀,这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继承发扬,也是对劳模精神的延伸,集中地表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心,赢得了社会的敬重。我个人认为这一点是孝感供电公司文化建设中最有突出的内容。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下一篇:李清照词风